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62636U - 一种圆柱电池与电池包 - Google Patents

一种圆柱电池与电池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62636U
CN217562636U CN202220890684.7U CN202220890684U CN217562636U CN 217562636 U CN217562636 U CN 217562636U CN 202220890684 U CN202220890684 U CN 202220890684U CN 217562636 U CN217562636 U CN 2175626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e
unit
concave
battery
po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89068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勇军
陈圣立
於洪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Zenio New Energy Battery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Zenio New Energy Battery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Zenio New Energy Battery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Zenio New Energy Battery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89068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626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626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626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圆柱电池与电池包,圆柱电池包括:盖板组件,包括第一极柱、第二极柱与绝缘件,第一极柱与第二极柱通过绝缘件绝缘连接,第一极柱与第二极柱分别设置有第一凹部与第二凹部;电芯,包括本体部及由本体部同一端引出的极性相反且绝缘设置的第一极耳单元与第二极耳单元;壳体,壳体一侧具有开口且内部中空,电芯容纳于壳体,盖板组件盖合于壳体的开口;其中,第一极耳单元与第一凹部电连接,且第一极耳单元的端面与第一凹部靠近电芯的一面匹配;第二极耳单元与第二凹部电连接,且第二极耳单元的端面与第二凹部靠近电芯的一面匹配。本申请简化了极柱与极耳的焊接结构,提升了焊接结构的过流能力。

Description

一种圆柱电池与电池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动力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圆柱电池与电池包。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设备选择以锂电池作为电源,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工具和电动汽车等等,这为锂电池的应用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中,电动工具和电动汽车等所使用的锂电池一般称之为动力电池。
圆柱电池极柱的结构,目前被广泛使用于圆柱电池电芯设置中,通常情况下,通过连接片将电池单体的盖体组件的极柱与电芯极耳连接,以将电芯的电能通过连接片由盖体组件导出,现有技术中,极柱设置在壳体的一端,电池生产过程中,要将焊管穿过电芯内孔让与极耳连接的连接片焊接在极柱底部,极耳与极柱通过转接片的焊接结构较为复杂,同时通过转接片分别极耳和极柱焊接后的焊接结构过流能力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圆柱电池与电池包,简化极柱与极耳的焊接结构,提升极柱与极耳焊接结构的过流能力。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圆柱电池,包括:
盖板组件,包括第一极柱、第二极柱与绝缘件,所述第一极柱与所述第二极柱通过所述绝缘件绝缘连接,所述第一极柱设置有第一凹部,所述第二极柱设置有第二凹部;
电芯,包括本体部及由所述本体部同一端引出极性相反的第一极耳单元与第二极耳单元,且所述第一极耳单元与所述第二极耳单元相互绝缘设置;
壳体,所述壳体一侧具有开口且内部中空,所述电芯容纳于所述壳体,所述盖板组件盖合于所述壳体的开口;
其中,所述第一极耳单元与所述第一凹部电连接,且所述第一极耳单元的端面与所述第一凹部靠近所述电芯的一面匹配;所述第二极耳单元与所述第二凹部电连接,且所述第二极耳单元的端面与所述第二凹部靠近所述电芯的一面匹配。
优选的,所述第一极耳单元包括所述电芯的第一极片引出的多个第一极耳,且多个所述第一极耳弯折后形成所述第一极耳单元,所述第一极耳单元的端面与所述第一凹部靠近所述电芯的一面匹配;
所述第二极耳单元包括所述电芯的第二极片引出的多个第二极耳,且多个所述第二极耳弯折后形成所述第二极耳单元,所述第二极耳单元的端面与所述第二凹部靠近所述电芯的一面匹配。
优选的,所述第一极柱包括第一平部与所述第一凹部,所述第一凹部凹陷设置于所述第一平部,所述第一凹部的厚度为所述第一平部的厚度的1/5;所述第二极柱包括第二平部与所述第二凹部,所述第二凹部凹陷设置于所述第二平部,所述第二凹部的厚度为所述第二平部的厚度的1/5。
优选的,所述第一极柱还包括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凸部与所述第一凹部并排设置于所述第一平部;所述第二极柱还包括第二凸部,所述第二凸部与所述第二凹部并排设置于所述第二平部。
优选的,所述第一凹部沿纵向的投影为扇形,且与所述第一极耳单元的端面至少部分重叠,所述第一凹部的扇形弧形边的凹陷深度小于所述第一凹部的扇形顶点的凹陷深度;所述第二凹部沿所述纵向的投影为扇形,且与所述第二极耳单元的端面至少部分重叠,所述第二凹部的扇形弧形边的凹陷深度小于至所述第二凹部的扇形顶点的凹陷深度。
优选的,所述绝缘件包括基体部、第一加强部与第二加强部,所述第一加强部与所述第二加强部分别相对设置于所述基体部,所述基体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极柱与所述第二极柱之间,所述第一加强部与所述第一极柱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加强部与所述第二极柱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极柱设置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加强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极柱设置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加强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凹槽。
优选的,所述基体部设置有凸台,所述凸台抵接于所述电芯。
优选的,所述盖板组件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围绕所述第一极柱、所述第二极柱与所述绝缘件设置,且所述盖板组件通过所述密封圈与所述壳体密封连接。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包括如上述任一个方案中的圆柱电池。
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相对于将第一极耳单元与第二极耳单元分别从本体部的两端引出的结构,本申请将电芯的第一极耳单元与第二极耳单元由本体部同一端引出,使得电芯只存在一个极耳厚度进而降低了电芯在电池高度空间的占比,同时第一极耳单元与第二极耳单元存在间隙,能够避免第一极耳单元与第二极耳单元接触短路;本申请将盖板组件设置为第一极柱与第二极柱通过绝缘件绝缘连接,使得第一极柱与第二极柱能够分别和由本体部同一端引出的第一极耳单元与第二极耳单元进行电连接,同时通过绝缘件将第一极柱与第二极柱绝缘,防止第一极柱与第二极柱短路;本申请在第一极柱设置第一凹部与在第二极柱设置第二凹部,并将第一极耳单元与第一凹部电连接,第二极耳单元与第二凹部电连接,由于第一极耳单元的端面与第一凹部的底面匹配,第二极耳单元的端面与第二凹部的底面匹配,使得第一极柱与第一极耳单元的接触面积增加,第二极柱与第二极耳单元的接触面积增加,因此在焊接时,能够提升第一极柱与第一极耳单元的焊接面积及第二极柱与第二极耳单元的焊接面积,进而提升第一极柱与第一极耳单元及第二极柱与第二极耳单元的过流能力,同时第一极柱与第一极耳单元直接焊接及第二极柱与第二极耳单元直接焊接也不需要在第二极柱与第二极耳单元之间设置连接件,因此减少了连接件的使用简化了极柱与极耳单元的焊接结构。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和技术效果。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的焊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的焊接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的焊接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的盖板组件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的盖板组件的侧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的盖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的盖板组件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的圆柱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的电池包的分解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盖板组件;11-第一极柱;110-第一平部;111-第一凹部;112-第一凸部;113-第一凹槽;12-第二极柱;120-第二平部;121-第二凹部;122-第二凸部;123-第二凹槽;13-绝缘件;130-基体部;131-第一加强部;132-第二加强部;133-凸台;14-密封圈;
2-电芯;20-本体部;21-第一极耳单元;22-第二极耳单元;211-第一极耳;221-第二极耳;
3-壳体;
4-电池包;41-圆柱电池;42-箱体;
X-横向;Y-纵向。
具体实施方式
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技术效果。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的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8所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圆柱电池,包括:
盖板组件1,包括第一极柱11、第二极柱12与绝缘件13,第一极柱11与第二极柱12通过绝缘件13绝缘连接,第一极柱11设置有第一凹部111,第二极柱12设置有第二凹部121;
电芯2,包括本体部20及由本体部20同一端引出极性相反的第一极耳单元21与第二极耳单元22,且第一极耳单元21与第二极耳单元22相互绝缘设置;
壳体3,壳体3一侧具有开口且内部中空,电芯2容纳于壳体3,盖板组件1盖合于壳体3的开口;
其中,第一极耳单元21与第一凹部111电连接,且第一极耳单元21的端面与第一凹部111靠近电芯2的一面匹配;第二极耳单元22与第二凹部121电连接,且第二极耳单元22的端面与第二凹部121靠近电芯2的一面匹配。
具体的,圆柱电池包括一侧具有开口且内部中空的壳体3、电芯2和盖板组件1,电芯2容置于壳体3内,盖板组件1用于盖合壳体3的开口,以使电芯2安装于壳体3内。为了保证圆柱电池的电性连通,电芯2入壳后,第一极耳单元21与盖板组件1的第一极柱11通过上述焊接结构实现电连接,第二极耳单元22与盖板组件1的第二极柱12通过上述第一方面的焊接结构实现电连接。
具体的,对于圆柱电池,电芯2通过第一极片、隔膜与第二极片三者依次层叠并卷绕,形成电芯2的电极单元,即该电极单元为卷绕式结构。全极耳圆柱电池放电过程中通过集流体导出到盖板组件1,进而导出至外电路。由于电阻的存在,电池在充放电的过程中,特别是大电流充放电的过程中会产生显著的欧姆热,引起电池温度的升高,极耳单元与极柱的焊接结构会对电流分布和温升产生显著的影响。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第一极耳单元21与第一极柱11连接时及第二极耳单元22与第二极柱12连接时,为了保证焊接结构的充分性,避免接触不稳以及第一极耳单元21与第一极柱11接触面积小及第二极耳单元22与第二极柱12的接触面积小的问题引起温升,通过在第一极柱11与第二极柱12分别设置第一凹部111与第二凹部121,使得第一极柱11能够更好地与第一极耳单元21接触进行电连接,以及使得第二极柱12能够更好地与第二极耳单元22接触进行电连接。此外将第一极耳单元21的端面设置为与第一极柱11的第一凹部111的底面匹配,以及将第二极耳单元22的端面设置为与第二极柱12的第二凹部121的底面匹配,进一步地提升了第一极柱11与第一极耳单元21以及第二极柱12与第二极耳单元22的接触面积,由于接触面积提升,使得焊接面积也相应的提升,进而使得焊接结构的过流能力进一步加强,同时也由于第一极耳单元21的端面设置为与第一极柱11的第一凹部111的底面匹配,以及将第二极耳单元22的端面设置为与第二极柱12的第二凹部121的底面匹配,使得焊接结构的稳定性得到了加强。
本申请的实施例将电芯2的第一极耳单元21与第二极耳单元22由本体部20同一端引出,使得电芯2只存在一个极耳厚度进而降低了电芯2在电池高度空间的占比,同时第一极耳单元21与第二极耳单元22存在间隙,能够避免第一极耳单元21与第二极耳单元22接触短路;本申请的实施例将盖板组件1设置为第一极柱11与第二极柱12通过绝缘件13绝缘连接,使得第一极柱11与第二极柱12能够分别和由本体部20同一端引出的第一极耳单元21与第二极耳单元22进行电连接,同时通过绝缘件13将第一极柱11与第二极柱12绝缘,防止第一极柱11与第二极柱12短路;本申请在第一极柱11设置第一凹部111与在第二极柱12设置第二凹部121,并将第一极耳单元21与第一凹部111电连接,第二极耳单元22与第二凹部121电连接,由于第一极耳单元21的端面与第一凹部111的底面匹配,第二极耳单元22的端面与第二凹部121的底面匹配,使得第一极柱11与第一极耳单元21的接触面积增加,第二极柱12与第二极耳单元22的接触面积增加,因此在焊接时,能够提升第一极柱11与第一极耳单元21的焊接面积及第二极柱12与第二极耳单元22的焊接面积,进而提升第一极柱11与第一极耳单元21及第二极柱12与第二极耳单元22的过流能力,同时第一极柱11与第一极耳单元21直接焊接及第二极柱12与第二极耳单元22直接焊接也不需要在第二极柱12与第二极耳单元22之间设置连接件,因此减少了连接件的使用简化了极柱与极耳单元的焊接结构。
如图1至图7所示,在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中,第一极耳单元21包括电芯2的第一极片引出的多个第一极耳211,且多个第一极耳211弯折后形成第一极耳单元21,第一极耳单元21的端面与第一凹部111靠近电芯2的一面匹配;
第二极耳单元22包括电芯2的第二极片引出的多个第二极耳221,且多个第二极耳221弯折后形成第二极耳单元22,第二极耳单元22的端面与第二凹部121靠近电芯2的一面匹配。
具体的,第一极片位于同一侧的任意数量圈引出多个第一极耳211,引出的多个第一极耳211进行横向X弯折,且都朝向电芯2端面的中心,弯折后的多个第一极耳211的表面形成第一极耳单元21的端面,且第一极耳单元21的端面与第一凹部111的底面匹配;本申请的第二极片位于同一侧的任意数量圈引出多个第二极耳221,引出的多个第二极耳221进行横向X弯折,且都朝向电芯2端面的中心,弯折后的多个第二极耳221的表面形成第二极耳单元22的端面,且第二极耳单元22的端面与第二凹部121的底面匹配。将第一极耳单元21由多个第一极耳211组成,以及第二极耳单元22由多个第二极耳221组成,加强了电芯2与盖板组件1连接的极耳数量,通过增加极耳的数量进而加强了电芯2与盖板组件1之间的导流通道,提升了过流能力。此外,将多个第一极耳211弯折后形成的第一极耳单元21的端面与第一凹部111的底面匹配,以及将多个第二极耳221弯折后形成的第二极耳单元22的端面与第二凹部121的底面匹配,使得极耳单元与极柱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同时提升了极耳单元与极柱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极耳211与第二极耳221的弯折方式可以是揉平、拍平、抚平等,只要能够将第一极耳211弯折形成第一极耳单元21,且使第一极耳单元21的端面与第一凹部111靠近电芯2的一面匹配,第二极耳221弯折形成第二极耳单元22,且使第二极耳单元22的端面与第二凹部121靠近电芯2的一面匹配即可。
如图7所示,在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中,第一极柱11包括第一平部110与第一凹部111,第一凹部111凹陷设置于第一平部110,第一凹部111的厚度为第一平部110的厚度的1/5;第二极柱12包括第二平部120与第二凹部121,第二凹部121凹陷设置于第二平部120,第二凹部121的厚度为第二平部120的厚度的1/5。
具体的,第一平部110与第二平部120为半圆形盘状结构,第一平部110与第二平部120均平行于电芯2的端面,可以通过分别对第一平部110与第二平部120进行冲压与钣金等方式得到第一凹部111与第二凹部121,并使第一凹部111与第二凹部121分别凹陷于第一平部110与第二平部120。
如果第一凹部111或第二凹部121的厚度过厚,在焊接过程中则需要更多的时间与热量将第一凹部111与第二凹部121的焊接区域熔融,增加焊接的难度,如果第一凹部111与第二凹部121的厚度过薄,在受到外力作用下,第一凹部111与第二凹部121容易发生变形,难以保证第一凹部111与第二凹部121的结构强度,因此通过将第一凹部111与第二凹部121的厚度分别设置为第一平部110与第二平部120的厚度的1/5,即能够保证焊接区域的焊接质量和又能够保证焊接区域的结构强度。
如图7所示,在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中,第一极柱11还设置有第一凸部112,第一凸部112与第一凹部111并排设置于第一平部110;第二极柱12还设置有第二凸部122,第二凸部122与第二凹部121并排设置于第二平部120。
具体的,第一凸部112突出于第一平部110的上表面,并与第一凹部111并排设置,通过设置第一凸部112能够用于圆柱电池的相互电连接,由于第一凸部112突出于第一平部110的上表面,因此在圆柱电池相互电连接或者与外部电路进行连接时,能够方便焊接,同时由于第一极柱11与第二极柱12设置为同一平面,如果未设置第一凸部112,则第一极柱11与第二极柱12都为具有凹部的平面。同理,在第二极柱12设置第二凸部122,能够用于圆柱电池相互电连接,由于第二凸部122突出于第二平部120的上表面,因此在圆柱电池相互电连接或者与外部电路进行连接时,能够方便焊接,同时由于第一极柱11与第二极柱12设置为同一平面,如果未设置第二凸部122,则第一极柱11与第二极柱12都为具有凹部的平面。
具体的,第一凸部112的高度大于第二凸部122的高度,防止第一凸部112与第二凸部122在与外部电路连接时发生短路。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一凸部112与第二凸部122的形状结构不作具体限制,示例的,第一凸部112与第二凸部122可以设置为图4中截面为直角扇形的柱状结构形式,第一凸部112与第二凸部122的结构形状与第一凹部111及第二凹部121的结构形状相同,因此第一凸部112能够将第一凹部111由电芯2传递的电流完全传递给外部电路,第二凸部122能够将第二凹部121由电芯2传递的电流完全传递给外部电路。可以理解的,第一凸部112与第二凸部122也可以设置为圆柱状结构,只要突出于极柱表面便于与外部电路进行焊接,同时能够满足将第一凹部111与第二凹部121的电流完全进行导流即可。
如图2至图4所示,在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中,第一凹部111沿纵向Y的投影为扇形,且与第一极耳单元21的端面至少部分重叠,第一凹部111的扇形弧形边的凹陷深度小于第一凹部111的扇形顶点的凹陷深度;第二凹部121沿纵向Y的投影为扇形,且与第二极耳单元22的端面至少部分重叠,第二凹部121的扇形弧形边的凹陷深度小于至第二凹部121的扇形顶点的凹陷深度。
具体的,第一凹部111沿纵向Y的投影为扇形,且与第一极耳单元21的端面至少部分重叠,第一凹部111的扇形弧形边的凹陷深度小于第一凹部111的扇形顶点的凹陷深度,将第一凹部111靠近电芯2的与第一极耳单元21焊接的焊接面设置为弧面,弧面与多个第一极耳211弯折形成的第一极耳单元21的端面弧度相同,由于焊接面与端面的弧度相同,使得底面与端面的接触面积增大,相对于焊接面与端面设置为水平面或斜面而言,将焊接面与端面设置为弧面时,能够使焊接面与端面的接触面积更大,焊接面积更大,同时也能够使焊接面与端面之间的接触更加稳定,因为在焊接面与端面为水平面时,端面与焊接面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为向上向下,在受到水平力的时候很容易打破力的平衡,进而需要端面与焊接面之间的焊接区域对外力进行抵抗以保证第一极柱11与第一极耳单元21的稳定,在焊接面与端面设置为斜面时,相对于设置为水平面而言,能够增加焊接面与端面的接触面积,但是端面与焊接面之间的稳定依靠接触区域的摩擦力,在受到外力时,力的平衡瞬间被打破,进而需要端面与焊接面之间的焊接区域对外力进行抵抗以保证第一极柱11与第一极耳单元21的稳定,而端面与焊接面为弧面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方向为圆的半径方向以及垂直于圆半径方向,即向心力、离心力与摩擦力,在受到外力作用时,难以打破三者之间的平衡,因此,相对于上述两者更加的稳定。同理,第二凹部121的焊接面与第二极耳单元22的端面组成的焊接结构理由如上。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将底面与端面设置为弧面仅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优选方案,并不代表底面与端面不能设置为水平面与斜面。
如图7所示,在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中,绝缘件13包括基体部130、第一加强部131与第二加强部132,第一加强部131与第二加强部132分别相对设置于基体部130,基体部130固定连接于第一极柱11与第二极柱12之间,第一加强部131与第一极柱11固定连接,第二加强部132与第二极柱12固定连接。
具体的,通过第一加强部131与第二加强部132的设置能够增加绝缘件13与第一极柱11及第二极柱12的连接面积,进而加强绝缘件13与第一极柱11及第二极柱12的连接强度,防止第一极柱11与第二极柱12从绝缘件13中脱落。具体设置方式为将第一极柱11与绝缘件13的连接区域做纳米蚀刻,将第二极柱12与绝缘件13的连接区域做同样做纳米蚀刻,将经过处理的第一极柱11与第二极柱12放入注塑模具中,向模具注入绝缘材料,冷却后,得到通过绝缘件13固定连接的第一极柱11与第二极柱12。通过对第一极柱11与第二极柱12做纳米蚀刻能够很好地加强第一极柱11及第二极柱12与绝缘件13之间的结构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对绝缘件13的具体设置形式不做具体限制,示例的,绝缘件13的基体部130、第一加强部131与第二加强部132可以设置为图4至图7所示的十字型结构形式,且基体部130、第一加强部131与第二加强部132为一体成型,即第一加强部131与第二加强部132对称设置于基体部130的两侧并向外对称延伸,第一加强部131由基体部130向外延伸与第一极柱11固定连接,加强了绝缘件13与第一极柱11的连接强度,第二加强部132有基体部130向外延伸与第二极耳221固定连接,加强了绝缘件13与第二极柱12的连接强度。可以理解的,第一加强部131与第二加强部132也可以不对称设置于基体部130的两侧,只要能够向外延伸分别与第一极柱11及第二极柱12固定连接即可。
如图7所示,在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中,第一极柱11设置第一凹槽113,第一加强部131设置于第一凹槽113,第二极柱12设置第二凹槽123,第二加强部132设置于第二凹槽123。
通过在第一极柱11设置第一凹槽113,并将绝缘件13的第一加强部131设置于第一凹槽113,使得第一加强部131能够容纳在第一凹槽113,且能够使第一加强部131与第一凹槽113固定连接,通过第一凹槽113的设置增加了第一加强部131与第一极柱11连接区域的面积,同时也能够使第一加强部131不会凸出于第一极柱11表面;通过在第二极柱12设置第二凹槽123,并将绝缘件13的第二加强部132设置于第二凹槽123,使得第二加强部132能够容纳在第二凹槽123,且能够使第二加强部132与第二凹槽123固定连接,通过第二凹槽123的设置增加了第二加强部132与第二极柱12连接区域的面积,同时也能够使第二加强部132不会凸出于第二极柱12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凹槽113与第二凹槽123的具体设置形式不做具体限制,示例的,第一凹槽113可以设置在第一凸部112与第一凹部111之间,且第一凹槽113的形状与第一加强部131的形状结构相同,第二凹槽123可以设置在第二凸部122与第二凹部121之间,且第二凹槽123的形状与第二加强部132的形状结构相同,第一凹槽113与第二凹槽123可以设置为图7中的一字形结构形式,保证第一凹槽113能够用于容纳第一加强部131,且与第一加强部131固定连接,第二凹槽123能够用于容纳第二加强部132,且与第二加强部132固定连接。可以理解的,第一凹槽113与第二凹槽123还可以设置为S字形,只要保证第一加强部131与第一凹槽113的形状结构相同,能够使第一加强部131容纳且固定连接于第一凹槽113即可,第二加强部132与第二凹槽123的形状结构相同,能够使第二加强部132容纳且固定连接于第二凹槽123即可。
如图7所示,在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中,基体部130设置有凸台133,凸台133抵接于电芯2。
在盖板组件1与壳体3进行墩封或盖板组件1受到外力时,由于在基体部130设置凸台133,使凸台133能够抵接于电芯2引出第一极耳单元21与第二极耳单元22的一端,因此外力通过凸台133传递到电芯2及壳体3,避免了焊接结构受力,进而避免了焊接结构的焊接区域受应力发生接触不良,同时也能够保证盖板组件1的第一极柱11与第二极柱12之间的绝缘件13受到外力发生形变导致第一极柱11与第二极柱12的连接受到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凸台133的形状结构不做具体限制,示例的,凸台133的形状结构为方体状,凸台133与基体部130一体成型,抵接在电芯2的端面。可以理解的是,凸台133还可以为圆柱状、圆台状等其他形状结构,只要能够将凸台133抵接于电芯2,使外力无法传递到焊接结构即可。
如图1、图4所示,在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中,盖板组件1还包括密封圈14,密封圈14围绕第一极柱11、第二极柱12与绝缘件13设置,且盖板组件1通过密封圈14与壳体3密封连接。
通过将密封圈14围绕设置于第一极柱11、第二极柱12与绝缘件13,使第一极柱11与第二极柱12受到密封圈14向中心的力,进而使第一极柱11与第二极柱12及绝缘件13之间的密封更加紧密,防止第一极柱11与第二极柱12从绝缘件13脱落,同时也能保证第一极柱11与第二极柱12更好地处于同一平面。盖板组件1通过密封圈14与壳体3密封连接,具体的,通过将盖板组件1盖合在壳体3的开口,通过墩封的方式使盖板组件1固定在壳体3,其中密封圈14能够对盖板组件1与壳体3的连接结构进行密封。
如图9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4,包括上述的多个圆柱电池41。多个圆柱电池41先串联或并联或混联形成一个整体,并容纳于箱体42内组成电池包4。
具体的,电池包4中的多个圆柱电池41之间可通过汇流部件实现电连接,以实现电池包4中的多个圆柱电池41的并联或串联或混联。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作出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圆柱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盖板组件(1),包括第一极柱(11)、第二极柱(12)与绝缘件(13),所述第一极柱(11)与所述第二极柱(12)通过所述绝缘件(13)绝缘连接,所述第一极柱(11)设置有第一凹部(111),所述第二极柱(12)设置有第二凹部(121);
电芯(2),包括本体部(20)及由所述本体部(20)同一端引出极性相反的第一极耳单元(21)与第二极耳单元(22),且所述第一极耳单元(21)与所述第二极耳单元(22)相互绝缘设置;
壳体(3),所述壳体(3)一侧具有开口且内部中空,所述电芯(2)容纳于所述壳体(3),所述盖板组件(1)盖合于所述壳体(3)的开口;
其中,所述第一极耳单元(21)与所述第一凹部(111)电连接,且所述第一极耳单元(21)的端面与所述第一凹部(111)靠近所述电芯(2)的一面匹配;所述第二极耳单元(22)与所述第二凹部(121)电连接,且所述第二极耳单元(22)的端面与所述第二凹部(121)靠近所述电芯(2)的一面匹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柱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耳单元(21)包括所述电芯(2)的第一极片引出的多个第一极耳(211),且多个所述第一极耳(211)弯折后形成所述第一极耳单元(21),所述第一极耳单元(21)的端面与所述第一凹部(111)靠近所述电芯(2)的一面匹配;
所述第二极耳单元(22)包括所述电芯(2)的第二极片引出的多个第二极耳(221),且多个所述第二极耳(221)弯折后形成所述第二极耳单元(22),所述第二极耳单元(22)的端面与所述第二凹部(121)靠近所述电芯(2)的一面匹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柱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柱(11)包括第一平部(110)与所述第一凹部(111),所述第一凹部(111)凹陷设置于所述第一平部(110),所述第一凹部(111)的厚度为所述第一平部(110)的厚度的1/5;所述第二极柱(12)包括第二平部(120)与所述第二凹部(121),所述第二凹部(121)凹陷设置于所述第二平部(120),所述第二凹部(121)的厚度为所述第二平部(120)的厚度的1/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圆柱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柱(11)还包括第一凸部(112),所述第一凸部(112)与所述第一凹部(111)并排设置于所述第一平部(110);所述第二极柱(12)还包括第二凸部(122),所述第二凸部(122)与所述第二凹部(121)并排设置于所述第二平部(12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柱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部(111)沿纵向(Y)的投影为扇形,且与所述第一极耳单元(21)的端面至少部分重叠,所述第一凹部(111)的扇形弧形边的凹陷深度小于所述第一凹部(111)的扇形顶点的凹陷深度;所述第二凹部(121)沿纵向(Y)的投影为扇形,且与所述第二极耳单元(22)的端面至少部分重叠,所述第二凹部(121)的扇形弧形边的凹陷深度小于至所述第二凹部(121)的扇形顶点的凹陷深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柱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件(13)包括基体部(130)、第一加强部(131)与第二加强部(132),所述第一加强部(131)与所述第二加强部(132)分别相对设置于所述基体部(130),所述基体部(130)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极柱(11)与所述第二极柱(12)之间,所述第一加强部(131)与所述第一极柱(1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加强部(132)与所述第二极柱(12)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圆柱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柱(11)设置第一凹槽(113),所述第一加强部(131)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113),所述第二极柱(12)设置第二凹槽(123),所述第二加强部(132)设置于所述第二凹槽(123)。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圆柱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部(130)设置有凸台(133),所述凸台(133)抵接于所述电芯(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柱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组件(1)还包括密封圈(14),所述密封圈(14)围绕所述第一极柱(11)、所述第二极柱(12)与所述绝缘件(13)设置,且所述盖板组件(1)通过所述密封圈(14)与所述壳体(3)密封连接。
10.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圆柱电池(41)。
CN202220890684.7U 2022-04-18 2022-04-18 一种圆柱电池与电池包 Active CN2175626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90684.7U CN217562636U (zh) 2022-04-18 2022-04-18 一种圆柱电池与电池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90684.7U CN217562636U (zh) 2022-04-18 2022-04-18 一种圆柱电池与电池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62636U true CN217562636U (zh) 2022-10-11

Family

ID=834721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890684.7U Active CN217562636U (zh) 2022-04-18 2022-04-18 一种圆柱电池与电池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6263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82113A1 (zh) * 2022-10-17 2024-04-25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82113A1 (zh) * 2022-10-17 2024-04-25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023104B1 (ko) 이차 전지
KR101182284B1 (ko) 이차 전지
KR101036070B1 (ko) 이차 전지
JP5517974B2 (ja) 二次電池
KR100833745B1 (ko) 이차 전지
EP2418711B1 (en) Secondary battery
JP4933411B2 (ja) 2次電池
KR101683210B1 (ko) 이차 전지
CN115000641B (zh) 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KR101074780B1 (ko) 캡 조립체, 캔, 및 이를 이용한 이차 전지
KR20050095949A (ko) 캡 조립체 및 이를 구비한 이차 전지
KR100954587B1 (ko) 캡 조립체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이차 전지
JP2005332820A (ja) 電極組立体を有する二次電池
KR20020071179A (ko) 이차 전지와 그 제조방법
CN214203812U (zh)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KR100922350B1 (ko) 이차 전지 및 전지 모듈
KR20080032912A (ko) 이차 전지
CN217562636U (zh) 一种圆柱电池与电池包
CN215266587U (zh) 集流构件、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KR20140079031A (ko) 이차 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12436214A (zh) 圆柱形电池负极端盖及其圆柱形电池
CN218827490U (zh) 电池的端盖组件、电池单体、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217387315U (zh) 电池结构组件、电池及电动交通工具
KR20080099449A (ko) 이차 전지
CN114937854A (zh) 电池组件、电池及电动交通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