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40812U - 高速传输型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高速传输型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40812U
CN217740812U CN202220808737.6U CN202220808737U CN217740812U CN 217740812 U CN217740812 U CN 217740812U CN 202220808737 U CN202220808737 U CN 202220808737U CN 217740812 U CN217740812 U CN 2177408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unding
speed transmission
piece
flexible flat
flat c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80873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贤昌
张君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 Two Electronic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 Two Electronic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 Two Electronic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P Two Electronic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408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408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速传输型连接器组件,其连接具有复数第一接地开口、复数第三接地开口与复数第一端子的一柔性扁平扁平电缆与一印刷电路板。高速传输型连接器组件包含一插头模块与一插座模块。插头模块设置于柔性扁平扁平电缆的末端。插头模块提供一第一接地片。插座模块提供复数壳体接地片。在插头模块结合插座模块之后,柔性扁平扁平电缆的第一接地线透过第一接地片、插头模块的第一本体与插座模块的第二本体通过扩大接地面积而连接至印刷电路板的接地端。

Description

高速传输型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的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柔性扁平导线的高速传输型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传统上,柔性扁平导线的多条导线之间的间距小且密集,且柔性扁平导线的长度常因为使用的场域而有较长的长度。对于高速传输而言,信号除了因为导线的长度延伸而导致信号容易衰弱之外,导线中的信号更容易彼此干扰进而导致信号噪声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或S/N)降低,特别是在高速传输时更加地明显。
现有的技术是透过壳体增加接地面积;然而,其效果仍然有限且无法有效解决柔性扁平导线过长的问题。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高速传输型连接器组件,用以解决现有技术的缺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速传输型连接器组件,能够设置于预先开设有接地开口的柔性扁平扁平电缆,通过连接高速传输型连接器组件与柔性扁平扁平电缆,而能够达到增加柔性扁平扁平电缆接地的面积。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上述高速传输型连接器组件,除了在柔性扁平扁平电缆的末端设置有接地片之外,在柔性扁平扁平电缆的至少二末端之间也设置有接地片的延伸接地模块。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上述高速传输型连接器组件,在插座模块设置壳体接地片,使得插座模块连接插头模块之后,能够透过插座模块扩大接地的面积。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上述高速传输型连接器组件,在插头模块、延伸接地模块与插座模块提供接地片,接地片除了可以单独连接壳体之外,也可以透过共地件连接接地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上述高速传输型连接器组件,除了透过共地件扩大接地片的接地的面积之外,还可以透过延伸的接触件接触柔性扁平扁平电缆的接地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上述高速传输型连接器组件,进一步将柔性扁平扁平电缆区分为高速传输区、电源正极区与电源负极区,且通过调整前述各区的第一端子的长度,以改变接触插座模块的第二端子的时间差,而能够达到热插入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上述高速传输型连接器组件,通过在二个或多个接地信号之间传送传输信号的配置而能够实现高速传输的功效。
为达到上述目的与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速传输型连接器组件连接具有复数第一接地开口、复数第三接地开口与复数第一端子的一柔性扁平扁平电缆与一印刷电路板。其中,该复数第一接地开口与该复数第三接地开口显露柔性扁平扁平电缆的一第一接地线与印刷电路板具有一接地端。高速传输型连接器组件包含一插头模块与一插座模块。插头模块设置于柔性扁平扁平电缆的末端。插头模块更包含一第一本体与一第一接地片。第一本体形成一第一容置空间、一第一插入端与一第一连接端。第一容置空间能容置柔性扁平扁平电缆。又,第一本体的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三表面位于第一容置空间的二个对应面。第一插入端与第一连接端连通第一容置空间。第一连接端能够显露该复数第一端子。第一接地片的一端连接第一表面和第一接地片的另一端为一第一接触件且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第一接触件能够对应该复数第一接地开口设置以接触该复数第一接地线。插座模块设置于印刷电路板。插座模块包含一第二本体、一第四本体、复数第二端子与一第二胶芯。第二本体形成一第二容置空间,以容置第一连接端且设置于印刷电路板以供电性连接接地端。第四本体,形成一第四容置空间,第四本体形成复数壳体接地片。该复数第二端子是供应连接印刷电路板。第二胶芯是结合第二本体与第四本体。第二胶芯形成复数端子槽,以能够设置该复数壳体接地片与该复数第二端子,其中部分的该复数第二端子设置在二个该复数壳体接地片之间。其中,插头模块结合插座模块,使得柔性扁平扁平电缆的第一接地线透过第一接地片、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通过扩大接地面积而连接至印刷电路板的该接地端。
较佳的是,更包含延伸接地模块系设置于所述柔性扁平扁平电缆的二末端之间,所述延伸接地模块包含:第三本体,形成第三容置空间、第三插入端与第五插入端,所述第三容置空间供容置所述柔性扁平扁平电缆,所述第三插入端与所述第五连接端连通所述第三容置空间以供所述柔性扁平扁平电缆通过;以及第三接地片,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本体和另一端为第三接触件且设置于所述第三容置空间,所述第三接触件供对应所述复数第三接地开口设置以接触所述复数第一接地线;其中所述插头模块结合所述插座模块,使得所述柔性扁平扁平电缆的所述第一接地线透过所述第三接地片与所述第三本体进一步连接所述第一接地片、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进而扩大接地面积而连接至所述印刷电路板的所述接地端。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延伸接地模块更包含第三上壳体与第三下壳体,所述第三上壳体结合所述第三下壳体,以形成所述第三容置空间。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第一本体形成第一导引件与第三导引件,所述第一导引件与所述第三导引件自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向外缩减开口的尺寸。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第一本体更包含第一上壳体与第一下壳体,所述第一上壳体结合所述第二下壳体,以形成所述第一容置空间。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第一上壳体形成第一结合件与所述第一下壳体形成第三结合件,结合所述第一结合件与所述第三结合件,以形成所述第一本体。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第一接地片除具有所述复数第一接触件之外,更包含第一共地件与复数第一插件和所述第一本体更形成复数第一开口,所述复数第一接触件透过所述第一共地件连接,所述复数第一插件对应所述复数第一开口设置,结合所述复数第一插件与所述复数第一开口,使得所述复数第一接触件透过所述第一共地件、所述复数第一插件与所述复数第一开口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本体。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第一接地片除所述复数第一接触件之外,更包含第一共地件与复数第三接触件,所述复数第一接触件透过所述第一共地件连接,所述第三接触件自所述第一共地件延伸且供接触所述柔性扁平导线的接地层,使得所述复数第一接触件透过所述第一共地件与所述复数第一开口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复数第一接触件也透过所述第一共地件与所述复数第三接触件电性连接所述接地层。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第三接地片除具有所述复数第三接触件之外,更包含第三共地件与复数第三插件和所述第三本体更形成复数第三开口,所述复数第三接触件透过所述第三共地件连接,所述复数第三插件对应所述复数第三开口设置,结合所述复数第三插件与所述复数第三开口,使得所述复数第三接触件透过所述第三共地件、所述复数第三插件与所述复数第三开口电性连接。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第四本体自外部朝向所述第二胶芯内弯折,以形成所述复数壳体接地片。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复数壳体接地片更包含第二共地件,所述第二共地件连接所述复数壳体接地片。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第四本体提供壳外接地以供接触所述第二本体,以扩大接地的面积。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第四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保持一距离,以形成遮蔽空间。
为达到上述目的与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速传输型连接器组件,连接具有接地端的印刷电路板,该高速传输型连接器组件包含一柔性扁平扁平电缆、一插头模块与一插座模块。柔性扁平扁平电缆更包含复数第一接地开口与复数第一端子。该复数第一接地开口形成在柔性扁平扁平电缆的一侧表面。该复数第一端子具有一高速传输区、一电源正极区与一电源负极区。高速传输区位于电源正极区与电源负极区之间。其中,位于高速传输区的该复数第一端子传递信号的方式是在二个接地信号之间传送传输信号。插头模块设置于柔性扁平扁平电缆的末端,以显露柔性扁平扁平电缆的末端,且进一步显露出具有高速传输区、电源正极区与电源负极区的该复数第一端子的。其中,位于高速传输区的该复数第一端子末端与位于电源正极区与电源负极区的至少一个的该复数第一端子末端是以非齐平的方式排列。插座模块设置于印刷电路板。其中,插头模块结合插座模块,使得柔性扁平扁平电缆连接至印刷电路板的接地端。
相较于传统的高速传输型连接器组件,本实用新型的高速传输型连接器组件可以加大原有的柔性扁平导线的接地面积,不仅是在插头模块或是插座模块增加接地面积,也可以透过设置于柔性扁平导线的任一处的延伸接地模块以扩大接地面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柔性扁平导线的立体示意图。
图2(a)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的插头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2(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上壳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2(c)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下壳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3(a)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2(a)至图2(c)的第一接地片的立体示意图。
图3(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上壳体结合第一接地片的结合示意图。
图4(a)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延伸接地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4(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上壳体结合第三接地片的结合示意图。
图5为说明图1中第一接地片与第三接地片分别地连接柔性扁平导线的示意图。
图6(a)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接地片的立体示意图。
图6(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接地片接触柔性扁平扁平电缆的结合示意图。
图7为说明图1中插座模块的爆炸示意图。
图8为说明图1中插座模块的组合立体图。
图9(a)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插座模块的俯视图。
图9(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9(a)的插座模块的A-A剖面图。
图9(c)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9(a)的插座模块的B-B剖面图。
图10(a)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插座模块的俯视图。
图10(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壳体接地片连接第二共地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1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本体与第四本体透过壳外接地进行壳体接地的剖面示意图。
图12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本体与第二本体形成遮蔽空间的剖面示意图。
图13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插头模块结合插座模块的连接示意图。
图14(a)是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的另一实施例的柔性扁平扁平电缆的立体示意图。
图14(b)是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4(a)的柔性扁平扁平电缆的俯视图与局部放大图。
图15(a)是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的另一实施例的柔性扁平扁平电缆的立体示意图。
图15(b)是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5(a)的柔性扁平扁平电缆的俯视图与局部放大图。
符号说明:
2、2’、2”…柔性扁平扁平电缆
21…缺口
4…印刷电路板
22…第一接地开口
24…第三接地开口
26、26’、26”…第一端子
28…第一接地线
210...接地层
10…高速传输型连接器组件
12...插头模块
122...第一本体
124...第一插入端
126...第一连接端
128、128'...第一接地片
1282...第一共地件
1284、1284'...第一接触件
1286...第一插件
1288'...第三接触件
1222...第一上壳体
12222...第一结合件
12224...第一导引件
12226...第一开口
1224...第一下壳体
12242...第三结合件
12244...第三导引件
14...延伸接地模块
142...第三本体
1422...第三上壳体
14222...第三开口
1424....第三下壳体
144...第三插入端
146....第五插入端
148....第三接地片
1482...第三共地件
1484...第三接触件
1486...第三插件
16...插座模块
162....第二本体
1622...第二结合件
164...第四本体
1642...第四结合件
1644....壳体接地片
1646'...第二共地件
166...第二端子
168...第二胶芯
1682...端子槽
16822...信号端子槽
16824...接地端子槽
1648...壳外接地
SF1...第一表面
SF3...第三表面
SP1...第一容置空间
SP2...第二容置空间
SP3...第三容置空间
SP4...第四容置空间
SSP...遮蔽空间
HAS、HAS’…高速传输区
PSA、PSA…电源正极区
PSC、PSC…电源负极区
G…接地信号
S…传输信号
具体实施方式
为充分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及功效,兹通过下述具体的实施例,并配合所附的图式,对本实用新型做一详细说明,说明如后。
于本实用新型中,使用「一」或「一个」来描述本文所述的单元、组件和组件。此举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且对本实用新型之范畴提供一般性的意义。因此,除非很明显地另指他意,否则此种描述应理解为包括一个、至少一个,且单数也同时包括复数。
于本实用新型中,用语「包含」、「包括」、「具有」、「含有」或其他任何类似用语意欲涵盖非排他性的包括物。举例而言,含有复数要件的一组件、结构、制品或装置不仅限于本文所列出的此等要件而已,而是可以包括未明确列出但却是该组件、结构、制品或装置通常固有的其他要件。除此之外,除非有相反的明确说明,用语「或」是指涵括性的「或」,而不是指排他性的「或」。
请参考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柔性扁平导线的立体示意图。高速传输型连接器组件10连接具有复数第一接地开口22、复数第三接地开口24与复数第一端子26的一柔性扁平扁平电缆2与一印刷电路板4。其中,柔性扁平扁平电缆2的各个特征可以参考图5所示和印刷电路板4可以参考图1所示。该复数第一接地开口22与该复数第三接地开口24显露柔性扁平扁平电缆2的一第一接地线28与印刷电路板4具有一接地端(图未示)。
回到图1,高速传输型连接器组件10包含一插头模块12、一延伸接地模块14与一插座模块16。
插头模块12设置于柔性扁平扁平电缆2的末端,于此是以一端为例说明,于其他实施例中,图1中,柔性扁平扁平电缆2未设置插头模块12也可以连接另一插头模块。在本实施例中,插头模块12是由第一上壳体1222与第一下壳体1224所组成,于其他实施例中,插头模块12也可以单纯有一个壳体所构成。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上壳体1222形成第一结合件12222与第一下壳体1224形成第三结合件12242,通过第一结合件(例如凹槽)结合第三结合件(例如凸块),以形成第一本体122。
一并参考图2(a)至图2(c),是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的插头模块的各组件示意图。图2(a)是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的插头模块的立体示意图;图2(b)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上壳体的立体示意图;以及,图2(c)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下壳体的立体示意图。同时地,也请一并参考图3(a)与图3(b),是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的插头模块的其他示意图。图3(a)是说明本实用新型图2(a)至图2(c)的第一接地片的立体示意图和图3(b)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上壳体结合第一接地片的结合示意图。
插头模块12更包含一第一本体122与一第一接地片128。第一本体122是形成一第一容置空间SP1、一第一插入端124与一第一连接端126。
第一容置空间SP1能容置柔性扁平扁平电缆2。又,第一本体122的一第一表面SF1与一第三表面SF3位于第一容置空间SP1的二个对应面。
第一插入端124与第一连接端126连通第一容置空间SP1。第一连接端126能够显露如图5的该复数第一端子26。于此,第一接地片128之一端连接第一表面SF1和第一接地片128的另一端是为一第一接触件1284且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SP1。又,第一接触件1284能够对应该复数第一接地开口22设置以接触该复数第一接地线28。在图3(a)中,第一接地片128除包含有多个第一接触件1284之外,更包含第一共地件1282,该复数第一接触1284件透过第一共地件连接1282连接,以加大接地面积。又,第一接地片128可以提供复数第一插件1286设置于第一本体122形成的复数第一开口12226,使得第一接地片128除了可以与第一本体122电性连接之外,还可以将第一接地片128固定在第一本体122,使得该复数第一接触件1284透过第一共地件1282、该复数第一插件1286与该复数第一开口12226电性连接第一本体122。
一并可以参考图6(a)与6(b),是说明本实用新型图3(a)与3(b)的第一接地片的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6(a)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接地片的立体示意图和图6(b)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接地片接触柔性扁平扁平电缆的结合示意图。在图6(a)与6(b)中,第一接地片128’同样包含有第一共地件1282,其不同的是第一接地片128’包含有第一接触件1284’与第三接触件1288’,第一接触件1284’可以同时连接二个第一接地线28,而第三接触件1288’则是可以连接柔性扁平导线2的接地层210。
第一本体122可以在例如第一上壳体1222形成第一导引件12224与在例如第一下壳体1224形成第三导引件12244。其中,第一导引件12224与第三导引件12244是自第一容置空间SP1向外缩减开口的尺寸,渐缩至至少大于或等于柔性扁平扁平电缆2的厚度。
于本实施例中,延伸接地模块14是设置于柔性扁平扁平电缆2非末端的位置。延伸接地模块16更包含一第三本体142与一第三接地片148。一并参考图4(a)与图4(b),是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的延伸接地模块的立体示意图。图4(a)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延伸接地模块的立体示意图和图4(b)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上壳体结合第三接地片的结合示意图。
第三本体142是形成一第三容置空间SP3、一第三插入端144与一第五插入端146。第三容置空间SP3能够容置柔性扁平扁平电缆2。第三插入端144与第五连接端146连通第三容置空间SP3以能够让柔性扁平扁平电缆2通过。其中,于此,第三本体142是以第三上壳体1422与第三下壳体1424为例说明。
第三接地片148的一端连接第三本体142和第三接地片148的另一端为一第三接触件1484且设置于第三容置空间SP3。第三接触件1484能够对应该复数第三接地开口24设置以接触该复数第一接地线28。第三接地片148除具有该复数第三接触件1484之外,更包含第三共地件1482与复数第三插件1486。第三本体142更形成复数第三开口14222。该复数第三接触件1484透过第三共地件1482连接,该复数第三插件144对应该复数第三开口14222设置,结合该复数第三插件1486与该复数第三开口14222,使得该复数第三接触件1484透过第三共地件1482、该复数第三插件1486与该复数第三开口14222电性连接。
一并参考图5,是说明图1中第一接地片与第三接地片分别地连接柔性扁平导线的示意图,又图5更包含局部的放大示意图,可以从放大的示意图中清楚的理解到,第一接触件1284透过第一接地开口22连接第一接地线28。
一并参考图7,是说明图1中插座模块的爆炸示意图。在图7中,插座模块16是设置于图1的印刷电路板4的接地端。同时地,也请一并参考图8,是说明图1中插座模块的组合立体图。
插座模块16包含一第二本体162、一第四本体164、复数第二端子166与一第二胶芯168。于一实施例中,一并可以参考图11,第二本体162与第四本体164可以透过壳外接地1648进行壳体接地。此外,于另一实施例中,一并可以参考图12,第四本体164与第二本体162之间可以保持一距离,以形成遮蔽空间SSP,以形成金属屏蔽作用而能够避免电磁波的干扰。
第二本体162形成一第二容置空间SP2,以容置第一连接端126且设置于印刷电路板4以能够电性连接接地端。第四本体164形成一第四容置空间SP4。于此,第二本体162更包含第二结合件1622与第四本体164更包含第四结合件1642,通过结合第二结合件1622与第四结合件1642,使得第二本体162与第四本体164稳固地结合。
一并参考图9(a)至9(c),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插座模块的各视角示意图。图9(a)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插座模块的俯视图;图9(b)是说明本实用新型图9(a)的插座模块的A-A剖面图;以及,图9(c)是说明本实用新型图9(a)的插座模块的B-B剖面图。
在第四本体164形成复数壳体接地片1644,其中第四本体164自外部朝向第二胶芯168内弯折,以形成壳体接地片1644,于此以U型的壳体接地片1644为例说明。又,第二胶芯168形成复数端子槽1682(包含信号端子槽16822与接地端子槽16824),以能够设置该复数壳体接地片1644与该复数第二端子166。其中,部分的该复数第二端子166设置在二个该复数壳体接地片1644之间。此外,该复数第二端子166能够连接印刷电路板4。第二胶芯168结合第二本体162与第四本体164。
一并参考图10(a)与10(b),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插座模块的各视角示意图。图10(a)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插座模块的俯视图和图10(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壳体接地片连接第二共地件的立体示意图。在图10(b)中,该复数壳体接地片1644透过第二共地件1646’连接该复数壳体接地片1644。
因此,插头模块12结合插座模块16,使得柔性扁平扁平电缆2的第一接地线28透过第一接地片128、第一本体122与第二本体162通过扩大接地面积而连接至印刷电路板4的接地端,一并可以参考图13所示。除本实施例之外,若再加上延伸接地模块14的部分,则在插头模块12结合插座模块16之后,柔性扁平扁平电缆2的第一接地线28还可以透过第三接地片148与第三本体142进一步连接第一接地片128,128’、第一本体122与第二本体162,进而扩大接地面积而连接至印刷电路板2的接地端。
一并可以参考图14(a)与图14(b)和图15(a)与图15(b),图14(a)是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的另一实施例的柔性扁平扁平电缆的立体示意图;图14(b)是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4(a)的柔性扁平扁平电缆的俯视图与局部放大图;图15(a)是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的另一实施例的柔性扁平扁平电缆的立体示意图;以及,图15(b)是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5(a)的柔性扁平扁平电缆的俯视图与局部放大图。
在图14(a)与图14(b)中,柔性扁平扁平电缆2’的末端设置于插头组件14,且显露出第一端子26’。其中,该复数第一端子26’具有高速传输区HAS、电源正极区PSA与电源负极区PSC。又,高速传输区HAS位于电源正极区PSA与电源负极区PSC之间。其中,位于高速传输区HAS的该复数第一端子26’传递信号的方式是在二个接地信号G之间传送传输信号S,于本实施例中,从局部分大图可以看到其二个传输信号S的二侧边分别有二个接地信号G,即是呈现G-G-S-S-G-G-S-S的排列方式。又于其他实施例中,传输信号S与接地信号G还可以透过其他的方式进行排列配置,于此不限制。
值得注意的是,位于高速传输区HAS的该复数第一端子26’末端不与位于电源正极区PSA和电源负极区PSC的该复数第一端子26’末端齐平,即是位于高速传输区HAS、电源正极区PSA与电源负极区PSC的该复数第一端子26’末端(指的是图14(b)的自由端)以非齐平的方式排列。又,于本实施例中,若以位于高速传输区HAS的该复数第一端子26’末端(指图面的水平方向而言)作为基线,则位于电源负极区PSC的该复数第一端子26’末端相较位于电源正极区PSA的该复数第一端子26’末端更为接近前述的基线。因此,在插头模块14与前述插座模块16结合时,位于高速传输区HAS的该复数第一端子26’将会先接触前述的第二端子166,接着前述的第二端子166接触位于电源负极区PSC的该复数第一端子26’,到最后才是让位于电源正极区PSA的该复数第一端子26’接触前述的第二端子166,其可以实现例如热插入的功效。
同样的,在图15(a)与图15(b)中,柔性扁平扁平电缆2”的末端也设置于插头组件14,且显露出第一端子26”。其中,该复数第一端子26”也具有高速传输区HAS’、电源正极区PSA’与电源负极区PSC’。其各部分的说明如前所述,于此不赘述;然而,本实施例于前述实施例不同的是,若以位于高速传输区HAS’的该复数第一端子26’末端(指图面的水平方向而言)作为基线,则位于电源负极区PSC’的该复数第一端子26’末端与位于高速传输区HAS’的该复数第一端子26’末端位于同一基线,而电源正极区PSA’的该复数第一端子26’末端与前述的基线相差一距离。因此,在插头模块14与前述插座模块16结合时,位于高速传输区HAS’与电源负极区PSC’的该复数第一端子26’将会先接触前述的第二端子166,接着才是让位于电源正极区PSA’的该复数第一端子26’接触前述的第二端子166,其同样也可以实现例如热插入的功效。
又,在本实施例中,柔性扁平扁平电缆2,2’还可以在其二侧形成缺口21,以供设置于具有止挡块(图未示)插头模块14,以将柔性扁平扁平电缆2,2’止挡于插头模块14。
本实用新型在上文中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然熟习本项技术者应理解的是,实施例仅用于描绘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解读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注意的是,举凡与实施例等效的变化与置换,均应设为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为准。

Claims (14)

1.一种高速传输型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其连接具有复数第一接地开口、复数第三接地开口与复数第一端子的柔性扁平扁平电缆与印刷电路板,其中所述复数第一接地开口与所述复数第三接地开口显露所述柔性扁平扁平电缆的第一接地线与所述印刷电路板具有接地端,所述高速传输型连接器组件包含:
插头模块,设置于所述柔性扁平扁平电缆的末端,所述插头模块包含:
第一本体,形成第一容置空间、第一插入端与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一容置空间供容置所述柔性扁平扁平电缆,又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表面与第三表面位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的二个对应面,所述第一插入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连通所述第一容置空间,所述第一连接端供显露所述复数第一端子;以及
第一接地片,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表面和另一端为第一接触件且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所述第一接触件供对应所述复数第一接地开口设置以接触所述复数第一接地线;插座模块,设置于所述印刷电路板,所述插座模块包含:
第二本体,形成第二容置空间,以容置所述第一连接端且设置于所述印刷电路板以供电性连接所述接地端;
第四本体,形成第四容置空间,所述第四本体形成复数壳体接地片;
复数第二端子,供应连接所述印刷电路板;以及
第二胶芯,结合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第四本体,所述第二胶芯形成复数端子槽,以供设置所述复数壳体接地片与所述复数第二端子,其中部分的所述复数第二端子设置在二个所述复数壳体接地片之间;
其中所述插头模块结合所述插座模块,使得所述柔性扁平扁平电缆的所述第一接地线透过所述第一接地片、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扩大接地面积而连接至所述印刷电路板的所述接地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传输型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更包含延伸接地模块系设置于所述柔性扁平扁平电缆的二末端之间,所述延伸接地模块包含:
第三本体,形成第三容置空间、第三插入端与第五插入端,所述第三容置空间供容置所述柔性扁平扁平电缆,所述第三插入端与所述第五连接端连通所述第三容置空间以供所述柔性扁平扁平电缆通过;以及
第三接地片,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本体和另一端为第三接触件且设置于所述第三容置空间,所述第三接触件供对应所述复数第三接地开口设置以接触所述复数第一接地线;
其中所述插头模块结合所述插座模块,使得所述柔性扁平扁平电缆的所述第一接地线透过所述第三接地片与所述第三本体进一步连接所述第一接地片、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进而扩大接地面积而连接至所述印刷电路板的所述接地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速传输型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延伸接地模块更包含第三上壳体与第三下壳体,所述第三上壳体结合所述第三下壳体,以形成所述第三容置空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传输型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本体形成第一导引件与第三导引件,所述第一导引件与所述第三导引件自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向外缩减开口的尺寸。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传输型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本体更包含第一上壳体与第一下壳体,所述第一上壳体结合所述第一下壳体,以形成所述第一容置空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速传输型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上壳体形成第一结合件与所述第一下壳体形成第三结合件,结合所述第一结合件与所述第三结合件,以形成所述第一本体。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传输型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接地片除具有所述复数第一接触件之外,更包含第一共地件与复数第一插件和所述第一本体更形成复数第一开口,所述复数第一接触件透过所述第一共地件连接,所述复数第一插件对应所述复数第一开口设置,结合所述复数第一插件与所述复数第一开口,使得所述复数第一接触件透过所述第一共地件、所述复数第一插件与所述复数第一开口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本体。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传输型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接地片除所述复数第一接触件之外,更包含第一共地件与复数第三接触件,所述复数第一接触件透过所述第一共地件连接,所述第三接触件自所述第一共地件延伸且供接触所述柔性扁平导线的接地层,使得所述复数第一接触件透过所述第一共地件与所述复数第一开口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复数第一接触件也透过所述第一共地件与所述复数第三接触件电性连接所述接地层。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速传输型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三接地片除具有所述复数第三接触件之外,更包含第三共地件与复数第三插件和所述第三本体更形成复数第三开口,所述复数第三接触件透过所述第三共地件连接,所述复数第三插件对应所述复数第三开口设置,结合所述复数第三插件与所述复数第三开口,使得所述复数第三接触件透过所述第三共地件、所述复数第三插件与所述复数第三开口电性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传输型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四本体自外部朝向所述第二胶芯内弯折,以形成所述复数壳体接地片。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传输型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复数壳体接地片更包含第二共地件,所述第二共地件连接所述复数壳体接地片。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传输型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四本体提供壳外接地以供接触所述第二本体,以扩大接地的面积。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传输型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四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保持一距离,以形成遮蔽空间。
14.一种高速传输型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其连接具有接地端的印刷电路板,所述高速传输型连接器组件包含:
柔性扁平扁平电缆,包含;
复数第一接地开口,形成在所述柔性扁平扁平电缆的一侧表面;以及
复数第一端子,具有高速传输区、电源正极区与电源负极区,所述高速传输区位于所述电源正极区与所述电源负极区之间,其中位于所述高速传输区的所述复数第一端子传递信号的方式是在二个接地信号之间传送传输信号;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模块,设置于所述柔性扁平扁平电缆的末端,以显露所述柔性扁平扁平电缆的末端,且进一步显露出具有所述高速传输区、所述电源正极区与所述电源负极区的所述复数第一端子,其中位于所述高速传输区的所述复数第一端子末端与位于所述电源正极区与所述电源负极区的至少一个的所述复数第一端子末端是以非齐平的方式排列;以及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模块,设置于所述印刷电路板;
其中所述插头模块结合所述插座模块,使得所述柔性扁平扁平电缆连接至所述印刷电路板的所述接地端。
CN202220808737.6U 2022-03-16 2022-04-08 高速传输型连接器组件 Active CN21774081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02637U TWM633279U (zh) 2022-03-16 2022-03-16 高速傳輸型連接器組件
TW111202637 2022-03-1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40812U true CN217740812U (zh) 2022-11-04

Family

ID=838158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808737.6U Active CN217740812U (zh) 2022-03-16 2022-04-08 高速传输型连接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40812U (zh)
TW (1) TWM633279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33279U (zh) 2022-10-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60399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two insertion orientations
CN212085282U (zh) 端子总成以及电连接器
US7070423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terminals
TW379463B (en) High frequency electrical connector
TWI325202B (en) Connector with protection against electrostatic charges accumulated on a mating connector
US7744418B2 (en) Upright electrical connector
US7261579B2 (en) Wire-to-board connector
US716597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
TWM599485U (zh) 端子結構和板端連接器
JPH0332187B2 (zh)
TWM623128U (zh) 卡緣連接器
US6261106B1 (en) IC card connector apparatus
US11949180B2 (en) PCIe/SAS connector structure
US6435892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a supporting mechanism
US6994591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use with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US775373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onfitured by upper and lower units
CN217740812U (zh) 高速传输型连接器组件
JP2001015187A (ja) 同軸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TWI594518B (zh) 電連接器
TWI636627B (zh) 電連接器
CN201118011Y (zh) 电连接器
CN116799532A (zh) 高速传输型连接器组件
CN217983745U (zh) 高速传输型连接器
CN216413329U (zh) 多极连接器
CN217134817U (zh) 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