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89469U - 一种可防止导线滑移的连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防止导线滑移的连接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589469U CN217589469U CN202221140085.XU CN202221140085U CN217589469U CN 217589469 U CN217589469 U CN 217589469U CN 202221140085 U CN202221140085 U CN 202221140085U CN 217589469 U CN217589469 U CN 21758946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re
- hole
- placing hole
- wire placing
- arc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spension Of Electric Lines Or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防止导线滑移的连接装置,包括:线夹,所述线夹设有呈左右贯穿的置线孔,所述置线孔呈U形设置,所述线夹上设有螺孔,所述螺孔与所述置线孔连通;紧压螺栓,所述紧压螺栓与所述螺孔对应设置,所述紧压螺栓的上端与所述螺孔螺纹连接,所述紧压螺栓的下端转动连接有压块;弧形块,所述弧形块设置在所述置线孔的下表面处且与所述线夹固定连接,所述螺孔的左右两侧均设有所述弧形块;随所述压块的下压,所述弧形块能与所述压块交错布置,在压块的下压作用下,使得导线在弧形块处向上弯曲,而导线在压块处朝下弯曲,即使得导线在置线孔内呈蛇形弯曲布置,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导线易相对线夹本体或螺栓出现滑移的问题出现。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防止导线滑移的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当今社会上用电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若导线连接处理不好,会给人们带来很多困扰,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传统的导线连接装置是通过线夹本体与螺栓配合,从而实现对导线的压紧。受螺栓松弛、导线的线径不一等因素的影响,在使用过程中导线易出现相对线夹本体和螺栓滑移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防止导线滑移的连接装置,包括,线夹,线夹设有呈左右贯穿的置线孔,置线孔呈U形设置,线夹上设有螺孔,螺孔与置线孔连通;紧压螺栓,紧压螺栓与螺孔对应设置,紧压螺栓的上端与螺孔螺纹连接,紧压螺栓的下端转动连接有压块;弧形块,弧形块设置在置线孔的下表面处且与线夹固定连接,螺孔的左右两侧均设有弧形块;随压块的下压,弧形块能与压块交错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防止导线滑移的连接装置,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线夹设有左右贯穿的置线孔,置线孔呈U形设置,可便于工人将导线放入置线孔内并实现对置线孔的夹紧,螺孔与置线孔连通,紧压螺栓的上端与螺孔螺纹连接,紧压螺栓的下端转动连接有压块,螺孔的左右两侧均设有弧形块;使用时,工人可将导线自上而下放入置线孔内,且通过旋紧紧压螺栓,使得压块下压,在压块的下压作用下,压块与弧形块呈交错布置,使得导线在弧形块处向上弯曲,而导线在压块处朝下弯曲,即在压块的压紧作用下,使得导线在置线孔内呈蛇形弯曲布置,有利于实现导线与线夹的稳定连接,有利于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导线易相对线夹本体或螺栓出现滑移的问题出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弧形块的左端朝置线孔的下表面呈圆滑过渡,弧形块的右端朝置线孔的下表面呈圆滑过渡。
弧形块的左端和右端朝置线孔的下表面均呈圆滑过渡,有利于避免在压块的压紧作用下而导致导线在弧形块的左端和右端受到的应力较大而破损的问题出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弧形块的上端设有向下凹陷的第一弧形面,压块的下端设有向上凹陷的第二弧形面。
弧形块的上端设有向下凹陷的第一弧形面,适配的,压块的下端设有向上凹陷的第二弧形面,在压块的下压作用下,位于置线孔内的导线的上端与第二弧形面抵接,而导线的下端与第一弧形面抵接,第一弧形面和第二弧形面的设置有利于增大对导线的接触面积,从而实现对导线的稳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弧形面和第二弧形面上均设有防滑摩擦部。
第一弧形面和第二弧形面上均设有防滑摩擦部,防滑摩擦部的设置有利于增大压块和线夹对导线的摩擦系数,有利于实现对导线的稳定夹持,有利于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导线相对线夹会压块滑移的问题出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线夹包括线夹本体和翻盖,置线孔设置在线夹本体上,线夹本体上设有呈前后布置的第一置线孔和第二置线孔,置线孔的开口朝上敞开设置;翻盖的一端与线夹本体的一端转动连接,以打开或封闭置线孔的上端开口。
线夹本体上设有呈前后布置的第一置线孔和第二置线孔,翻盖的一端与线夹本体的一端转动连接,从而可打开置线孔的上方开口以便于工人将导线放入置线孔内,且通过翻盖的闭合可实现置线孔上端开口的封闭,有利于实现对导线的夹持、连接,使用较为便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翻盖靠近第二置线孔的一端与线夹本体转动连接,翻盖上设有第一螺孔,第一螺孔与第二置线孔连通,翻盖靠近第一置线孔的一端设有朝后凹陷的第一连接凹槽,第一连接凹槽的内壁面设有第一螺纹部,线夹本体在第一置线孔的上端设有朝前凹陷的第二连接凹槽,第二连接凹槽设有第二螺纹部;当翻盖覆盖在第二置线孔上时,第一螺纹部与第二螺纹部组成第二螺孔,压块的外径小于或等于紧压螺栓的外径,紧压螺栓能与第一螺孔和第二螺孔螺纹连接。
翻盖靠近第二置线孔的一端与线夹本体转动连接,从而满足翻盖可相对线夹本体旋转的使用需求,翻盖靠近第一置线孔的一端设有朝后凹陷的第一连接凹槽,第一连接凹槽内设有第一螺纹部,线夹本体在第一置线孔的上端设有朝前凹陷的第二连接凹槽,第二连接凹槽内设有第二螺纹部,当压块覆盖在第二置线孔上方时,第一螺纹部和第二螺纹部共同围成第二螺孔,紧压螺栓与第二螺孔螺纹连接时,可实现翻盖与线夹本体的锁定,且随着紧压螺栓的不断下压,可实现紧压螺栓对导线的压紧,翻盖与线夹本体的连接较为简单、便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二置线孔对应两个第一螺孔设置,第一置线孔对应两个第二螺孔设置,第一置线孔和第二置线孔内均设有三个弧形块,弧形块与第一螺孔或第二螺孔间隔布置。
第二置线孔内对应两个第一螺孔设置,第一置线孔对应两个第二螺孔设置,第一置线孔和第二置线孔内均设有三个弧形块,三个弧形块分别对应第一螺孔的两端设置,即放入第一置线孔和第二置线孔的导线在压块的下压作用下,会在三个弧形块处形成向上弯曲,并在两个压块处向下弯曲,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蛇形结构,有利于实现线夹与导线的稳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转动组件,转动组件包括转动连接件、螺母和防松垫圈,翻盖在靠近第二置线孔的一端设有转筒,线夹本体在第二置线孔的后端设有呈左右贯穿的第一穿孔,第一穿孔的中部设有缺口,转筒能嵌接在缺口内,转筒设有呈左右贯穿的第二穿孔,转动连接件的一端设有第三螺纹部,第三螺纹部穿过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后与螺母螺纹连接,防松垫圈设置在线夹本体与螺母之间,防松垫圈的两端分别与线夹本体和螺母抵接。
翻盖在靠近第二置线孔的后端设有转筒,线夹本体在第二置线孔的后端设有呈左右贯穿的第一穿孔,组装时,可将转筒嵌接在第一穿孔的缺口处,从而使得第一穿孔与第二穿孔同轴设置,转动连接件穿过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后可与螺母螺纹连接,通过螺母的抵接,从而可实现翻盖相对线夹本体的转动连接,防松垫片的设置可起到防松功能,可满足翻盖与线夹本体的使用需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线夹本体包括夹座和转动板,第一置线孔和第二置线孔均设置在夹座上,转动板设置在夹座靠近第一置线孔的一端,转动板与夹座之间设有转动组件,转动板通过转动组件与夹座转动连接,第二连接凹槽设置在转动板上。
为方便工人将导线置于第一置线孔和第二置线孔内,线夹本体包括夹座和转动板,且转动板通过转动组件与夹座转动连接,而翻盖通过转动组件与转动连接,通过转动板和翻盖的翻转,有利于完全打开第一置线孔和第二置线孔的上方开口,以便工人将导线置于第一置线孔和第二置线孔内,实现对导线的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置线孔与第二置线孔共用同一侧壁,第一置线孔与第二置线孔共用的侧壁的上端设有切口,切口的上端口径大于下端口径;切口设置在靠近第一置线孔的一端,以增大第一置线孔的上端口径。
第一置线孔和第二置线孔共用的侧壁上设有切口,切口的上端口径大于下端口径,且切口设置在靠近第一置线孔的一端,以增大第一置线孔的上端口径,有利于工人将导线放入第一置线孔内,有利于避免第二连接凹槽对第一置线孔造成阻挡而导致导线放入困难的问题出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防止导线滑移的连接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防止导线滑移的连接装置的线夹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防止导线滑移的连接装置的翻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可防止导线滑移的连接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示出的可防止导线滑移的连接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00、线夹;110、线夹本体;111、第一置线孔;112、第二置线孔;113、切口;120、翻盖;121、第一螺孔;122、第二螺孔;210、紧压螺栓;220、压块;221、防滑摩擦部;300、弧形块;400、转动组件;410、转动连接件;420、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不定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表示三个并列方案,例如,A和/或B表示A满足的方案、B满足的方案或者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如有含有多个并列特征的短句,其中的定语所限定的是最接近的一个特征,例如:设置在A上的B、C、与D连接的E,所表示的是B设置在A上,E与D连接,对C并不构成限定;但对于表示特征之间关系的定语,如“间隔设置”、“环形排布”等,不属于此类。定语前带有“均”字的,则表示是对该短句中所有特征的限定,如均设置在A上的B、C、D,则表示B、C和D均设置在A上。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图1-图5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出说明。
实施例一,参见图1-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防止导线滑移的连接装置,包括:线夹100、紧压螺栓210和弧形块300。
参见图1和图2,线夹100包括线夹本体110和翻盖120,线夹本体110整体呈m形,线夹本体110设有两个置线孔,置线孔包括呈前后布置的第一置线孔111和第二直线孔,置线孔呈开口朝上设置的U形设置。翻盖120与线夹本体110活动连接,如转动连接、滑动连接等,从而可打开置线孔的上端开口,将导线放入置线孔内,或关闭置线孔的上端开口,以实现对导线的压紧。两个置线孔的设置可供工人实现对两条导线的连接,实现该可防止导线滑移的连接装置对导线的连接作用。
翻盖120对应第二置线孔112设有第一螺孔121,第二置线孔112对应两个第一螺孔121设置,第二置线孔112与第一螺孔121连通,翻盖120对应第一置线孔111设有第二螺孔122,第一螺孔121对应两个第二螺孔122连通。
紧压螺栓210设有四个,其中,两个紧压螺栓210与第一螺孔121对应设置,另外两个紧压螺栓210与第二螺孔122对应设置,紧压螺栓210的上端与第一螺孔121或第二螺孔122螺纹连接,而紧压螺栓210的下端设有压块220。
弧形块300设置在置线孔的下表面处且与线夹100固定连接,螺孔的左右两侧均设有弧形块300;以第一置线孔111为例说明,两个第二螺孔122呈左右间隔布置,位于左方的第二螺孔122的左方设有该弧形块300,两个第二螺孔122之间设有该弧形块300,位于右方的第二螺孔122的右方设有该弧形块300,即第一置线孔111内设有三个呈间隔布置的弧形块300,弧形块300与第二螺孔122呈间隔布置。同样的,第二置线孔112内设有三个弧形块300。随压块220的下压,弧形块300能与压块220交错布置。
参见图1,使用时,工人可将导线自上而下放入置线孔内,且通过旋紧紧压螺栓210,使得紧压螺栓210下压,在压块220的下压作用下,压块220与弧形块300呈交错布置,使得导线在三个弧形块300处向上弯曲,而导线在两个压块220处朝下弯曲,即在压块220的压紧作用下,使得导线在置线孔内呈蛇形弯曲布置,有利于实现导线与线夹100的稳定连接,有利于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导线易相对线夹本体110或螺栓出现滑移的问题出现。
压块220和弧形块300均可呈方块状或条状,弧形块300的左端朝置线孔的下表面呈圆滑过渡,弧形块300的右端朝置线孔的下表面呈圆滑过渡,有利于避免在压块220的压紧作用下,导线在弧形块300的左端和右端受到的应力较大而破损的问题出现。
弧形块300的上端设有向下凹陷的第一弧形面,参见图3,压块220的下端设有向上凹陷的第二弧形面,在压块220的下压作用下,位于置线孔内的导线的上端与第二弧形面抵接,而导线的下端与第一弧形面抵接,第一弧形面和第二弧形面的设置有利于增大对导线的接触面积,从而实现对导线的稳定连接。
第一弧形面和第二弧形面上均设有防滑摩擦部221,防滑摩擦部221的设置有利于增大压块220和线夹100对导线的摩擦系数,有利于实现对导线的稳定夹持,有利于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导线相对线夹100滑移的问题出现。具体的,防滑摩擦部221可为多个防滑凸块或防滑凸点组成,以增加压块220和线夹本体110对导线的夹持稳定性。
参见图4和图5,实施例二,考虑到传统是通过翻盖120与线夹100插接实现置线孔的封闭的,需要实现翻盖120与线夹100的定位和连接较为麻烦。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可防止导线滑移的连接装置,线夹100包括线夹本体110和翻盖120,翻盖120的一端与线夹本体110的一端转动连接,以打开或封闭置线孔的上端开口。翻盖120的一端与线夹本体110的一端转动连接,从而可打开置线孔的上方开口以便于将导线放入置线孔内,且通过翻盖120的闭合可实现置线孔上端开口的封闭,使用较为便捷。
参见图4,翻盖120靠近第二置线孔112的一端与线夹本体110转动连接,具体的,该可防止导线滑移的连接装置还包括转动组件400,转动组件400包括转动连接件410、螺母420和防松垫圈,翻盖120在靠近第二置线孔112的一端设有转筒,线夹本体110在第二置线孔112的后端设有呈左右贯穿的第一穿孔,第一穿孔的中部设有缺口,转筒设有呈左右贯穿的第二穿孔,组装时,可将转筒嵌接在第一穿孔的缺口处,从而使得第一穿孔与第二穿孔同轴设置,转动连接件410的一端设有第三螺纹部,转动连接件410的第三螺纹部穿过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后可与螺母420螺纹连接。转动连接件410可为螺杆。
螺母420与线夹本体110抵接,从而实现翻盖120与线夹本体110的转动连接。防松垫圈设置在线夹本体110与螺母420之间,防松垫圈的两端分别与线夹本体110和螺母420抵接,防松垫片的设置可起到防松功能,可满足翻盖120与线夹本体110的使用需求。
参见图4和图5,翻盖120上设有第一螺孔121,第一螺孔121与第二置线孔112连通,翻盖120靠近第一置线孔111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块,第一连接块设有朝后凹陷的第一连接凹槽,第一连接凹槽的内壁面设有第一螺纹部,线夹本体110在第一置线孔111的上端设有第二连接块,第二连接块设有朝前凹陷的第二连接凹槽,第二连接凹槽设有第二螺纹部;当翻盖120覆盖在第二置线孔112上时,第一螺纹部与第二螺纹部组成第二螺孔122,压块220的外径小于或等于紧压螺栓210的外径,如压块220可呈圆盘状,紧压螺栓210能与第一螺孔121和第二螺孔122螺纹连接。
当压块220覆盖在第二置线孔112上方时,第一螺纹部和第二螺纹部共同围成第二螺孔122,紧压螺栓210与第二螺孔122螺纹连接时,可实现翻盖120与线夹本体110的锁定,且随着紧压螺栓210的不断下压,可实现紧压螺栓210对导线的压紧,翻盖120与线夹本体110的连接较为简单、便捷。
第二置线孔112对应两个第一螺孔121设置,第一置线孔111对应两个第二螺孔122设置,第一置线孔111和第二置线孔112内均设有三个弧形块300,弧形块300与第一螺孔121或第二螺孔122间隔布置。即第一置线孔111和第二置线孔112内均设有三个弧形块300,三个弧形块300分别对应第一螺孔121的两端设置,即放入第一置线孔111和第二置线孔112的导线在压块220的下压作用下,会在三个弧形块300处形成向上弯曲,并在两个压块220处向下弯曲,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蛇形结构,有利于实现线夹100与导线的稳定连接。
第一置线孔111与第二置线孔112共用同一侧壁,第一置线孔111与第二置线孔112共用的侧壁的上端设有切口113,切口113的上端口径大于下端口径;切口113设置在靠近第一置线孔111的一端,以增大第一置线孔111的上端口径,有利于工人将导线放入第一置线孔111内,有利于避免第二连接块对第一置线孔111造成阻挡而导致导线放入困难的问题出现。
可选的,为方便工人将导线置于第一置线孔111和第二置线孔112内,线夹本体110包括夹座和转动板,第一置线孔111和第二置线孔112均设置在夹座上,转动板设置在夹座靠近第一置线孔111的一端,转动板与夹座之间设有转动组件400,转动板通过转动组件400与夹座转动连接,第二连接凹槽设置在转动板上。
使用时,工人通过转动板和翻盖120的翻转,可完全打开第一置线孔111和第二置线孔112的上方开口,以便工人将导线置于第一置线孔111和第二置线孔112内,实现对导线的连接。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创造并不限于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各种的等同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发明创造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可防止导线滑移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线夹(100),所述线夹(100)设有呈左右贯穿的置线孔,所述置线孔呈U形设置,所述线夹(100)上设有螺孔,所述螺孔与所述置线孔连通;
紧压螺栓(210),所述紧压螺栓(210)与所述螺孔对应设置,所述紧压螺栓(210)的上端与所述螺孔螺纹连接,所述紧压螺栓(210)的下端转动连接有压块(220);
弧形块(300),所述弧形块(300)设置在所述置线孔的下表面处且与所述线夹(100)固定连接,所述螺孔的左右两侧均设有所述弧形块(300);随所述压块(220)的下压,所述弧形块(300)能与所述压块(220)交错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防止导线滑移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块(300)的左端朝所述置线孔的下表面呈圆滑过渡,所述弧形块(300)的右端朝所述置线孔的下表面呈圆滑过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防止导线滑移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块(300)的上端设有向下凹陷的第一弧形面,所述压块(220)的下端设有向上凹陷的第二弧形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防止导线滑移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面和所述第二弧形面上均设有防滑摩擦部(22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防止导线滑移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夹(100)包括线夹本体(110)和翻盖(120),所述置线孔设置在所述线夹本体(110)上,所述线夹本体(110)上设有呈前后布置的第一置线孔(111)和第二置线孔(112),所述置线孔的开口朝上敞开设置;所述翻盖(120)的一端与所述线夹本体(110)的一端转动连接,以打开或封闭所述置线孔的上端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防止导线滑移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盖(120)靠近所述第二置线孔(112)的一端与所述线夹本体(110)转动连接,所述翻盖(120)上设有第一螺孔(121),所述第一螺孔(121)与所述第二置线孔(112)连通,所述翻盖(120)靠近所述第一置线孔(111)的一端设有朝后凹陷的第一连接凹槽,所述第一连接凹槽的内壁面设有第一螺纹部,所述线夹本体(110)在所述第一置线孔(111)的上端设有朝前凹陷的第二连接凹槽,所述第二连接凹槽设有第二螺纹部;当所述翻盖(120)覆盖在所述第二置线孔(112)上时,所述第一螺纹部与所述第二螺纹部组成第二螺孔(122),所述压块(220)的外径小于或等于所述紧压螺栓(210)的外径,所述紧压螺栓(210)能与所述第一螺孔(121)和所述第二螺孔(122)螺纹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防止导线滑移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置线孔(112)对应两个所述第一螺孔(121)设置,所述第一置线孔(111)对应两个所述第二螺孔(122)设置,所述第一置线孔(111)和所述第二置线孔(112)内均设有三个所述弧形块(300),所述弧形块(300)与所述第一螺孔(121)或所述第二螺孔(122)间隔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防止导线滑移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动组件(400),所述转动组件(400)包括转动连接件(410)、螺母(420)和防松垫圈,所述翻盖(120)在靠近所述第二置线孔(112)的一端设有转筒,所述线夹本体(110)在所述第二置线孔(112)的后端设有呈左右贯穿的第一穿孔,所述第一穿孔的中部设有缺口,所述转筒能嵌接在所述缺口内,所述转筒设有呈左右贯穿的第二穿孔,所述转动连接件(410)的一端设有第三螺纹部,所述第三螺纹部穿过所述第一穿孔和所述第二穿孔后与所述螺母(420)螺纹连接,所述防松垫圈设置在所述线夹本体(110)与所述螺母(420)之间,所述防松垫圈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线夹本体(110)和所述螺母(420)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防止导线滑移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夹本体(110)包括夹座和转动板,所述第一置线孔(111)和所述第二置线孔(112)均设置在所述夹座上,所述转动板设置在所述夹座靠近所述第一置线孔(111)的一端,所述转动板与所述夹座之间设有所述转动组件(400),所述转动板通过所述转动组件(400)与所述夹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凹槽设置在所述转动板上。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防止导线滑移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置线孔(111)与所述第二置线孔(112)共用同一侧壁,所述第一置线孔(111)与所述第二置线孔(112)共用的侧壁的上端设有切口(113),所述切口(113)的上端口径大于下端口径;所述切口(113)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置线孔(111)的一端,以增大所述第一置线孔(111)的上端口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140085.XU CN217589469U (zh) | 2022-05-12 | 2022-05-12 | 一种可防止导线滑移的连接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140085.XU CN217589469U (zh) | 2022-05-12 | 2022-05-12 | 一种可防止导线滑移的连接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589469U true CN217589469U (zh) | 2022-10-14 |
Family
ID=835497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140085.XU Active CN217589469U (zh) | 2022-05-12 | 2022-05-12 | 一种可防止导线滑移的连接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589469U (zh) |
-
2022
- 2022-05-12 CN CN202221140085.XU patent/CN21758946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684774B1 (en) | Wedge connector assemblies and methods and connections including same | |
CN217589469U (zh) | 一种可防止导线滑移的连接装置 | |
US5423693A (en) | Electrical cord, plug and receptacle retainer and line retainer | |
MXPA00004277A (es) | Conectador electrico. | |
CN115603073A (zh) | 绝缘并沟线夹 | |
CN217607669U (zh) | 电机绕组捆绑用穿线装置 | |
CN111490401A (zh) | 航空插头紧固装置 | |
CN214490452U (zh) | 一种电锤的自动夹头 | |
CN108631073B (zh) | 连接器以及芯线的锁固装置 | |
CN211320369U (zh) | 一种便于接线的接线器 | |
CN210430733U (zh) | 一种终端紧线器 | |
CN2586883Y (zh) | 吊灯的组装构造 | |
CN211507940U (zh) | 配线连接装置 | |
CN213341495U (zh) | 一种电缆用绝缘线钩装置 | |
CN217063210U (zh) | 一种线缆紧线器 | |
CN212878121U (zh) | 一种连接扣件 | |
CN216612349U (zh) | 一种捆绑电线用的勾状皮筋 | |
CN212033634U (zh) | 一种终端紧线器 | |
CN212485986U (zh) | 一种电气工程用穿线施工装置 | |
CN216959285U (zh) | 一种安全接头 | |
CN215600648U (zh) | 一种便捷式接线端子 | |
CN210468765U (zh) | 一种防松动的电机重载电缆固定螺母 | |
CN221721801U (zh) | 一种快速安装底座结构及水龙头 | |
CN212978011U (zh) | 一种多功能钳子 | |
CN218377245U (zh) | 一种带有防滑作用的调节螺丝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