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65512U - 一种可移动变形壁障台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移动变形壁障台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65512U
CN217765512U CN202221764719.9U CN202221764719U CN217765512U CN 217765512 U CN217765512 U CN 217765512U CN 202221764719 U CN202221764719 U CN 202221764719U CN 217765512 U CN217765512 U CN 2177655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mounting bracket
mounting
honeycomb aluminum
angle st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76471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明
费敬
王国杰
汪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utomotive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Automotive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Automotive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Automotive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76471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655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655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655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碰撞试验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可移动变形壁障台车,包括车架和蜂窝铝模块,所述蜂窝铝模块包括蜂窝铝、安装板和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为两个,分别对称设于车架前端两侧,所述安装支架包括固定支架和高度调节机构,所述高度调节机构包括角钢和第一固定块,所述角钢为“L”形,角钢的一边与安装支架连接,另一边设有若干条形孔,所述第一固定块固定于安装支架上,所述安装板上设有两个第二固定块,所述安装板的两侧分别与条形孔通过螺栓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块与第一固定块分别通过螺杆连接,所述蜂窝铝与安装板可拆卸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调节蜂窝铝的安装高度,能够更加准确反映车辆前部结构碰撞刚度特性及其分布规律。

Description

一种可移动变形壁障台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碰撞试验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可移动变形壁障台车。
背景技术
现行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以下简称“C-IASI”)侧面碰撞测试评价规程自2017年投入使用以来,对测试车型的侧面碰撞耐撞性和乘员损伤防护性能进行了科学全面的评价,也为消费者提供了客观公正的车辆安全性能数据,促进了车辆安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但是,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汽车产品的技术迭代及道路交通事故形势的日益严峻,现行C-IASI侧面碰撞测试评价规程的研究与必要更新迫在眉睫,主要体现在壁障方面。
2017版C-IASI侧碰壁障是沿用IIHS 2003年所开发的壁障,此壁障重量1500kg,参考美国皮卡和SUV的重量设计,代表的是美国中型SUV或者是大型皮卡重量,但现在看来1500kg的重量只是接近其现有小型SUV或者中型轿车的重量,截止到2015年,美国市场中型SUV的重量已经达到了1900kg。中国与美国情况相差较大,主要体现在皮卡较少,且车辆质量较轻。根据2016-2019年上半年C-IASI进行测评的63款车型的整备质量的统计数据,发现轿车整备质量平均值为1355kg,SUV整备质量平均值为1562kg,中型及以上SUV整备质量平均值为1694kg,均与美国差别较大。同时,根据2015-2019年来有销量统计数据的SUV车型整备质量的统计数据,我国SUV平均整备质量不足1550kg,与美国SUV重量相差较大。
另一方面,现行MDB在碰撞实验中所体现出来的前部结构力学特性,与真实车辆相差明显,其差异主要体现在:被撞车的运动学特征和姿态、被撞车被撞部位的变形模式、以及被撞车内乘员的损伤特征。
因此,如何设计出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我国汽车市场上SUV车型的前部结构碰撞刚度特性及其分布规律的可移动壁障台车迫在眉睫。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可移动变形壁障台车,通过调节蜂窝铝的安装高度,能够更加准确反映车辆前部结构碰撞刚度特性及其分布规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础方案:一种可移动变形壁障台车,包括车架和蜂窝铝模块,所述蜂窝铝模块包括蜂窝铝、安装板和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为两个,分别对称设于车架前端两侧,所述安装支架包括固定支架和高度调节机构,所述高度调节机构包括角钢和第一固定块,所述角钢为“L”形,角钢的一边与安装支架连接,另一边设有若干条形孔,所述第一固定块固定于安装支架上,所述安装板上设有两个第二固定块,所述安装板的两侧分别与条形孔通过螺栓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块与第一固定块分别通过螺杆连接,所述蜂窝铝与安装板可拆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优点在于:在碰撞试验过程中,通过前端蜂窝铝的吸能情况对碰撞结果进行分析。蜂窝铝模块包括蜂窝铝、安装板和安装支架。安装支架为两个,分别对称设于车架前端两侧,安装支架用于固定和支撑整个蜂窝铝模块,安装支架包括固定支架和高度调节机构,安装支架通过高度调节机构与安装板连接。安装板通过高度调节机构的角钢条形孔和固定块螺杆实现上下高度调节,蜂窝铝与安装板可拆卸连接。因此蜂窝铝的高度可调节并且便于更换,可根据我国汽车市场的普遍车型情况对蜂窝铝的位置进行针对性调整,使其能够更加准确反映车辆前部结构碰撞刚度特性及其分布规律,以获得更精确的碰撞试验数据。
进一步,所述固定支架上设有上衬板和下衬板,所述上衬板和下衬板分别与车架的上底面和下底面连接。
每个固定支架通过上下衬板分别与车架的上下底面连接,以提高固定支架与车架连接的稳定性。
进一步,所述螺杆的长度大于100mm。
用于连接第一固定块和第二固定块的螺杆长度大于100mm,这样固定块之间的调节范围为0-100mm,蜂窝铝的高度调节范围为0-100mm,能够满足大多数测试情况。
进一步,所述车架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设于车架中部,所述支撑架为“K”字形。
支撑架为“K”字型结构,支撑架安装于车架中部,用于连接和支撑车架左右两侧,支撑架的四端均与车架通过螺栓连接,能够保证支撑架对车架的稳固效果。同时由于“K”字形的结构,相比于传统“工”字形结构,能够提供支撑架与车架尾端之间的更大的容纳空间,以安装更多的部件。
进一步,所述车架包括配重块组,所述配重块组包括大配重块和小配重块,所述大配重块设于车架尾端,所述小配重块设于车架中部。
配重块组用于调节壁障台车的质量配重,配重块组包括两种规格,是为了方便配重及调节车辆重心位置,单规格的配重块很难将质量精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进一步,所述大配重块的重量为75.5kg,所述小配重块的重量为58kg,所述可移动变形壁障台车的总重量为1650kg。
通过配置大小配重块的重量分别为75.5kg和58kg,并将可移动变形壁障台车的总重量控制在1650kg,可以更真实地代表我国汽车市场上SUV车型的质量特征,以确保其与真实事故中碰撞一方车辆所产生的碰撞能量具有更好的一致性。
进一步,所述车架包括车桥组合,所述车桥组合包括车桥、刚性支撑和弹性支撑,所述刚性支撑和车架连接,所述弹性支撑分别与刚性支撑和车桥连接。
车桥主要用于承受整车载荷及碰撞冲击,同时为轮系及制动系统提供支撑点,在刚性支撑和弹性支撑的配合下,车桥组合对缓冲路面冲击有了更显著的效果。
进一步,所述弹性支撑为橡胶垫。
橡胶垫作为弹性支撑具备优良的缓冲效果。
进一步。还包括相机支架,所述相机支架包括相机安装板、前固定架和后固定架,所述前固定架为两个,分别设于相机安装板的前侧两边,所述后固定架为两个,分别设于相机安装板的后侧两边,所述前固定架分别与固定支架连接,所述后固定架分别于车架两侧连接。
相机支架用于对车载高速相机提供安装点,方便试验时采集图像。相机支架的前固定架与固定支架连接,后固定架与车架连接。这种布置结构有利减轻碰撞试验时支架的晃动,方便整车布置,另外造型设计比较美观。
进一步,所述安装板的长度为1800mm,高度为700mm,厚度为50mm,所述安装板与蜂窝铝通过螺栓连接。
安装板的长度为1800mm,高度为700mm,厚度为50mm,能够适应各种尺寸的蜂窝铝的安装。螺栓连接的方式具有稳固的固定效果,且易于装卸。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可移动变形壁障台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可移动变形壁障台车前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标记包括:车架1、蜂窝铝2、安装板3、固定支架4、上衬板5、下衬板6、角钢7、第一固定块8、第二固定块9、支撑架10、大配重块11、小配重块12、车桥13、刚性支撑14、弹性支撑15、相机安装板16、前固定架17、后固定架18。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可移动变形壁障台车,包括车架1、蜂窝铝2模块和相机支架。
车架1为壁障台车的主要支撑结构,为整体焊接结构,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为壁障台车的其他结构提供安装点,车架1的框架结构包括支撑架10、配重块组和车桥13组合等结构。
支撑架10为“K”字型结构,支撑架10安装于车架1中部,用于连接和支撑车架1左右两侧,支撑架10的四端均与车架1通过螺栓连接,四端连接的方式能够保证支撑架10对车架1的稳固效果。同时由于“K”字形的结构,相比于传统“工”字形结构,能够提供支撑架10与车架1尾端之间的更大的容纳空间,以安装更多的部件。支撑架10的中部设有定位螺孔,用于安装其他采集设备。
配重块组包括大配重块11和小配重块12,大配重块11设于车架1尾端,配重块设于车架1中部的底盘上,大配重块11的重量为75.5kg,小配重块12的重量为58kg。配重块组用于调节壁障台车的质量配重,配重块组包括两种规格是为了方便配重及调节车辆重心位置,单规格的配重块很难将质量精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本实施例中的可移动变形壁障台车的总质量为1650kg。
车桥13组合包括车桥13、刚性支撑14和弹性支撑15。车桥13主要用于承受整车载荷及碰撞冲击,同时为轮系及制动系统提供支撑点,车桥13分别安装于车架1前后的支撑框内,前后限位。并且刚性支撑14和车架1连接,弹性支撑15分别与刚性支撑14和车桥13连接,本实施例中车桥13、刚性支撑14和弹性支撑15通过长螺栓贯穿车架1固定连接。刚性支撑14和弹性支撑15为圆柱形支撑块,其中弹性支撑15为橡胶垫,在刚性支撑14和弹性支撑15的配合下,车桥13组合对缓冲路面冲击有了更显著的效果。
蜂窝铝2模块包括蜂窝铝2、安装板3和安装支架。
安装支架为两个,分别对称设于车架1前端两侧。安装支架包括固定支架4和高度调节机构,高度调节机构包括角钢7和第一固定块8,角钢7为“L”形,角钢7的一边与安装支架连接,另一边设有若干条形孔,第一固定块8固定于安装支架上,安装板3上设有两个第二固定块9,安装板3的两侧分别与条形孔通过螺栓连接,第一固定块8和第二固定块9均设有螺孔,第二固定块9与第一固定块8分别通过螺杆连接,蜂窝铝2与安装板3可拆卸连接。
固定支架4上设有上衬板5和下衬板6,其中上衬板5与固定支架4之间设有两处加强筋,以提高上衬板5与固定支架4之间的连接效果。上衬板5和下衬板6分别与车架1的上底面和下底面通过螺栓连接,车架1左右两侧设有限位结构以保证上下衬板6的安装精度。
安装板3的长度为1800mm,高度为700mm,厚度为50mm。安装板3通过上下均匀分布的14颗φ10螺栓与蜂窝铝2连接,均匀分布的螺栓间距为270mm。
通过调节条形孔内螺栓位置,并同时调节固定块上的螺杆,实现蜂窝铝2相对于安装板3之间的相对上下高度调节,满足不同高度的碰撞试验,本实施例中螺杆长度大于100mm,因此固定块之间的调节范围为0-100mm。
相机支架用于对车载高速相机提供安装点,方便试验时采集图像。相机支架整体为铝合金结构,包括相机安装板16、前固定架17和后固定架18,相机安装板16顶部设有相机安装孔,前固定架17为两个,分别设于相机安装板16的前侧两边,后固定架18为两个,分别设于相机安装板16的后侧两边,相机安装板16、前固定架17和后固定架18之间通过焊接连接。两个前固定架17分别与两个固定支架4通过螺栓连接,两个后固定架18分别与车架1两侧通过螺栓连接。这种布置结构有利减轻碰撞试验时支架的晃动,方便整车布置,另外造型设计比较美观。
本实施例实施过程如下:
本实用新型可移动壁障台车装置在试验过程中,在安装板3上安装好蜂窝铝2后,调节安装板3上下位置从而调节蜂窝铝2高度,调整壁障台车位置,使壁障台车X向行驶方向与全尺寸刚性力墙成0°夹角。采用外部牵引装置连接壁障台车牵引拖钩,驱动该壁障台车达到设定的50km/h碰撞速度后,释放牵引装置,撞击刚性力墙,完成100%正面碰撞刚性力墙试验。
第二种试验方式为,在安装板3上安装好蜂窝铝2后,调整避障台车位置,调节安装板3上下位置从而调节蜂窝铝2高度,使台车碰撞中心线位置对准车辆前轴一定距离(参照C-IASI 2023版规程),采用外部牵引装置连接壁障台车牵引拖钩,使得该台车与子弹车某SUV成90°夹角,驱动该壁障台车达到设定的50km/h碰撞速度后,释放牵引装置,撞击子弹车某SUV,完成侧面碰撞试验。
以上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晓申请日或者优先权日之前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所有的普通技术知识,能够获知该领域中所有的现有技术,并且具有应用该日期之前常规实验手段的能力,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本申请给出的启示下,结合自身能力完善并实施本方案,一些典型的公知结构或者公知方法不应当成为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实施本申请的障碍。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Claims (10)

1.一种可移动变形壁障台车,包括车架和蜂窝铝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蜂窝铝模块包括蜂窝铝、安装板和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为两个,分别对称设于车架前端两侧,所述安装支架包括固定支架和高度调节机构,所述高度调节机构包括角钢和第一固定块,所述角钢为“L”形,角钢的一边与安装支架连接,另一边设有若干条形孔,所述第一固定块固定于安装支架上,所述安装板上设有两个第二固定块,所述安装板的两侧分别与条形孔通过螺栓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块与第一固定块分别通过螺杆连接,所述蜂窝铝与安装板可拆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变形壁障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架上设有上衬板和下衬板,所述上衬板和下衬板分别与车架的上底面和下底面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变形壁障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的长度大于10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变形壁障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设于车架中部,所述支撑架为“K”字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变形壁障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配重块组,所述配重块组包括大配重块和小配重块,所述大配重块设于车架尾端,所述小配重块设于车架中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移动变形壁障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大配重块的重量为75.5kg,所述小配重块的重量为58kg,所述可移动变形壁障台车的总重量为1650kg。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变形壁障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车桥组合,所述车桥组合包括车桥、刚性支撑和弹性支撑,所述刚性支撑和车架连接,所述弹性支撑分别与刚性支撑和车桥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移动变形壁障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支撑为橡胶垫。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变形壁障台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相机支架,所述相机支架包括相机安装板、前固定架和后固定架,所述前固定架为两个,分别设于相机安装板的前侧两边,所述后固定架为两个,分别设于相机安装板的后侧两边,所述前固定架分别与固定支架连接,所述后固定架分别于车架两侧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变形壁障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的长度为1800mm,高度为700mm,厚度为50mm,所述安装板与蜂窝铝通过螺栓连接。
CN202221764719.9U 2022-07-08 2022-07-08 一种可移动变形壁障台车 Active CN2177655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64719.9U CN217765512U (zh) 2022-07-08 2022-07-08 一种可移动变形壁障台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64719.9U CN217765512U (zh) 2022-07-08 2022-07-08 一种可移动变形壁障台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65512U true CN217765512U (zh) 2022-11-08

Family

ID=838712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764719.9U Active CN217765512U (zh) 2022-07-08 2022-07-08 一种可移动变形壁障台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6551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90038B (zh) * 2023-07-31 2024-05-31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前后双向加载的汽车碰撞台车及实验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90038B (zh) * 2023-07-31 2024-05-31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前后双向加载的汽车碰撞台车及实验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175701U (zh) 一种汽车白车身碰撞试验用移动台车
US9039070B2 (en) Crash load absorption structures for motor vehicles
JP2019518652A (ja) 車両
CN202529032U (zh) 一种大型公路旅游客车全承载式底架
CN115515844A (zh) 配备有翼梁和辅助翼梁的机动车辆车身后部部分结构
CN105352693A (zh) 一种白车身侧面移动变形壁障的碰撞试验实施方法及装置
CN201437374U (zh) 汽车车架
CN113465943A (zh) 一种汽车子系统碰撞试验装置及方法
CN102673498A (zh) 抱轮机构及带该抱轮机构的安全车
CN105157992A (zh) 一种白车身侧面的碰撞试验实施方法及装置
CN217765512U (zh) 一种可移动变形壁障台车
CN106644517A (zh) 一种用于车辆动态撞击试验的台车
CN112693413B (zh) 电动轿车追尾时前保险杠主动保护装置
CN2271982Y (zh) 复合式缓冲汽车保险杠
CN205049353U (zh) 一种白车身侧面的碰撞试验实施装置
CN209833466U (zh) 一种道路施工安全防撞车
CN114720151B (zh) 一种基于储能装置的波形可调低速碰撞试验系统
CN105136479B (zh) 一种白车身正面的碰撞试验实施方法及其装置
CN210690088U (zh) 一种质心双自由度调节式自带动力的碰撞试验台车
CN202624126U (zh) 一种防撞梁总成及汽车
Lopes et al. Passive Safety Solutions on Coach according ECE R29: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analyses
CN201849431U (zh) 货车车尾缓冲垫
KR101063193B1 (ko) 트럭의 전방침입 방지장치
CN202641579U (zh) 抱轮机构及带该抱轮机构的安全车
CN111361523A (zh) 无人驾驶模式下的电动货车预防追尾事故的主动保护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