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43713U - 降噪助听器 - Google Patents

降噪助听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43713U
CN217643713U CN202221424512.7U CN202221424512U CN217643713U CN 217643713 U CN217643713 U CN 217643713U CN 202221424512 U CN202221424512 U CN 202221424512U CN 217643713 U CN217643713 U CN 2176437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crophone
sound
hearing aid
pickup
bluetoo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42451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华东
谢达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Jinghao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Jinghao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Jinghao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Jinghao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42451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437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437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437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降噪助听器,包括壳体、控制器、前置拾音麦克风、蓝牙通话麦克风、后置拾音麦克风、耳挂和扬声器。前置拾音麦克风、蓝牙通话麦克风和后置拾音麦克风沿壳体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并且前置拾音麦克风比蓝牙通话麦克风更靠近扬声器。使用时,通过蓝牙通话麦克风拾取通话音,经设置在壳体内的控制器处理后,将拾取的通话音增强,这样不会减弱通话音,从而使得用户在蓝牙通话过程中通话声音清晰。

Description

降噪助听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助听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降噪助听器。
背景技术
助听器是一个小型扩音器,把原本听不到的声音加以扩大,再利用听障者的残余听力,使声音能送到大脑听觉中枢,而感觉到声音,为听障者带来很大便利。
降噪助听器则是在助听器的基础上配备降噪装置,将噪音进行过滤,保留言语声和有用的信号声。
随着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普及,人们对降噪助听器的通话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降噪助听器在进行蓝牙通话的过程中,降噪的同时通话音也会减弱,这样就使得用户在通话过程中通话声音不清晰。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在蓝牙通话过程中不会减弱通话音,让用户在通话过程中通话声音清晰的降噪助听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降噪助听器,包括壳体、控制器、前置拾音麦克风、蓝牙通话麦克风、后置拾音麦克风、耳挂和扬声器,所述控制器、所述前置拾音麦克风、所述蓝牙通话麦克风和所述后置拾音麦克风均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通过所述耳挂与所述扬声器连接,所述前置拾音麦克风、所述蓝牙通话麦克风和所述后置拾音麦克风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并且所述前置拾音麦克风比所述蓝牙通话麦克风更靠近所述扬声器;
所述前置拾音麦克风用于拾取言语声和有用信号声,所述蓝牙通话麦克风用于拾取通话音,所述后置拾音麦克风用于拾取环境音,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所述言语声和有用信号声的基础上,将所述环境音过滤并且将所述通话音增强。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产生以下有益效果:
这种降噪助听器在使用时,通过蓝牙通话麦克风拾取通话音,经设置在壳体内的控制器处理后,将拾取的通话音增强,这样不会减弱通话音,从而使得用户在蓝牙通话过程中通话声音清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降噪助听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如图1所示的降噪助听器的爆炸图。
图3为如图1所示的降噪助听器的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主控板的分解图。
附图标记:
前置拾音麦克风-120,蓝牙通话麦克风-140,后置拾音麦克风-150,控制器-160,主控板-170,第一支架-180,第一固定部-182,第二固定部-184,第三固定部-186,第二支架-190;
壳体-200,上壳体-220,卡扣部-222,下壳体-240,卡扣配合部-242;
耳挂-300,耳挂本体-320,第四固定部-340;插销-342;
扬声器-4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所述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所述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实施方式的降噪助听器,包括前置拾音麦克风120、蓝牙通话麦克风140、后置拾音麦克风150、控制器160、壳体200、耳挂300和扬声器400,前置拾音麦克风120、蓝牙通话麦克风140、后置拾音麦克风150、控制器160均设置在壳体200内,壳体200通过耳挂300与扬声器400连接,前置拾音麦克风120、蓝牙通话麦克风140和后置拾音麦克风150沿壳体200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并且前置拾音麦克风120比蓝牙通话麦克风140更靠近扬声器400。
前置拾音麦克风120用于拾取言语声和有用信号声,蓝牙通话麦克风140用于拾取通话音,后置拾音麦克风150用于拾取环境音,控制器160用于在言语声和有用信号声的基础上,将环境音过滤并且将通话音增强。
具体来说,这种降噪助听器在使用时,在噪声较小的环境下,采用软静噪算法,通过滤波器(图中未标出)将弱小的噪声过滤,对于正常的对话声放大,这样就可以做到在减少噪声的同时增强言语声音。
在环境噪声较大的环境下,通过“声波叠加互抵”原理将噪声去除。由于前置拾音麦克风120和后置拾音麦克风150性能相同,并且前置拾音麦克风120和后置拾音麦克风150间隔设置,当用户在倾听前方对话声的时候,前置拾音麦克风120靠近声源,可以产生较大的声音信号Va,同时,后置拾音麦克风150也可以拾取到一个与Va相似的声音信号Vb,但是要比Va小得多。这两个声音信号同时输入到控制器160处理,通过控制器160内部差分放大器,将两个声音信号相减后再进行放大,得到的放大信号为Vo=β(Va-Vb)。由于环境噪声相对于对话声都是远离助听器的,所以噪声到达助听器两个麦克风的信号强度几乎是一样的也就是说Va≈Vb,所以噪声信号Vn=Va-Vb≈0,从而经过放大器放大的噪声信号几乎为0。因此,可以最大限度的过滤噪声和保留对话声,达到助听降噪的目的,从而提供清晰的言语声音。
进一步来说,当声音信号低于55分贝时,控制器160会判定用户处于噪声较小的室内,仅会开启前置拾音麦克风120,利用软静噪算法处理噪声;当声音信号超过55分贝时,控制器160会判定用户处于噪声较大的环境,从而开启后置拾音麦克风150实现前置拾音麦克风120和后置拾音麦克风150的协同降噪,通过上述“声波叠加互抵”原理将噪声去除。
在用户通话过程中,通过蓝牙通话麦克风140拾取通话音,经设置在壳体200内的控制器160处理后,将拾取的通话音增强,配合设置的前置拾音麦克风120和后置拾音麦克风150,这样用户在进行蓝牙通话过程中,无论用户处于噪声小的室内或者噪声大的环境,这种降噪助听器在去除噪声的同时,都不会减弱通话的声音信号,从而使得用户在通话过程中通话声音清晰。
结合附图2,前置拾音麦克风120的拾音口朝向壳体靠近耳挂300的一端设置。
具体来说,将前置拾音麦克风120的拾音口设置在朝向壳体靠近耳挂300的一端,这样就使得降噪助听器在使用时前置拾音麦克风120靠前端与人脸朝向一致,方便拾取言语声和有用信号声。
结合附图2和附图3,后置拾音麦克风150的拾音口和蓝牙通话麦克风140的拾音口均朝向壳体200的侧面。
具体来说,将后置拾音麦克风150的拾音口和蓝牙通话麦克风140的拾音口设置在朝向壳体200的侧面,这样就使得使用时后置拾音麦克风150位于降噪助听器靠后端与后脑勺朝向一致,方便拾取环境噪声。
结合附图2和附图3,优选的,前置拾音麦克风120和后置拾音麦克风150间距为11mm~13mm。
具体来说,设置前置拾音麦克风120和后置拾音麦克风150间距为11mm~13mm,并将蓝牙通话麦克风140设置在前置拾音麦克风120和后置拾音麦克风150之间,11mm~13mm的间距可以避免前置拾音麦克风120和后置拾音麦克风150之间出现声音信号的干扰,最大程度保证噪声的消除。
更优选的,前置拾音麦克风120和后置拾音麦克风150间距为12mm。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前置拾音麦克风120、蓝牙通话麦克风140和后置拾音麦克风150内部均通过隔音材料和外壳隔离。
结合附图2,壳体200内还设有第一支架180,第一支架180包括第一固定部182和第二固定部184,第二固定部184靠近耳挂300的一端向下折弯形成第一固定部182;
前置拾音麦克风120设置在第一固定部182上,蓝牙通话麦克风140和后置拾音麦克风150间隔设置在第二固定部184上。
具体来说,将第二固定部184靠近耳挂300的一端向下折弯形成第一固定部182,折弯后形成的第一固定部182可以朝向耳挂300方向,将前置拾音麦克风120设置在第一固定部182上,这样就可以保证前置拾音麦克风120的拾音口朝向耳挂300,在使用时就可以使前置拾音麦克风120靠前端与人脸朝向一致,方便拾取言语声和有用信号声。
另外,将蓝牙通话麦克风140和后置拾音麦克风150间隔设置在第二固定部184上,可以保证使用时后置拾音麦克风150和蓝牙通话麦克风140位于降噪助听器靠后端与后脑勺朝向一致,方便拾取环境噪声,并且提供更清晰的蓝牙通话。
结合附图3,优选的,第一固定部182和第二固定部184之间的夹角为90~120度。
具体来说,第一固定部182和第二固定部184之间的夹角为90~120度可以保证与三个麦克风的拾音口匹配的麦克风口更好的设置在壳体200上,90~120度的弯折可以使得第一支架180整体位于壳体200内。
结合附图3,第二固定部184远离耳挂300的一端向下折弯形成第三固定部186,第三固定部186用于固定充电底座。
结合附图2和附图3,优选的,壳体200内还设有主控板170和第二支架190,控制器160位于主控板170上,主控板170通过第二支架190与第一支架180连接。
第二固定部184远离耳挂300的一端向下折弯形成第三固定部186,第三固定部186用于固定充电底座。在壳体200内还设有主控板170和第二支架190,将控制器160设置于主控板170上,第二支架190的设置起到了一个整体支撑的作用,第二支架的形状走向和第一支架180和主控板170匹配,将主控板170与第一支架180连接,这样使得的前置拾音麦克风120、蓝牙通话麦克风140、后置拾音麦克风150、主控板170、第一支架180和充电底座连接到了一起,形成一个稳固的内部结构。
另外,优选的,第二支架两个侧边设置与主控板170匹配的卡扣,利用卡扣将主控板170固定在第二支架190上。
需要指出的是,显而易见的,主控板170与第二支架190的固定方式也可以选用螺丝螺母、螺丝螺丝孔和铆钉等方式,只需将主控板170和第二支架190固定即可。
还需指出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可在第一支架180上设置与主控板170匹配的卡扣或其他固定连接部件,将主控板170固定在第一支架180上。
结合附图1和附图2,优选的,耳挂300包括耳挂本体320和第四固定部340,第四固定部340用于将耳挂本体320与壳体200连接。
结合附图1和附图2,优选的壳体200包括上壳体220和下壳体240,上壳体220、下壳体240和第四固定部340通过插销342连接,上壳体220设有卡扣部222,下壳体240设有与卡扣部222匹配的卡扣配合部242。
具体来说,使用时,用第四固定部340将耳挂本体320与壳体200连接,并通过插销342将上壳体220、下壳体240和第四固定部340连接,再将上壳体220设有卡扣部222与下壳体240设置的卡扣配合部242连接,这样就将降噪助听器外部结构进行连接和固定。
结合附图2,优选的,第四固定部340为一小支架,支架上设有与插销300相匹配的插销孔,使用时,通过支架和插销的方式使得外壳整体更加牢固的同时,又方便对壳体200进行拆卸组装。
需要指出的是,显而易见的,第四固定部340还可以是其他固定方式,将耳挂本体320固定在壳体200上即可。
还需指出的是,显而易见的,上壳体220与下壳体240也可通过螺丝、粘合等连接方式进行连接。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降噪助听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控制器、前置拾音麦克风、蓝牙通话麦克风、后置拾音麦克风、耳挂和扬声器,所述控制器、所述前置拾音麦克风、所述蓝牙通话麦克风和所述后置拾音麦克风均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通过所述耳挂与所述扬声器连接,所述前置拾音麦克风、所述蓝牙通话麦克风和所述后置拾音麦克风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并且所述前置拾音麦克风比所述蓝牙通话麦克风更靠近所述扬声器;
所述前置拾音麦克风用于拾取言语声和有用信号声,所述蓝牙通话麦克风用于拾取通话音,所述后置拾音麦克风用于拾取环境音,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所述言语声和有用信号声的基础上,将所述环境音过滤并且将所述通话音增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噪助听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拾音麦克风的拾音口朝向所述壳体靠近所述耳挂的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降噪助听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置拾音麦克风的拾音口和所述蓝牙通话麦克风的拾音口均朝向所述壳体的侧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降噪助听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拾音麦克风和所述后置拾音麦克风间隔为11mm~13mm。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降噪助听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还设有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靠近所述耳挂的一端向下折弯形成所述第一固定部;
所述前置拾音麦克风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部上,所述蓝牙通话麦克风和所述后置拾音麦克风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部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降噪助听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间的夹角为90度~120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降噪助听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部远离所述耳挂的一端向下折弯形成第三固定部,所述第三固定部用于固定充电底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降噪助听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还设有主控板和第二支架,所述控制器位于所述主控板上,所述主控板通过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一支架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降噪助听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挂包括耳挂本体和第四固定部,所述第四固定部用于将所述耳挂本体与所述壳体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降噪助听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所述下壳体和所述第四固定部通过插销连接,所述上壳体设有卡扣部,所述下壳体设有与所述卡扣部匹配的卡扣配合部。
CN202221424512.7U 2022-06-08 2022-06-08 降噪助听器 Active CN2176437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24512.7U CN217643713U (zh) 2022-06-08 2022-06-08 降噪助听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24512.7U CN217643713U (zh) 2022-06-08 2022-06-08 降噪助听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43713U true CN217643713U (zh) 2022-10-21

Family

ID=836254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424512.7U Active CN217643713U (zh) 2022-06-08 2022-06-08 降噪助听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437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681022B1 (en) Two-way communication earpiece
US8005252B2 (en)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earpiece
US8005247B2 (en) Power direct bone conduction hearing aid system
CA1213349A (en) Telephone hearing aid
US20070058831A1 (en) Ear ring type two way wireless mini-ear piece
EP2339867A2 (en) Stand-alone ear bud for active noise reduction
WO2003015470A3 (en) In the ear auxiliary microphone for hearing prosthetic
US9762991B2 (en) Passive noise-cancellation of an in-ear headset module
CN212211366U (zh) 一种骨传导耳机
CN110913293A (zh) 主动抗噪式的耳内麦克风
US11330366B2 (en) Portable device comprising a directional system
JP3513935B2 (ja) 通信端末
CN214544741U (zh) 降噪耳机
US20020181728A1 (en)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earpiece
CN2829265Y (zh) 可降低干扰的耳机
CN217643713U (zh) 降噪助听器
CN112188336A (zh) 耳机麦克风
CN207995325U (zh) 具有微机电麦克风的耳道式耳机麦克风
JPH04152000A (ja) イアリング、(ピアス型補聴器、ステレオ,モノラル)
CN214045934U (zh) 一种蓝牙音频装置及悬挂式蓝牙耳机
CN209608859U (zh) 一种助听器
JP3125924U (ja) 干渉軽減イヤホーン
CN214014463U (zh) 一种耳机的声学降噪模块及耳机
CN213186491U (zh) 一种导向传音的开放式蓝牙耳机
CN208337829U (zh) 可切换内外麦克风的耳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