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83367U - 一种建筑节能抗风卷帘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建筑节能抗风卷帘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83367U
CN217783367U CN202221701917.0U CN202221701917U CN217783367U CN 217783367 U CN217783367 U CN 217783367U CN 202221701917 U CN202221701917 U CN 202221701917U CN 217783367 U CN217783367 U CN 2177833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elements
wind
rolling
roller shut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70191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知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cheng Desig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cheng Design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cheng Design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cheng Design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70191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833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833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833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perating, Guiding And Securing Of Roll- Type Closing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节能抗风卷帘结构,包括框架单元、卷轴单元、缓冲单元和卷帘单元。其中,框架单元设置建筑窗口的顶部与左右两侧;卷轴单元水平架设于框架单元的顶端内腔;缓冲单元竖直对称设置于框架单元的左右两端,且位于所述卷轴单元的下方;卷帘单元的上端与卷轴单元相连接,其两侧分别与缓冲单元滑动连接;其中,卷帘单元包括若干抗风元件,若干抗风元件等间距分布,分别穿设于卷帘单元的内部。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卷帘单元上等间距设置抗风元件,以使卷帘单元有效抗风,提高其使用寿命;通过在卷帘单元的左右两端设置缓冲单元,为卷帘单元提供回弹力,起到缓冲的作用,从而达到抗风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建筑节能抗风卷帘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遮阳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节能抗风卷帘结构。
背景技术
卷帘主要包括电动卷帘、拉珠卷帘、弹簧卷帘。卷帘具有外表美观简洁,结构牢固耐用等诸多优点,卷帘适用于多种场所,如商务办公大楼、宾馆、餐厅、办公室、家居等。当卷帘面料放下时,能让室内光线柔和,免受直射阳光的困扰,达到很好遮阳效果,当卷帘升起时它的体积,又非常小,以致于不易被察觉。卷帘面料有半遮光卷帘、半透光卷帘、全遮光卷帘系列,最新推出防紫外线卷帘、防水卷帘、易去污工程卷帘面料。控制方式有:手动卷帘、电动卷帘、弹簧半自动卷帘等。
目前,卷帘主要区别在于抗风性能设计的不同。现有卷帘多采用面料左右两边沿加阻碍物,将面料固定在边轨内,从而使得卷帘门无法晃动,以达到抗风的效果,如长时间在无缓冲装置的情况下使用下,容易使面料受到损伤,导致抗风效果降低。
目前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无缓冲结构、抗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建筑节能抗风卷帘结构,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无缓冲结构、抗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建筑节能抗风卷帘结构,包括框架单元、卷轴单元、缓冲单元和卷帘单元,其中:
所述框架单元设置建筑窗口的顶部与左右两侧;
所述卷轴单元水平架设于所述框架单元的顶端内腔;
所述缓冲单元竖直对称设置于所述框架单元的左右两端,且位于所述卷轴单元的下方;
所述卷帘单元的上端与所述卷轴单元相连接,其两侧分别与所述缓冲单元滑动连接;
其中,所述卷帘单元包括若干抗风元件,若干所述抗风元件等间距分布,分别穿设于所述卷帘单元的内部。
进一步地,所述框架单元包括第一壳体元件、第二壳体元件和槽元件,其中:
所述第一壳体元件水平设置建筑窗口的顶部,其内腔设置有所述卷轴单元;
所述第二壳体元件为两个,竖直对称设置于建筑窗口的左右两侧,且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元件的底部,并与所述第一壳体元件连通;
所述槽元件竖直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二壳体元件靠近建筑窗口的侧边,用于设置所述缓冲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框架单元还包括轴承元件,其中:
所述轴承元件为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元件的左右两端,其外圈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元件的内壁,其内圈与所述卷轴单元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卷轴单元包括卷轴元件和转动元件,其中:
所述卷轴元件水平架设于所述框架单元的顶端内腔,且与所述卷帘单元的上端相连接,所述卷轴元件绕卷所述卷帘单元,用于控制所述卷帘单元的展开与收起;
所述转动元件与所述卷轴元件的一端相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卷轴元件进行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卷轴单元还包括辅助元件,其中:
所述辅助元件与所述转动元件相连接,用于控制所述转动元件进行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单元包括第一支撑元件、第二支撑元件、连接元件和弹性元件,其中:
所述第一支撑元件为四个,竖直对称设置于所述框架单元的左右两侧,所述框架单元的每一侧对称设置两所述第一支撑元件;
所述第二支撑元件为四个,竖直对称设置于所述框架单元的左右两侧,所述框架单元的每一侧对称设置两所述第二支撑元件,且所述第二支撑元件与所述第一支撑元件一一对应设置;
所述连接元件为八个,对称设置于所述框架单元的左右两侧,所述框架单元的每一侧对称设置四所述第二支撑元件,所述连接元件的第一端铰接于对应的所述第一支撑元件,其第二端滑动连接于对应的所述第二支撑元件;
所述弹性元件为四个,分别套设于对应的所述第二支撑元件上,且其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连接元件的第二端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单元还包括限位元件,其中:
所述限位元件为若干个,分被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一支撑元件的端部,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支撑元件的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卷帘单元还包括卷帘元件,其中:
所述卷帘元件的上端与所述卷轴单元相连接,其两侧分别与所述缓冲单元滑动连接,且其左右两端延伸至与所述抗风元件的左右两端相齐平;
所述卷帘元件包括若干插槽,若干所述插槽沿所述卷帘元件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若干所述抗风元件分别穿设于对应的所述插槽的内部。
进一步地,所述抗风元件为对称结构,其前后端为对称设置的弧形状,其上下两端为对称分布圆筒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卷帘单元还包括杆元件,其中:
所述杆元件设置于所述卷帘元件的下端。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建筑节能抗风卷帘结构,通过在卷帘单元上等间距穿设抗风元件,以使卷帘单元有效抗风,提高其使用寿命;
(2)本实用新型的建筑节能抗风卷帘结构,通过在卷帘单元的左右两端设置缓冲单元,为卷帘单元提供回弹力,进而起到缓冲的作用,从而达到抗风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建筑节能抗风卷帘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建筑节能抗风卷帘结构的局部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框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壳体元件的局部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卷轴单元设置于框架单元上的局部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缓冲单元的局部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卷帘单元的局部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为:
10、框架单元;11、第一壳体元件;12、第二壳体元件;13、槽元件;14、轴承元件;
20、卷轴单元;21、卷轴元件;22、转动元件;23、辅助元件;
30、缓冲单元;31、第一支撑元件;32、第二支撑元件;33、连接元件;34、弹性元件;35、限位元件;
40、卷帘单元;41、卷帘元件;42、抗风元件;43、杆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建筑节能抗风卷帘结构,包括框架单元10、卷轴单元20、缓冲单元30和卷帘单元40。其中,框架单元10设置建筑窗口的顶部与左右两侧;卷轴单元20水平架设于框架单元10的顶端内腔;缓冲单元30竖直对称设置于框架单元10的左右两端,且位于卷轴单元20的下方;卷帘单元40的上端与卷轴单元20相连接,其两侧分别与缓冲单元30滑动连接。
具体地,卷帘单元40包括若干抗风元件42,若干抗风元件42等间距分布,分别穿设于卷帘单元40的内部。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抗风元件42为抗风条,等间距分布,以便更好的抗风。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抗风元件42采用铝合金管制成。
如图3~图4所示,框架单元10包括第一壳体元件11、第二壳体元件12和槽元件13。其中,第一壳体元件11水平设置建筑窗口的顶部,其内腔设置有卷轴单元20;第二壳体元件12为两个,竖直对称设置于建筑窗口的左右两侧,且设置于第一壳体元件11的底部,并与第一壳体元件11连通;槽元件13竖直设置于对应的第二壳体元件12靠近建筑窗口的侧边,用于设置缓冲单元30。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元件11为防护罩壳,其内腔用于固定卷轴单元20。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壳体元件12为固定壳体,槽元件13为固定凹槽,用于固定缓冲单元30。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槽元件13为靠近建筑窗口的一端宽度小于其远离建筑窗口的一端宽度。
进一步地,框架单元10还包括轴承元件14。其中,轴承元件14为两个,分别设置于第一壳体元件11的左右两端,其外圈固定于第一壳体元件11的内壁,其内圈与卷轴单元20相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轴承元件14为轴承,通过设置轴承元件14,以使卷轴单元20进行平稳的转动,进而实现卷帘单元40的展开与收起。
如图5所示,卷轴单元20包括卷轴元件21和转动元件22。其中,卷轴元件21水平架设于框架单元10的顶端内腔,且与卷帘单元40的上端相连接,卷轴元件21绕卷卷帘单元40,用于控制卷帘单元40的展开与收起;转动元件22与卷轴元件21的一端相连接,用于驱动卷轴元件21进行转动。
具体地,卷轴元件21水平架设于第一壳体元件11的内腔。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卷轴元件21为卷轴,转动元件22为拉珠。
其中,卷轴元件21与转动元件22构成拉珠卷帘机构。具体地,利用卷簧扭转时,能单向控制卷轴元件21实行回转运动,有效保证卷帘单元40不会因自重而下滑,人工拉动转动元件22,以使卷帘单元40展开与收起。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卷轴元件21包括卷管、尾插、尾码、制头和头码。其中,卷管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轴承元件14连接,卷轴元件21与轴承元件14的内圈相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卷轴元件21为卷扬机,转动元件22为电机。通过转动元件22驱动卷轴元件21进行转动,进而实现卷帘单元40的展开与收起。
进一步地,卷轴单元20还包括辅助元件23。其中,辅助元件23与转动元件22相连接,用于控制转动元件22进行转动。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卷轴元件21包括卷轴和用于卷绕转动元件22的卷绳器,转动元件22为钢丝绳,辅助元件23为手摇器,辅助元件23与转动元件22相连接。通过辅助元件23带动转动元件22进行工作,以使卷轴元件21进行转动,进而实现卷帘单元40的展开与收起。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卷轴元件21为卷扬机,转动元件22为电机,辅助元件23为控制开关,与转动元件22电性连接,用于控制转动元件22的开启关闭,进而实现卷帘单元40的展开与收起。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辅助元件23为遥控器,与转动元件22无线连接(如红外连接),用于远程控制转动元件22的开启关闭,进而实现卷帘单元40的展开与收起。
如图6所示,缓冲单元30包括第一支撑元件31、第二支撑元件32、连接元件33和弹性元件34。其中,第一支撑元件31为四个,竖直对称设置于框架单元10的左右两侧,框架单元10的每一侧对称设置两第一支撑元件31;第二支撑元件32为四个,竖直对称设置于框架单元10的左右两侧,框架单元10的每一侧对称设置两第二支撑元件32,且第二支撑元件32与第一支撑元件31一一对应设置;连接元件33为八个,对称设置于框架单元10的左右两侧,框架单元10的每一侧对称设置四第二支撑元件32,连接元件33的第一端铰接于对应的第一支撑元件31,其第二端滑动连接于对应的第二支撑元件32;弹性元件34为四个,分别套设于对应的第二支撑元件32上,且其两端分别与对应的连接元件33的第二端相连接。
具体地,每一槽元件13内对称设置两第一支撑元件31;每一槽元件13内对称设置两第二支撑元件32,且第二支撑元件32的上下两端分别固定于对应的第二壳体元件12上;每一槽元件13对称设置四第二支撑元件32。
具体地,在每一槽元件13的内部,中间位置设置两第一支撑元件31,左右两侧各设置一第二支撑元件32。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元件31为支撑板,第二支撑元件32为支撑导滑杆。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元件33包括连接杆与滑块。其中,连接杆设置于连接元件33的第一端,铰接于对应的第一支撑元件31;滑块设置于连接元件33的第二端,滑动连接于对应的第二支撑元件32,且铰接于连接杆。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元件31的四周侧壁与对应第二壳体元件12的内壁滑动连接,以使第一支撑元件31与第二支撑元件32不发生相对转动。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撑元件32的断面为矩形,滑块的内孔为方孔;第二支撑元件32与滑块的内孔滑动连接,以使第一支撑元件31与第二支撑元件32不发生相对转动。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壳体元件12的内壁设置有导滑槽,滑块远离连接杆的一端与对应第二壳体元件12上的导滑槽滑动连接,以使第一支撑元件31与第二支撑元件32不发生相对转动。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弹性元件34为复位弹簧。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卷帘单元40受到风力推动,以使其左右两端挤压对应的第一支撑元件31,通过连接元件33与弹性元件34之间的配合,为卷帘单元40提供回弹力,进而起到缓冲的作用,从而达到抗风的效果。
具体地,第一支撑元件31受到推力,以使连接元件33与第二支撑元件32之间发生相对滑动,进而使第一支撑元件31发生移动;在弹性元件34的辅助下,连接元件33进行复位,以使第一支撑元件31进行复位。
进一步地,缓冲单元30还包括限位元件35。其中,限位元件35为若干个,分被设置于对应的第一支撑元件31的端部,用于限制第一支撑元件31的位置。
具体地,限位元件35设置于对应的第一支撑元件31远离卷帘单元40的一侧。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限位元件35为十六个,分别设置于对应的第一支撑元件31的四角。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限位元件35为限位块,用于限制第一支撑元件31的移动范围,进而有效保护弹性元件34,提高其使用寿命。
如图7~图8所示,卷帘单元40还包括卷帘元件41。其中,卷帘元件41的上端与卷轴单元20相连接,其两侧分别与缓冲单元30滑动连接,且其左右两端延伸至与抗风元件42的左右两端相齐平;卷帘元件41包括若干插槽,若干插槽沿卷帘元件4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若干抗风元件42分别穿设于对应的插槽的内部。
具体地,卷帘元件41的上端与卷轴元件21相连接。当处于无风状态时,通过转动元件22使卷帘元件41展开,卷帘元件41的两侧分别与对应的两第一支撑元件31滑动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当卷帘元件41受风向内挤压一第一支撑元件31时,通过对应的连接元件33与弹性元件34之间的配合,为卷帘元件41提供回弹力,进而起到缓冲的作用,从而达到抗风的效果;设置于同一槽元件13内的另一第一支撑元件31处于静止状态,即弹性元件34处于非工作状态。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卷帘元件41为帘布。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卷帘元件41采用玻纤面料,玻纤面料具有一定的透孔率,可释放部分风压,有助于提高整个卷帘的风载力,且美观大方,性价比较高。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卷帘元件41为隔热降噪蜂巢帘,蜂巢结构有效隔绝杂音。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抗风元件42的左右两端与卷帘元件41的左右两端相齐平,便于卷帘单元40与缓冲单元30之间更好的滑动连接。
进一步地,抗风元件42为对称结构,其前后端为对称设置的弧形状,其上下两端为对称分布圆筒结构。
进一步地,卷帘单元40还包括杆元件43。其中,杆元件43设置于卷帘元件41的下端。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杆元件43为活动杆,且其左右两端与卷帘元件41的左右两端相齐平。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杆元件43采用铝合金管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起风时,卷帘元件41与抗风元件42受到风力推动,以使其左右两端挤压对应的第一支撑元件31;
对应的第一支撑元件31受到推力后,以使对应的连接元件33与第二支撑元件32之间发生相对滑动,即对应的两连接元件33的第二端之间的距离增大,第一支撑元件31与对应的第二支撑元件32之间的距离减小;
在弹性元件34的辅助下,对应的两连接元件33进行复位,即对应的两连接元件33的第二端之间的距离减小,第一支撑元件31与对应的第二支撑元件32之间的距离增大;
第一支撑元件31进行复位,进而起到缓冲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在卷帘单元上等间距设置抗风元件,以使卷帘单元有效抗风,提高其使用寿命;通过在卷帘单元的左右两端设置缓冲单元,为卷帘单元提供回弹力,进而起到缓冲的作用,从而达到抗风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建筑节能抗风卷帘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单元(10)、卷轴单元(20)、缓冲单元(30)和卷帘单元(40),其中:
所述框架单元(10)设置建筑窗口的顶部与左右两侧;
所述卷轴单元(20)水平架设于所述框架单元(10)的顶端内腔;
所述缓冲单元(30)竖直对称设置于所述框架单元(10)的左右两端,且位于所述卷轴单元(20)的下方;
所述卷帘单元(40)的上端与所述卷轴单元(20)相连接,其两侧分别与所述缓冲单元(30)滑动连接;
其中,所述卷帘单元(40)包括若干抗风元件(42),若干所述抗风元件(42)等间距分布,分别穿设于所述卷帘单元(40)的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节能抗风卷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单元(10)包括第一壳体元件(11)、第二壳体元件(12)和槽元件(13),其中:
所述第一壳体元件(11)水平设置建筑窗口的顶部,其内腔设置有所述卷轴单元(20);
所述第二壳体元件(12)为两个,竖直对称设置于建筑窗口的左右两侧,且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元件(11)的底部,并与所述第一壳体元件(11)连通;
所述槽元件(13)竖直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二壳体元件(12)靠近建筑窗口的侧边,用于设置所述缓冲单元(3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节能抗风卷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单元(10)还包括轴承元件(14),其中:
所述轴承元件(14)为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元件(11)的左右两端,其外圈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元件(11)的内壁,其内圈与所述卷轴单元(20)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节能抗风卷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卷轴单元(20)包括卷轴元件(21)和转动元件(22),其中:
所述卷轴元件(21)水平架设于所述框架单元(10)的顶端内腔,且与所述卷帘单元(40)的上端相连接,所述卷轴元件(21)绕卷所述卷帘单元(40),用于控制所述卷帘单元(40)的展开与收起;
所述转动元件(22)与所述卷轴元件(21)的一端相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卷轴元件(21)进行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建筑节能抗风卷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卷轴单元(20)还包括辅助元件(23),其中:
所述辅助元件(23)与所述转动元件(22)相连接,用于控制所述转动元件(22)进行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节能抗风卷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单元(30)包括第一支撑元件(31)、第二支撑元件(32)、连接元件(33)和弹性元件(34),其中:
所述第一支撑元件(31)为四个,竖直对称设置于所述框架单元(10)的左右两侧,所述框架单元(10)的每一侧对称设置两所述第一支撑元件(31);
所述第二支撑元件(32)为四个,竖直对称设置于所述框架单元(10)的左右两侧,所述框架单元(10)的每一侧对称设置两所述第二支撑元件(32),且所述第二支撑元件(32)与所述第一支撑元件(31)一一对应设置;
所述连接元件(33)为八个,对称设置于所述框架单元(10)的左右两侧,所述框架单元(10)的每一侧对称设置四所述第二支撑元件(32),所述连接元件(33)的第一端铰接于对应的所述第一支撑元件(31),其第二端滑动连接于对应的所述第二支撑元件(32);
所述弹性元件(34)为四个,分别套设于对应的所述第二支撑元件(32)上,且其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连接元件(33)的第二端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建筑节能抗风卷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单元(30)还包括限位元件(35),其中:
所述限位元件(35)为若干个,分被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一支撑元件(31)的端部,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支撑元件(31)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节能抗风卷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卷帘单元(40)还包括卷帘元件(41),其中:
所述卷帘元件(41)的上端与所述卷轴单元(20)相连接,其两侧分别与所述缓冲单元(30)滑动连接,且其左右两端延伸至与所述抗风元件(42)的左右两端相齐平;
所述卷帘元件(41)包括若干插槽,若干所述插槽沿所述卷帘元件(4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若干所述抗风元件(42)分别穿设于对应的所述插槽的内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节能抗风卷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风元件(42)为对称结构,其前后端为对称设置的弧形状,其上下两端为对称分布圆筒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建筑节能抗风卷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卷帘单元(40)还包括杆元件(43),其中:
所述杆元件(43)设置于所述卷帘元件(41)的下端。
CN202221701917.0U 2022-07-03 2022-07-03 一种建筑节能抗风卷帘结构 Active CN2177833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01917.0U CN217783367U (zh) 2022-07-03 2022-07-03 一种建筑节能抗风卷帘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01917.0U CN217783367U (zh) 2022-07-03 2022-07-03 一种建筑节能抗风卷帘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83367U true CN217783367U (zh) 2022-11-11

Family

ID=839368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701917.0U Active CN217783367U (zh) 2022-07-03 2022-07-03 一种建筑节能抗风卷帘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833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67526B (zh) 遮阳布、中置遮阳卷帘窗
US20060151126A1 (en) Systems and mechanisms for use with double blinds and double shades
CN210033221U (zh) 一种外遮阳遮光防风卷帘
CN217783367U (zh) 一种建筑节能抗风卷帘结构
CN106193975B (zh) 一种卷帘
TW539799B (en) A control system for window curtains and the method thereof
CN116122712A (zh) 一种一体窗防火卷帘自滑落装置
CN205297266U (zh) 一种可以在任意位置打开任意大小的卷帘式窗帘
CN210918828U (zh) 一种新型户外防风遮阳卷帘
CN112576172A (zh) 内置卷帘框体、内置卷帘窗及内置卷帘遮阳装置
CN201671515U (zh) 内置百叶中空玻璃
CN112412312A (zh) 一种用于绿色建筑的活动外遮阳百叶窗
CN216665476U (zh) 一种斜面卷帘机构
CN220890060U (zh) 一种卷帘
KR102669666B1 (ko) 수직, 수평, 경사각으로 설치 가능한 전동식 롤 블라인드
CN214787084U (zh) 一种防火内置百叶窗
CN210508988U (zh) 外开窗的遮阳结构
CN216811523U (zh) 一种电动开关百叶窗
CN215056968U (zh) 内置卷帘框体、内置卷帘窗及内置卷帘遮阳装置
CN216921978U (zh) 一种可自动对高度升降百叶内帘
CN215332586U (zh) 一种遮阳窗帘
CN217501530U (zh) 一种百叶窗帘用蓄能装置
CN219528823U (zh) 一种内置百叶的中空玻璃窗
US20240060360A1 (en) Top rail mounting assembly and blind
CN211692233U (zh) 一种内置百叶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