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44871U - 线束隔离板、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 Google Patents

线束隔离板、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44871U
CN217544871U CN202123010479.1U CN202123010479U CN217544871U CN 217544871 U CN217544871 U CN 217544871U CN 202123010479 U CN202123010479 U CN 202123010479U CN 217544871 U CN217544871 U CN 2175448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ositioning
main body
side e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01047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伶旺
席兵荣
王天付
陈斌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woda Huizhou Power New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nwoda Huizhou Power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woda Huizhou Power New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nwoda Huizhou Power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01047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448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448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448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线束隔离板、电池模组及电池包。线束隔离板包括主体和输出极座,主体用于安装电路板和多个连接片,输出极座与主体连接且与主体一体成型;电池模组包括上述线束隔离板;电池包包括上述电池模组。本实用新型的线束隔离板集成了输出极座,减少了原本所需的将输出极座和端板进行组装的工序,这有利于减少电池模组的组装工序,从而提高电池模组的组装效率。

Description

线束隔离板、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束隔离板、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背景技术
电池模组中通常设置有线束隔离板,线束隔离板主要用于安装连接片和电路板。多个连接片均与电路板连接,且一个连接片能够将两个属于不同电池的极柱进行连接,通过连接片以及电路板上的电路结构,可以实现将电池模组中的多个电池串联。位于线束隔离板端部的连接片会与电池模组中的输出极座连接,铜排可以穿入输出极座中并与该连接片进行连接,从而使电池模组的能量可以通过输出极座输出。
现有的电池模组中,输出极座与电池模组中的某些其他部件之间的连接较为繁琐,电池模组的组装工序较多,电池模组的组装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线束隔离板,该线束隔离板集成了输出极座,能够减少电池模组的组装工序,从而提高电池模组的组装效率。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线束隔离板的电池模组。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电池模组的电池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线束隔离板,包括:主体,用于安装电路板和多个连接片;输出极座,所述输出极座与所述主体连接且与所述主体一体成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束隔离板,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输出极座集成在线束隔离板上,输出极座与电池模组的端板之间无需再进行组装。相比于现有的将线束隔离板和输出极座分体设置的电池模组,本实用新型的线束隔离板可以减少电池模组的组装工序,从而提高电池模组的组装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输出极座包括:第一支撑体,具有用于与所述连接片抵接的支撑面;定位体,连接于所述支撑面,所述定位体设置于所述支撑面的外沿,所述定位体相对于所述支撑面凸出,所述定位体靠近所述支撑面的中心的一侧能够与所述连接片的外沿抵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输出极座还包括:第一支撑体,具有用于与所述连接片抵接的支撑面;第二支撑体,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二支撑体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体且相对于所述支撑面凸出,两个所述第二支撑体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支撑体和两个所述第二支撑体共同限定出供铜排穿设的过线缺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支撑体远离所述支撑面的一端具有卡接部,所述卡接部朝远离所述过线缺口的方向凸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基体,与所述输出极座连接,所述基体具有多个避让孔,所述避让孔供电池的极柱穿过;安装体,连接于所述基体以形成多个第一安装槽,所述避让孔与所述第一安装槽连通,所述第一安装槽用于容置连接片,所述第一安装槽的侧壁能够与所述连接片的外沿抵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线束隔离板还包括定位柱,述定位柱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槽中,所述定位柱连接于基体,所述定位柱能够穿设所述连接片上的定位孔,所述定位柱能够与所述定位孔的孔壁抵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线束隔离板还包括第一侧沿体,所述第一侧沿体连接于所述主体的端部,所述输出极座的底部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沿体的顶面,所述第一侧沿体的底面用于抵持端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线束隔离板还包括第二侧沿体,所述第二侧沿体连接于所述主体的侧部,所述第二侧沿体的底面用于抵持侧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池模组,包括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线束隔离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模组,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节省了原本所需的将输出与端板进行组装的工序,电池模组的组装工序较少,电池模组的组装效率较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电池包,包括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池模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包,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节省了原本所需的将输出极座与端板进行组装的工序,电池包的组装工序较少,电池包的组装效率较高。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组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线束隔离板的输出极座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电池模组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电池模组中端板、侧板与电池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6为电池模组中线束隔离板、连接片和电路板之间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线束隔离板的局部示意图;
图8为图7中的线束隔离板安装连接片和电路板之后的示意图;
图9为线束隔离板的简化示意图;
图10为用于连接两个极柱的连接片的示意图;
图11为用于连接一个极柱和输出极座的连接片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1-电池模组,102-侧板,103-上盖,104-端板,201-线束隔离板,202-翻盖,203-翻盖卡接孔,204-输出极座,205-卡扣,206-第二卡接孔,207-卡接体,208-第一侧沿体,209-第二侧沿体,301-电池,302-电路板,303-连接片,401-极柱,402-防爆阀,501-结构胶,601-基体,602-安装体,603-第一安装槽,604-避让孔,605-定位柱,608-排气孔,609-支撑凸起,610-主体,701-电路板安装部,801-第二安装槽,802-填充槽,901-第一支撑体,902-定位体,903-第二支撑体,904-支撑面,905-第二连接孔,906-第一卡接孔,907-过线缺口,908-卡接部,1001-定位孔,1101-第一连接孔,1201-铝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以上,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线束隔离板201。参照图7,线束隔离板201包括主体610和输出极座204。主体610用于安装连接片303和电路板302,输出极座204共设置有两个,两个输出极座204分别位于主体610的前后两端(图7中仅示出前端的输出极座204)。参照图8,每一输出极座204分别与一个连接片303连接,且输出极座204与多个连接片303中最靠近该输出极座204的一个连接片303连接。输出极座204与主体610连接,且输出极座204与主体610一体成型(例如通过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
现有的将线束隔离板201和输出极座204分体设置的电池模组101,通常需要将输出极座204与端板104进行组装(例如输出极座与端板卡接)。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束隔离板201集成了输出极座204;由于输出极座204与主体610一体成型,无需再将输出极座204逐个与端板104之间进行组装。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束隔离板201减少了电池模组101的组装工序,并提高了电池模组101的组装效率。
参照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输出极座204包括第一支撑体901和定位体902。第一支撑体901的顶面为支撑面904,支撑面904用于与连接片303抵接。参照图11,用于与输出极座204连接的连接片303具有第一连接孔1101。参照图3,支撑面904上开设有能够与第一连接孔1101对齐并连通的第二连接孔905,第一连接孔1101和第二连接孔905均供螺钉穿设(螺钉未示出),螺钉的螺帽部分可以将连接片303压紧在支撑面904上,且螺帽部分还可以将铜排的端部压紧在连接片303上。参照图3,定位体902连接在支撑面904上且相对于支撑面904向上凸出,定位体902连接于支撑面904的外沿。结合图3和图8,定位体902靠近支撑面904的中心的一侧能够与连接片303的外沿抵持,从而约束连接片303的位置,定位体902的设置可以实现连接片303的定位,方便连接片303与输出极座204的连接。
参照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输出极座204还包括第二支撑体903,第二支撑体903连接于支撑面904并相对于支撑面904凸出。第二支撑体903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二支撑体903间隔设置,第二支撑体903和第一支撑体901共同限定出供铜排穿设的过线缺口907,以便走线,同时,第二支撑体903对穿设于过线缺口907的铜排有限位的作用。
参照图2和图3,电池模组101包括上盖103和翻盖202,翻盖202与上盖103转动连接,翻盖202能够覆盖在支撑面904的上方,从而保护与输出极座204连接的连接片303,以及与该连接片303连接的铜排,并防止电池模组101的使用者或组装者触电。
结合图2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翻盖202开设有翻盖卡接孔203,第二支撑体903呈勾状;第二支撑体903远离支撑面904的一端具有卡接部908,卡接部908朝远离过线缺口907的方向凸出,卡接部908能够卡入翻盖卡接孔203中,从而实现输出极座204与翻盖202之间的卡接。
当需要连接铜排时,可以翻开翻盖202(使翻盖202的前端相对于翻盖202的后端向上转动),为螺丝刀等工具留出足够的活动空间;当铜排连接完成后,可以合上翻盖202(使翻盖202的前端相对于翻盖202的后端向下转动,并使翻盖202与输出极座204卡合)。第二支撑体903与翻盖202之间的卡接,可以保证翻盖202在电池模组101振动时不会轻易地被翻开,且第二支撑体903与翻盖202之间采用卡接这一连接方式,可以提高翻开或合上翻盖202的便捷性。
参照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610包括基体601和安装体602。结合图5和图7,基体601开设有多个避让孔604,避让孔604可以供电池301的极柱401自下而上穿出,穿过避让孔604的极柱401,可以与连接片303连接。结合图7至图9,安装体602与基体601连接,从而形成多个第一安装槽603,其中,基体601作为第一安装槽603的底壁。避让孔604与第一安装槽603连通,因此极柱401的一部分能够伸入至第一安装槽603中。第一安装槽603用于容置连接片303,连接片303为导体(具体材质可以设置为铝),连接片303用于实现不同电池301之间的电连接。例如,结合图7和图8,一个第一安装槽603可以与两个避让孔604连通,穿入同一第一安装槽603中的两个极柱401(这两个极柱401属于不同的电池301)与同一个连接片303连接。第一安装槽603的侧壁能够与连接片303的外沿抵持,从而对连接片303进行定位。
参照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线束隔离板201还包括定位柱605。参照图10和图11,连接片303上设置有若干定位孔1001,定位孔1001为通孔。结合图7和图9,定位柱605与安装体602均连接在基体601的顶部,定位柱605设置在第一安装槽603中,定位柱605与基体601连接。具体为,定位柱605的底端与基体601中作为第一安装槽603的底壁的部分连接。定位柱605能够穿设连接片303上的定位孔1001。定位柱605的外周亦能够与定位孔1001的孔壁抵持,从而对连接片303进行定位;通过第一安装槽603的壁面和定位柱605两者同时对连接片303进行抵持,能够增强线束隔离板201对连接片303的定位效果,提高连接片303的位置稳定性。
参照图7至图9,安装体602设置有两个,两个安装体602均位于基体601的上侧,且两个安装体602相互间隔设置。基体601位于两个安装体602之间的部分为电路板安装部701,电路板安装部701和两个安装体602共同限定出第二安装槽801。电路板安装部701相当于第二安装槽801的底壁,安装体602靠近电路板安装部701的一侧的表面相当于第二安装槽801的侧壁。第二安装槽801用于容置电路板302,多个连接片303均与电路板302连接(例如,可以通过铝丝1201连接,参照图8,铝丝1201的两端分别与连接片303和电路板302焊接),从而实现多个电池301之间的串联。参照图8,第二安装槽801的侧壁(即安装体602朝向第二安装槽801的一侧)能够与电路板302的左右两侧边缘抵持,从而对电路板302进行定位,提高电路板302的安装位置稳定性。
参照图7至图9,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路板安装部701还开设有排气孔608,线束隔离板201还包括支撑凸起609,支撑凸起609连接在电路板安装部701的上侧。参照图9,支撑凸起609能够与电路板302抵接,从而使电路板302与电路板安装部701间隔设置,避免电路板302封闭排气孔608。排气孔608朝向电池301的防爆阀402,电池301内部的压力过大时,电池301内部的部分气体会通过防爆阀402排出,这部分气体可以通过排气孔608流动至电路板安装部701的上方,然后再沿前后方向流动,最终排出至电池模组101外(电池模组101的壳体上的排气口未具体示出)。即,两个支撑凸起609、电路板302的下侧和电路板安装部701的上侧,共同限定出了供从电池301中排出的气体流动的风道。
此外,结合图6和图9,支撑凸起609具有填充槽802,电池模组101的结构胶501可以设置在填充槽802内,结构胶501的顶部与电路板302的底部粘接,从而使电路板302与线束隔离板201牢固地在一起。
参照图7和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线束隔离板201还包括第一侧沿体208,第一侧沿体208连接于基体601的端部,且所述第一侧沿体208的顶面相对于基体601的顶面凹陷,输出极座204的底部连接于第一侧沿体208的顶面。第一侧沿体208对输出极座24有支撑的作用。此外,在电池模组101中,第一侧沿体208的底面可以与端板104的顶面抵持,从而使端板104支撑线束隔离板201。由于端板104支撑线束隔离板201,线束隔离板201的重量不会直接作用在电池301上(或仅有较少一部分直接作用在电池301上),这样可以减少电池301受损的风险。
参照图7和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线束隔离板201还包括第二侧沿体209,第二侧沿体209连接于基体601的侧部。与第一侧沿体208类似,第二侧沿体209的底面可以与侧板102的顶面抵持,从而使侧板102支撑线束隔离板201;在这种设置方式下,线束隔离板201的重量不会直接作用在电池301上(或仅有较少一部分直接作用在电池301上),这样可以减少电池301受损的风险。若线束隔离板201中同时设置有第一侧沿体208和第二侧沿体209,那么第二侧沿体209可以延伸至第一侧沿体208的侧部(如图7所示);第二侧沿体209位于第一侧沿体208侧部的部分的底面,可以与端板104抵持。这样可以增加线束隔离板201的被支撑面积,从而提高线束隔离板201的位置稳定性。
参照图7和图8,第一侧沿体208的顶面可以低于基体601的顶面,这样可以减小第一侧沿体208的高度(或者说厚度),节省线束隔离板201的成本。类似地,第二侧沿体209的顶面可以低于基体601的顶面,这样可以减小第二侧沿体209的高度(或者说厚度),节省线束隔离板201的成本。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101,电池模组101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线束隔离板201。该电池模组101节省了将输出极座204和端板104进行组装的工序,电池模组101的组装工序较少,电池模组101的组装效率较高。
具体来说,参照图4,电池模组101包括上盖103、侧板102、端板104、线束隔离板201、电池301、连接片303和电路板302。其中,侧板102和端板104均设置有两个,电池301设置有多个,连接片303亦设置有多个。
侧板102的前后两端分别与两个不同的端板104连接,侧板102和端板104之间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线束隔离板201与端板104连接,且两者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设置为卡接,以提高线束隔离板201的安装便捷性。结合图2、图5和图7,电池模组101还包括卡扣205,卡扣205连接于端板104的顶部,线束隔离板201的第一侧沿体208开设有第一卡接孔906,卡扣205卡入第一卡接孔906中,从而实现线束隔离板201与端板104之间的固定。侧板102、端板104和线束隔离板201会共同围出一个空腔,电池301容置在该空腔中。
参照图4,电池301的顶部相对于端板104的顶部凸出,基体601会套设在电池301的顶部;由于基体601的顶部相对于第一侧沿体208的顶部凸出,第一侧沿体208与端板104的顶部之间的距离较小,第一卡接孔906设置在第一侧沿体208上,则卡扣205的高度可以设置得较小,从而节省电池模组101的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池模组101还包括底板(未示出),底板的顶面与电池301的底面抵持从而承载电池301,侧板102和端板104的底部均与底板连接。电池包中通常会设置有多个电池模组101,若电池模组101未设置有底板(如图4所示),则电池包的箱体可以直接抵持电池301的底面以承载电池301;相应地,侧板102和端板104与电池包的箱体固定即可。
参照图4和图6,连接片303和电路板302位于线束隔离板201的上侧,上盖103与线束隔离板201连接,并覆盖在连接片303和电路板302的上侧,从而保护连接片303和电路板302,以及防止电池模组101的使用者或组装者触电。上盖103与线束隔离板201之间的连接方式亦可以设置为卡接,以提高线束隔离板201的安装便捷性。具体来说,参照图2和图7,线束隔离板201还包括卡接体207,卡接体207连接于安装体602远离第二安装槽801的一侧,且所述卡接体207相对于安装体602朝远离第二安装槽801的方向凸出;上盖103的侧部开设有第二卡接孔206,卡接体207可以卡入第二卡接孔206中。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电池包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电池模组101。该电池包节省了将输出极座204和端板104进行组装的工序,电池包的组装工序较少,电池包的组装效率较高。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此外,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Claims (10)

1.线束隔离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用于安装电路板和多个连接片;
输出极座,所述输出极座与所述主体连接且与所述主体一体成型;
第一侧沿体,所述第一侧沿体连接于所述主体的端部,所述输出极座的底部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沿体的顶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隔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极座包括:
第一支撑体,具有用于与所述连接片抵接的支撑面;
定位体,连接于所述支撑面,所述定位体设置于所述支撑面的外沿,所述定位体相对于所述支撑面凸出,所述定位体靠近所述支撑面的中心的一侧能够与所述连接片的外沿抵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隔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极座还包括:
第一支撑体,具有用于与所述连接片抵接的支撑面;
第二支撑体,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二支撑体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体且相对于所述支撑面凸出,两个所述第二支撑体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支撑体和两个所述第二支撑体共同限定出供铜排穿设的过线缺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束隔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体远离所述支撑面的一端具有卡接部,所述卡接部朝远离所述过线缺口的方向凸出。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线束隔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包括:
基体,与所述输出极座连接,所述基体具有多个避让孔,所述避让孔供电池的极柱穿过;
安装体,连接于所述基体以形成多个第一安装槽,所述避让孔与所述第一安装槽连通,所述第一安装槽用于容置连接片,所述第一安装槽的侧壁能够与所述连接片的外沿抵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束隔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隔离板还包括定位柱,述定位柱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槽中,所述定位柱连接于所述基体,所述定位柱能够穿设所述连接片上的定位孔,所述定位柱能够与所述定位孔的孔壁抵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隔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沿体的底面用于抵持端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隔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隔离板还包括第二侧沿体,所述第二侧沿体连接于所述主体的侧部,所述第二侧沿体的底面用于抵持侧板。
9.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线束隔离板。
10.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模组。
CN202123010479.1U 2021-12-02 2021-12-02 线束隔离板、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Active CN2175448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10479.1U CN217544871U (zh) 2021-12-02 2021-12-02 线束隔离板、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10479.1U CN217544871U (zh) 2021-12-02 2021-12-02 线束隔离板、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44871U true CN217544871U (zh) 2022-10-04

Family

ID=834180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010479.1U Active CN217544871U (zh) 2021-12-02 2021-12-02 线束隔离板、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4487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12481B2 (en) Housing assembly and battery module comprising the same
KR102084098B1 (ko) 홀더를 갖는 전지 모듈
CN109166994B (zh) 一种锂电池包
US20080055821A1 (en) Electric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
KR20100041689A (ko) 배터리 팩 조립체, 배터리 팩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1459400B1 (ko) 전지모듈 어셈블리
KR200406606Y1 (ko) 이동통신단말기용 전지 팩
CN113889714A (zh) 汇流排结构、串并联模块、电池包、电池系统及方法
EP3998651B1 (en) Battery pack having integrated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fixing structure of battery modules
CN212967907U (zh) 电池模组组装结构、电池模组及车辆
KR20210017275A (ko) 상부 냉각 방식 배터리 팩
CN217544871U (zh) 线束隔离板、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EP4016711A1 (en)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pack including same
CN110422127B (zh) 一种线束隔离件及电池包
KR100595378B1 (ko) 휴대폰 및 모바일기기용 2차 전지 배터리 팩
JP6643266B2 (ja) 組電池
CN214542422U (zh) 电池模组
CN211238347U (zh) 一种电芯支架、电池盒及平衡车
CN209747624U (zh) 用于电池包的汇流排支架、具有其的电池包和车辆
CN214898688U (zh) 电池保护装置
CN110224185A (zh) 蓄电池及其ptc安装结构
CN217086784U (zh) 一种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217768678U (zh) 电池模组及电子装置
CN220692385U (zh) 一种新型端子座及电池模组
CN213109077U (zh) 便携式换电电池的电池模组支架固定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