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30341U - 手机夹持装置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手机夹持装置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30341U
CN217730341U CN202221198310.5U CN202221198310U CN217730341U CN 217730341 U CN217730341 U CN 217730341U CN 202221198310 U CN202221198310 U CN 202221198310U CN 217730341 U CN217730341 U CN 2177303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rod
clamping
side wall
link
mobile pho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19831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兆雷
孔丹丹
汤潇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19831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303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303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303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手机夹持装置,包括槽体、重力驱动机构、连杆机构和夹紧机构,重力驱动机构设于槽体的底壁;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机构和第二连杆机构,第一连杆机构、第二连杆机构分别连接在槽体的一组相互平行的侧壁上;夹紧机构包括第一夹紧机构和第二夹紧机构,第一夹紧机构、第二夹紧机构分别连接在槽体的另一组相互平行的侧壁上;手机夹持装置上还连接有弹性机构。本实用新型的手机夹持装置及汽车,解决了手机放置槽容易与手机发生摩擦碰撞的问题。

Description

手机夹持装置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手机夹持装置及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内均设有用于存放手机的放置槽或储物盒,且大多设置在副仪表板面板上。目前设计的手机放置槽,虽然考虑了手机放置的便利性,但是大多没有考虑手机放置后的稳固性,因为手机放置槽的壳体大多为硬质注塑结构,放置槽内没有固定夹持结构,手机放入放置槽内会随车辆颠簸左右晃动,并发出异响,进而与放置槽内壁发生摩擦碰撞,造成手机表面的磨损,影响手机的外观质量和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手机放置槽容易与手机发生摩擦碰撞的问题,提供一种手机夹持装置及汽车。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手机夹持装置,包括槽体、重力驱动机构、连杆机构和夹紧机构,所述重力驱动机构连接在所述槽体的底壁;所述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机构和第二连杆机构,所述第一连杆机构、所述第二连杆机构分别连接在所述槽体的一组相互平行的侧壁上;所述夹紧机构包括第一夹紧机构和第二夹紧机构,所述第一夹紧机构、所述第二夹紧机构分别连接在所述槽体的另一组相互平行的侧壁上;所述手机夹持装置上还连接有弹性机构;
所述重力驱动机构、所述连杆机构、所述夹紧机构依次连接;所述手机夹持装置具有夹持状态和释放状态,在所述夹持状态,所述重力驱动机构在手机自重力的作用下能够带动所述连杆机构运动,以使所述连杆机构带动所述第一夹紧机构与所述第二夹紧机构相互靠近;在所述释放状态,所述重力驱动机构在所述弹性机构的作用下能够带动所述连杆机构运动,从而使所述连杆机构带动所述第一夹紧机构与所述第二夹紧机构相互远离。
进一步地,所述槽体与所述连杆机构连接的侧壁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连杆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连杆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一连杆机构和所述第二连杆机构均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通过第一活动连接部交叉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三连杆的上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下端与所述第四连杆的上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杆的下端与所述第四连杆的下端活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夹紧机构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夹紧机构连接,所述第三连杆的下端与所述重力驱动机构活动连接,所述第四连杆的下端与所述重力驱动机构活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槽体与所述连杆机构连接的侧壁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连杆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连杆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一连杆机构和所述第二连杆机构均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通过第一活动连接部交叉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夹紧机构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下端与所述重力驱动机构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夹紧机构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下端与所述重力驱动机构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槽体与所述夹紧机构连接的侧壁包括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一夹紧机构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三侧壁,所述第二夹紧机构活动连接于所述第四侧壁;所述第一夹紧机构包括第一夹紧本体和连接在所述第一夹紧本体上的第一夹紧块,所述第一夹紧本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机构的第一连杆的上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夹紧本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机构的第一连杆的上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夹紧块穿设于所述第三侧壁以伸入所述槽体内;所述第二夹紧机构包括第二夹紧本体和连接在所述第二夹紧本体上的第二夹紧块,所述第二夹紧本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机构的第二连杆的上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二夹紧本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机构的第二连杆的上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二夹紧块穿设于所述第四侧壁以伸入所述槽体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紧本体与所述第三侧壁之间连接有第一导向杆,所述第二夹紧本体与所述第四侧壁之间连接有第二导向杆。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紧本体与所述第一连杆连接的端部设有第一导向孔,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一夹紧本体连接的端部设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活动穿设于所述第一导向孔;所述第二夹紧本体与所述第二连杆连接的端部设有第二导向孔,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二夹紧本体连接的端部设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活动穿设于所述第二导向孔。
进一步地,所述重力驱动机构包括托板和连接杆,所述托板与所述底壁间隔设置,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连接所述托板的底部,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底壁与所述连杆机构的底部连接,所述手机自重力能够带动所述托板向所述底壁运动以使所述托板带动所述连杆机构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机构连接在所述重力驱动机构与所述底壁之间;所述弹性机构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连接在所述托板与所述底壁之间;所述托板与所述底壁之间还连接有第三导向杆,所述弹性件套设在所述第三导向杆上。
进一步地,所述槽体与所述连杆机构连接的侧壁在所述手机的长度或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槽体与所述夹紧机构连接的侧壁在所述手机的厚度方向上相对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副仪表板、储物盒以及上述的手机夹持装置,所述储物盒设在副仪表板上,所述手机夹持装置设于所述储物盒内,所述槽体的侧壁与所述储物盒的侧壁连接。
本实用新型带来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重力驱动机构与安装在槽体的一组相互平行的侧壁上的连杆机构相连接,连杆机构与安装在槽体的另一组相互平行的侧壁上的夹紧机构相连接,在放置手机时,重力驱动机构在手机自重力的作用下能够带动连杆机构运动,以使位于夹紧机构两侧的连杆机构带动第一夹紧机构与第二夹紧机构相互靠近,从而利用手机的自重力实现对手机更为稳定的夹持,防止手机放入手机夹持装置内会随车辆颠簸左右晃动与槽体的侧壁发生摩擦碰撞,造成手机表面的磨损;同时在拔出手机时,重力驱动机构在弹性机构的作用下能够带动连杆机构运动,以使连杆机构带动第一夹紧机构与第二夹紧机构相互远离,从而使夹紧机构自动弹开,不会刮擦手机。放置和取出手机的操作符合人们放取物品的操作直觉和习惯,不需要多余的操作,有效的解决了手机固定和刮擦手机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手机夹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连杆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手机夹持装置夹持状态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手机夹持装置释放状态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副仪表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连杆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手机夹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手机夹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00、手机夹持装置;1、槽体;11、第一侧壁;12、第二侧壁;13、第三侧壁;14、第四侧壁;15、连接边;16、底壁;2、重力驱动机构;21、托板; 22、连接杆;221、第一连接杆;222、第二连接杆;223、第三连接杆;3、连杆机构;31、第一连杆机构;311、第一连杆;3111、第一连接件;312、第二连杆;3121、第二连接件;313、第三连杆;314、第四连杆;315、第一活动连接部;316、第二活动连接部;317、第三活动连接部;318、第四活动连接部; 32、第二连杆机构;4、夹紧机构;41、第一夹紧机构;411、第一夹紧本体; 4111、第一连接板;4112、第二连接板;4113、第三连接板;412、第一夹紧块; 413、第一导向杆;414、第一导向孔;42、第二夹紧机构;421、第二夹紧本体; 4211、第四连接板;4212、第五连接板;422、第二夹紧块;423、第二导向杆; 424、第二导向孔;5、弹性机构;51、弹性件;52、第三导向杆;200、副仪表板;300、储物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机夹持装置100。
参照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机夹持装置100,包括槽体1、重力驱动机构2、连杆机构3和夹紧机构4,重力驱动机构2设于槽体1 的底壁16;连杆机构3包括第一连杆机构31和第二连杆机构32,第一连杆机构31、第二连杆机构32分别连接在槽体1的一组相互平行的侧壁上;夹紧机构 4包括第一夹紧机构41和第二夹紧机构42,第一夹紧机构41、第二夹紧机构 42分别连接在槽体1的另一组相互平行的侧壁上;手机夹持装置100上还连接有弹性机构5;
重力驱动机构2、连杆机构3、夹紧机构4依次连接;手机夹持装置100具有夹持状态和释放状态,在夹持状态,重力驱动机构2在手机自重力的作用下能够带动连杆机构3运动,以使连杆机构3带动第一夹紧机构41与第二夹紧机构42相互靠近;在释放状态,重力驱动机构2在弹性机构5的作用下能够带动连杆机构3运动,从而使连杆机构3带动第一夹紧机构41与第二夹紧机构42 相互远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机夹持装置100,通过重力驱动机构2与安装在槽体1的一组相互平行的侧壁上的连杆机构3相连接,连杆机构3与安装在槽体1的另一组相互平行的侧壁上的夹紧机构4相连接,在放置手机时,重力驱动机构2在手机自重力的作用下能够带动连杆机构3运动,以使位于夹紧机构4 两侧的连杆机构3带动第一夹紧机构41与第二夹紧机构42相互靠近,且由于夹紧机构4的两端均设有连杆机构3,为夹紧机构4的长度设置留下足够空间,能够提高夹持机构与手机的接触面积和夹持稳定性,从而利用手机的自重力实现手机的稳定夹持,防止手机放入手机夹持装置100内会随车辆颠簸左右晃动与槽体1的侧壁发生摩擦碰撞,造成手机表面的磨损;同时在拔出手机时,重力驱动机构2在弹性机构5的作用下能够带动连杆机构3运动,以使连杆机构3 带动第一夹紧机构41与第二夹紧机构42相互远离,从而使夹紧机构4自动弹开,不会刮擦手机。放置和取出手机的操作符合人们放取物品的操作直觉和习惯,不需要多余的操作,有效的解决了手机固定和刮擦手机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连杆机构3的结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至图2所示,槽体1与连杆机构3 连接的侧壁包括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第一连杆机构31设置于第一侧壁 11,第二连杆机构32设置于第二侧壁12;第一连杆机构31和第二连杆机构32 均包括第一连杆311、第二连杆312、第三连杆313和第四连杆314,第一连杆 311与第二连杆312通过第一活动连接部315交叉连接,第一连杆311的上端与第一夹紧机构41连接,第一连杆311的下端与第三连杆313的上端活动连接,第二连杆312的上端与第二夹紧机构42连接,第二连杆312的下端与第四连杆314的上端活动连接;第三连杆313的下端与重力驱动机构2活动连接,第四连杆314的下端与重力驱动机构2活动连接,第三连杆313的下端与第四连杆314 的下端活动连接。
第一连杆311、第二连杆312、第四连杆314、第三连杆313依次活动连接,以连接形成四边形结构。第三连杆313的上端与第一连杆311的下端通过第二活动连接部316活动连接,第四连杆314的上端与第二连杆312的下端通过第三活动连接部317活动连接,第三连杆313的下端与第四连杆314的下端通过第四活动连接部318活动连接。由于四边形结构的四个端点均为活动连接,且第一活动连接部315安装在槽体1上与槽体1保持相对固定,当手机夹持装置 100处于夹紧状态时,第四活动连接部318受到向下的拉力,第四活动连接部 318向下运动,第二活动连接部316与第三活动连接部317相互靠近,四边形结构变长、变窄,第一连杆311的上端与第二连杆312的上端也相应相互靠近,从而带动连接在第一连杆311上端的第一夹紧机构41与连接在第二连杆312上端的第二夹紧机构42相互靠近夹紧手机。
当手机夹持装置100处于释放状态时,第四活动连接部318的运动方向与夹紧状态时其运动方向相反,即第四活动连接部318向上运动,第二活动连接部316与第三活动连接部317相互远离,四边形结构变短、变宽,从而带动连接在第一连杆311上端的第一夹紧机构41与连接在第二连杆312上端的第二夹紧机构42相互远离释放手机。通过设置相互交叉且活动连接的第一连杆311和第二连杆312,并将第一夹紧机构41连接在第一连杆311的上端、第二夹紧机构42连接在第二连杆312的上端,且第一连杆311、第二连杆312、第四连杆 314、第三连杆313活动连接形成四边形结构,能够更加稳定地控制第一连杆311 端部和第二连杆312端部相互靠近或远离,以带动第一夹紧机构41与第二夹紧机构42相互靠近或远离,从而提高夹紧机构4和连杆机构3的控制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连杆机构3还可以仅包括第一连杆311和第二连杆312,第一连杆311与第二连杆312通过第一活动连接部315交叉连接,第一连杆311的上端与第一夹紧机构41连接,第一连杆311的下端与重力驱动机构2连接;第二连杆312的上端与第二夹紧机构42连接,第二连杆312的下端与重力驱动机构2连接。
第一连杆311与第二连杆312通过第一活动连接部315交叉连接,第一活动连接部315安装在槽体1上,使第一连接部相对槽体1的位置保持固定。当手机夹持装置100处于夹紧状态时,第一连杆311和第二连杆312的下端受到向下的拉力,第一连杆311的下端与第二连杆312的下端相互靠近,第一连杆 311的上端与第二连杆312的上端也相应相互靠近,从而带动连接在第一连杆 311上端的第一夹紧机构41与连接在第二连杆312上端的第二夹紧机构42相互靠近夹紧手机;当手机夹持装置100处于释放状态时,第一连杆311与第二连杆312的运动方向与夹紧状态时两者的运动方向相反,即第一连杆311端部与第二连杆312端部相互远离,从而带动连接在第一连杆311上端的第一夹紧机构41与连接在第二连杆312上端的第二夹紧机构42相互远离释放手机。通过设置相互交叉且活动连接的第一连杆311和第二连杆312,并将第一夹紧机构 41连接在第一连杆311的上端、第二夹紧机构42连接在第二连杆312的上端,能够使第一连杆311端部和第二连杆312端部相互靠近或远离,以带动第一夹紧机构41与第二夹紧机构42相互靠近或远离,该连杆机构3实现手机夹持和释放功能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槽体1与夹紧机构连接的侧壁包括第三侧壁13和第四侧壁14,第一夹紧机构41活动连接于第三侧壁13,第二夹紧机构42活动连接于第四侧壁14;第一夹紧机构41包括第一夹紧本体411和连接在第一夹紧本体411上的第一夹紧块412,第一夹紧本体411 的一端与第一连杆机构31的第一连杆311的上端活动连接,第一夹紧本体411 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机构32的第一连杆311的上端活动连接,第一夹紧块412 穿设于第三侧壁13以伸入槽体1内;第二夹紧机构42包括第二夹紧本体421 和连接在第二夹紧本体421上的第二夹紧块422,第二夹紧本体421的一端与第一连杆机构31的第二连杆312的上端活动连接,第二夹紧本体421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机构32的第二连杆312的上端活动连接,第二夹紧块422穿设于第四侧壁14以伸入槽体1内。通过第一连杆机构31的第一连杆311、第二连杆机构 32的第一连杆311从第一夹紧机构41的两端带动第一夹紧机构41运动,第一连杆机构31的第二连杆312、第二连杆机构32的第二连杆312从第二夹紧机构 42的两端带动第二夹紧机构42运动,能够提高夹紧机构4的运动稳定性;同时,第一夹紧块412活动穿设于第三侧壁13、第二夹紧块422活动穿设于第四侧壁 14,能够减少夹紧机构4的占用空间。
第一夹紧本体41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板4111、第二连接板4112和第三连接板4113,第一连接板4111与第一侧壁11相对设置并设在第一侧壁11的外部,第二连接板4112与第三侧壁13相对设置并设在第三侧壁13的外部,第三连接板4113与第二侧壁12相对设置并设在第二侧壁12的外部。第一夹紧块 412为长条形,自第二连接板4112的内表面向槽体1内部延伸。第三侧壁13上设有与第一夹紧块412相匹配的长条形孔,第一夹紧块412穿过长条形孔伸入槽体1内部。第二夹紧本体42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连接板4211、第五连接板4212和第六连接板,第四连接板4211与第一侧壁11相对设置并设在第一侧壁 11的外部,第五连接板4212与第四侧壁14相对设置并设在第四侧壁14的外部,第六连接板与第二侧壁12相对设置并设在第二侧壁12的外部。第二夹紧块422 为长条形,自第五连接板4212的内表面向槽体1内部延伸。第四侧壁14上设有与第二夹紧块422相匹配的长条形孔,第二夹紧块422穿过长条形孔伸入槽体1内部。
手机夹持装置100处于夹紧状态时,第一连杆311的上端与第二连杆312 的上端相互靠近,带动第一连接板4111与第四连接板4211相互靠近、第三连接板4113与第六连接板相互靠近,从而带动第二连接板4112与第五连接板4212 相互靠近,进而带动第一夹紧块412与第二夹紧块422相互靠近夹紧手机。手机夹持装置100处于释放状态时,第一连杆311的上端与第二连杆312的上端相互远离,带动第一连接板4111与第四连接板4211相互远离、第三连接板4113 与第六连接板相互远离,从而带动第二连接板4112与第五连接板4212相互远离,进而带动第一夹紧块412与第二夹紧块422相互远离释放手机。通过在第三侧壁13上活动设置长条形的第一夹紧块412,在第四侧壁14上活动设置长条形的第二夹紧块422,能够从第三侧壁13的长度方向上增大第一夹紧块412的长度、从第四侧壁14的长度方向上增大第二夹紧块422的长度,从而提高第一夹紧块412与手机的接触面积、第二夹紧块422与手机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夹持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夹紧本体411与第三侧壁13之间连接有第一导向杆413,第二夹紧本体421与第四侧壁14之间连接有第二导向杆423。第一导向杆413、第二导向杆423均沿夹紧机构4的运动方向延伸布置。第一夹紧本体411的上设有四个第一导向杆413,四个第一导向杆413分别设在第一夹紧本体411的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区域,从而能够提高对第一夹紧机构41 运动导向作用;第二夹紧本体421的上设有四个第二导向杆423,四个第二导向杆423分别设在第二夹紧本体421的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区域,从而能够提高对第二夹紧机构42运动导向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夹紧本体411与第一连杆311连接的端部设有第一导向孔414,第一连杆311与第一夹紧本体411连接的端部设有第一连接件3111,第一连接件3111活动穿设于第一导向孔414;第二夹紧本体421 与第二连杆312连接的端部设有第二导向孔424,第二连杆312与第二夹紧本体421连接的端部设有第二连接件3121,第二连接件3121活动穿设于第二导向孔 424。第一连接板4111、第三连接板4113上均设有沿竖直方向布置的第一导向孔414,第四连接板4211、第六连接板上均设有沿竖直方向布置的第二导向孔 424。第一连接件3111穿设在第一导向孔414内以使第一连接板4111与第一连杆机构31的第一连杆311的上端连接、第三连接板4113与第二连杆机构32的第一连杆311的上端连接。第二连接件3121穿设在第二导向孔424内以使第四连接板4211与第一连杆机构31的第二连杆312的上端连接、第六连接板与第二连杆机构32的第二连杆312的上端连接。
由于第一连杆311的上端、第二连杆312的上端的运动轨迹并非简单地相互远离或靠近,而是以第一活动连接部315为圆心的圆弧运动,即在手机夹持装置100处于夹紧状态时,第一连杆311的上端的运动轨迹同时向内、向上,第二连杆312的上端的运动轨迹同时向内、向上;手机夹持装置100处于释放状态时,第一连杆311的上端的运动轨迹同时向外、向下,第二连杆312的上端的运动轨迹同时向外、向下。通过设置沿竖直方向布置的第一导向孔414和第二导向孔424,能够为第一连杆311的上端、第二连杆312的上端的运动留出上下的运动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重力驱动机构2根据连杆机构3的不同构成相应设置,以通过重力驱动机构2带动连杆机构3的运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所示,重力驱动机构2包括托板21 和连接杆22,托板21与槽体1的底壁16间隔设置,连接杆22的一端连接托板 21的底部,连接杆22的另一端穿过底壁16与连杆机构3的底部连接,手机自重力能够带动托板21向槽体1的底壁16运动以带动连杆机构3运动。连接杆 22设有两个,其中一个连接杆22由托板21的底部连接第一连杆机构31,另一个连接杆22由托板21的底部连接第二连杆机构32。
具体地,两个连接杆22均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杆221、第二连接杆222 和第三连接杆223,第一连接杆221竖向连接在托板21的底部并穿过底壁16,第二连接杆222与第一连接杆221的下端横向连接并向槽体1外部的连杆机构3 方向延伸,第三连接杆223与第二连接杆222的端部竖向连接并向上与连杆机构3的底部连接。
连杆机构3包括第一连杆311、第二连杆312、第三连杆313、第四连杆314,第三连接杆223的上端与第三连杆313、第四连杆314的连接端保持连接,重力驱动机构2能够在手机自重力的作用下向下运动,拉动第三连杆313、第四连杆 314的连接端向下运动,从而第三连杆313与第四连杆314相互靠近,第一连杆 311的下端、第二连杆312的下端相互靠近,并使第一连杆311的上端、第二连杆312的上端相互靠近,最终带动第一夹紧机构41与第二夹紧机构42相互靠近。手机自重力作用消失后,第一夹紧机构41与第二夹紧机构42相互远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连杆机构3仅包括第一连杆311与第二连杆312,第三连接杆223的上端与第一连杆311的下端、第二连杆312的下端均保持连接,重力驱动机构2能够在手机自重力的作用下向下运动,拉动第一连杆311的下端、第二连杆312的下端向下运动,从而第一连杆311的下端、第二连杆312的下端相互靠近,并使第一连杆311的上端、第二连杆312的上端相互靠近,最终带动第一夹紧机构41与第二夹紧机构42相互靠近。手机自重力作用消失后,第一夹紧机构41与第二夹紧机构42相互远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弹性机构5连接在手机夹持装置100上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3至图4所示,弹性机构5连接在重力驱动机构2与底壁16之间,弹性机构5包括弹性件51,弹性件51连接在托板21与槽体1的底壁16之间;托板21与槽体1的底壁16之间还连接有第三导向杆52,弹性件51套设在第三导向杆52上。弹性件51至少设有两个,其中一个弹性件51设置在靠近第一连杆机构31的位置,另一个弹性件51设置在靠近第二连杆机构32的位置。通过在重力驱动机构2与底壁16之间连接弹性机构5能够控制重力驱动机构2的上升或下降,在手机夹持装置100的夹持状态,手机自重力大于弹性件51的弹力,重力驱动机构2向下运动,在手机夹持装置 100的释放状态,手机自重力的作用消失,弹性件51的弹力能够使重力驱动机构2向上运动。在弹性件51的弹力作用下,托板21弹起能够将手机部分弹出槽体1,方便用户拿取;同时,由于手机的重力与弹性件51的弹力在同一竖直方向上,弹性件51对手机夹持装置100的复位作用的控制更加稳定;另外,通过将弹性件51套设在第三导向杆52上,能够引导弹性件51和重力驱动机构2 按照第三导向杆52的引导方向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至图8所示,弹性机构还可以连接在第一连杆311 与第二连杆312之间,或连接在第一夹紧机构41与第二夹紧机构42之间。
例如,弹性机构连接在第一连杆311与第二连杆312之间,在手机夹持装置100的夹持状态,手机自重力使重力驱动机构2向下运动对连杆机构3产生的向下的拉力,大于弹性件51对第一连杆311与第二连杆312之间的支撑力,从而使连杆机构3能够向下运动;在手机夹持装置100的释放状态,手机自重力的作用消失,弹性件51能够使第一连杆311与第二连杆312复位。
例如,弹性机构连接在第一夹紧机构41与第二夹紧机构42之间,在手机夹持装置100的夹持状态,手机自重力使重力驱动机构2向下运动对连杆机构3 产生的向下的拉力,带动第一夹紧机构41与第二夹紧机构42相互靠近的作用力,大于弹性件51对第一夹紧机构41与第二夹紧机构42之间的支撑力,从而使连杆机构3能够向下运动;在手机夹持装置100的释放状态,手机自重力的作用消失,弹性件51能够使第一夹紧机构41与第二夹紧机构42复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槽体1与连杆机构3连接的侧壁、槽体1与夹紧机构4连接的侧壁可以根据对手机夹持位置的不同进行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所示,槽体1与连杆机构3连接的侧壁在手机的长度或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槽体1与夹紧机构4连接的侧壁在手机的厚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第一侧壁11与第二侧壁12在手机的长度相对设置能够使手机横向插入槽体1,或第一侧壁11与第二侧壁12在手机的宽度相对设置能够使手机纵向插入槽体1,第三侧壁13与第四侧壁14在手机的厚度方向上相对设置,能够使第一夹紧机构41和第二夹紧机构42在手机的厚度方向上运动从而从手机厚度方向上夹紧手机。通过将连杆结构设置在手机的长度或宽度方向,夹紧机构4设置在手机的厚度方向,以使夹持结构在手机厚度方向上对手机进行夹紧,一方面能够提高手机夹持的稳定性,另一方面由于夹紧机构4 在手机厚度方向上进行夹紧时需要移动的位移量较小,从而使连杆机构3的尺寸能够相应减少,提高空间利用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槽体1与夹紧机构4连接的侧壁也可以在手机的长度或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相应的,槽体1与连杆机构3连接的侧壁在手机的厚度方向上相对设置。夹紧机构4和连杆机构3的布置方式,能够根据安装空间的大小和方向相应设置,提高手机夹持装置100的安装和使用的灵活性。
如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机夹持装置100、副仪表板200以及储物盒300,储物盒200设于副仪表板 300上,手机夹持装置100设于储物盒300内,槽体1的侧壁与储物盒300的侧壁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手机夹持装置100安装在储物盒300内,手机夹持装置100的侧壁连接有连接边15,槽体1的侧壁与储物盒300的侧壁通过连接边15连接。手机夹持装置100的整体结构位于副仪表板200的内部,手机夹持装置100的槽体1的上端开口位于副仪表板300的表面。通过将手机夹持装置100安装在储物盒300内,一方面能够节省手机夹持装置100的安装空间,另一方面能够将手机夹持装置100隐藏在副仪表板200内部从而提高美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手机夹持装置100还能独立使用,安装在仪表台等车身部件上。手机夹持装置100的独立安装、使用方式,能够使手机夹持装置100 的安装位置更加灵活,从而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机夹持装置100的使用过程为:在夹持状态时,手机放置到槽体1中,在手机自重力的作用下带动托板21下降到槽体1的底壁 16,与托板21连接的连接杆向下运动,从而带动连杆机构3运动,以使第一连杆311端部与第二连杆312端部相互靠近,第一连杆311的上端与第二连杆312 的上端相互靠近从而牵引将第一夹紧机构41与第二夹紧机构42相互靠近,实现对手机的夹紧。在释放状态时,将手机取出,手机的重力对托板21的作用消失,弹性件51将托板21弹起,托板21弹起时,与托板21连接的连接杆向上运动,带动连杆机构3运动,以使第一连杆311端部与第二连杆312端部相互远离,第一连杆311的上端与第二连杆312的上端相互远离从而通过连杆机构3 牵引使第一夹紧机构41与第二夹紧机构42相互远离,松开对手机的夹紧,且托板21弹起使将手机向上弹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机夹持装置100,通过重力驱动机构2与安装在槽体 1的一组相互平行的侧壁上的连杆机构3相连接,连杆机构3与安装在槽体1的另一组相互平行的侧壁上的夹紧机构4相连接,在放置手机时,重力驱动机构2 在手机自重力的作用下能够带动连杆机构3运动,以使连杆机构3带动第一夹紧机构41与第二夹紧机构42相互靠近,从而利用手机的自重力实现手机的更为稳定的夹持,防止手机放入手机夹持装置100内会随车辆颠簸左右晃动与槽体1的侧壁发生摩擦碰撞,造成手机表面的磨损;同时在拔出手机时,重力驱动机构2在弹性机构5的作用下能够带动连杆机构3运动,以使连杆机构3带动第一夹紧机构41与第二夹紧机构42相互远离,从而使夹紧机构4自动弹开,不会刮擦手机。放置和取出手机的操作符合人们放取物品的操作直觉和习惯,不需要多余的操作,有效的解决了手机固定和刮擦手机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2)

1.一种手机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槽体、重力驱动机构、连杆机构和夹紧机构,所述重力驱动机构连接在所述槽体的底壁;所述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机构和第二连杆机构,所述第一连杆机构、所述第二连杆机构分别连接在所述槽体的一组相互平行的侧壁上;所述夹紧机构包括第一夹紧机构和第二夹紧机构,所述第一夹紧机构、所述第二夹紧机构分别连接在所述槽体的另一组相互平行的侧壁上;所述手机夹持装置上还连接有弹性机构;
所述重力驱动机构、所述连杆机构、所述夹紧机构依次连接;所述手机夹持装置具有夹持状态和释放状态,在所述夹持状态,所述重力驱动机构在手机自重力的作用下能够带动所述连杆机构运动,以使所述连杆机构带动所述第一夹紧机构与所述第二夹紧机构相互靠近;在所述释放状态,所述重力驱动机构在所述弹性机构的作用下能够带动所述连杆机构运动,从而使所述连杆机构带动所述第一夹紧机构与所述第二夹紧机构相互远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槽体与所述连杆机构连接的侧壁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连杆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连杆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一连杆机构和所述第二连杆机构均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通过第一活动连接部交叉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三连杆的上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下端与所述第四连杆的上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杆的下端与所述第四连杆的下端活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机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夹紧机构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夹紧机构连接,所述第三连杆的下端与所述重力驱动机构活动连接,所述第四连杆的下端与所述重力驱动机构活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槽体与所述连杆机构连接的侧壁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连杆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连杆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一连杆机构和所述第二连杆机构均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通过第一活动连接部交叉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手机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夹紧机构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下端与所述重力驱动机构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夹紧机构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下端与所述重力驱动机构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手机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槽体与所述夹紧机构连接的侧壁包括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一夹紧机构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三侧壁,所述第二夹紧机构活动连接于所述第四侧壁;所述第一夹紧机构包括第一夹紧本体和连接在所述第一夹紧本体上的第一夹紧块,所述第一夹紧本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机构的第一连杆的上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夹紧本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机构的第一连杆的上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夹紧块穿设于所述第三侧壁以伸入所述槽体内;所述第二夹紧机构包括第二夹紧本体和连接在所述第二夹紧本体上的第二夹紧块,所述第二夹紧本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机构的第二连杆的上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二夹紧本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机构的第二连杆的上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二夹紧块穿设于所述第四侧壁以伸入所述槽体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手机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紧本体与所述第三侧壁之间连接有第一导向杆,所述第二夹紧本体与所述第四侧壁之间连接有第二导向杆。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手机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紧本体与所述第一连杆连接的端部设有第一导向孔,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一夹紧本体连接的端部设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活动穿设于所述第一导向孔;所述第二夹紧本体与所述第二连杆连接的端部设有第二导向孔,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二夹紧本体连接的端部设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活动穿设于所述第二导向孔。
9.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手机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力驱动机构包括托板和连接杆,所述托板与所述底壁间隔设置,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连接所述托板的底部,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底壁与所述连杆机构的底部连接,所述手机自重力能够带动所述托板向所述底壁运动以使所述托板带动所述连杆机构运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手机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机构连接在所述重力驱动机构与所述底壁之间;所述弹性机构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连接在所述托板与所述底壁之间;所述托板与所述底壁之间还连接有第三导向杆,所述弹性件套设在所述第三导向杆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槽体与所述连杆机构连接的侧壁在所述手机的长度或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槽体与所述夹紧机构连接的侧壁在所述手机的厚度方向上相对设置。
12.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副仪表板、储物盒以及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手机夹持装置,所述储物盒设在副仪表板上,所述手机夹持装置设于所述储物盒内,所述槽体的侧壁与所述储物盒的侧壁连接。
CN202221198310.5U 2022-05-17 2022-05-17 手机夹持装置及汽车 Active CN2177303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98310.5U CN217730341U (zh) 2022-05-17 2022-05-17 手机夹持装置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98310.5U CN217730341U (zh) 2022-05-17 2022-05-17 手机夹持装置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30341U true CN217730341U (zh) 2022-11-04

Family

ID=838365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198310.5U Active CN217730341U (zh) 2022-05-17 2022-05-17 手机夹持装置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303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75673B (zh) 变速器的停车机构
CN217730341U (zh) 手机夹持装置及汽车
CN109360914A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组合支架
CN217193725U (zh) 一种翻转下压机构
CN215660101U (zh) 一种电子元器件装配工作台
CN111923712B (zh) 一种汽车电机的减震底座
CN217145833U (zh) 车载无线通信装置
CN209457600U (zh) 一种汽车门锁扣橡胶垫
CN208489950U (zh) 一种具有抗震功能的悬挂式车载wifi路由器
KR101066836B1 (ko) 휴대폰 흡착 지지장치
CN214296255U (zh) 一种配送电动车车尾与支撑架连接装置
CN214585920U (zh) 一种电气箱漏电检测装置
CN202425230U (zh) 一种便携式电子装置的磁力吸附支架
CN216581605U (zh) 一种纽扣电池磁力托盘装置
CN110316017A (zh) 一种电池充电快速插拔机构
CN217309651U (zh) 一种嵌入式底座及床
CN213585885U (zh) 一种联动型手机支架
CN220220579U (zh) 中控储物箱
CN212262263U (zh) 一种健身十字扣
CN214253154U (zh) 一种方便收纳电线的键盘
CN217994231U (zh) 一种便捷可调式主副驾驶座椅底座总成
CN219406248U (zh) 一种汽车座椅后桌板、汽车座椅及汽车
CN213720404U (zh) 一种具有运动蓄能钟表的文具盒
CN212517485U (zh) 一种平板天线
CN214112418U (zh) 车辆扶手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