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07506U - 充电装置、受电装置和充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充电装置、受电装置和充电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607506U CN217607506U CN202123312665.0U CN202123312665U CN217607506U CN 217607506 U CN217607506 U CN 217607506U CN 202123312665 U CN202123312665 U CN 202123312665U CN 217607506 U CN217607506 U CN 21760750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ils
- coil
- charging
- transmitting
- receiv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一种充电装置、受电装置和充电系统,所述充电装置包括:单个发射线圈,或者,相互平行设置的多个发射线圈且相邻两个发射线圈之间存在第一间隙;其中,所述第一间隙用于在充电状态下容纳与所述发射线圈电磁耦合的接收线圈,或者,所述发射线圈在充电状态下被容纳于与其电磁耦合的相邻两个接收线圈之间的第二间隙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充电装置能够有效提高充电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电装置、受电装置和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无线充电技术利用电磁共振原理实现无线充电,具体而言,当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电磁耦合,接收线圈从发射线圈产生的电磁场获得能量,并将其转换为电流来为移动设备供电或充电。现有技术中,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容易出现松耦合的情况,充电效率较低。因此,亟需一种能够提高充电效率的充电系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充电装置、受电装置和充电系统,以提高充电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装置,所述充电装置包括:单个发射线圈,或者,相互平行设置的多个发射线圈且相邻两个发射线圈之间存在第一间隙;其中,所述第一间隙用于在充电状态下容纳与所述发射线圈电磁耦合的接收线圈,或者,所述发射线圈在充电状态下被容纳于与其电磁耦合的相邻两个接收线圈之间的第二间隙中。
可选的,还包括:第一中心磁芯,每一发射线圈绕设于对应的第一中心磁芯上。
可选的,还包括:还包括:多个第一绝缘骨架,所述多个第一绝缘骨架和所述发射线圈平行设置,且每个发射线圈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第一绝缘骨架;其中,每个发射线圈由其两侧的第一绝缘骨架固定。
可选的,所述发射线圈由表面覆盖有绝缘物的扁铜线绕制而成。
可选的,还包括:第一边缘磁芯和第二边缘磁芯,所述第一边缘磁芯、第二边缘磁芯和所述发射线圈沿所述发射线圈的轴心线设置,并且所述发射线圈位于所述第一边缘磁芯和第二边缘磁芯之间。
可选的,所述发射线圈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多个发射线圈由多根导线绕制而成,或者,所述多个发射线圈由同一根导线绕制而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受电装置,所述受电装置包括:单个接收线圈,或者,相互平行设置的多个接收线圈且相邻两个接收线圈之间存在第二间隙,其中,所述接收线圈在充电状态下被容纳于与其电磁耦合的相邻两个发射线圈之间的第一间隙中,或者,所述第二间隙用于在充电状态下容纳与所述接收线圈电磁耦合的发射线圈。
可选的,还包括:第二中心磁芯,每一接收线圈绕设于对应的第二中心磁芯上。
可选的,还包括:多个第二绝缘骨架,所述多个第二绝缘骨架和所述接收线圈平行设置,且每个接收线圈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第二绝缘骨架;其中,每个接收线圈由其两侧的第二绝缘骨架固定。
可选的,所述接收线圈由表面覆盖有绝缘物的扁铜线绕制而成。
可选的,所述接收线圈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多个接收线圈由多根导线绕制而成,或者,所述多个接收线圈由同一根导线绕制而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充电系统,所述充电系统包括:上述的充电装置和上述的受电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施例的方案中,充电装置包括一个或多个发射线圈,在充电状态下,接收线圈被容纳于与其电磁耦合的相邻两个发射线圈之间的第一间隙中或者发射线圈被容纳于与其电磁耦合的相邻两个接收线圈之间的第二间隙中。较之现有的充电装置,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的结构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小电磁耦合的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的距离,可以大幅度减少漏磁通,利于加强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的电磁耦合,从而可以提高充电效率。
进一步,本实施例的方案中,充电装置还包括第一中心磁芯,每一发射线圈绕设于对应的第一中心磁芯上,第一中心磁芯能够为接收线圈提供更多的磁力线,利于进一步提高充电效率。
进一步,本实施例的方案中,发射线圈由表面覆盖有绝缘物的扁铜线绕制而成,采用这样的结构,可以利用扁铜线线材强度大的优点,使得绕制得到的发射线圈无需额外的支撑结构(也即,无需设置第一绝缘骨架),使得充电装置的体积更小、成本低。进一步,扁铜线利用率高,线圈排列更紧密,从而能够减小直流电阻和漏感,利于提高功率。
进一步,本实施例的方案中,充电装置还包括第一边缘磁芯和第二边缘磁芯,第一边缘磁芯、第二边缘磁芯和所述发射线圈沿发射线圈的轴心线设置,并且多个发射线圈位于第一边缘磁芯和第二边缘磁芯之间。相较于仅设置单个边缘磁芯的方案,采用这样的结构,可以在保证充电效率的同时减小边缘磁芯的面积,避免边缘磁芯的面积过大容易破损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一种充电装置的爆炸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一种受电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一种充电系统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一种充电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一种受电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一种充电系统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一种充电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一种受电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一种充电系统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一种充电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一种受电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一种充电系统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中一种充电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中一种受电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中一种充电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背景技术所言,亟需一种能够提高充电效率的充电装置、受电装置和充电系统。
现有技术中,受电装置使用充电装置进行充电时,充电装置和受电装置平行设置,充电装置中的发射线圈和受电装置中的接收线圈之间距离较远,容易出现松耦合的情况,充电效率较低。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装置、受电装置和充电系统,充电装置包括一个或多个发射线圈,在充电状态下,接收线圈被容纳于与其电磁耦合的相邻两个发射线圈之间的第一间隙中或者发射线圈被容纳于与其电磁耦合的相邻两个接收线圈之间的第二间隙中。较之现有的充电装置,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的结构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小电磁耦合的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的距离,可以大幅度减少漏磁通,利于加强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的电磁耦合,从而可以提高充电效率。
在一个非限制性的例子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充电装置可以用于为电动汽车进行无线充电,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受电装置可以是电动汽车上的受电装置,电动汽车可以是纯电动汽车(BEV)、混合动力汽车(HEV)等,充电装置可以设置于停车场内,但并不限于此。
接下来,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各图中对同一部分标注同一标号。各实施例只是例示,当然可以对以不同实施例所示的结构进行部分置换或组合。每一实施例中,省略关于与其他实施例共同的事项的描述,仅针对不同点进行说明。尤其,针对同样的结构所产生的同样的作用效果,不再按每个实施例逐一提及。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有益效果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一种充电装置的爆炸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一种受电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一种充电系统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充电装置1可以包括多个发射线圈11、多个第一中心磁芯13、多个第一绝缘骨架14、第一边缘磁芯15和第二边缘磁芯16。
其中,多个发射线圈11相互平行设置,且相邻两个发射线圈11之间具有第一间隙12。更具体地,可以将发射线圈11的轴心线记为第一轴心线17,多个发射线圈11沿第一轴心线17并列地设置。多个发射线圈11之间可以是串联的,也可以是并联的,本实施例对于多个发射线圈11之间的连接方式并不进行限制。多个发射线圈11的匝数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本实施例对此并不进行限制。发射线圈11可以是单层线圈,也可以是多层线圈,发射线圈11可以是由圆线绕制而成,也可以是由扁线绕制而成,本实施例对此并不进行限制。
如图1所示,多个发射线圈11可以是由同一根导线绕制而成的。
进一步地,多个第一中心磁芯13也可以沿第一轴心线17的方向并列地设置,第一中心磁芯13与发射线圈11一一对应,每个发射线圈11绕设于其对应的第一中心磁芯13上。具体而言,每个发射线圈11沿第一轴心线17的方向卷绕于其对应的第一中心磁芯13上。其中,第一中心磁芯13的材料可以是各种现有的磁性材料,例如,可以是铁氧体、纳米晶合金等,但并不限于此。
更具体地,第一中心磁芯13可以为轴对称的柱体,第一中心磁芯13的延伸方向(也即,第一中心磁芯13的长度方向)可以与第一轴心线17的方向平行。在一个具体的例子中,第一中心磁芯13为圆柱体,但并不限于此。
进一步地,多个第一绝缘骨架14与多个发射线圈11相互平行设置。更具体地,多个第一绝缘骨架14也可以沿第一轴心线17方向并列地设置。
在本实施例的方案中,发射线圈11和第一绝缘骨架14可以间隔设置,每个发射线圈11由相邻两个第一绝缘骨架14固定。其中,第一绝缘骨架14的材料可以是各种现有的绝缘材料,例如,可以是塑胶等,但并不限于此。
由于每个发射线圈11绕设于其对应的第一中心磁芯13上,因此,每个第一中心磁芯13及绕设于该第一中心磁芯13上的发射线圈11由相邻两个第一绝缘骨架14固定。具体而言,第一绝缘骨架14可以与第一中心磁芯13固定连接。更具体地,每个第一中心磁芯13的两端分别与相邻两个第一绝缘骨架14固定连接,对应的发射线圈11绕设于该第一中心磁芯13的两端之间,相邻两个第一绝缘骨架14可以固定和支撑中间的发射线圈11,防止发射线圈11松散。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对于第一绝缘骨架14和第一中心磁芯13固定连接的连接方式并不进行限制。例如,可以是卡接、也可以是粘接等,但并不限于此。
在一个具体的例子中,每个第一绝缘骨架14上具有通孔(图未示),通孔可以用于固定第一中心磁芯13的端部。也即,每个第一中心磁芯13的两端分别固定于相邻两个第一绝缘骨架14的通孔中。
进一步地,多个第一绝缘骨架14可以包括两个第一边缘绝缘骨架141,其中,两个第一边缘绝缘骨架141为多个第一绝缘骨架14中最外侧的两个第一绝缘骨架14。第一边缘绝缘骨架141可以是板状的,也即,第一边缘绝缘骨架141具有扁平的形状。
进一步地,多个第一绝缘骨架14还可以包括多个第一中间绝缘骨架142,第一中间绝缘骨架142可以是一体成型的,更具体地,第一中间绝缘骨架142可以是呈U型的,但并不限于此。其中,每个第一中间绝缘骨架14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部和第二部,以及第一部和第二部之间的连接部,第一部和第二部可以是板状的部件,第一部和第二部的形状、尺寸和第一边缘绝缘骨架141的形状、尺寸可以是相同的。
其中,第一中间绝缘骨架142的数量与第一间隙12的数量相同。更具体地,第一中间绝缘骨架142可以用于容纳接收线圈。
进一步地,第一边缘磁芯15、第二边缘磁芯16也可以沿第一轴心线17的方向并列地设置,并且,多个发射线圈11位于第一边缘磁芯15和第二边缘磁芯16之间。更具体地,第一边缘磁芯15、第二边缘磁芯16分别与多个发射线圈11平行设置。
具体而言,第一边缘磁芯15、第二边缘磁芯16与多个发射线圈11、多个第一绝缘骨架14平行设置。多个发射线圈11和多个第一绝缘骨架14位于第一边缘磁芯15和第二边缘磁芯16之间。
更具体地,第一边缘磁芯15和第二边缘磁芯16可以分别和第一边缘绝缘骨架141固定连接。例如,可以通过点胶固定,但并不限于此。
其中,第一边缘磁芯15和第二边缘磁芯16可以是板状的,第一边缘磁芯15和第二边缘磁芯16的尺寸可以是相同的。
更具体地,第一边缘磁芯15和第二边缘磁芯16的面积可以大于发射线圈11的面积。换言之,沿着多个发射线圈11的排列方向,多个发射线圈11在所述排列方向上的投影面积小于第一边缘磁芯15、第二边缘磁芯16在排列方向上的投影面积。由此,第一边缘磁芯15和第二边缘磁芯16可以有效减少散磁通,利于进一步提高充电效率。
进一步地,第一边缘磁芯15、第二边缘磁芯16的尺寸可以和第一边缘绝缘骨架141的尺寸是相同的。
如图2所示,受电装置2可以包括多个接收线圈21、多个第二中心磁芯23和多个第二绝缘骨架24,受电装置2为从充电装置处获取电能的装置,更具体地,受电装置2可以是移动终端上的受电装置。
进一步地,多个接收线圈21相互平行设置,相邻两个接收线圈21之间具有第二间隙22。更具体地,可以将接收线圈21的轴心线记为第二轴心线27,多个接收线圈21沿第二轴心线27的方向并列地设置。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在充电状态下,第二轴心线27和第一轴心线17(参照图1)是重合的。在其他实施例中,在充电状态下,第二轴心线27和第一轴心线17也可以是不重合的。
进一步地,多个接收线圈21之间可以是串联的,也可以是并联的,本实施例对于多个接收线圈21之间的连接方式并不进行限制。多个接收线圈21的匝数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本实施例对此并不进行限制。接收线圈21可以是由圆线绕制而成的,也可以是由扁线绕制而成的,本实施例对此并不进行限制。接收线圈21可以是单层线圈,也可以是多层线圈,本实施例对此并不进行限制。
如图2所示,多个接收线圈21可以是由同一根导线绕制而成的。
进一步地,多个第二中心磁芯23也可以沿第二轴心线27的方向并列地设置,其中,接收线圈21的数量和第二中心磁芯23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每个接收线圈21绕设于对应的第二中心磁芯23上。具体而言,每个接收线圈21沿第二轴心线27的方向卷绕于其对应的第二中心磁芯23上。其中,第二中心磁芯23的材料可以是各种现有的磁性材料,例如,可以是铁氧体、纳米晶合金等,但并不限于此。
更具体地,第二中心磁芯23可以为轴对称的柱体,第二中心磁芯23的延伸方向(也即,第二中心磁芯23的长度方向)可以与第二轴心线27的方向平行。在一个具体的例子中,第二中心磁芯23为圆柱体,但并不限于此。
进一步地,多个第二绝缘骨架24相互平行设置,且多个第二绝缘骨架24与接收线圈23相互平行设置。更具体地,多个第二绝缘骨架24也可以沿第二轴心线27的方向并列地设置。
在本实施例的方案中,第二绝缘骨架24和接收线圈23可以间隔设置,且每个接收线圈23由相邻两个第二绝缘骨架24固定。其中,第二绝缘骨架24的材料可以是各种现有的绝缘材料,例如,可以是塑胶等,但并不限于此。
由于每个接收线圈21绕设于其对应的第二中心磁芯23上,因此,每个第二中心磁芯23以及绕设于该第二中心磁芯23上的接收线圈21由相邻两个第二绝缘骨架24固定。
具体而言,第二绝缘骨架24可以与第二中心磁芯23固定连接,更具体地,每个第二中心磁芯23的两端分别与相邻两个第二绝缘骨架24固定连接,对应的接收线圈21绕设于该第二中心磁芯23的两端之间,相邻两个第二绝缘骨架24可以固定和支撑中间的接收线圈21,防止接收线圈21松散。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对于第二绝缘骨架24和第二中心磁芯23固定连接的连接方式并不进行限制,例如,可以是卡接、也可以是粘接等,但并不限于此。
在一个具体的例子中,每个第二绝缘骨架24上具有通孔(图未示),通孔可以用于固定第二中心磁芯23的端部。也即,每个第二中心磁芯23的两端分别固定于相邻两个第二绝缘骨架24的通孔中。
进一步地,多个第二绝缘骨架24可以包括两个第二边缘绝缘骨架241,两个第二边缘绝缘骨架241为多个第二绝缘骨架24中最外侧的两个第二绝缘骨架24,第二边缘绝缘骨架241可以是板状的,也即,第二边缘绝缘骨架241具有扁平的形状。
进一步地,多个第二绝缘骨架24还可以包括第二中间绝缘骨架242,每个第二中间绝缘骨架242可以是一体成型的。更具体地,第二中间绝缘骨架242可以是呈U型的,但并不限于此。其中,每个第二中间绝缘骨架24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部和第二部,以及第一部和第二部之间的连接部,第一部和第二部可以是板状的部件,第一部和第二部的形状、尺寸和第二边缘绝缘骨架241的形状、尺寸可以是相同的。更进一步地,第二边缘绝缘骨架241的尺寸可以和第一边缘绝缘骨架141的尺寸是相同的。
其中,第二中间绝缘骨架242的数量与第二间隙22的数量相同。更具体地,第二中间绝缘骨架242的第一部和第二部之间的间隔形成上述的第二间隙22,可以用于容纳发射线圈。
参照图3,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一种充电系统的示意图,具体而言,图3示出的充电系统10可以包括图1示出的充电装置1以及图2示出的受电装置2,图3示出的充电系统10可以是图2示出的受电装置2使用图1示出的充电装置1进行充电时的示意图,也即,图3是充电系统10在充电状态下的示意图。
如图3所示,在充电状态下,每个接收线圈21被容纳于与其电磁耦合的两个发射线圈11之间的第一间隙12中。
在具体实施中,充电装置1还可以包括:壳体(图未示)和盖板(图未示)。具体而言,壳体用于容纳上述的多个发射线圈11、多个第一中心磁芯13(参照图1)、多个第一绝缘骨架14(参照图1)、第一边缘磁芯15和第二边缘磁芯16。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具有开口。在不充电的状态下,盖板封闭壳体的开口;在充电状态下,盖板移开,以使发射线圈11之间的第一间隙12暴露于开口。
在一个具体的例子中,充电装置1可以设置于地面下方,当移动终端(例如,电动汽车等)需要进行充电时,可以将移动终端移动至充电装置1的安装处,并将盖板移开,以使得发射线圈11之间的间隙暴露于开口。进一步地,可以将受电装置2移动至与充电装置1对齐的位置,并将受电装置2中的接收线圈21置于发射线圈11之间的第一间隙12中,从而进行充电。其中,受电装置2与充电装置1对齐是指受电装置2中的接收线圈21与充电装置1中的第二间隙12对齐。
更具体地,盖板移开后,可以控制充电装置1和/或受电装置2升降,以将受电线圈21置于发射线圈11之间的第一间隙12中。更具体地,可以控制充电装置1向受电装置2移动,也可以控制受电装置2向充电装置1移动,还可以控制充电装置1和受电装置2同时相向移动。
关于图3示出的充电系统10的具体内容可以参照上文关于图1至图2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2)
结合参照图4至图6,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一种充电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一种受电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一种充电系统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1的区别主要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发射线圈11和接收线圈21由表面覆盖有绝缘物的扁铜线绕制而成,且本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1可以不包括第一绝缘骨架,受电装置2可以不包括第二绝缘骨架。下面就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1中的不同之处进行非限制性的说明。
如图4所示,充电装置1可以包括多个发射线圈11、多个第一中心磁芯13、第一边缘磁芯15和第二边缘磁芯16。其中,多个发射线圈11相互平行设置,每个发射线圈11绕设于对应的第一中心磁芯13上,且相邻两个发射线圈11之间具有第一间隙12。
其中,每个发射线圈11由扁铜线绕制而成,扁铜线的表面覆盖有绝缘物,更具体地,扁铜线为膜包线,能够满足高压绝缘要求,因此相邻的线圈之间无需另设绝缘层进行绝缘。本实施例对于扁铜线的绕制方式并不进行限制,例如,可以是由扁铜线平绕绕制得到的,但并不限于此。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发射线圈11之间具有第一连接线110。具体而言,第一连接线110的一端与一个发射线圈11最外层延伸出的扁铜线连接,另一端与下一个发射线圈11最外层延伸出的扁铜线连接。其中,第一连接线110可以是强度值大于预设阈值的导电材料,且第一连接线110的表面覆盖有绝缘材料。
在一个具体的例子中,第一连接线110可以是表面覆盖有绝缘物的扁铜线,由于扁铜线线材强度大,相邻两个发射线圈11之间无需再设置图1和图2中的第一绝缘骨架14对发射线圈11进行固定和支撑。
在另一个具体的例子中,多个发射线圈11串联,且多个发射线圈11可以是由同一根扁铜线绕制而成的,且相邻两个发射线圈11之间的第一连接线110与多个发射线圈11也是同一根扁铜线。更具体地,对于相邻两个发射线圈11,其中之一的发射线圈11最外层的扁铜线与另一发射线圈11最外层的扁铜线相连。换言之,连接相邻两个发射线圈11的第一连接线110从其中一个发射线圈11的外圈伸出,并延伸到另一个发射线圈11的外圈。
进一步地,最外侧的两个发射线圈11及其对应的第一中心磁芯13分别与第一边缘磁芯15、第二边缘磁芯16固定连接。例如,可以是点胶固定连接等,但并不限于此。
关于图4示出的充电装置1的更多内容可以参照上文关于图1示出的充电装置1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5所示,受电装置2可以包括多个接收线圈21和多个第二中心磁芯23。其中,接收线圈21和第二中心磁芯23一一对应,接收线圈21绕设于其对应的第二中心磁芯23上。每个接收线圈21是由扁铜线绕设而成,扁铜线的表面覆盖有绝缘物。
进一步地,多个接收线圈21相互平行设置,且相邻两个接收线圈21之间具有第二连接线210。具体而言,第二连接线210的一端与一个接收线圈21最外层延伸出的扁铜线连接,另一端与下一个接收线圈21最外层延伸出的扁铜线连接。其中,第二连接线210可以是强度值大于预设阈值的导电材料,且第二连接线210的表面覆盖有绝缘材料。
在一个具体的例子中,第二连接线210可以是表面覆盖有绝缘物的扁铜线,由于扁铜线线材强度大,相邻两个接收线圈21之间也无需再设置图3中的第二绝缘骨架24对接收线圈21进行固定和支撑。
在另一个具体的例子中,多个接收线圈21串联,且多个接收线圈21可以是由同一根扁铜线绕制而成,且相邻两个接收线圈21之间的第二连接线21与多个接收线圈21也是同一根扁铜线。更具体地,对于相邻两个接收线圈,其中之一的接收线圈21最外层的扁铜线与另一接收线圈21最外层的扁铜线相连接。
关于第二连接线210的更多内容可以参照上文关于第一连接线110的相关描述,关于图5示出的受电装置2的更多内容可以参照图2示出的受电装置2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参照图6,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一种充电系统的示意图。具体而言,图6示出的充电系统10可以包括图4示出的充电装置1和图5示出的受电装置2,更具体地,图6示出的充电系统10可以是图5示出的受电装置2使用图4示出的充电装置1进行充电时的示意图,也即,图6是充电系统10在充电状态下的示意图。
如图6所示,在充电状态下,受电装置2中的接收线圈21位于充电装置1的发射线圈11之间的第一间隙12中,由于本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1不包括第一绝缘骨架14,受电装置也未包括第二绝缘骨架24,与实施例1示出的充电系统10相比,图6示出的充电系统10的体积更小。更具体地,在同样的场地中设置充电装置1时,采用图4示出的充电装置1,可以设置更多的充电装置,可以同时为更多的移动终端进行充电,从而可以同时满足更多用户的充电需求。
关于图6示出的充电系统10的更多内容可以参照图1至图5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3)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一种充电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一种受电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一种充电系统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1的区别主要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多个发射线圈是由多根导线绕制而成的,多个接收线圈也是由多根导线绕制而成的。下面就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进行非限制性的说明。
如图7、图8和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案中,充电装置1包括多个发射线圈11,每个发射线圈11可以由1根导线绕制而成,且不同发射线圈11由不同的导线绕制而成。
进一步地,受电装置2包括多个接收线圈21,每个接收线圈21可以由1根导线绕制而成,且不同的接收线圈21由不同的导线绕制而成。
关于本实施例中充电装置、受电装置和充电系统的更多内容,可以参照上文图1至图6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4)
结合参照图10至图12,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一种充电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一种受电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一种充电系统的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方案中,与上述实施例1的区别主要在于,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绝缘骨架的形状、构造不同于实施例1中的第一绝缘骨架的形状、构造。下面就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1中的不同之处进行非限制性的说明。
如图10所示,多个第一绝缘骨架14与发射线圈11平行设置,换言之,多个第一绝缘骨架14沿第一轴心线17的方向并列地设置,每个发射线圈11由其两侧的第一绝缘骨架14固定。
具体而言,多个第一绝缘骨架14可以是板状的,更具体地,多个第一绝缘骨架14的形状和尺寸可以是相同的。换言之,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绝缘骨架14并不区分第一边缘绝缘骨架和第一中间绝缘骨架,多个第一绝缘骨架14的形状和尺寸均是相同的,采用这样的方案有利于提高生产、装配的效率,有利于降低成本。
进一步地,充电装置1还包括:第一固定件18,所述第一固定件18用于固定多个第一绝缘骨架14。具体而言,第一固定件18也可以是板状的,第一固定件18可以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其中,第一面朝向多个第一绝缘骨架14,多个第一绝缘骨架14的第一端可以分别固定于第一固定件18的第一面。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对于第一固定件18的尺寸并不进行限制,其只要能固定多个第一绝缘骨架14即可。其中,第一固定件18是绝缘的。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方案中,多个发送线圈11是由同一根导线绕制而成的。
参考图11,受电装置2中多个第二绝缘骨架24与接收线圈21平行设置,换言之,多个第二绝缘骨架24沿第二中心线27的方向并列地设置。其中,每个接收线圈21由其两侧的第二绝缘骨架24固定。
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多个第二绝缘骨架24均可以是板状的,更具体地,多个第二绝缘骨架24的形状和尺寸可以是相同的。换言之,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二绝缘骨架24并不区分第二边缘绝缘骨架和第二中间绝缘骨架,多个第二绝缘骨架24的形状和尺寸均是相同的,采用这样的方案有利于提高生产、装配的效率,有利于降低成本。
进一步地,受电装置2还包括:第二固定件28,第二固定件28用于固定多个第二绝缘骨架24。具体而言,第二固定件28也可以是板状的,第二固定件28也可以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第二固定件28的第一面为朝向第二绝缘骨架24的一面,多个第二绝缘骨架24的第一端可以分别固定于第二固定件28的第一面。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对于第二固定件28的尺寸并不进行限制,其只要能固定多个第二绝缘骨架24即可。其中,第二固定件28可以是绝缘的。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多个接收线圈21也是由同一根导线绕制而成的。
参照图12,图12是本实施例中充电系统在充电状态下的示意图。如图12所示,充电系统10中,第一固定件18的第一面和第二固定件28的第一面是相对的。
关于本实施例中充电装置、受电装置和充电系统的更多内容,可以参照上文图1至图9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5)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中一种充电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4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中一种受电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5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中充电系统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4的区别主要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多个发射线圈是由多根导线绕制而成的,多个接收线圈也是由多根导线绕制而成的。下面就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进行非限制性的说明。
如图13、图14和图15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案中,充电装置1包括多个发射线圈11,每个发射线圈11可以由1根导线绕制而成,且不同发射线圈11由不同的导线绕制而成。
进一步地,受电装置2包括多个接收线圈21,每个接收线圈21可以由1根导线绕制而成,且不同的接收线圈21由不同的导线绕制而成。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充电装置可以仅包括单个发射线圈,受电装置可以包括多个接收线圈,且多个接收线圈相互平行设置。在充电状态下,该单个发射线圈可以位于受电装置中任意两个接收线圈之间的第二间隙中。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充电装置可以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多个发射线圈,受电装置可以仅包括单个接收线圈。在充电状态下,该单个接收线圈可以位于任意两个发射线圈之间的第二间隙中。
应理解,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申请实施例中出现的“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本申请实施例中出现的第一、第二等描述,仅作示意与区分描述对象之用,没有次序之分,也不表示本申请实施例中对设备个数的特别限定,不能构成对本申请实施例的任何限制。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附图标记说明
1 充电装置
11 发射线圈
12 第一间隙
13 第一中心磁芯
14 第一绝缘骨架
141 第一边缘绝缘骨架
142 第一中间绝缘骨架142
15 第一边缘磁芯
16 第二边缘磁芯
17 第一轴心线
2 受电装置
21 接收线圈
22 第二间隙
23 第二中心磁芯
24 第二绝缘骨架
241 第二边缘绝缘骨架
242 第二中间绝缘骨架
10 充电系统
110 第一连接线
210 第二连接线
18 第一固定件
28 第二固定件
Claims (12)
1.一种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装置包括:
相互平行设置的多个发射线圈且相邻两个发射线圈之间存在第一间隙;
其中,所述第一间隙用于在充电状态下容纳与所述发射线圈电磁耦合的接收线圈,或者,所述发射线圈在充电状态下被容纳于与其电磁耦合的相邻两个接收线圈之间的第二间隙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中心磁芯,每一发射线圈绕设于对应的第一中心磁芯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第一绝缘骨架,所述多个第一绝缘骨架和所述发射线圈平行设置,且每个发射线圈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第一绝缘骨架;
其中,每个发射线圈由其两侧的第一绝缘骨架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线圈由表面覆盖有绝缘物的扁铜线绕制而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边缘磁芯和第二边缘磁芯,所述第一边缘磁芯、第二边缘磁芯和所述发射线圈沿所述发射线圈的轴心线设置,并且所述发射线圈位于所述第一边缘磁芯和第二边缘磁芯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线圈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多个发射线圈由多根导线绕制而成,或者,所述多个发射线圈由同一根导线绕制而成。
7.一种受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受电装置包括:
相互平行设置的多个接收线圈且相邻两个接收线圈之间存在第二间隙,其中,所述接收线圈在充电状态下被容纳于与其电磁耦合的相邻两个发射线圈之间的第一间隙中,或者,所述第二间隙用于在充电状态下容纳与所述接收线圈电磁耦合的发射线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受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中心磁芯,每一接收线圈绕设于对应的第二中心磁芯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受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第二绝缘骨架,所述多个第二绝缘骨架和所述接收线圈平行设置,且每个接收线圈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第二绝缘骨架;
其中,每个接收线圈由其两侧的第二绝缘骨架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受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线圈由表面覆盖有绝缘物的扁铜线绕制而成。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受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线圈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多个接收线圈由多根导线绕制而成,或者,所述多个接收线圈由同一根导线绕制而成。
12.一种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系统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装置;
如权利要求7至11任一项所述的受电装置;
或者,所述充电系统包括:充电装置以及受电装置,其中,所述充电装置仅包含单个发射线圈,所述受电装置包括多个接收线圈,且所述多个接收线圈相互平行设置,在充电状态下,该单个发射线圈位于所述受电装置中任意两个接收线圈之间的第二间隙中;
或者,所述充电系统包括:充电装置以及受电装置,其中,所述充电装置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多个发射线圈,所述受电装置仅包括单个接收线圈,在充电状态下,该单个接收线圈位于任意两个发射线圈之间的第一间隙中。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312665.0U CN217607506U (zh) | 2021-12-27 | 2021-12-27 | 充电装置、受电装置和充电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312665.0U CN217607506U (zh) | 2021-12-27 | 2021-12-27 | 充电装置、受电装置和充电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607506U true CN217607506U (zh) | 2022-10-18 |
Family
ID=835618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3312665.0U Active CN217607506U (zh) | 2021-12-27 | 2021-12-27 | 充电装置、受电装置和充电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607506U (zh) |
-
2021
- 2021-12-27 CN CN202123312665.0U patent/CN21760750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063044B (zh) | 一种无线充电线圈和无线充电系统 | |
US9160205B2 (en) | Magnetically permeable structures | |
KR20150035512A (ko) | 무선 전력 전송 시스템들에서의 권선 배열들 | |
US11232900B2 (en) | Device for a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 |
JP2011142177A (ja) | 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及び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用コイルユニット | |
US10862539B2 (en) | Secondary pad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KR20150067749A (ko) | 와이어링 하네스 및 무선 전력 전송 시스템 | |
CN106560905A (zh) | 无线充电松耦合变压器及汽车无线充电装置 | |
CN102005783A (zh) | 无线充电装置 | |
US10516297B2 (en) |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pad and ground assembly having the same | |
CN201478847U (zh) | 一种无线充电装置 | |
CN109545543B (zh) | 一种变压器的自动化加工方法及变压器 | |
CN217607506U (zh) | 充电装置、受电装置和充电系统 | |
CN103312047A (zh) | 一种高效率大功率非接触充电系统电能发射与接收装置 | |
CN117612839A (zh) | 一种车载集成变压器及新能源汽车 | |
CN203225594U (zh) | 一种高效率大功率非接触充电系统电能发射与接收装置 | |
KR20170106008A (ko) | 무선 전력 전송 패드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그라운드 어셈블리 | |
CN207458744U (zh) | 一种无线充电线圈和无线充电系统 | |
KR101589609B1 (ko) | 무선 전력공급장치 | |
JP2017212302A (ja) | コイル装置、非接触給電装置、及び非接触受電装置 | |
JP3623858B2 (ja) | 高周波トランスの巻線 | |
CN201355713Y (zh) | 电连接器 | |
CN211265252U (zh) | 无线充电的发射端 | |
CN205751835U (zh) | 无线充电松耦合变压器及汽车无线充电装置 | |
CN209963837U (zh) | 一种无线充电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