CN217816658U - 一种光源散热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光源散热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816658U
CN217816658U CN202221287461.8U CN202221287461U CN217816658U CN 217816658 U CN217816658 U CN 217816658U CN 202221287461 U CN202221287461 U CN 202221287461U CN 217816658 U CN217816658 U CN 2178166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color wheel
heat sink
inner cavity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28746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习剑
陈辉
梁业巨
张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LX Inc
Original Assignee
YLX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LX Inc filed Critical YLX Inc
Priority to CN20222128746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8166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8166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8166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光源散热组件,该光源散热组件包括散热壳体,散热壳体内设置有循环风道机构、风扇和色轮;循环风道机构包括隔离板、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为循环风道机构内基于隔离板划分形成的两个内腔,隔离板上设置有至少两个通风口,以使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形成循环风道,风扇设置于第一内腔内,色轮设置于第二内腔内,风扇用于提高循环风道中的风循环速率。基于上述方式,可有效提高色轮散热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光源散热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散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光源散热组件。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色轮密封散热方案中,通常会将色轮密封在壳体内,并将色轮设置在光源散热组件内部或旁边,进而使得色轮的热量通过空气热交换的方式转移到光源散热组件上,以达到将色轮的热量通过光源散热组件散发到空气中的目的。
现有技术的缺陷在于,其通常是利用色轮本身的转动带动色轮所在空间区域的空气进行流动,进而使色轮的热量通过空气热交换的方式转移到光源散热组件上以进一步进行散热,该散热方式中的空气流动速度受色轮转速决定,无法在壳体内或色轮的温度较高时主动调高空气流速以加快散热。
综上,基于现有技术的方式对色轮进行散热,散热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色轮散热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光源散热组件,包括散热壳体,散热壳体内设置有循环风道机构、风扇和色轮;循环风道机构包括隔离板、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为循环风道机构内基于隔离板划分形成的两个内腔,隔离板上设置有至少两个通风口,以使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形成循环风道,风扇设置于第一内腔内,色轮设置于第二内腔内,风扇用于提高循环风道中的风循环速率。
其中,隔离板包括色轮安装板,色轮安装板的一面朝向第二内腔,色轮设置于色轮安装板上朝向第二内腔的一面上。
其中,色轮包括马达和基板,基板上设置有散热鳍片,马达用于驱动基板转动。
其中,散热鳍片设置于基板的一面上,马达与基板上设置有散热鳍片的一面连接,以使散热鳍片位于第二内腔中。
其中,风扇设置于一通风口上,风扇的扇面朝向第一内腔或第二内腔。
其中,风扇的扇面朝向第二内腔。
其中,散热壳体内还设置有与散热壳体连接的至少一导热机构,导热机构部分设置于循环风道中。
其中,散热壳体的外侧面上设置有至少一导热机构。
其中,色轮的马达轴与散热壳体连接。
其中,光源散热组件还包括散热器,散热器位于散热壳体外,散热器与散热壳体连接。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在散热壳体内的循环风道机构的循环风道的第一内腔中设置风扇和在第二内腔中设置色轮,以使得风扇在转动下能够提高循环风道内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之间的循环气流的空气流动速率,进而可加强循环风道中色轮与空气的热辐射或热对流作用,加快热量从色轮传导至空气并进一步通过散热壳体散发到外界的速度,避免仅依靠色轮转动引发气流以进行低效散热的情况发生,提高了色轮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光源散热组件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光源散热组件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爆炸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光源散热组件的一实施例的俯视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光源散热组件的一实施例的轴测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光源散热组件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爆炸示意图之一;
图6是本申请光源散热组件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爆炸示意图之二;
图7是本申请光源散热组件的另一实施例的俯视剖面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光源散热组件的另一实施例的仰视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光源散热组件的另一实施例的轴测示意图之一;
图10是本申请光源散热组件的另一实施例的轴测示意图之二。
附图标记为:散热壳体11;第一盖板111;第二盖板112;主体113;第三盖板115;隔离壳体116;循环风道机构12;第一内腔121;第二内腔122;隔离板123;色轮安装板1231;风扇13;色轮14;散热器15;导热层16;导热机构1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本申请首先提出一种光源散热组件,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图1是本申请光源散热组件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爆炸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光源散热组件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爆炸剖面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光源散热组件的一实施例的俯视剖面示意图,光源散热组件包括:散热壳体11、循环风道机构12、风扇13和色轮14。
循环风道机构12、风扇13和色轮14均设置于散热壳体11内,且风扇13和色轮14均设置于循环风道机构12内。
色轮14的表面设置有荧光粉,在色轮14运作时,激发光打在色轮14上会使荧光粉产生热量,所产生热量的一部分通过与散热壳体11的接触传导到壳体上,所产生热量的另一部分可通过热辐射或热对流传导至空气中,风扇13用于提高该循环风道内的空气的流速,可加强色轮14与循环风道内的空气之间的热辐射或热对流作用,以提高将色轮上的热量转移到循环风道中的效率,进而通过循环风道把热量传递到散热壳体11上,提高色轮散热效率。
循环风道机构12包括隔离板123、第一内腔121和第二内腔122,在循环风道机构12中,基于该隔离板123将循环风道机构12的内部空间隔离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第一内腔121而另一部分为第二内腔122,风扇13可设置于第一内腔121内,而色轮14则设置于第二内腔122内,第一内腔121和第二内腔122之间设置有通风口A和通风口B,其中,通风口A可用于供第二内腔122出风而通风口B可用于供第二内腔122进风,可通过风扇13的作用产生顺着气流方向C流动的气流,以使得第一内腔121和第二内腔122内的空气随该气流方向C循环流动。
具体地,隔离板123可包括色轮安装板1231,该色轮安装板1231的一面朝向第二内腔122,该色轮14可设置于该色轮安装板1231的一面上,风扇13可提高循环风道中的空气在第一内腔121和第二内腔122之间循环流动的速率,且将风扇13和色轮14分别设置于两个内腔中可有效避免色轮14所在内腔中积攒热量速率过大而导致色轮14上的热量无法被及时导出的情况发生,进一步提高了光源散热组件的可靠性。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在散热壳体内的循环风道机构的循环风道的第一内腔中设置风扇和在第二内腔中设置色轮,以使得风扇在转动下能够提高循环风道内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之间的循环气流的空气流动速率,进而可加强循环风道中色轮与空气的热辐射或热对流作用,加快热量从色轮传导至空气并进一步通过散热壳体散发到外界的速度,避免仅依靠色轮转动引发气流以进行低效散热的情况发生,提高了色轮散热效率。
可选地,色轮14可包括马达和基板,基板的第一侧面为环向发光面,环向发光面上设置有荧光粉层等涂层,基板的第二侧面为散热面,散热面上设置有散热鳍片,马达用于驱动基板进行高速转动,其中,马达可与基板转动连接并与散热壳体11固定连接,也可与基板固定连接而与散热壳体11转动连接,以达到马达能够驱动基板进行高速转动的技术效果,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而定,此处不作限定。
基于上述方式,通过散热鳍片的设置和马达与基板的转动连接设置,可通过散热鳍片增大色轮14的导热面积,并能够有效将色轮14上的热量通过基板带动散热鳍片转动的方式,散发到第二内腔122的空气中,提高色轮14的散热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马达与基板设置有散热鳍片的散热面连接,色轮的散热面朝向第二内腔122,散热鳍片位于第二内腔122中,而色轮14的环向发光面则朝向第二内腔之外。基于上述设置,可使得循环风道机构12中的循环风道内的空气能够从该散热面上的散热鳍片上流过,以通过空气流动导出散热鳍片上的热量,进而提高色轮14将热量传导到散热鳍片后再传导到循环风道中的效率,改善了色轮14的散热效率以增强散热效果。
如图3所示,在风扇13的作用下,第一内腔121和第二内腔122中的空气顺着气流方向C进行流动,以形成用于散热的风循环。基于上述方式,将风扇13与色轮14分设于两个内腔中,能够避免风扇13与色轮14位置过近而导致色轮14无法正常工作的情况发生,提高了光源散热组件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在色轮14包括马达和基板且基板上设置有散热鳍片的前提下,色轮14的马达可用于驱动基板转动而使散热鳍片带动空气,以使得受散热鳍片带动空气所引发的气流方向与风扇13所引发的气流方向一致。
具体地,如图3所示,合理设置风扇13的扇面所朝向的方向,以使色轮14的马达驱动基板转动,进而使基板上的散热鳍片带动空气,受散热鳍片带动空气所引发的气流方向D与风扇13所引发的气流方向C保持一致,如图3中气流方向C和D均为逆时针方向。基于上述方式,可避免色轮14的散热鳍片所引发气流与风扇13所引发的气流方向相逆,而使得相逆气流相互造成干扰,最终降低色轮散热效率的情况发生,提高了光源散热组件的可靠性。
可选地,如图1和2所示,散热壳体11内还设置有与散热壳体11连接的至少一导热机构17,导热机构17部分设置于循环风道中,可通过导热机构17的设置使散热壳体11位于循环风道中的导热面积增大,进而提高散热壳体11吸收循环风道中循环流动的空气的热量,并传导到散热壳体11上的效率,以提高色轮14的散热效率。
具体地,导热机构17可以是导热柱,也可以是导热片,还可以是其它类型的导热件,具体可根据需求而定,此处不作限定。
此外,如图1和2所示,散热壳体11上与外界接触的一侧可设置有至少一导热机构17,散热壳体上与第一内腔121或第二内腔122接触的一侧也可设置有至少一导热机构17。
可选地,隔离板123包括色轮安装板1231,该色轮安装板1231的一面朝向第二内腔122,色轮14的马达轴与色轮安装板1231朝向第二内腔122的一面连接。
具体地,色轮14的马达轴即为色轮14的马达的转轴,如图2所示,色轮14的马达轴与散热壳体11连接,且色轮14的马达轴与散热壳体11之间设置有导热层16。
导热层16可以是导热垫,也可以是其它类型的导热层,具体可根据需求而定,此处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如图1至4所示,图4是本申请光源散热组件的一实施例的轴测示意图,光源散热组件还包括散热器15。
散热器15位于散热壳体11之外,散热器15与散热壳体11连接,能够通过散热器15与散热壳体11的接触,将散热壳体11上的热量传导到散热器15上,再通过散热器15将该热量散发到散热壳体外的空气中,以达到快速转移并散发掉散热壳体11上的热量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光源散热组件的散热效率。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隔离板123包括色轮安装板1231,该色轮安装板1231的一面朝向第二内腔122,散热壳体11包括第二盖板112,色轮安装板1231的另一面与第二盖板112连接,色轮14的马达轴与该朝向第二内腔122的色轮安装板1231的一面连接,散热器15与第二盖板112连接,以使得色轮14上的热量能够通过色轮安装板1231、第二盖板112、散热器15散发到散热壳体11外的空气中,提高光源散热组件的色轮散热效率。
可选地,如图1至4所示,散热壳体11包括:第一盖板111、第二盖板112和主体113。
具体的,第一盖板111用于覆盖在主体113上方与第一内腔121相对应的区域,以结合主体113形成第一内腔121所对应的空间,第二盖板112用于覆盖在主体113上方与第二内腔122相对应的区域,以结合主体113形成第二内腔122所对应的空间。
具体地,第一盖板111的两相对表面分别朝向光源散热组件之外和第一内腔121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盖板111的的两相对表面均可设置有至少一导热机构17以增大第一盖板111的导热面积,第一盖板111的朝向第一内腔121的内侧面所对应的导热机构17可用于将第一内腔121中的空气的热量传导至第一盖板111,第一盖板111的外侧面所对应的导热机构17则可用于将第一盖板111上的热量传导到散热壳体11外的空气中,以将第一内腔121内的热量散发到散热壳体11外。
第二盖板112的外侧面朝向光源散热组件之外,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盖板112的外侧面上可设置有至少一导热机构17以增大导热面积,以提高将第二盖板112上的热量传导到散热壳体11外的空气中的效率,第二盖板112的内侧面朝向第二内腔122,第二盖板112的内侧面可与前文所述的隔离板123上的色轮安装板1231连接,色轮安装板1231朝向第二内腔122的一面上可设置有至少一导热机构17。色轮14上的热量可直接传导到色轮安装板1231上,色轮14上的热量也可先散发到第二内腔122的空气中,再通过导热机构17传导到色轮安装板1231上,接着通过色轮安装板1231传导到第二盖板112上,第二盖板112的外侧面所对应的导热机构17则可用于将第二盖板112上的热量传导到散热壳体11外的空气中,以将第二内腔122内的热量散发到散热壳体11外。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在散热壳体内的循环风道机构的循环风道中设置风扇和色轮,以使得风扇在转动下能够提高循环风道内的空气流动速率,进而可加强循环风道中色轮与空气的热辐射或热对流作用,加快热量从色轮传导至空气并进一步通过散热壳体散发到外界的速度,避免仅依靠色轮转动引发气流以进行低效散热的情况发生,提高了色轮散热效率。
本申请还提出一种光源散热组件,如图5、6、7、8、9和10所示,图5是本申请光源散热组件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爆炸示意图之一,图6是本申请光源散热组件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爆炸示意图之二,图7是本申请光源散热组件的另一实施例的俯视剖面示意图,图8是本申请光源散热组件的另一实施例的仰视示意图,图9是本申请光源散热组件的另一实施例的轴测示意图之一,图10是本申请光源散热组件的另一实施例的轴测示意图之二,光源散热组件包括:散热壳体11、循环风道机构12、风扇13和色轮14。
循环风道机构12、风扇13和色轮14均设置于散热壳体11内,且风扇13和色轮14均设置于循环风道机构12内。
循环风道机构12包括隔离板123、第一内腔121和第二内腔122,在循环风道机构12中,基于该隔离板123将循环风道机构12的内部空间隔离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第一内腔121而另一部分为第二内腔122,风扇13可设置于第一内腔121内且风扇13的扇面朝向第一内腔121或第二内腔122。第一内腔121和第二内腔122之间设置有通风口E和通风口F,其中,通风口E可用于供第二内腔122进风而通风口F可用于供第二内腔122出风,可通过风扇13的作用产生从第一内腔121通过通风口E流向第二内腔122,再通过通风口F流向第一内腔121的气流或流向相反的气流,以使得第一内腔121和第二内腔122内的空气在两个内腔中循环流动。其中,其中,通风口F的数量既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以上,具体可在第二内腔122与第一内腔121之间的隔离板123上间隔设置两个以上通风口F。
具体地,隔离板123可包括色轮安装板1231,该色轮安装板1231的一面朝向第二内腔122,色轮14可设置于该色轮安装板1231的一面上,风扇13可提高循环风道中的空气在第一内腔121和第二内腔122之间循环流动的速率,且将风扇13和色轮14分别设置于两个内腔中可有效避免色轮14所在内腔中积攒热量速率过大而导致色轮14上的热量无法被及时导出的情况发生,进一步提高了光源散热组件的可靠性。
可选地,风扇13的扇面朝向第二内腔,以使风扇13吹出的气流能够在风压最大时优先与色轮14接触,以提高色轮14的散热效率。
具体地,可将风扇13设置在如图5至8所示的通风口E上,且扇面朝向第二内腔122,以使得第一内腔121与第二内腔122之间的空气能够在风扇13的作用下,配合通风口F,进行快速循环流动,以提高色轮散热效率。
可选地,色轮14可包括马达和基板,基板的第一侧面为环向发光面,环向发光面上设置有荧光粉层等涂层,基板的第二侧面为散热面,散热面上设置有散热鳍片,马达用于驱动基板进行高速转动,其中,马达可与基板转动连接并与散热壳体11固定连接,也可与基板固定连接而与散热壳体11转动连接,以达到马达能够驱动基板进行高速转动的技术效果,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而定,此处不作限定。
具体地,可使安装在通风口E上的风扇13的扇面朝向第二内腔122设置,且将色轮14设置在第二内腔122内以使散热鳍片位于第二内腔122内,并将色轮14的基板上设置有散热鳍片的一面朝向风扇13的扇面,使得风扇13所制造的风压能够直接作用在色轮14的散热鳍片上,提高将色轮14的热量从散热鳍片传导至第二内腔122的空气中,也即,能够使得第一内腔121内的空气经过通风口E到达第二内腔122后,先流向色轮14的散热鳍片,再流动至第二内腔122与第一内腔121之间设置的通风口F处,通过通风口F回到第一内腔121,再经由风扇13的作用从第二内腔122与第一内腔121之间设置的通风口E流至第二内腔122,形成循环,提高了色轮散热效率。
可选地,如图6至8所示,散热壳体11内还设置有与散热壳体11连接的至少一导热机构17,导热机构17部分设置于循环风道中,用于吸收循环风道中循环流动的空气的热量,并传导到散热壳体11上。
具体地,如图5和6所示,散热壳体11还包括第三盖板115和主体113。第三盖板115用于覆盖在主体113上方,以结合主体113和隔离板123形成第一内腔121,并使主体113和隔离板123结合形成第二内腔122。
如图5、图7和图8所示,散热壳体11还包括隔离板123,隔离板123包括色轮安装板1231,色轮安装板1231的第一侧面朝向第一内腔121或第三盖板115,而色轮安装板1231的第二侧面则朝向为第二内腔122,色轮14位于第二内腔122中且设置于色轮安装板1231的第二侧面上。
在散热壳体11内,色轮安装板1231的第二侧面可设置有至少一导热机构17以增大色轮安装板1231的导热面积,用于对色轮14散发到第二内腔122中的热量进行吸收以传导到隔离板123上。色轮安装板1231的第一侧面也可设置有至少一导热机构17以增大色轮安装板1231的导热面积,用于提高将色轮安装板1231或隔离板123上的热量散发到第一内腔121的空气中的速率。
如图6所示,主体113的内侧面和第三盖板115的内侧面均朝向第一内腔12,且均可设置有至少一导热机构17以增大散热壳体11内侧面的导热面积,用于提高将第一内腔121的空气中的热量传导到主体113和第三盖板115上的速率。
导热机构17可以是导热柱,也可以是导热片,还可以是其它类型的导热件,具体可根据需求而定,此处不作限定。
基于上述方式,能够提高第二内腔122中的热量传导到隔离板123上的速率,也可提高隔离板121上的热量传导到第一内腔121中的速率,还可提高第一内腔121中的热量传导到散热壳体11上的速率,进而提高光源散热组件的整体散热效率。
可选地,如图5和6所示,散热壳体11的外侧面上设置有至少一导热机构17以增大散热壳体11外侧面的导热面积,用于提高将散热壳体11上的热量散发到散热壳体11外的空气中的速率。
具体地,如图6所示,第三盖板115的外侧面朝向散热壳体11之外,第三盖板115的外侧面可设置有至少一导热机构17,增大了第三盖板115外侧面的导热面积。通过第三盖板115与主体113的连接可将主体113的热量传导到第三盖板115上,以通过第三盖板115外侧的导热机构17将主体113的热量快速散发出去。
可选地,色轮14的马达轴与隔离板123中的色轮安装板1231连接。
具体地,如图8所示,马达轴安装处G位于通风口E处,色轮14的马达轴可安装于该处,以与隔离板123中的色轮安装板1231连接,且色轮14的马达轴与色轮安装板1231之间可设置有导热层(图未示)。
导热层可以是导热垫,也可以是其它类型的导热层,具体可根据需求而定,此处不作限定。
可选地,光源散热组件还可包括散热器(图未示),散热器与散热壳体11连接。
具体地,散热器能够起到增大散热壳体11的外侧面的导热面积的作用,提高光源散热组件的色轮散热效率。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在散热壳体内的循环风道机构的循环风道的第一内腔中设置风扇和在第二内腔中设置色轮,以使得风扇在转动下能够提高循环风道内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之间的循环气流的空气流动速率,进而可加强循环风道中色轮与空气的热辐射或热对流作用,加快热量从色轮传导至空气并进一步通过散热壳体散发到外界的速度,避免仅依靠色轮转动引发气流以进行低效散热的情况发生,提高了色轮散热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光源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壳体,所述散热壳体内设置有循环风道机构、风扇和色轮;
所述循环风道机构包括隔离板、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所述第一内腔和所述第二内腔为所述循环风道机构内基于所述隔离板划分形成的两个内腔,所述隔离板上设置有至少两个通风口,以使所述第一内腔和所述第二内腔形成所述循环风道,所述风扇设置于所述第一内腔内,所述色轮设置于所述第二内腔内,所述风扇用于提高所述循环风道中的风循环速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板包括色轮安装板,所述色轮安装板的一面朝向所述第二内腔,所述色轮设置于所述色轮安装板上朝向所述第二内腔的一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色轮包括马达和基板,所述基板上设置有散热鳍片,所述马达用于驱动所述基板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源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设置于所述基板的一面上,所述马达与所述基板上设置有所述散热鳍片的一面连接,以使所述散热鳍片位于所述第二内腔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设置于一所述通风口上,所述风扇的扇面朝向所述第一内腔或所述第二内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源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的扇面朝向所述第二内腔。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光源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壳体内还设置有与所述散热壳体连接的至少一导热机构,所述导热机构部分设置于所述循环风道中。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光源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壳体的外侧面上设置有至少一导热机构。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光源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色轮的马达轴与所述散热壳体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源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散热组件还包括散热器,所述散热器位于所述散热壳体外,所述散热器与所述散热壳体连接。
CN202221287461.8U 2022-05-25 2022-05-25 一种光源散热组件 Active CN2178166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87461.8U CN217816658U (zh) 2022-05-25 2022-05-25 一种光源散热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87461.8U CN217816658U (zh) 2022-05-25 2022-05-25 一种光源散热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816658U true CN217816658U (zh) 2022-11-15

Family

ID=839865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287461.8U Active CN217816658U (zh) 2022-05-25 2022-05-25 一种光源散热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81665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32623B2 (ja) 空気調和機の電装装置
JPH09246766A (ja) 密閉型電子機器ケース
JP2000012751A (ja) 冷却ファン装置
CN110071585B (zh) 马达及其散热装置
KR20040044705A (ko) 전기전자기기의 냉각장치 및 이를 장착한 전기전자기기
CN217816658U (zh) 一种光源散热组件
CN210555610U (zh) 一种无人机的散热结构
CN213152665U (zh) 一种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JP2580507Y2 (ja) 電子機器の冷却装置
WO2023051463A1 (zh) 一种无人飞行器
CN213768940U (zh) 无人机
JP2000330206A (ja) 映像表示装置筐体
TWI680629B (zh) 馬達及其散熱裝置
CN112607017A (zh) 无人机
CN220156945U (zh) 散热组件、电控盒及空调器
CN215073567U (zh) 一种具有强制风冷却功能的电气箱
CN207219279U (zh) 一种电动汽车的电机控制器
CN111756178B (zh) 电机散热组件和ec电机
CN220383418U (zh) 一种散热结构
CN21768539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486245U (zh) 电机
CN220367516U (zh) 一种投影设备
CN219395378U (zh) 一种散热组件、按摩头及筋膜枪
CN211550110U (zh) 一种扩散泵的散热装置
CN217424562U (zh) 一种成像组件的散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