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40753U - 电池及电极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电池及电极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40753U
CN217740753U CN202221285584.8U CN202221285584U CN217740753U CN 217740753 U CN217740753 U CN 217740753U CN 202221285584 U CN202221285584 U CN 202221285584U CN 217740753 U CN217740753 U CN 2177407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rrent collector
layer
material layer
pole piece
insulating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28558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曹楷
刘微
刘建永
曹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ept Battero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ept Battero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ept Battero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Rept Battero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28558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407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407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407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及电极组件,包括:第一极片、第二极片及第一、第二极片之间的隔膜;第一极片包括第一集流体、第一活性物质层及第一绝缘层;第一活性物质层设置于第一集流体的主体表面,并延伸至第一集流体的极耳表面形成第一活性物质层的削薄区;第一绝缘层通过粘贴剂粘贴并覆盖于第一集流体的极耳与第一活性物质层的交界区域,以及第一集流体的主体与极耳连接的拐角区域;第二极片包括第二集流体及第二活性物质层,第二活性物质层设置于第二集流体的主体表面。本实用新型在模切后通过粘贴的方式形成绝缘层,绝缘材料的选择范围更宽泛、产品可靠性高、电芯内短路风险低;且在不同区域使用不同的绝缘材料可达成不同的设计需求。

Description

电池及电极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池及电极组件。
背景技术
电池(Battery)是指盛有电解质溶液和金属电极以产生电流的杯、槽或其他容器或复合容器的部分空间,能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电池的性能参数主要有电动势、容量、比能量和电阻。利用电池作为能量来源,可以得到具有稳定电压,稳定电流,长时间稳定供电,受外界影响很小的电流,并且电池结构简单,携带方便,充放电操作简便易行,不受外界气候和温度的影响,性能稳定可靠,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发挥有很大作用。
电池组件中,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之间通过隔膜绝缘,在装配过程中,极耳很容易被压入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之间,造成短路;现有技术中通过涂覆的方式在第一极片的极耳上形成绝缘层,以此避免短路的问题。涂覆工艺需要在集流体生产过程中实现绝缘涂层和集流体/活性物质的连接;绝缘材料在涂覆时需要混合溶剂保留流动性,在涂覆完成后去除溶剂使得绝缘材料以固体的形式保留下来。考虑到绝缘材料涂覆流动性的限制以及活性物质涂覆工艺的限制,绝缘材料的选择范围大大缩小。此外,涂覆工艺通常在极耳模切前完成,这样极片在模切过程中产生的毛刺,并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仍然存在第一极片上的毛刺刺破隔膜与第二极片电连接引起短路的风险。
因此,如何在解决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短路问题的同时,扩大绝缘材料的选择范围、提高绝缘效果、提升产品可靠性、降低成本和短路风险,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及电极组件,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绝缘材料的选择范围小、成本高、可靠性差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至少包括:
第一极片、第二极片及隔膜,所述隔膜设置于所述第一极片与所述第二极片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极片包括第一集流体、第一活性物质层及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主体的表面,并延伸至所述第一集流体的极耳表面形成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的削薄区;所述第一绝缘层通过粘贴剂粘贴并覆盖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极耳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的交界区域,以及所述第一集流体的主体与极耳连接的拐角区域;
所述第二极片包括第二集流体及第二活性物质层,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集流体的主体表面。
可选地,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还延伸至所述第二集流体的极耳表面,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的上端面介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上端面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的上端面之间。
可选地,所述削薄区的下端面低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主体的上端面。
更可选地,所述第一绝缘层的下端面位于所述削薄区内。
更可选地,所述第一绝缘层的外侧面到所述第一集流体的最大距离不大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的外侧面到所述第一集流体的最大距离。
可选地,所述第一绝缘层为陶瓷材料层、PET材料层或PP材料层。
更可选地,所述第一绝缘层的表面还覆盖防护层,所述防护层的硬度大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硬度。
更可选地,所述第一极片还包括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通过粘贴剂粘贴并覆盖所述第一集流体的主体的上部边缘区域。
更可选地,所述第二绝缘层为PET材料层或PP材料层。
更可选地,所述粘贴剂为PVDF。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池,所述电池至少包括:
外壳组件、电极端子组件、电解液及上述电极组件;
所述电极端子组件与所述外壳组件形成容纳腔,所述电解液及所述电极组件收容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电极组件与所述电极端子组件电连接。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及电极组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及电极组件在模切后,通过粘贴的方式形成绝缘层,脱离电极板的生产过程,可以仅考虑自身的可加工性,而忽略对电极组件制造的影响,绝缘材料的选择范围更宽泛,可达到更好的绝缘效果。
2、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及电极组件在第一集流体的极耳与第一活性物质层的交界区域及所述第一集流体的主体与极耳连接的拐角区域覆盖第一绝缘材料层,在第一集流体的主体的上部边缘区域覆盖第二绝缘材料层,不同区域使用不同的绝缘材料以达成不同的设计需求;同时对于毛刺较少的第一集流体的主体的上部边缘区域可采用耐磨性更低的材料,进而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集流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极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极板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极组件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7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极板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极板的结构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 电极组件
11 第一极片
111 第一集流体
111a 第一集流体的主体
111b 第一集流体的极耳
112 第一活性物质层
113 第一绝缘层
114 第二绝缘层
12 第二极片
121 第二集流体
121a 第二集流体的主体
121b 第二集流体的极耳
122 第二活性物质层
13 隔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请参阅图1~图8。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极组件1,所述电极组件1包括:
第一极片11、第二极片12及隔膜13。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极片11包括第一集流体111、第一活性物质层112及第一绝缘层113。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112设置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主体111a的表面,并延伸至所述第一集流体的极耳111b表面形成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112的削薄区。所述第一绝缘层113通过粘贴剂粘贴并覆盖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极耳111b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112的交界区域,以及所述第一集流体的主体111a与极耳111b连接的拐角区域。
具体地,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集流体111包括主体111a及极耳111b,所述第一集流体的极耳111b凸出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主体111a;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集流体的主体111a呈矩形,所述第一集流体的极耳111b呈等腰梯形,所述第一集流体的极耳111b的底边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主体111a连接的拐角处采用R角连接。作为示例,所述第一集流体111采用铝箔,在实际使用中,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所述第一集流体111的材料。
具体地,如图1及图3所示,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112涂布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主体111a的表面,由于第一活性材料的流动性,所述第一活性材料会向所述第一集流体的极耳111b溢出,并在固化后形成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112的削薄区;如图1所示,在所述削薄区内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112的厚度沿着所述第一极片的主体111a指向极耳111b的方向依次减小。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削薄区的下端面低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主体111a的上端面。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使用中,所述削薄区的下端面可高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主体111a的上端面或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主体111a的上端面齐平,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所述削薄区的面积。
具体地,如图4及图5所示,所述第一绝缘层113包裹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极耳111b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112的交界区域,还包裹所述第一集流体的主体111a与极耳111b连接的拐角区域,以此达到绝缘保护的作用,即使极耳插入所述第一极片11与所述第二极片12之间,也能避免所述第一极片11与所述第二极片12电连接引发的短路问题。作为第一示例,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绝缘层113为类梯形结构,包括顶边、底边及两条弧形侧边,两条弧形侧边依所述第一集流体的主体111a与极耳111b连接的拐角设置;所述第一绝缘层113的顶边低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极耳111b的上端面,且高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极耳111b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112界线;所述第一绝缘层113的底边低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主体111a的上端面,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层113的底边(下端面)位于所述削薄区内,如图6所示,当所述削薄区的下端面低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主体111a的上端面时,通过对所述第一绝缘层113厚度的控制可使得所述第一绝缘层113的外侧面到所述第一集流体111的最大距离t1不大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112的外侧面到所述第一集流体111的最大距离t2,进而不影响所述第一极片11的整体厚度。作为第二示例,如图5所示,在第一示例的基础上,所述第一绝缘层113的底边分为三段,中间段低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极耳111b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112界线,且高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主体111a的上端面;相较于第一示例,第二示例可减少绝缘材料的使用量,减小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若所述削薄区的下端面高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主体111a的上端面或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主体111a的上端面齐平,为了覆盖上述交界区域和拐角区域,所述第一绝缘层113的底边(下端面)低于所述削薄区的下端面,此时,所述第一极片11的整体厚度增大;在实际使用中,可根据需要设置,不以本实施例为限。
具体地,所述第一绝缘层113包括但不限于陶瓷材料层、PET(polyethyleneglycol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材料层或PP(polypropylene,聚丙烯)材料层。任意能对所述第一极片11和所述第二极片12进行电绝缘并耐受电解液的材料层均适用,不以本实施例为限。进一步为了防止毛刺对所述第一绝缘层113的破坏,提高可靠性,所述第一绝缘层113的表面还覆盖防护层(图中未显示),所述防护层的硬度大于所述第一绝缘层113的硬度;作为示例,所述第一绝缘层113的材料采用PET或PP时,在PET层或PP层的表面喷涂陶瓷层,以提高耐毛刺刺穿的能力。在实际使用中,当所述第一绝缘层113的材料采用陶瓷时,可不喷涂硬度大于陶瓷的防护层(陶瓷耐毛刺刺穿的能力足够强),也可喷涂硬度大于陶瓷的防护层进一步提高耐毛刺刺穿的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防护层的材料及所述第一绝缘层113的材料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以本实施例为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极片11还包括第二绝缘层114,所述第二绝缘层114通过粘贴剂粘贴并覆盖所述第一集流体的主体111a的上部边缘区域,用于对所述第一集流体的主体111a的上部边缘区域进行绝缘保护;图7中仅显示第一示例所示的第一绝缘层113的结构,同样也适用于第二示例所示的第一绝缘层113的结构,在此不一一赘述。所述第二绝缘层114包括但不限于陶瓷材料层、PET材料层或PP材料层;任意能对所述第一极片11和所述第二极片12进行电绝缘的材料层均适用,不以本实施例为限。所述第一集流体的主体111a的上部边缘区域的毛刺相对比较少,作为示例,所述第二绝缘层114的材料选用耐磨性相对较差但成本相对较低的PET或PP;在实际使用中,可以采用成本更高、耐磨性更好的材料,不以本实施例为限。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绝缘层113与所述第二绝缘层114可以是相同的材料层,也可以不同。且不同区域可使用不同的绝缘材料层以达成不同的设计需求,在此不一一赘述。
具体地,所述第一绝缘层113及所述第二绝缘层114采用粘贴剂粘贴在相应位置,所述粘贴剂包括但不限于PVDF(polyvinylidene difluoride,聚偏二氟乙烯),任意能将绝缘层粘贴在第一集流体和第一活性物质层上并耐受电解液的材料均适用,不以本实施例为限。
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极片12包括第二集流体121及第二活性物质层122。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122覆盖所述第二集流体的主体121a表面。
具体地,如图8所示,所述第二集流体121包括主体121a及极耳121b,所述第二集流体的极耳121b凸出于所述第二集流体的主体121a;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集流体的主体121a呈矩形,所述第二集流体的极耳121b呈等腰梯形,所述第二集流体的极耳121b的底边与所述第二集流体的主体121a连接的拐角处采用R角连接。作为示例,所述第二集流体121采用铜箔,在实际使用中,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所述第二集流体121的材料。
具体地,如图1及图8所示,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122涂布于所述第二集流体的主体121a的表面,由于第二活性材料的流动性,所述第二活性材料会向所述第二集流体的极耳121b溢出,并在固化后形成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122的削薄区。
具体地,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122的上端面介于所述第一绝缘层113的上端面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112的上端面之间。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绝缘层113的上端面到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112的上端面的距离h1大于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122的上端面到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112的上端面的距离h2。
如图1所示,所述隔膜13设置于所述第一极片11与所述第二极片12之间。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隔膜13的上端面高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112及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122的上端面。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更准确示出所述第一绝缘层113及所述第二绝缘层114的位置,在图4、图5及图7中,所述第一绝缘层113及所述第二绝缘层114做半透明处理,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第一绝缘层113及所述第二绝缘层114覆盖区域无法显示下层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电极组件1可以大幅降低模切过程中的毛刺刺穿隔膜的概率,从而降低电池的内短路风险,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并通过在关键区域进行选择性粘贴,在关键区域选择关键材料,可以将材料的使用率用到极致,从而将成本降低到极致。
如图3~图5、图7~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电极组件1的制备方法如下:
1)提供一电极板,所述电极板包括第一集流体及第一活性物质层,所述第一集流体具有主体和极耳。
具体地,如图3所示,所述电极板包括第一集流体111及第一活性物质层112。所述第一集流体111包括主体111a及极耳111b,所述第一集流体的极耳111b凸出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主体111a。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112设置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主体111a的表面,并延伸至所述第一集流体的极耳111b表面形成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112的削薄区。
具体地,所述电极板为现成结构,也可以制备得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极板通过制备形成,制备方法如下:
11)于第一箔材表面涂布第一活性材料,烘干所述第一活性材料以形成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对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进行辊压。作为示例,所述第一箔材为铝箔,所述第一活性材料为锰酸锂或磷酸锂铁。所述第一活性材料通过溶剂溶化后呈流动状,涂布于所述第一箔材表面(边缘厚度逐渐减小),通过烘干使溶剂挥发,固化的所述第一活性材料被保留并形成第一活性物质层112,再对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112进行辊压,以使得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112更严实。
12)对步骤11)制备得到的结构进行分切得到若干第一极片单元,对所述第一极片单元进行模切形成主体和极耳,以得到所述电极板。将所述第一箔材进行分切以得到与极片大小一致的若干第一极片单元,再对所述第一极片单元进行模切以得到主体区域和极耳区域。
2)采用粘贴剂将第一绝缘层113粘贴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极耳111b与第一活性物质层112的交界区域及所述第一集流体的主体111a与极耳111b连接的拐角区域,以形成第一极片11。
具体地,如图4或图5所示,在所述第一集流体的极耳111b与第一活性物质层112的交界区域及所述第一集流体的主体111a与极耳111b连接的拐角区域粘贴所述第一绝缘层113。
具体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步骤2)还包括:在所述第一绝缘层113表面形成防护层,所述防护层的硬度大于所述第一绝缘层113的硬度,以此提高耐毛刺刺穿的能力。
具体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种实现方式,如图7所示,步骤2)还包括:采用粘贴剂将第二绝缘层114粘贴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主体11a的上部边缘区域。
3)提供第二极片12,所述第二极片12包括第二集流体121及第二活性物质层122。
具体地,如图8所示,所述第二极片12包括第二集流体121及第二活性物质层122。所述第二集流体112包括主体121a及极耳121b,所述第二集流体的极耳121b凸出于所述第二集流体的主体121a。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122设置于所述第二集流体的主体121a的表面,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122还延伸至所述第二集流体的极耳121b表面形成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122的削薄区。
具体地,所述第二极片12为现成结构,也可以制备得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极片12通过制备形成,制备方法如下:
31)于第二箔材表面涂布第二活性材料,烘干所述第二活性材料以形成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对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进行辊压。作为示例,所述第二箔材为铜箔,所述第二活性材料为石墨。所述第二活性材料通过溶剂溶化后呈流动状,涂布于所述第二箔材表面(边缘厚度逐渐减小),通过烘干使溶剂挥发,固化的所述第二活性材料被保留并形成第二活性物质层122,再对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122进行辊压,以使得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122更严实。
32)对步骤31)制备得到的结构进行分切得到若干第二极片单元,对所述第二极片单元进行模切形成主体和极耳,以得到所述第二极片12。将所述第二箔材进行分切以得到与极片大小一致的若干第二极片单元,再对所述第二极片单元进行模切以得到主体区域和极耳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任意能制备得到所述电极板及所述第二极片12的方法均适用于本实用新型,不以本实施例为限。得到所述第一极片11和所述第二极片12的顺序不限,本实用新型中的步骤编号仅用于区分各个步骤,不存在绝对的先后顺序。
4)将所述第一极片11、隔膜13及所述第二极片12依次堆叠,以形成电极组件1。
具体地,作为示例,所述电极组件1通过所述第一极片11、所述隔膜13及所述第二极片12堆叠获得,所述电极组件1为叠片式结构。作为另一示例,步骤4)还包括:再完成堆叠后,对堆叠的所述第一极片11、所述隔膜13及所述第二极片12进行卷绕的步骤,使所述电极组件1为卷绕式结构,所述电极组件1的横切面包括但不限于椭圆形,在此不一一赘述。
本实用新型在模切后,通过粘贴的方式形成绝缘层,脱离电极板的生产过程,可以仅考虑自身的可加工性,而忽略对电极组件制造的影响,绝缘材料的选择范围更宽泛,可达到更好的绝缘效果。由于在模切后进行粘贴工艺,即使在模切过程中产生了毛刺,也可以通过粘贴绝缘层将毛刺隔离保护起来,不会在后续使用中对隔膜造成影响,进而提升产品的可靠性,降低电芯内短路的风险。另外,在第一集流体的极耳与第一活性物质层的交界区域及所述第一集流体的主体与极耳连接的拐角区域覆盖第一绝缘材料层,在第一集流体的主体的上部边缘区域覆盖第二绝缘材料层,不同区域使用不同的绝缘材料以达成不同的设计需求;同时对于毛刺较少的第一集流体的主体的上部边缘区域可采用耐磨性更低的材料,进而降低成本。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所述电池包括:电极组件1、外壳组件、电极端子组件及电解液。所述电极端子组件与所述外壳组件形成容纳腔,所述电解液及所述电极组件1收容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电极组件1与所述电极端子组件电连接。
具体地,所述电极组件1采用实施例一的结构,在此不一一赘述。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池为二次电池,二次电池又称为充电电池或蓄电池,是指在电池放电后可通过充电的方式使活性物质激活而继续使用的电池。在实际使用中,所述电池也可以是干电池,不以本实施例为限。
需要说明的是,任意能构成电池的材料及结构均适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外壳组件、电极端子组件及电解液,在此不一一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及电极组件,包括:第一极片、第二极片及隔膜,所述隔膜设置于所述第一极片与所述第二极片之间;其中,所述第一极片包括第一集流体、第一活性物质层及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主体的表面,并延伸至所述第一集流体的极耳表面形成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的削薄区;所述第一绝缘层通过粘贴剂粘贴并覆盖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极耳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的交界区域,以及所述第一集流体的主体与极耳连接的拐角区域;所述第二极片包括第二集流体及第二活性物质层,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集流体的主体表面。本实用新型在模切后,通过粘贴的方式形成绝缘层,可以仅考虑自身的可加工性,而忽略对电极组件制造的影响,绝缘材料的选择范围更宽泛;在模切后进行粘贴工艺,即使在模切过程中产生了毛刺,也可以通过粘贴绝缘层将毛刺隔离保护起来,不会在后续使用中对隔膜造成影响,进而提升产品的可靠性,降低电芯内短路的风险;在不同区域使用不同的绝缘材料以达成不同的设计需求;同时对于毛刺较少的第一集流体的主体的上部边缘区域可采用耐磨性更低的材料,进而降低成本。所以,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至少包括:
第一极片、第二极片及隔膜,所述隔膜设置于所述第一极片与所述第二极片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极片包括第一集流体、第一活性物质层及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主体的表面,并延伸至所述第一集流体的极耳表面形成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的削薄区;所述第一绝缘层通过粘贴剂粘贴并覆盖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极耳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的交界区域,以及所述第一集流体的主体与极耳连接的拐角区域;
所述第二极片包括第二集流体及第二活性物质层,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集流体的主体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还延伸至所述第二集流体的极耳表面,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的上端面介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上端面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的上端面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削薄区的下端面低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主体的上端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下端面位于所述削薄区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外侧面到所述第一集流体的最大距离不大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的外侧面到所述第一集流体的最大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为陶瓷材料层、PET材料层或PP材料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表面还覆盖防护层,所述防护层的硬度大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硬度。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片还包括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通过粘贴剂粘贴并覆盖所述第一集流体的主体的上部边缘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层为PET材料层或PP材料层。
10.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至少包括:
外壳组件、电极端子组件、电解液及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极组件;
所述电极端子组件与所述外壳组件形成容纳腔,所述电解液及所述电极组件收容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电极组件与所述电极端子组件电连接。
CN202221285584.8U 2022-05-25 2022-05-25 电池及电极组件 Active CN2177407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85584.8U CN217740753U (zh) 2022-05-25 2022-05-25 电池及电极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85584.8U CN217740753U (zh) 2022-05-25 2022-05-25 电池及电极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40753U true CN217740753U (zh) 2022-11-04

Family

ID=838388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285584.8U Active CN217740753U (zh) 2022-05-25 2022-05-25 电池及电极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4075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544626A (zh) * 2023-07-03 2023-08-04 上海瑞浦青创新能源有限公司 储能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544626A (zh) * 2023-07-03 2023-08-04 上海瑞浦青创新能源有限公司 储能装置
CN116544626B (zh) * 2023-07-03 2023-10-20 上海瑞浦青创新能源有限公司 储能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40066B (zh) 极片及具有所述极片的电极组件
US8232004B2 (en) Power storage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ower storage device
CN105027347A (zh)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WO2005013408A1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WO2017057762A1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電極部、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CN102428600B (zh) 层叠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15000648A (zh) 电池、电极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996643A (zh) 一种具有高绝缘性能的方型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9301152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及其制造工艺
JP2014127272A (ja) 全固体電池用電極体の製造方法
CN101106203A (zh) 具有新电极结构的锂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US20210305630A1 (en) Positive electrode for solid-state battery,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positive electrode for solid-state battery, and solid-state battery
US6371997B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ithium polymer secondary battery and lithium polymer secondary battery made by the method
JP2011204511A (ja) 全固体型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CN217740753U (zh) 电池及电极组件
CN109888162A (zh) 具备内嵌式极耳的胶黏结构电芯及其制备方法与锂电池
CN208336372U (zh) 电极极片、电极组件及二次电池
CN114335407A (zh) 一种极片及电池
US10497962B2 (en) Electrode including an increased active material content
JP4590723B2 (ja) 巻回型電極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3812016B (zh) 极片、应用该极片的电极组件、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04991877U (zh) 一种多极耳锂离子动力电池
US20030134202A1 (en) Lithium polymer battery
JP7077000B2 (ja) 電池セルのための電極スタックを製造する方法、及び、電池セル
CN212542528U (zh) 一种电池卷芯及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