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51385U - 罩体支撑工装、顶盖支撑工装及机舱壳体支撑工装 - Google Patents

罩体支撑工装、顶盖支撑工装及机舱壳体支撑工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51385U
CN217751385U CN202221776363.0U CN202221776363U CN217751385U CN 217751385 U CN217751385 U CN 217751385U CN 202221776363 U CN202221776363 U CN 202221776363U CN 217751385 U CN217751385 U CN 2177513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cover body
cover
support
supporting to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77636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葛丽乾
贾攀阳
杨建国
孙向虎
杨潺
王春利
王晓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oneng United Power Technology Baod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oneng United Power Technology Baod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oneng United Power Technology Baod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oneng United Power Technology Baod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77636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513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513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513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Emergency Lowering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力发电机机舱罩装配领域,公开了一种罩体支撑工装、顶盖支撑工装及机舱壳体支撑工装,其中罩体支撑工装包括位于底部的矩形架和倾斜设置于所述矩形架一边的支撑架,所述矩形架包括两个纵梁(3)和第一横梁(4)和第二横梁(19),所述支撑架包括从所述第一横梁(4)两端向上倾斜延伸的第一支撑梁(2)和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梁(2)的上端的连接梁(10),所述连接梁(10)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与所述第二横梁(19)相连的第一加强梁(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风力发电机的机舱罩体放置在靠近支撑架的一侧,使罩体能够倾斜地靠在第一支撑梁上,这样能够有效防止在吊取另一半边罩体时,该半边罩体发生位移的现象。

Description

罩体支撑工装、顶盖支撑工装及机舱壳体支撑工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力发电机机舱罩装配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风力发电机的机舱罩体的支撑工装、风力发电机的机舱顶盖的支撑工装及风力发电机的机舱壳体的支撑工装。
背景技术
风力发电机机舱壳体包括风力发电机的机舱罩体和顶盖,目前传统车间内的机舱壳体安装,原工艺中机舱壳体到货后因体积大和方便后期拆解安装需要将机舱壳体依靠在发电机或轮毂铸件一旁,再使用4条3T*5M吊带将顶盖吊取下来放到安全通道内,再去使用工装吊具吊取右半边罩体,为了防止左半边罩体倾倒需要3-4人站在左半边罩体内侧压住罩体使左半边罩体不发生位移方便后期吊装。
这样吊装机舱壳体占用了大量人力资源从使没有员工进行其他安装作业,费时费力,并且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一旦罩体发生倾斜就会对员工造成重大人身伤害,同时工作效率不高,机舱罩顶盖放置在安全通道内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同时影响车间叉车等运输车辆移动,严重影响其他物流给其他工序进行配料和分厂其他工序正常生产。
同时,在安装机舱消防系统时需行车有吊带将机舱顶盖吊起到离安全通道地面1.5米位置,员工再进到顶盖下部进行消防系统安装,安装消防系统过程持续时间长(3小时)这样其他工序就无法进行正常生产作业,无法使用行车进行吊装作业,无法通过安全通道,使大量人力物力处于停滞状态,这样行车吊取着机舱顶盖下方进行安装作业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同时也违反了行车设备使用规程,在安装过程中极易造成重大人员伤害。而且严重影响其他工序生产工作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对机舱罩体无法进行有效支撑问题,提供了一种罩体支撑工装、顶盖支撑工装及机舱壳体支撑工装,其中罩体支撑工装能够有效支撑罩体,提高了作业安全性和设备使用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种罩体支撑工装,包括位于底部的矩形架和倾斜设置于所述矩形架一边的支撑架,所述矩形架包括两个纵梁和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所述支撑架包括从所述第一横梁两端向上倾斜延伸的第一支撑梁和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梁的上端的连接梁,所述连接梁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与所述第二横梁相连的第一加强梁。
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强梁上设有牵引带,所述牵引带的前端设有卡钩,所述卡钩能够勾在所述罩体底部下沿,以拉紧所述罩体靠在所述第一支撑梁上。
可选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加强梁上的收缩件,所述收缩件与所述牵引带相连并能够收起或释放牵引带。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梁和所述连接梁上均设有第一保护套。
可选地,所述矩形架的四角均设有地脚板,所述地脚板上设有第一安装孔。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顶盖支撑工装,包括底座、从所述底座向上延伸的第二支撑梁和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梁顶部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上设有用于支撑顶盖边缘的向上开口的凹槽。
可选地,还包括多个与所述第二支撑梁相连的第二加强梁,所述第二加强梁的另一端与所述底座相连,并且多个所述第二加强梁围绕所述第二支撑梁沿周向间隔分布。
可选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底面上的底板,所述底板上设有第二安装孔。
可选地,所述凹槽内设有第二保护套。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机舱壳体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上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罩体支撑工装和以上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顶盖支撑工装。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风力发电机的机舱罩体放置在靠近支撑架的一侧,使罩体能够倾斜地靠在第一支撑梁上,这样能够有效防止在吊取另一半边罩体时,该半边罩体发生位移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的罩体支撑工装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的顶盖支撑工装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加强梁,2-第一支撑梁,3-纵梁,4-第一横梁,5-牵引带,6-卡钩,7-收缩件,8-第一保护套,9-地脚板,10-连接梁,11-第一安装孔,12-第二加强梁,13-支撑件,14-第二保护套,15-底板,16-底座,17-第二支撑梁,18-第二安装孔,19-第二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罩体支撑工装,包括位于底部的矩形架和倾斜设置于矩形架一边的支撑架,矩形架包括两个纵梁3和第一横梁4和第二横梁19,支撑架包括从第一横梁4两端向上倾斜延伸的第一支撑梁2和连接于两个第一支撑梁2的上端的连接梁10,连接梁10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与第二横梁19相连的第一加强梁1。
如图1所示,矩形架作为罩体支撑工装的底架,支撑架的倾斜角度为45度-90度,支撑架朝外的面为支撑面,当罩体靠在支撑面时,第一加强梁1能够对支撑架进行辅助支撑,从而增加其结构刚性;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风力发电机的机舱罩体放置在靠近支撑架的一侧,使罩体能够倾斜地靠在第一支撑梁2和连接梁10上,这样能够有效防止在吊取另一半边罩体时,该半边罩体发生位移的现象。
其中,第一加强梁1上设有牵引带5,牵引带5的前端设有卡钩6,卡钩6能够勾在罩体底部下沿,以拉紧罩体靠在第一支撑梁2上。
如图1所示,罩体在放置地面上时,其底面为弧形,最低点为与地面的接触点,其底面靠近支撑工装的一侧上设有开口,牵引带5的一端设置在第一加强梁1上,另一端上设有卡钩6,牵引带5能够伸入到罩体的底部,同时卡钩6能够钩在开口的边缘处,使牵引带5能够将罩体拉紧并使罩体紧靠在罩体支撑工装上,以防止罩体会发生侧滑的现象,发生危险;同时为了使牵引带5能够拉紧罩体,则牵引带5的长度应该不超过罩体开口到第一加强梁1的距离。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加强梁1上的收缩件7,收缩件7与牵引带5相连并能够收起或释放牵引带5。
如图1所示,收缩件7固定设置在第一加强梁1上,牵引带5设置在收缩件7上并且收缩件7能够收紧或释放牵引带5,以便于卡钩6勾在罩体的下沿上,并能够拉紧罩体;同时收缩件7可以调节牵引带5的伸展长度来适应各型号的罩体使用,增加其适用性;收缩件7为紧线器,具体可选用手拉葫芦、棘轮紧线器、双钩紧线器等。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支撑梁2和连接梁10上均设有第一保护套8。
如图1所示,第一支撑梁2和连接梁10与罩体的外表面直接接触,避免了机舱罩在固定在工装支架上时罩体漆面无划痕和破损,避免了因罩体漆面划痕和破损进行二次补修,耽误正常生产进度,第一保护套8可以采用任意厚度和材质的保护套,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申请采用8mm厚高强耐磨涤纶自粘式防护套。
进一步地,矩形架的四角均设有地脚板9,地脚板9上设有第一安装孔11。
如图1所示,由于机舱罩体的体积较大并且其重量大,光靠罩体支撑工装的自身重量无法使罩体固定住,因此需要将支撑工装进行固定,在其底部的四角上设有地脚板9,地脚板9可以为任意形状,地脚板9上设有第一安装孔11,通过膨胀螺栓穿过第一安装孔11安装在地面上,固定好罩体支撑工装,确保工装牢固,保障了员工在安装过程中的人身安全,避免了因原工艺安装生产造成重大人员伤害。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顶盖支撑工装,包括底座16、从底座16向上延伸的第二支撑梁17和设置在第二支撑梁17顶部的支撑件13,支撑件13上设有用于支撑顶盖边缘的向上开口的凹槽。
如图2所示,顶盖支撑工装通过底座16设置在地面上,支撑件13的凹槽开口大于机舱顶盖一侧边缘的厚度,使机舱顶盖一侧的边缘能够放置在支撑件13的凹槽处,由于机舱顶盖的体型较大,顶盖支撑工装最少设置四个并位于顶盖的四角,才能将顶盖支撑牢固。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还包括多个与第二支撑梁17相连的第二加强梁12,第二加强梁12的另一端与底座16相连,并且多个第二加强梁12围绕第二支撑梁17沿周向间隔分布。
如图2所示,为了使第二支撑梁17更为稳固且在放落机舱顶盖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晃动,为了增加第二支撑梁17在除垂直方向的作用力以外作用力的受力强度,围绕第二支撑梁17沿周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二加强梁12,第二加强梁12的两端分别于第二支撑梁17的顶端和底座16相连,在本申请中,第二加强梁12的数量为4个,并且沿第二支撑梁17周向均匀间隔分布。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在底座16底面上的底板15,底板15上设有第二安装孔18。
如图2所示,当防落机舱顶盖时可能会出现晃动,为了确保顶盖支撑工装的稳定性,不会随着顶盖的晃动而晃动,则需要对顶盖支撑工装进行固定,通过底板15设置在底座16上,通过膨胀螺栓穿过第二安装孔18安装在地面上,固定好顶盖支撑工装,确保工装牢固,保障了员工在安装过程中的人身安全,避免了因原工艺安装生产造成重大人员伤害。
其中,凹槽内设有第二保护套14。
如图2所示,支撑件13与顶盖边缘直接接触,为了避免了机舱顶盖在固定在工装支架上时罩体漆面无划痕和破损,避免了因顶盖漆面划痕和破损进行二次补修,耽误正常生产进度,同时也可以保护工装不会受损,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二保护套14也采用8mm厚高强耐磨涤纶自粘式防护套。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机舱壳体支撑装置,包括以上任意一项的风力发电机的机舱罩体的支撑工装和以上任意一项的风力发电机的机舱顶盖的支撑工装。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中风力发动机的机舱壳体的支撑装置包括一个风力发电机的机舱罩体的支撑工装和四个风力发电机的机舱顶盖的支撑工装,其中支撑工装中的梁采用重型方钢焊接而成,通过本申请中的风力发电机的机舱壳体的支撑工装,减少了作业时间长和占用行车设备对其他工序生产的影响。使用机舱罩工装支架工装安装机舱罩时间缩短1~2倍。在进行安装时,在保证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在不占用行车设备的安装情况下,顶盖支撑工装,极大的保障了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排除了重大人员伤害安全隐患。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和组合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0)

1.一种罩体支撑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底部的矩形架和倾斜设置于所述矩形架一边的支撑架,所述矩形架包括两个纵梁(3)和第一横梁(4)和第二横梁(19),所述支撑架包括从所述第一横梁(4)两端向上倾斜延伸的第一支撑梁(2)和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梁(2)的上端的连接梁(10),所述连接梁(10)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与所述第二横梁(19)相连的第一加强梁(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罩体支撑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梁(1)上设有牵引带(5),所述牵引带(5)的前端设有卡钩(6),所述卡钩(6)能够勾在所述罩体底部下沿,以拉紧所述罩体靠在所述第一支撑梁(2)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罩体支撑工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加强梁(1)上的收缩件(7),所述收缩件(7)与所述牵引带(5)相连并能够收起或释放牵引带(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罩体支撑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梁(2)和所述连接梁(10)上均设有第一保护套(8)。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罩体支撑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架的四角均设有地脚板(9),所述地脚板(9)上设有第一安装孔(11)。
6.一种顶盖支撑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6)、从所述底座(16)向上延伸的第二支撑梁(17)和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梁(17)顶部的支撑件(13),所述支撑件(13)上设有用于支撑顶盖边缘的向上开口的凹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顶盖支撑工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与所述第二支撑梁(17)相连的第二加强梁(12),所述第二加强梁(12)的另一端与所述底座(16)相连,并且多个所述第二加强梁(12)围绕所述第二支撑梁(17)沿周向间隔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顶盖支撑工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16)底面上的底板(15),所述底板(15)上设有第二安装孔(18)。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顶盖支撑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内设有第二保护套(14)。
10.一种机舱壳体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罩体支撑工装和权利要求6-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顶盖支撑工装。
CN202221776363.0U 2022-07-11 2022-07-11 罩体支撑工装、顶盖支撑工装及机舱壳体支撑工装 Active CN2177513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76363.0U CN217751385U (zh) 2022-07-11 2022-07-11 罩体支撑工装、顶盖支撑工装及机舱壳体支撑工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76363.0U CN217751385U (zh) 2022-07-11 2022-07-11 罩体支撑工装、顶盖支撑工装及机舱壳体支撑工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51385U true CN217751385U (zh) 2022-11-08

Family

ID=838708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776363.0U Active CN217751385U (zh) 2022-07-11 2022-07-11 罩体支撑工装、顶盖支撑工装及机舱壳体支撑工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5138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70273154A1 (en) Method of Conducting Service on a Wind Turbine Using Equipment Mounted on the Hub
CN109466867B (zh) 叶片运输及存储支架和叶片运输及存储方法
CA2692705A1 (en) Lowering and raising a single wind turbine rotor blade from six-o'clock position
US20200407988A1 (en) Combination step bolt and fall protection anchorage assemblies
US7000733B2 (en) Work platform
CN217751385U (zh) 罩体支撑工装、顶盖支撑工装及机舱壳体支撑工装
KR200466880Y1 (ko) 포스트안전장치가 구비된 조립식 갠트리 크레인
CA2482342A1 (en) Work platform
EP3067553B1 (en) A safety structure for performing servicing operations in a wind turbine and method for its installation
KR101245753B1 (ko) 족장 설치구조
KR200450087Y1 (ko) 저유소 출하대의 작업자 추락 방지 안전장치
EP3586001B1 (en) Parking assembly
WO2009127002A1 (en) A reversibly attachable fall restraint apparatus
CN212079521U (zh)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主机架爬梯踏板总成及风力发电机组
CN218539036U (zh) 一种用于基座吊钩头安装的防倾覆装置
CN217022842U (zh) 一种散货船舱口围栏杆脚手搭设工装
CN208683756U (zh) 一种彩钢屋顶运输车
CN112796652B (zh) 一种电杆爬梯平台装置安全底座
CN212373370U (zh) 机车用可拆卸登顶装置
AU2010101257A4 (en) A reversibly attachable fall restraint apparatus
GB2558760A (en) Signal installation and method
CN215829984U (zh) 一种建筑工地用爬升式脚手架
CN212671132U (zh) 一种可升降脚手架
AU2004200088B2 (en) Work platform
CN219451556U (zh) 一种伸缩式卸料平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Ge Liqian

Inventor after: Jia Panyang

Inventor after: Yang Jianguo

Inventor after: Sun Xianghu

Inventor after: Yang Chan

Inventor after: Wang Chunli

Inventor before: Ge Liqian

Inventor before: Jia Panyang

Inventor before: Yang Jianguo

Inventor before: Sun Xianghu

Inventor before: Yang Chan

Inventor before: Wang Chunli

Inventor before: Wang Xiaod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