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44723U - 储能电池模组、液冷板及液冷板组合 - Google Patents

储能电池模组、液冷板及液冷板组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44723U
CN217544723U CN202220487013.6U CN202220487013U CN217544723U CN 217544723 U CN217544723 U CN 217544723U CN 202220487013 U CN202220487013 U CN 202220487013U CN 217544723 U CN217544723 U CN 2175447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ooling
cooling plate
liquid
battery modul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48701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锐
石本星
刘轶豪
向德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Zhiguang 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Zhiguang 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Zhiguang 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Zhiguang 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48701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447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447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447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储能电池模组,包括多个电池,还包括底液冷板和侧液冷板;底液冷板水平设置在电池模组的底部,与每个电池的底面密切接触;侧液冷板竖直设置在电池模组的中间,与每个电池的一个大面密切接触;两块液冷板均为一体板,冷却通道为一体型流道,且相邻两根流道的流道方向设置为一进一出关系。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组整体温度均衡,电池模组前后部温度趋于一致,多个电池之间以及每个电池单体的上下部温度趋于一致,可控制电池模组高倍率运行工况下的温升。还公开了一种液冷板,可自我实现整块液冷板的温度均衡。还公开了一种液冷板组合,应用于储能电池模组或电池包中,可提高储能电池模组或电池包整体温度均衡。

Description

储能电池模组、液冷板及液冷板组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动力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储能电池模组、液冷板及液冷板组合。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和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化学储能产品在市场上也日渐成熟。其中动力电池包是电化学储能产品的研发核心,每一个电池包是由多个电池模组组成,每个电池模组由多个电池串并联组成。
近年来,为了提高储能系统能量密度,动力电池包的电池一般采用方形铝壳大电芯,此类电池的特点是厚度较厚、高度较高,整体尺寸较大。而市场上对高倍率运行电化学储能系统保持需求,高倍率运行对电池单体的要求较高,运行过程中发热严重,特别是采用方形铝壳大电芯的情况下,控制电池在运行中的温升及发热均衡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难题。
传统储能电池包通常采用在电池底部增加散热板换热的散热方式,该方式一般用于低倍率运行、发热较少的电化学储能产品上。方形铝壳大电芯在高倍率运行工况下上下部温差较大,电池的温度一致性无法保证,电池模组和电池包的温度一致性也更难控制,极大影响储能产品整体的运行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储能电池模组、液冷板及液冷板组合,以解决目前电池模组高倍率运行工况下因温升过高、电池顶部与底部温差较大导致的电池单体温度不均衡,电池模组前后部温度不均衡,整体温度一致性差,无法高倍率运行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能电池模组,包括多个电池,还包括底液冷板和侧液冷板;所述底液冷板水平设置在电池模组的底部,与每个电池的底面密切接触;所述侧液冷板竖直设置在电池模组的中间,与每个电池的一个大面密切接触;所述底液冷板和所述侧液冷板均为一体板,各自的冷却通道为一体型流道,且相邻两根流道的流道方向设置为一进一出关系。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电池模组还包括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用于连通所述底液冷板和所述侧液冷板之间的流道,使冷却液可同时循环流经所述底液冷板和所述侧液冷板。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底液冷板的侧面设置有进液总水咀和出液总水咀,所述底液冷板的上面板上设置有分流进水咀和分流出水咀;所述侧液冷板的侧面不同高度处分别设置有进液水咀和出液水咀;
所述连接管包括两根,一根的两端分别接分流进水咀和进液水咀,另一根的两端分别接分流出水咀和出液水咀,实现冷却液从所述底液冷板分流到所述侧液冷板,两块液冷板的冷却通道呈并联关系。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进液水咀设置在所述侧液冷板侧面的上端,所述出液水咀设置在所述侧液冷板侧面的下端,流经所述侧液冷板的冷却液由顶部进入从底部流出;或者,
所述进液水咀设置在所述侧液冷板侧面的下端,所述出液水咀设置在所述侧液冷板侧面的上端,流经所述侧液冷板的冷却液由底部进入从顶部流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电池模组还包括两块侧散热器,两块侧散热器竖直设置在电池模组的左右两侧;所述侧散热器包括基板和若干散热翅片,所述基板与每个电池的另一个大面密切接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电池模组还包括模组端板,所述模组端板置于电池模组的前后两端,与两块所述侧散热器通过挤压固定将电池模组成组及定型。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个电池的两个大面与所述侧散热器和所述侧液冷板之间涂抹有导热硅脂或填充导热硅胶垫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冷板,所述液冷板为一体板,在侧面上设置一进液口和一出液口,所述液冷板的冷却通道为一体型流道,且相邻两根流道的流道方向设置为一进一出关系。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进液口和/或出液口在所述液冷板侧面上的设置位置可调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冷板组合,包括底液冷板和侧液冷板;所述底液冷板水平设置,所述侧液冷板竖直设置在所述底液冷板的中部上方,其特征在于,两块液冷板均为一体板,各自的冷却通道为一体型流道,且相邻两根流道的流道方向设置为一进一出关系;两块液冷板之间设置有两根连接管,实现冷却液从所述底液冷板分流到所述侧液冷板,使冷却液可同时循环流经两块液冷板,两块液冷板的冷却通道呈并联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及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能电池模组,通过在电池模组的底部设置底液冷板,底部作为电池模组的主要散热面,底液冷板与每个电池的底面密切接触,可带走电池模组运行过程所散发的大部分热量;通过在电池模组的中间设置侧液冷板,侧液冷板与每个电池的一个大面密切接触,可带走电池模组运行过程的部分热量;底液冷板和侧液冷板均为一体板,各自的冷却通道为一体型流道,且相邻两根流道的流道方向设置为一进一出关系,可自我均衡流道内冷却液温度,实现整块液冷板的温度均衡,进而使电池模组前后部温度趋于一致,使多个电池之间以及每个电池单体的上下部温度趋于一致,提高电池模组整体温度均衡,控制电池模组高倍率运行工况下的温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冷板,可自我均衡流道内冷却液温度,实现整块液冷板的温度均衡。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冷板组合,可应用于储能电池模组或电池包中,提高储能电池模组或电池包整体温度均衡。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能电池模组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方形铝壳电池单体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能电池模组结构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底液冷板的冷却通道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底液冷板的冷却通道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侧液冷板的冷却通道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冷板组合及连接方式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液冷板组合及连接方式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侧散热器的侧面视图。
附图中:1-方形铝壳电池;2-底液冷板;3-侧液冷板;4-侧散热器;5-连接管;6-导电排;7-模组端板;1a-进液总水咀;1b-出液总水咀;2a-分流进水咀;2b-分流出水咀;3a-进液水咀;3b-出液水咀;41-基板;42-散热翅片。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次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能电池模组,通过设置底液冷板和侧液冷板,使得电池模组的主要散热面(底部)和电池模组内部大面都有布置一体板的液冷板,并且通过将两块液冷板的内部一体型流道均设置为相邻两根流道的流道方向为一进一出关系,可自我均衡流道内冷却液温度,实现整块液冷板的温度均衡,进而提高电池模组整体温度均衡,控制电池模组高倍率运行工况下的温升。优选实施例中,还在电池模组的左右两侧设置侧散热器,通过风冷或自冷的方式,进一步提高电池模组整体的温度均衡,控制电池模组高倍率运行工况下的温升。
参见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电池模组包括多个电池1,还包括底液冷板2和侧液冷板3;其中,底液冷板2水平设置在电池模组的底部,与每个电池1的底面密切接触;侧液冷板3竖直设置在电池模组的中间,与每个电池1的一个大面密切接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电池1是动力电池的最小单元,也是电能存储单元。采用的是方形铝壳大电芯,方形铝壳的前后侧面为大面,左右侧面为小面,下侧面为底面。多个电池1的小面相接触,并通过导电排串并联连接。导电排6主要是使电池1串并联连接实现导电。
电池模组是通过将若干个电池以一定的顺序组合而成,物理结构上对电池起到固定、保护及导通连接等作用。电池模组的尺寸描述可用宽*深*高。前区为冷却液首先流过位置,冷却液流过前区进入后区,温度会受前区电池运行散热影响而升温。
底液冷板2和侧液冷板3均是通过冷媒的方式带走电池模组运行过程所散发的热量。其中,底部作为电池模组的主要散热面,底液冷板2与每个电池1的底面密切接触,可带走电池模组运行过程所散发的大部分热量,侧液冷板3与每个电池1的一个大面密切接触,可带走电池模组运行过程的部分热量。
参见图4和图5所述,底液冷板2和侧液冷板3均为一体板,各自的冷却通道为一体型流道,且相邻两根流道的流道方向设置为一进一出关系。相比于在液冷板内部设置多个冷却通道,本实用新型的底液冷板2和侧液冷板3采用一体型流道,流道设计简单,无需设置汇流管。而且相比较而言,流入方向上的冷却液温度较低,经过吸收电池模组所散发的热量后,流出方向上的冷却液温度较高,通过将相邻两根流道的流道方向设置为一进一出关系,在液冷板内部可自我均衡流道内冷却液温度,实现整块液冷板的温度均衡。
在电池模组的底部和中间分别设置本实用新型的底液冷板2和侧液冷板3,可使电池模组前后部温度趋于一致,使多个电池之间以及每个电池单体的上下部温度趋于一致,从而提高电池模组整体温度均衡,有效控制电池模组高倍率运行工况下的温升。
一种实施例,参见图4所示,其中打斜线部分表示流道壁或流道间距,未打斜线的空心部分表示流道。本实用新型的底液冷板2的中部未布置流道,中部位置相较液冷板其它位置温度会略高,若在此区域正上方布置侧液冷板3,则侧液冷板3的散热效果可弥补此处热缺陷。此外,由于底液冷板2的长度较长,在其中部取消流道布置相当于保留材料作为长梁,加强了底液冷板2在长度方向的结构强度,可避免出现受力不均匀或应力集中等情况导致的流道失效或破裂的风险。
另一种实施例,参见图5所示,其中打斜线部分表示流道壁或流道间距,未打斜线的空心部分表示流道。本实用新型的底液冷板2的流道分布均匀且布满整块液冷板,除去流道之外的液冷板可看作是一个多方向布置加强筋的板件,满足支撑电池所需的结构强度,同样可避免出现受力不均匀或应力集中等情况导致流道失效或破裂的风险。
再一种实施例,参见图6所示,其中打斜线部分表示流道壁或流道间距,未打斜线的空心部分表示流道。本实用新型的侧液冷板3的流道分布均匀且布满整块液冷板,其流道间距相比于底液冷板2可以设计的稍大,一方面保证了所需的散热效果,另一方面合适的流道间距也相当于为液冷板提供了加强筋,使得该侧液冷板3在电池模组中可保持承受较大的挤压力而不引起流道被挤压失效,特别是电池寿命中后期引起的膨胀力加速增长,因为电池模组的高强度定型,侧液冷板3需承受大部分的电池膨胀力但仍能保持原有的散热效果和结构强度。
参见图1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电池模组还包括连接管5,用于连通底液冷板2和侧液冷板3之间的流道,使冷却液可同时循环流经底液冷板2和侧液冷板3,以便较好的同时遍历电池模组中的各个电池的对应位置。
参见图7和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底液冷板2的前侧面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进液总水咀1a和出液总水咀1b,底液冷板2的上面板前部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分流进水咀2a和分流出水咀2b;侧液冷板3的前侧面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进液水咀3a和出液水咀3b。
可以理解,图7和图8所示的仅是两块液冷板连接方式的两种具体示意图。进液总水咀1da和出液总水咀1b不限于布置在底液冷板2的前侧面,还可以布置在后侧面或者分别布置在前后两个侧面。同样,分流进水咀2a和分流出水咀2b可以布置在底液冷板2的上面板的前部和/或后部;进液水咀3a和出液水咀3b可以分别布置在侧液冷板3的前侧面和/或后侧面的上端或下端。本实用新型不限定每块液冷板水进出水咀的设置位置,只要方便两块液冷板使用连接管连接即可。
仍参见图7和图8所示,连接管5包括两根,一根的两端分别接分流进水咀2a和进液水咀3a,另一根的两端分别接分流出水咀2b和出液水咀3b,实现冷却液从底液冷板2分流到侧液冷板3,两块液冷板的冷却通道呈并联关系。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底液冷板2的流道上做支管分流,避免在液冷板外使用复杂的分流器,降低漏液风险,并且可以通过调整两块液冷板的流道截面积、进液口大小等调整两块液冷板的流量分配比例。
需要说明的是,底液冷板2和侧液冷板3的冷却通道虽然呈并联关系,但流道的管径大小不一样。由于电池高度方向导热系数高,底液冷板2需要吸热换热较多,底液冷板2内流道中流过冷却液也需增加。两块液冷板相比较而言,底液冷板2的流道直径要大些,流道间距要小些,同时为起到支撑作用底液冷板2的厚度要厚些。但液冷板厚度过厚会影响散热效果和增加成本,所以对侧液冷板3一般要控制厚度来提高电池模组的能量密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从板内流道管径大小、管间距尺寸、冷板厚度以及管结构布局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分别设计这两块液冷板,并最终获得:适宜的流道管径,使得管内流体流速合理,处于湍流状态,并流阻较小,保证管内自由来流的换热能力,同时边界层内速度梯度较大,提高热边界层内的热传导能力;适宜的管间距尺寸,使得保证液冷板加工工艺较简约的前提下有效增加冷却液工质对电芯的换热次数,增大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效率;适宜的液冷板厚度,使得保证液冷板重量较轻且保证支撑强度和控制成本的前提下,有效提高基板部分将热量向外导热扩散的能力,提高散热效果;适宜的流道布置方式,使冷却液在流动过程中较好的同时遍历电池模组中的各个电芯的对应位置,避免初始冷却液在部分电芯中换热后升温,以较高的温度在其它电芯中造成较差的换热效果。
参见图7和图8所示,侧液冷板3的进液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如图7所示的上进下出方式,进液水咀3a设置在侧液冷板3的前侧面的上端,出液水咀3b设置在侧液冷板3的前侧面的下端,流经侧液冷板3的冷却液由顶部进入从底部流出。另一种是如图8所示的下进上出方式,进液水咀3a设置在侧液冷板3的前侧面的下端,出液水咀3b设置在侧液冷板3的前侧面的上端,流经侧液冷板3的冷却液由底部进入从顶部流出。
在电池发热量大的情况下,一般需增加流道横截面积或增加流道内冷却液的循环压力来提高流量增加换热效率。通过增压可以提高流速,同样流速下,流道越大,单位时间内掠过流道的介质越多,降温效果越好。基于对电池的研究,电池高度方向导热系数高传热快,电池单体的温度分布情况是中上部偏高。在流道压力充足的情况下,侧液冷板3无论采用上进下出方式或下进上出方式均可以保证流道充满冷却介质,但上进下出方式更适合小流道,且使冷却介质最先流过上部;下进上出方式更适合采用大流道,大流道可以增加换热效率。
特别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液冷板2和侧液冷板3在厚度方向的侧面上各自设置有两个流道口,一个作为进液口,另一个作为出液口,这两个流道口在两块液冷板侧面上的设置位置是可调整的。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将两个流道口中的其中一个流道口位置相对固定,另一流道口可根据连接需要调整位置。这种设计可为两块液冷板组合后进行外部连接提供了便利,特别是用于底部散热的液冷板,其进液口和出液口可以布置在两侧或者同侧,这为电池模组甚至电池包系统集成提供了极大便利。
参见图1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电池模组还包括两块侧散热器4,两块侧散热器4竖直设置在电池模组的左右两侧,与每个电池1的另一个大面密切接触,用于通过风冷或自冷的方式带走电池模组运行过程所散发的热量,并与两块液冷板共同作用进一步均衡电池模组整体温度,使电池上下部温度更加趋于一致,控制电池模组高倍率运行中的温升。
参见图9所示,侧散热器4包括基板41和若干散热翅片42,其中基板41紧挨电池模组设置,与每个电池的另一个大面密切接触,用于向散热翅片42传导电池模组所散发的热量。
侧散热器4和侧液冷板3设置目的均是最大化均衡电池单体在电池模组中上部与下部的温度,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换热效率,保持电池模组发热散热平衡。其中,侧液冷板3通过冷媒带走热量,侧散热器4通过空气冷却的方式带走部分热量。由测试结果和电池内部结构指出电池单体厚度方向导热系数不是很高,故电池模组内部设置侧液冷板3加上电池模组外部设置侧散热器4的方式,既保证温度均衡的效果也不会增加太大成本。
本实用新型通过布置底液冷板2、侧液冷板3和侧散热器4,可以有效避免电池模组前区和后区的电池温度出现较大的不一致,使得方形铝壳大电池可进行高倍率运行并保持良好寿命。
仍参见图1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电池模组还包括模组端板7,模组端板7置于电池模组的前后两端,与两块侧散热器4通过挤压固定将电池模组成组及定型。
模组端板7与两块侧散热器4通过挤压后再固定,可以提高电池模组内各组件的一致性并保持一定的挤压力。这是因为电池后期会膨胀,膨胀力主要体现在电池厚度方向,将每个电池单体的厚度方向通过侧散热器4和侧液冷板3夹紧,可以限制电池自由膨胀。
一种优选实施例,在电池1的两个大面与侧散热器4和侧液冷板3之间涂抹导热硅脂或填充导热硅胶垫片。一方面可以增加导热性能,另一方面还可以吸收一定的膨胀形变量。因为电池大面不是绝对平面,而是一个球形弧面,通过涂抹一层导热硅脂或者填充导热硅胶垫片等结构胶之类的东西,使电池的膨胀力均匀分散到整个侧液冷板3的大面上,控制电池一定程度的膨胀,也避免侧液冷板3内的流道被挤压堵塞。
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方案,进行不同电池充放电倍率下的电池模组散热测试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25℃环境温度下,电池充放电倍率达1.1C(C表示电池充放电电流大小的比率,即倍率)时,本实用新型内电池模组多次连续完整充放工况循环下最高温度仍可不超过40℃,处在电池正常工作温度区间内;在0.85C的电池充放电倍率下,电池模组最高温度低于35℃,电池模组内所有电池同一高度面上最大温差仅为3.6K(开尔文),此时冷却液温升在2K(开尔文)以内,验证了本方案中电池模组及液冷板的温度均衡性能,可以高度满足电池热管理效果和温度均匀性的要求。对比行业内同款电池较为流行的设计方案一般为0.5C以下的充放电倍率运行,对单个电池而言,0.85C充放电倍率运行的发热量大致是0.5C的3倍,1.1C充放电倍率运行的发热量是0.5C的4到5倍,足以说明本方案的电池模组和液冷板的设计极大地解决电池高倍率温升较高和电池模组整体温度均衡等问题。
最后补充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方案虽然主要针对电池模组,但电池模组和电池包关系紧密,电池包是通过将多个电池模组通过固定、连接等打包成独立单元。本实用新型的方案解决了电池模组的温度均衡问题,也相应解决了电池包的温度均衡问题。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电池模组,通过在电池模组的底部设置底液冷板,底部作为电池模组的主要散热面,底液冷板与每个电池的底面密切接触,可带走电池模组运行过程所散发的大部分热量;通过在电池模组的中间设置侧液冷板,侧液冷板与每个电池的一个大面密切接触,可带走电池模组运行过程的部分热量;底液冷板和侧液冷板均为一体板,冷却通道为一体型流道,通过将底液冷板和侧液冷板各自的内部相邻两根流道的流道方向设置为一进一出关系,可自我均衡流道内冷却液温度,实现整块液冷板的温度均衡,进而均衡电池模组整体温度,使电池模组前后部温度趋于一致,使多个电池之间以及每个电池单体的上下部温度趋于一致。通过在电池模组的左右两侧设置侧散热器,侧散热器与每个电池的另一个大面密切接触,可进一步均衡电池模组整体温度,使每个电池单体的上下部温度更加趋于一致,从而控制电池模组高倍率运行工况下的温升及提高整体温度均衡。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液冷板,该液冷板为一体板,在侧面上设置一进液口和一出液口,液冷板的冷却通道为一体型流道,且相邻两根流道的流道方向设置为一进一出关系。可选地,进液口和/或出液口在液冷板侧面上的设置位置可调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板可作为底液冷板和/或侧液冷板,应用于储能电池模组和/或电池包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液冷板组合,包括底液冷板和侧液冷板;底液冷板水平设置,侧液冷板竖直设置在底液冷板的中部上方,两块液冷板均为一体板,各自的冷却通道为一体型流道,且相邻两根流道的流道方向设置为一进一出关系;两块液冷板之间设置有两根连接管,实现冷却液从底液冷板分流到侧液冷板,使冷却液可同时循环流经两块液冷板,两块液冷板的冷却通道呈并联关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板组合,可应用于储能电池模组或电池包中,提高储能电池模组或电池包整体温度均衡。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教导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其他的改进或变形。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具体描述只是更好的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储能电池模组,包括多个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液冷板和侧液冷板;所述底液冷板水平设置在电池模组的底部,与每个电池的底面密切接触;所述侧液冷板竖直设置在电池模组的中间,与每个电池的一个大面密切接触;所述底液冷板和所述侧液冷板均为一体板,各自的冷却通道为一体型流道,且相邻两根流道的流道方向设置为一进一出关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用于连通所述底液冷板和所述侧液冷板之间的流道,使冷却液可同时循环流经所述底液冷板和所述侧液冷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液冷板的侧面设置有进液总水咀和出液总水咀,所述底液冷板的上面板上设置有分流进水咀和分流出水咀;所述侧液冷板的侧面不同高度处分别设置有进液水咀和出液水咀;
所述连接管包括两根,一根的两端分别接分流进水咀和进液水咀,另一根的两端分别接分流出水咀和出液水咀,实现冷却液从所述底液冷板分流到所述侧液冷板,两块液冷板的冷却通道呈并联关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能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水咀设置在所述侧液冷板侧面的上端,所述出液水咀设置在所述侧液冷板侧面的下端,流经所述侧液冷板的冷却液由顶部进入从底部流出;或者,
所述进液水咀设置在所述侧液冷板侧面的下端,所述出液水咀设置在所述侧液冷板侧面的上端,流经所述侧液冷板的冷却液由底部进入从顶部流出。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储能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块侧散热器,两块侧散热器竖直设置在电池模组的左右两侧;所述侧散热器包括基板和若干散热翅片,所述基板与每个电池的另一个大面密切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能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模组端板,所述模组端板置于电池模组的前后两端,与两块所述侧散热器通过挤压固定将电池模组成组及定型。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能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个电池的两个大面与所述侧散热器和所述侧液冷板之间涂抹有导热硅脂或填充导热硅胶垫片。
8.一种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板为一体板,在侧面上设置一进液口和一出液口,所述液冷板的冷却通道为一体型流道,且相邻两根流道的流道方向设置为一进一出关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口和/或出液口在所述液冷板侧面上的设置位置可调整。
10.一种液冷板组合,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液冷板和侧液冷板;所述底液冷板水平设置,所述侧液冷板竖直设置在所述底液冷板的中部上方,两块液冷板均为一体板,各自的冷却通道为一体型流道,且相邻两根流道的流道方向设置为一进一出关系;两块液冷板之间设置有两根连接管,实现冷却液从所述底液冷板分流到所述侧液冷板,使冷却液可同时循环流经两块液冷板,两块液冷板的冷却通道呈并联关系。
CN202220487013.6U 2022-03-08 2022-03-08 储能电池模组、液冷板及液冷板组合 Active CN2175447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87013.6U CN217544723U (zh) 2022-03-08 2022-03-08 储能电池模组、液冷板及液冷板组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87013.6U CN217544723U (zh) 2022-03-08 2022-03-08 储能电池模组、液冷板及液冷板组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44723U true CN217544723U (zh) 2022-10-04

Family

ID=834282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487013.6U Active CN217544723U (zh) 2022-03-08 2022-03-08 储能电池模组、液冷板及液冷板组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4472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583326A (zh) 储能电池模组、液冷板及液冷板组合
CN106654450B (zh) 一种动力电池液冷成组箱
CN204732499U (zh)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可扩展式液冷电池模组
CN111540982A (zh) 一种双向流道电池冷却板及液冷动力电池模组
CN102709618B (zh) 一种用于锂电池散热的微通道冷却均温系统
CN111864302B (zh) 一种动力电池组散热管理系统
CN111403847B (zh) 一种基于相变材料与u型扁平热管耦合的动力电池极耳散热系统
WO2024016908A1 (zh) 电池包及包括其的电动装置
CN217522115U (zh) 一种刀片动力电池液冷相变复合式冷却装置
CN212412128U (zh) 动力电池包冷却结构及动力电池包
CN113488722A (zh) 电池系统液冷散热结构及电池包
CN211829107U (zh) 一种用于电池热管理的蜂窝型微通道冷却板
CN217158331U (zh) 一种逆流式圆柱电池堆及其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13905488U (zh) 一种动力电池散热结构及电动汽车
CN212136644U (zh) 一种具有交错流道的矩阵式动力电池液冷系统
CN110277606B (zh) 动力电池包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7544723U (zh) 储能电池模组、液冷板及液冷板组合
CN117410616A (zh) 一种集成液冷功能的锂电池模组
CN216250871U (zh) 电池系统液冷散热结构及电池包
CN214378602U (zh) 集成式电池包
CN214336785U (zh) 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10744094U (zh) 电池包
CN220209066U (zh) 三层式冷却系统
CN216671753U (zh) 电池模组及汽车
CN221708782U (zh)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冷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