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09437U - 一种用于蕈菌扩繁的培养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蕈菌扩繁的培养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09437U
CN217709437U CN202220490560.XU CN202220490560U CN217709437U CN 217709437 U CN217709437 U CN 217709437U CN 202220490560 U CN202220490560 U CN 202220490560U CN 217709437 U CN217709437 U CN 2177094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cavity
honeycomb body
inner cavity
mushroo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49056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连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lian Fuse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lian Fuse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lian Fuse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lian Fuse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49056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094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094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094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ushroom Cultivation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蕈菌扩繁的培养装置,由上透气盖、蜂窝体和下透气盖构成,蜂窝体内上下贯通设有菌种孔,上透气盖和下透气盖分别安装于蜂窝体的上部和下部,上透气盖和下透气盖上设有透气孔。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蕈菌扩繁的培养装置,在蜂窝体内设置菌种孔,一体分室培养,形成由颗粒组成的基柱状菌种,体积大于颗粒菌种,在使用中不易拉断菌丝,并且此菌种菌丝量大,制作方便,不易污染,质量高,易萌发,便于机械化作业,而且能够提高菌种质量;并且透气盖结构实现了气体内外交换,透气经过滤,外界杂菌进不了内部,透气效果好,拔塞方便。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蕈菌扩繁的培养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生物学菌种扩繁领域。
背景技术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蕈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广泛涉及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故而社会上有很多的生物学家一直致力于微生物的培养扩繁与研究。
微生物菌种扩繁是一种微生物学、生物医学、微生物领域广泛使用的基本技术,在进行微生物菌种扩大培养即扩繁时,首先要选择微生物培养用培养基,然后对培养基进行接种培养,最后将培育好的菌种用于数量上的扩大培养、繁育,如蕈菌扩繁过程为,母种—原种—栽培种,其菌种一般分为三级,即一级是母种、二级是原种、三级就是栽培种,由一级到三级就是为了扩繁菌种,现有的蕈菌扩繁技术如下:(1)在整个扩繁过程中菌种经多次颗类分离使菌种破碎细小,导致菌丝拉伤,如图1和图2所示,采用粮食颗粒接种扩繁为粮食颗粒菌种1,众多颗粒培养基装在一个大的容器内进行培养制种,菌丝颗类取出和菌丝颗类分离过程中造成菌丝拉断受伤和多次操作易污染;(2)菌丝生长培养基为实芯整体、如雪糕棍、枝条菌种,该种菌种不通气、基质菌丝少、气生菌丝多,导致菌丝质量差,如图3和图4所示,实木内菌丝量少,菌丝生长在表面菌萌发弱;(3)采用液体菌种扩繁,该方法要求条件高,适应能力差。综上,现有技术导致整个菌种在制作、使用、运输过程中费时、耗力,而且菌种质量差。所以目前急需一种适用于蕈菌扩繁用的培养装置及方法,使蕈菌在扩大繁育过程中省时、有效,并且污染率低,菌种质量高。
另外,微生物菌种培养是一个严格无菌操作的过程,通常众多颗粒培养基装在一个大的容器内进行培养制种,在制种容器上塞入通气塞,现有的通气塞通常为简单的塞堵结构,该结构密封和通气效果不好,并且拔塞不方便,同时不利于机械自动化作业,效率低、操作时间长、易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传统蕈菌扩繁方法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蕈菌扩繁的培养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蕈菌扩繁的培养装置,由上透气盖4、蜂窝体5和下透气盖6构成,蜂窝体5内上下贯通设有菌种孔8,上透气盖4和下透气盖6分别安装于蜂窝体5的上部和下部,上透气盖4和下透气盖6上设有透气孔。
所述上透气盖4和下透气盖6包括内腔13和外腔19,内腔13位于外腔19内侧中心处,内腔13底部和外腔19联通;外腔19包括外腔上盖9和外腔下盖21,外腔上盖9内侧安装卡座15,卡座15位于内腔13外侧,外腔上盖9的盖外沿16上位于卡座15的外侧处设有外腔气孔17;内腔13的内腔上盖11通过内腔支架14安装于外腔上盖9上,内腔支架14之间构成内腔气窗12,内腔13和外腔19之间为联通结构。
所述蜂窝体5上部和下部外侧分别设有卡沿23,蜂窝体5外侧位于上下两个卡沿23的上部和下部设有卡槽7;卡座15内侧设有与卡槽7相匹配的凸卡10,上透气盖4和下透气盖6分别通过凸卡10和卡槽7安装于蜂窝体5上。
所述外腔上盖9上与内腔13联通处设有滤片20。
所述卡座15内侧为梢形斜坡22。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蕈菌扩繁的培养装置,在蜂窝体内设置菌种孔,一体分室培养,形成由颗粒组成的基柱状菌种,体积大于颗粒菌种,在使用中不易拉断菌丝,并且此菌种菌丝量大,制作方便,不易污染,质量高,易萌发,便于机械化作业,而且能够提高菌种质量;并且透气盖结构实现了气体内外交换,透气经过滤,外界杂菌进不了内部,透气效果好,拔塞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粮食颗粒育种示意图。
图2是现有粮食颗粒菌种种植示意图。
图3是现有枝条育种示意图。
图4是现有枝条菌种种植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用于蕈菌扩繁的培养装置主视分解结构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用于蕈菌扩繁的培养装置主视剖面分解结构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用于蕈菌扩繁的培养装置的透气盖结构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用于蕈菌扩繁的培养装置的透气盖主视剖面结构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用于蕈菌扩繁的培养装置的蜂窝体俯视结构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用于蕈菌扩繁的培养装置的蜂窝体主视剖面结构图。
图11是图10的A部分放大结构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用于蕈菌扩繁的培养装置使用状态外部结构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用于蕈菌扩繁的培养装置主视剖面结构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用于蕈菌扩繁的培养装置装入培养基状态主视剖面结构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用于蕈菌扩繁的培养装置扩繁状态主视剖面结构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用于蕈菌扩繁的培养装置菌种取出状态主视结构图。
图17是菌种运输状态示意图。
图18是实施例一菌种插入菌包状态示意图。
图19是实施例二菌种插入菌包状态示意图。
图中:1、粮食颗粒菌种,2、菌包,3、枝条菌种,4、上透气盖,5、蜂窝体,6、下透气盖,7、卡槽,8、菌种孔,9、外腔上盖,10、凸卡,11、内腔上盖,12、内腔气窗,13、内腔,14、内腔支架,15、卡座,16、盖外沿,17、外腔气孔,18、外腔上盖外台,19、外腔,20、滤片,21、外腔下盖,22、梢形斜坡,23、卡沿,24、培养基,25、菌种,26、基柱状菌种,27、密封袋。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蕈菌扩繁的培养装置如图5和图6所示,由上透气盖4、蜂窝体5和下透气盖6构成,圆柱状的蜂窝体5内上下贯通设有菌种孔8,上透气盖4和下透气盖6分别安装于蜂窝体5的上部和下部,上透气盖4和下透气盖6上设有透气孔。
如图7和图8所示,上透气盖4和下透气盖6包括内腔13和外腔19,环形的内腔13位于外腔19内侧中心处,内腔13底部和外腔19联通;外腔19包括外腔上盖9和外腔下盖21,外腔上盖9内侧安装环形卡座15,卡座15位于内腔13外侧,外腔19的内侧为凹陷结构,内腔13位于凹陷处,凹陷结构外侧为外腔上盖外台18,外腔上盖9的盖外沿16上位于卡座15的外侧处设有外腔气孔17,盖外沿16凸出于环形卡座15;内腔13的内腔上盖11通过内腔支架14安装于外腔上盖9上,内腔支架14之间构成内腔气窗12,内腔13和外腔19之间为联通结构,外腔上盖9上与内腔13联通处设有滤片20。
如图9-11所示,蜂窝体5上部和下部外侧分别设有卡沿23,蜂窝体5外侧位于上下两个卡沿23的上部和下部设有卡槽7;卡座15内侧设有与卡槽7相匹配的凸卡10,上透气盖4和下透气盖6分别通过凸卡10和卡槽7安装于蜂窝体5上。卡座15内侧为梢形斜坡22,环形的卡座15入口方向薄,并且设有摩擦张紧作用的凸卡10,即有利密封,又有利卡紧、拔插。
蜂窝体5上设置多个菌种孔8,采用一体分室培养,形成有颗粒组成的基柱状菌种,此菌种在使用中不易拉断菌丝并且此菌种菌丝量大,制作方便,不易污染,质量高,易萌发。
使用方法如下:
步骤一,常规制作培养基24,培养基颗粒度小于1.5*1.5*1.5cm,含水量小于80%;
步骤二、培养基24分别装满菌种孔8内并压实,如图12和图13所示;
步骤三、盖上上透气盖4和下透气盖6,空气经外腔气孔17、滤片20、内腔气窗12进入蜂窝体5的菌种孔8内进行交换,透气效果好;
步骤四、按常规灭菌、冷却;
步骤五、按常规在无菌条件下,打开上透气盖4或/和下透气盖6,分别菌种孔8进行接种菌种25,如图14所示;
步骤六、接种完毕后盖上上透气盖4和下透气盖6,按常规方式进行培养,如图15所示;
步骤七、培养好菌种,扩繁菌种为基柱状,规格为3*3*18厘米;如图16所示,在无菌环境下打开上透气盖4或下透气盖6,取出基柱状菌种26放入菌包2中接种。
培养好菌种,在无菌环境下开盖,在蜂窝体5任意一端将基柱状菌种26整条取出,如图16所示。将取出基柱状菌种26直接装入袋中封口,将封口的袋装入容器中储存或运输,如图17所示。按常规无菌环境下对无菌料包进行接种,将有颗粒培养基组成的基柱状菌种26直接插入料包1对应的菌孔中,如图18所示。或者将有颗粒培养基组成的基柱状菌种26分段接入料包对应的菌孔中,如图19所示。按常规封口、培养。
采用本实用新型扩繁的菌种在接种后无论是吃料时间、还是萌发时间、以及满包时间均明显优于现有技术的液体菌种、枝条实木菌种、原粮颗类菌种,并且污染率明显低于对比。与此同时,抗病力、抗逆力、及适应性均得到了提高。
接种后菌包萌发时间及污染率对比表
萌发时间 满袋时间 污染率
本实用新型基柱状颗粒菌种 12小时 26天 0.05%
液体菌种 24小时 30天 0.1%
实木枝条菌种 30小时 35天 1%
原粮颗粒菌种 36小时 38天 1 %
由上表可知,本实用新型基柱状颗粒菌种的萌发时间、满袋时间均少于其他对比菌种扩繁方式,污染率明显低于其他扩繁方式。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实施例进行描述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或等效替换。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修改以适应具体的情况及材料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此处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所有落入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5)

1.一种用于蕈菌扩繁的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由上透气盖(4)、蜂窝体(5)和下透气盖(6)构成,蜂窝体(5)内上下贯通设有菌种孔(8),上透气盖(4)和下透气盖(6)分别安装于蜂窝体(5)的上部和下部,上透气盖(4)和下透气盖(6)上设有透气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蕈菌扩繁的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透气盖(4)和下透气盖(6)包括内腔(13)和外腔(19),内腔(13)位于外腔(19)内侧中心处,内腔(13)底部和外腔(19)联通;外腔(19)包括外腔上盖(9)和外腔下盖(21),外腔上盖(9)内侧安装卡座(15),卡座(15)位于内腔(13)外侧,外腔上盖(9)的盖外沿(16)上位于卡座(15)的外侧处设有外腔气孔(17);内腔(13)的内腔上盖(11)通过内腔支架(14)安装于外腔上盖(9)上,内腔支架(14)之间构成内腔气窗(12),内腔(13)和外腔(19)之间为联通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蕈菌扩繁的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蜂窝体(5)上部和下部外侧分别设有卡沿(23),蜂窝体(5)外侧位于上下两个卡沿(23)的上部和下部设有卡槽(7);卡座(15)内侧设有与卡槽(7)相匹配的凸卡(10),上透气盖(4)和下透气盖(6)分别通过凸卡(10)和卡槽(7)安装于蜂窝体(5)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蕈菌扩繁的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腔上盖(9)上与内腔(13)联通处设有滤片(20)。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蕈菌扩繁的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座(15)内侧为梢形斜坡(22)。
CN202220490560.XU 2022-03-09 2022-03-09 一种用于蕈菌扩繁的培养装置 Active CN2177094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90560.XU CN217709437U (zh) 2022-03-09 2022-03-09 一种用于蕈菌扩繁的培养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90560.XU CN217709437U (zh) 2022-03-09 2022-03-09 一种用于蕈菌扩繁的培养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09437U true CN217709437U (zh) 2022-11-01

Family

ID=837858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490560.XU Active CN217709437U (zh) 2022-03-09 2022-03-09 一种用于蕈菌扩繁的培养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094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04370B (zh) 用火山石培养食用菌菌种的方法
CN104718996B (zh) 食用菌固体液化菌种的制作方法
CN104686196B (zh) 一种通过阴干子实体保存和分离羊肚菌菌种的方法
CN108401794A (zh) 一种天麻蜜环菌液体菌种生产方法及栽培种专用培养基
CN111386964A (zh) 一种金耳液化菌种接种培养法
CN202697307U (zh) 银耳栽培瓶
CN217709437U (zh) 一种用于蕈菌扩繁的培养装置
CN209931098U (zh) 一种食用菌培养装置
KR102183105B1 (ko) 미세기공이 형성된 버섯 배양용 봉지를 이용한 버섯의 제조방법
US6306645B1 (en) Container for explant culture, method of using same, and process, mold and apparatus of making same
CN1241470C (zh) 一种通过植物组织培养进行种苗培育的方法及其容器
CN116769569A (zh) 一种用于蕈菌扩繁的培养装置及方法
CN116769604A (zh) 一种蕈菌扩繁和储存方法
CN116769605A (zh) 一种蕈菌固体扩繁接种方法
CN219834975U (zh) 一种用于蕈菌扩繁的蜂窝式培养体
CN116769606A (zh) 一种蕈菌扩繁制种方法
CN103340090B (zh) 利用白壤土作过滤层制作蘑菇麦粒栽培种的方法
KR20010036047A (ko) 버섯 재배용 배양병과 이를 이용한 버섯 재배방법
CN217709387U (zh) 一种用于蕈菌扩繁的培养装置的透气盖
CN112457997B (zh) 一种木霉菌固体发酵的方法
CN104663244B (zh) 采用菌袋的食用菌栽培方法
CN1543766A (zh) 食用菌胶囊和胶囊菌种及生产方法
CN108977403A (zh) 一种异宗结合蕈菌多孢子分离方法
CN1025790C (zh) 新型菌种制作工艺
CN112080396B (zh) 大球盖菇液体菌种培养器和培养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