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06326U - 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06326U
CN217506326U CN202221397333.9U CN202221397333U CN217506326U CN 217506326 U CN217506326 U CN 217506326U CN 202221397333 U CN202221397333 U CN 202221397333U CN 217506326 U CN217506326 U CN 2175063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light
quantum dot
driving substrate
dot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39733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飞
刘政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Kangjia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Kangjia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Kangjia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Kangjia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39733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063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063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063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背板、第一驱动基板、第二驱动基板、多个第一发光元件、多个第二发光元件、第一量子点膜层以及第二量子点膜层。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和第二量子点膜层将第一驱动基板、第二驱动基板、多个第一发光元件以及多个第二发光元件罩设于背板上,第一量子点膜层将多个第一发光元件以及多个第二发光元件发出的基础光转化为白光,第二量子点膜层将多个第二发光元件发出的基础光转化为白光。因此,实现了整个背光模组发出白光,避免了背光模组的边缘处泛蓝,同时还实现了窄边框设计。本申请还涉及一种具有上述背光模组的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一种具有该背光模组的显示面板以及一种具有该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为实现高动态对比度,中小尺寸的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的背光模组由传统的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侧入式背光源转向局部能调光的Mini-LED直下式背光源。Mini-LED直下式背光源一般采用蓝光Mini-LED背板激发量子点膜的方式得到白光背光源,并经过光学处理得到均匀的白光背光源。均匀的白光背光源经过显示面板的彩膜基板进行独立分光后显示光学三原色(RGB),从而得到可全彩显示的显示面板。
随着用户对屏占比的要求越来越高,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追求超窄边框设计,相应地,作为电子设备的核心显示部件,显示面板也朝着窄边框设计发展。然而,背板边缘处的Mini-LED发出的蓝光往往无法被量子点膜完全吸收,使得显示面板的边缘处出现泛蓝的现象。因此,为了解决泛蓝的视效问题,量子点膜的周缘部分通常会设计为伸出Mini-LED背板,但这样无法实现显示面板的超窄边框设计。
鉴于此,在解决显示面板的边缘处泛蓝的同时实现超窄边框设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一种具有该背光模组的显示面板以及一种具有该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旨在解决显示面板的边缘处泛蓝的同时实现超窄边框设计。
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第一驱动基板、第二驱动基板、多个第一发光元件、多个第二发光元件、第一量子点膜层以及第二量子点膜层,所述第一驱动基板设置于所述背板的一侧,所述第二驱动基板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基板的周侧且向远离所述背板的一侧延伸,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基板背对所述背板的表面,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驱动基板的外侧面上,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基板和所述第二驱动基板背对所述背板的一端,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连接于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的周侧且朝向所述背板延伸,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将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以及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发出的基础光转化为白光,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将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发出的基础光转化为白光。
上述的背光模组包括背板、第一驱动基板、第二驱动基板、多个第一发光元件、多个第二发光元件、第一量子点膜层以及第二量子点膜层,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以及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和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将所述第一驱动基板、所述第二驱动基板、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以及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罩设于所述背板上,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将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以及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发出的基础光转化为白光,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将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发出的基础光转化为白光,实现了整个所述背光模组发出白光,避免了所述背光模组的边缘处泛蓝,同时还实现了窄边框设计。而且,每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出光侧正对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设置,每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出光侧正对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设置,保证了所述背光模组的中间区域和周缘区域的亮度一致,避免了周缘区域出现暗影现象。
可选地,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一反射层、第二反射层、第三反射层、第四反射层以及第五反射层,所述第一反射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基板背对所述背板的表面,所述第二反射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驱动基板的内侧面上,所述第三反射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驱动基板的外侧面上,所述第四反射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驱动基板的周侧且位于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和所述背板之间,所述第五反射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的外侧面上,所述第一反射层与所述第二反射层反射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发出的所述基础光,所述第三反射层、所述第四反射层以及所述第五反射层反射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发出的所述基础光。
可选地,所述第一反射层上开设贯穿所述第一反射层的多个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发光元件面对所述第一驱动基板的一端容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内,所述第三反射层上开设有贯穿所述第三反射层的多个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发光元件面对所述第二驱动基板的一端容置于所述第二安装孔内。
可选地,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封装层,所述封装层填充至由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以及所述背板上的第四反射层围设形成的容置空间内。
可选地,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依次层叠设置于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背对所述背板一侧的第一扩散层、第一棱镜层、第二棱镜层以及第二扩散层,其中,所述第一扩散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背对所述背板的一侧,且所述第一扩散层的周侧面与所述第二扩散层的周侧面以及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的周侧面齐平,所述第一棱镜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扩散层背对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的一侧,且所述第一棱镜层的周侧面与所述第二棱镜层的周侧面齐平。
可选地,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围设于所述第一扩散层周侧的第一遮光层以及围设于所述第二扩散层周侧的第二遮光层,所述第一遮光层与所述第一棱镜层背对所述第二棱镜层的一侧贴合,所述第二遮光层位于所述第二棱镜层背对所述第一棱镜层的表面上,所述第一遮光层和所述第二遮光层遮挡所述背光模组的周缘。
可选地,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封框胶层,所述封框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遮光层以及背板之间,所述封框胶层支撑所述第一遮光层、所述第二遮光层、所述第一扩散层、所述第一棱镜层、所述第二棱镜层以及所述第二扩散层。
可选地,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过孔电路,所述过孔电路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基板以及所述第二驱动基板的连接处,所述过孔电路将所述第一驱动基板与所述第二驱动基板电连接。
基于同样的实用新型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模组以及上述的背光模组,所述显示模组位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所述显示模组在所述背光模组提供的光源下显示图像。
上述的显示面板包括显示模组以及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板、第一驱动基板、第二驱动基板、多个第一发光元件、多个第二发光元件、第一量子点膜层以及第二量子点膜层,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以及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和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将所述第一驱动基板、所述第二驱动基板、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以及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罩设于所述背板上,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将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以及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发出的基础光转化为白光,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将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发出的基础光转化为白光,实现了整个所述背光模组发出白光,避免了所述背光模组的边缘处泛蓝,同时还实现了窄边框设计。而且,每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出光侧正对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设置,每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出光侧正对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设置,保证了所述背光模组的中间区域和周缘区域的亮度一致,避免了周缘区域出现暗影现象。
基于同样的实用新型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驱动板以及上述的显示面板,所述驱动板与所述显示面板电连接,所述驱动板驱动所述显示面板。
上述的显示装置包括驱动板以及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模组以及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板、第一驱动基板、第二驱动基板、多个第一发光元件、多个第二发光元件、第一量子点膜层以及第二量子点膜层,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以及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和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将所述第一驱动基板、所述第二驱动基板、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以及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罩设于所述背板上,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将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以及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发出的基础光转化为白光,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将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发出的基础光转化为白光,实现了整个所述背光模组发出白光,避免了所述背光模组的边缘处泛蓝,同时还实现了窄边框设计。而且,每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出光侧正对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设置,每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出光侧正对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设置,保证了所述背光模组的中间区域和周缘区域的亮度一致,避免了周缘区域出现暗影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背光模组的层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背光模组沿II-II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显示面板的层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背光模组;
10-背板;
30-第一驱动基板;
40-第二驱动基板;
50-第一发光元件;
60-第二发光元件;
80-第一量子点膜层;
90-第二量子点膜层;
101-容置空间;
110-过孔电路;
121-第一反射层;
121a-第一安装孔;
122-第二反射层;
125-第三反射层;
125a-第二安装孔
126-第四反射层;
127-第五反射层;
129-第六反射层;
130-封装层;
160-第一扩散层;
170-第一棱镜层;
180-第二棱镜层;
190-第二扩散层;
210-第一遮光层;
230第二遮光层。
240-封框胶层。
400-显示模组;
500-显示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地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目前,为实现高动态对比度,中小尺寸的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的背光模组由传统的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侧入式背光源转向局部能调光的Mini-LED直下式背光源。Mini-LED直下式背光源一般采用蓝光Mini-LED背板激发量子点膜的方式得到白光背光源,并经过光学处理得到均匀的白光背光源。均匀的白光背光源经过显示面板的彩膜基板进行独立分光后显示光学三原色(RGB),从而得到可全彩显示的显示面板。随着用户对屏占比的要求越来越高,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追求超窄边框设计,相应地,作为电子设备的核心显示部件,显示面板也朝着窄边框设计发展。然而,背板边缘处的蓝光Mini-LED发出的蓝光往往无法被量子点膜完全吸收,使得显示面板的边缘处出现泛蓝的现象。因此,为了解决泛蓝的视效问题,量子点膜的周缘部分通常会设计为伸出Mini-LED背板,但这样无法实现显示面板的超窄边框设计。因此,如何解决在解决显示面板的边缘处泛蓝的同时实现超窄边框设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基于此,本申请希望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方案,其可以解决显示面板的边缘处泛蓝问题的同时还实现了显示面板的超窄边框设计的问题,其详细内容将在后续实施例中得以阐述。
本申请方案的详细阐述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具体如下所述。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背光模组的层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100至少可以包括背板10、第一驱动基板30、第二驱动基板40、多个第一发光元件50、多个第二发光元件60、第一量子点膜层80以及第二量子点膜层90。所述第一驱动基板30设置于所述背板10的一侧,所述第二驱动基板40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基板30的周侧且朝向远离所述背板10的一侧延伸,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50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基板30背对所述背板10的表面上且位于所述第二驱动基板40之间,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60设置于所述第二驱动基板40的外侧面上,所述第二驱动基板40的外侧面指的是第二驱动基板40背对所述第一发光元件50的侧面,相应地,所述第二驱动基板40的内侧面指的是第二驱动基板40朝向所述第一发光元件50的侧面。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80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基板30和所述第二驱动基板40背对所述背板10的一端,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90连接于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80的周侧且朝向所述背板10延伸。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80和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90将所述第一驱动基板30、所述第二驱动基板40、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50以及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60罩设于所述背板10上,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80将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50以及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60发出的基础光转化为白光,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90将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60发出的基础光转化为白光,实现了整个所述背光模组100发出白光。
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80设置于所述第二驱动基板40背对所述背板10的一端,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90连接于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80的周侧且朝向所述背板10延伸,则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80和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90与所述背板10形成了一容置空间101,所述第一驱动基板30、所述第二驱动基板40、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50以及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60均位于所述容置空间101内。
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所述背光模组100还包括过孔电路110,所述过孔电路110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基板30的周侧面上以及所述第二驱动基板40面对所述背板10的端面上,即所述过孔电路110位于所述第一驱动基板30以及所述第二驱动基板40的连接处。所述过孔电路110用于将所述第一驱动基板30与所述第二驱动基板40电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驱动基板40可与所述第一驱动基板30通过一体成型制成,即所述第二驱动基板40可由所述第一驱动基板30的周缘处朝向背对所述背板10的同侧弯折延伸形成。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90可与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80通过一体成型制成,即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90可由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80的周缘处朝向所述背板10的同侧弯折延伸形成。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驱动基板40的外侧面可与所述第二驱动基板40的内侧面平行,且所述第二驱动基板40的外侧面和内侧面可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基板30背对所述背板10的表面垂直。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80背对所述背板10的表面可与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80面对所述背板10的表面平行,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90的外侧面可与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90的内侧面平行,且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90的外侧面和内侧面可分别与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80面对所述背板10的表面垂直。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背板10可为铝板层或不锈钢层,用于增强所述背光模组100的整体强度,防止所述背光模组100产生变形。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驱动基板30可为软质印制电路板(PrintedCircuit Board,PCB)基板或柔性聚酰亚胺(Polyimide,PI)基板,所述第二驱动基板40可为软质PCB基板或柔性PI基板。所述第一驱动基板30上设置有第一驱动电路(图未示),所述第二驱动基板40上设置有第二驱动电路(图未示),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用于驱动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50,所述第二驱动电路用于驱动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60。
请参阅图2,图2为图1所示的背光模组沿II-II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50阵列分布于所述第一驱动基板30背对所述背板10的表面上,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60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驱动基板40外侧面上。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驱动基板30在所述背板10上的正投影可为矩形,即所述第二驱动基板40围设形成的区域在所述背板10的正投影可为矩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驱动基板在所述背板10上的正投影还可为圆形、椭圆、梯形、多边形等,即所述第二驱动基板40围设形成的区域在所述背板10的正投影还可为圆形、椭圆、梯形、多边形等,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发光元件50和所述第二发光元件60均可为Mini-LED芯片,所述第一发光元件50和所述第二发光元件60发出的所述基础光均可为蓝光,即所述第一发光元件50和所述第二发光元件60可为同种类型的发光芯片。所述第一发光元件50与所述第二发光元件60的区别点在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50键合于所述第一驱动基板30上,所述第二发光元件60键合于所述第二驱动基板40上,所述第一发光元件50与所述第二发光元件60的键合位置不同,以使得二者的出光侧朝向不同的方向。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发光元件50和所述第二发光元件60的长宽高的范围(即二者的尺寸范围)均可为100um至1000um,例如,100um、210um、300um、400um、480um、640um、700um、820um、900um、1000um、或其他数值,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所述基础光的波长范围可为430nm至470nm,例如,430nm、439nm、450nm、460nm、470nm、或其他数值,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80和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90内均设置有红色量子点和绿色量子点,所述红色量子点受到所述基础光(蓝光)激发后发出红光,所述绿色量子点受到所述基础光(蓝光)激发后发出绿光,因此,红光、绿光以及所述基础光(蓝光)混合后形成高纯度的白光背光源。
可以理解的是,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50位于所述背光模组100的大约中间区域,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60位于所述背光模组100的周缘区域。每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50的出光侧朝向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80,即每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50的出光侧正对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80,以提高所述背光模组100发出的白光亮度。因此,为保证所述背光模组100的中间区域与周缘区域的白光亮度一致,故将所述第二发光元件60的出光侧朝向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90,即每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60的出光侧正对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90。此外,为了实现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60的驱动,设置了同时电连接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60的所述第二驱动基板40。若不设置所述第二发光元件60,则会造成所述背光模组100的周缘区域出现暗影现象。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100至少可以包括背板10、第一驱动基板30、第二驱动基板40、多个第一发光元件50、多个第二发光元件60、第一量子点膜层80以及第二量子点膜层90。所述第一驱动基板30设置于所述背板10的一侧,所述第二驱动基板40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基板30的周侧且朝向背对所述背板10的一侧延伸,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50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基板30上且位于所述第二驱动基板40之间,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60设置于所述第二驱动基板40的外侧面上。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80设置于所述第二驱动基板40背对所述背板10的一端,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90围设在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80的周侧且朝向所述背板10延伸。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80和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90将所述第一驱动基板30、所述第二驱动基板40、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50以及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60罩设于所述背板10上,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80将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50以及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60发出的所述基础光转化为白光,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90将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60发出的所述基础光转化为白光。因此,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80和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90将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50以及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60罩设于所述背板上,实现了整个所述背光模组100发出白光,避免了所述背光模组100的边缘处泛蓝,同时还实现了窄边框设计。而且,每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50的出光侧正对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80设置,每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60的出光侧正对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90设置,保证了所述背光模组100的中间区域和周缘区域的亮度一致,避免了周缘区域出现暗影现象。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背光模组100还包括第一反射层121、第二反射层122、第三反射层125、第四反射层126以及第五反射层127。所述第一反射层121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基板30背对所述背板10的表面上,所述第二反射层122设置于所述第二驱动基板40的内侧面上,所述第三反射层125设置于所述第二驱动基板40的外侧面上,所述第四反射层126设置于所述第二驱动基板40的周侧且位于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90和所述背板10之间,所述第五反射层127设置于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90的外侧面上。所述第一反射层121与所述第二反射层122用于反射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50发出的所述基础光,所述第三反射层125、所述第四反射层126以及所述第五反射层127用于反射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60发出的所述基础光,并进一步提高所述背光模组100的出光效率。
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反射层121上开设贯穿所述第一反射层121的多个第一安装孔121a,所述第一发光元件50面对所述第一驱动基板30的一端容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孔121a内,并与所述第一驱动基板30电连接。所述第三反射层125上开设有贯穿所述第三反射层125的多个第二安装孔125a,所述第二发光元件60面对所述第二驱动基板40的一端容置于所述第二安装孔125a内,并与所述第二驱动基板40电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任一所述第一安装孔121a的内壁可与容置于其内的所述第一发光元件50的周侧面齐平,所述第一发光元件50背对所述背板10的一端伸出所述第一安装孔121a。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安装孔125a的开孔方向可与所述第一安装孔121a的开孔方向垂直,任一所述第二安装孔125a的内壁可与容置于其内所述第二发光元件60的周侧面齐平,所述第二发光元件60背对所述背板10的一端伸出所述第二安装孔125a。
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所述背光模组100还包括第六反射层129,所述第六反射层129位于所述第二驱动基板40背对所述背板10的一端,所述第六反射层129用于连接所述第二反射层122以及所述第三反射层125,所述第六反射层129与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80保持预设间距。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反射层122连接于所述第一反射层121的周侧,且所述第二反射层122背对所述第二驱动基板40的表面与所述第一反射层121背对所述第一驱动基板30的表面垂直。也即为,所述第二反射层122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反射层121的周侧。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反射层126连接于所述第三反射层125与所述第五反射层127之间,且所述第四反射层126背对所述背板10的表面可与所述第三反射层125背对所述第二驱动基板40的表面垂直。所述第四反射层126背对所述背板10的表面可与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90面对所述背板10的端面齐平。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五反射层127面对所述背板10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四反射层126的周侧,所述第五反射层127的内侧面可与所述第四反射层126背对所述背板10的表面垂直。所述第五反射层127背对所述背板10的端面可与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80的背对所述背板10的表面齐平。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反射层121、第二反射层122、第三反射层125、第四反射层126、第五反射层127以及所述第六反射层129均可为镀银反射层。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100还包括封装层130,所述封装层130填充至由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80、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90以及所述背板10上的第四反射层126围设形成的容置空间101内,所述封装层130用于固定和防护所述第一驱动基板30、所述第二驱动基板40、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50以及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60,避免所述第一驱动基板30、所述第二驱动基板40、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50以及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60刮伤或接触到水汽、灰尘、氧气等杂物。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封装层130可为透明硅胶和亚克力扩散粒子混合层,使得的所述封装层130具有较好的防护效果。同时,所述封装层130也可以将所述第一发光元件50以及所述第二发光元件60发出的所述基础光进行散射,避免所述背光模组100出现灯影现象,并提高了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80以及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90吸收所述基础光的效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100还包括依次层叠设置于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80背对所述封装层130一侧的第一扩散层160、第一棱镜层170、第二棱镜层180以及第二扩散层190,所述第一扩散层160、所述第一棱镜层170、所述第二棱镜层180以及所述第二扩散层190用于提高所述背光模组100的亮度以及亮度均一性。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扩散层160设置于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80背对所述封装层130的一侧,且第一扩散层160的周侧面可与所述第二扩散层190的周侧面以及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90的周侧面齐平。所述第一棱镜层170设置于所述第一扩散层160背对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80的一侧,且所述第一棱镜层170的周侧面可与所述第二棱镜层180的周侧面齐平。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100还包括围设于所述第一扩散层160周侧的第一遮光层210以及围设于所述第二扩散层190周侧的第二遮光层230,所述第一遮光层210和所述第二遮光层230用于遮挡所述背光模组100的周缘,避免所述背光模组的100的周缘漏光。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遮光层210围设于所述第一扩散层160的周侧,且与所述第一棱镜层170背对所述第二棱镜层180的一侧贴合。所述第一遮光层210的内侧面可与所述第一扩散层160的周侧面齐平,所述第一遮光层210的外侧面可与所述第一棱镜层170的周侧面齐平。所述第一遮光层210的厚度与所述第一扩散层160的厚度一致。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遮光层230围设于所述第二扩散层190的周侧,且位于所述第二棱镜层180背对所述第一棱镜层170的表面上。所述第二遮光层230的内侧面可与所述第二扩散层190的周侧面齐平,所述第二遮光层230的外侧面可与所述第二棱镜层180的周侧面齐平。所述第二遮光层230的厚度与所述第二扩散层190的厚度一致。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遮光层210可由在所述第一扩散层160的边缘处制作黑色印刷油墨制成,所述第二遮光层230可由在所述第二扩散层190的边缘处制作黑色印刷油墨制成。也即为,所述第一遮光层210和所述第二遮光层230均可为印刷油墨层。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100还包括封框胶层240,所述封框胶层240设置于所述第一遮光层210以及背板10之间。所述封框胶层240用于支撑所述第一扩散层160、所述第一棱镜层170、所述第二棱镜层180、所述第二扩散层190、所述第一遮光层210以及所述第二遮光层230。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封框胶层240围设于所述第五反射层127的周侧,所述封框胶层240的内侧面与所述第五反射层127的外侧面齐平,所述封框胶层240背对所述背板10的端面可与所述第五反射层127背对所述背板10的端面以及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80背对所述背板10的表面齐平。所述封框胶层240的外侧面可与所述第一遮光层210的外侧面齐平,所述封框胶层240可与所述第一遮光层210相互面对的表面齐平,所述封框胶层240可与所述背板10相互面对的表面齐平。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封框胶层240可为白色塑料层,所述封框胶层240的内侧面与外侧面之间的间距可为300um至500um,例如,300um、340um、400um、450um、500um、或其他数值,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遮光层210的内侧面可与所述第二遮光层230的内侧面以及所述第五反射层127的内侧面齐平,所述第一遮光层210的外侧面与所述第二遮光层230的外侧面以及所述封框胶层240的外侧面齐平。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遮光层210的内侧面可与所述第五反射层127的外侧面齐平以及所述封框胶层240的内侧面齐平,所述第二遮光层230的外侧面可与所述封框胶层240的外侧面齐平。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100至少可以包括背板10、第一驱动基板30、第二驱动基板40、多个第一发光元件50、多个第二发光元件60、第一量子点膜层80以及第二量子点膜层90。所述第一驱动基板30设置于所述背板10的一侧,所述第二驱动基板40围设在所述第一驱动基板30的周侧且朝向背对所述背板10的一侧延伸,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50阵列排布于所述第一驱动基板30背对所述背板10的表面上且位于所述第二驱动基板40之间,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60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驱动基板40的外侧面上。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80设置于所述第二驱动基板40背对所述背板10的一端,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90围设在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80的周侧且朝向所述背板10延伸。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80和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90将所述第一驱动基板30、所述第二驱动基板40、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50以及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60罩设于所述背板10上,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80将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50以及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60发出的基础光转化为白光,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90将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60发出的基础光转化为白光。因此,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80和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90将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50以及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60罩设于所述背板上,实现了整个所述背光模组100发出白光,避免了所述背光模组100的边缘处泛蓝,同时还实现了窄边框设计。而且,每个所述第一发光芯片的出光侧正对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80设置,每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60的出光侧正对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90设置,保证了所述背光模组100的中间区域和周缘区域的亮度一致,避免了周缘区域出现暗影现象。
基于同样的实用新型构思,请参阅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显示面板的层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所述显示面板500包括显示模组400以及上述图1和图2所示的背光模组100。所述显示模组400位于所述背光模组100的出光侧,所述显示模组400在所述背光模组100提供的光源下显示图像。由于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例已对所述背光模组100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500包括显示模组400和背光模组100,所述背光模组100至少可以包括背板10、第一驱动基板30、第二驱动基板40、多个第一发光元件50、多个第二发光元件60、第一量子点膜层80以及第二量子点膜层90。所述第一驱动基板30设置于所述背板10的一侧,所述第二驱动基板40围设在所述第一驱动基板30的周侧且朝向背对所述背板10的一侧延伸,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50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基板30背对所述背板10的表面上且位于所述第二驱动基板40之间,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60设置于所述第二驱动基板40的外侧面上。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80设置于所述第二驱动基板40背对所述背板10的一端,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90围设在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80的周侧且朝向所述背板10延伸。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80和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90将所述第一驱动基板30、所述第二驱动基板40、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50以及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60罩设于所述背板10上,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80将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50以及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60发出的基础光转化为白光,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90将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60发出的基础光转化为白光。因此,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80和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90将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50以及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60罩设于所述背板上,实现了整个所述背光模组100发出白光,避免了所述背光模组100的边缘处泛蓝,同时还实现了窄边框设计。而且,每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50的出光侧正对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80设置,每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60的出光侧正对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90设置,保证了所述背光模组100的中间区域和周缘区域的亮度一致,避免了周缘区域出现暗影现象。将所述显示模组400与所述背光模组100结合组装形成所述显示面板500具有高动态对比、高色域、超窄边框和边缘视效佳等优点。
基于同样的实用新型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驱动板以及上述的显示面板500,所述驱动板与所述显示面板500电连接,所述驱动板用于驱动所述显示面板500。由于图1至图3所示的实施例已对所述背光模组和所述显示面板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在此不在赘述。
可以理解地,所述显示装置可用于包括但不限于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等电子设备。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该显示装置的具体种类不受特别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应用该显示装置的具体使用要求进行相应地设计,在此不再赘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电源板、高压板、按键控制板等其他必要的部件和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该显示装置的具体类型和实际功能进行相应地补充,在此不再赘述。可以理解地,所述显示装置可用于包括但不限于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等电子设备。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该显示装置的具体种类不受特别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应用该显示装置的电子装置的具体的使用要求进行相应地设计,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驱动板和显示面板500所述显示面板500包括显示模组400和背光模组100,所述背光模组100至少可以包括背板10、第一驱动基板30、第二驱动基板40、多个第一发光元件50、多个第二发光元件60、第一量子点膜层80以及第二量子点膜层90。所述第一驱动基板30设置于所述背板10的一侧,所述第二驱动基板40围设在所述第一驱动基板30的周侧且朝向背对所述背板10的一侧延伸,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50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基板30背对所述背板10的表面上,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60设置于所述第二驱动基板40的外侧面上。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80设置于所述第二驱动基板40背对所述背板10的一端,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90围设在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80的周侧且朝向所述背板10延伸。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80和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90将所述第一驱动基板30、所述第二驱动基板40、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50以及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60罩设于所述背板10上,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80将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50以及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60发出的基础光转化为白光,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90将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60发出的基础光转化为白光。因此,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80和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90将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50以及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60罩设于所述背板上,实现了整个所述背光模组100发出白光,避免了所述背光模组100的边缘处泛蓝,同时还实现了窄边框设计。而且,每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50的出光侧正对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80设置,每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60的出光侧正对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90设置,保证了所述背光模组100的中间区域和周缘区域的亮度一致,避免了周缘区域出现暗影现象。将所述显示模组400与所述背光模组100结合组装形成所述显示面板500具有高动态对比、高色域、超窄边框和边缘视效佳等优点。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背板、第一驱动基板、第二驱动基板、多个第一发光元件、多个第二发光元件、第一量子点膜层以及第二量子点膜层,所述第一驱动基板设置于所述背板的一侧,所述第二驱动基板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基板的周侧且向远离所述背板的一侧延伸,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基板背对所述背板的表面,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驱动基板的外侧面上,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基板和所述第二驱动基板背对所述背板的一端,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连接于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的周侧且朝向所述背板延伸,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将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以及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发出的基础光转化为白光,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将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发出的基础光转化为白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一反射层、第二反射层、第三反射层、第四反射层以及第五反射层,所述第一反射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基板背对所述背板的表面,所述第二反射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驱动基板的内侧面上,所述第三反射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驱动基板的外侧面上,所述第四反射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驱动基板的周侧且位于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和所述背板之间,所述第五反射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的外侧面上,所述第一反射层与所述第二反射层反射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发出的所述基础光,所述第三反射层、所述第四反射层以及所述第五反射层反射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发出的所述基础光。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层上开设贯穿所述第一反射层的多个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发光元件面对所述第一驱动基板的一端容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内,所述第三反射层上开设有贯穿所述第三反射层的多个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发光元件面对所述第二驱动基板的一端容置于所述第二安装孔内。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封装层,所述封装层填充至由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以及所述背板上的第四反射层围设形成的容置空间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依次层叠设置于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背对所述背板一侧的第一扩散层、第一棱镜层、第二棱镜层以及第二扩散层,其中,所述第一扩散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背对所述背板的一侧,且所述第一扩散层的周侧面与所述第二扩散层的周侧面以及所述第二量子点膜层的周侧面齐平,所述第一棱镜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扩散层背对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层的一侧,且所述第一棱镜层的周侧面与所述第二棱镜层的周侧面齐平。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围设于所述第一扩散层周侧的第一遮光层以及围设于所述第二扩散层周侧的第二遮光层,所述第一遮光层与所述第一棱镜层背对所述第二棱镜层的一侧贴合,所述第二遮光层位于所述第二棱镜层背对所述第一棱镜层的表面上,所述第一遮光层和所述第二遮光层遮挡所述背光模组的周缘。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封框胶层,所述封框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遮光层以及背板之间,所述封框胶层支撑所述第一遮光层、所述第二遮光层、所述第一扩散层、所述第一棱镜层、所述第二棱镜层以及所述第二扩散层。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过孔电路,所述过孔电路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基板以及所述第二驱动基板的连接处,所述过孔电路将所述第一驱动基板与所述第二驱动基板电连接。
9.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模组以及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显示模组位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所述显示模组在所述背光模组提供的光源下显示图像。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板以及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驱动板与所述显示面板电连接,所述驱动板驱动所述显示面板。
CN202221397333.9U 2022-06-02 2022-06-02 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175063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97333.9U CN217506326U (zh) 2022-06-02 2022-06-02 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97333.9U CN217506326U (zh) 2022-06-02 2022-06-02 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06326U true CN217506326U (zh) 2022-09-27

Family

ID=833597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397333.9U Active CN217506326U (zh) 2022-06-02 2022-06-02 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063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741301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display panels on both upper and lower surfaces
CN211979375U (zh) 一种显示装置
EP2499537B1 (en)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including the same
KR100628264B1 (ko) 액정표시장치의 백라이트 유닛
KR101970552B1 (ko) 퀀텀 도트를 갖는 확산시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CN212460249U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KR102033481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WO2006129625A1 (ja) 液晶表示装置
KR20080051236A (ko) 엘이디 패키지 및 그 엘이디 패키지를 포함하는 광원유닛및 백라이트 유닛
CN217506320U (zh) 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EP2434332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CN215416207U (zh) 一种显示装置
JPWO2011077866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KR20100071841A (ko) 액정표시소자
JP4726456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4610312B2 (ja) 光源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WO2012128193A1 (ja)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KR100546706B1 (ko) 액정표시장치의 백라이트 유닛
CN217506326U (zh) 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20110070603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한 액정표시장치
KR20070065079A (ko) Led 램프 유닛,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이를 갖는 표시 장치
CN216526639U (zh) 一种背板、背光模组、液晶显示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KR100546705B1 (ko) 액정표시장치의 백라이트 유닛
US20240047434A1 (en) Double-surface display panel and double-surface spliced display screen
KR101920760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을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모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