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01053U9 - 一种加热体总成及具有其的蒸汽熨烫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加热体总成及具有其的蒸汽熨烫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601053U9 CN217601053U9 CN202221852613.4U CN202221852613U CN217601053U9 CN 217601053 U9 CN217601053 U9 CN 217601053U9 CN 202221852613 U CN202221852613 U CN 202221852613U CN 217601053 U9 CN217601053 U9 CN 217601053U9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annel
- vaporization
- vaporizing
- steam
- wa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r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加热体总成及具有其的蒸汽熨烫设备,包括主体和面板,所述主体上层内置有汽化水道,所述主体内嵌入有加热元件,所述主体下层设有开放式的汽化通道,所述主体和面板配合以闭合汽化通道,所述汽化水道与汽化通道连通,汽化通道的两端设有第一增压腔和第二增压腔,提高出蒸汽效果和导热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蒸汽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加热体总成及具有其的蒸汽熨烫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手持式挂烫机产品中使用的发热体在近几十年结构变化不大,采用单向暴露式的水路及用盖板对水路密封,水路的截面宽窄大小不一致,水流在水路加热后气化喷出时不能完全气化,熨烫效果欠佳。现有产品中的加热体类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无法满足人们对产品的个性化、功能性提出的新要求。
如图1至4所示的传统挂烫机的加热体总成包括:和电热元件铸一体成型的加热体主体、密封水路的密封板、和外部管路连接的接头与硅胶连接件;加热体主体和面板的连接部位是加热体的蒸汽出口,通过硅胶件安装在两者之间做密封,通过螺丝对加热体主体和面板进行固定,作为一个总成装配到挂烫机上。在工作过程中通过水泵增压水流匀速从进口进入加热体内,沿内部水路进行加热、气化,然后从加热体主体出气口排出,通过连接的密封的硅胶件的喷射口出蒸汽并熨烫的过程。
现有技术的加热体存在以下缺陷:1、水体在汽化水路中不能完全气化,在蒸汽排出同时会有细小的水珠一起排出,致使熨烫的衣物直接浸湿;2、蒸汽排出量小不能满足挂烫和熨烫的实际需求;3、加热体的小型化趋势,导致加热体变小,从而导致现加热体受限于现有结构的设计,进一步导致气化水路不能气化完全,该种加热体的加热效率不高,导致汽化性能下降,难以支撑大流量水泵;4、进口处容易水垢板结,导致堵塞至流速变慢及影响加热体使用寿命;5、蒸汽的喷射距离比较近,对衣物等穿透性不够,造成熨烫时间和效果上的不佳6、现有挂烫机采用的加热体大功率,造成能源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热体总成及具有其的蒸汽熨烫设备,提高出蒸汽效果和导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加热体总成,包括主体和面板,所述主体上层内置有汽化水道,所述主体内嵌入有加热元件,所述主体下层设有开放式的汽化通道,所述主体和面板配合以闭合汽化通道,所述汽化水道与汽化通道连通。
作为优选的,所述主体内还设有:
汽化水道,用于供水体进入,内置于所述主体上层,所述汽化水道至少具有关于主体的部分轮廓盘绕的第一路径;
第一增压腔,所述第一增压腔位于汽化水道与汽化通道结合位置,以使第一增压腔连通汽化水道和汽化通道,所述第一增压腔供水体在其内增压后进入汽化通道;
第二增压腔,开设于所述主体下层,所述第二增压腔与汽化通道末端对接,所述第二增压腔供蒸汽在其内增压后进入出汽部位;
出汽部位,所述出汽部位上形成有增压通道,所述增压通道与第二增压腔正对设置,并供蒸汽输出,且所述增压通道至少具有口径减小的收口段。
进一步,所述第一增压腔和第二增压腔的口径均大于汽化通道和汽化水道,从而保证水流进入汽化通道和离开汽化通道时的爆炸增压效果。
进一步,所述汽化水道嵌设于主体内并靠近所述加热元件,从而获得更大的热传导效果。
进一步,所述汽化水道还包括第二路径,所述第二路径关于加热元件的轮廓盘绕设置。
进一步,所述汽化水道末端形成出口,所述汽化通道在第一增压腔内形成第二进口,所述第二进口与出口同向设置,有利于水流在第一增压腔内爆炸增压。
进一步,所述汽化水道由不锈钢管道构成,且第一路径由大圆弧盘绕而成,采用不锈钢水管不易氧化,进一步减少水垢的产生。
进一步,所述加热元件呈大致的U字型设置,且所述加热元件的两边界具有向内收拢的圆弧部位,在有限的主体区域内提高加热元件的导热面积。
进一步,所述汽化通道呈单向设置,从而增加汽化通道的路径长度。
进一步,所述汽化通道在主体上蜿蜒设置,且每个汽化通道的蜿蜒节点均通过圆弧过渡连接。
进一步,所述汽化通道的截面面积大于等于汽化水道的截面面积,且汽化通道与汽化水道的截面面积之比小于2:1,通过控制汽化通道的截面面积,保证汽化通道内压力的前提下,增加汽化通道的路径长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通过汽化水道输入水流,水流流经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并进行汽化,形成水汽混合物并在汽化水道末端进入第一增压腔,进行增压爆炸和膨胀加速,以水汽混合的状态进入汽化通道,其中,汽化通道单向设置,从而增加水汽的行进路径,使得水汽在汽化通道内完全汽化,完全汽化后的蒸汽进入第二增压腔进行第二次增压爆炸,最后从增压通道输出,增压通道在蒸气喷出时进行加压加速喷出,提升水蒸气对纺织品的穿透效果、提升熨烫效果;
2、半开放的汽化通道通过面板封闭,使得发热体和面板的金属面直接大面积接触,也助于提升面板的升温速度,蒸汽得以直接对面板进行热辐射,从而提高导热效率,因导热效果的提升、加热体内部空间的充分利用,加热体可以做到功率小、体积微型化,但可以提供比拟大功率加热体的蒸汽喷射量,提升熨烫效果。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蒸汽熨烫设备,包括上述的加热体总成。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加热体和面板系统总成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的出汽部位和加热体总成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的加热体总成的局部示意图;
图4为现有技术的水路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加热体总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面板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加热体总成的剖视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加热体总成的另一角度的剖视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加热体上层的切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加热体下层的切面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加热体的爆炸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加热体的另一爆炸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增压腔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中:1、主体;1.1、凸座;
2、面板;2.1、凹座;
3、汽化通道;3.1、第二进口;
4、加热元件;
5、汽化水道;5.1、第一路径;5.2、第二路径;5.3、第一进口;5.4、出口;
6、第一增压腔;7、第二增压腔;
8、出汽部位;8.1、增压通道;8.2、收口段;8.3、出汽段;8.4、硅胶件;
9、堵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文中出现了术语上、中、下、顶端、一端等以描述各种元件,但这些元件不被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元件彼此区分开以便于理解,而不是用于定义任何方向或顺序上的限制。
如图5-13所示,一种加热体总成,包括主体1和面板2,所述主体1下层设置开放式的汽化通道3,所述主体1和面板2配合从而闭合汽化通道3,所述主体1内嵌入有加热元件4,包括:
汽化水道5,内置于所述主体1上层,汽化水道5优选一体式构成在主体1内,汽化水道5在加热体上形成第一进口5.3和出口5.4,第一进口5.3用于供水体进入,从图9中可以看出,所述汽化水道5至少具有盘绕设置的第一路径5.1;
第一增压腔6,位于汽化通道与汽化水道的结合处,所述第一增压腔6竖向的连通汽化水道5和汽化通道3,第一增压腔6呈口径大于汽化水道5的腔体,使得水体在其内增压后进入汽化通道3,所述汽化通道3在第一增压腔6底部形成第二进口3.1,水汽通过第二进口进入汽化通道3;
第二增压腔7,开设于所述主体1下层,所述第二增压腔7与汽化通道3末端对接,第二增压腔呈口径大于汽化通道3的腔体,使得蒸汽在其内增压后进入出汽部位8;
出汽部位8,所述出汽部位8上形成有增压通道8.1,所述增压通道8.1与第二增压腔7正对设置,并供蒸汽输出,且所述增压通道8.1至少具有口径减小的收口段8.2,经过第一增压腔6、第二增压腔7和增压通道8.1的增压,使得蒸汽能够以大压力并快速的喷出,提高对纺织物的穿透效果。
具体的,第一增压腔位于汽化通道的前端,第二增压腔位于汽化通道的后端,第一增压腔能够在竖向上连通汽化水道和汽化通道,第二增压腔能够在竖向上连通汽化通道和出汽部位。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对汽化水道5盘绕设置,增加进水路径,以提高进水压力,有利于蒸汽的快速产生,且汽化水道5是布置在主体1内,使得在进水过程中也能够承接热量,实现初步汽化的效果,从而能够有效的增加汽化效率,提高蒸汽量。
在本实施例中,过在水路中设计增压腔,使得蒸汽加速流动,增压腔处于水路中,其宽、深均大于水路较多;水汽混合物从汽化水道5中流入,使得增压室压力得到释放;因下层的汽化通道3宽度尺寸和深度尺寸相对增压腔的尺寸小很多,根据文丘里效应可知实际增加了水汽的流速,起到了增压效果。
如图13所示,作为加热主体1内通道和加热元件4的一种布局,汽化水道5设置在主体1上层,加热元件4设置在主体1中层,汽化通道3设置在主体1下层,汽化水道5采用内置式,汽化通道3采用半开放式,有利于微型化的设计应用,通过第一增压腔6连接汽化水道5和汽化通道3,通过第二增压腔7连接汽化通道3和出汽部位8,该种布局方式,加热元件4的加热效果更加均衡,汽化水道5的出口5.4与汽化通道3的第二进口3.1之间存在高度差,保证水流在第一增压腔6内的爆炸增压效果。
作为另一可选的,汽化水道5的出口5.4可设置成与汽化通道3的第二进口3.1同一高度,或是出口5.4与第二进口3.1错开设置。
具体的,所述第一增压腔6和第二增压腔7的口径均大于汽化通道3和汽化水道5,从而保证水流进入汽化通道3和离开汽化通道3时的爆炸增压效果。
作为汽化通道3和汽化水道5的一种截面关系的实施方式,所述汽化通道3的截面面积大于等于汽化水道5的截面面积,且汽化通道3与汽化水道5的截面面积之比小于2:1,通过控制汽化通道3的截面面积,保证汽化通道3内压力的前提下,增加汽化通道3的路径长度。
作为对汽化水道5的进一步解释,所述汽化水道5嵌设于主体1内并靠近所述加热元件4,且汽化水道5除第一进口5.3,其余都嵌入的包裹在主体1内,从而获得更大的热传导效果,在水流输入过程中即进行汽化。
如图9所示,具体的,所述汽化水道5还包括第二路径5.2,所述第二路径5.2关于加热元件4的轮廓盘绕设置,从而保证与加热元件4的传热效果,其中,第一路径5.1具有竖向的进水段,以及盘绕的连接在进水段底部的盘绕段,通过盘绕段连接第二路径5.2,第一路径5.1以大圆弧的形式过渡,从第一进口5.3至第二路径5.2盘绕,减少第一进口5.3处的水垢附着,从而大幅度的提高加热体的使用寿命。
如图7和图8所示,具体的,所述汽化水道5末端形成出口5.4,所述汽化通道3在第一增压腔6内形成第二进口3.1,所述第二进口3.1与出口5.4正对设置,避免水流直接冲击汽化通道3的边壁,预防水垢的产生。
具体的,所述汽化水道5由不锈钢管道构成,采用不锈钢水管不易氧化,进一步的减少水垢的产生,同时不锈钢的材质特性可减轻水垢的侵蚀。
构成汽化水道5的不锈钢水管可以更方便的成型制造,实际可以根据加热体主体1和总成的大小做调整。
作为对汽化通道3的进一步解释,汽化通道3的截面尺寸基本一致,从而大幅增加水路总长度,使水蒸气在水路中完全气化喷出,相对变径的汽化通道3,该种尺寸基本一致的汽化通道3能够有效减少水路对水流和水蒸气的阻挡,从而加大水蒸气的喷射量和喷射距离,提高挂烫和熨烫品质;
另外的,整条汽化通道3的截面一致,在输水量一致的前提下该截面越小可使蒸汽在流动速度越快,相应空出更多面积设计水路提高水蒸汽的蒸发效果。
具体的,所述汽化通道3在主体1上呈连续的蜿蜒设置,且每个汽化通道3的蜿蜒节点均通过圆弧过渡连接,通过该种方式,不在汽化通道3内设置侧壁或其他构造,减少对蒸汽路径的阻碍,且所述汽化通道3关于主体1的轮廓由外向内设置,可在相同面积容纳更长的水路。
作为对加热元件4的进一步解释,所述加热元件4呈大致的U字型设置,且所述加热元件4的两边界具有向内收拢的圆弧部位,从而在有限的主体1区域内提高加热元件4的导热面积。
作为对出汽部位8的进一步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增压腔7与面板2之间夹设有硅胶件8.4,出汽部位8和增压通道8.1均构成在硅胶件8.4上,其中,增压通道8.1的数量为多个,关于出汽方向依次具有收口段8.2和出汽段8.3,收口段8.2呈多阶的碗口状,出汽段8.3呈小孔设计并连通收口段8.2的最小端,通过硅胶件8.4的柔性特性,进一步提高对蒸汽的压缩增压效果,同时,硅胶件8.4还起到对出汽部位8处的密封效果。
具体的,所述主体1处设有供硅胶件8.4容置的座体,面板2能够压覆在座体处,并在硅胶件8.4的安装部位处形成窄口,硅胶件8.4对应窄口设有环槽,从而使得硅胶件8.4紧密的嵌入在主体1与面板2之间,并且,硅胶件8.4在面板2上的部分形成扩口,保证蒸汽输出时的扩散效果。
如图6所示,作为可选的,硅胶件8.4设置在面板2的中部,并与第二增压腔7轮廓相配,通过对硅胶材质喷射头进行微型化设计,减少与加热体主体1、面板2的接触面积、最大限度的提高面板2和加热体主体1之间的导热效果。
作为对面板2和主体1连接的进一步实施方式,为了增加主体1与面板2之间的导热面积,主体1与面板2之间采用无侧边的配合方式。
具体的,所述面板2的周侧设有凹座2.1,所述主体1的周侧设有凸座1.1,所述凸座1.1能够置入在凹座2.1内,并且,在凸座1.1与凹座2.1的水平边界、竖向边界之间采用密封胶固定,该设计省去面板2或主体1的外侧边,使安装工作大幅简化、同时最大程度的减小导热胶的用量和最小化胶合区域,提升密封效果。
作为可选的,密封胶为导热胶。
通过以上改进,使得主体1与面板2之间除了汽化通道3之外均为导热面,两者能够大面积的贴合,极大的提高了导热效率,从蒸汽量角度来看,其能够在更小的体积下使用大流量的水泵供水,从而提供更大的蒸汽量提高挂烫和熨烫效果;从能源利用角度来看,加热体在更小的功率下实现更大的蒸汽量,提高实际效率,减少能源消耗;从使用寿命来看,相应的加热体可以在更低的温度下工作既可以满足熨烫需要的温度需求,从而提升加热体的使用寿命。
从图10中可以看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汽化通道3呈单向设置,从而增加汽化通道3的路径长度,可以最大程度的延长下层水路的长度,从而有利于水流在水路中的流经时间和面积,提高蒸发效率。
可以想到的,在上述增压腔和汽化水道5的增压加持下,也可设置对称的汽化通道3,虽减少了路径长度,但相对同现有的蒸汽刷也具有更大的蒸汽喷射和蒸汽生成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中,蒸汽在出汽部位8上的出汽方向是关于汽化通道3、汽化水道5和加热元件4的切面法向,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蒸汽发生器,该种加热体内的蒸汽能够直接作用在面板2上,能够有效的增加对面板2的导热效果,使得面板2快速升温。
从图11和图12中所示,作为主体1与面板2装配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面板2上伸出两个带有内螺纹的连接柱,在主体1上设有两个通孔,连接柱与通孔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其中,所述连接柱和通孔均避让汽化通道3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增压腔6上盖设有堵头9,堵头9封闭第一增压腔6,且堵头9与主体1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工作原理:
水流通过第一进口5.3进入汽化水道5,经过大弧角的第一路径5.1以避免水垢的产生;
水流继续行进,经过第二路径5.2后完成初步汽化,并进入第一增压腔6进行增压爆炸,至少形成水汽混合的状态;
水汽行进进入汽化通道3,汽化通道3单向设置,从而增加水汽的行进路径,使得水汽在汽化通道3内完全汽化;
完全汽化后的蒸汽进入第二增压腔7进行第二次增压爆炸,最后从增压通道8.1输出,增压通道8.1在蒸汽喷出时进行加压加速喷出。
通过上述实施例的改进,该种加热系统有效的提高了导热效率,适合开发15mm~20mm以内的含面板2尺寸的超薄型加热体。
一种蒸汽熨烫设备,包括上述的加热体总成。
需要指出的是,该蒸汽熨烫设备至少具有水箱,用于将水箱内水体输送至加热体总成的泵体,该蒸汽熨烫设备可选为手持式的蒸汽刷,其结构已经在市场上广泛运用,因此在图中未示出,不做过多赘述。
采用上述的加热体总成,得以在使用较小功率的加热体达到预期的出汽量和出汽效果,从而减少电能的损耗。
作为示例的,可选用加热体功率900W,以达到或优于现有产品1500W的出汽量,对电能的损耗降低60%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Claims (10)
1.一种加热体总成,包括主体(1)和面板(2),所述主体下层设有开放式的汽化通道(3),所述主体和面板配合以闭合汽化通道,所述主体(1)内嵌入有加热元件(4),其特征在于,包括:
汽化水道(5),内置于所述主体(1)上层,所述汽化水道(5)至少具有盘绕设置的第一路径(5.1);
第一增压腔(6),所述第一增压腔(6)连通汽化水道(5)和汽化通道(3),所述第一增压腔(6)供水体在其内增压后进入汽化通道(3);
出汽部位,与汽化通道连通并供蒸汽输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体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内还设有:
第二增压腔(7),开设于所述主体(1)下层,所述第二增压腔(7)与汽化通道(3)末端对接,所述第二增压腔(7)供蒸汽在其内增压后进入出汽部位(8);
出汽部位(8),所述出汽部位(8)上形成有增压通道(8.1),所述增压通道(8.1)与第二增压腔(7)正对设置,并供蒸汽输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体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增压腔(6)和第二增压腔(7)的口径均大于汽化通道(3)和汽化水道(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体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汽化通道(3)的截面面积大于等于汽化水道(5)的截面面积,且汽化通道(3)与汽化水道(5)的截面面积之比小于2: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体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汽化水道(5)嵌设于主体(1)内并靠近所述加热元件(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体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汽化水道(5)还包括第二路径(5.2),所述第二路径(5.2)关于加热元件(4)的轮廓盘绕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体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汽化水道(5)末端形成出水口(5.4),所述汽化通道(3)在第一增压腔(6)内形成第二进口(3.1),所述第二进口(3.1)与出口(5.4)同向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体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汽化通道(3)呈单向设置,且所述汽化通道(3)的截面面积一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体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汽化通道(3)在主体(1)上呈连续蜿蜒设置,且每个汽化通道(3)的蜿蜒节点均通过圆弧过渡连接,且所述汽化通道(3)关于主体(1)轮廓由外向内设置。
10.一种蒸汽熨烫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的加热体总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852613.4U CN217601053U9 (zh) | 2022-07-18 | 2022-07-18 | 一种加热体总成及具有其的蒸汽熨烫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852613.4U CN217601053U9 (zh) | 2022-07-18 | 2022-07-18 | 一种加热体总成及具有其的蒸汽熨烫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601053U CN217601053U (zh) | 2022-10-18 |
CN217601053U9 true CN217601053U9 (zh) | 2023-05-05 |
Family
ID=835916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852613.4U Active CN217601053U9 (zh) | 2022-07-18 | 2022-07-18 | 一种加热体总成及具有其的蒸汽熨烫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601053U9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387102B (zh) * | 2022-07-18 | 2024-08-23 | 宁波有铭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发热体总成及具有其的蒸汽熨烫设备 |
-
2022
- 2022-07-18 CN CN202221852613.4U patent/CN217601053U9/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601053U (zh) | 2022-10-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7601053U9 (zh) | 一种加热体总成及具有其的蒸汽熨烫设备 | |
US7823304B2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forming steam | |
CN202328761U (zh) | 一种暖风加湿机 | |
CN115387102B (zh) | 一种发热体总成及具有其的蒸汽熨烫设备 | |
CN210975290U (zh) | 一种出汽稳定的蒸汽发生器 | |
CN203116154U (zh) | 一种膜式电暖器 | |
US8037627B2 (en) | Iron | |
CN101463553B (zh) | 二次汽化一体式蒸汽电熨斗 | |
CN214061016U (zh) | 一种雾化式注水蒸汽刷 | |
CN201339136Y (zh) | 二次汽化一体式蒸汽电熨斗 | |
CN201100706Y (zh) | 反射式电暖器 | |
CN201183912Y (zh) | 一种蒸汽熨斗底板 | |
CN108223849B (zh) | 暖气片用交叉流向h阀 | |
CN208414922U (zh) | 热风蒸汽熨斗 | |
CN210662792U (zh) | 一种蒸汽产生装置 | |
CN217083413U (zh) | 一种新型通用斜温蓄水式换热器 | |
CN219519322U (zh) | 一种具有偏心结构喷嘴壳体的减温器 | |
CN215461027U (zh) | 一种多功能注氧仪 | |
CN2489293Y (zh) | 变声速增压节能汽水直接热交换器 | |
CN201058944Y (zh) | 一种蒸汽电熨斗发热底板结构 | |
CN201301404Y (zh) | 一种蒸汽电熨斗 | |
CN2247312Y (zh) | 自热式节能热水器 | |
CN216769376U (zh) | 新型高温蒸汽加热器 | |
CN219463729U (zh) | 一种射流增压结构及出水装置 | |
CN209295075U (zh) | 电加热蒸汽锅炉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U01 | Correction of utility model |
Correction item: Description Correct: According to the instruction manual submitted on March 21, 2023, the examiner modified the "heating body assembly" in the entire text of the manual to "heating body assembly" according to their authority False: Instructions submitted on July 18, 2022 Number: 42-01 Page: ?? Volume: 38 |
|
CU01 | Correction of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