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38082U - 一种立体车库后轮对中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立体车库后轮对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38082U
CN217538082U CN202221156683.6U CN202221156683U CN217538082U CN 217538082 U CN217538082 U CN 217538082U CN 202221156683 U CN202221156683 U CN 202221156683U CN 217538082 U CN217538082 U CN 2175380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reo garage
rear wheel
supporting
belt
adjus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15668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万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Avic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Avic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Avic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Avic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15668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380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380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3808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立体车库后轮对中装置,属于立体车库技术领域;立体车库后轮对中装置安装在立体车库的升降平台内,升降平台的两侧设置有距离传感器,立体车库后轮对中装置包括:底架、立柱、支撑组件、连接板、转动轴、驱动轮、辅助轮、皮带和驱动装置;采用上述结构,通过将皮带带动车辆整体移动,避免通过夹紧装置推动车辆移动,从而避免损伤车辆,同时,由于皮带与升降平台的顶面相平行,因此升降平台上无突出的部件,从而便于使用者将车辆驶入升降平台,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立体车库后轮对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立体车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立体车库后轮对中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行业快速发展,家用轿车数量快速增长,城市停车位到了一位难求,在城市中停车车位的严重不足。发展立体停车位,在同等面积情况下,增加停车数量,成了一种提高城市停车效率的有效方法。故发展立体停车库时,停车时,车辆停放各个人的技术水平不同,停放时,车辆进入车库更便捷,对于摆放不正,偏离及停放不正,对自动取车,自动停放设备带来不便,所以需要对车辆进行自动对中,减少偏差,停放更准确。
现有的对中装置通过两侧固定贴在地表的夹紧装置,将车辆按定宽夹紧。这种夹紧装置是通过侧边力量对车辆进行侧向的滑动,推力对车辆形成的挤压,有损伤车辆的风险,因此设计一块能够避免损伤车辆的对中装置是十分必要的了。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通过侧边力量对车辆进行侧向的滑动,推力对车辆形成的挤压,有损伤车辆的风险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立体车库后轮对中装置,采用皮带带动车辆整体移动,避免通过夹紧装置推动车辆移动,从而避免损伤车辆,同时,由于皮带与升降平台的顶面相平行,因此升降平台上无突出的部件,从而便于使用者将车辆驶入升降平台,进一步提升了产品使用体验的效果。其具体技术方案为:
一种立体车库后轮对中装置,立体车库后轮对中装置安装在立体车库的升降平台内,升降平台的两侧设置有距离传感器,立体车库后轮对中装置包括:底架、立柱、支撑组件、连接板、转动轴、驱动轮、辅助轮、皮带和驱动装置;四个立柱竖直固定在底架的四角处;支撑组件位于底架的上方,且支撑组件同时与四个立柱相连接;两个连接板分别与四个立柱相连接,且两个连接板位于支撑组件的两侧;转动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连接板转动连接,且转动轴位于至少两个支撑组件的下方;驱动轮套装在转动轴的外侧,驱动轮与转动轴无相对转动,且驱动轮位于支撑组件的下方;至少两个辅助轮分别与支撑组件的两端转动连接;皮带套装在驱动轮和辅助轮的外侧,且皮带与升降平台的顶面相平行;驱动装置固定在底架上,驱动装置与转动轴相连接,且驱动装置与距离传感器电连接。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立体车库后轮对中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梁和连接框;至少两个支撑梁间隔设置,其中两个支撑梁分别与四个立柱相连接;至少两个连接框位于相邻的两个支撑梁之间,且连接框同时与相邻的两个支撑梁相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立体车库后轮对中装置还包括:支撑柱;至少两个支撑柱的一端与底架相连接,且至少两个支撑柱的另一端与至少两个连接框相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立体车库后轮对中装置包括:调节板、调节轴和支撑轮;至少两个调节板固定在支撑梁的两侧;调节轴依次穿过两个调节板,且调节轴与调节板相连接;支撑轮套装在调节轴的外侧,支撑轮位于皮带下方,且支撑轮与皮带相贴合。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立体车库后轮对中装置包括:调节槽;调节槽设置在调节板上,且调节轴嵌入调节槽内。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驱动装置包括:减速机、电机和联轴器;减速机固定在底架上;电机与减速机的输入端相连接;联轴器的一端与减速机的输出端相连接,且联轴器与转动轴相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立体车库后轮对中装置还包括:底板和连接槽;底板与立柱相连接,且底板放置在底架上;连接槽呈U形,两个连接槽设置在底板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立体车库后轮对中装置还包括:固定板和连接孔;四个固定板与底架的侧壁相连接;连接孔贯穿设置在固定板上。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立体车库后轮对中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为:
1.通过将四个立柱竖直固定在底架的四角处,将支撑组件同时与四个立柱相连接,以实现四个立柱对支撑组件进行支撑;通过两个连接板分别与四个立柱相连接,使两个连接板位于支撑组件的两侧,以实现每两个立柱对一个连接板进行支撑;通过将转动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连接板转动连接,将驱动轮套装在转动轴的外侧,使驱动轴与转动轴无相对转动,并使驱动轮位于支撑组件的下方,以实现两个连接板对转动轴进行支撑,并可实现驱动轮与转动轴同步转动;通过将至少两个辅助轮分别与支撑组件的两端转动连接,将皮带套装在驱动轮和辅助轮的外侧,以实现驱动轮和辅助轮对皮带进行支撑;通过将驱动装置固定在底架上,将驱动装置与转动轴相连接,并使驱动装置与距离传感器电连接,以实现驱动装置带动转动轴和驱动轮转动,从而带动皮带移动。在具体使用产品时,先将车辆驶入升降平台上,并使车辆位于皮带上,此时升降平台两侧上的距离传感器(通过红外线)感测车辆在升降平台上的位置,判断车辆的中线与升降平台的中线之间的距离,距离传感器触发(蓝牙)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带动转动轴和驱动轮转动,以带动皮带移动,从而带动皮带上的车辆移动,使车辆的中线与升降平台的中线重合,进而实现对车辆的对中。采用上述结构,通过将皮带带动车辆整体移动,避免通过夹紧装置推动车辆移动,从而避免损伤车辆,同时,由于皮带与升降平台的顶面相平行,因此升降平台上无突出的部件,从而便于使用者将车辆驶入升降平台,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使用体验。
2.通过将至少两个支撑梁间隔设置,并将其中位于两端的支撑梁分别与四个立柱相连接,以实现四个立柱对位于两端的两个支撑梁进行支撑;通过将至少两个连接框位于相邻的两个支撑梁之间,并使连接框同时与相邻的两个支撑梁相连接,以实现将至少两个支撑梁连接成一体,从而提升支撑组件的稳定性。采用上述结构,每个支撑梁的两端均转动连接有辅助轮,每个支撑梁的下方均有驱动轮,即每个支撑梁上均套装有皮带,因此当车辆驶入支撑梁上时,产品均可带动车辆移动;而且,当车辆驶上皮带上时,支撑梁也能对车辆进行支撑。
3.通过将至少两个支撑柱的一端与底架相连接,并至少两个支撑柱的另一端与至少两个连接框相连接,以实现支撑柱对支撑组件进行支撑,同时,避免支撑柱与皮带发生干涉,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4.通过将至少两个调节板固定在支撑梁的两侧,将调节轴依次穿过两个调节板,并使调节轴与调节板相连接,以实现调节板对调节轴进行支撑,从而提升调节轴的稳定性;通过将支撑轮套装在调节轴的外侧,使支撑轮位于皮带的下方,并使支撑轮与皮带相贴合,以实现支撑轮对皮带进行支撑,从而防止皮带出现塌陷,以提升皮带移动的稳定性。
5.通过将调节槽设置在调节板上,并使调节轴嵌入调节槽内,以实现调节轴在调节槽内移动,从而实现调节支撑轮的位置,以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6.通过将减速机固定在底架上,将电机与减速机的输入端相连接,将联轴器的一端与减速机的输出端相连接,并使联轴器与转动轴相连接,以实现电机的输出转速通过减速机降低转速,并通过联轴器与转动轴相连接,从而带动转动轴转动。
7.通过将底板与立柱相连接,将两个呈U形的连接槽设置在底板上,以实现立柱通过底板及连接槽与底架相连接,从而降低立柱与底架的连接难度,以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8.通过将四个固定板与底架的侧壁相连接,并使连接孔贯穿设置在固定板上,以实现通过底架通过固定板和连接孔与升降平台相连接,以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立体车库后轮对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立体车库后轮对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再一个实施例的立体车库后轮对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4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底架,11立柱,12支撑组件,121支撑梁,122连接框,13连接板,14转动轴,15驱动轮,16辅助轮,17皮带,18驱动装置,181减速机,182电机,183联轴器,19支撑柱,20调节板,21调节轴,22支撑轮,23调节槽,24底板,25连接槽,26固定板,27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案例和附图1-4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
一种立体车库后轮对中装置,如图1至图4所示,立体车库后轮对中装置安装在立体车库的升降平台内,升降平台的两侧设置有距离传感器,立体车库后轮对中装置包括:底架10、立柱11、支撑组件12、连接板13、转动轴14、驱动轮15、辅助轮16、皮带17和驱动装置18;四个立柱11竖直固定在底架10的四角处;支撑组件12位于底架10的上方,且支撑组件12同时与四个立柱11相连接;两个连接板13分别与四个立柱11相连接,且两个连接板13位于支撑组件12的两侧;转动轴1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连接板13转动连接,且转动轴14位于至少两个支撑组件12的下方;驱动轮15套装在转动轴14的外侧,驱动轮15与转动轴14无相对转动,且驱动轮15位于支撑组件12的下方;至少两个辅助轮16分别与支撑组件12的两端转动连接;皮带17套装在驱动轮15和辅助轮16的外侧,且皮带17与升降平台的顶面相平行;驱动装置18固定在底架10上,驱动装置18与转动轴14相连接,且驱动装置18与距离传感器电连接。
通过将四个立柱11竖直固定在底架10的四角处,将支撑组件12同时与四个立柱11相连接,以实现四个立柱11对支撑组件12进行支撑;通过两个连接板13分别与四个立柱11相连接,使两个连接板13位于支撑组件12的两侧,以实现每两个立柱11对一个连接板13进行支撑;通过将转动轴1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连接板13转动连接,将驱动轮15套装在转动轴14的外侧,使驱动轴与转动轴14无相对转动,并使驱动轮15位于支撑组件12的下方,以实现两个连接板13对转动轴14进行支撑,并可实现驱动轮15与转动轴14同步转动;通过将至少两个辅助轮16分别与支撑组件12的两端转动连接,将皮带17套装在驱动轮15和辅助轮16的外侧,以实现驱动轮15和辅助轮16对皮带17进行支撑;通过将驱动装置18固定在底架10上,将驱动装置18与转动轴14相连接,并使驱动装置18与距离传感器电连接,以实现驱动装置18带动转动轴14和驱动轮15转动,从而带动皮带17移动。在具体使用产品时,先将车辆驶入升降平台上,并使车辆位于皮带17上,此时升降平台两侧上的距离传感器(通过红外线)感测车辆在升降平台上的位置,判断车辆的中线与升降平台的中线之间的距离,距离传感器触发(蓝牙)驱动装置18,驱动装置18带动转动轴14和驱动轮15转动,以带动皮带17移动,从而带动皮带17上的车辆移动,使车辆的中线与升降平台的中线重合,进而实现对车辆的对中。采用上述结构,通过将皮带17带动车辆整体移动,避免通过夹紧装置推动车辆移动,从而避免损伤车辆,同时,由于皮带17与升降平台的顶面相平行,因此升降平台上无突出的部件,从而便于使用者将车辆驶入升降平台,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使用体验。
具体地,皮带17为同步带,驱动轮15和辅助轮16为同步轮。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支撑组件12包括:支撑梁121和连接框122;至少两个支撑梁121间隔设置,其中两个支撑梁121分别与四个立柱11相连接;至少两个连接框122位于相邻的两个支撑梁121之间,且连接框122同时与相邻的两个支撑梁121相连接。
通过将至少两个支撑梁121间隔设置,并将其中位于两端的支撑梁121分别与四个立柱11相连接,以实现四个立柱11对位于两端的两个支撑梁121进行支撑;通过将至少两个连接框122位于相邻的两个支撑梁121之间,并使连接框122同时与相邻的两个支撑梁121相连接,以实现将至少两个支撑梁121连接成一体,从而提升支撑组件12的稳定性。采用上述结构,每个支撑梁121的两端均转动连接有辅助轮16,每个支撑梁121的下方均有驱动轮15,即每个支撑梁121上均套装有皮带17,因此当车辆驶入支撑梁121上时,产品均可带动车辆移动;而且,当车辆驶上皮带17上时,支撑梁121也能对车辆进行支撑。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立体车库后轮对中装置还包括:支撑柱19;至少两个支撑柱19的一端与底架10相连接,且至少两个支撑柱19的另一端与至少两个连接框122相连接。
通过将至少两个支撑柱19的一端与底架10相连接,并至少两个支撑柱19的另一端与至少两个连接框122相连接,以实现支撑柱19对支撑组件12进行支撑,同时,避免支撑柱19与皮带17发生干涉,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立体车库后轮对中装置包括:调节板20、调节轴21和支撑轮22;至少两个调节板20固定在支撑梁121的两侧;调节轴21依次穿过两个调节板20,且调节轴21与调节板20相连接;支撑轮22套装在调节轴21的外侧,支撑轮22位于皮带17下方,且支撑轮22与皮带17相贴合。
通过将至少两个调节板20固定在支撑梁121的两侧,将调节轴21依次穿过两个调节板20,并使调节轴21与调节板20相连接,以实现调节板20对调节轴21进行支撑,从而提升调节轴21的稳定性;通过将支撑轮22套装在调节轴21的外侧,使支撑轮22位于皮带17的下方,并使支撑轮22与皮带17相贴合,以实现支撑轮22对皮带17进行支撑,从而防止皮带17出现塌陷,以提升皮带17移动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立体车库后轮对中装置包括:调节槽23;调节槽23设置在调节板20上,且调节轴21嵌入调节槽23内。
通过将调节槽23设置在调节板20上,并使调节轴21嵌入调节槽23内,以实现调节轴21在调节槽23内移动,从而实现调节支撑轮22的位置,以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驱动装置18包括:减速机181、电机182和联轴器183;减速机181固定在底架10上;电机182与减速机181的输入端相连接;联轴器183的一端与减速机181的输出端相连接,且联轴器183与转动轴14相连接。
通过将减速机181固定在底架10上,将电机182与减速机181的输入端相连接,将联轴器183的一端与减速机181的输出端相连接,并使联轴器183与转动轴14相连接,以实现电机182的输出转速通过减速机181降低转速,并通过联轴器183与转动轴14相连接,从而带动转动轴14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立体车库后轮对中装置还包括:底板24和连接槽25;底板24与立柱11相连接,且底板24放置在底架10上;连接槽25呈U形,两个连接槽25设置在底板24上。
通过将底板24与立柱11相连接,将两个呈U形的连接槽25设置在底板24上,以实现立柱11通过底板24及连接槽25与底架10相连接,从而降低立柱11与底架10的连接难度,以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立体车库后轮对中装置还包括:固定板26和连接孔27;四个固定板26与底架10的侧壁相连接;连接孔27贯穿设置在固定板26上。
通过将四个固定板26与底架10的侧壁相连接,并使连接孔27贯穿设置在固定板26上,以实现通过底架10通过固定板26和连接孔27与升降平台相连接,以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Claims (8)

1.一种立体车库后轮对中装置,所述立体车库后轮对中装置安装在立体车库的升降平台内,所述升降平台的两侧设置有距离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车库后轮对中装置包括:
底架;
立柱,四个所述立柱竖直固定在所述底架的四角处;
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位于所述底架的上方,且所述支撑组件同时与四个所述立柱相连接;
连接板,两个所述连接板分别与四个所述立柱相连接,且两个所述连接板位于所述支撑组件;
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连接板转动连接,且所述转动轴位于至少两个所述支撑组件的下方;
驱动轮,所述驱动轮套装在所述转动轴的外侧,所述驱动轮与所述转动轴无相对转动,且所述驱动轮位于所述支撑组件的下方;
辅助轮,至少两个所述辅助轮分别与所述支撑组件的两端转动连接;
皮带,所述皮带套装在所述驱动轮和所述辅助轮的外侧,且所述皮带与所述升降平台的顶面相平行;
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固定在所述底架上,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转动轴相连接,且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距离传感器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体车库后轮对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包括:
支撑梁,至少两个所述支撑梁间隔设置,其中两个所述支撑梁分别与四个所述立柱相连接;
连接框,至少两个所述连接框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梁之间,且所述连接框同时与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梁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立体车库后轮对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车库后轮对中装置还包括:
支撑柱,至少两个所述支撑柱的一端与所述底架相连接,且至少两个所述支撑柱的另一端与至少两个所述连接框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立体车库后轮对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车库后轮对中装置包括:
调节板,至少两个所述调节板固定在所述支撑梁的两侧;
调节轴,所述调节轴依次穿过两个所述调节板,且所述调节轴与所述调节板相连接;
支撑轮,所述支撑轮套装在所述调节轴的外侧,所述支撑轮位于所述皮带下方,且所述支撑轮与所述皮带相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立体车库后轮对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车库后轮对中装置包括:
调节槽,所述调节槽设置在所述调节板上,且所述调节轴嵌入所述调节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体车库后轮对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
减速机,所述减速机固定在所述底架上;
电机,所述电机与所述减速机的输入端相连接;
联轴器,所述联轴器的一端与所述减速机的输出端相连接,且所述联轴器与所述转动轴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立体车库后轮对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车库后轮对中装置还包括:
底板,所述底板与所述立柱相连接,且所述底板放置在所述底架上;
连接槽,所述连接槽呈U形,两个所述连接槽设置在所述底板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立体车库后轮对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车库后轮对中装置还包括:
固定板,四个所述固定板与所述底架的侧壁相连接;
连接孔,所述连接孔贯穿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上。
CN202221156683.6U 2022-05-13 2022-05-13 一种立体车库后轮对中装置 Active CN2175380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56683.6U CN217538082U (zh) 2022-05-13 2022-05-13 一种立体车库后轮对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56683.6U CN217538082U (zh) 2022-05-13 2022-05-13 一种立体车库后轮对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38082U true CN217538082U (zh) 2022-10-04

Family

ID=834363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156683.6U Active CN217538082U (zh) 2022-05-13 2022-05-13 一种立体车库后轮对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3808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2032887A1 (zh) 一种汽车侧部换电站
CN217538082U (zh) 一种立体车库后轮对中装置
CN108590276B (zh) 俯仰式立体车库
CN215706778U (zh) 一种停车场车辆转运用agv小车
CN115790099A (zh) 驱动下置的垂直提升沥水滚床
CN113802903B (zh) 一种基于agv小车转运车辆的停取方法
CN113175252B (zh) 一种带有安全移动充电桩的垂直循环立体停车库
CN217538097U (zh) 一种立体车库前轮对中装置
CN214167236U (zh) 一种便于快速固定汽车的升降平台
CN211874048U (zh) 一种立体车库用车辆载运出入库系统
CN209837794U (zh) 一种车展专用舞台
CN109779357B (zh) 一种立体停车库
CN108397005B (zh) 一种双层自行车收集装置及收集方法
CN207469853U (zh) 一种智能机械车库带对中装置的升降机托盘
CN113152959A (zh) 一种平面移动式智能停车库
CN219864320U (zh) 一种升降装置
CN219569735U (zh) 一种立体车库辅助停车装置
CN220267340U (zh) 一种升降侧移类立体停车设备
CN212507625U (zh) 一种双层停车机器人
CN108775185B (zh) 带浮动驱动的前移旋转下载车板
CN213416137U (zh) 电力设备安装用提升装置
CN219901886U (zh) 一种可调节汽车车胎表面检测用辅助装置
CN214576104U (zh) 一种搬运车装置及立体车库
CN115030579B (zh) 一种平面移动类立体车库
CN221096009U (zh) 一种户外立体车库的支撑架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