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15245U - 新风设备 - Google Patents

新风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15245U
CN217715245U CN202221591102.1U CN202221591102U CN217715245U CN 217715245 U CN217715245 U CN 217715245U CN 202221591102 U CN202221591102 U CN 202221591102U CN 217715245 U CN217715245 U CN 2177152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fresh air
valve
heat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59110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卓贤
徐振坤
王云亮
黄招彬
杜顺开
李金波
喻广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Wuhu Meizhi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Wuhu Meizhi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Wuhu Meizhi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59110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152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152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152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新风设备,包括壳体、换热系统和阀体组件,所述壳体有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所述换热系统包括新风换热器和热回收换热器,所述新风换热器处在所述新风通道内,所述热回收换热器处在所述排风通道内,所述阀体组件包括连通所述新风通道和所述排风通道的混风阀,所述混风阀设于靠近所述新风通道的新风进口的一侧。所述混风阀的设置使得所述新风通道和所述排风通道能够连通,保证所述混风阀设置在所述新风换热器朝向所述新风通道的新风进口的一侧,从而使得所述排风通道内的部分回风经过所述混风阀进入所述新风通道,从而与新风混合后经过所述新风换热器处理后再送进室内,提高制冷量和制冷能效。

Description

新风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风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新风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对于室内热环境的要求不再仅仅是冷热,而且上升到健康的需求,对新鲜度与洁净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风作为有效而重要解决方案越来越多的被应用,而在进风和送风过程中,如何对保证制冷量和提高制冷能效仍是当前重点关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新风设备,旨在增大送风量,从而保证制冷量和提高制冷能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风设备,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有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
换热系统,包括新风换热器和热回收换热器,所述新风换热器处在所述新风通道内,所述热回收换热器处在所述排风通道内;以及,
阀体组件,包括连通所述新风通道和所述排风通道的混风阀,所述混风阀设于靠近所述新风通道的新风进口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热回收换热器相对于所述混风阀位于所述排风通道的下游,所述新风换热器相对于所述混风阀位于所述新风通道的下游。
可选地,所述阀体组件还包括进风阀和排风阀,所述进风阀设于所述新风通道的新风进口处,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新风进口,所述排风阀设于所述排风通道的排风出口处,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排风出口,所述新风设备还包括送风机和排风机,所述送风机设于所述新风通道内,且靠近所述新风通道的新风出口设置,所述新风换热器设于所述送风机的上游,所述排风机设于所述排风通道内,且靠近所述排风通道的回风口设置,所述热回收换热器设于所述排风机的下游。
可选地,所述换热系统包括第一换热系统,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包括所述新风换热器、所述热回收换热器、第一压缩机、第一四通阀以及节流元件;
所述第一压缩机、所述第一四通阀、所述新风换热器、所述节流元件和所述热回收换热器依次连接。
可选地,所述新风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模块、第二换热模块和节流装置,所述第一换热模块、所述节流装置和所述第二换热模块依次串联在所述第一换热系统中。
可选地,所述第一压缩机设于所述排风通道内或者所述壳体外。
可选地,所述第一换热系统还包括换向装置,所述换向装置具有第一连通口、第二连通口、流入口和流出口,所述第一换热模块连通所述流出口,所述第二换热模块连通所述流入口,所述热回收换热器与所述第一连通口连通,所述第一四通阀与所述第二连通口连通,
所述新风设备还包括第一切换装置,用于切换冷媒的流向,所述第一切换装置包括:
第一单向阀,连接在所述第一连通口和所述流入口之间,所述第一单向阀在所述流入口至所述第一连通口的方向导通;
第二单向阀,连接在所述第一连通口和所述流出口之间,所述第二单向阀在所述第一连通口至所述流出口的方向导通;
第三单向阀,连接在所述流入口和所述第二连通口之间,所述第三单向阀在所述流入口至所述第二连通口的方向导通;以及,
第四单向阀,连接在所述流出口和所述第二连通口之间,所述第四单向阀在所述第二连通口至所述流出口的方向导通。
可选地,所述第一换热模块相对于所述第二换热模块位于所述新风通道的下游或上游。
可选地,所述第一换热系统还包括第一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串联在所述第一四通阀和所述热回收换热器之间。
可选地,所述换热系统还包括第二换热系统,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压缩机、第二四通阀、第一换热器、第一膨胀阀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设置在所述新风通道内并位于所述新风换热器的上游或下游以及所述混风阀的下游,所述第二换热器设置在所述壳体外。
可选地,所述第二换热系统还包括第三换热器和第二膨胀阀,所述第三换热器串联在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一膨胀阀之间,所述第三换热器设置在所述新风通道内并位于述第一换热器的下游或上游以及所述混风阀的下游,所述第二膨胀阀串联在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三换热器之间。
可选地,所述新风设备还包括室外风机,所述壳体包括主机壳体和室外机壳体,所述主机壳体内设有所述新风通道和所述排风通道,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包括与所述热回收换热器串联设置的第一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包括与所述第一换热器串联设置的第二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一压缩机、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二压缩机、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室外风机均设置在所述室外机壳体内,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和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连接并与所述室外风机相对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新风换热器设于所述新风通道,以将外部进入所述新风通道内的空气进行换热后进入室内,所述热回收换热器设于所述排风通道,以将室内需要排出的空气在所述排风通道进行换热后排出室外,所述混风阀的设置使得所述新风通道和所述排风通道能够连通,保证所述混风阀设置在所述新风换热器朝向所述新风通道的新风进口的一侧,从而使得所述排风通道内的部分回风经过所述混风阀进入所述新风通道,从而与新风混合后经过所述新风换热器处理后再送进室内,提高制冷量和制冷能效。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新风换热器和所述热回收换热器的位置关系不做限定,所述混风阀可以设于所述热回收换热器的上游也可以设置在所述热回收换热器的下游。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风设备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风设备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风设备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风设备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新风设备 245 第三换热器
11 新风通道 246 第二室外换热器
12 排风通道 31 混风阀
21 新风换热器 32 进风阀
22 热回收换热器 33 排风阀
231 第一压缩机 4 送风机
232 第一四通阀 5 排风机
233 节流元件 61 第一单向阀
234 第一室外换热器 62 第二单向阀
241 第二压缩机 63 第三单向阀
242 第一膨胀阀 64 第四单向阀
243 第二膨胀阀 7 室外风机
244 第一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对于室内热环境的要求不再仅仅是冷热,而且上升到健康的需求,对新鲜度与洁净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风作为有效而重要解决方案越来越多的被应用,而在进风和送风过程中,如何对保证制冷量和提高制冷能效仍是当前重点关注的问题。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风设备,增加了混风模式,通过将部分回风与新风混合后进行换热处理,从而增加新风的进风量,提高制冷量。图1至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风设备的实施例。
请参照图1,新风设备100包括壳体、换热系统和阀体组件,所述壳体有新风通道11和排风通道12,所述换热系统包括新风换热器21和热回收换热器22,所述新风换热器21处在所述新风通道11内,所述热回收换热器22处在所述排风通道12内,所述阀体组件包括连通所述新风通道11和所述排风通道12的混风阀31,所述混风阀31设于靠近所述新风通道11的新风进口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新风换热器21设于所述新风通道11,以将外部进入所述新风通道11内的空气进行换热后进入室内,所述热回收换热器22设于所述排风通道12,以将室内需要排出的空气在所述排风通道12进行换热后排出室外,所述混风阀31的设置使得所述新风通道11和所述排风通道12能够连通,保证所述混风阀31设置在所述新风换热器21朝向所述新风通道11的新风进口的一侧,从而使得所述排风通道12内的部分回风经过所述混风阀31进入所述新风通道11,从而与新风混合后经过所述新风换热器21处理后再送进室内,提高制冷量和制冷能效。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新风换热器21和所述热回收换热器22的位置关系不做限定,沿室内回风在所述排风通道12中的流动方向上,所述混风阀31可以设于所述热回收换热器22的上游也可以设置在所述热回收换热器22的下游。
以制冷运行为例:该新风设备100运行全新风模式时,所述新风通道11用于吸入外部的新风,并经过所述新风换热器21处理后送进室内,所述排风通道12将室内回风吸入并经过所述热回收换热器22处理后排出户外;该新风设备100运行混风模式时,所述混风阀31打开,与全新风模式相比,所述排风通道12内的部分回风可以经过所述混风阀31进入所述新风通道11,与所述新风通道11内部的新风混合后经过所述新风换热器21处理一同送进室内。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热回收换热器22和所述混风阀31的不同位置关系,在混风过程中存在不同的效果,第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所述热回收换热器22相对于所述混风阀31位于所述排风通道12的上游,所述新风换热器21相对于所述混风阀31位于所述新风通道1的下游,此时所述混风阀31设于所述热回收换热器22朝向所述排风通道12的排风出口的一侧。此时所述排风通道12内的大部分回风均先经过所述热回收换热器22进行换热处理然后进入所述混风阀31,以制冷模式为例,此时室内回风不再被所述热回收换热器22加热,解决了室内回风在热回收后又被需要经过所述新风换热器21进行冷却的问题,避免混风模式下混风温度升高造成所述新风换热器21的功率增大、以及热回收换热器22的风量降低造成部分热回收无效的情况,同时提高了冷凝压力,降低能效。可以理解的是,此实施例需要考虑所述热回收换热器22的散热问题。
第二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所述热回收换热器22相对于所述混风阀31位于所述排风通道12的下游,所述新风换热器21相对于所述混风阀31位于所述新风通道1的下游,此时所述混风阀31设于所述新风换热器21和所述热回收换热器22之间,所述排风通道12内的回风先经过所述混风阀31,混风模式时部分室内回风直接通过所述混风阀31进入所述新风通道11,另一部分回风经过所述热回收换热器22处理后排出室外。该实施例的优点是保证了所述换热系统内冷凝压力的稳定性,系统压比可控制在合理范围,同时所述热回收换热器22的能耗较小。
进一步的,所述阀体组件还包括进风阀32和/或排风阀33,所述进风阀32设于所述新风通道11的新风进口处,用于控制进风的开闭,所述排风阀33设于所述排风通道12的排风出口处,用于控制出风的开闭。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同时设置进风阀32和排风阀33,可以根据工作模式和使用情况自动控制开闭。
为提高用户舒适度,所述进风阀32处设有新风过滤网。通过所述过滤网以达到清洁空气的目的,提高流向室内的新风的质量,便于用户获得更好的体验。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过滤网的材质为活性炭。
为提高所述新风通道11的进风效率和所述排风通道12的送风效率,所述新风设备还包括送风机4和排风机5,所述送风机4设于所述新风通道11内,且靠近所述新风通道11的新风出口设置,所述新风换热器21设于所述送风机4的上游,所述排风机5设于所述排风通道12内,且靠近所述排风通道12的回风口设置,所述热回收换热器22设于所述排风机5的下游。从而通过所述送风机4加大流向室内的新风流量,所述新风换热器21与所述送风机4之间合理的距离设计能够保证所述新风换热器21接触的新风流量,通过所述排风机5加大流向室外的回风流量,所述热回收换热器22与所述排风机5之间合理的距离设计能够保证所述热回收换热器22接触的回风流量,保证热交换的有效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新风换热器21和所述热回收换热器22是在同一冷媒流路的。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新风换热器21和所述热回收换热器22可以分别处在不同的冷媒流路上,受同一或不同的压缩机控制,同样能够起到换热效果。
进一步的,当所述新风换热器21和所述热回收换热器22是在同一冷媒流路时,所述换热系统包括第一换热系统,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包括所述新风换热器21、所述热回收换热器22、第一压缩机231、第一四通阀232以及节流元件233,所述第一压缩机231、所述第一四通阀232、所述新风换热器21、所述节流元件233和所述热回收换热器22依次连接,所述新风换热器21器和所述热回收换热器22通过所述第一四通阀232的连通回路的调整可以实现并联或者串联。所述节流元件233设于所述新风换热器21和所述热回收换热器22之间,本实用新型不限制所述节流元件233的具体类型,可以是毛细管、节流短管、热力膨胀阀、电子膨胀阀、浮球阀等,也可以为同时具有自动调节流量功能的热力膨胀阀、电子膨胀阀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压缩机231可以设于所述壳体外,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所述第一压缩机231设于所述排风通道12内。
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不限制所述新风换热器21和所述热回收换热器22的位置关系,二者可以在竖直面上平齐,也可以沿着风的流动方向间隔,可以理解的是,由于需要保证所述混风阀31设于所述新风换热器21朝向所述新风通道11的新风进口的一侧,请参照图3,当所述热回收换热器22设于所述新风换热器21远离所述新风通道11的新风进口的一侧时,因此限定了所述混风阀31与所述新风换热器21的位置关系,即所述混风阀31设于所述热回收换热器22朝向所述排风通道12的排风出口的一侧。第三实施例中回风的流通路径与第二实施例一致,但是热回收换热器22与回风的接触量相较于第二实施例低,更多的回风会在风速的作用下快速经过所述第二换器而换热失效。
本实用新型中,优选采用第一实施例,所述热回收换热器22设于所述新风换热器21朝向所述新风通道11的新风进口的一侧,所述混风阀31设于所述新风换热器21和所述热回收换热器22之间,且所述热回收换热器22为热回收器,对应的所述新风设备100的运行模式如下:
全新风模式:所述进风阀32和所述排风阀33均打开,送风机4将室外新风经由所述送风阀吸入所述新风通道11,经过所述新风换热器21处理后送进室内,同时所述排风机5将室内回风吸进所述排风通道12,经过热回收器进行热回收后,经由所述排风阀33排出室外。
混风模式:所述进风阀32、所述排风阀33和所述混风阀31均打开,所述排风通道12的部分回风经过所述混风阀31进入所述新风通道11,与新风混合后经过所述新风换热器21处理后送进室内,所述排风通道12内其他的回风仍然经过热回收器热回收后。经由所述排风阀33排出室外。
该实施例相较于其他实施例,系统制冷量和制冷能效的降低其他实施例更优,热回收器的散热效果好,保证制冷量和制冷能效的最佳。
进一步的,所述新风换热器21包括第一换热模块、第二换热模块和节流装置,所述第一换热模块、所述节流装置和所述第二换热模块依次串联在所述第一换热系统中。
跟进一步的,请参照图4,所述第一换热系统还包括换向装置,所述换向装置具有第一连通口、第二连通口、流入口和流出口,所述第一换热模块连通所述流出口,所述第二换热模块连通所述流入口,所述热回收换热器22与所述第一连通口连通,所述第一四通阀232与所述第二连通口连通,所述新风设备还包括第一切换装置,所述第一切换装置连通所述换向装置和所述第一换热模块,用于切换冷媒的流向,所述第一切换装置包括四个单向阀,具体的,第一单向阀61连接在所述第一连通口和所述流入口之间,所述第一单向阀61在所述流入口至所述第一连通口的方向导通,第二单向阀62连接在所述第一连通口和所述流出口之间,所述第二单向阀62在所述第一连通口至所述流出口的方向导通,第三单向阀63连接在所述流入口和所述第二连通口之间,所述第三单向阀63在所述流入口至所述第二连通口的方向导通,第四单向阀64连接在所述流出口和所述第二连通口之间,所述第四单向阀64在所述第二连通口至所述流出口的方向导通。如此设置,所述第一切换装置全部由单向阀组成,不需要任何的控制元件,设备的稳定性较高,最终实现在改变模式的情况下,冷媒的流向保持不变,始终与风向逆向,获得最好的效果。
基于上述实施例,在制冷模式下,冷媒经过到达第一换热模块进行换热,在经过所述第二单向阀62的作用,经由新风换热器21换热后流出,在所述第三单向阀63的作用,回到第一压缩机231的第一四通阀232,再从第一回气口流回第一压缩机231内。在制热模式下,冷媒从第一压缩机231的第一排气口流出,经过第一四通阀232,在经过所述第四单向阀64的作用,流入至新风换热器22的冷媒流通入口,经由新风换热器22换热后流出,经过第一换热模块换热后,再所述第一单向阀61的作用,回到第一四通阀232,最后流回第一压缩机231内。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模块相对于所述第二换热模块位于所述新风通道11的下游或上游。
除此之外,所述第一换热系统还包括用于设在所述壳体外的第一室外换热器234,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234串联在所述第一四通阀232和所述热回收换热器22之间。
当所述新风换热器21和所述热回收换热器22是在不同的冷媒流路时,所述换热系统还包括第二换热系统,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压缩机241、第二四通阀、第一换热器244、第一膨胀阀242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244设置在所述新风通道11内并位于所述新风换热器21的上游或下游以及所述混风阀31的下游,所述第二换热器设置在所述壳体外。以制冷模式为例,所述第二换热系统是对新风进行预冷的过程,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可以用于除湿,设置两套换热系统配合能够更高效的运行。
请再次参照图4,所述第二换热系统还包括第三换热器245和第二膨胀阀243,所述第三换热器245串联在所述第一换热器244和所述第一膨胀阀242之间,所述第三换热器245设置在所述新风通道11内并位于述第一换热器244的下游或上游以及所述混风阀31的下游,所述第二膨胀阀243串联在所述第一换热器244和所述第三换热器245之间。
不仅如此,增设有第五单向阀,第五单向阀与所述第一换热器244和所述第二膨胀阀243并联设置,所述第五单向阀的导通方向为所述第三换热器245至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五单向阀和第二膨胀阀243共同组成第二切换装置,具体的,在制冷的模式下或者再热除湿的模式下,冷媒从第二压缩机241流出、经由处在室外的第二换热器到达处在所述新风通道11内的第一换热器进行换热,再经过第二膨胀阀243进行节流,达到同处于所述新风通道11内的所述第三换热器245进行换热,最后回到第二压缩机241中,完成制冷循环,在制热模式下,将第二膨胀阀243关闭,冷媒从第二压缩机241流出,在第五单向阀的作用下,直接流入所述第三换热器245,换热后流入处在室外的第二换热器,最后回到所述第二压缩机241中,完成制冷循环,从而采用第五单向阀与第二膨胀阀242共同配合作为切换装置使用,有效的减少了控制元件的使用,提升了稳定性。
与此同时,所述第一换热器244和所述第三换热器245的排布方向和所述新风通道11的送风方向相反,如此设置,在制冷和再热除湿的模式下,流经所述第一换热器244和所述第三换热器245的冷媒的流向与所述新风通道11的送风方向相反,冷媒与空气之间产生逆流,增强了所述第一换热器244和所述第三换热器245的换热能力。而在制热模式下,所述第一换热器244与所述新风通道11中的空气顺流,但是此时,冷媒不再经过所述第三换热器245,避免了所述第三换热器245对空气的影响,从而提升了设备的制冷、制热的能力。
不仅如此,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所述新风设备100还包括室外风机7,所述壳体包括主机壳体和室外机壳体,所述主机壳体内设有所述新风通道11和所述排风通道12,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包括与所述热回收换热器22串联设置的第一室外换热器234,此时所述混风阀31处在所述热回收换热器22的上游,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包括与所述第一换热器244串联设置的第二室外换热器246,所述第一压缩机231、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234、所述第二压缩机241、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246和所述室外风机7均设置在所述室外机壳体内,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234和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246连接并与所述室外风机7相对设置。如此设置,将一部分的室外机的部件设置在所述排风通道12中,剩下的部件设置在室外机的壳体内,只需要设置一个室外机即可满足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和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需求,减少了室外机占用的位置,也减少了室外机安装的工作量。与此同时,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234和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246连接并与所述室外风机7相对设置,如此设置,第一室外换热器234设置在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246上形成一个整体,室外风机7对这个整体进行散热,只需要设置一个室外风机7即可满足同时对两个室外换热器的散热。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室外换热器234可以设置在第二室外换热器246的顶部、底部或者一侧,两套系统的室外换热器设在一个室外机内,并共用一个室外风机7,以提升设备整体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新风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有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
换热系统,包括新风换热器和热回收换热器,所述新风换热器处在所述新风通道内,所述热回收换热器处在所述排风通道内;以及,
阀体组件,包括连通所述新风通道和所述排风通道的混风阀,所述混风阀设于靠近所述新风通道的新风进口的一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回收换热器相对于所述混风阀位于所述排风通道的下游,所述新风换热器相对于所述混风阀位于所述新风通道的下游。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组件还包括进风阀和排风阀,所述进风阀设于所述新风通道的新风进口处,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新风进口,所述排风阀设于所述排风通道的排风出口处,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排风出口,所述新风设备还包括送风机和排风机,所述送风机设于所述新风通道内,且靠近所述新风通道的新风出口设置,所述新风换热器设于所述送风机的上游,所述排风机设于所述排风通道内,且靠近所述排风通道的回风口设置,所述热回收换热器设于所述排风机的下游。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系统包括第一换热系统,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包括所述新风换热器、所述热回收换热器、第一压缩机、第一四通阀以及节流元件;
所述第一压缩机、所述第一四通阀、所述新风换热器、所述节流元件和所述热回收换热器依次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缩机设于所述排风通道内或者所述壳体外。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模块、第二换热模块和节流装置,所述第一换热模块、所述节流装置和所述第二换热模块依次串联在所述第一换热系统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系统还包括换向装置,所述换向装置具有第一连通口、第二连通口、流入口和流出口,所述第一换热模块连通所述流出口,所述第二换热模块连通所述流入口,所述热回收换热器与所述第一连通口连通,所述第一四通阀与所述第二连通口连通;
所述新风设备还包括第一切换装置,用于切换冷媒的流向,所述第一切换装置包括:
第一单向阀,连接在所述第一连通口和所述流入口之间,所述第一单向阀在所述流入口至所述第一连通口的方向导通;
第二单向阀,连接在所述第一连通口和所述流出口之间,所述第二单向阀在所述第一连通口至所述流出口的方向导通;
第三单向阀,连接在所述流入口和所述第二连通口之间,所述第三单向阀在所述流入口至所述第二连通口的方向导通;以及,
第四单向阀,连接在所述流出口和所述第二连通口之间,所述第四单向阀在所述第二连通口至所述流出口的方向导通。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模块相对于所述第二换热模块位于所述新风通道的下游或上游。
9.如权利要求4或6所述的新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系统还包括第一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串联在所述第一四通阀和所述热回收换热器之间。
10.如权利要求4或6所述的新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系统还包括第二换热系统,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压缩机、第二四通阀、第一换热器、第一膨胀阀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设置在所述新风通道内并位于所述新风换热器的上游或下游以及所述混风阀的下游,所述第二换热器设置在所述壳体外。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新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系统还包括第三换热器和第二膨胀阀,所述第三换热器串联在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一膨胀阀之间,所述第三换热器设置在所述新风通道内并位于述第一换热器的下游或上游以及所述混风阀的下游,所述第二膨胀阀串联在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三换热器之间。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新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设备还包括室外风机,所述壳体包括主机壳体和室外机壳体,所述主机壳体内设有所述新风通道和所述排风通道,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包括与所述热回收换热器串联设置的第一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包括与所述第一换热器串联设置的第二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一压缩机、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二压缩机、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室外风机均设置在所述室外机壳体内,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和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连接并与所述室外风机相对设置。
CN202221591102.1U 2022-06-23 2022-06-23 新风设备 Active CN2177152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91102.1U CN217715245U (zh) 2022-06-23 2022-06-23 新风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91102.1U CN217715245U (zh) 2022-06-23 2022-06-23 新风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15245U true CN217715245U (zh) 2022-11-01

Family

ID=837759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591102.1U Active CN217715245U (zh) 2022-06-23 2022-06-23 新风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1524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26029A (zh) * 2023-01-10 2023-04-28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两级热回收净化机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26029A (zh) * 2023-01-10 2023-04-28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两级热回收净化机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113179U (zh) 被动房空气调节装置
CN111306646B (zh) 新风空调的控制方法
KR20040104977A (ko) 신선공기 공급장치를 구비한 공조시스템
KR20040102572A (ko) 환기일체형 공조시스템
CN213395606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7715245U (zh) 新风设备
KR200408403Y1 (ko) 측면 혹은 배면에 열교환장치가 구비된 직립형 냉난방기
CN215982975U (zh) 自然冷源利用装置和空调器
CN216281722U (zh) 一种新风设备
CN216620123U (zh) 新风机
CN115978653A (zh) 一种热回收型新风空调除湿一体机
CN213687065U (zh) 一种新风空调系统
KR100384702B1 (ko) 고층건물의 공조시스템
CN113739299A (zh) 自然冷源利用装置、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12299347U (zh) 全热交换器
CN212362293U (zh) 空调系统及空调机组
CN211011666U (zh) 一种余热回收型高送风温度新风除湿机组
CN213514191U (zh) 一种多功能空气调节器
CN214581494U (zh) 一种风道循环的节能空调
CN213687066U (zh) 一种新风除湿空调系统
CN216716480U (zh) 新风机
CN205351531U (zh) 换气空调器
CN215929935U (zh) 一种设有新风系统的空调器
CN211716701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3020396U (zh) 一种热泵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