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44873U - 一种防坠床肢体保护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坠床肢体保护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44873U
CN217744873U CN202221162171.0U CN202221162171U CN217744873U CN 217744873 U CN217744873 U CN 217744873U CN 202221162171 U CN202221162171 U CN 202221162171U CN 217744873 U CN217744873 U CN 2177448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tective layer
bed
patient
mattress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16217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凤春
张茜
崔敏
马艳华
王叶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uanwu Hospital
Original Assignee
Xuanwu Hospit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uanwu Hospital filed Critical Xuanwu Hospital
Priority to CN20222116217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448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448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448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alid Beds And Related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坠床肢体保护装置,其设置于床体上,至少包括套设在床垫上的第一防护层和至少两侧与第一防护层连接的第二防护层;第二防护层和第一防护层可拆卸连接,由于第一防护层套设在床垫上,能够基于床垫的自重和患者的自重与床垫稳定连接,第二防护层与第一防护层的可拆卸连接能够建立用于容纳患者且为患者提供防护的容纳空间。相比于现有技术的使用绑带或卡扣等与床挡进行连接固定的方式,本实用新型的防护层不需要床挡也可以直接固定,适用性更强,并且相对于绑带的方式受力点更多,受力更加分散,能够承受更大的拉扯力;在固定时也更加快速方便,节省照护人员的时间。

Description

一种防坠床肢体保护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护理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坠床肢体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快速眼动睡眠期是睡眠的一个阶段,一般出现在睡眠开始的90分钟之后。帕金森病患者、老年痴呆的患者、患有焦虑症、抑郁症的人容易出现快速眼动睡眠期睡眠障碍(RBD)。RBD常表现为各种复杂的异常行为,动作比较粗暴、猛烈,比如拳打、脚踢、翻滚、跳跃、呼喊,很容易坠床或者受伤;因此需要对其采取措施进行保护,避免人员在睡眠过程中坠床或受伤。
现有技术例如CN213346462U提供了一种防坠床遮挡被,包括被罩和被芯,被罩套装在被芯上,被芯的填充物为棉花,被罩由遮挡罩和水平罩组成,被罩的材质为布料,被罩左侧设置有多个固定绑带,被罩的右侧设置有卷轴,被罩的上下侧均设置有卡扣。将被罩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对床挡进行遮挡,从而避免了患者与其发生碰撞,同时减少不适感;被罩的另一部分用于水平铺放,通过患者的自重以及床垫等进行约束限制;被罩作为一个整体刚好能够填补床体与床挡之间的缝隙。
该现有技术通过将水平罩放置在床垫下方,利用患者的自重和床垫的重量将水平罩固定在床上,而遮挡罩上设置有固定带、卡扣等,能够从多个方向固定在床挡上,对患者进行防护,防止患者坠床。
但该现有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将固定带和卡扣捆绑在床挡上,而在普通家庭中使用的床体不具备床挡,难以固定,因此该装置不适于普通家庭中使用;并且,固定带之间存在间隙,患者的肢体在做出动作或用力挣扎的过程中仍然可能从该间隙中伸出与床挡接触受到伤害;再有,该装置的卡扣设置于被罩靠近患者头部和脚部的部分的中间,使得患者的头部不得不放置于卡扣两侧的其中一侧上,显著限制患者的睡眠姿态,影响患者的舒适睡眠。
该现有的各受力点独立的固定方式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也存在因挣扎力度过大导致单点受到的应力过大而出现固定带与被罩脱离连接等问题,十分影响装置的实用性。该现有技术仅解决了使用者翻滚不易坠床、不易因碰撞到床档而受伤,未解决使用者在睡梦中进行拳打、脚踢、跳跃等行为时,容易碰撞未被遮挡罩遮挡侧的床档、墙体等受伤,也未对睡梦中的使用者做出竖向上的限制,使用者易在做出起身、跳跃等行为时坠落下床。
现有技术如公开号为CN208677681U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多功能防坠床约束式布单。本多功能防坠床约束式布单由双层布单、双头系带、约束带、长袖手套、双向拉链组成。所述多功能安全防坠床约束式布单主体有纯棉布料及锦纶布料制成,便于清洗消毒,经久耐用;使用时,通过双头系带将其固定于床档两侧从而约束患者身体,防止坠床;通过环形约束带和长袖手套约束患者手臂及手部,防止拔管。
上述现有技术通过双层布单、双头系带、约束带、长袖手套、双向拉链等设计能够对使用者进行约束,避免使用者在睡梦中出现拳打、脚踢、跳跃等情况时使自身受到伤害,但该技术方案完全限制了使用者的睡眠姿势,使用者使用时只能采取平躺体位平躺在床体上,双手伸入长袖手套中,睡眠构成中不能翻身、不能移动,对于使用者的睡眠质量影响较大。
综上,现有技术的技术方案中,在不限定使用者睡眠姿势的情况下,对于使用者在睡梦中进行拳打、脚踢、跳跃等行为时的防护效果不佳,在能够对使用者在睡梦中进行拳打、脚踢、跳跃等行为有良好的防护效果时,又完全限定了使用者的睡眠姿势,在睡眠过程中,使用者只能保持同一个姿势,不能翻身,不能抬腿,严重影响睡眠质量。
此外,一方面由于对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由于发明人做出本实用新型时研究了大量文献和专利,但篇幅所限并未详细罗列所有的细节与内容,然而这绝非本实用新型不具备这些现有技术的特征,相反本实用新型已经具备现有技术的所有特征,而且申请人保留在背景技术中增加相关现有技术之权利。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坠床肢体保护装置,其采用多层、多点传递,分散受力的结构思想,将患者挣扎时或起身时产生的多余应力互相传递,使得应力均匀分散,而增加装置结构的稳定性和防护效果;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
采用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一种防坠床肢体保护装置,其设置于床体上,至少包括套设在床垫上的第一防护层和至少两侧与第一防护层连接的第二防护层。当患者躺在套设有第一防护层的床垫上时,所述第一防护层具有靠近患者身体两侧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和靠近患者头部和脚部的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
所述第二防护层的第一侧与所述第一防护层的第一侧面连接;
所述第二防护层的与第一侧相邻的第二侧与所述第一防护层的第四侧面连接;
所述第二防护层的与第一侧背离的第三侧按照能够建立用于容纳患者且为患者提供防护的容纳空间的方式与所述第一防护层的第二侧面可拆卸连接。
这样设置的有益之处在于:(1)固定稳定:第一防护层套设在床垫上,能够利用床垫的重量固定第一防护层,进而由于第一防护层和第二防护层的连接,能够将位于第一防护层和第二防护层之间的患者限定在床垫上,在患者翻滚到床垫侧面时基于第一防护层和第二防护层的包裹,能够防止患者无意识坠床或肢体与床挡、墙体等碰擦受伤;(2)适用性强:床垫是大部分床体的必备套件而床挡仅在部分防护床或儿童床上具备,相比将防护层固定在床挡上,固定在床垫上的方式适用性更强,更适用于大部分的家庭使用,并且套设在床垫上的方式本身不会增加其余的金属部件,不会增加患者磕碰的风险,使用更加安全;(3)分散受力,延长寿命:第一防护层自身的可拆卸连接面为第一侧面,第二防护层与第一防护层的可拆卸连接面为第二侧面,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为相对的两个侧面,通过将两个可拆卸连接面分散设置于两个相对的侧面,能够分散两个可拆卸连接面受到的拉应力,由于可拆卸连接面本身承受力的拉扯的性能较固定连接承受力的拉扯的性能更差,因此将两个可拆卸连接面分开设置后能够更加分散受到的拉应力,使得两个可拆卸连接面受到的拉应力减小,避免可拆卸连接被挣开而影响装置正常使用。
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防护层能够呈片状,所述片状第一防护层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防护层的第二端环绕所述床垫后与所述第一端连接,将所述第一防护层固定在所述床垫上并形成第一侧面。
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防护层的第一端上设置有若干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防护层的第二端上设置有若干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按照能够建立若干均匀分散的受力点的方式通过交叉穿设在相邻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之间的第三连接件来连接。
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均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一防护层连接的连接区域和未与所述第一防护层连接的通孔区域,所述连接区域对称分布于所述通孔区域的两侧;所述连接区域的面积至少为通孔区域的面积的两倍。
这样的设置增加了连接区域的面积,增加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与第一防护层的连接强度,辅助分散受力,便于延长第一防护层的使用寿命。
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防护层包括用于保暖的第一环带和用于缩小容纳空间以使得所述第二防护层贴附于患者身上的第二环带,所述第二环带为弹性带,在未受到外力拉扯的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二环带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环带。
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防护层包括柔性填充物和包裹柔性填充物的套层,其中,第一环带内填充的柔性填充物厚度大于第二环带内填充的柔性填充物的厚度。
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环带至少包括分别设置于靠近患者的脚部、腰部和肩部的第一弹性环带、第二弹性环带和第三弹性环带。
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三弹性环带靠近第三侧面的一端部交叉设置有第一拉力带和第二拉力带,所述第一拉力带和第二拉力带位于所述第三弹性环带靠近第三侧面的一端部。
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拉力带和第一拉力带在交叉点处彼此连接,在所述第二防护层靠近第三侧面的一端部处形成了分别用于容纳患者的左肩部和右肩部的第一防护空间和第二防护空间。
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拉力带和所述第二拉力带均为弹性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简化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防护层的简化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连接件或第二连接件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00:第一防护层;110:第一侧面;120:第二侧面;130:第三侧面; 140:第四侧面;150:第一端;151:第一连接件;1511:连接区域;1512:通孔区域;160:第二端;161:第二连接件;162:第三连接件;200:第二防护层;210:第一侧;220:第二侧;230:第三侧;240:第一环带; 250:第二环带;251:第三弹性环带;300:固定带;410:第一拉力带; 420:第二拉力带;430:第一防护空间;440:第二防护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防坠床肢体保护装置至少包括套设在床垫上的第一防护层100和至少两侧与第一防护层100固定连接的第二防护层200。当患者躺在套设有第一防护层100的床垫上时,第一防护层100 具有靠近患者身体两侧的第一侧面110与第二侧面120和靠近患者头部和脚部的第三侧面130与第四侧面140。第二防护层200的第一侧210与第一防护层100的第一侧面110连接。连接的方式能够是缝合或粘连等固定连接方式。第二防护层200的与第一侧210相邻的第二侧220与第一防护层100的第四侧面140连接,连接的方式能够是缝合或粘连等固定连接方式。第二防护层200的与第一侧210背离的第三侧230与第一防护层100 的第二侧面120可拆卸连接。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可以是使用拉链或抽绳连接。
通过这样的设置方式,将第一防护层100与床垫稳定连接,利用患者的自身重量和床垫的重量将第一防护层100固定在床垫上。当第二防护层200 的第三侧230与第一防护层100的第二侧面120连接时,第一防护层100 和第二防护层200共同形成一个半包围结构,形成一个用于容纳患者的容纳空间,患者在该容纳空间内能够自由翻身、活动,不影响睡眠姿态;而当患者在睡梦中产生动作时,由于第二防护层200和第一防护层100的连接,患者首先与第二防护层200和第一防护层100接触,患者的肢体无法从容纳空间内伸出而与外界环境中的危险因素(例如床挡或墙体)接触,能够防止患者的肢体受伤。当患者在睡梦中要起身时,由于第二防护层200的遮挡,患者无法起身;当患者在睡梦中沿床体在容纳空间内滚动时,滚动到床垫一侧的患者会由于自重向第一防护层100和第二防护层200施加拉力,而被第一防护层100包裹的床垫会向第一防护层100施加与该拉力方向相反的作用力,由于床垫的自重大于患者的自重,患者会被保持在床垫上,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防止患者坠落到床下。
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防护层100能够呈片状,片状第一防护层100包括第一端150和第二端160,第一防护层100的第二端160环绕床垫后与第一端150可拆卸连接,将第一防护层100固定在床垫上并形成第一侧面110。
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防护层100的第一端150上设置有若干第一连接件151,第一防护层100的第二端160上设置有若干第二连接件161,第一端150和第二端160按照能够建立若干均匀分散的受力点的方式通过交叉穿设在相邻的第一连接件151和第二连接件161之间的第三连接件162来连接。
如图3所示,第一连接件151和第二连接件161包括用于与第一防护层100连接的连接区域1511和未与第一防护层100连接的通孔区域 1512。连接区域1511对称分布于通孔区域1512的两侧;连接区域1511 的面积至少为通孔区域1512的面积的两倍。借助于这样的设置,当使用者对第三连接件162施加拉力时或当拉力从其余的第一连接件151或第二连接件161通过第三连接件162传递到该第一连接件151或第二连接件161 时,拉力能够均匀分散到连接区域1511并向第一防护层100传递,更大的连接区域1511的面积使得受力分散更加均匀、快速,结构固定更稳定也不易出现变形,使用寿命更长。
这样设置的有益之处在于:(1)多点传递,分散受力,性能稳定。第一端150上的若干第一连接件151和第二端160上的若干第二连接件161 形成若干个分散的受力点,并且第一连接件151和第二连接件161通过第三连接件162连接,各个受力点间的受力能够通过第三连接件162进行传递,从而使得在单个受力点受力时能够将接收到的力传递给其余受力点,相对于单独作用的绑带,这样的连接方式能够承受的拉力更大,连接更加稳定; (2)连接快速,拆卸方便。优选地,第一连接件151和第二连接件161可以是绳套,第三连接件162可以是抽绳,通过拉扯抽绳的两端能够快速连接第一端150和第二端160。优选地,第一连接件151和第二连接件161还能够是拉链的两侧链牙,第三连接件162能够是拉链的拉头,通过拉链快速连接第一连接件151和第二连接件161,使得连接更加快速和稳定。
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防护层100环绕在床垫上时,在第一侧面110和第二侧面120的背离第二防护层200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将第一防护层100连接在床体上的固定带300,以将被第一防护层100包裹的床垫和第一防护层100固定在床架上,当患者出现坠床时能够将第一防护层100 受到的拉力传递给床架,使得防护装置的拉力阈值更大,避免患者体重过大时将床垫拉离床体,进一步避免患者坠床。
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二防护层200包括用于保暖的第一环带 240和用于贴附的第二环带250。第二环带250的长度小于第一环带250。第二环带250具有弹性。第二环带250能够基于用户的动作而被拉伸,从而使用者能够在柔性层内自由翻身;而当使用者翻身结束后,第二环带250 能够带动第一环带240贴附在使用者身上,为使用者保暖。当使用者要跌落床下时,第二环带250拉伸到极限后能够限制使用者滚动。第二环带250 的弹性还能够进一步增强第二防护层200的缓冲效果。
由于使用者需要在防护层下方自由翻身,因此需要有自由的活动空间,但过大的活动空间使得第一防护层100和第二防护层200保暖效果较差,因此设置弹性的第二环带250,在使用者需要翻身时,使用者能够撑开弹性的第二环带250,扩大活动空间;当使用者翻身结束后,第二环带250能够基于自身弹性势能的释放而再次贴附到使用者的身上,为使用者保暖,提升装置的整体保暖效果。而过大的弹性会使得防护层对使用者的身体造成压迫,使用者本身不能舒适地休息,并且会由于使用者身体的支撑而导致防护层和使用者身体不能紧密贴附,容纳空间内存在较大的空气流动空间,使得装置的保暖效果大幅度降低。基于此,第二环带250被设置为至少包括分别设置于靠近使用者的脚部、腰部和肩部的第一弹性环带、第二弹性环带和第三弹性环带251,仅在脚部、腰部和肩部为使用者提供压力,并且将第二防护层200分隔为多个空间,能够减少空气的对流,提升保暖效果,同时具备灵活调整活动空间大小的能力。
优选地,第二防护层200包括柔性填充物和包裹柔性填充物的套层,其中,第一环带240内填充的柔性填充物厚度大于第二环带250内填充的柔性填充物的厚度,以实现保暖;第二环带250通过在第二防护层200上间隔连接弹性带来制成。第二环带250的设置还能够使得第二防护层200和第一防护层100形成的容纳空间的大小可调节,使得防护装置对多种体型的使用者均适用。
由于弹性的束缚层可能降低对使用者的防护效果,使用者仍然存在从头部方向滑落出床体的可能性,因此需要对使用者的肩部加强防护,防止使用者从头部方向滑落出床体。
如图2所示,第二防护层200靠近第三侧面130的一端部交叉设置有第一拉力带410和第二拉力带420。第一拉力带410和第二拉力带420在交叉点处彼此连接,在第二防护层200靠近第三侧面130的一端部处形成分别用于容纳使用者的左肩部和右肩部的第一防护空间430和第二防护空间440。当使用者位于容纳空间内时,使用者的肩部位于第一防护空间430 和第二防护空间440内,当使用者翻滚使得第二防护层200倾斜,导致使用者从靠近第三侧面130的端部滑出时,使用者的肩部位于第一防护空间 430和第二防护空间440内,第一拉力带410和第二拉力带420能够为使用者的肩部提供拉力,防止使用者从防护装置内掉落。优选地,第一拉力带 410和第二拉力带420的两端分别与第二防护层200的第一侧210和第三侧230边缘采用缝合、粘连等方式固定连接。优选地,第一拉力带410和第二拉力带420整体与第二防护层200的第一侧210和第三侧230边缘采用缝合、粘连等方式固定连接。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具体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公开内容的启发下想出各种解决方案,而这些解决方案也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公开范围并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其附图均为说明性而并非构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在全文中,“优选地”所引导的特征仅为一种可选方式,不应理解为必须设置,故此申请人保留随时放弃或删除相关优选特征之权利。

Claims (10)

1.一种防坠床肢体保护装置,其设置于床体上,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套设在床垫上的第一防护层(100)和至少两侧与所述第一防护层(100)连接的第二防护层(200);
当患者躺在套设有第一防护层(100)的床垫上时,
所述第一防护层(100)具有靠近患者身体两侧的第一侧面(110)与第二侧面(120)和靠近患者头部和脚部的第三侧面(130)与第四侧面(140);
所述第二防护层(200)的第一侧(210)与所述第一防护层(100)的第一侧面(110)连接;
所述第二防护层(200)的与所述第一侧(210)相邻的第二侧(220)与所述第一防护层(100)的第四侧面(140)连接;
所述第二防护层(200)的与所述第一侧(210)背离的第三侧(230)按照能够建立用于容纳患者且为患者提供防护的容纳空间的方式与所述第一防护层(100)的第二侧面(120)可拆卸连接,
其中,设置为可拆卸连接面的第一侧面(110)和第二侧面(120)为相对的两个侧面,两个可拆卸连接面分散设置于两个相对的侧面,能够分散两个可拆卸连接面受到的拉应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坠床肢体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护层(100)能够呈片状,所述片状第一防护层(100)包括第一端(150)和第二端(160),所述第一防护层(100)的第二端(160)环绕所述床垫后与所述第一端(150)连接,将所述第一防护层(100)固定在所述床垫上并形成所述第一侧面(11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坠床肢体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护层(100)的第一端(150)上设置有若干第一连接件(151),所述第一防护层(100)的第二端(160)上设置有若干第二连接件(161),所述第一端(150)和第二端(160)按照能够建立若干均匀分散的受力点的方式通过交叉穿设在相邻的第一连接件(151)和第二连接件(161)之间的第三连接件(162)来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坠床肢体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151)和所述第二连接件(161)均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一防护层(100)连接的连接区域(1511)和不与所述第一防护层(100)连接的通孔区域(1512),所述连接区域(1511)对称分布于所述通孔区域(1512)的两侧;
所述连接区域(1511)的面积至少为所述通孔区域(1512)的面积的两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坠床肢体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防护层(200)包括用于保暖的第一环带(240)和用于缩小容纳空间以使得所述第二防护层(200)贴附于患者身上的第二环带(250),所述第二环带(250)为弹性带,在未受到外力拉扯的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二环带(250)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环带(24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坠床肢体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防护层(200)包括柔性填充物和包裹柔性填充物的套层,其中,所述第一环带(240)内填充的柔性填充物厚度大于所述第二环带(250)内填充的柔性填充物的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坠床肢体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环带(250)至少包括分别设置于靠近患者的脚部、腰部和肩部的第一弹性环带、第二弹性环带和第三弹性环带(25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坠床肢体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弹性环带(251)靠近所述第三侧面(130)的一端部交叉设置有第一拉力带(410)和第二拉力带(420),所述第一拉力带(410)和第二拉力带(420)位于所述第三弹性环带(251)靠近所述第三侧面(130)的一端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坠床肢体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拉力带(420)和第一拉力带(410)在交叉点处彼此连接,在所述第二防护层(200)靠近所述第三侧面(130)的一端部处形成了分别用于容纳患者的左肩部和右肩部的第一防护空间(430)和第二防护空间(44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坠床肢体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力带(410)和所述第二拉力带(420)均为弹性带。
CN202221162171.0U 2022-05-12 2022-05-12 一种防坠床肢体保护装置 Active CN2177448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62171.0U CN217744873U (zh) 2022-05-12 2022-05-12 一种防坠床肢体保护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62171.0U CN217744873U (zh) 2022-05-12 2022-05-12 一种防坠床肢体保护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44873U true CN217744873U (zh) 2022-11-08

Family

ID=838858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162171.0U Active CN217744873U (zh) 2022-05-12 2022-05-12 一种防坠床肢体保护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448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30190B2 (en) Ergonomic twin baby carrier
US9380886B2 (en) Wearable carrier
US10926685B2 (en) Head sling affixable to a chair
US9326619B2 (en) Multifunction baby carrier, portable swing and exercise device
US20070136931A1 (en) Walking training apparatus
US7892193B2 (en) Overhead activity head-and-neck support collar
US20070278264A1 (en) Wearable carrier and method of carrying a child or animal
US9307845B2 (en) Multifunction baby carrier exercise device
WO2005123194A2 (en) Anterior trunk support or harness
JP5444575B1 (ja) 人体吊上げ用ハーネス
US7559104B1 (en) Child stabilizer
KR200473475Y1 (ko) 아기띠 힙시트
US20120284925A1 (en) Infant rolling prevention back panel to promote crawling
CN112105277A (zh) 婴儿和父母使用的新生儿医用包裹及相关方法
CA2816581A1 (en) Slouch correction device and method
CN217744873U (zh) 一种防坠床肢体保护装置
US20200023929A1 (en) Flotation system
US7584516B1 (en) Knee pillow
KR20220000020U (ko) 애완동물용 하네스를 기반한 캐어용품
US11691038B2 (en) Body harness system
US11445835B2 (en) Baby exerciser
US20200253809A1 (en) Modular harness for patients with post-neurologic injury
KR200167674Y1 (ko) 유아용 포대기
US20200023928A1 (en) Flotation system
JP3998673B2 (ja) ベビースリング(布製子守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