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41134U - 一种继电器与导线的连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继电器与导线的连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41134U
CN217641134U CN202123273998.7U CN202123273998U CN217641134U CN 217641134 U CN217641134 U CN 217641134U CN 202123273998 U CN202123273998 U CN 202123273998U CN 217641134 U CN217641134 U CN 2176411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lay
insulating sheath
input
contactor
out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27399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郝德龙
李聪
胡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VIC Shenyang Xinghua Aero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VIC Shenyang Xinghua Aero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VIC Shenyang Xinghua Aero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AVIC Shenyang Xinghua Aero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27399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411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411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411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继电器与导线的连接装置,用于连接输入、输出端导线和继电器,包括:接触器壳体,接触器壳体为半密封容器,接触器壳体内部设置继电器,接触器壳体上设置输入孔和输出孔;输入端绝缘护套,输入端绝缘护套内部放置输入端导线,输入端绝缘护套一端和输入孔连接;输出端绝缘护套,输出端绝缘护套内部放置输出端导线,输出端绝缘护套一端和输出孔连接。接触器壳体材料为合金或绝缘材料,性能良好,加工方式为机加工,生产效率高。实现了继电器和导线一体化的设计,确保信号稳定传递。输入输出端导线分组并套设绝缘护套,降低对敷设空间的要求,降低了产品的重量。

Description

一种继电器与导线的连接装置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涉及信号控制型产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继电器与导线的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普通鱼雷电缆组件无法满足,急需一种可实现鱼雷信号控制与继电器互联的电缆组件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器与导线的连接装置,以达到导线和继电器敷设灵活的目的。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继电器与导线的连接装置,用于连接输入端导线1、输出端导线3和继电器2,包括:
接触器壳体4,接触器壳体4为半密封容器,接触器壳体4内部设置继电器2,接触器壳体4上设置输入孔和输出孔;
输入端绝缘护套8,输入端绝缘护套8内部放置输入端导线1,输入端绝缘护套8一端和输入孔连接;
输出端绝缘护套9,输出端绝缘护套9内部放置输出端导线3,输出端绝缘护套9一端和输出孔连接。
进一步地,接触器壳体4包括第一安装板401、第二安装板402、活动卡箍403、固定卡箍404、盖板405、第一侧板406、底板407、第二侧板408和开槽圆柱头螺钉410;
第一安装板401、第二安装板402、盖板405、底板407、第一侧板406 和第二侧板408共同合围成容纳空间;
第一侧板406上设置输入孔;
第二侧板408上设置输出孔;
固定卡箍404和活动卡箍403依次套设在输入端绝缘护套8和输出端绝缘护套9外部,活动卡箍403上设置有开槽圆柱头411,开槽圆柱头螺钉410穿过开槽圆柱头411以固定活动卡箍403和固定卡箍404。
进一步地,接触器壳体4还包括固定部件,接触器壳体4的第一安装板 401、第二安装板402、盖板405、第一侧板406、底板407和第二侧板408之间均使用固定部件相互连接固定。
进一步地,接触器壳体4还包括接触器固定部件412,接触器固定部件412 设置在第二侧板408上,接触器壳体4通过接触器固定部件412连接到设定装置上。
进一步地,接触器壳体4还包括继电器固定部件413,继电器2通过继电器固定部件413连接到接触器壳体4上。
进一步地,每根输入端导线1均套设绝缘护套10,每根输出端导线3均套设绝缘护套10。
进一步地,多根输入端导线1形成一个输入端导线组,每个输入端导线组外均套设有绝缘护套10;
多根输出端导线3形成一个输出端导线组,每个输出端导线组外均套设有绝缘护套10。
进一步地,继电器与导线的连接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接线片5,接线片5 一端电连接输入端导线1,接线片5的另一端电连接输入设备。
进一步地,继电器与导线的连接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电连接器6,电连接器6一端电连接输出端导线3,电连接器6的另一端电连接输出设备。
进一步地,继电器与导线的连接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二极管孔位7,二极管通过二极管孔位7一端电连接继电器2,二极管的另一端电连接输出端导线 3。
进一步地,接触器壳体4的制备材料为铝、铁、铬、镁、硅、聚四氟乙烯的一种或者多种组合。
进一步地,绝缘护套10的材料为聚氯乙烯、聚全氟乙丙烯的一种或者多种组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说明书实施例采用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能够达到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接触器壳体材料为合金或绝缘材料,性能良好,零组件加工方式为机加加工,生产效率高且结构稳定。接触器壳体采用固定部件完成安装,连接牢固。实现了继电器和导线一体化的设计,确保信号可以稳定传递。输入输出端导线分组并套设绝缘护套,降低对敷设空间的要求,实现可靠电气互联的同时,也降低了产品的重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接触器壳体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接触器壳体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接触器壳体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接触器壳体活动卡箍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接触器壳体固定卡箍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接触器壳体盖板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接触器壳体第一侧板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接触器壳体底板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接触器壳体第二侧板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输入端导线;2、继电器;3、输出端导线;4、接触器壳体;401、第一安装板;402、第二安装板;403、活动卡箍;404、固定卡箍; 405、盖板;406、第一侧板;407、底板;408、第二侧板;409、第一固定部件;409′、第二固定部件;410、开槽圆柱头螺钉;411、开槽圆柱头;412、接触器固定部件;413、继电器固定部件;5、接线片;6、电连接器;7、二极管孔位;8、输入端绝缘护套;9、输出端绝缘护套;10、绝缘护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申请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申请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申请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要说明的是,下文描述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的实施例的各种方面。应显而易见,本文中所描述的方面可体现于广泛多种形式中,且本文中所描述的任何特定结构及/或功能仅为说明性的。基于本申请,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了解,本文中所描述的一个方面可与任何其它方面独立地实施,且可以各种方式组合这些方面中的两者或两者以上。举例来说,可使用本文中所阐述的任何数目和方面来实施设备及/或实践方法。另外,可使用除了本文中所阐述的方面中的一或多者之外的其它结构及/或功能性实施此设备及/或实践此方法。
还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申请的基本构想,图式中仅显示与本申请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另外,在以下描述中,提供具体细节是为了便于透彻理解实例。然而,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可在没有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实践所述方面。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申请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工作时,输入设备的电流经由接线片5传输到继电器2,经由继电器2输出到电连接器6,通过电连接器6传输到输出设备。
参考图1,输入设备为多个,接线片5的数量和输入设备数量相同。每条输入端导线1外均套设绝缘护套10,输入设备与继电器2距离各不相同,相同或相近的输入设备的输入端导线1形成一个输入端导线组,每个输入端导线组外均套设有绝缘护套10,最后集中到接触器壳体4的一端,穿过接触器壳体4的输入端绝缘护套8连接继电器2。
同样,输出设备也可以为多个,电连接器6的数量和输出设备数量相同。每条输出端导线3外均套设绝缘护套10,输出设备与继电器2距离各不相同,相同或相近的输出设备的输出端导线3形成一个输出端导线组,每个输出端导线组外均套设有绝缘护套10,最后集中到接触器壳体4的一端,穿过接触器壳体4的输出端绝缘护套9连接继电器2。
继电器与导线的连接装置还包括二极管,每一条输出端导线3配置一个二极管。二极管通过二极管孔位7一端电连接继电器2,另一端电连接输出端导线3,设置二极管能够保护电路免受反向电压和电流的侵害。
本实施例中使用2PX系列小圆形电连接器,体积小,重量轻,基体为铝合金材料,可适应多种环境下的对接安装。
本实施例中绝缘护套10的材料为聚氯乙烯。
输入输出端导线的分组设计,降低对敷设空间的要求,集成度更高,空间利用率更大。同时,使得不同区域的导线有着不同的防护设计,保证实现可靠电气互联的同时,也实现了降低了产品的重量。
本实施例中使用AFR系列导线柔软度相比其他国产导线高,更便于电缆组件的安装与敷设。
本实施例中接触器壳体的盖板405、第一侧板406、第二侧板408、活动卡箍403和固定卡箍404使用铝合金。第一安装板401、第二安装板402和底板407使用聚四氟乙烯。两种材料耐环境性能良好,接触器壳体4加工方式为机加工,生产效率高且结构稳定。接触器壳体4组件间采用开槽孔和开槽沉头螺钉、开槽孔和开槽圆柱头螺钉完成安装,外观唯美且连接牢固。盖板405 中空,可将继电器2安装到接触器壳体4内部。接触器壳体4上设置有安装孔用于固定继电器2,实现了继电器和电缆组件一体化的设计,当遇到振动或大功率时,确保信号可以稳定传递。
参考图2至图10,接触器壳体4由第一安装板401、第二安装板402、盖板405、底板407、第一侧板406和第二侧板408共同合围组成。第一安装板 401、第二安装板402、盖板405、底板407、第一侧板406和第二侧板408均使用固定部件连接。
固定部件包括第一固定部件409和第二固定部件409′。
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件409为开槽孔和开槽沉头螺钉,开槽孔和开槽沉头螺钉相互配合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二固定部件409′为开槽孔和开槽圆柱头螺钉,开槽孔和开槽圆柱头螺钉相互配合固定连接。
第一侧板406上设置输入孔,输入端绝缘护套8穿过输入孔。第二侧板 408上设置输出孔,输出端绝缘护套9穿过输入出。
输入端绝缘护套8外部套设固定卡箍404,固定卡箍404外部再套设活动卡箍403。活动卡箍403上有开槽圆柱头411,开槽圆柱头411和开槽圆柱头螺钉410配合将活动卡箍403和固定卡箍404固定到接触器壳体4上。固定卡箍404设置有开孔,开孔用于固定输入端导线组。同样,输出端绝缘护套9 外部也套设固定卡箍404,固定卡箍404外部再套设活动卡箍403。活动卡箍 403上有开槽圆柱头411,开槽圆柱头411和开槽圆柱头螺钉410配合将活动卡箍403固定到接触器壳体4上。固定卡箍404设有开孔,开孔用于固定输出端导线组。
接触器壳体4的第一侧板406上还设置有接触器固定部件412,本实施例中接触器固定部件412为圆孔和螺钉,接触器壳体4通过螺钉固定在设定装置上。
接触器壳体4的盖板405上设置有孔洞,孔洞略大于继电器2,能将继电器2放入接触器壳体4内部。接触器壳体4的盖板405上还设置有继电器固定部件413。本实施例中继电器固定部件413为开槽和六角螺母,继电器2通过六角螺母固定在盖板405上。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固定部件、接触器固定部件412、继电器固定部件413 还可使用卡合结构等其他固定方式。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连接器6还可以根据具体应用场景使用其他型号的电连接器。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接触器壳体4的制备材料还可为不锈钢和铝合金混合使用。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接触器壳体4的制备材料还可为不锈钢和聚四氟乙烯混合使用。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接触器壳体4的制备材料还可为不锈钢。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接触器壳体4的制备材料还可为聚四氟乙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接触器壳体4的制备材料还可为其他金属或绝缘材料。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导线还可使用其他柔软度较高的导线。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绝缘护套10还可使用聚全氟乙丙烯制成。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侧重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后面说明的方法实施例而言,由于其与系统是对应的,描述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系统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继电器与导线的连接装置,用于连接输入端导线(1)、输出端导线(3)和继电器(2),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触器壳体(4),接触器壳体(4)为半密封容器,接触器壳体(4)内部设置继电器(2),接触器壳体(4)上设置输入孔和输出孔;
输入端绝缘护套(8),输入端绝缘护套(8)内部放置输入端导线(1),输入端绝缘护套(8)一端和所述输入孔连接;
输出端绝缘护套(9),输出端绝缘护套(9)内部放置输出端导线(3),输出端绝缘护套(9)一端和所述输出孔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继电器与导线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接触器壳体(4)包括第一安装板(401)、第二安装板(402)、活动卡箍(403)、固定卡箍(404)、盖板(405)、第一侧板(406)、底板(407)、第二侧板(408)和开槽圆柱头螺钉(410);
第一安装板(401)、第二安装板(402)、盖板(405)、底板(407)、第一侧板(406)和第二侧板(408)共同合围成容纳空间;
第一侧板(406)上设置所述输入孔;
第二侧板(408)上设置所述输出孔;
固定卡箍(404)和活动卡箍(403)依次套设在输入端绝缘护套(8)和输出端绝缘护套(9)外部,活动卡箍(403)上设置有开槽圆柱头(411),开槽圆柱头螺钉(410)穿过开槽圆柱头(411)以固定活动卡箍(403)和固定卡箍(40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继电器与导线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接触器壳体(4)还包括固定部件,接触器壳体(4)的第一安装板(401)、第二安装板(402)、盖板(405)、第一侧板(406)、底板(407)和第二侧板(408)之间均使用所述固定部件相互连接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继电器与导线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接触器壳体(4)还包括接触器固定部件(412),接触器固定部件(412)设置在第二侧板(408)上,接触器壳体(4)通过接触器固定部件(412)连接到设定装置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继电器与导线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接触器壳体(4)还包括继电器固定部件(413),继电器(2)通过继电器固定部件(413)连接到接触器壳体(4)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继电器与导线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每根输入端导线(1)均套设绝缘护套(10),每根输出端导线(3)均套设绝缘护套(1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继电器与导线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根输入端导线(1)形成一个输入端导线组,每个输入端导线组外均套设有绝缘护套(10);
多根输出端导线(3)形成一个输出端导线组,每个输出端导线组外均套设有绝缘护套(1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继电器与导线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与导线的连接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接线片(5),接线片(5)一端电连接输入端导线(1),接线片(5)的另一端电连接输入设备。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继电器与导线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与导线的连接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电连接器(6),电连接器(6)一端电连接输出端导线(3),电连接器(6)的另一端电连接输出设备。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继电器与导线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与导线的连接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二极管孔位(7),二极管通过二极管孔位(7)一端电连接继电器(2),所述二极管的另一端电连接输出端导线(3)。
CN202123273998.7U 2021-12-23 2021-12-23 一种继电器与导线的连接装置 Active CN2176411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73998.7U CN217641134U (zh) 2021-12-23 2021-12-23 一种继电器与导线的连接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73998.7U CN217641134U (zh) 2021-12-23 2021-12-23 一种继电器与导线的连接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41134U true CN217641134U (zh) 2022-10-21

Family

ID=836182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273998.7U Active CN217641134U (zh) 2021-12-23 2021-12-23 一种继电器与导线的连接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411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07603B (zh) 軟性排線結構和軟性排線電連接器固定結構
ATE203127T1 (de) Anschlussdose für abgeschirmte kabel
MX2013015293A (es) Dispositivo de cableado con salida de corriente continua integrada.
JP2012079416A (ja) 電源端子台および電源装置
US20220077638A1 (en) Charging socket with interface
CN217641134U (zh) 一种继电器与导线的连接装置
US11411331B2 (en) Hybrid type wire-to-wire connector structure and power suppl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N114267562A (zh) 一种继电器与导线的连接装置
CN212542704U (zh) 一种接线盒
US10312620B1 (en) Spring connector and connecting device
CN203218823U (zh) 电缆终端接地固定装置
CN216413307U (zh) 一种屏蔽导线分线器及其分线连接器
CN111769377A (zh) 一种接线盒
CN217936310U (zh) 一种圆柱形舱体的电路板结构
CN219874248U (zh) 一种卡扣式快捷接线防水连接器
CN116759838B (zh) 一种电流分流高压连接器
CN205911463U (zh) 一种浮动型电连接器
CN211958259U (zh) 一种环形配电盘
CA2488174A1 (en) Arrangement of an element in a circular connector
CN219739422U (zh) 一种连接器组件
JP2019125561A5 (zh)
CN215180331U (zh) 一种pim测试工装
CN210607663U (zh) 多层连接器
CN112003229B (zh) 一种基于无线通讯的智能接地箱
CN219498264U (zh) 一种可调节出线方向的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