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85503U -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85503U
CN217685503U CN202220838081.2U CN202220838081U CN217685503U CN 217685503 U CN217685503 U CN 217685503U CN 202220838081 U CN202220838081 U CN 202220838081U CN 217685503 U CN217685503 U CN 2176855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section
heat
heat dissipation
pipeline
outdoor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83808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星元
矫立涛
马玉奇
赵承彬
乔致煜
张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83808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855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855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8550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空调室外机,包括机壳、回气管路、散热器和散热管路;回气管路用于将空调器的室内换热器与室外机的压缩机连接,以使低温冷媒回流至压缩机;散热器设置于机壳内,散热器用于电控模块散热降温;散热管路与回气管路和散热器导热连接,以使散热管路内的传热介质于散热器接收热量,传递至回气管路冷凝降温,回流至散热器,形成散热循环。这样不仅能够利用回气管路内的低温冷媒对电控模块实现有效散热降温,而且散热管路与回气管路不连通,管路连接更加简单,避免了对空调调试造成影响。本申请还公开一种空调器。

Description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外界温度较高的情况下,空调室外机的电控模块发热,需要及时降温冷却。若电控模块散热不良,会严重影响空调器的制冷能力。目前,为了给电控模块的散热,通过将冷媒循环管路引至电控模块的散热板处,将芯片热量传递给冷媒管路,但是由于空调器制冷制热循环反向,为了给电控模块降温,导致系统调试困难,而且管路及阀件的成本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的缺陷,使得对电控模块的降温方式方便快捷,且不增加难度及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外机,包括:
机壳;
回气管路,用于将空调器的室内换热器与室外机的压缩机连接,以使低温冷媒回流至所述压缩机;
散热器,设置于所述机壳内,所述散热器用于电控模块散热降温;
散热管路,与所述回气管路和所述散热器导热连接,以使散热管路内的传热介质于所述散热器接收热量,传递至所述回气管路冷凝降温,回流至所述散热器,形成散热循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器包括:
散热片,具有厚度的片状结构;
其中,所述散热管路缠绕于所述散热片的外部,或,所述散热管路设置于所述散热片内部,或,所述散热管路嵌置于所述散热片的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散热管路设置于所述散热片内部的情况下,所述散热片内构造有串联的流道,以使所述散热管路穿设于所述散热片内;
在所述散热管路嵌置于所述散热片的表面的情况下,所述散热片的表面构造有凹槽,以嵌置所述散热管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管路包括:
蒸发管段,设于所述散热器,以与所述散热器换热;
冷凝管段,设于所述回气管路,以与所述回气管路换热;
其中,所述蒸发管段与所述冷凝管段相串联,所述散热管路内的传热介质于所述蒸发管段和所述冷凝管段循环流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凝管段与所述回气管路可拆卸连接,且所述冷凝管段与所述回气管路导热接触,以使所述冷凝管段内的传热介质与所述回气管路内的传热介质换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凝管段卡扣于所述回气管路的外侧壁,或,所述冷凝管段与所述回气管路通过卡箍件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管路还包括:
第一管段,连通所述蒸发管段和所述冷凝管段,且所述第一管段内的传热介质自所述蒸发管段流至所述冷凝管段;
第二管段,连通所述蒸发管段和所述冷凝管段,且所述第二管段内的传热介质自所述冷凝管段流至所述蒸发管段;
其中,所述第一管段位于所述第二管段的上方,以使所述第一管段内的气态的传热介质向上运动,所述第二管段内的液态的传热介质向下回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机壳的侧壁自上向下构造有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所述第一管段贯穿所述第一贯穿孔,所述第二管段贯穿第二贯穿孔,以使所述第一管段位于所述第二管段的上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贯穿孔的轴线与所述第二贯穿孔的轴线之间的高度差大于或等于5c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包括前述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室外机。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电控模块的热量传递至散热器进行散热降温,散热管路内的传热介质于散热器处受热相变,变为气态,并运动至回气管路处,与回气管路内的低温冷媒进行换热,冷凝后变为液态并回流至散热器处,进行下一散热循环;这样不仅能够利用回气管路内的低温冷媒对电控模块实现有效散热降温,而且散热管路与回气管路不连通,管路连接更加简单,避免了对空调调试造成影响。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空调室外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散热片与所述散热管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散热片与所述散热管路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空调室外机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机壳;101:第一贯穿孔;102:第二贯穿孔;20:回气管路;30:散热片;40:散热管路;401:蒸发管段;402:冷凝管段;403:第一管段;404:第二管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至图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室外机,包括机壳10、回气管路20、散热器和散热管路40;回气管路20用于将空调器的室内换热器与室外机的压缩机连接,以使低温冷媒回流至压缩机;散热器设置于机壳10内,散热器用于电控模块散热降温;散热管路40与回气管路20和散热器导热连接,以使散热管路40内的传热介质于散热器接收热量,传递至回气管路20冷凝降温,回流至散热器,形成散热循环。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外机,电控模块的热量传递至散热器进行散热降温,散热管路40内的传热介质于散热器处受热相变,变为气态,并运动至回气管路20处,与回气管路20内的低温冷媒进行换热,冷凝后变为液态并回流至散热器处,进行下一散热循环;这样不仅能够利用回气管路20内的低温冷媒对电控模块实现有效散热降温,而且散热管路40与回气管路20不连通,管路连接更加简单,避免了对空调调试造成影响。
在制冷工况下,回气管路20连通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机的压缩机且回气管路20内流动的是低温低压的冷媒,回气管路20内的低温低压的冷媒自室内换热器流向室外机的压缩机。
散热管路40内灌注有可相变的传热介质,传热介质接收自散热器散发的热量,受热相变,变为气态,并向上运动至回气管路20处,与回气管路20内的低温冷媒进行换热,冷凝后变为液态的传热介质,并在重力作用下回流至散热器,提高了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对电控模块进行快速降温。
散热管路40与回气管路20分别为独立管路,二者导热接触却不连通。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回气管路20自身填充的冷媒安全不泄漏,而且还能够避免因回气管路20内的冷媒流至散热管路40影响回气管路20所在冷媒循环的调试工作。
散热器通过散热管路40内的传热介质的相变传热,实现高效的散热效果。散热管路40与散热器可看做两个独立的部件,或者是一个一体化部件。无论散热管路40与散热器是两个单独的部件还是一个一体化部件,散热管路40均为一个封闭的循环管路,能够消除管路内的传热介质在流经散热器时,与散热器的连接处存在的泄漏隐患。
可选地,散热管路40内的传热介质可为冷媒。但仅限于是冷媒。另外,液态的传热介质在散热管路40内的占比为10%~15%。
可选地,散热器包括:散热片30,具有厚度的片状结构;其中,散热管路40缠绕于散热片30的外部,或,散热管路40设置于散热片30内部,或,散热管路40嵌置于散热片30的表面。
散热片30具有一定的厚度,这样能够便于散热管路40设置在散热片30内部或者嵌置于散热片30的表面。另外,保证散热片30与散热管路40之间尽可能多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散热片30与散热管路40之间的传热效率。
散热片30呈片状结构,不仅有利于铺设散热管路40,而且还有助于与电控模块的安装。
需要说明的是,“散热管路40缠绕于散热片30的外部”可以理解为散热管路40一圈一圈的套设在散热片30的外部,或者,散热管路40仅贴合,导热连接在散热片30的部分表面。在实际应用中,散热片30与电控模块导热连接,散热片30与电控模块的连接表面平整,有助于散热片30与电控模块之间的热传递。散热片30与电控模块的连接表面为吸热面,则散热片30的剩余表面为散热面,那么散热管路40导热连接于散热片30的散热面,能够提高散热片30的散热效率,从而实现对电控模块的快速降温目的。
在散热管路40设置于散热片30内部的情况下,有助于缩短热量自电控模块传递至散热管路40的路径,从而提高散热管路40内的传热介质的热循环效率,进而提升对电控模块的散热效果。
在散热管路40嵌置于散热片30的表面的情况下,一方面有助于固定散热管路40,另一方面能够扩大散热管路40与散热片30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散热管路40与散热片30的传热面积,从而提高了散热管路40与散热片30之间的传热效率。
可选地,散热器还包括翅片组,翅片组设于散热片30,以对散热片30散热降温。
可选地,在散热管路40设置于散热片30内部的情况下,散热片30内构造有串联的流道,以使散热管路40穿设于散热片30内。
散热管路40穿设于散热片30内部构造的流道,流道串联,使得散热管路40能够贯穿散热片30内的全部流道,提高散热管路40与散热片30之间的传热面积。
可选地,散热片30的侧部包括流道进口和流道出口。散热管路40自流道进口进入散热片30,并自流道出口伸出散热片30。另外,“流道进口”还可理解为:散热管路40内的传热介质自回气管路20处回流至散热片30处;“流道出口”理解为:散热管路40内的传热介质自散热片30处向回气管路20处流动。自“流道进口”进入散热片30的传热介质为低温液态的传热介质。自“流道出口”流出散热片30的传热介质为高温气态的传热介质。
可选地,散热片30内部的流道呈一个或多个S型的首尾相连,或,呈凹字型结构。
可选地,在散热管路40嵌置于散热片30的表面的情况下,散热片30的表面构造有凹槽,以嵌置散热管路40。
散热管路40嵌置于散热片30表面的凹槽内,一方面能够起到固定散热管路40及散热片30的目的,另一方面能够扩大散热管路40及散热片30之间的传热面积,以提高传热效率。
可选地,散热片30的表面构造有多个凹槽,多个凹槽串联,以嵌置散热管路40。
可选地,散热片30的凹槽包括凹槽进口和凹槽出口。散热管路40自凹槽进口进入散热片30,并自出口伸出散热片30。另外,“凹槽进口”还可理解为:散热管路40内的传热介质自回气管路20处回流至散热片30处;“凹槽出口”理解为:散热管路40内的传热介质自散热片30处向回气管路20处流动。自“凹槽进口”进入散热片30的传热介质为低温液态的传热介质。自“凹槽出口”流出散热片30的传热介质为高温气态的传热介质。
可选地,散热片30的多个凹槽呈多个S型的首尾相连,或,呈凹字型结构。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更好的展示,本文中提到的凹槽进口与流道进口在附图中可看作同一进口,凹槽出口与流道出口在附图中可看作同一出口。
可选地,散热管路40包括:蒸发管段401,设于散热器,以与散热器换热;冷凝管段402,设于回气管路20,以与回气管路20换热;其中,蒸发管段401与冷凝管段402相串联,散热管路40内的传热介质于蒸发管段401和冷凝管段402循环流动。
蒸发管段401设于散热器,以接收散热器散热的热量,蒸发管段401内的传热介质受热相变,变为气态,并向冷凝管段402运动。冷凝管段402内的温度较高的传热介质与回气管路20内低温的冷媒进行换热,冷凝变为液态的传热介质,并回流至蒸发管段401,进行下一散热循环。通过散热管路40内的传热介质在蒸发管段401和冷凝管段402不停的相变传热,以对电控模块进行快速散热降温,从而提升对电控模块的散热效果。
可选地,冷凝管段402与回气管路20可拆卸连接,且冷凝管段402与回气管路20导热接触,以使冷凝管段402内的传热介质与回气管路20内的传热介质换热。
通过冷凝管段402与回气管路20可拆卸连接,有助于散热管路40与回气管路20装配且不影响回气管路20自身的使用。另外,在冷凝管段402与回气管路20可拆卸连接的情况下,冷凝管段402与回气管路20导热接触,使得冷凝管段402内的温度较高的传热介质与回气管路20内的低温冷媒换热,以使冷凝管段402内的气态的传热介质冷凝,变为液态的传热介质。
冷凝管段402与回气管路20导热接触,包括但不限于冷凝管段402与回气管路20的直接接触。冷凝管段402与回气管路20之间可涂抹高导热的导热胶,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冷凝管段402与回气管路20之间的传热效率,而且还可以提高冷凝管段402与回气管路2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冷凝管段402与回气管路20之间还可设有导热片,以提高冷凝管段402与回气管段之间的传热效率。
可选地,冷凝管段402沿回气管路20的走向,呈直线状与回气管路20导热接触。这样,便于安装拆卸。可选地,冷凝管段402缠绕于回气管路20的外壁。这样,有助于冷凝管段402与回气管路20的连接稳定性。
可选地,冷凝管段402卡扣于回气管路20的外侧壁,或,冷凝管段402与回气管路20通过卡箍件连接。
通过冷凝管段402卡扣于回气管路20的外侧壁,实现冷凝管段402与回气管路20可拆卸连接。冷凝管段402可制备成多个弧形结构,这样,可使得冷凝管段402直接卡扣于回气管路20的外侧壁。其中,在冷凝管段402卡扣于回气管路20的外侧壁的情况下,冷凝管段402与回气管路20之间可涂抹有导热胶,以提高冷凝管段402与回气管路2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另外,冷凝管段402通过构造形成的弧形结构卡扣于回气管路20的外侧壁,不仅能够起到二者之间的连接稳定,而且还能够扩大冷凝管段402与回气管路20之间的接触面积即传热面积,从而提高二者之间的传热效率。
冷凝管段402与回气管路20还可通过卡箍件连接。这样,有助于提高冷凝管段402与回气管路2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另外,冷凝管段402与回气管路20通过卡箍件连接,无需对冷凝管段402自身进行结构调整,有助于散热管路40的冷凝管段402的生产制造,不仅能够便于生产,而且还能够降低不良率。
可选地,散热管路40还包括:第一管段403,连通蒸发管段401和冷凝管段402,且第一管段403内的传热介质自蒸发管段401流至冷凝管段402;第二管段404,连通蒸发管段401和冷凝管段402,且第二管段404内的传热介质自冷凝管段402流至蒸发管段401;其中,第一管段403位于第二管段404的上方,以使第一管段403内的气态的传热介质向上运动,第二管段404内的液态的传热介质向下回流。
散热管路40由第一管段403、蒸发管段401、第二管段404和冷凝管段402依次串联构造形成。其中,第一管段403贯穿机壳10,且部分第一管段403位于机壳10内,部分第一管段403位于机壳10外。同样的,第二管段404贯穿机壳10,且部分第二管段404位于节课内,部分第二管段404位于机壳10外。
第一管段403和第二管段404呈直线状或弧状,其目的在于将管路内的传热介质引流至冷凝管段402或蒸发管段401。另外,传热介质在第一管段403内流动时,尤其是位于机壳10外部的第一管段403内时,可与外部环境进行换热,有助于缩短运动至冷凝管段402的传热介质与回气管路20之间的换热时间,从而缩短了散热管路40内的传热介质于一个散热循环的散热时间,从而提高散热效率。
可选地,机壳10的侧壁自上向下构造有第一贯穿孔101和第二贯穿孔102,第一管段403贯穿第一贯穿孔101,第二管段404贯穿第二贯穿孔102,以使第一管段403位于第二管段404的上方。
通过第一贯穿孔101和第二贯穿孔102,不仅能够固定第一管段403和第二管段404,而且还可通过第一贯穿孔101和第二贯穿孔102的位置区分第一管段403和第二管段404,以便安装及维护。
可选地,第一贯穿孔101的直径大于第一管段403,且第一管段403于第一贯穿孔101处套设有隔热垫,以防第一管段403温度过高,影响机壳10的强度及使用寿命。
可选地,第二贯穿孔102的直径大于第二管段404,且第二管段404于第二贯穿孔102处套设有隔热垫,以防第二管段404的温度高低,影响机壳10的强度及使用寿命。
可选地,第一贯穿孔101的轴线与第二贯穿孔102的轴线之间的高度差大于或等于5cm。
通过将第一贯穿孔101的轴线与第二贯穿孔102的轴线之间的高度差设置为大于或等于5cm,蒸发管段401内的传热介质自蒸发管段401流经第一管段403,至冷凝管段402。同样的,有助于冷凝管段402内的传热介质在重力作用下回流至蒸发管段401。
可选地,冷凝管段402高于蒸发管段401,以便第一管段403内气态的传热介质更好的向上运动至冷凝管段402,第二管段404内的液态的传热介质在重力作用下,更快地回流至蒸发管段401。
结合图1至图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外机。空调室外机包括机壳10、回气管路20、散热器和散热管路40;回气管路20用于将空调器的室内换热器与室外机的压缩机连接,以使低温冷媒回流至压缩机;散热器设置于机壳10内,散热器用于电控模块散热降温;散热管路40与回气管路20和散热器导热连接,以使散热管路40内的传热介质于散热器接收热量,传递至回气管路20冷凝降温,回流至散热器,形成散热循环。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电控模块的热量传递至散热器进行散热降温,散热管路40内的传热介质于散热器处受热相变,变为气态,并运动至回气管路20处,与回气管路20内的低温冷媒进行换热,冷凝后变为液态并回流至散热器处,进行下一散热循环;这样不仅能够利用回气管路20内的低温冷媒对电控模块实现有效散热降温,而且散热管路40与回气管路20不连通,管路连接更加简单,避免了对空调器调试造成影响。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室外机,包括机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回气管路,用于将空调器的室内换热器与室外机的压缩机连接,以使低温冷媒回流至所述压缩机;
散热器,设置于所述机壳内,所述散热器用于电控模块散热降温;
散热管路,与所述回气管路和所述散热器导热连接,以使散热管路内的传热介质于所述散热器接收热量,传递至所述回气管路冷凝降温,回流至所述散热器,形成散热循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包括:
散热片,具有厚度的片状结构;
其中,所述散热管路缠绕于所述散热片的外部,或,所述散热管路设置于所述散热片内部,或,所述散热管路嵌置于所述散热片的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散热管路设置于所述散热片内部的情况下,所述散热片内构造有串联的流道,以使所述散热管路穿设于所述散热片内;
在所述散热管路嵌置于所述散热片的表面的情况下,所述散热片的表面构造有凹槽,以嵌置所述散热管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管路包括:
蒸发管段,设于所述散热器,以与所述散热器换热;
冷凝管段,设于所述回气管路,以与所述回气管路换热;
其中,所述蒸发管段与所述冷凝管段相串联,所述散热管路内的传热介质于所述蒸发管段和所述冷凝管段循环流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凝管段与所述回气管路可拆卸连接,且所述冷凝管段与所述回气管路导热接触,以使所述冷凝管段内的传热介质与所述回气管路内的传热介质换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凝管段卡扣于所述回气管路的外侧壁,或,所述冷凝管段与所述回气管路通过卡箍件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管路还包括:
第一管段,连通所述蒸发管段和所述冷凝管段,且所述第一管段内的传热介质自所述蒸发管段流至所述冷凝管段;
第二管段,连通所述蒸发管段和所述冷凝管段,且所述第二管段内的传热介质自所述冷凝管段流至所述蒸发管段;
其中,所述第一管段位于所述第二管段的上方,以使所述第一管段内的气态的传热介质向上运动,所述第二管段内的液态的传热介质向下回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壳的侧壁自上向下构造有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所述第一管段贯穿所述第一贯穿孔,所述第二管段贯穿第二贯穿孔,以使所述第一管段位于所述第二管段的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贯穿孔的轴线与所述第二贯穿孔的轴线之间的高度差大于或等于5cm。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外机。
CN202220838081.2U 2022-04-12 2022-04-12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Active CN2176855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38081.2U CN217685503U (zh) 2022-04-12 2022-04-12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38081.2U CN217685503U (zh) 2022-04-12 2022-04-12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85503U true CN217685503U (zh) 2022-10-28

Family

ID=837322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838081.2U Active CN217685503U (zh) 2022-04-12 2022-04-12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8550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BRPI0904073A2 (pt) dispositivo de absorção ou dissipação de calor com fluidos de diferença de temperatura transportados reversamente por múltiplos canais
CN103307658A (zh) 一种热交换器及一种机柜
CN107548263B (zh) 高热流密度机柜散热冷却方法及其复合换热器
CN101922778A (zh) 一种半导体制冷空调装置
US7543631B2 (en) Exhaust gas heat exchanger for cogeneration system
EP4135496A1 (e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electric control box
CN109640601A (zh) 一种用介质冷却的散热器,以及具有该散热器的空调变频器、电子设备
CN217685503U (zh)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09609092U (zh) 散热组件及空调机组
CN203671790U (zh) 空调器及其换热系统
CN217236132U (zh) 变频空调系统
CN215597555U (zh) 空调室外机以及用于空调室外机的散热器
CN217685994U (zh)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15295145U (zh) 散热器和空调器
CN114126332B (zh) 空调系统
CN201204786Y (zh) 液冷式散热装置
CN109959181B (zh) 制冷系统以及空调器
CN217685493U (zh)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09861429U (zh) 一种用介质冷却的散热器,以及具有该散热器的空调变频器、电子设备
CN215832064U (zh) 用于电控元件的散热装置、空调室外机
CN111578391A (zh) 散热器和空调室外机
CN215336711U (zh) 冷媒冷却系统及空调器
CN210579841U (zh) 一种散流型散热器,及具有该散热器的空调变频器、电子设备
EP4167694A1 (e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electric control box
CN215597547U (zh) 空调室外机、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