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16022U - 一种集流器、换热器组件及空调 - Google Patents

一种集流器、换热器组件及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16022U
CN217716022U CN202221757599.XU CN202221757599U CN217716022U CN 217716022 U CN217716022 U CN 217716022U CN 202221757599 U CN202221757599 U CN 202221757599U CN 217716022 U CN217716022 U CN 2177160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flow channel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hanne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75759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成恩
尚秀玲
唐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Wuhu Meizhi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Wuhu Meizhi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Wuhu Meizhi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757599.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160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160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160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文提供了一种集流器、换热器组件及空调。集流器包括主体,主体构造出用于将换热器的U管连通的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和多个导通流道,多个导通流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流道的第二端以及第二流道的第一端均位于主体的第一侧面,第一流道的第一端和第二流道的第二端均位于主体的其他侧面,多个导通流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流道的第二端以及第二流道的第一端用于将换热器的U管连通。该集流器应用于换热器,构成的换热器组件焊接难度小,而且外观简洁。

Description

一种集流器、换热器组件及空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流器、一种换热器组件和一种空调。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调器,换热器组件包括换热器、U形连接管、笛形管和分配器。换热器包括U管和翅片,U管穿设在翅片上。U形连接管、笛形管和分配器等部件焊接连接在U管接口,形成一个或多个冷却介质的流路。焊接顺序为:先焊接U形连接管,再焊接笛形管和分配器。
由于笛形管和分配器各自具有的铜管特别多,二者在与换热器进行焊接连接的过程中,这些铜管会相互干涉,不仅造成焊接难度大,而且还比较杂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集流器,应用于换热器,构成的换热器组件焊接难度小,而且外观简洁。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还提供一种换热器组件和一种空调。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集流器,包括主体,所述主体构造出用于将换热器的U管连通的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和多个导通流道,多个所述导通流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流道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二流道的第一端均位于所述主体的第一侧面,所述第一流道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流道的第二端均位于所述主体的其他侧面,多个所述导通流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流道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二流道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换热器的U管连通。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流道包括:第一汇总流道,位于所述主体内;第一总流道,所述第一总流道的第一端位于所述主体的其他侧面、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汇总流道连通;第一分路流道,其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汇总流道连通、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一侧面;其中,所述第一流道的第一端包括所述第一总流道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流道的第二端包括所述第一分路流道的第二端。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流道还包括:第二汇总流道,位于所述主体内;第二分路流道,所述第二分路流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汇总流道连通、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侧面;其中,所述第一流道的第二端还包括所述第二分路流道的第一端。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流道还包括:过冷流道,所述过冷流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汇总流道连通,所述过冷流道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一侧面;其中,所述第一流道的第二端还包括所述过冷流道的第二端。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导通流道包括多个第一导通流道和多个第二导通流道,多个所述第一导通流道在冷却介质的传输路径上位于所述第一分路流道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分路流道的第一端之间,多个所述第二导通流道在冷却介质的传输路径上处于所述过冷流道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流道的第一端之间。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主体的外表面凸设有对应于所述导通流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总流道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分路流道的第二端、所述第二流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分路流道的第一端、所述过冷流道的第二端的接口管。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过冷流道的直径自第一端向第二端逐渐减小。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过冷流道的最大直径为D0,所述过冷流道的最小直径为0.6*D0。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过冷流道包括过冷段和连接段,所述过冷段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汇总流道连通,所述过冷段的第二端与所述连接段的第一端连通,所述连接段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一侧面,所述过冷段的直径自第一端向第二端逐渐减小;其中,所述过冷流道的第二端包括所述连接段的第二端。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过冷段的最大直径为D0,所述过冷流道的最小直径为0.6*D0。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分路流道和所述第一分路流道均为多个、且数量相同。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路流道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分路流道自远离所述过冷流道的位置向邻近所述过冷流道的位置依次间隔设置、且直径依次减小。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汇总流道的直径为D1,所述第二汇总流道的直径为D2,D1/D2=1.2~3。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主体为采用铸造工艺一体制成的金属件。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导通流道呈U形状。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呈矩形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换热器组件,包括换热器和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集流器,多个所述导通流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流道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二流道的第一端同所述换热器的多个U管接口一一对应连通。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导通流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流道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二流道的第一端同所述换热器的多个U管接口通过焊炉一一对应焊接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组件。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主体为一体成型结构,外观简洁,内部构造出了用于将换热器的U管连通的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和多个导通流道,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和多个导通流道之间不存在相互干涉的问题,主体安装在换热器的端部,第一侧面朝向U管接口,U管接口一一对应插装在多个导通流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流道的第二端以及第二流道的第一端,形成冷却介质的流路,构成的换热器组件不仅外观简洁,而且能够采用焊炉一次焊接完成,这样换热器组件的焊接难度更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换热器组件一示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另一示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集流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集流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三中集流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5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换热器,110U管接口,200集流器,210第一流道,211第一汇总流道,212第一总流道,213第一分路流道,214第二汇总流道,215第二分路流道,216过冷流道,217过冷段,218连接段,220第二流道,230导通流道,231第一导通流道,232第二导通流道,240第一侧面,250第二侧面,260接口管,310第一流路,320第二流路。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种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包括换热器组件。如图1至图4所示,换热器组件包括换热器100和集流器200。如图1和图3所示,集流器200包括主体,主体构造出用于将换热器100的U管连通的第一流道210、第二流道220和多个导通流道230,多个导通流道23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流道210的第二端以及第二流道220的第一端均位于主体的第一侧面240,第一流道210的第一端和第二流道220的第二端均位于主体的其他侧面,多个导通流道23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流道210的第二端以及第二流道220的第一端用于将换热器100的U管连通,即多个导通流道23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流道210的第二端以及第二流道220的第一端同换热器100的多个U管接口110一一对应连接导通。
该空调,主体内部构造出了用于将换热器100的U管连通的第一流道210、第二流道220和多个导通流道230,第一流道210、第二流道220和多个导通流道230均为主体的内部结构,相互之间不存在彼此干涉的问题,主体安装在换热器100的端部,第一侧面240朝向U管接口110,U管接口110一一对应插装在多个导通流道23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流道210的第二端以及第二流道220的第一端,形成冷却介质的流路,构成的换热器组件不仅外观简洁,而且能够采用焊炉一次焊接完成,这样换热器组件的焊接难度更小。
针对该换热器组件,冷却介质可以是自第一流道210进入换热器100,经过换热器100的U管与导通流道230构成的冷却介质的流路进行换热后,自第二流道220流出。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主体为一体成型结构,外观简洁。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多个导通流道23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流道210的第二端以及第二流道220的第一端同换热器100的多个U管接口110通过焊炉一一对应焊接连接,该焊接方式简单,此方案可以有效提升换热器组件的焊接效率。可以是,焊炉设置为钎焊炉。
当然也可以是,多个导通流道23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流道210的第二端以及第二流道220的第一端同换热器100的多个U管接口110采用其他种连接方式一一对应连通,也可实现本申请的目的,其宗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在此不再赘述,也应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流道210包括:第一汇总流道211,第一汇总流道211位于主体内;第一总流道212,第一总流道212的第一端位于主体的其他侧面、第二端与第一汇总流道211连通;第一分路流道213,其第一端与第一汇总流道211连通、第二端位于第一侧面240;其中,第一流道210的第一端为第一总流道212的第一端,第一流道210的第二端包括第一分路流道213的第二端,即第一分路流道213的第二端与相同数量的U管接口110一一对应连通。
其中,第一汇总流道211沿主体的高度方向布置,第一分路流道213的轴线设置成垂直于第一汇总流道211的轴线,第一分路流道213的直径小于第一汇总流道211的直径,第一分路流道213的数量设置成多个,多个第一分路流道213沿主体的高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可以是,多个第一分路流道213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三个或四个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设定,均可实现本申请的目的,其宗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在此不再赘述,均应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在一示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流道210还包括:第二汇总流道214,第二汇总流道214位于主体内,第二流道220设置成排出经过第二汇总流道214的冷却介质;第二分路流道215,第二分路流道215的第二端与第二汇总流道214连通、第一端位于第一侧面240;其中,第一流道210的第二端还包括第二分路流道215的第一端,即第二分路流道215的第一端也与相同数量的U管接口110一一对应连通。
其中,如图1至图4所示,第二汇总流道214也沿主体的高度方向布置,第二分路流道215的轴线设置成垂直于第二汇总流道214的轴线,第二分路流道215的直径小于第二汇总流道214的直径,第二分路流道215的数量设置成多个、并与第一分路流道213的数量相同,多个第二分路流道215沿主体的高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这样第一分路流道213、第二分路流道215以及二者之间的U管和导通流道230就构成了多个并联的冷却介质的流路(即多个第一流路),冷媒在多个第一流路中进行分流,这样可以提升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
在一示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流道210还包括:过冷流道216,过冷流道216的第一端与第二汇总流道214连通,过冷流道216的第二端位于第一侧面240,第二流道220设置成排出经过过冷流道216的冷却介质;其中,第一流道210的第二端还包括过冷流道216的第二端,即过冷流道216的第二端也与相同数量的U管接口110一一对应连通。其中,过冷流道216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合理设定。
相应地,如图3和图4所示,多个导通流道230包括多个第一导通流道231和多个第二导通流道232。多个第一导通流道231在冷却介质的传输路径上位于第一分路流道213的第二端和第二分路流道215的第一端之间,这样在换热器组件上,多个第一分路流道213和多个第二分路流道215之间就形成了多个冷却介质的流路(即多个第一流路310)。多个第二导通流道232在冷却介质的传输路径上处于过冷流道216的第二端和第二流道220的第一端之间,这样换热器组件上,过冷流道216和第二流道220之间就形成了冷却介质的流路(即第二流路320),第二流路320可以进一步提升换热器100的换热性能。
首先,冷却介质自第一总流道212进入第一汇总流道211,经过多个第一流路310进行换热后进入第二汇总流道214;然后,冷却介质再自第二汇总流道214流至过冷流道216,经过第二流路320后自第二流道220流出。
其中,多个第一分路流道213和多个第二分路流道215在换热器100的厚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一流路310自上向下依次设置,第二流路320位于第一流路310的下方,适应于当前的换热器布局形式,通用性更好。
在一示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主体的外表面(即第一侧面和其他侧面)凸设有对应于导通流道23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总流道212的第一端、第一分路流道213的第二端、第二流道22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分路流道215的第一端、过冷流道216的第二端的接口管260,接口管260各位置的管径一致,这样更利于主体同换热器100的U管接口110以及其他需要连接的管路接口(该管路可以是节流阀侧的管路以及压缩机侧的管路等,可以是压缩机的出口与第一总流道212的第一端通过管路焊接连通,节流阀的入口与第二流道220的第二端通过管路焊接连通)相插接后进行焊接连通。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主体为采用铸造工艺一体制成的金属件,材质可以是铜或铝等,利于批量生产,而且结构强度高、不易变形;另外,过冷流道216的直径自第一端向第二端逐渐减小,此方案很容易实现过冷流道216变径;再者,主体呈矩形状,这样构成的换热器组件外观更简洁,结构强度更高,可以有效地改善空调的振动以及管路变形等的问题,也更容易把控主体的分流均匀性,能够极大地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品质;再者,导通流道230呈U形状,可以是沿主体的高度方向设置,或者可以是水平设置,或者可以是倾斜设置,均具备相关技术中的U形连接管的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分路流道21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分路流道213自远离过冷流道216的位置向邻近过冷流道216的位置依次间隔设置(也就是多个第一分路流道213沿主体的高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多个第一分路流道213的直径自远离过冷流道216的位置向邻近过冷流道216的位置依次减小。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分路流道213为四个,自远离过冷流道216的第一分路流道213向邻近过冷流道216的第一分路流道213,四个第一分路流道213的直径分别为d1,d2,d3和d4。d1>d2>d3>d4,d2=0.9*d1,d3=0.85*d1,d4=0.8*d1,这样换热器组件的换热性能更好,换热效率更高。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汇总流道211的直径为D1,第二汇总流道214的直径为D2,D1/D2=1.2~3,这样换热器100的换热性能更好,换热效率更高。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过冷流道216的最大直径为D0,过冷流道216的最小直径为0.6*D0,可以是D0=D1,则过冷流道216的最小直径为0.6*D1,这样换热器100的换热性能更好,换热效率更高。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U管的直径设置为5mm或7mm或10mm等,为标准管,通用性好。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换热器100设置为冷凝器。
本申请的上述描述中,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端均为进口端,第二端均为出口端,其他侧面可以是与第一侧面240相对的第二侧面250,图3中箭头表示冷却介质的流向。
实施例二
该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第一流道不包括第二汇总流道和第二分路流道,第二流道包括第二汇总流道、第二分路流道和第二总流道,第二总流道的第一端与第二汇总流道相通,第二分路流道的第二端与第二汇总流道相通,第二流道的第二端为第二总流道的第二端(位于其他侧面),第二流道的第一端为第二分路流道的第一端(位于第一侧面),这样冷却介质自第一总流道进入第一汇总流道,经过多个第一流路进行换热后进入第二汇总流道,然后直接自第二总流道排出(流向节流阀),也可实现本申请的目的,其宗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在此不再赘述,均应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实施例三
该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如图5所示,过冷流道216包括过冷段217和连接段218,过冷段217的第一端与第二汇总流道214连通,过冷段217的第二端与连接段218的第一端连通,连接段218的第二端位于第一侧面,过冷段217的直径自第一端向第二端逐渐减小,连接段218的直径不变;其中,过冷流道216的第二端包括连接段218的第二端,主体的外表面凸设有对应于连接段218的第二端的接口管260,也可实现本申请的目的,其宗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在此不再赘述,也应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在一实施例中,过冷流道216的最大直径与第二汇总流道214的直径相同,均为D1,过冷流道216的最小直径为0.6*D1,这样换热器100的换热性能更好,换热效率更高。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主体内部构造出了用于将换热器的U管连通的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和多个导通流道,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和多个导通流道之间不存在相互干涉的问题,主体安装在换热器的端部,第一侧面朝向U管接口,U管接口一一对应插装在多个导通流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流道的第二端以及第二流道的第一端,形成冷却介质的流路,构成的换热器组件不仅外观简洁,而且能够采用焊炉一次焊接完成,这样换热器组件的焊接难度更小。
在本实用新型中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一侧”、“另一侧”、“一端”、“另一端”、“边”、“相对”、“四角”、“周边”、““口”字结构”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结构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直接连接”、“间接连接”、“固定连接”、“安装”、“装配”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术语“安装”、“连接”、“固定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虽然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仅为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及细节上进行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为准。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集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所述主体构造出用于将换热器的U管连通的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和多个导通流道,多个所述导通流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流道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二流道的第一端均位于所述主体的第一侧面,所述第一流道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流道的第二端均位于所述主体的其他侧面,多个所述导通流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流道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二流道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换热器的U管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包括:
第一汇总流道,位于所述主体内;
第一总流道,所述第一总流道的第一端位于所述主体的其他侧面、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汇总流道连通;
第一分路流道,其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汇总流道连通、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一侧面;
其中,所述第一流道的第一端包括所述第一总流道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流道的第二端包括所述第一分路流道的第二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还包括:
第二汇总流道,位于所述主体内;
第二分路流道,所述第二分路流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汇总流道连通、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侧面;
其中,所述第一流道的第二端还包括所述第二分路流道的第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还包括:
过冷流道,所述过冷流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汇总流道连通,所述过冷流道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一侧面;
其中,所述第一流道的第二端还包括所述过冷流道的第二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流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导通流道包括多个第一导通流道和多个第二导通流道,多个所述第一导通流道在冷却介质的传输路径上位于所述第一分路流道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分路流道的第一端之间,多个所述第二导通流道在冷却介质的传输路径上处于所述过冷流道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流道的第一端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的外表面凸设有对应于所述导通流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总流道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分路流道的第二端、所述第二流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分路流道的第一端、所述过冷流道的第二端的接口管。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冷流道包括过冷段和连接段,所述过冷段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汇总流道连通,所述过冷段的第二端与所述连接段的第一端连通,所述连接段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一侧面,所述过冷段的直径自第一端向第二端逐渐减小;其中,所述过冷流道的第二端包括所述连接段的第二端。
8.根据权利要求4或7所述的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冷流道的最大直径为D0,所述过冷流道的最小直径为0.6*D0。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路流道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分路流道自远离所述过冷流道的位置向邻近所述过冷流道的位置依次间隔设置、且直径依次减小。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路流道和所述第一分路流道均为多个、且数量相同。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汇总流道的直径为D1,所述第二汇总流道的直径为D2,D1/D2=1.2~3。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为采用铸造工艺一体制成的金属件,所述导通流道呈U形状,所述主体呈矩形状。
13.一种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器和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集流器,多个所述导通流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流道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二流道的第一端同所述换热器的多个U管接口一一对应连通。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导通流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流道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二流道的第一端同所述换热器的多个U管接口一一对应焊接连接。
15.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换热器组件。
CN202221757599.XU 2022-07-07 2022-07-07 一种集流器、换热器组件及空调 Active CN2177160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57599.XU CN217716022U (zh) 2022-07-07 2022-07-07 一种集流器、换热器组件及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57599.XU CN217716022U (zh) 2022-07-07 2022-07-07 一种集流器、换热器组件及空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16022U true CN217716022U (zh) 2022-11-01

Family

ID=837767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757599.XU Active CN217716022U (zh) 2022-07-07 2022-07-07 一种集流器、换热器组件及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160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259068A1 (en) Liquid cooled, two phase heat exchanger
CN217383880U (zh) 微通道换热器
CN217716022U (zh) 一种集流器、换热器组件及空调
US5179845A (en) Heat exchanger
CN211601198U (zh) 换热器
CN220083753U (zh) 一种三介质换热器
WO2023208129A1 (zh) 微通道换热器组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WO2024001737A1 (zh) 换热器
CN210862322U (zh) 一种三介质换热器
CN217788542U (zh) 动力电池的换热器、电池包及车辆
CN212457512U (zh) 换热组件和换热系统
CN217715535U (zh) 一种集流器、换热器组件、室外机及空调
CN117404933A (zh) 一种集流器、换热器组件及空调
CN213421945U (zh) 集流管及具有其的换热器
CN108507236B (zh)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1520934A (zh) 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8523782U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器
WO2020108513A1 (zh) 一种换热装置
CN218379986U (zh) 微通道换热器
CN217303678U (zh) 一种热交换器
CN113280648A (zh) 一种换热器及装配方法
CN215490009U (zh) 洁净型空调系统
CN220339170U (zh) 一种热交换组件及热交换器
CN221077367U (zh) 一种换热器
CN220206448U (zh) 一种管式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