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45141U - 一种线端连接器及其组合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线端连接器及其组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45141U
CN217545141U CN202122405752.4U CN202122405752U CN217545141U CN 217545141 U CN217545141 U CN 217545141U CN 202122405752 U CN202122405752 U CN 202122405752U CN 217545141 U CN217545141 U CN 2175451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d connector
connector
wire end
plate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40575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金涛
张威武
戚晶晶
杨洪雨
石亚楠
陈亚
曾文春
吴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oguang Group Weicheng Precision 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oguang Group Weicheng Precision 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oguang Group Weicheng Precision 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oguang Group Weicheng Precision 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40575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451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451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451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线端连接器及其组合,所述线端连接器包括对接基座及转动结合于对接基座上的对接保持部件;所述对接基座包括端子组件及至少部分覆盖端子组件的屏蔽性壳,端子组件具备绝缘构件及将信号传送介质的终端部连接于排列在绝缘构件的线端接触部件;所述对接保持部件形成有用于覆盖对接的板端连接器的至少部分的导电性罩部件,所述导电性罩部件形成有与对接的板端连接器电接触的上弹性臂部;所述屏蔽性壳形成有下弹性臂部,构造为转动操作对接保持部件而与对接的板端连接器对接时与对接的板端连接器电接触,具有更好的屏蔽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线端连接器及其组合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线端连接器及其组合。
背景技术
一般在各种电器设备等中,当把由FPC(柔性印刷电路(Flexible PrintedCircuit))、FFC(柔性带状电缆(Flexible Flat Cable))或同轴电缆等构成信号传送介质的端头部分与主印刷配线基板连接时,广泛采用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形成了把连接了同轴电缆等信号传送介质的第二连接器(插头连接器)插入被安装在主印刷配线基板上的线端连接器(插座连接器)、进行两个连接器的彼此嵌合,进而实现信号传送。
这样的电连接器,为了降低来自外部的电磁波噪音对传送信号的影响,或降低朝外部放射的电磁波噪音,一般会采用金属薄板状的导电壳将结合有端子的本体部的外表面覆盖来进行电磁遮蔽(屏蔽)。
但,由于导电壳需要设计与其他配合的金属壳的接触状态,往往需要在一些位置设置通孔来形成弹臂,如此会影响电磁遮蔽(屏蔽)效果,尤其随着近些年对传送信号的高频化要求越发提升,这些较小的通孔结构亦构成了技术障碍,而且,还增大了朝外部放射电磁波噪音的可能。
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新的线端连接器及其组合,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端连接器及其组合,具有更好的屏蔽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线端连接器,包括对接基座及转动结合于对接基座上的对接保持部件;
所述对接基座包括端子组件及至少部分覆盖端子组件的屏蔽性壳,端子组件具备绝缘构件及将信号传送介质的终端部连接于排列在绝缘构件的线端接触部件;
所述对接保持部件形成有用于覆盖对接的板端连接器的至少部分的导电性罩部件,所述导电性罩部件形成有与对接的板端连接器电接触的上弹性臂部;
所述屏蔽性壳形成有下弹性臂部,构造为转动操作对接保持部件而与对接的板端连接器对接时与对接的板端连接器电接触。
进一步,所述上弹性臂部沿线端连接器1的拔出方向延伸成悬壁状。
进一步,所述下弹性臂部沿垂直于线端连接器的插拔方向的左右方向延伸成悬壁状。
进一步,所述下弹性臂部设有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下弹性臂部于同一直线上对向延伸形成。
进一步,所述绝缘构件包括基座部及由基座部延伸的舌板部,所述屏蔽性壳包括沿上下方向将基座部的至少部分夹持其中的上屏蔽性壳和下屏蔽性壳,所述舌板部凸伸出屏蔽性壳,所述下弹性臂部形成于所述上屏蔽性壳上。
进一步,所述上屏蔽性壳与基座部之间形成有向后开口状接线间隙,所述线端接触部件包括露出于舌板部外的对应与板端接触部件接触的对接触头部及露出至接线间隙内的对应与信号传送介质的终端部连接的接线接触部。
进一步,所述上屏蔽性壳与下屏蔽性壳于垂直于线端连接器的插拔方向的左右方向的两端位置相互结合形成有转轴部,所述对接保持部件转动结合于所述转轴部。
进一步,所述导电性罩部件用于于外侧覆盖对接的板端连接器的整体,包括有顶板部、以及在该顶板部的外周缘形成的侧板部和前板部,所述前板部沿上下方向直立设置,前板部的下边缘向外折弯延伸形成有延伸方向与顶板部基本平行的裙边部,所述对接保持部件还包括有结合固定于所述前板部及侧板部外侧的嵌合操作杆。
进一步,所述裙边部与前板部的连接位置贯穿形成有若干个沿着左右方向排列的让位孔,沿线端连接器的拔出方向及沿上下方向,所述嵌合操作杆均遮蔽让位孔。
进一步,沿上下方向上,所述让位孔的延伸高度不大于前板部的高度的一半。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还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线端连接器组合,包括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线端连接器;
还具备在连接于布线基板的安装状态下所述线端连接器被沿前后方向插入而形成对接状态的板端连接器;
所述板端连接器包括有排列在板端基座的若干个板端接触部件及覆盖至少部分板端基座的外围的导电性壳;
构成为在所述线端连接器与板端连接器对接时,且板端接触部件接触到线端接触部件时,转动设置于所述线端连接器的对接保持部件,并且构成为通过所述对接保持部件的转动操作,保持所述线端连接器与板端连接器彼此的对接状态;
所述上弹性臂部对应与所述导电性壳电接触。
进一步,所述下弹性臂部与对接保持部件沿布线基板的厚度方向弹性电接触,所述上弹性臂部与导电性壳沿布线基板的厚度方向弹性电接触。
进一步,所述线端连接器与板端连接器对接时,沿线端连接器的插入方向,所述上弹性臂部与导电性壳的电接触位置位于下弹性臂部与对接保持部件的电接触位置的前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具有更好的屏蔽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线端连接器与板端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的线端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图2自另一角度看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的线端连接器的对接基座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本申请的线端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6是本申请的线端连接器的正视图。
图7是自图5中A-A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为了全文的描述准确性,所有涉及方向的请一律以图1为参照,将X轴所在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9(也就是宽度方向);将Y轴所在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也就是厚度方向),其中Y轴正向为上;将Z轴所在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 (也就是插拔方向)。
请参考图1至图7所示,为本申请公开的一种线端连接器组合,包括沿前后方向能够实现相互嵌合对接的线端连接器1和板端连接器2。所述线端连接器 1包括对接基座10及转动结合于所述对接基座10上的对接保持部件3。所述对接基座10包括端子组件101及至少部分覆盖端子组件101的屏蔽性壳102。所述端子组件101包括由绝缘性材料经注塑形成的绝缘构件1011及沿左右方向排列结合在所述绝缘构件1011上的线端接触部件11。所述绝缘构件1011包括基座部10111及由基座部10111向前(Z轴负方向)延伸的舌板部10112,所述屏蔽性壳102包括上屏蔽性壳1021和下屏蔽性壳1022。所述上屏蔽性壳1021和下屏蔽性壳1022分别沿上下方向夹持基座部10111而起屏蔽作用。所述舌板部 10112向前凸伸至屏蔽性壳102前方。
请参考图1所示,所述板端连接器2包括由绝缘性材料经注塑形成的板端基座20、沿左右方向排列结合在所述板端基座20上的板端接触部件21及围设于所述板端基座20外周的导电性壳22。具体的,所述板端基座20形成有插入腔(未标注)并沿前后方向的一端形成插入口201。
其中,各所述板端接触部件21包括结合于板端基座20内的板端端子固定段(未图示)、由板端端子固定段一端延伸且至少部分露出至所述插入腔内的板端端子接触段(未图示)、及由板端端子固定段另一端进一步延伸且沿Z轴负方向凸伸出板端基座20的板端端子对接段211。所述板端端子接触段用于对应与线端接触部件11电接触,所述板端端子对接段211用于对应与对接基板电接触。
其中,所述导电性壳22包括覆盖于板端基座20上表面的顶壁221、覆盖于板端基座20左右方向的两侧表面的侧壁222、围设在板端端子对接段211外围的端壁223、及与所述板端基座20的下表面结合的底壁224。所述端壁223下边缘进一步延伸形成有若干个对应与对接基板电连接的焊接脚2231。申请中,所述顶壁221与端壁223相邻的位置贯穿形成有观察孔202,所述板端端子对接段211从观察孔202暴露。
当所述线端连接器1与板端连接器2对接时,所述线端连接器1的舌板部10112对应经插入口201插入至插入腔内;进而,线端接触部件11接触到板端接触部件21;然后,转动操作设置于所述线端连接器1的对接保持部件3,并且构成为通过所述对接保持部件3的转动操作,保持所述线端连接器1与板端连接器2彼此的对接状态;
请参考图1至图7所示,所述对接保持部件3包括导电性罩部件31及嵌合操作杆32。所述导电性罩部件31由金属板冲压形成,包括顶板部311、以及在该顶板部311的外周缘形成的侧板部312和前板部313,所述前板部313沿上下方向直立设置,前板部313的下边缘进一步向外折弯延伸形成有延伸方向与顶板部311基本平行的裙边部3131。所述顶板部311覆盖板端接触部件21与线端接触部件11的连接部位,此外所述顶板部311还覆盖上述观察孔202,所述前板部313对应围设于端壁223外围。本申请中,所述对接保持部件3于外侧几乎覆盖所述板端连接器2的整体。
请参考图1至图4所示,所述上屏蔽性壳1021与下屏蔽性壳1022于垂直于线端连接器1的插拔方向的左右方向的两端位置相互结合形成有转轴部1002,所述嵌合操作杆32对应转动插入至转轴部1002内,实现对接保持部件3与对接基座10的转动结合。具体的,本申请中的一个实施例为:所述上屏蔽性壳1021 的左右方向的两端位置分别形成有n字形半扣结构10211(参图4),所述下屏蔽性壳1022的对应位置形成有u字形半扣匹配结构10221,通过n字形半扣结构10211与u字形半扣匹配结构10221沿上下方向扣合实现中空的管状的所述转轴部1002。
请参考图1、图2、图5至图7所示,所述裙边部3131与前板部313的连接位置贯穿形成有若干个沿着左右方向排列的让位孔3130,所述让位孔3130用于让位所述焊接脚2231。所述嵌合操作杆32对应结合固定于导电性罩部件31 的外周位置,具体为,结合于前板部313及侧板部312的外侧。
当所述线端连接器1与板端连接器2对接时,所述嵌合操作杆32对应围设于导电性壳22的外周并与导电性壳22扣持固定。沿线端连接器1的拔出方向,所述嵌合操作杆32遮蔽让位孔3130(参图6及图7所示);沿上下方向,所述嵌合操作杆32遮蔽让位孔3130。较优的实施方式为,沿上下方向上,所述让位孔3130的延伸高度不大于前板部313的高度的一半(参图5及图7所示),如此能够提升屏蔽效果。
请参考图1、图2及图7所示,所述屏蔽性壳102形成有下弹性臂部1021,构造为转动操作对接保持部件3而覆盖所述导电性壳22时与所述导电性罩部件 31的顶板部311电接触。所述对接保持部件3形成有上弹性臂部301,构造为转动操作对接保持部件3而覆盖所述导电性壳22时与所述导电性壳22电接触。进一步的,申请中,所述下弹性臂部1021与对接保持部件3沿布线基板的厚度方向弹性电接触,所述上弹性臂部301与导电性壳22沿布线基板的厚度方向弹性电接触。所述线端连接器1与板端连接器2对接时,沿线端连接器1的插入方向,所述上弹性臂部301与导电性壳22的电接触位置位于下弹性臂部1021 与对接保持部件3的电接触位置的前方。多个弹性电接触点能够保证线端连接器1与板端连接器之间的有效接地屏蔽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上弹性臂部301沿线端连接器1的拔出方向延伸成悬壁状。所述下弹性臂部1021沿垂直于线端连接器1的插拔方向的左右方向延伸成悬壁状。所述下弹性臂部1021设有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下弹性臂部1021于同一直线上对向延伸形成。所述下弹性臂部1021形成于所述上屏蔽性壳1021上。上下方向的弹性接触设计能够更好的实现接触稳定性。
请参考图3、图4及图7所示,所述上屏蔽性壳1021与基座部10111之间形成有向后(Z轴正向)开口状接线间隙1001,所述接线接触部112对应露出至接线间隙1001内用于与信号传送介质的终端部电连接。
通过所述线端连接器1的结构设计,能够实现更好的接地屏蔽效果。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3)

1.一种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对接基座及转动结合于对接基座上的对接保持部件;
所述对接基座包括端子组件及至少部分覆盖端子组件的屏蔽性壳,端子组件具备绝缘构件及将信号传送介质的终端部连接于排列在绝缘构件的线端接触部件;
所述对接保持部件形成有用于覆盖对接的板端连接器的至少部分的导电性罩部件,所述导电性罩部件形成有与对接的板端连接器电接触的上弹性臂部;
所述屏蔽性壳形成有下弹性臂部,构造为转动操作对接保持部件而与对接的板端连接器对接时与对接的板端连接器电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弹性臂部沿线端连接器1的拔出方向延伸成悬壁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弹性臂部沿垂直于线端连接器的插拔方向的左右方向延伸成悬壁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弹性臂部设有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下弹性臂部于同一直线上对向延伸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构件包括基座部及由基座部延伸的舌板部,所述屏蔽性壳包括沿上下方向将基座部的至少部分夹持其中的上屏蔽性壳和下屏蔽性壳,所述舌板部凸伸出屏蔽性壳,所述下弹性臂部形成于所述上屏蔽性壳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屏蔽性壳与基座部之间形成有向后开口状接线间隙,所述线端接触部件包括露出于舌板部外的对应与板端接触部件接触的对接触头部及露出至接线间隙内的对应与信号传送介质的终端部连接的接线接触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屏蔽性壳与下屏蔽性壳于垂直于线端连接器的插拔方向的左右方向的两端位置相互结合形成有转轴部,所述对接保持部件转动结合于所述转轴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性罩部件用于于外侧覆盖对接的板端连接器的整体,包括有顶板部、以及在该顶板部的外周缘形成的侧板部和前板部,所述前板部沿上下方向直立设置,前板部的下边缘向外折弯延伸形成有延伸方向与顶板部基本平行的裙边部,所述对接保持部件还包括有结合固定于所述前板部及侧板部外侧的嵌合操作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裙边部与前板部的连接位置贯穿形成有若干个沿着左右方向排列的让位孔,沿线端连接器的拔出方向及沿上下方向,所述嵌合操作杆均遮蔽让位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沿上下方向上,所述让位孔的延伸高度不大于前板部的高度的一半。
11.一种线端连接器组合,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0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在连接于布线基板的安装状态下所述线端连接器被沿前后方向插入而形成对接状态的板端连接器;
所述板端连接器包括有排列在板端基座的若干个板端接触部件及覆盖至少部分板端基座的外围的导电性壳;
构成为在所述线端连接器与板端连接器对接时,且板端接触部件接触到线端接触部件时,转动设置于所述线端连接器的对接保持部件,并且构成为通过所述对接保持部件的转动操作,保持所述线端连接器与板端连接器彼此的对接状态;
所述上弹性臂部对应与所述导电性壳电接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线端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弹性臂部与对接保持部件沿布线基板的厚度方向弹性电接触,所述上弹性臂部与导电性壳沿布线基板的厚度方向弹性电接触。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线端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端连接器与板端连接器对接时,沿线端连接器的插入方向,所述上弹性臂部与导电性壳的电接触位置位于下弹性臂部与对接保持部件的电接触位置的前方。
CN202122405752.4U 2021-09-30 2021-09-30 一种线端连接器及其组合 Active CN2175451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05752.4U CN217545141U (zh) 2021-09-30 2021-09-30 一种线端连接器及其组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05752.4U CN217545141U (zh) 2021-09-30 2021-09-30 一种线端连接器及其组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45141U true CN217545141U (zh) 2022-10-04

Family

ID=834185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405752.4U Active CN217545141U (zh) 2021-09-30 2021-09-30 一种线端连接器及其组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451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62009B2 (en) Plug connector insertable in two orientations and having a metallic shield plate with arms with hook structures
TWI488385B (zh) 電連接器
US8388370B2 (en)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grounding shield
JP5594053B2 (ja)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その組立体
US20140073190A1 (en) Socket connector with a sub-shell flexibly connect with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JP6859998B2 (ja)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装置
JP4493710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4618745B1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112259990A (zh) 多通道连接器及其组合件
JP2008016212A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8033866B2 (en) Receptacle connector having reinforced bracket increasing overall rigidity
KR101396690B1 (ko) 전기 커넥터 및 전기 커넥터 조립체
JP3116728U (ja) シールド電気コネクタ
CN109301570B (zh) 电连接器
CN210326232U (zh) 电连接器
CN217545141U (zh) 一种线端连接器及其组合
JP7176659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212062873U (zh) 电连接器
CN211530238U (zh) 电连接器
CN211150963U (zh) 电连接器
CN113471741A (zh) 一种高速fpc连接器
US6793538B2 (en) Slim modular jack
CN110556646A (zh) 电连接器
CN210296684U (zh) 电连接器
JP7148009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