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34209U - 即热龙头 - Google Patents

即热龙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34209U
CN217634209U CN202220591115.2U CN202220591115U CN217634209U CN 217634209 U CN217634209 U CN 217634209U CN 202220591115 U CN202220591115 U CN 202220591115U CN 217634209 U CN217634209 U CN 2176342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hot water
pipe
channel
water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59111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经衍
贺世武
邓建明
蓝毓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Aome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Aome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Aome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Aome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59111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342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342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342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即热龙头,包括外壳,在外壳内由下至上依次安装有:热水阀件,热水阀件的进水端用于接通外界原水;加热组件,包括呈中空筒状的冷却壳体、进水管、电热元件和热水管,进水管贴合安装在冷却壳体外壁上,电热元件和热水管安装在冷却壳体内部,进水管与热水阀件、热水管连通;出水组件,与加热组件连接,出水组件上设有相互独立进出水的热水出路和冷水出路,热水出路与热水管连通,冷水出路与外接的冷水管连通,热水出路的出水端设有水汽分离盒;整体结构的各水路布局合理,减少安装后的空间占位,便于安装,且有效利用进水管和冷却壳体的配合吸收回用热能。

Description

即热龙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龙头,特别涉及一种即热龙头。
背景技术
即热龙头利用电热元件对流经的冷水进行快速加热,方便用户使用热水。传统的即热龙头只有一条水路,用户通过该水路直接使用冷水,需要热水时,则利用内部的电热元件对流经该水路的水进行加热。这样的即热龙头每次在冷热水模式之间切换使用十分不便。现有的即热龙头,其内部设置两条水路,一条为冷水水路,一条为热水水路,两条水路独立分开使用,但即热龙头内部结构复杂,且即热龙头内部加热会产生大量热量,需要对其进行隔温或散热,避免散发到外壳的热量对用户造成烫伤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即热龙头,能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即热龙头,包括外壳,在所述外壳内由下至上依次安装有:
热水阀件,所述热水阀件的进水端用于接通外界原水;
加热组件,包括呈中空筒状的冷却壳体、进水管、电热元件和热水管,所述进水管贴合安装在所述冷却壳体外壁上,所述电热元件和所述热水管安装在所述冷却壳体内部,所述进水管与所述热水阀件、所述热水管连通;
出水组件,与所述加热组件连接,所述出水组件上设有相互独立进出水的热水出路和冷水出路,所述热水出路与所述热水管连通,所述冷水出路用于与外接的冷水管连通,所述热水出路的出水端设有水汽分离盒。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即热龙头,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整体结构的各水路布局合理,减少安装后的空间占位,便于安装,且有效利用进水管和冷却壳体的配合吸收回用热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出水组件内设有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用于将所述热水出路与所述热水管连通,所述第二通道用于将外接的冷水管与所述冷水出路连通,若干所述进水管与所述第三通道连接以形成串联的进水通路,所述进水通路的进出水端分别与所述热水阀件、所述热水管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出水组件包括上下分布且转动连接的转动接头和固定接头;
所述固定接头固定连接在所述冷却壳体上端,所述固定接头内部设有竖直开设的第一水道和环绕所述第一水道开设的第二水道,所述固定接头下部设有与所述第一水道连通且用于连接所述热水管的第一接口、以及与第二水道连通且用于连接冷水管的第二接口;
所述转动接头内设有与所述第一水道转动对接连通的第三水道、以及与所示第二水道转动对接连通的第四水道,所述转动接头侧壁设有横向延伸的第一出管和第二出管,所述第一出管与所述第三水道连通,所述第二出管与所述第四水道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三通道在所述固定接头内横向设置,且所述第三通道上设有两个轴向开设第三接口,两个所述进水管的端部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三接口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若干所述进水管沿所述冷却壳体的轴向贴合安装于所述冷却壳体的外壁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水汽分离盒包括盒体和盖体,所述盒体侧壁与所述热水出路连通,所述盒体内部为空腔,所述盒体底部设有排水口和排汽口,所述排汽口环绕所述排水口设置,所述盒体内部竖直设有排气通道,所述排气通道与所述空腔、所述排汽口连通,所述盖体设有向下延伸的挡板,所述挡板位于所述盒体与所述热水出路的连通口延伸位置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出水组件还包括接管件,所述接管件包括相互独立设置的第一接管和第二接管,所述第一接管与所述第一通道连接,所述第二接管与所述第二通道连接,所述水汽分离盒设置在所述第一接管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冷却壳体的外壁上设有用于若干卡接所述进水管的卡槽、和用于安装支架的安装槽,所述卡槽沿所述冷却壳体的轴线延伸,所述支架通过螺钉紧固在所述安装槽上,所述支架上安装有两个感温器,两个感温器分别检测所述热水管的进水端上游的水温和出水端下游的水温。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热水阀件包括机架、电机和阀体,所述机架固定连接在所述冷却壳体下方,所述电机固定在所述机架上,所述电机的驱动端伸缩于所述阀体内以控制所述阀体的开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外壳包括竖直设置的筒体和横向转动连接在所述筒体上端的横壳,所述横壳内设有电控板,所述电控板上设有用于控制所述热水阀件启停的控制开关,所述筒体底端安装有中空的螺纹安装架。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是热水阀件结构示意图;
图4是加热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6是出水组件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7是固定结构底部方向示意图;
图8是转动接头底部方向示意图;
图9是接管件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附图标记:外壳100;筒体110;横壳120;电控板130;螺纹安装架140;热水阀件200;机架210;电机220;阀体230;加热组件 300;冷却壳体310;卡槽311;安装槽312;进水管320;电热元件 330;热水管340;支架350;感温器360;出水组件400;第一通道 401;第二通道402;第三通道403;转动接头410;第三水道411;第四水道412;第一出管413;第二出管414;固定接头420;第一水道421;第二水道422;第一接口423;第二接口424;第三接口430;接管件440;第一接管441;第二接管442;水汽分离盒500;盒体 510;空腔511;排水口512;排汽口513;排气通道514;盖体520;挡板52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即热龙头,如图1和图2所示,其包括外壳 100、热水阀件200、加热组件300和出水组件400。
其中,热水阀件200、加热组件300和出水组件400从下到上依次安装在外壳100内部。热水阀件200可选用手动机械阀或电子控制阀,本实施例中,较优的,热水阀件200使用电子控制阀。热水阀件 200的进水端可通过管道连通外界原水。如图4和图5所示,加热组件300包括冷却壳体310、进水管320、电热元件330和热水管340,冷却壳体310呈中空筒状结构,冷却壳体310竖直放置,上下两端开口。电热元件330和热水管340位于冷却壳体310内,电热元件330 可选用电热管等,热水管340穿插于电热元件330内,利用电热元件 330对流经热水管340的水进行加热。热水管340的两端分别伸出至冷却壳体310的上下两端。进水管320贴合固定在冷却壳体310外壁上,其中,进水管320可以沿冷却壳体310的轴向进行铺设,也可以是螺旋盘绕于冷却壳体310外壁进行铺设。进水管320与热水管340、热水阀件200连通。热水阀件200则控制外界原水和进水管320的水流通断。热水阀件200开启后,外界原水通过热水阀件200进入进水管320,通过进水管320往热水管340方向流动。电热元件330对热水管340加热得到热水。在加热过程中,冷却壳体310内部的热量通过冷却壳体310散发,此时外界原水在流经进水管320时,由于外界原水为冷水,外界冷水通过进水管320吸收冷却壳体310上的热量,从而对外界原水进行预热,提高热能利用率,减少热量散发到外壳 100上而避免对用户具有烫伤的隐患。出水组件400可连接在冷却壳体310的上端,出水组件400与加热组件300进行连接。其中,出水组件400上设有热水出路和冷水出路,热水出路和冷水出路为相互独立。热水出路与热水管340进行连接,在热水出路的出水端处安装有水汽分离盒500。加热后的热水流经热水管340、热水出路、水汽分离盒500。水汽分离盒500将热水产生的蒸汽与液体进行分离排出,保证热水排出的流畅性和避免蒸汽直接排出烫伤用户。冷水出路则用于连接外置的冷水管(图中未示出)。冷水管可从外壳100底部伸入到外壳100内与冷水出路进行连接,本实施例中用于控制冷水管水流通闭的冷水控制阀可独立于本即热龙头进行设置,即冷水控制阀位于即热龙头外部。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的各水路布局合理,减少安装后的空间占位,便于安装,且有效利用进水管320和冷却壳体310的配合吸收回用热能。
如图2、图6和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出水组件400包括转动接头410和固定接头420。固定接头420可通过螺钉固定安装在冷却壳体310上端处。固定接头420可呈圆柱状,固定接头420内设有第一水道421和第二水道422,第一水道421沿固定接头420的中轴进行开设,第一水道421呈中空柱状,第二水道 422与第一水道421同轴设置且第二水道422环绕于第一水道421。第一水道421和第二水道422上端开口,在固定接头420的下部设有第一接口423和第二接口424,第一接口423和第二接口424可以以固定接头420的轴向开设。本实施例中第一接口423用于连接热水管 340的端口,第二接口424用于连接外接的冷水管的端口;也可以调换位置将热水管340和冷水管分别连接第二接口424和第一接口423。在转动接头410内设有第三水道411和第四水道412,第三水道411 和第四水道412沿转动接头410的轴向同轴设置,第四水道412环绕于第三水道411。在转动接头410的侧壁上设有第一出管413和第二出管414,第一出管413与第三水道411连通,第二出管414与第四水道412连通,第一出管413和第二出管414可沿转动接头410的径向进行横向延伸。转动接头410转动安装在固定接头420上,第一水道421和第三水道411转动对接连通且连接处可设置密封圈,第二水道422和第四水道412转动对接连通且连接处可设置密封圈。第一水道421、第三水道411、第一出管413形成出水组件400的第一通道 401,即构成热水出路;第二水道422、第四水道412、第二出管414 形成出水组件400的第二通道402,即构成冷水出路。当转动接头410 相对固定接头420转动时,第一水道421和第三水道411保持连通,第二水道422和第四水道412保持连通。以此方便用户改变即热龙头出水时的位置,方便取水。
进一步的,在固定接头420内部设置第三通道403,第三通道403 横向水平开设。本实施例中,冷却壳体310上铺设两条进水管320,第三通路设有两个轴向开设的第三接口430,一条进水管320连接一个进水管320,即两条进水管320和第三通道403则构成串联的进水通路。两条进水管320沿冷却壳体310的轴向进行贴合安装。热水阀件200的出水端与其中一条进水管320连接,原水通过进水管320、第三通道403流动到第二条进水管320,第二条进水管320与热水管 340的下端进行接通。增加原水在进水管320上与冷却壳体310的换热流动路径,以增加换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0所示,水汽分离盒500包括盒体510和盖体520。盒体510连接内部为空腔511,热水出路与盒体510的侧壁连接以将热水出路与盒体510的空腔511 连通。盖体520盖合在盒体510上,盖体520的底面向下延伸出挡板521,挡板521位于盒体510与热水出路的连通口朝向空腔511内部的空间延伸位置上,即当热水从热水出路喷入到空腔511内时,热水会喷射到挡板521上。在盒体510底部设有排水口512和排汽口513,本实施例中,排水口512从盒体510底部向下呈中空柱状伸出,排汽口513与排水口512同轴设置,且排汽口513环绕排水口512设置。在盒体510内设有排气通道514,排气通道514在空腔511内竖直设置,排气通道514上端与空腔511连通,下端与排汽口513连通。排水口512与空腔511连通。热水从热水出路喷入空腔511,热水先喷射到挡板521上,然后沿挡板521往下流动,热水中产生的水蒸气通过排气通道514、排汽口513向外界排放泄压,热水在空腔511内从排水口512排出供用户使用,以此实现水汽分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6、图9和图10所示,出水组件400还包括接管件440,接管件440上包括第一接管441和第二接管442,第一接管441和第二接管442相互独立,第一接管441 的进出水端和第二接管442的进出水端互不相同。第一接管441与第一通道401连接,可以是第一接管441与第一出管413的出水端密封插接连通,第二接管442与第二出管414的出水端密封插接连通。第一通道401作为热水的水路,则水汽分离盒500设置在第一接管441 的出水端处。较优的,第一接管441、第二接管442和水汽分离盒500 的盒体510为一体成型。可通过接挂件与转动接头410进行可拆卸安装,换用不同的接管件440以适用于不同型号的即热龙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冷却壳体310外壁上设有卡槽311和安装槽312。卡槽311的数量根据进水管320的数量开设,本实施例中在冷却壳体310外壁上左右平行设置两条卡槽311,每条卡槽311沿冷却壳体310的轴向设置,进水管320 则卡接在卡槽311内,以此实现进水管320与冷却壳体310的外壁贴合。安装槽312也可沿冷却壳体310的轴向延伸。在安装槽312上安装支架350,支架350上安装两个感温器360,一个感温器360的感温探头连接至热水管340的进水端的上游,可以是在热水管340和进水管320的连接位置处;另一个感温器360的感温探头连接至热水管 340的出水端的下游,可以是在热水出路与热水管340的连接位置处。利用两个感温器360检测热水管340进出水的温度,以此能控制出水温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热水阀件200 包括机架210、电机220和阀体230,机架210可通过螺钉固定在冷却壳体310下方,电机220固定在机架210上,阀体230与电机220 连接,电机220的驱动端在阀体230内伸缩,以控制阀体230的水流通闭。本实施例中,阀体230的出水端、进水端上下朝向,阀体230 的进水端朝下与外接的原水输送水管连接,阀体230的出水端朝上与进水管320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外壳 100包括筒体110和横壳120,筒体110为中空筒状结构竖直设置,上下两端开口,横杆横向设置转动连接在筒体110上端。具体的,热水阀件200、加热组件300和固定接头420位于筒体110内,转动接头410等位于横壳120内。在横壳120内安装电控板130,电控板130 与热水阀件200通过导线连接,电控板130上设有控制开关,以控制热水阀件200的开闭;控制开关可为按钮式或触摸式。电控板130还可与感温器360、电热元件330连接,以控制热水加热温度。其中,在筒体110底部设有螺纹安装架140,螺纹安装架140中空,导线、冷水管、原水输送水管等均可穿过螺纹安装架140伸入至外壳100内进行连接。螺纹安装架140可以通过一个带外螺纹的中空螺杆部与螺母配合,可安装到水台上。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些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即热龙头,包括外壳(10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100)内由下至上依次安装有:
热水阀件(200),所述热水阀件(200)的进水端用于接通外界原水;
加热组件(300),包括呈中空筒状的冷却壳体(310)、进水管(320)、电热元件(330)和热水管(340),所述进水管(320)贴合安装在所述冷却壳体(310)外壁上,所述电热元件(330)和所述热水管(340)安装在所述冷却壳体(310)内部,所述进水管(320)与所述热水阀件(200)、所述热水管(340)连通;
出水组件(400),与所述加热组件(300)连接,所述出水组件(400)上设有相互独立进出水的热水出路和冷水出路,所述热水出路与所述热水管(340)连通,所述冷水出路用于与外接的冷水管连通,所述热水出路的出水端设有水汽分离盒(5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即热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组件(400)内设有第一通道(401)、第二通道(402)和第三通道(403),所述第一通道(401)用于将所述热水出路与所述热水管(340)连通,所述第二通道(402)用于将外接的冷水管与所述冷水出路连通,若干所述进水管(320)与所述第三通道(403)连接以形成串联的进水通路,所述进水通路的进出水端分别与所述热水阀件(200)、所述热水管(340)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即热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组件(400)包括上下分布且转动连接的转动接头(410)和固定接头(420);
所述固定接头(420)固定连接在所述冷却壳体(310)上端,所述固定接头(420)内部设有竖直开设的第一水道(421)和环绕所述第一水道(421)开设的第二水道(422),所述固定接头(420)下部设有与所述第一水道(421)连通且用于连接所述热水管(340)的第一接口(423)、以及与第二水道(422)连通且用于连接冷水管的第二接口(424);
所述转动接头(410)内设有与所述第一水道(421)转动对接连通的第三水道(411)、以及与所示第二水道(422)转动对接连通的第四水道(412),所述转动接头(410)侧壁设有横向延伸的第一出管(413)和第二出管(414),所述第一出管(413)与所述第三水道(411)连通,所述第二出管(414)与所述第四水道(412)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即热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通道(403)在所述固定接头(420)内横向设置,且所述第三通道(403)上设有两个轴向开设第三接口(430),两个所述进水管(320)的端部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三接口(430)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即热龙头,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进水管(320)沿所述冷却壳体(310)的轴向贴合安装于所述冷却壳体(310)的外壁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即热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汽分离盒(500)包括盒体(510)和盖体(520),所述盒体(510)侧壁与所述热水出路连通,所述盒体(510)内部为空腔(511),所述盒体(510)底部设有排水口(512)和排汽口(513),所述排汽口(513)环绕所述排水口(512)设置,所述盒体(510)内部竖直设有排气通道(514),所述排气通道(514)与所述空腔(511)、所述排汽口(513)连通,所述盖体(520)设有向下延伸的挡板(521),所述挡板(521)位于所述盒体(510)与所述热水出路的连通口延伸位置上。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即热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组件(400)还包括接管件(440),所述接管件(440)包括相互独立设置的第一接管(441)和第二接管(442),所述第一接管(441)与所述第一通道(401)连接,所述第二接管(442)与所述第二通道(402)连接,所述水汽分离盒(500)设置在所述第一接管(441)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即热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壳体(310)的外壁上设有用于若干卡接所述进水管(320)的卡槽(311)、和用于安装支架(350)的安装槽(312),所述卡槽(311)沿所述冷却壳体(310)的轴线延伸,所述支架(350)通过螺钉紧固在所述安装槽(312)上,所述支架(350)上安装有两个感温器(360),两个感温器(360)分别检测所述热水管(340)的进水端上游的水温和出水端下游的水温。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即热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水阀件(200)包括机架(210)、电机(220)和阀体(230),所述机架(210)固定连接在所述冷却壳体(310)下方,所述电机(220)固定在所述机架(210)上,所述电机(220)的驱动端伸缩于所述阀体(230)内以控制所述阀体(230)的开闭。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8或9所述的即热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00)包括竖直设置的筒体(110)和横向转动连接在所述筒体(110)上端的横壳(120),所述横壳(120)内设有电控板(130),所述电控板(130)上设有用于控制所述热水阀件(200)启停的控制开关,所述筒体(110)底端安装有中空的螺纹安装架(140)。
CN202220591115.2U 2022-03-17 2022-03-17 即热龙头 Active CN2176342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91115.2U CN217634209U (zh) 2022-03-17 2022-03-17 即热龙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91115.2U CN217634209U (zh) 2022-03-17 2022-03-17 即热龙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34209U true CN217634209U (zh) 2022-10-21

Family

ID=836441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591115.2U Active CN217634209U (zh) 2022-03-17 2022-03-17 即热龙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3420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634209U (zh) 即热龙头
CN204483854U (zh) 一种饮水机
CN211497004U (zh) 一种量子太赫兹低频共振加热水机
CN216948560U (zh) 一种家用厨卫节水装置
CN109974125A (zh) 多联式空调系统
CN212619351U (zh) 集成式进出水装置及热水器
CN213066569U (zh) 进出水装置和热水器
KR101146818B1 (ko) 보일러 수류스위치의 분배 연결구
CN211695380U (zh) 一种接驳式可储水开放热水器
CN107143998A (zh) 双胆豪华壁挂式智能淋浴热水器及其水温控制方法
CN113339999A (zh) 双循环零冷水多能源系统
CN218600003U (zh) 电热水器
CN217713850U (zh) 回转寿司设备专用手旋式水龙头
CN215980940U (zh) 一种出水控制装置
CN220892543U (zh) 带余热回收系统的即热式电热水器
CN202834364U (zh) 即热式水龙头
CN220871054U (zh) 加湿器
CN218209501U (zh) 再次加热器及蒸汽发生装置
CN219673429U (zh) 一种多功能出水龙头
CN215110683U (zh) 一种出水装置
CN217441762U (zh) 多机联用供暖供水系统
CN220750239U (zh) 一种水暖毯双温双控分水器
CN216479157U (zh) 一种感应水龙头
CN113865097A (zh) 进出水装置和热水器
CN215638040U (zh) 一种用于燃气热水器的保温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