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57481U - 反应组件 - Google Patents

反应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57481U
CN217757481U CN202221657146.XU CN202221657146U CN217757481U CN 217757481 U CN217757481 U CN 217757481U CN 202221657146 U CN202221657146 U CN 202221657146U CN 217757481 U CN217757481 U CN 2177574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ction
chip
tube
state
bottom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65714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庞静
解亚平
戴立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sure Biotech Inc
Original Assignee
Sansure Biotech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sure Biotech Inc filed Critical Sansure Biotech Inc
Priority to CN20222165714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574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574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574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And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反应组件,反应组件包括:保存管,包括管底壁及管侧壁,管侧壁沿周向围绕管底壁以形成一端开口的储液腔,管底壁开设有注液孔;上盖,包括主盖体及盖体密封边,主盖体的一端插设于储液腔的开口端内以使储液腔内形成正压,盖体密封边沿周向围绕主盖体伸入开口端的一端,盖体密封边抵持于管侧壁的内表面以封闭储液腔;反应芯片。上述反应组件,通过上盖的安装、反应芯片和保存管的相对移动即可实现将提取后的样本注入至反应芯片的目的,使用者仅需将样本加入保存管内即可进行实验,不需要依赖其它的复杂的检测仪器,操作简单且具有较高的效率。

Description

反应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分子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反应组件。
背景技术
核酸是生命体遗传信息的载体,是所有已知生命形式必不可少的组成物质。核酸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并以与蛋白质结合的状态存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对于核酸的研究与分析在临床诊断、食品安全、环境检测、农林畜牧等领域不断得以推广和应用。
在现有技术中,通常使用离心柱法或磁珠法进行核酸提取,一般需要进行裂解、结合、清洗、洗脱等四个步骤,加上后续的核酸分子杂交、聚合酶链反应(PCR)和生物芯片等检测步骤,使得整个“从样品到结果”的全自动化仪器非常难以实现。就各步骤中有效成分的转移而言,现有技术中多采用手动转移的方式,不仅操作繁琐、费时费力,而且样本很难充分、高效地转移,人工操作极易导致结果不稳定,检测实现难度大。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样本的手动转移操作繁琐、效率较低的问题,提供一种反应组件,使用该反应组件可以达到简化转移操作、提高效率的技术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反应组件,所述反应组件包括:
保存管,包括管底壁及自所述管底壁朝同一方向延伸形成的管侧壁,所述管侧壁沿周向围绕所述管底壁以形成一端开口的储液腔,所述管底壁开设有连通所述储液腔的注液孔;
上盖,包括主盖体及盖体密封边,所述主盖体的一端插设于所述储液腔的开口端内以使所述储液腔内形成正压,所述盖体密封边沿周向围绕所述主盖体伸入所述开口端的一端,所述盖体密封边抵持于所述管侧壁的内表面以封闭所述储液腔;以及
反应芯片,包括芯片主体及设于所述芯片主体一端的连接套筒,所述连接套筒套设于所述保存管设有所述管底壁的一端外,所述芯片主体位于所述管底壁的一侧,所述芯片主体内具有反应腔及注液通道,所述注液通道的一端连通所述反应腔,所述注液通道的另一端连通所述芯片主体朝向所述管底壁的一端端面;
其中,所述保存管和所述反应芯片能够相对移动以使所述反应组件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当所述反应组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注液孔被所述芯片主体朝向所述管底壁的一端端面封闭;当所述反应组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注液孔和所述注液通道远离所述反应腔的一端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盖体设有内螺纹,所述管侧壁设有与所述内螺纹匹配的外螺纹以与所述主盖体螺纹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芯片主体具有至少一个所述反应腔和至少一条注液通道,所有所述反应腔间隔排布于所述芯片主体的边缘,每条所述注液通道对应连通一个所述反应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保存管和所述反应芯片能够相对转动以使所述反应组件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当所述反应组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注液孔和所述注液通道远离所述反应腔的一端错位,以使所述注液孔被所述芯片主体朝向所述管底壁的一端端面封闭;
当所述反应组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注液孔和所述注液通道远离所述反应腔的一端对应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芯片主体还开设有芯片排气通道,所述芯片排气通道的一端连通所述反应腔,所述芯片排气通道的另一端连通所述芯片主体朝向所述管底壁的一端端面;所述管底壁朝向所述芯片主体的一侧表面开设有连通管侧壁的保存管排气通道;
当所述反应组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芯片排气通道与所述保存管排气通道错位;当所述反应组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芯片排气通道与所述保存管排气通道对应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保存管还包括保存管密封边,所述保存管密封边沿周向环绕于所述管侧壁的外表面并抵持于所述连接套筒的内侧壁,所述保存管密封边开设有排气口;所述连接套筒的内侧壁凸设有密封筋;
当所述反应组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密封筋封闭所述排气口;当所述反应组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密封筋与所述排气口错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套筒开设有装配槽,所述保存管的管侧壁的外表面凸设有可限位于所述装配槽内的安装卡扣,当所述反应组件和所述反应芯片相对转动时,所述安装卡扣在所述装配槽内滑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配槽包括第一装配部和第二装配部,所述第一装配部自所述连接套筒远离所述芯片主体的一端边缘沿所述连接套筒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二装配部自所述第一装配部靠近所述芯片主体的一端沿所述套筒的周向延伸;
当所述反应组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安装卡扣限位于所述第二装配部远离所述第一装配部的一端;当所述反应组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安装卡扣限位于所述第二装配部连接所述第一装配部的一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保存管和所述反应芯片能够沿所述连接套筒的套设方向相对移动,以使所述反应组件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当所述反应组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管底壁抵持于所述芯片主体,以使注液孔被所述芯片主体朝向所述管底壁的一端端面封闭;
当所述反应组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管底壁与所述芯片主体分离,以使所述注液孔和所述注液通道远离所述反应腔的一端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芯片主体还开设有芯片排气通道,所述芯片排气通道的一端连通所述反应腔,所述芯片排气通道的另一端连通所述芯片主体朝向所述管底壁的一端端面;
当所述反应组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管底壁封闭所述芯片排气通道远离所述反应腔的一端;当所述反应组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管底壁与所述芯片主体分离,所述芯片排气通道连通所述保存管与所述连接套筒的内侧壁之间的间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保存管还包括保存管密封边,所述保存管密封边沿周向环绕于所述管侧壁的外表面并抵持于所述连接套筒的内侧壁;所述连接套筒的内侧壁开设有连通外界环境的排气槽;
当所述反应组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排气槽位于所述保存管密封边远离所述芯片主体的一侧;当所述反应组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排气槽的一端位于所述保存管密封边靠近所述芯片主体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套筒开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装配槽和第二装配槽,所述保存管的管侧壁的外表面凸设有可限位于所述第一装配槽或第二装配槽内的安装卡扣;
当所述反应组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安装卡扣限位于所述第一装配槽内;
当所述反应组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安装卡扣限位于所述第二装配槽内。
上述反应组件,通过上盖的安装、反应芯片和保存管的相对移动即可实现将提取后的样本注入至反应芯片的目的,使用者仅需将样本加入保存管内即可进行实验,不需要依赖其它的复杂的检测仪器,操作简单且具有较高的效率。此外,由于样本的转移过程均在封闭的保存管内进行,因此样本在转移过程中不会接触空气,空气中的气溶胶不会对样本和试剂造成污染,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反应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反应组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反应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反应组件的保存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反应组件的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反应组件的反应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反应芯片的反应腔、注液通道和芯片排气通道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反应组件处于第一状态时的反应芯片和保存管的连通关系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反应组件处于第二状态时的反应芯片和保存管的连通关系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反应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反应组件处于第一状态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反应组件处于第二状态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反应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反应组件的保存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反应组件的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反应组件的反应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反应组件的反应芯片的反应腔、注液通道和芯片排气通道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反应组件;120、保存管;121、管底壁;1212、注液孔;1214、保存管排气通道;123、管侧壁;1232、外螺纹;125、储液腔;127、保存管密封边;1272、排气口;129、安装卡扣;140、上盖;141、第一盖体;1412、限位槽;1412a、内螺纹;143、第二盖体;145、盖体密封边;160、反应芯片;161、芯片主体;1611、芯片本体;1612、密封膜;1613、反应腔;1614、注液通道;1615、芯片排气通道;163、连接套筒;1632、装配槽;1632a、第一装配部;1632b、第二装配部;1634、密封筋;
200、反应组件;210、保存管;211、管底壁;2112、第一底壁;2112a、注液孔;2114、第二底壁;2116、第一密封凸起;212、管侧壁;2121、外螺纹;213、储液腔;214、保存管密封边;215、安装卡扣;230、上盖;232、第一盖体;2321、限位槽;2321a、内螺纹;234、第二盖体;236、盖体密封边;250、反应芯片;252、芯片主体;2521、芯片本体;2521a、注液槽;2522、密封膜;2523、反应腔;2524、注液通道;2525、芯片排气通道;2526、第二密封凸起;254、连接套筒;2541、第一装配槽;2543、第二装配槽;2545、排气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反应组件,反应组件包括保存管、上盖以及反应芯片,保存管具有一端开口的储液腔,储液腔用于储存试剂及接纳样本。上盖安装于储液腔的开口端以用于封闭储液腔并使储液腔内形成正压,反应芯片可移动地安装于保存管的另一端。当保存管与反应芯片相对移动至预设状态时,储液腔中的液体可在上盖提供的正压的作用下进入反应芯片并与反应芯片中的试剂进行反应。
如此,通过上盖的安装、反应芯片和保存管的相对移动即可实现将提取后的样本注入至反应芯片的目的,使用者仅需将样本加入保存管内即可进行实验,不需要依赖其它的复杂的检测仪器,操作简单且具有较高的效率。此外,由于样本的转移过程均在封闭的保存管内进行,因此样本在转移过程中不会接触空气,空气中的气溶胶不会对样本和试剂造成污染,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
参阅图1至图3,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反应组件100,反应组件100包括保存管120、上盖140以及反应芯片160,保存管120具有一端开口的储液腔125,储液腔125用于储存试剂及接纳样本。上盖140安装于储液腔125的开口端以用于封闭储液腔125并使储液腔125内形成正压,反应芯片160可转动地安装于保存管120的另一端,当反应芯片160和保存管120相对转动至一定角度时,储液腔125中的液体可在上盖140提供的正压的作用下进入反应芯片160并与反应芯片160中的试剂进行反应。
上述反应组件100,集成了试剂存储、样本采集和样本接收功能为一体,通过反应芯片160和保存管120的相对转动即可实现将提取后的样本注入至反应芯片160的目的,使用者仅需将样本加入保存管120内即可进行实验,不需要依赖其它的复杂的检测仪器,操作简单且具有较高的效率。此外,由于样本的转移过程均在封闭的保存管120内进行,因此样本在转移过程中不会接触空气,空气中的气溶胶不会对样本和试剂造成污染,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
结合图4所示,保存管120呈中空的柱状结构,包括管底壁121及自管底壁121朝同一方向延伸形成的管侧壁123,管侧壁123沿周向围绕管底壁121以形成一端开口的储液腔125。管底壁121沿其厚度方向贯穿开设有连通储液腔125的注液孔1212,储液腔125中的液体可通过该注液孔1212流出。管侧壁123远离管底壁121的一端的外表面开设有用于与上盖140螺纹连接的外螺纹1232。
结合图5所示,上盖140呈中空的回转体状结构,可拆卸地配接于储液腔125的开口端。具体地,上盖140包括盖主体,盖主体包括第一盖体141和连接于第一盖体141的轴向上的一端的第二盖体143,第二盖体143的外径小于第一盖体141的内径并与保存管120的储液腔125的开口端的内径相匹配,第一盖体141连接第二盖体143的一端端面开设有沿周向环绕第二盖体143的限位槽1412,限位槽1412远离第二盖体143的一侧槽壁开设有与保存管120上的外螺纹1232相匹配的内螺纹1412a。如此,第二盖体143可插设于储液腔125的开口端,保存管120的管侧壁123则插入第一盖体141的限位槽1412内并与第一盖体141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上盖140还包括盖体密封边145,盖体密封边145沿周向围绕主盖体的第二盖体143远离第一盖体141的一端,盖体密封边145抵持于管侧壁123的内表面以封闭储液腔125。如此,当上盖140在安装于保存管120后,由于储液腔125的开口端被上盖140封闭,因此上盖140和储液腔125的腔壁共同产生正压,以将储液腔125中的液体压入反应芯片160的反应腔1613内。
结合图6及图7所示,反应芯片160包括芯片主体161及设于芯片主体161一端的连接套筒163。连接套筒163呈两端开口的中空圆柱状结构,连接套筒163的内径大于保存管120设有管底壁121的一端的外径,因此保存管120设有管底壁121的一端可插设于连接套筒163内,芯片主体161位于管底壁121的一侧并与管底壁121紧密贴合。芯片主体161的横截面大致呈三角形,包括芯片本体1611及密封膜1612,芯片本体1611远离连接套筒163的一侧端面开设有凹槽及流道,密封膜1612键合于芯片本体1611开设有凹槽和流道的一侧,以封闭凹槽和流道形成位于芯片主体161内的反应腔1613和注液通道1614,注液通道1614的一端连通反应腔1613,注液通道1614的另一端沿芯片主体161的厚度方向延伸以连通芯片主体161朝向管底壁121的一端端面。
结合图8及图9所示,保存管120和反应芯片160能够相对转动以使反应组件100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如图8所示,当反应组件100处于第一状态时,注液孔1212和注液通道1614远离反应腔1613的一端错位,注液孔1212被芯片主体161的一端端面封闭,注液通道1614则被保存管120的管底壁121封闭,因此两者之间无法连通,储液腔125中的液体无法通过注液孔1212流入注液通道1614中。如图9所示,当反应组件100处于第二状态时,注液孔1212和注液通道1614远离反应腔1613的一端对应连通,因此储液腔125中的液体可通过注液孔1212流入注液通道1614,然后进入反应腔1613中。
请再次参阅图6及图7,为了在向反应腔1613注入液体同时排出反应腔1613中的气体,芯片主体161还开设有芯片排气通道1615,芯片排气通道1615的一端连通反应腔1613,芯片排气通道1615的另一端连通芯片主体161朝向管底壁121的一端端面。管底壁121朝向芯片主体161的一侧表面开设有连通管侧壁123的保存管排气通道1214。
如图8所示,当反应组件100处于第一状态时,芯片排气通道1615与保存管排气通道1214错位,芯片排气通道1615被保存管120的管底壁121封闭,保存管排气通道1214被芯片主体161的一侧表面封闭,因此反应腔1613中的气体无法通过芯片排气通道1615流入保存管排气通道1214。如图9所示,当反应组件100处于第二状态时,芯片排气通道1615与保存管排气通道1214对应连通,因此反应腔1613中的气体可通过芯片排气通道1615流入保存管排气通道1214而进入保存管120的管侧壁123与连接套筒163的侧壁之间。
如图2及图5所示,进一步地,保存管120还包括保存管密封边127。保存管密封边127沿周向环绕于管侧壁123的外表面并抵持于连接套筒163的内侧壁,保存管密封边127开设有排气口1272。连接套筒163的内侧壁凸设有与排气口1272对应设置的密封筋1634,密封筋1634沿连接套筒163的轴向纵长延伸。如此,当反应组件100处于第一状态时,密封筋1634部分位于排气口1272内而封闭排气口1272,因此保存管密封边127对管侧壁123和连接套筒163的内侧壁之间的间隙起到密封作用。当反应组件100处于第二状态时,密封筋1634离开排气口1272而与排气口1272错位,此时通过保存管排气通道1214进入保存管120的管侧壁123与连接套筒163的侧壁之间的气体可通过保存管密封边127上开设的排气口1272流出。
具体在第一实施例中,保存管密封边127上开设有两组在保存管120的一径向上相对设置的排气口1272,每组排气口1272包括两个在保存管密封边127的周向上间隔设置的排气口1272。可以理解,排气口1272的数量和排布方式不限,可根据需要设置以满足排气量的要求。
在第一实施例中,芯片主体161具有三个反应腔1613、三条注液通道1614和三条芯片排气通道1615,三个反应腔1613间隔排布于芯片主体161的边缘,优选位于芯片主体161的三个顶角处,每个反应腔1613的两侧均设有一条注液通道1614和一条芯片排气通道1615,且连接同一反应腔1613的注液通道1614和芯片排气通道1615对称设置。如此,储液腔125中的液体可分别三条注液通道1614同时进入三个反应腔1613中。可以理解,反应腔1613、注液通道1614以及芯片排气通道1615的数量不限,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可仅设置一个反应腔1613,也可设置两个、四个或更多个反应腔1613,注液通道1614和芯片排气通道1615的数量根据反应腔1613的数量设置,以满足不同要求。
如图1及图6所示,为了限制保存管120和反应芯片160的相对转动角度,反应芯片160的连接套筒163的内侧壁开设有两个装配槽1632,两个装配槽1632在连接套筒163的一径向上相对设置。保存管120的管侧壁123的外表面凸设有可限位于装配槽1632内的安装卡扣129,当反应组件100和反应芯片160相对转动时,安装卡扣129在装配槽1632内滑动。如此,通过将装配槽1632设置为一定形状,可以限制安装卡扣129在装配槽1632内的滑动行程,进而限制保存管120和反应芯片160的相对位置及相对转动角度。
具体在第一实施例中,装配槽1632大致呈“L”型,包括第一装配部1632a和第二装配部1632b,第一装配部1632a形成于连接套筒163的内侧壁,第一装配部1632a自连接套筒163远离芯片主体161的一端边缘沿连接套筒163的轴向延伸,第二装配部1632b贯穿连接套筒163的内侧壁和外侧壁,且第二装配部1632b自第一装配部1632a靠近芯片主体161的一端沿套筒的周向延伸。
当保存管120插接于反应芯片160时,保存管120上的安装卡扣129从第一装配部1632a远离第二装配部1632b的一端滑入第一装配部1632a。当反应组件100处于第一状态时,安装卡扣129限位于第二装配部1632b远离第一装配部1632a的一端。当反应组件100处于第二状态时,安装卡扣129限位于第二装配部1632b连接第一装配部1632a的一端。为了指示安装卡扣129的位置,保存管120的管侧壁123的外表面设有位于第二装配部1632b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的指示标识。具体在一实施例中,采用数字“0”和“1”指示第二装配部1632b的两侧,当反应组件100处于第一状态时,安装卡扣129靠近“0”的一侧,当反应组件100处于第二状态时,安装卡扣129靠近“1”的一侧。
上述反应组件100,仅包括上盖140、保存管120以及反应芯片160三个部件,通过上盖140的安装和保存管120与反应芯片160的相对转动,即可实现试剂存储、样本采集以及样本接收功能,操作简单方便。而且,由于液体的转移过程均在反应组件100内进行,因此无需操作者进行手动转移,所以对操作的专业性要求较低,且无需使用复杂的提取及反应仪器,显著降低了实验成本。
参阅图10-图13,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反应组件200,反应组件200包括保存管210、上盖230以及反应芯片250,保存管210具有一端开口的储液腔213,储液腔213用于储存试剂及接纳样本。上盖230安装于储液腔213的开口端以用于封闭储液腔213并使储液腔213内形成正压,反应芯片250插设于保存管210的另一端。当保存管210伸入反应芯片250内一定长度时,储液腔213中的液体可在上盖230提供的正压的作用下进入反应芯片250,并与反应芯片250中的试剂进行反应。
上述反应组件200,集成了试剂存储、样本采集和样本接收功能为一体,通过上盖230的安装、反应芯片250和保存管210的相对移动即可实现将提取后的样本注入至反应芯片250的目的,使用者仅需将样本加入保存管210内即可进行实验,不需要依赖其它的复杂的检测仪器,操作简单且具有较高的效率。此外,由于样本的转移过程均在封闭的保存管210内进行,因此样本在转移过程中不会接触空气,空气中的气溶胶不会对样本和试剂造成污染,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
请结合图13及图14所示,保存管210呈中空的柱状结构,包括管底壁211及自管底壁211朝同一方向延伸形成的管侧壁212,管侧壁212沿周向围绕管底壁211以形成一端开口的储液腔213。管底壁211包括第二底壁2114及沿轴向凸伸出第二底壁2114的中心位置的第一底壁2112。第一底壁2112的中心位置沿其厚度方向贯穿开设有连通储液腔213的注液孔2112a,储液腔213中的液体可通过该注液孔2112a流出。管侧壁212远离管底壁211的一端的外表面开设有用于与上盖230螺纹连接的外螺纹2121。
结合图15所示,上盖230呈中空的回转体状结构,可拆卸地配接于储液腔213的开口端。具体地,上盖230包括盖主体,盖主体包括第一盖体232和连接于第一盖体232的轴向上的一端的第二盖体234,第二盖体234的外径小于第一盖体232的内径并与保存管210的储液腔213的开口端的内径相匹配,第一盖体232连接第二盖体234的一端端面开设有沿周向环绕第二盖体234的限位槽2321,限位槽2321远离第二盖体234的一侧槽壁开设有与保存管210上的外螺纹2121相匹配的内螺纹2321a。如此,第二盖体234可插设于储液腔213的开口端,保存管210的管侧壁212则插入第一盖体232的限位槽2321内并与第一盖体232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上盖230包括还包括盖体密封边236,盖体密封边236沿周向围绕第二盖体234远离第一盖体232的一端,盖体密封边236抵持于管侧壁212的内表面以封闭储液腔213。如此,当上盖230在安装于保存管210后,由于储液腔213的开口端被上盖230封闭,因此上盖230和储液腔213的腔壁共同产生正压,以将储液腔213中的液体压入反应芯片250的反应腔2523内。
结合图16及图17所示,反应芯片250包括芯片主体252及设于芯片主体252一端的连接套筒254。连接套筒254呈两端开口的中空圆柱状结构,连接套筒254的内径大于保存管210设有管底壁211的一端的外径,因此保存管210设有管底壁211的一端可插设于连接套筒254内,芯片主体252位于管底壁211的一侧并与管底壁211紧密贴合。芯片主体252的横截面大致呈三角形,包括芯片本体2521及密封膜2522(如图13所示)。芯片本体2521靠近连接套筒254的一侧端面的中心位置开设有具有底壁的注液槽2521a,芯片本体2521远离连接套筒254的一侧端面开设有凹槽及流道,密封膜2522键合于芯片本体2521开设有凹槽和流道的一侧,以封闭凹槽和流道形成位于芯片主体252内的反应腔2523和注液通道2524,注液通道2524的一端连通反应腔2523,注液通道2524的另一端沿芯片主体252的厚度方向延伸以连通注液槽2521a的底壁。
结合图11及图12所示,保存管210和反应芯片250能够沿连接套筒254的套设方向移动,以使反应组件200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如图11所示,当反应组件200处于第一状态时,保存管210的第一底壁2112伸入芯片主体252的注液槽2521内并抵持于注液槽2521a的底壁,因此第一底壁2112上开设的注液孔2112a被注液槽2521a的底壁封闭,芯片主体252的注液通道2524被第一底壁2112封闭,所以储液腔213中的液体无法通过注液孔2112a流入注液通道2524中。
如图12所示,当反应组件200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底壁2112与芯片主体252的注液槽2521a的底壁分离,注液孔2112a和注液通道2524远离反应腔2523的一端通过第一底壁2112和注液槽2521a的底壁之间的间隙连通,储液腔213中的液体可通过注液孔2112a流入注液通道2524,然后进入反应腔2523中。
请再次参阅图16,为了在向反应腔2523注入液体同时排出反应腔2523中的气体,芯片主体252还开设有芯片排气通道2525,芯片排气通道2525的一端连通反应腔2523,芯片排气通道2525的另一端连通芯片主体252朝向管底壁211的一端端面围绕注液槽2521a的区域。
如图11所示,当反应组件200处于第一状态时,保存管210的第二底壁2114封闭芯片排气通道2525远离反应腔2523的一端,因此反应腔2523中的气体无法通过芯片排气通道2525流出。如图12所示,当反应组件200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二底壁2114与芯片主体252分离,芯片排气通道2525连通保存管210与连接套筒254的内侧壁之间的间隙,因此反应腔2523中的气体可通过芯片排气通道2525流入保存管210与连接套筒254的内侧壁之间的间隙中。
其中,当反应组件200处于第一状态时,保存管210的第一底壁2112伸入芯片主体252的注液槽2521a内,因此从开设于第一底壁2112的注液孔2112a流出的液体仅可流入注液通道2524内,而不会从流入芯片排气通道2525中。
如图12及图13所示,进一步地,保存管210还包括保存管密封边214。保存管密封边214沿周向环绕于管侧壁212的外表面并抵持于连接套筒254的内侧壁。连接套筒254的内侧壁开设有连通外界环境的排气槽2545。
如此,当反应组件200处于第一状态时,排气槽2545位于保存管密封边214远离芯片主体252的一侧,因此保存管密封边214对管侧壁212和连接套筒254的内侧壁之间的间隙起到密封作用。当反应组件200处于第二状态时,排气槽2545的一端位于保存管密封边214靠近芯片主体252的一侧,此时通过保存管210排气通道进入保存管210的管侧壁212与连接套筒254的侧壁之间的气体可通过排气槽2545流出。
具体在第二实施例中,连接套筒254的内侧壁开设有两条排气槽2545,两条排气槽2545在连接套筒254的一径向上相对设置。可以理解,排气槽2545的数量和排布方式不限,可根据需要设置以满足排气量的要求。
在第二实施例中,芯片主体252具有三个反应腔2523、三条注液通道2524和三条芯片排气通道2525,三个反应腔2523间隔排布于芯片主体252的边缘,优选位于芯片主体252的三个顶角处,每个反应腔2523的两侧均设有一条注液通道2524和一条芯片排气通道2525。如此,储液腔213中的液体可分别三条注液通道2524同时进入三个反应腔2523中。可以理解,反应腔2523、注液通道2524以及芯片排气通道2525的数量不限,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可仅设置一个反应腔2523,也可设置两个、四个或更多个反应腔2523,注液通道2524和芯片排气通道2525的数量根据反应腔2523的数量设置,以满足不同要求。
如图10及图1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限制保存管210和反应芯片250的相对移动行程,反应芯片250的连接套筒254的内侧壁开设有第一装配槽2541和第二装配槽2543,且第一装配槽2541和第二装配槽2543在连接套筒254的轴向上间隔设置,且第一装配槽2541位于第二装配槽2543靠近芯片主体252的一侧。保存管210的管侧壁212的外表面凸设有可限位于第一装配槽2541或第二装配槽2543内的安装卡扣215。当反应组件200处于第一状态时,安装卡扣215限位于第一装配槽2541。当反应组件200处于第二状态时,安装卡扣215限位于第二装配槽2543。
为了指示安装卡扣215的位置,保存管210的管侧壁212的外表面设有分别位于第一装配槽2541和第二装配槽2543一侧的指示标识。具体在一实施例中,采用数字“1”和“0”分别指示第一装配槽2541和第二装配槽2543。
上述反应组件200,仅包括上盖230、保存管210以及反应芯片250三个部件,通过上盖230的开合和保存管210与反应芯片250的相对转动,即可实现试剂存储、样本采集以及样本接收功能,操作简单方便。而且,由于液体的转移过程均在反应组件200内进行,因此无需操作者进行手动转移,所以对操作的专业性要求较低,且无需使用复杂的提取及反应仪器,显著降低了实验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底壁2112和第二底壁2114还分别凸设有沿周向间隔排布的第一密封凸起2116,芯片主体252的注液槽2521a的底壁的中心位置凸设有第二密封凸起2526。当反应组件200处于第二状态时,注液通道2524和芯片排气通道2525被第一密封凸起2116封闭,注液孔2112a则被第二密封凸起2526封闭。
利用上述反应组件的样本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反应芯片160\250的反应腔1613\2523内预封装冻干试剂。
具体地,在芯片本体1611\2521的凹槽内放置冻干试剂,然后用密封膜1612\2522键合形成反应腔。
S2:将保存管120\210插入反应芯片160\250内移动直至反应组件100\200处于第一状态。
具体地,在第一实施例中,将保存管120上的安装卡扣129对准反应芯片160上的装配槽1632的第一装配部1632a向下插入反应芯片160内,当保存管120的插设深度达到最大值时,旋转保存管120使安装卡扣129转动至装配槽1632的第二装配部1632b远离第一装配部1632a的一端。此时,反应组件100处于第一状态,保存管120上的安装卡扣129位于装配槽1632的第二装配部1632b连接第一装配部1632a的一端,保存管120的注液孔1212和反应组件100的注液通道1614错位而断开。
具体地,在第二实施例中,将保存管210上的安装卡扣215对准反应芯片250上的第二装配槽2543向下插入反应芯片250内,直至安装卡扣215卡入第二装配槽2543内。此时,反应组件200处于第一状态,管底壁211抵持于芯片主体252,注液孔2112a被芯片主体252的注液槽2521a的底壁上的密封凸起封闭,同时芯片主体252上的注液通道2524和芯片排气通道2525也被保存管210上的密封凸起封闭。
S3:在保存管120\210的储液腔125\213内加入试剂,并安装上盖140\230于保存管120\210的开口端以封闭储液腔125\213。
具体地,在保存管120\210的储液腔125\213内加入提取试剂,然后用上盖140\230封闭储液腔125\213。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利用上述反应组件100\200的样本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4:拆卸上盖140\230将样本加入保存管120\210的储液腔125\213内。
具体地,操作者可拧开上盖140\230以打开保存管120\210的储液腔125\213的开口端,然后将采集好样本的拭子放入保存管120\210的储存有提取试剂的储液腔125\213内充分搅拌后丢弃。
在第一实施例中,此时,反应组件100处于第一状态,保存管120上的安装卡扣129位于装配槽1632的第二装配部1632b连接第一装配部1632a的一端,保存管120的注液孔1212和反应芯片160的注液通道1614错位而断开。
在第二实施例中,此时,反应组件200处于第一状态,安装卡扣215限位于第二装配槽2543内,管底壁211抵持于芯片主体252,注液孔2112a被芯片主体252的注液槽2521a的底壁上的第二密封凸起2526封闭,同时芯片主体252上的注液通道2524和芯片排气通道2525也被保存管210上的第一密封凸起2116封闭。
S5:相对移动保存管120\210和反应芯片160\250以使反应组件100\200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保存管120\210的储液腔125\213、注液孔1212\2112a和反应芯片160\250的注液通道1614\2524、反应腔1613\2523处于导通状态。
具体地,在第一实施例中,操作者转动保存管120或反应芯片160以使保存管120上的安装卡扣129转动至装配槽1632的第二装配部1632b远离第一装配部1632a的一端,此时反应组件100切换至第二状态,保存管120上的注液孔1212与反应芯片160的注液通道1614连通,且保存管120上的保存管排气通道1214与反应芯片160上的芯片排气通道1615连通,保存管120上的排气口1272也与密封筋1634错位而处于开启状态以连通外界大气。
在第二实施例中,操作者移动保存管210或反应芯片250,以使保存管210上的安装卡扣215脱离第二装配槽2543后限位于第一装配槽2541内,此时反应组件200切换至第二状态,保存管210的第一底壁2112与芯片主体252的注液槽2521a的底壁分离,注液孔2112a和注液通道2524远离反应腔2523的一端通过第一底壁2112和注液槽2521a的底壁之间的间隙连通,储液腔213中的液体可通过注液孔2112a流入注液通道2524,然后进入反应腔2523中。与此同时,芯片排气通道2525连通保存管210与连接套筒254的内侧壁之间的间隙,因此反应腔2523中的气体可通过芯片排气通道2525流入保存管210的管侧壁212与连接套筒254的内侧壁之间的间隙中,然后通过连接套筒254的侧壁上的排气槽2545流出。
S6:安装上盖140\230至保存管120\210的开口端以封闭保存管120\210的储液腔125\213,上盖140\230与储液腔125\213的腔壁共同形成正压。
具体地,操作者将上盖140\230拧入保存管120\210的开口端,由于上盖140\230通过盖体密封边145\236密封储液腔125\213,储液腔125\213的体积减小而内部压力增大。
S7:储液腔125\213中液体通过注液孔1212\2112a、注液通道1614\2524进入反应腔1613\2523并使反应腔1613\2523中的冻干试剂复溶。
在第一实施例中,在储液腔125内的正压作用下,储液腔125中的混合液体依次经过注液孔1212、注液通道1614进入反应腔1613并充满反应腔1613、注液通道1614以及芯片排气通道1615,反应腔1613中的气体则通过芯片排气通道1615、保存管排气通道1214以及排气口1272排入外界大气。
在第二实施例中,在储液腔213内的正压作用下,储液腔213中的混合液体依次经过注液孔2112a、注液通道2524进入反应腔2523并充满反应腔2523、注液通道2524以及芯片排气通道2525,反应腔2523中的气体则通过芯片排气通道2525、排气槽2545排入外界大气。
S8:相对移动保存管120\210和反应芯片160\250以使反应组件100\200由第二状态切换至第一状态,注液通道1614\2524被保存管120\210的管底壁封闭。
具体地,在第一实施例中,操作者转动保存管120或反应芯片160以使保存管120上的安装卡扣129转动至装配槽1632的第二装配部1632b连接第一装配部1632a的一端,此时反应组件100切换至第一状态,保存管120上的注液孔1212与反应芯片160的注液通道1614断开,且保存管120上的保存管排气通道1214与反应芯片160上的芯片排气通道1615断开,保存管120上的排气口1272通过密封筋1634密封。
在第二实施例中,操作者移动保存管210或反应芯片250以使保存管210上的安装卡扣215重新限位于第二安装槽中,此时反应组件200切换至第一状态,管底壁211抵持于芯片主体252,注液孔2112a被芯片主体252的注液槽2521a的底壁上的密封凸起封闭,同时芯片主体252上的注液通道2524和芯片排气通道2525也被保存管210上的密封凸起封闭。
S9:进行荧光定量检测。
对反应芯片160\250进行荧光定量检测以获取检测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控制方法中,步骤S5和步骤S6的执行顺序不限,可以先执行步骤S5以使反应组件100\200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后执行步骤S6以使上盖140\230与储液腔125\213的腔壁共同形成正压,也可先执行步骤S6以使上盖140\230与储液腔125\213的腔壁共同形成正压,然后执行步骤S5以使反应组件100\200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2)

1.一种反应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组件包括:
保存管,包括管底壁及自所述管底壁朝同一方向延伸形成的管侧壁,所述管侧壁沿周向围绕所述管底壁以形成一端开口的储液腔,所述管底壁开设有连通所述储液腔的注液孔;
上盖,包括主盖体及盖体密封边,所述主盖体的一端插设于所述储液腔的开口端内以使所述储液腔内形成正压,所述盖体密封边沿周向围绕所述主盖体伸入所述开口端的一端,所述盖体密封边抵持于所述管侧壁的内表面以封闭所述储液腔;以及
反应芯片,包括芯片主体及设于所述芯片主体一端的连接套筒,所述连接套筒套设于所述保存管设有所述管底壁的一端外,所述芯片主体位于所述管底壁的一侧,所述芯片主体内具有反应腔及注液通道,所述注液通道的一端连通所述反应腔,所述注液通道的另一端连通所述芯片主体朝向所述管底壁的一端端面;
其中,所述保存管和所述反应芯片能够相对移动以使所述反应组件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当所述反应组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注液孔被所述芯片主体朝向所述管底壁的一端端面封闭;当所述反应组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注液孔和所述注液通道远离所述反应腔的一端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应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盖体设有内螺纹,所述管侧壁设有与所述内螺纹匹配的外螺纹以与所述主盖体螺纹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应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主体具有至少一个所述反应腔和至少一条注液通道,所有所述反应腔间隔排布于所述芯片主体的边缘,每条所述注液通道对应连通一个所述反应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应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存管和所述反应芯片能够相对转动以使所述反应组件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当所述反应组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注液孔和所述注液通道远离所述反应腔的一端错位,以使所述注液孔被所述芯片主体朝向所述管底壁的一端端面封闭;
当所述反应组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注液孔和所述注液通道远离所述反应腔的一端对应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反应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主体还开设有芯片排气通道,所述芯片排气通道的一端连通所述反应腔,所述芯片排气通道的另一端连通所述芯片主体朝向所述管底壁的一端端面;所述管底壁朝向所述芯片主体的一侧表面开设有连通管侧壁的保存管排气通道;
当所述反应组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芯片排气通道与所述保存管排气通道错位;当所述反应组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芯片排气通道与所述保存管排气通道对应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反应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存管还包括保存管密封边,所述保存管密封边沿周向环绕于所述管侧壁的外表面并抵持于所述连接套筒的内侧壁,所述保存管密封边开设有排气口;所述连接套筒的内侧壁凸设有密封筋;
当所述反应组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密封筋封闭所述排气口;当所述反应组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密封筋与所述排气口错位。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反应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套筒开设有装配槽,所述保存管的管侧壁的外表面凸设有可限位于所述装配槽内的安装卡扣,当所述反应组件和所述反应芯片相对转动时,所述安装卡扣在所述装配槽内滑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反应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槽包括第一装配部和第二装配部,所述第一装配部自所述连接套筒远离所述芯片主体的一端边缘沿所述连接套筒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二装配部自所述第一装配部靠近所述芯片主体的一端沿所述套筒的周向延伸;
当所述反应组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安装卡扣限位于所述第二装配部远离所述第一装配部的一端;当所述反应组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安装卡扣限位于所述第二装配部连接所述第一装配部的一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应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存管和所述反应芯片能够沿所述连接套筒的套设方向相对移动,以使所述反应组件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当所述反应组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管底壁抵持于所述芯片主体,以使注液孔被所述芯片主体朝向所述管底壁的一端端面封闭;
当所述反应组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管底壁与所述芯片主体分离,以使所述注液孔和所述注液通道远离所述反应腔的一端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反应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主体还开设有芯片排气通道,所述芯片排气通道的一端连通所述反应腔,所述芯片排气通道的另一端连通所述芯片主体朝向所述管底壁的一端端面;
当所述反应组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管底壁封闭所述芯片排气通道远离所述反应腔的一端;当所述反应组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管底壁与所述芯片主体分离,所述芯片排气通道连通所述保存管与所述连接套筒的内侧壁之间的间隙。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反应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存管还包括保存管密封边,所述保存管密封边沿周向环绕于所述管侧壁的外表面并抵持于所述连接套筒的内侧壁;所述连接套筒的内侧壁开设有连通外界环境的排气槽;
当所述反应组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排气槽位于所述保存管密封边远离所述芯片主体的一侧;当所述反应组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排气槽的一端位于所述保存管密封边靠近所述芯片主体的一侧。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反应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套筒开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装配槽和第二装配槽,所述保存管的管侧壁的外表面凸设有可限位于所述第一装配槽或第二装配槽内的安装卡扣;
当所述反应组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安装卡扣限位于所述第一装配槽内;
当所述反应组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安装卡扣限位于所述第二装配槽内。
CN202221657146.XU 2022-06-28 2022-06-28 反应组件 Active CN2177574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57146.XU CN217757481U (zh) 2022-06-28 2022-06-28 反应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57146.XU CN217757481U (zh) 2022-06-28 2022-06-28 反应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57481U true CN217757481U (zh) 2022-11-08

Family

ID=838961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657146.XU Active CN217757481U (zh) 2022-06-28 2022-06-28 反应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5748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504797A (zh) * 2023-12-29 2024-02-06 常州新一产生命科技有限公司 合成柱结构及生化反应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504797A (zh) * 2023-12-29 2024-02-06 常州新一产生命科技有限公司 合成柱结构及生化反应设备
CN117504797B (zh) * 2023-12-29 2024-05-14 常州新一产生命科技有限公司 合成柱结构及生化反应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55373B (zh) 用于体外诊断的经改良的药筒及其使用方法
KR20180098089A (ko) 핵산 추출 카트리지와 다양한 pcr패널들로 조립되는 생체시료 분석 키트
CN217757481U (zh) 反应组件
WO2020107641A1 (zh) 一种设置有微流控或纳米流控结构的生物反应装置
CN112871230A (zh) 一种核酸扩增用的立式微流控芯片
CN113249215B (zh) 多腔室样品制备盒
CN114657049B (zh) 一种核酸扩增用卡盒
CN112812959A (zh) 一种核酸提取扩增检测一体化装置
US9415390B2 (en) Flat body in manner of chip card for biochemical analysis and method of using
CN112980650A (zh) 一种核酸提取用的立式微流控芯片及方法
CN112844505A (zh) 一种用于核酸提取扩增的立式微流控芯片及方法
CN115814865A (zh) 微流控芯片与体外诊断分析设备
CN218435756U (zh) 原位捕获及扩增的核酸检测微流控芯片及核酸检测仪
CN116286269A (zh) 一种核酸提取装置及方法
CN115400806A (zh) 一体化核酸提取微流控芯片盒和核酸提取及检测方法
CN214599114U (zh) 一种核酸扩增用的立式微流控芯片
CN214571848U (zh) 一种核酸提取用的立式微流控芯片
CN216155821U (zh) 核酸提取装置
CN116555007A (zh) 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CN207287477U (zh) 吸取管的结构
CN220634386U (zh) 芯片底壳、微流控芯片及体外诊断检测系统
CN113391077A (zh) 液体检测系统和方法
WO2023011607A1 (zh) 核酸检测装置及核酸检测方法
CN211877545U (zh) 试剂卡、试剂包及容器
CN216063326U (zh) 微流控芯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