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55348U -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55348U
CN217655348U CN202221423430.0U CN202221423430U CN217655348U CN 217655348 U CN217655348 U CN 217655348U CN 202221423430 U CN202221423430 U CN 202221423430U CN 217655348 U CN217655348 U CN 2176553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e
optical imaging
optical axis
opt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42343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旦
史俊
吕赛锋
戴付建
赵烈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42343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553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553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553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光学成像镜头,所述光学成像镜头沿着光轴从物侧至成像依次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具有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其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凸面;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入瞳直径EPD,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TTL,以及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满足:f/EPD<1.8、0.6<TTL/f1<1.1。通过本申请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减小系统像差,提升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质量,同时可避免光路出现较大偏折,使得光线顺利传播,降低系统感度;能够合理的控制系统边缘光线的偏转角,有效的降低系统的敏感度。

Description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光学成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包括四片透镜的光学成像系统。
背景技术
近几年,消费者对手机拍摄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人脸识别,测距等功能需求应运而生,但由于拍摄环境的复杂,在昏暗的环境下很难得到清晰的图像,目前的手机镜头对光照不足的环境成像受到限制,无法实现极为清楚的成像效果,此时红外镜头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红外镜头可以通过采集拍摄环境下的红外光来增强整个成像系统的进光量,相较于以往手机镜头夜景模式的多次拍摄算法合成,红外镜头得到的图像分辨率并不会下降,是另一种更简单且有效的解决方案;且由于不同价位机型均需要此功能,在满足性能需求的前提下的低成本方案更具有竞争力。
因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四片式窄波红外镜头设计方案,其具有良好的成像质量,同时兼具大孔径、超薄等特性,可以很好的应用于各种场景。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具有四片透镜的光学成像镜头,具有良好的成像质量,同时兼具大孔径、超薄等特性,可以很好的应用于各种场景。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光学成像镜头,所述光学成像镜头沿着光轴从物侧至成像依次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具有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其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凸面;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其中,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入瞳直径EPD,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 TTL,以及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满足:f/EPD<1.8、0.6<TTL/f1<1.1。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以及所述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满足:1.8<(R2+R1)/(R2-R1)<3.4。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所述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R6,以及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满足:-2.7<(R5+R6)/f3<-0.3。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以及所述第四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满足:1.2<R7/R8<3.9。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所述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所述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所述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12,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23,以及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34,满足:
2.1<(CT1+CT2+CT3+CT4)/(T12+T23+T34)<3.3。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口径DT22,所述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口径DT32,以及所述第四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口径DT42,满足:0.8<(DT22+DT32)/DT42<1.3。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合成焦距f23,所述第二透镜的边缘厚度ET2,以及所述第三透镜的边缘厚度ET3,满足:1.6<f23/(ET2+ET3)<5.4。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的合成焦距f234,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合成焦距f123,满足:1.4<f234/f123<3.0。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三透镜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32,以及所述第三透镜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31,满足:1.2<SAG32/SAG31<3.0。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四透镜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41,所述第四透镜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四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42,以及所述第四透镜的边缘厚度ET4,满足:0.5<(SAG41+SAG42)/ET4<1.4。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的光成像镜头包括多片透镜,如第一透镜至第四透镜,能够有效减小系统像差,提升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质量,同时可避免光路出现较大偏折,使得光线顺利传播,降低系统感度。通过控制各透镜不同参数之间的比例关系,能够合理的控制系统边缘光线的偏转角,有效的降低系统的敏感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光学成像镜头实施例1的透镜组结构示意图;
图2a至图2d分别为本申请光学成像镜头实施例1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3为本申请光学成像镜头实施例2的透镜组结构示意图;
图4a至图4d分别为本申请光学成像镜头实施例2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5为本申请光学成像镜头实施例3的透镜组结构示意图;
图6a至图6d分别为本申请光学成像镜头实施例3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7为本申请光学成像镜头实施例4的透镜组结构示意图;
图8a至图8d分别为本申请光学成像镜头实施例4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9为本申请光学成像镜头实施例5的透镜组结构示意图;
图10a至图10d分别为本申请光学成像镜头实施例5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11为本申请光学成像镜头实施例6的透镜组结构示意图;
图12a至图12d分别为本申请光学成像镜头实施例6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第二、第三等的表述仅用于将一个特征与另一个特征区分开来,而不表示对特征的任何限制。因此,在不背离本申请的教导的情况下,下文中讨论的第一透镜也可被称作第二透镜或第三透镜。
还应理解的是,用语“包括”、“包括有”、“具有”、“包含”和/或“包含有”,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表示存在所陈述的特征、元件和/或部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有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此外,当诸如“......中的至少一个”的表述出现在所列特征的列表之后时,修饰整个所列特征,而不是修饰列表中的单独元件。此外,当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时,使用“可”表示“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并且,用语“示例性的”旨在指代示例或举例说明。
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已稍微夸大了透镜的厚度、尺寸和形状。具体来讲,附图中所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通过示例的方式示出。即,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不限于附图中示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附图仅为示例而并非严格按比例绘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近轴区域是指光轴附近的区域。若透镜表面为凸面且未界定该凸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且未界定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凹面。每个透镜最靠近被摄物体的表面称为该透镜的物侧面,每个透镜最靠近成像面的表面称为该透镜的像侧面。
除非另外限定,否则本文中使用的所有用语(包括技术用语和科学用语)均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通常理解相同的含义。还应理解的是,用语(例如在常用词典中定义的用语)应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将不被以理想化或过于形式化的解释,除非本文中明确如此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对本申请的特征、原理和其他方面进行详细描述。
示例性实施方式
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镜头包括四片镜片,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以及第四透镜,其中,各个透镜之间相互独立,各透镜之间在光轴上具有空气间隔。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该光学成像镜头,光学成像镜头沿着光轴从物侧至成像依次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具有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其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凸面;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第一透镜与第三透镜为正光焦度,可有效汇聚光线,结合第四透镜的负光焦度,能有效减小系统像差,提升成像质量,同时可避免光路出现较大偏折。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光学成像镜头的入瞳直径EPD,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TTL,以及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满足:f/EPD<1.8,0.6<TTL/f1<1.1。通过控制镜头的有效焦距f与入瞳直径EPD的比值可以约束系统有较小的数值孔径,提升系统成像质量;通过控制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TTL与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比值可以合理控制第一透镜的光焦度分配,使得光线顺利传播,降低系统感度。更具体的,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光学成像镜头的入瞳直径EPD,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TTL,以及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满足:f/EPD<1.79, 0.61<TTL/f1<1.09。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以及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满足: 1.8<(R2+R1)/(R2-R1)<3.4。通过控制第一透镜物侧面曲率半径R1和像侧面曲率半径R2和与差的比值在一定的范围内,能够合理的控制系统边缘光线的偏转角,有效的降低系统的敏感度。更具体的,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以及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满足:1.81<(R2+R1)/(R2-R1)<3.39。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以及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满足:-2.7<(R5+R6)/f3<-0.3。通过控制该条件式在合理的范围内,可以确保系统具有较大视场角,且保证边缘光线在第三透镜具有合理的偏转角度,降低系统敏感性。更具体的,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以及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满足: -2.71<(R5+R6)/f3<-0.29。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以及第四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满足: 1.2<R7/R8<3.9。通过约束该条件式在合理的范围内,可以合理的控制系统在第四透镜处的边缘光线的偏转角,改善系统场曲,有效的降低系统的敏感度。更具体的,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以及第四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满足:1.21<R7/R8<3.89。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12,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23,以及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34,满足:2.1<(CT1+CT2+CT3+CT4)/(T12+T23+T34)<3.3。通过控制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透镜在光轴上中心厚度的和与第一至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空气间隔的和的比值在合理的范围内,可以维持系统较小的总长,使得结构紧凑,更加有利于光线过渡。更具体的,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12,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23,以及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34,满足:2.11<(CT1+CT2+CT3+CT4)/(T12+T23+T34)<3.29。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口径DT22,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口径DT32,以及第四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口径DT42,满足:0.8<(DT22+DT32)/DT42<1.3。通过控制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像侧面有效半口径与第四透镜像侧面有效半口径之比值,可以较好控制光学系统边缘光线高度,使得结构部分容易设计,更好的规避杂散光风险。更具体的,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口径DT22,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口径DT32,以及第四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口径DT42,满足: 0.81<(DT22+DT32)/DT42<1.29。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合成焦距f23,第二透镜的边缘厚度ET2,以及第三透镜的边缘厚度ET3,满足:1.6<f23/(ET2+ET3)<5.4。通过控制第二与第三透镜的合成焦距与第二透镜边厚及第三透镜边厚的和之比值,可以较好控制光学系统边缘结构过渡正常,降低加工与成型难度。更具体的,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合成焦距f23,第二透镜的边缘厚度ET2,以及第三透镜的边缘厚度ET3,满足: 1.61<f23/(ET2+ET3)<5.39。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的合成焦距f234,第一透镜、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合成焦距f123,满足:1.4<f234/f123<3.0。通过合理控制第二至第四透镜的合成焦距与第一至第三透镜之比值,可以控制系统维持紧凑结构,有利于模组小型化。更具体的,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的合成焦距f234,第一透镜、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合成焦距f123,满足:1.41<f234/f123<2.99。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三透镜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32,以及第三透镜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 SAG31,满足:1.2<SAG32/SAG31<3.0。通过控制该条件式在合理的范围内,可以合理控制系统光线偏折,维持系统所需像高与降低第三透镜感度。更具体的,第三透镜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32,以及第三透镜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31,满足:1.21<SAG32/SAG31<2.99。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四透镜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41,第四透镜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四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42,以及第四透镜的边缘厚度ET4,满足:0.5<(SAG41+SAG42)/ET4<1.4。通过控制该条件式在合理的范围内,可以控制系统在第四透镜的光线偏折角度,同时维持第四透镜良好的加工性,降低成产难度。更具体的,第四透镜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41,第四透镜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四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42,以及第四透镜的边缘厚度ET4,满足:0.51<(SAG41+SAG42)/ET4<1.39。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E1至第四透镜E4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各非球面透镜的面型x可利用但不限于以下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
Figure BDA0003685377830000061
其中,x为非球面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时,距非球面顶点的距离矢高;c为非球面的近轴曲率, c=1/R(即,近轴曲率c为表1中曲率半径R的倒数);k为圆锥系数;Ai为非球面第i-th阶的修正系数。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上述光学成像镜头还可包括光阑。光阑可根据需要设置在适当位置处,例如,光阑可设置在物侧与第一透镜之间。可选地,上述光学成像镜头还可包括用于校正色彩偏差的滤光片和/ 或用于保护位于成像面上的感光元件的保护玻璃。
根据本申请的上述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镜头可采用多片镜片,例如上述的四片。通过合理分配各透镜的光焦度、面型、各透镜的中心厚度以及各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等,使得光学成像镜头具有较大的成像像面,具有成像范围广和成像质量高的特点,并保证了手机的超薄性。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各透镜的镜面中的至少一个为非球面镜面,即,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中的至少一个镜面为非球面镜面。非球面透镜的特点是: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曲率是连续变化的,与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具有恒定曲率的球面透镜不同,非球面透镜具有更佳的曲率半径特性,具有改善歪曲像差及改善像散像差的优点。采用非球面透镜后,能够尽可能地消除在成像的时候出现的像差,从而改善成像质量。可选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中的每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为非球面镜面。可选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中的每片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镜面。
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未背离本申请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改变构成光学成像镜头的透镜数量,来获得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各个结果和优点。例如,虽然在实施方式中以四个透镜为例进行了描述,但是该光学成像镜头不限于包括四个透镜,如果需要,该光学成像镜头还可包括其它数量的透镜。
下面参照附图进一步描述适用于上述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具体实施例。
具体实施例1
图1为本申请光学成像镜头实施例1的透镜组结构示意图,光学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滤光片E5和成像面S11。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凹面,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凹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凹面。滤光片E5具有物侧面S9和像侧面 S10。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表面S1至S10的各表面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1上。
如表1所示,为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Figure BDA0003685377830000071
表1
如表2所示,在实施例1中,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1.98mm,从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至光学成像镜头成像面S11在光轴上的距离TTL=2.99mm,成像面S11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 ImgH=1.79mm。
Figure BDA0003685377830000072
表2
实施例1中的光学成像镜头满足:
f/EPD=1.73,其中,f为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EPD为光学成像镜头的入瞳直径。
TTL/f1=1.01,其中,TTL为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f1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
(R2+R1)/(R2-R1)=2.08,其中,R1为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2为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R5+R6)/f3=-1.09,其中,R5为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6为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f3为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
R7/R8=2.27,其中,R7为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8为第四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CT1+CT2+CT3+CT4)/(T12+T23+T34)=3.05,其中,CT1为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为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为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为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T12 为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23为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34为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
(DT22+DT32)/DT42=1.08,其中,DT22为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口径,DT32为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口径,DT42为第四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口径。
f23/(ET2+ET3)=2.22,其中,f23为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合成焦距,ET2为第二透镜的边缘厚度,ET3 为第三透镜的边缘厚度。
f234/f123=2.58,其中,f234为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的合成焦距,f123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合成焦距。
SAG32/SAG31=1.67,其中,SAG32为第三透镜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31为第三透镜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
(SAG41+SAG42)/ET4=1.03,其中,SAG41为第四透镜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42为第四透镜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四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ET4为第四透镜的边缘厚度。
在实施例1中,第一透镜E1至第四透镜E4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表3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1中各非球面镜面S1-S8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和A20
Figure BDA0003685377830000081
Figure BDA0003685377830000091
表3
图2a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2b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2c 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像高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2d示出了实施例1 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2a至图2d所示可知,实施例1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具体实施例2
图3为本申请光学成像镜头实施例2的透镜组结构示意图,光学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滤光片E5和成像面S11。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凹面,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凹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凹面。滤光片E8具有物侧面S9和像侧面 S10。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表面S1至S10的各表面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1上。
如表4所示,为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Figure BDA0003685377830000092
表4
如表5所示,在实施例2中,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1.97mm,从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至光学成像镜头成像面S11在光轴上的距离TTL=2.94mm,成像面S11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
Figure BDA0003685377830000101
ImgH=1.79mm。
表5
实施例2中的光学成像镜头满足:
f/EPD=1.71,其中,f为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EPD为光学成像镜头的入瞳直径。
TTL/f1=0.95,其中,TTL为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f1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
(R2+R1)/(R2-R1)=2.28,其中,R1为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2为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R5+R6)/f3=-1.29,其中,R5为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6为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f3为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
R7/R8=3.79,其中,R7为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8为第四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CT1+CT2+CT3+CT4)/(T12+T23+T34)=2.85,其中,CT1为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为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为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为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T12 为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23为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34为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
(DT22+DT32)/DT42=1.10,其中,DT22为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口径,DT32为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口径,DT42为第四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口径。
f23/(ET2+ET3)=2.01,其中,f23为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合成焦距,ET2为第二透镜的边缘厚度,ET3 为第三透镜的边缘厚度。
f234/f123=2.88,其中,f234为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的合成焦距,f123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合成焦距。
SAG32/SAG31=1.61,其中,SAG32为第三透镜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31为第三透镜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
(SAG41+SAG42)/ET4=0.60,其中,SAG41为第四透镜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42为第四透镜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四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ET4为第四透镜的边缘厚度。
在实施例2中,第一透镜E1至第四透镜E4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表6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2中各非球面镜面S1-S8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和A20
面号 A4 A6 A8 A10 A12 A14 A16
S1 -1.7843E-02 -2.4719E+00 2.8101E+01 -1.8812E+02 6.8137E+02 -1.2808E+03 9.6806E+02
S2 -2.5521E-01 8.7428E-01 -1.5796E+01 9.6297E+01 -3.4626E+02 6.4311E+02 -4.7855E+02
S3 -4.9404E-01 1.7226E+00 -3.2300E+01 2.2337E+02 -8.8263E+02 1.7778E+03 -1.3678E+03
S4 -3.9597E-01 3.2276E+00 -2.4757E+01 1.0038E+02 -2.4061E+02 3.0537E+02 -1.5032E+02
S5 -3.0912E-01 1.5728E+00 -3.8376E+00 4.1220E+00 -2.1780E+00 5.6187E-01 -5.6814E-02
S6 -8.2997E-01 1.8985E+00 -1.9956E+00 -3.0282E+00 1.4689E+01 -1.8164E+01 7.5309E+00
S7 -1.6705E-01 -1.9454E-01 3.3845E-01 -2.2840E-01 8.5739E-02 -1.9234E-02 2.5638E-03
S8 -1.2968E-01 4.2385E-02 -2.6019E-02 1.6331E-02 -6.6549E-03 1.5247E-03 -1.9159E-04
面号 A18 A20
S1 0.0000E+00 0.0000E+00
S2 0.0000E+00 0.0000E+00
S3 0.0000E+00 0.0000E+00
S4 0.0000E+00 0.0000E+00
S5 0.0000E+00 0.0000E+00
S6 0.0000E+00 0.0000E+00
S7 -1.8740E-04 5.7877E-06
S8 1.2385E-05 -3.2251E-07
表6
图4a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4b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4c 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像高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4d示出了实施例2 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4a至图4d所示可知,实施例2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具体实施例3
图5为本申请光学成像镜头实施例3的透镜组结构示意图,光学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滤光片E5和成像面S11。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凹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凹面。滤光片E5具有物侧面S9和像侧面 S10。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表面S1至S10的各表面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1上。
如表7所示,为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Figure BDA0003685377830000121
表7
如表8所示,在实施例3中,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2.01mm,从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至光学成像镜头成像面S11在光轴上的距离TTL=2.93mm,成像面S11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 ImgH=1.79mm。
Figure BDA0003685377830000122
表8
实施例3中的光学成像镜头满足:
f/EPD=1.75,其中,f为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EPD为光学成像镜头的入瞳直径。
TTL/f1=0.76,其中,TTL为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f1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
(R2+R1)/(R2-R1)=3.29,其中,R1为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2为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R5+R6)/f3=-0.49,其中,R5为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6为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f3为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
R7/R8=1.41,其中,R7为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8为第四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CT1+CT2+CT3+CT4)/(T12+T23+T34)=2.39,其中,CT1为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为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为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为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T12 为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23为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34为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
(DT22+DT32)/DT42=1.08,其中,DT22为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口径,DT32为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口径,DT42为第四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口径。
f23/(ET2+ET3)=5.22,其中,f23为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合成焦距,ET2为第二透镜的边缘厚度,ET3 为第三透镜的边缘厚度。
f234/f123=1.50,其中,f234为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的合成焦距,f123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合成焦距。
SAG32/SAG31=1.48,其中,SAG32为第三透镜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31为第三透镜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
(SAG41+SAG42)/ET4=1.25,其中,SAG41为第四透镜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42为第四透镜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四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ET4为第四透镜的边缘厚度。
在实施例3中,第一透镜E1至第四透镜E4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表9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3中各非球面镜面S1-S8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和A20
Figure BDA0003685377830000131
Figure BDA0003685377830000141
表9
图6a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6b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6c 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像高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6d示出了实施例3 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6a至图6d所示可知,实施例3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具体实施例4
图7为本申请光学成像镜头实施例4的透镜组结构示意图,光学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滤光片E5和成像面S11。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凹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凹面。滤光片E5具有物侧面S9和像侧面 S10。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表面S1至S10的各表面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1上。
如表10所示,为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Figure BDA0003685377830000142
表10
如表11所示,在实施例4中,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1.97mm,从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至光学成像镜头成像面S11在光轴上的距离TTL=2.97mm,成像面S11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 ImgH=1.79mm。
Figure BDA0003685377830000151
表11
实施例4中的光学成像镜头满足:
f/EPD=1.72,其中,f为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EPD为光学成像镜头的入瞳直径。
TTL/f1=0.89,其中,TTL为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f1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
(R2+R1)/(R2-R1)=2.63,其中,R1为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2为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R5+R6)/f3=-1.23,其中,R5为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6为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f3为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
R7/R8=3.12,其中,R7为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8为第四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CT1+CT2+CT3+CT4)/(T12+T23+T34)=3.12,其中,CT1为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为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为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为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T12 为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23为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34为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
(DT22+DT32)/DT42=1.10,其中,DT22为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口径,DT32为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口径,DT42为第四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口径。
f23/(ET2+ET3)=1.84,其中,f23为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合成焦距,ET2为第二透镜的边缘厚度,ET3 为第三透镜的边缘厚度。
f234/f123=2.57,其中,f234为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的合成焦距,f123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合成焦距。
SAG32/SAG31=1.63,其中,SAG32为第三透镜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31为第三透镜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
(SAG41+SAG42)/ET4=0.77,其中,SAG41为第四透镜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42为第四透镜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四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ET4为第四透镜的边缘厚度。
在实施例4中,第一透镜E1至第四透镜E4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表12 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4中各非球面镜面S1-S8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和A20
面号 A4 A6 A8 A10 A12 A14 A16
S1 -7.8827E-02 -9.1984E-01 8.1003E+00 -5.0420E+01 1.6372E+02 -2.8381E+02 1.9643E+02
S2 -1.7747E-01 6.0484E-01 -1.3171E+01 7.6403E+01 -2.6613E+02 4.6639E+02 -3.0901E+02
S3 -3.9413E-01 -7.6138E-01 -9.4639E+00 9.7769E+01 -5.4085E+02 1.3589E+03 -1.1907E+03
S4 -2.4745E-01 2.9251E-01 -7.3573E+00 3.1906E+01 -9.1284E+01 1.7265E+02 -1.2893E+02
S5 -1.7146E-01 -1.7668E+00 1.6049E+01 -8.4443E+01 2.3744E+02 -3.1204E+02 1.5122E+02
S6 -5.3613E-01 4.1383E-02 4.3042E+00 -1.8123E+01 3.7100E+01 -3.5190E+01 1.2445E+01
S7 -3.4518E-01 2.2394E-02 3.3538E-01 -3.9076E-01 2.2291E-01 -7.2926E-02 1.3715E-02
S8 -1.8063E-01 8.9233E-02 -2.8717E-02 4.0738E-03 -3.1727E-04 1.4613E-05 -3.9788E-07
面号 A18 A20
S1 0.0000E+00 0.0000E+00
S2 0.0000E+00 0.0000E+00
S3 0.0000E+00 0.0000E+00
S4 0.0000E+00 0.0000E+00
S5 0.0000E+00 0.0000E+00
S6 0.0000E+00 0.0000E+00
S7 -1.3656E-03 5.5262E-05
S8 5.9296E-09 -3.7324E-11
表12
图8a示出了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8b示出了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8c 示出了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像高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8d示出了实施例4 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8a至图8d所示可知,实施例4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具体实施例5
图9为本申请光学成像镜头实施例5的透镜组结构示意图,光学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滤光片E5和成像面S11。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凹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凹面。滤光片E5具有物侧面S9和像侧面 S10。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表面S1至S10的各表面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1上。
如表13所示,为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Figure BDA0003685377830000171
表13
如表14所示,在实施例5中,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1.99mm,从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至光学成像镜头成像面S11在光轴上的距离TTL=2.93mm,成像面S11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 ImgH=1.79mm。
Figure BDA0003685377830000172
表14
实施例5中的光学成像镜头满足:
f/EPD=1.73,其中,f为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EPD为光学成像镜头的入瞳直径。
TTL/f1=0.94,其中,TTL为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f1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
(R2+R1)/(R2-R1)=2.32,其中,R1为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2为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R5+R6)/f3=-2.61,其中,R5为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6为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f3为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
R7/R8=2.06,其中,R7为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8为第四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CT1+CT2+CT3+CT4)/(T12+T23+T34)=2.99,其中,CT1为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为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为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为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T12 为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23为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34为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
(DT22+DT32)/DT42=1.16,其中,DT22为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口径,DT32为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口径,DT42为第四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口径。
f23/(ET2+ET3)=2.60,其中,f23为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合成焦距,ET2为第二透镜的边缘厚度,ET3 为第三透镜的边缘厚度。
f234/f123=2.43,其中,f234为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的合成焦距,f123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合成焦距。
SAG32/SAG31=2.81,其中,SAG32为第三透镜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31为第三透镜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
(SAG41+SAG42)/ET4=0.92,其中,SAG41为第四透镜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42为第四透镜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四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ET4为第四透镜的边缘厚度。
在实施例5中,第一透镜E1至第四透镜E4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表15 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5中各非球面镜面S1-S8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和A20
面号 A4 A6 A8 A10 A12 A14 A16
S1 -1.6482E-01 1.2759E+00 -1.9594E+01 1.3388E+02 -5.0338E+02 9.7010E+02 -7.5801E+02
S2 -2.8081E-01 1.8992E+00 -2.4758E+01 1.4512E+02 -4.7281E+02 7.9433E+02 -5.4036E+02
S3 -1.1511E+00 5.4066E+00 -3.9419E+01 1.5862E+02 -4.1552E+02 6.5704E+02 -4.3988E+02
S4 -5.1783E-01 4.4677E+00 -2.6968E+01 9.1927E+01 -2.0361E+02 2.4817E+02 -1.1977E+02
S5 -1.3129E-01 4.0284E-01 1.2231E+01 -6.2658E+01 1.2387E+02 -1.1267E+02 3.8980E+01
S6 -4.5294E-01 7.8025E-01 -1.7919E+00 6.9809E+00 -1.0259E+01 5.6309E+00 -8.3239E-01
S7 -3.3897E-01 -2.0751E-02 5.3337E-01 -5.6576E-01 2.8624E-01 -8.0945E-02 1.3048E-02
S8 -3.0102E-01 1.8265E-01 -6.0227E-02 9.4624E-03 -8.5138E-04 4.6574E-05 -1.5382E-06
面号 A18 A20
S1 0.0000E+00 0.0000E+00
S2 0.0000E+00 0.0000E+00
S3 0.0000E+00 0.0000E+00
S4 0.0000E+00 0.0000E+00
S5 0.0000E+00 0.0000E+00
S6 0.0000E+00 0.0000E+00
S7 -1.1210E-03 3.9859E-05
S8 2.8292E-08 -2.2306E-10
表15
图10a示出了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10b示出了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0c 示出了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像高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10d示出了实施例5 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10a至图10d所示可知,实施例5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具体实施例6
图11为本申请光学成像镜头实施例6的透镜组结构示意图,光学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滤光片E5和成像面S11。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凹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凹面。滤光片E5具有物侧面S9和像侧面 S10。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表面S1至S10的各表面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1上。
如表16所示,为实施例6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Figure BDA0003685377830000191
表16
如表17所示,在实施例6中,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1.97mm,从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至光学成像镜头成像面S11在光轴上的距离TTL=2.95mm,成像面S11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 ImgH=1.79mm。
Figure BDA0003685377830000192
Figure BDA0003685377830000201
表17
实施例6中的光学成像镜头满足:
f/EPD=1.72,其中,f为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EPD为光学成像镜头的入瞳直径。
TTL/f1=0.96,其中,TTL为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f1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
(R2+R1)/(R2-R1)=2.28,其中,R1为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2为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R5+R6)/f3=-2.43,其中,R5为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6为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f3为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
R7/R8=3.44,其中,R7为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8为第四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CT1+CT2+CT3+CT4)/(T12+T23+T34)=3.06,其中,CT1为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为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为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为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T12 为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23为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34为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
(DT22+DT32)/DT42=1.15,其中,DT22为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口径,DT32为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口径,DT42为第四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口径。
f23/(ET2+ET3)=1.88,其中,f23为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合成焦距,ET2为第二透镜的边缘厚度,ET3 为第三透镜的边缘厚度。
f234/f123=2.86,其中,f234为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的合成焦距,f123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合成焦距。
SAG32/SAG31=2.53,其中,SAG32为第三透镜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31为第三透镜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
(SAG41+SAG42)/ET4=0.75,其中,SAG41为第四透镜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42为第四透镜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四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ET4为第四透镜的边缘厚度。
在实施例6中,第一透镜E1至第四透镜E4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表18 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6中各非球面镜面S1-S8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和A20
面号 A4 A6 A8 A10 A12 A14 A16
S1 -1.1067E-01 6.3951E-02 -6.3525E+00 5.8314E+01 -2.7105E+02 6.0408E+02 -5.2564E+02
S2 -2.4223E-01 1.8142E+00 -2.3954E+01 1.4215E+02 -4.6872E+02 7.9618E+02 -5.4428E+02
S3 -9.2365E-01 4.5115E+00 -4.1198E+01 1.8956E+02 -5.4054E+02 8.8521E+02 -5.9768E+02
S4 -9.3276E-01 8.0784E+00 -4.4872E+01 1.4262E+02 -2.8584E+02 3.2105E+02 -1.4747E+02
S5 -4.2408E-01 3.6683E+00 -2.3778E+00 -2.7542E+01 7.7535E+01 -8.1083E+01 3.0260E+01
S6 -5.9963E-01 1.6034E+00 -3.4979E+00 7.7790E+00 -8.4796E+00 3.1551E+00 9.3566E-02
S7 -9.9129E-02 -3.6894E-01 7.4309E-01 -6.0231E-01 2.6386E-01 -6.6510E-02 9.6337E-03
S8 -1.8589E-01 6.7410E-02 -6.2347E-03 -3.8964E-03 9.4259E-04 -9.1777E-05 4.6171E-06
面号 A18 A20
S1 0.0000E+00 0.0000E+00
S2 0.0000E+00 0.0000E+00
S3 0.0000E+00 0.0000E+00
S4 0.0000E+00 0.0000E+00
S5 0.0000E+00 0.0000E+00
S6 0.0000E+00 0.0000E+00
S7 -7.4561E-04 2.3911E-05
S8 -1.1889E-07 1.2430E-09
表18
图12a示出了实施例6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12b示出了实施例6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2c 示出了实施例6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像高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12d示出了实施例6 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12a至图12d所示可知,实施例6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改进、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沿着光轴从物侧至成像依次包括:
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
具有光焦度的第二透镜;
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其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凸面;
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
其中,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入瞳直径EPD,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TTL,以及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满足:f/EPD<1.8、0.6<TTL/f1<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以及所述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满足:1.8<(R2+R1)/(R2-R1)<3.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所述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以及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满足:-2.7<(R5+R6)/f3<-0.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以及所述第四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满足:1.2<R7/R8<3.9。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所述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所述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所述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12,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23,以及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34,满足:2.1<(CT1+CT2+CT3+CT4)/(T12+T23+T34)<3.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口径DT22,所述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口径DT32,以及所述第四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口径DT42,满足:0.8<(DT22+DT32)/DT42<1.3。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合成焦距f23,所述第二透镜的边缘厚度ET2,以及所述第三透镜的边缘厚度ET3,满足:1.6<f23/(ET2+ET3)<5.4。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的合成焦距f234,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合成焦距f123,满足:1.4<f234/f123<3.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32,以及所述第三透镜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31,满足:1.2<SAG32/SAG31<3.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41,所述第四透镜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四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42,以及所述第四透镜的边缘厚度ET4,满足:0.5<(SAG41+SAG42)/ET4<1.4。
CN202221423430.0U 2022-06-09 2022-06-09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Active CN2176553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23430.0U CN217655348U (zh) 2022-06-09 2022-06-09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23430.0U CN217655348U (zh) 2022-06-09 2022-06-09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55348U true CN217655348U (zh) 2022-10-25

Family

ID=836833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423430.0U Active CN217655348U (zh) 2022-06-09 2022-06-09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5534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31237A (zh) * 2023-09-14 2023-10-24 江西联益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及光学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31237A (zh) * 2023-09-14 2023-10-24 江西联益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及光学系统
CN116931237B (zh) * 2023-09-14 2024-01-05 江西联益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及光学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67902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4740588A (zh)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CN215986689U (zh) 一种光学成像系统
CN111399192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4047598A (zh) 一种摄像系统
CN213986999U (zh) 一种摄像镜头组
CN112485895B (zh) 一种光学成像透镜组
CN213986996U (zh)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CN217655348U (zh)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CN113589489A (zh)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CN212364691U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215181166U (zh)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CN215986690U (zh) 一种光学成像系统
CN112684589B (zh) 一种摄像镜头组
CN218675457U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2698483B (zh)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CN114326049A (zh) 一种鱼眼取像镜头
CN113835199A (zh) 一种光学成像系统
CN113156614A (zh) 一种光学成像系统
CN111650729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2684587B (zh)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CN214375529U (zh) 一种光学成像系统
CN215953948U (zh) 一种光学成像系统
CN213987012U (zh)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CN216622821U (zh)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