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92811U - 一种减少泄漏电的平衡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减少泄漏电的平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92811U
CN217692811U CN202220184032.1U CN202220184032U CN217692811U CN 217692811 U CN217692811 U CN 217692811U CN 202220184032 U CN202220184032 U CN 202220184032U CN 217692811 U CN217692811 U CN 2176928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current
load circuit
magnetic field
power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18403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沛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Hanxu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Hanxu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Hanxu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Hanxu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18403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928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928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928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ea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电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减少泄漏电的平衡装置,包括供电电源、平衡线圈模组、预设负载电路和漏泄负载电路,第一线圈N1能流通由所述供电电源往预设负载电路方向流动的供给电流,而产生一个正向磁场,第二线圈N2能流通由预设负载电路往所述供电电源方向流动的回归电流,而产生一个反向磁场,第三线圈N3能够被提供一电流,以产生一个可以弥补该正向磁场与反向磁场之间差距的补偿磁场,借以使平衡线圈模块内部的磁场及电流维持平衡状态,达到降低漏触电流及维持基本供电的功效,在电器设备淹水或人体触电时,可有效降低漏(触)电流,并维持对电器设备供电,以确保人员安全及维持电器设备基本运作的平衡装置。

Description

一种减少泄漏电的平衡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电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减少泄漏电的平衡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各种电器及电子装置的逐渐普及化,人们对于各种用电需求亦不断增加,在大多数(家庭或工业)的用电环境中,市电乃为一种稳定且便利的电力来源,而目前的市电供应皆系由发电厂经由电线高压传输后,再经变压至各种固定规格的电压,以供不同终端消费者依需求经由电线连结至电器及电子装置;然而,在一般的生活环境及用电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天灾或人为疏失,造成各种漏(触)电情形发生。
众所周知,当电器设备浸水时,可能会由接电部(电器设备的插头连接电源插座的部位或导入电源的电线裸露部位)往大地产生漏电流,或者当人体接触到该外露的接电部时,会由接电部透过人体往大地产生电流,此种漏电流往往会造成使用人员的人体伤害及相关电器设备的损坏,因此目前大多数的输配电或供电设备中会配置漏电断路开关,可在供电线路或电器设备、电子装置发生漏电时立即切断与电源的连结,以达到保护人员及电器设备的用电安全;然而,上述漏电断路开关其仅能于漏电情形发生后切断电源,并不具有降低或消除漏电流的功能,再者,许多电器设备(例如:维持生命的医疗设备或储存资料的计算机设备)并不允许随时断电,任何非预期的断电皆会造成生命及经济上的严重损失。
因此,在韩国登记专利10-2270589号专利案中提供一种防电气事故的安全装置,依据该专利所揭露的内容,在电器线路浸水的情况的下,该安全装置可以预防触电事故的外,亦可对于电气设备持续供应最低所需电力,让电气设备持续正常运转。
除此的外,韩国登记专利10-1705090号专利案中揭露了具有接地断线感测装置及电源保护装置等结构;而韩国登记专利10-2181899 号专利案中公开了淹水时的防漏电装置及使用该防漏电装置的漏电和触电保护方法,虽然在其说明书中记载着「发生触电事故时,透过一平衡变压器可以抵销泄漏电流所产生的磁场的后,让泄漏电流的强度可以降低到对于人体不会造成危险的程度」,然而在其专利说明书中只有提交负载和串联连接关系的简易图式,因此该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无法直接由该专利所揭露的内容执行相关技术手段,更不知道该专利内容能否实际动作,即使依照该专利的内容能正常运作,也因为该正常运作的时间点落在接电部已被淹水或人体已被触电的后的时刻,所以无法适当地预防触电事故。
再者,上述泄漏电流大小系依照该接电部和大地之间所形成的线路状态(包括人体等)而有所变化,因此在平衡变压器的正向(由电源的电线流至负载方向)线圈上所流动的电流和逆向(由负载回流至电源的电线方向)线圈所流动的电流都会产生变化,其结果在流动正向电流的线圈和流动逆向电流的线圈上所产生的磁场大小互相不同,导致无法确实维持电流之间的平衡。而且由于经过外露的接电部流向大地的电流会增加,所以无法适当地应付处理触电事故。
另外,在韩国登记专利10-0749837号专利案中揭露了一种平衡变压器,该平衡变压器可以让并联方式连接的负载上所流动的电流调整为均匀状态。从理论来说,在该专利中有提到一种「透过逆向连接的线圈以维持流动的电流的平衡」的方法,但该方法只是一种让流动在并联负载上的电流可以维持平衡状态的理论而已;换句话说,该理论与可防止由外露的接电部流向大地的电流所造成的触电事故完全无关。
由于上述漏(触)电过程中,在接电部和负载、大地之间会形成多种不同的电流路径的外,依照各种条件(例如:淹水条件、接电部和大地之间的条件、整体电路接地条件等)差异,在电流路径上所产生的电阻值(以下简称"漏泄负载")也会产生变化;因此,如何能因应不同漏(触)电条件差异而产生相同减少漏(触)电流的效果,并可维持对相关电器设备持续供电以避免失能,乃为相关业者所亟待努力的课题。
有鉴于习见的减少漏电或防止触电的装置于实际应用时有上述缺点,实用新型人乃针对这些缺点研究改进的道,终于有本实用新型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减少泄漏电的平衡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减少泄漏电的平衡装置,包括供电电源、平衡线圈模组、预设负载电路和漏泄负载电路,所述平衡线圈模组包括平衡线圈模块与控制模块,所述平衡线圈模块包括第一线圈N1、第二线圈N2、第三线圈N3,所述第一线圈N1、所述第二线圈N2分别与所述预设负载电路连接,所述第三线圈N3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所述漏泄负载电路与所述预设负载电路连接,所述第一线圈N1能流通由所述供电电源往所述预设负载电路方向流动的供给电流,而产生一个正向磁场,所述第二线圈N2能流通由所述预设负载电路往所述供电电源方向流动的回归电流,而产生一个反向磁场,所述第三线圈 N3能够被提供一电流,以产生一个可以弥补该正向磁场与反向磁场之间差距的补偿磁场。
作为优选,所述控制模块包括供给电流感测部及回归电流感测部,所述供给电流感测部及所述回归电流感测部分别设置于所述预设负载电路的两端;所述控制模块能分别检测通过所述供给电流感测部的供给电流的大小,以及通过所述回归电流感测部检测回归电流的大小,再计算出该供给电流与回归电流之间的大小差异的后,来控制通过所述第三线圈N3的电流。
作为优选,所述漏泄负载电路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和电阻Rbody,所述电阻R3的二端分别经所述电阻R1、所述电阻R2共同连接一电阻Rbody的一端,且由所述电阻Rbody的另一端接地。
作为优选,所述第三线圈N3与所述供电电源设置有切换开关组,所述第三线圈N3通过所述切换开关组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控制模块能输出一控制电流IC至所述第三线圈 N3,借以使所述第三线圈N3产生补偿磁场,所述控制模块能够控制电流IC的方向控制调整到与通过所述第一线圈N1的供给电流方向一致的状态,所述控制模块能所述控制电流IC的方向控制调整到与通过所述第二线圈N2的回归电流方向一致的状态。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线圈N1的匝数:所述第二线圈N2的匝数:所述第三线圈N3的匝数=1:1:2。
作为优选,所述第三线圈N3具有一中间抽头N31,所述中间抽头N31能将所述第三线圈N3均分为二相同匝数的线圈,所述切换开关组包括第一切换开关及第二切换开关,所述第一切换开关设置于所述第三线圈N3一端与所述供电电源之间,所述第二切换开关设置于所述中间抽头N31与所述供电电源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线圈N1的匝数:所述第二线圈N2的匝数:所述第三线圈N3的匝数=1:1:1。
作为优选,所述切换开关组还包括断电开关,所述断电开关设置于所述平衡线圈模块与所述供电电源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减少泄漏电的平衡装置,包括供电电源、平衡线圈模组、预设负载电路和漏泄负载电路,所述平衡线圈模组包括平衡线圈模块与控制模块,所述平衡线圈模块包括第一线圈N1、第二线圈N2、第三线圈N3,所述第一线圈N1、所述第二线圈N2分别与所述预设负载电路连接,所述第三线圈N3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所述漏泄负载电路与所述预设负载电路连接,所述第一线圈N1能流通由所述供电电源往所述预设负载电路方向流动的供给电流,而产生一个正向磁场,所述第二线圈N2能流通由所述预设负载电路往所述供电电源方向流动的回归电流,而产生一个反向磁场,所述第三线圈 N3能够被提供一电流,以产生一个可以弥补该正向磁场与反向磁场之间差距的补偿磁场,借以使平衡线圈模块内部的磁场及电流维持平衡状态,达到降低漏触电流及维持基本供电的功效,在电器设备淹水或人体触电时,可有效降低漏(触)电流,并维持对电器设备供电,以确保人员安全及维持电器设备基本运作的平衡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完整电路方块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之电路方块于特定元件数值时的模拟等效电路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的电路结构中,未设置平衡线圈模块且在漏泄负载电路连接于负载(非正常状态)时的负载电流及漏电流比对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的电路结构中,控制模块未驱动平衡线圈模块动作且在漏泄负载电路连接于负载(非正常状态)时的负载电流及漏电流比对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的电路结构中,控制模块驱动平衡线圈模块动作前、后的负载电流及漏电流比对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三相四线式电源及负载之间的实施例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三相三线式电源及负载之间的实施例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情形示意图。
图9为的本实用新型的电路方块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电路方块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又一电路方块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减少泄漏电的平衡装置,包括供电电源、平衡线圈模组100、预设负载电路200和漏泄负载电路 300,所述平衡线圈模组100包括平衡线圈模块10与控制模块20,所述平衡线圈模块10包括第一线圈N1、第二线圈N2、第三线圈N3,所述第一线圈N1、所述第二线圈N2分别与所述预设负载电路连接,所述第三线圈N3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所述漏泄负载电路与所述预设负载电路连接,所述第一线圈N1能流通由所述供电电源往所述预设负载电路方向流动的供给电流,而产生一个正向磁场,所述第二线圈N2能流通由所述预设负载电路往所述供电电源方向流动的回归电流,而产生一个反向磁场,所述第三线圈N3能够被提供一电流,以产生一个可以弥补该正向磁场与反向磁场之间差距的补偿磁场,借以使平衡线圈模块内部的磁场及电流维持平衡状态,达到降低漏触电流及维持基本供电的功效,在电器设备淹水或人体触电时,可有效降低漏(触)电流,并维持对电器设备供电,以确保人员安全及维持电器设备基本运作的平衡装置。
在实际应用时,由于人体接触到预设负载电路200(即电器、电子产品)外露的导电部位时,或预设负载电路200的导电部位浸水时,该导电部位与大地之间会形成多种漏电回路,且各漏电回路系与预设负载电路200之间形成并联回路;为了便于了解,在第1图中于预设负载电路200二端并联一漏泄负载电路300,借以模拟预设负载电路 200在漏电或触电等异常状态时的电流流动状态。
在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漏泄负载电路300具有一并联于预设负载电路200二端的电阻R3,所述电阻R3的两端端分别经由电阻R1 平衡线圈模块、电阻R2共同连接一电阻Rbody的一端,且由该电阻 Rbody的另一端接地。
在模拟条件为PSIM平衡线圈模块64-bit平衡线圈模块Version 平衡线圈模块9.0,AC平衡线圈模块220V:peak平衡线圈模块voltage 平衡线圈模块311V(=RMS平衡线圈模块220V)、由控制模块20向第三线圈N3供应电流的供电电源为60Hz的AC44V:peak平衡线圈模块 voltage平衡线圈模块62.2V(=RMS44V);以及预设负载电路200系由 10mH电感和100Ω电阻串联而成,且漏泄负载电路300的电阻R1为 80Ω、电阻R2为20Ω、电阻R3为20Ω、电阻Rbody为500Ω的下,上述第1图的模拟等效电路乃如第2图所示。
如图3-5所示,在一般不具有类似本实用新型的减少泄漏电流的平衡线圈模块100的预设负载电路200于运作过程中(即第2图中,缺少该减少泄漏电流的平衡线圈模组100)发生漏电或触电等异常状态时,该供给电流Iin的大小系为通过预设负载电路200的负载电流 IL、通过电阻Rbody的漏电流IB,以及流动在电阻R1、电阻R2、电阻R3 上的电流的总和,而该回归电流Iout的大小系为由供给电流Iin扣除往电阻Rbody方向流动的漏电流IB;此时,由第2图中该模拟等效电路中测出通过该预设负载电路200的负载电流IL以及通过该电阻 Rbody的模拟漏电流IB的大小及波形,乃如图3所示,其中,预设负载电路200电流IL约略为3.1A,而该漏电流IB约略为0.125A。
如图2所示,所述平衡线圈模块10的第一线圈N1、第二线圈N2、第三线圈N3的线圈匝数均设为100匝,且第一线圈N1的内部电阻 Rs、第二线圈N2的内部电阻Rt及第三线圈N3的内部电阻Rp皆设为 0.1Ω,且第一线圈N1的漏电感Ls、第二线圈N2的漏电感Lt及第三线圈N3的漏电感Lp皆为0.0001H;此时,磁化电感Lm为0.2H。
同理,在图2的电路结构中,在相同发生漏电或触电等异常状态时,若该减少泄漏电流的平衡线圈模块10并未正常运作的情形下,通过预设负载电路200的负载电流IL以及通过该电阻Rbody的模拟漏电流IB的大小及波形,则如图4所示;由图3及图4可知,无论是未设置该平衡线圈模块10,或该平衡线圈模块10未动作,通过该预设负载电路200的负载电流IL以及模拟的漏电流IB的电流大小并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然而,在相同发生漏电或触电等异常状态时,若该减少泄漏电流的平衡线圈模组100正常运作,则控制模块20可经由该供给电流感测部21感测该供给电流Iin的大小,并经由该回归电流感测部22感测该回归电流Iout的大小,并计算该供给电流Iin和回归电流Iout 之大小差异;其中,若该供给电流Iin大于该回归电流Iout,则控制模块20输出之控制电流IC与流动于第二线圈N2之回归电流Iout 相同方向,使第三线圈N3产生一与第二线圈N2相同方向的补偿磁场,借以平衡该供给电流Iin通过第一线圈N1所产生之正向磁场;而在部份特殊的情形下,若该供给电流Iin小于该回归电流Iout,则控制模块20输出之控制电流IC系与流动于第一线圈N2之供给电流Iin 相同方向,使第三线圈N3产生一与第一线圈N1相同方向的补偿磁场,借以平衡该回归电流Iout通过第二线圈N2所产生之反向磁场;因此,利用上述方式可使该平衡线圈模块10中分别经由该供给电流Iin和回归电流Iout所产生的磁场大小形成平衡。
此时,通过预设负载电路200之负载电流IL以及通过该电阻 Rbody之模拟漏电流IB的大小及波形,乃如第5图所示,且由该第 5图所揭露的内容中,明显可看出通过预设负载电路200之负载电流 IL约略为3.1A,与前述第3、4图所示之大小相同,表示在发生漏电或触电等异常状态时,仍可对预设负载电路200提供基本正常供电,但该模拟之漏电流IB则由原来约略为0.125A降至约略为0.003A,因此该漏电流IB大小明显降低表示可有效降低漏、触电流之情形。
请参第6、7图所示,可知本实用新型之上述第一实施例的结构,若将其应用于三相四线式电源时,各减少泄漏电流的平衡线圈模组 100分别设置于该三相电源各供电之电源端子R、S、T与接地端子N 之间(如图6所示);而若将其应用于三相三线式电源时,则各减少泄漏电流的平衡线圈模组100系分别设置于该三相电源各供电之电源端子R、S、T之间。
请参第8图所示,可知本实用新型之上述减少泄漏电流的平衡线圈模组100于实际应用时,在一电源端Vin经由该减少泄漏电流的平衡线圈模组100连结一插座25或其他能与预设负载电路200连结之接电组件,且预设负载电路200经由该插座25取得电源之使用环境(即一般较常见的漏触电环境)下;当该插座25浸水而造成一漏电环境,且于该漏电环境中产生一触电位置S,假设该插座25中的电源接点(即连结于该电源端子PS的接点)与触电位置S之间的距离为DI,而该插座25中的接地接点(即连结于该接地端子NS的接点) 与触电位置S之间的距离为DO,则在上述该插座25中的电源接点与接地接点间距离足够接近的条件下,该电源接点与触电位置S之间的距离DI可视为等于该接地接点与触电位置S之间的距离DO。
如图9所示,在上述漏电环境下,该减少泄漏电流的平衡线圈模组中的控制模块20输出至第三线圈N3使漏电流最小化之控制电压 VC,系由该触电位置S分别至该插座25中的电源接点、接地接点之间通过水下路径的电阻(即该漏泄负载电路300中之电阻R1、电阻R2)比例所决定;依上述该电源接点与触电位置S之间的距离DI等于该接地接点与触电位置S之间的距离DO的结论,可知由该电源接点与触电位置S之间的距离DI及该接地接点与触电位置S之间的距离DO等二路径所产生之电阻(即该漏泄负载电路300中之电阻R1、电阻R2)几乎相同。
在上述情形下,若该平衡线圈模块10中第一线圈N1之匝数:第二线圈N2之匝数:第三线圈N3之匝数=1:1:1,则该控制电压VC=电源端Vin的电压/2;而若该平衡线圈模块10中第一线圈N1之匝数:第二线圈N2之匝数:第三线圈N3之匝数=1:1:2,则该控制电压VC=电源端Vin电压。
此时,若采用该平衡线圈模块10中第一线圈N1之匝数:第二线圈N2之匝数:第三线圈N3之匝数=1:1:2之组成架构,将第三线圈N3二端分别连结于该电源端Vin,且控制模块20再于第三线圈N3 与该电源端Vin之间设置切换开关组23,藉此,当控制模块20感测并计算该供给电流Iin和回归电流Iout具有大小差异后,可直接驱动该切换开关组23导通第三线圈N3与该电源端Vin,使第三线圈N3 通电产生该补偿磁场,以降低该漏电流IB的电流大小。
控制模块20无需执行复杂的运算及操作(转换该电源端Vin之电压,并调整该控制电流IC之大小)动作,因此可有效简化控制模块20的架构,达到降低成本、提升经济效益等功效。
如图10,可知在上述应用环境下,若该漏电发生的位置在连接于该电源端Vin之电源端子PS直接接地的情形下,则该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组合后之总和为0;此时,若该平衡线圈模块10中第一线圈N1之匝数:第二线圈N2之匝数:第三线圈N3之匝数=1:1:1,则该控制电压VC=电源端Vin电压为最佳。
因此,若采用该平衡线圈模块10中第一线圈N1之匝数:第二线圈N2之匝数:第三线圈N3之匝数=1:1:1之组成架构,将第三线圈N3二端分别连结于该电源端Vin,且控制模块20再于第三线圈N3 与该电源端Vin之间设置一切换开关组23,藉此,当控制模块20感测并计算该供给电流Iin和回归电流Iout具有大小差异后,可直接驱动该切换开关组23导通第三线圈N3与该电源端Vin,使第三线圈 N3通电产生该补偿磁场,以降低该漏电流IB的电流大小。
如图11所示,可知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该减少泄漏电流的平衡线圈模组100的结构包括:平衡线圈模块10及控制模块20;其中该平衡线圈模块10具有第一线圈N1、第二线圈N2、第三线圈N3,第一线圈N1之匝数:第二线圈N2之匝数:第三线圈N3之匝数=1: 1:2,第一线圈N1、第二线圈N2系分别串联于一负载200的二端,第三线圈N3具有一中间抽头N31,能将第三线圈N3均分为二相同匝数之线圈。
所述控制模块20可分别操作控制一切换开关组23及一断电开关 24,该切换开关组23包括第一切换开关231及第二切换开关232,该第一切换开关231系设置于第三线圈N3一端与该电源端Vin之间,该第二切换开关232系设置于该中间抽头N31与该电源端Vin之间,而该断电开关24系设置于该平衡线圈模块10与该电源端Vin之间;除此之外,该平衡线圈模块10、控制模块20与其它相关组件的连结关系皆与前述相同,在此不多作赘述。
在实际应用时,当控制模块20感测并计算该供给电流Iin和回归电流Iout具有大小差异后;可由控制模块20先驱动该第一切换开关231导通该完整的第三线圈N3与该电源端Vin,此时第一线圈N1 之匝数:第二线圈N2之匝数:第三线圈N3之匝数=1:1:2,该减少泄漏电流的平衡线圈模组100具有与前述第二实施例相同之结构特征,并可产生与该第二实施例相同之功效;若上述动作无法有效降低该漏电流IB大小,则控制模块20再改驱动该第二切换开关232导通该中间抽头N31与该电源端Vin,此时,第一线圈N1之匝数:第二线圈N2之匝数:第三线圈N3之匝数=1:1:1,该减少泄漏电流的平衡线圈模组100具有与前述第三实施例相同之结构特征,并可产生与该第三实施例相同之功效;而若上述操作仍无法将该漏电流IB 大小降至所预期的范围之下,则控制模块20驱动该断电开关24动作,以切断该平衡线圈模块10与该电源端Vin之连接,以预防可能发生的触电事故。
综合所述,本实用新型减少泄漏电流之平衡装置确可达成在电器设备浸水或人体触电时,可有效降低漏(触)电流,并维持对电器设备基本正常供电之功效。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变更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是指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减少泄漏电的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供电电源、平衡线圈模组、预设负载电路和漏泄负载电路,所述平衡线圈模组包括平衡线圈模块与控制模块,所述平衡线圈模块包括第一线圈N1、第二线圈N2、第三线圈N3,所述第一线圈N1、所述第二线圈N2分别与所述预设负载电路连接,所述第三线圈N3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所述漏泄负载电路与所述预设负载电路连接,所述第一线圈N1能流通由所述供电电源往所述预设负载电路方向流动的供给电流,而产生一个正向磁场,所述第二线圈N2能流通由所述预设负载电路往所述供电电源方向流动的回归电流,而产生一个反向磁场,所述第三线圈N3能够被提供一电流,以产生一个可以弥补该正向磁场与反向磁场之间差距的补偿磁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少泄漏电的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包括供给电流感测部及回归电流感测部,所述供给电流感测部及所述回归电流感测部分别设置于所述预设负载电路的两端;所述控制模块能分别检测通过所述供给电流感测部的供给电流的大小,以及通过所述回归电流感测部检测回归电流的大小,再计算出该供给电流与回归电流之间的大小差异的后,来控制通过所述第三线圈N3的电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少泄漏电的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泄负载电路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和电阻Rbody,所述电阻R3的二端分别经所述电阻R1、所述电阻R2共同连接一电阻Rbody的一端,且由所述电阻Rbody的另一端接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少泄漏电的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线圈N3与所述供电电源设置有切换开关组,所述第三线圈N3通过所述切换开关组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少泄漏电的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能输出一控制电流IC至所述第三线圈N3,借以使所述第三线圈N3产生补偿磁场,所述控制模块能够控制电流IC的方向控制调整到与通过所述第一线圈N1的供给电流方向一致的状态,所述控制模块能所述控制电流IC的方向控制调整到与通过所述第二线圈N2的回归电流方向一致的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减少泄漏电的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N1的匝数:所述第二线圈N2的匝数:所述第三线圈N3的匝数=1:1: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减少泄漏电的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线圈N3具有一中间抽头N31,所述中间抽头N31能将所述第三线圈N3均分为二相同匝数的线圈,所述切换开关组包括第一切换开关及第二切换开关,所述第一切换开关设置于所述第三线圈N3一端与所述供电电源之间,所述第二切换开关设置于所述中间抽头N31与所述供电电源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少泄漏电的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N1的匝数:所述第二线圈N2的匝数:所述第三线圈N3的匝数=1:1:1。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减少泄漏电的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开关组还包括断电开关,所述断电开关设置于所述平衡线圈模块与所述供电电源之间。
CN202220184032.1U 2022-01-21 2022-01-21 一种减少泄漏电的平衡装置 Active CN2176928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84032.1U CN217692811U (zh) 2022-01-21 2022-01-21 一种减少泄漏电的平衡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84032.1U CN217692811U (zh) 2022-01-21 2022-01-21 一种减少泄漏电的平衡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92811U true CN217692811U (zh) 2022-10-28

Family

ID=837288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184032.1U Active CN217692811U (zh) 2022-01-21 2022-01-21 一种减少泄漏电的平衡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928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36602B2 (en) Voltage compensation circuit
EP1451668B1 (en) Sensing socket assembly
Jou et al. Analysis of zig-zag transformer applying in the three-phase four-wire distribution power system
MXPA04003842A (es) Elemento direccional para determinar fallas en sistema de energia sin conexion a tierra.
KR101320373B1 (ko) 변압기를 구비한 결상복구장치 및 그 설치공법
US4295175A (en) Pilot wire relay protection system for electrical distribution networks
TWI802110B (zh) 減少洩漏電流之平衡裝置
CN217692811U (zh) 一种减少泄漏电的平衡装置
Chang et al. Designs synthesis of resonant fault current limiter for voltage sag mitigation and current limitation
WO2010068223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caling a signal in a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circuit
US9124087B2 (en) Arc suppression circuit
CN114389376A (zh) 一种减少泄漏电的平衡装置
KR102299758B1 (ko) 전력 모니터링 및 제어하기 위한 시스템과 방법
US20020190580A1 (en) Active ground current reduction device
CN107834577B (zh) 一种零线电流消除器
EA007309B1 (ru) Система стабилизации напряжения линий электроснабжения
CN210051803U (zh) 交流毫伏级电压源
CN219799594U (zh) 一种交直流两用控制输入检测电路
CN220525927U (zh) 低功耗交流充电桩负载测试仪
CN212989480U (zh) 一种发电机的有功功率变送器
CN203057084U (zh) 双比例集成式放大器
CN210111591U (zh) 一种电位式漏电保护系统
RU2242829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контроля сопротивления изоляции и защиты электрических машин и аппаратов (варианты)
CN2497412Y (zh) 加减式调压器
Shilpa et al. IoT based monitoring of distribution transform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