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94633U - 离子交换器 - Google Patents
离子交换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594633U CN217594633U CN202220732346.0U CN202220732346U CN217594633U CN 217594633 U CN217594633 U CN 217594633U CN 202220732346 U CN202220732346 U CN 202220732346U CN 217594633 U CN217594633 U CN 21759463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xchange resin
- ion exchange
- casing
- refrigerant
- st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Fuel Cell (AREA)
Abstract
本新型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离子交换器,其能够有效且适当地对制冷剂在离子交换树脂的更换作业时从壳体的漏出进行处理。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离子交换器10具备:壳体20,其具有形成在上部的开口23,并在壳体20的内侧具有制冷剂流通的流道24;内侧保持体31,其配置在壳体20的流道24中,并保持从制冷剂去除杂质离子的离子交换树脂30;流入部21,其与流道24的上游侧连接,并使制冷剂流入壳体20的内侧;排出部22,其与流道24的下游侧连接,并使制冷剂排出至壳体20的外侧;盖部40,其在壳体20容纳内侧保持体31的状态下关闭开口23,并将流道24与外部隔开;及,流体排出阀41,其配置在盖部40上,并能够切换将流体从流道24排出至外部的状态与不将流体排出至外部的状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新型涉及一种离子交换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确保更多的人能够获得负担得起、可靠、可持续且先进的能源,正在进行有关燃料电池的研究开发,这将有助于提高能源效率。
在使液态的制冷剂循环以冷却燃料电池的技术中,已知如下的技术:配置离子交换器以去除导致发电效率降低和劣化的制冷剂中的杂质离子。作为记载这种技术的文献例如有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离子交换系统,其具备:离子交换器,其并列配置在被处理液的循环系统中;电导率感知单元,其用于感知被处理液的电导率;多个阀,其用于控制被处理液通过各离子交换器;及,控制单元,其用于基于电导率感知单元所感知的结果控制各阀的开闭。
[先前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50588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离子交换器中,需要进行如下的更换作业:在更换时期到来时打开壳体的盖子拔除旧离子交换树脂,并更换为新离子交换树脂。在该更换作业中,残留在壳体内侧的制冷剂在装入新离子交换树脂时有可能洒到壳体的外侧。而且,由于更换作业的盖子的开闭有可能会导致向壳体内混入过多的空气。
本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离子交换器,其能够有效且适当地对制冷剂在离子交换树脂的更换作业时从壳体的漏出进行处理。并且,该离子交换器还有助于提高能源的效率。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1)本新型涉及一种离子交换器(例如,后述的离子交换器10、110),其用于从冷却燃料电池(例如,后述的燃料电池堆2)的液态制冷剂去除杂质离子,具备:壳体(例如,后述的壳体20),其具有形成在上部的开口(例如,后述的开口23),并在前述壳体的内侧具有前述制冷剂流通的流道(例如,后述的流道24);内侧保持体(例如,后述的内侧保持体31),其配置在前述壳体的前述流道中,并保持从前述制冷剂去除杂质离子的离子交换树脂(例如,后述的离子交换树脂30);流入部(例如,后述的流入部21),其与前述流道的上游侧连接,并使前述制冷剂流入前述壳体的内侧;排出部(例如,后述的排出部22),其与前述流道的下游侧连接,并使前述制冷剂排出至前述壳体的外侧;盖部(例如,后述的盖部40),其在前述壳体容纳前述内侧保持体的状态下关闭前述开口,并将前述流道与外部隔开;流体排出阀(例如,后述的流体排出阀41),其配置在前述盖部上,并能够切换将流体从前述流道排出至外部的状态与不将前述流体排出至外部的状态。
由此,在将保持旧离子交换树脂的内侧保持体从壳体拔除,并更换为保持新离子交换树脂的内侧保持体的更换作业中,能够通过流体排出阀将残留在壳体内的制冷剂排出至外部。而且,即使在容纳保持新离子交换树脂的内侧保持体,并用盖部关闭壳体的开口时,空气进入壳体的内侧,仍能通过流体排出阀,将该空气与制冷剂一起排出至壳体的外部。由于是流体排出阀位于壳体上方的构造,因此,也能有效地将在流道中上升的气泡与制冷剂一起排出至壳体的外侧。这样一来,根据本新型的构造,能够用简单的构造,实现在更换作业中能够排出非必需制冷剂和空气的离子交换器。
(2)在(1)的离子交换器中,前述内侧保持体由能够在保持前述离子交换树脂的状态下从外侧目视确认该离子交换树脂的网构成,前述壳体可以形成有窗部(例如,后述的窗部25),在容纳前述内侧保持体的状态下,所述窗部用于目视确认前述内侧保持体所保持的前述离子交换树脂。
由此,能够目视确认实际的离子交换树脂的状态。像以往那样,当借由检测电导率和累积发电时间来判断离子交换树脂的更换时期时,由于实际的发电负荷不同或者传感器精度产生偏差等原因,有时即使在未达到更换时期的状态下也更换了离子交换树脂。采用透过窗部目视确认实际的离子交换树脂状态的构造,由此,不需要构建进行检测电导率和累积发电时间等复杂控制的系统,就能够实现以简单的构造准确地确认离子交换树脂的更换时期的构造。
(3)在(2)的离子交换器中,前述窗部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于前述壳体的上侧,前述窗部的范围可以设定为,至少能够确认比达到更换时期的前述离子交换树脂的上端位置靠上方的区域。
由此,由于能够目视确认离子交换树脂在达到更换时期之前的状态,因此,能够透过窗部更可靠地把握离子交换树脂的更换时期。
(4)在(2)或(3)的离子交换器中,前述窗部可以具有显示部(例如,后述的更换时期半线26、需要更换线27),所述显示部示出前述离子交换树脂的更换时期的标准。
由此,能够利用显示部目视确认更换时期标准,能够更恰当地设定保养计划。
(5)在(2)~(4)中的任一种离子交换器中,前述离子交换器可以具备弹性部件(例如,后述的弹性部件50),所述弹性部件配置在前述壳体的内侧,且配置在前述盖部与前述盖部所对向的前述内侧保持体之间。
由此,能够借由弹性部件,防止浮力导致内侧保持体向上方移动,因此能够固定壳体内的内侧保持体的位置。内侧保持体的位置固定在壳体的内侧,由此,还能够借由目视透过窗部更准确地确认离子交换树脂。
(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新型,能够提供一种离子交换器,其能够有效且适当地对制冷剂在离子交换树脂的更换作业时从壳体的漏出进行处理。并且,该离子交换器还有助于提高能源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绘示本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包含离子交换器的燃料电池系统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2是绘示本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子交换器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示意性绘示本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子交换器的外观侧视图。
图4是示意性绘示本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子交换器的内部的截面图。
图5是示意性绘示本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子交换器的离子交换树脂收缩至更换时期半线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6是示意性绘示本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子交换器的离子交换树脂收缩至更换时期半线的状态的外观侧视图。
图7是示意性绘示本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子交换器的离子交换树脂收缩至需要更换线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8是示意性绘示本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子交换器的离子交换树脂收缩至需要更换线的状态的外观侧视图。
图9是示意性绘示本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子交换器在更换离子交换树脂时的内部的截面图。
图10是示意性绘示本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离子交换器的内部的截面图。
图11是示意性绘示本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离子交换器的外观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新型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1对燃料电池系统1的整体构造进行说明。图1是绘示本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包含离子交换器10的燃料电池系统1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1所示的燃料电池系统1搭载在作为移动体的车辆100上。本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系统1包含:燃料电池堆2、冷却回路3、散热器4、制冷剂泵5、温度传感器6、离子交换回路7、及离子交换器10。
燃料电池堆2是层叠多个电池单体而构成的发电装置,所述电池单体由隔膜夹持膜电极接合体而构成。燃料电池堆2经由阳极供应路8向隔膜的阳极流道80提供阳极流体,经由阴极供应路9向隔膜的阴极流道90提供阴极流体以进行发电。在燃料电池堆2中发电的电流被提供给车辆100的行驶用电机等外部负荷。
冷却回路3使制冷剂以经过燃料电池堆2的方式循环。制冷剂例如是由乙二醇、水、提高耐腐蚀性的添加剂等构成的液体。冷却回路3中除燃料电池堆 2之外还配置有散热器4、制冷剂泵5和温度传感器6。
散热器4是与冷却回路3中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制冷剂泵5 是对冷却回路3中的制冷剂施加压力以使其在冷却回路3中循环的压力装置。温度传感器6是监测冷却回路3中的制冷剂是否处于适当温度的检测部。维持在适当温度的制冷剂借由冷却回路3在燃料电池堆2和散热器4之间进行循环,由此,使得燃料电池堆2冷却至适当的温度。
离子交换回路7与冷却回路3旁路连接。离子交换器10并列配置在离子交换回路7中。借由并列配置多个离子交换器10,能够使得多个离子交换器 10中的一个离子交换器10工作,并且停止向另一个离子交换器10提供制冷剂,执行该离子交换器10的保养作业。即,配合其他保养时机,能够防止产生机会损失。而且,在该例中对配置多个离子交换器10的构造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将单一的离子交换器10应用至燃料电池系统1中的构造。
离子交换器10从冷却燃料电池堆2的液态制冷剂去除杂质离子。参照图 2~图4对该离子交换器10的构造进行说明。
图2是本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子交换器10的外观立体图。图3是示意性绘示本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子交换器10的外观侧视图。图4是示意性绘示本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子交换器10的内部的截面图。而且,在以下说明中,上下方向是指将离子交换器10设置在车辆100的燃料电池系统1中的状态下的上下方向。
如图2~图4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子交换器10具备:壳体20、内侧保持体31、流入部21、排出部22、盖部40、及流体排出阀41。
壳体20在其上部具有向上方打开的开口23。在本实施方式中,这里所述的壳体20的上部侧也可以称为车辆100的上部侧。而且,壳体20在其内侧且开口23的下方具有制冷剂流通的流道24。流道24在壳体20的内侧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与开口23连通。
在壳体20的侧面形成有用于确认内侧离子交换树脂30的状态的半透明或透明的窗部25。窗部25例如由半透明或透明的可透光的树脂材料构成。壳体 20上的窗部25的周围或其他部分例如由黑色树脂材料构成。
第一实施方式的窗部25的区域形成在壳体20的上侧。窗部25例如将该上端设定在与使用前的离子交换树脂30的上端位置35对应的位置,其中,所述使用前的离子交换树脂30配置在流道24中。离子交换树脂30因使用而收缩,但可以借由从窗部25目视确认离子交换树脂30的收缩,来判断离子交换树脂30的更换时期。
而且,设定窗部25的下端的位置,以能够确认使用中的离子交换树脂30 的上端位置35是否达到了更换时期的离子交换树脂30的上端位置35。更换时期的离子交换树脂30的上端位置35是一种假定位置,其以离子交换器10 中使用的离子交换树脂30为对象,借由经验或数学表达式等而理论上导出。
内侧保持体31在壳体20的内侧保持离子交换树脂30。内侧保持体31由具有网眼的网构成,构成为能够从外侧目视确认保持在内侧的离子交换树脂 30的状态。
内侧保持体31优选固定成,离子交换树脂30的下端位置36始终位于壳体20内侧的下侧。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内侧保持体31的下端部构成为能够设置在壳体20上。由于构造为从窗部25确认离子交换树脂30的上端位置35 来目视判断更换时期,因此借由将离子交换树脂30的下端部固定在壳体20 上,能够更准确地把握离子交换树脂30的更换时期。
流入部21与壳体20的下部且流道24的上游侧连接。流入部21使得制冷剂从离子交换回路7流入至壳体20内侧的流道24。而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流入部21可以具有内置开闭阀,所述内置开闭阀在将内侧保持体31设置在壳体20上时成为开状态,将内侧保持体31从壳体20拆除时借由弹簧的力自动成为闭状态。
排出部22与壳体20的上部且流道24的下游侧连接。排出部22将通过流道24并利用离子交换树脂30进行离子交换后的制冷剂排出至壳体20的外侧。排出部22与离子交换回路7连接,从排出部22排出的离子交换处理后的制冷剂通过离子交换回路7返回至冷却回路3。
盖部40在壳体20容纳内侧保持体31的状态下关闭开口23。利用该盖部 40,壳体20的内侧的流道24与外部隔开。离子交换器10在以下的状态下使用:在壳体20容纳有保持离子交换树脂30的内侧保持体31的状态下,利用盖部40关闭开口23的状态。
流体排出阀41配置在盖部40上。流体排出阀41构成为能够切换:连通壳体20的内侧和外部的开状态、关闭壳体20的内侧和外部的连通的闭状态。流体排出阀41在使用进行离子交换的离子交换器10时成为闭状态,将壳体 20的内侧流道24与外部隔绝。而且,流体排出阀41在更换离子交换树脂30 的更换作业时成为开状态,能够将壳体20内的流体也就是制冷剂和空气从壳体20的内侧排出至外侧。
第一实施方式的流体排出阀41构成为在例如将工具安装在盖部40上时,从闭状态切换至开状态。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然配置在盖部40的中央,但并没有限定流体排出阀41的配置位置。而且,后面将描述由流体排出阀41 排出制冷剂和空气等流体。
而且,在壳体20的表面上,表示更换时期标准的更换时期半线26和需要更换线27作为显示部示出。
参照图5和图6对更换时期半线26进行说明。图5是示意性绘示本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子交换器10的离子交换树脂30收缩至更换时期半线26的状态的截面图,图6是外观侧视图。
如图5所示,离子交换树脂30在持续进行离子交换时收缩,体积减小。由此,如图5所示的离子交换树脂30的上端位置35位于比图4所示使用前的上端位置35靠下方的位置。如图6所示,如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子交换器 10,则即使在将离子交换器10设置在燃料电池系统1的状态下,也能够透过窗部25从外侧确认离子交换树脂30的上端位置35,能够确认离子交换树脂 30的收缩。
更换时期半线26对应于从开始使用至更换时期的一半时离子交换树脂30 的上端位置35。更换时期半线26例如根据从开始使用至更换时期的一半期间内离子交换树脂30的上端位置35、或者达到更换时期的离子交换树脂30在上下方向的收缩量的一半长度等来设定。在图5和图6所示例子中,由于使用中的离子交换树脂30的上端位置35降低至更换时期半线26,因此可知经过了至更换时期为止的一半时间。
参照图7和图8对需要更换线27进行说明。图7是示意性绘示本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子交换器10的离子交换树脂30收缩至需要更换线27的状态的图,图8是外观侧视图。
顾名思义,需要更换线27对应于视为达到更换时期的收缩状态的离子交换树脂30的上端位置35。如上所述,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需要更换线27与窗部25的下端一致。因此,如果无法从窗部25确认离子交换树脂30,可知已经超过更换时期。
接下来,对离子交换树脂30的更换作业进行说明。当变成图7和图8所示状态时,对离子交换树脂30进行更换作业。首先,作业者进行将盖部40 从壳体20拆除的作业。接下来,将保持旧离子交换树脂30的内侧保持体31 从壳体20的流道24拆除。如上所述,借由将内侧保持体31从壳体20拆除,流入部21的内置开闭阀自动从开状态切换至闭状态,停止从流入部21向壳体 20的流道24导入新制冷剂。
接下来,在将工具安装在盖部40的流体排出阀41上并使其处于开状态的状态下,将保持新离子交换树脂30的内侧保持体31安装在壳体20的流道24 中,并将安装有工具的盖部40固定在壳体20上。
将内侧保持体31安装在壳体20上并将开状态的盖部40固定在壳体20 上,由此成为图9所示状态。图9是示意性绘示本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子交换器10在更换离子交换树脂30时的内部的截面图。
在图9所示状态下,将内侧保持体31安装在壳体20上,由此使得流入部 21的内置开闭阀从闭状态变成开状态,并使盖部40的流体排出阀41变成开状态。因此,流体通过开状态的流体排出阀41,从壳体20的内侧排出至外侧,所述流体为:在安装保持新离子交换树脂30的内侧保持体31之前,残留在壳体20的流道中的制冷剂;和在将盖部40固定在壳体20上时进入的空气等。而且,由于如果在进行离子更换处理的状态下使流体排出阀41处于开状态,则持续提供的制冷剂有可能从流体排出阀41溢出,因此优选在使流入部21 处于闭状态的状态下使流体排出阀41处于开状态。
如上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子交换器10具备:壳体20,其具有形成在上部的开口23,并在壳体20的内侧具有制冷剂流通的流道24;内侧保持体 31,其配置在壳体20的流道24中,并保持从制冷剂去除杂质离子的离子交换树脂30;流入部21,其与流道24的上游侧连接,并使制冷剂流入壳体20的内侧;排出部22,其与流道24的下游侧连接,并使制冷剂排出至壳体20的外侧;盖部40,其在壳体20容纳内侧保持体31的状态下关闭开口23,并将流道24与外部隔开;及,流体排出阀41,其配置在盖部40上,并能够切换将流体从流道24排出至外部的状态与不将流体排出至外部的状态。
由此,在将保持旧离子交换树脂30的内侧保持体31从壳体20拔除,并更换为保持新离子交换树脂30的内侧保持体31的更换作业中,能够通过流体排出阀41将残留在壳体20内的制冷剂排出至外部。而且,即使在容纳保持新离子交换树脂30的内侧保持体31,并用盖部40关闭壳体20的开口23时,有空气进入壳体20的内侧,仍能通过流体排出阀41,将该空气与制冷剂一起排出至壳体20的外部。由于是流体排出阀41位于壳体20上方的构造,因此,也能有效地将在流道24中上升的气泡与制冷剂一起排出至壳体20的外侧。这样一来,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构造,能够用简单的构造,实现在更换作业中能够排出非必需制冷剂和空气的离子交换器10。
而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内侧保持体31由能够在保持离子交换树脂30 的状态下从外侧目视确认该离子交换树脂30的网构成,壳体20形成有窗部 25,在容纳内侧保持体31的状态下,所述窗部用于目视确认该内侧保持体31 所保持的离子交换树脂30。
由此,能够目视确认实际的离子交换树脂30的状态。像以往那样,当借由检测电导率和累积发电时间来判断离子交换树脂30的更换时期时,由于实际的发电负荷不同或者传感器精度产生偏差等原因,有时即使在未达到更换时期的状态下也更换了离子交换树脂30。采用透过窗部25目视确认实际的离子交换树脂30的状态的构造,由此,不需要构建进行检测电导率和累积发电时间等复杂控制的系统,就能够实现以简单的构造准确地确认离子交换树脂30 的更换时期的构造。
而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窗部25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在壳体20的上侧,窗部25的范围可以设定为,至少能够确认比达到更换时期的离子交换树脂30的上端位置35靠上方的区域。
由此,由于能够目视确认离子交换树脂30在达到更换时期之前的状态,因此,能够透过窗部25更可靠地把握离子交换树脂30的更换时期。
而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窗部25具有作为显示部的更换时期半线26、需要更换线27,所述显示部示出离子交换树脂30的更换时期的标准。
由此,能够利用更换时期半线26、需要更换线27目视确认更换时期标准,能够更恰当地设定保养计划。
接下来,参照图10和图11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子交换器10的构造不同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离子交换器110的构造进行说明。图10是示意性绘示本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离子交换器110的内部的截面图。图11是示意性绘示本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离子交换器110的外观侧视图。而且,在以下说明中,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离子交换器110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子交换器10的构造相同或类似的构造,有时会在附图中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
在图10和图11中,示出离子交换树脂30的上端位置35达到交换时期半线26的状态。第二实施方式的离子交换器11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子交换器 10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壳体20的内部具备弹性部件50。
弹性部件50配置在壳体20的内侧,且配置在盖部40与内侧保持体31 之间。弹性部件50固定在盖部40或者壳体20上以向下方按压内侧保持体31。
弹性部件50在容纳保持新离子交换树脂30的内侧保持体31之后立即处于最收缩的状态,并且向下方按压内侧保持体31,以便随着离子交换树脂30 的体积因使用后的收缩而减小,降低该离子交换树脂30的上端位置35。由此,即使离子交换树脂30和内侧保持体31由于浮力而欲向上方移动,弹性部件 50的按压力也会阻碍该移动,并将该离子交换树脂30的下端位置36维持在一定位置。而且,弹性部件50的按压力设定为至少使得达到更换时期的离子交换树脂30的上端位置35位于比窗部25的下限和需要更换线27靠下的位置。
如上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离子交换器110还具备弹性部件50,其配置在壳体20的内侧,且配置在盖部40与盖部40所对向的内侧保持体31之间。
由此,由于第二实施方式离子交换器110发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子交换器10相同的效果,并且能够利用弹性部件50防止内侧保持体31由于浮力向上方移动,因此,能够固定壳体20内的内侧保持体31的位置。将内侧保持体 31的位置固定在壳体20的内侧,由此,能够更准确地借由目视透过窗部25 确认离子交换树脂30。
以上,对本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新型的离子交换器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而且,各实施方式所述的效果仅仅列举了优选效果,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所述效果。
例如,上述实施方式的流体排出阀41是安装工具时从闭状态切换至开状态的构造,但只要能够切换开状态和闭状态即可,不限定于该构造。例如,流体排出阀也可以是当壳体20的内部压力上升时从闭状态切换至开状态的构造,如散热器盖。根据该构造,如果在更换作业时关闭盖部40,则壳体20的内部压力由于存在剩余制冷剂而增加,流体排出阀从闭状态切换至开状态,制冷剂通过流体排出阀被排出至外部。该流体排出阀可以与车辆100的膨胀罐等其他构造共享。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形成于壳体20的窗部25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于壳体20的上侧,且下端被设定为与更换时期处于收缩状态的离子交换树脂30的上端位置35对应的位置,但窗部25并不限定于该构造。例如,可以构成为在壳体20上下方向的整个区域形成窗部,还能够确认比更换时期的离子交换树脂30的上端位置35靠下侧的部分。
附图标记
1:燃料电池系统
10:离子交换器
20:壳体
21:流入部
22:排出部
23:开口
24:流道
30:离子交换树脂
31:内侧保持体
40:盖部
41:流体排出阀
50:弹性部件
110:离子交换器。
Claims (5)
1.一种离子交换器,其用于从冷却燃料电池的液态制冷剂去除杂质离子,具备:
壳体,其具有形成在上部的开口,并在前述壳体的内侧具有前述制冷剂流通的流道;
内侧保持体,其配置在前述壳体的前述流道中,并保持从前述制冷剂去除杂质离子的离子交换树脂;
流入部,其与前述流道的上游侧连接,并使前述制冷剂流入前述壳体的内侧;
排出部,其与前述流道的下游侧连接,并使前述制冷剂排出至前述壳体的外侧;
盖部,其在前述壳体容纳前述内侧保持体的状态下关闭前述开口,并将前述流道与外部隔开;及,
流体排出阀,其配置在前述盖部上,并能够切换将流体从前述流道排出至外部的状态与不将前述流体排出至外部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子交换器,其中,前述内侧保持体由能够在保持前述离子交换树脂的状态下从外侧目视确认该离子交换树脂的网构成;
前述壳体形成有窗部,在容纳前述内侧保持体的状态下,所述窗部用于目视确认前述内侧保持体所保持的前述离子交换树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子交换器,其中,前述窗部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于前述壳体的上侧;
前述窗部的范围设定为,至少能够确认比达到更换时期的前述离子交换树脂的上端位置靠上方的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子交换器,其中,前述窗部具有显示部,所述显示部示出前述离子交换树脂的更换时期的标准。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子交换器,其中,具备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配置在前述壳体的内侧,且配置在前述盖部与前述盖部所对向的前述内侧保持体之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732346.0U CN217594633U (zh) | 2022-03-30 | 2022-03-30 | 离子交换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732346.0U CN217594633U (zh) | 2022-03-30 | 2022-03-30 | 离子交换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594633U true CN217594633U (zh) | 2022-10-18 |
Family
ID=835645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732346.0U Active CN217594633U (zh) | 2022-03-30 | 2022-03-30 | 离子交换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594633U (zh) |
-
2022
- 2022-03-30 CN CN202220732346.0U patent/CN21759463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662496B2 (en) | Fuel cell cool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circulation of cooling liquid in fuel cell | |
CN109072459B (zh) | 碱性水电解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 |
US7576512B2 (en) | Secondary battery charging system capable of preventing drop of charged electric power | |
JP5796160B2 (ja) | 蓄電システム | |
JP2005149842A (ja) | 燃料電池の冷却装置 | |
JP2006313691A (ja) | レドックスフロー電池システム | |
US9105886B2 (en) | Large-area demineralizer for fuel cell | |
CN217594633U (zh) | 离子交换器 | |
CN107611525B (zh) | 大功率中性电解液金属 - 空气电池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 |
KR102389162B1 (ko) | 전기차용 배터리 냉각시스템 | |
CN110707343A (zh) | 一种铝空燃料电池系统 | |
EP2003725A2 (en) | Fuel cell system | |
CN113140838A (zh) | 一种具有氢气利用功能的可装填铝燃料电池集成装置 | |
US11211617B2 (en) | Fuel cell generator system | |
CN112290049A (zh) | 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 | |
JP2004197211A (ja) | 水素・酸素混合ガス発生装置 | |
CN213636050U (zh) | 燃料电池冷却装置及燃料电池系统 | |
CN211605290U (zh) | 燃料电池及其冷却系统 | |
EP1947726A1 (en) | Fuel cell manifold | |
CN114122478B (zh) | 燃料电池组件和车辆用的燃料电池 | |
CA3083312A1 (en) | Connecting element for electrically and mechanically connecting two electrolytic cell stacks, and electrolysis device | |
US10305130B2 (en) | Tank-type power generation device capable of manufacturing high-pressure hydrogen and fuel cell vehicle | |
CN212625678U (zh) | 一种燃料电池发动机水路温控系统 | |
KR102638605B1 (ko) | 연료전지 자동차용 이온필터장치 | |
JP2004031176A (ja) |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