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00314U - 明挖隧道装配整体式结构 - Google Patents

明挖隧道装配整体式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00314U
CN217500314U CN202220410516.3U CN202220410516U CN217500314U CN 217500314 U CN217500314 U CN 217500314U CN 202220410516 U CN202220410516 U CN 202220410516U CN 217500314 U CN217500314 U CN 2175003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ttom plate
steel bars
side wall
cast
place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41051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姜弘
刘涛
王文渊
陈鼐基
宗军良
缪仑
陈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Huangpu River Yuejiang Facilities Investment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Co ltd
Shanghai Urban Construction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Huangpu River Yuejiang Facilities Investment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Co ltd
Shanghai Urban Construction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Huangpu River Yuejiang Facilities Investment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Co ltd, Shanghai Urban Construction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Huangpu River Yuejiang Facilities Investment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41051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003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003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003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20Hydro energy

Landscapes

  • Lining And Supports For Tunn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明挖隧道装配整体式结构,包括底板、侧墙和顶板;底板包括底板主体,以及底板侧墙间接头;每一侧墙和顶板均包括朝向隧道内侧的预制板,以及朝向隧道外侧的现浇层;每一现浇层的钢筋均与相应的预制板的钢筋为一整体结构,在相应的预制板预制时同时完成制作;每一侧墙的预制板的钢筋均伸入相应的底板侧墙间接头,以及顶板进行锚固;每一侧墙的现浇层的钢筋均与底板主体的钢筋,以及顶板的现浇层的钢筋搭接。施工时,先浇筑底板主体,然后吊装预制完成侧墙和顶板,完成钢筋的锚固和搭接后,二次浇筑所有的现浇层和底板侧墙间接头。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施工机械化程度低、施工工序繁复、施工精度要求高等问题。

Description

明挖隧道装配整体式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下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明挖隧道装配整体式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大型及超大型城市中心区,在主干道路下方建造隧道的方法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经济增长和交通脱困的无奈选择,且该类隧道的建设大多数仍停留在传统的明挖现浇工法上。
在现有技术中,上述工程一般需经过围护结构施工、基坑开挖、钢筋绑扎、模板制作、混凝土浇筑与养护、回填覆盖以及道路恢复等一系列工序。
从整个施工过程来看,现有技术工序复杂,施工周期长,人力、材料和机械损耗大,还受降雨、雾霾、气温等环境和条件影响大,施工质量和工期较难控制。
因此,如何解决既有装配式地下结构体系存在施工机械化程度低、施工工序繁复、施工精度要求高等问题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明挖隧道装配整体式结构,实现的目的是解决既有装配式地下结构体系存在施机械化程度低、施工工序繁复、施工精度要求高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明挖隧道装配整体式结构,包括底板、侧墙和顶板。
其中,所述底板包括底板主体,以及位于所述底板主体两侧分别与两面所述侧墙连接的底板侧墙间接头;
每一所述底板侧墙间接头与所述底板主体之间均设有钢板止水带及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
每一所述侧墙和所述顶板均包括朝向隧道内侧的预制板,以及朝向所述隧道外侧的现浇层;
每一所述现浇层的钢筋均与相应的所述预制板的钢筋为一整体结构,在相应的所述预制板预制时同时完成制作;
每一所述侧墙的所述预制板的钢筋,包括带肋钢筋均伸入相应的所述底板侧墙间接头,以及所述顶板进行锚固;
每一所述侧墙的所述现浇层的钢筋,包括带肋钢筋均与所述底板主体的钢筋,以及所述顶板的所述现浇层的钢筋搭接。
优选的,所述顶板与每一所述侧墙之间连接形成90度夹角的外侧均设有角部加强筋。
优选的,所述底板主体内设有预制钢筋笼。
优选的,每一所述现浇层和相应的所述预制板的结构均为对应所述隧道外侧的钢筋桁架附加对应所述隧道内侧的预制板型式。
优选的,每一所述侧墙的所述预制板的钢筋,包括带肋钢筋锚固入相应的所述底板侧墙间接头的长度,以及锚固入所述顶板的长度均不小于12d,d为锚入钢筋的直径。
优选的,每一所述侧墙的所述现浇层的钢筋,包括带肋钢筋与所述底板主体的钢筋,以及所述顶板的所述现浇层的钢筋搭接的长度均不小于1.7labE,labE为钢筋抗震工况下的基本锚固长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综合考虑结构受力合理性、预制拼装便利性,解决了既有装配式地下结构体系存在的施工机械化程度低、施工工序繁复、施工精度要求高等问题,施工方便、可保证整体结构质量、可缩减工期、可减少现场劳动力。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底板侧墙间接头部位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顶板与侧墙之间连接形成90度夹角位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明挖隧道装配整体式结构,包括底板、侧墙和顶板。
其中,底板包括底板主体1,以及位于底板主体1两侧分别与两面侧墙连接的底板侧墙间接头2;
每一底板侧墙间接头2与底板主体1之间均设有钢板止水带及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
每一侧墙和顶板均包括朝向隧道内侧的预制板3,以及朝向隧道外侧的现浇层4;
每一现浇层4的钢筋均与相应的预制板3的钢筋为一整体结构,在相应的预制板3预制时同时完成制作;
每一侧墙的预制板3的钢筋,包括带肋钢筋均伸入相应的底板侧墙间接头2,以及顶板进行锚固;
每一侧墙的现浇层4的钢筋,包括带肋钢筋均与底板主体1的钢筋,以及顶板的现浇层4的钢筋搭接。
在实际应用中,每一次现浇层4的钢筋均在相应的预制板3预制时同时完成制作,且与相应的预制板3的钢筋为一整体结构,能够大幅减少现场的钢筋绑扎作业。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如下:
装配整体式结构是指由预制混凝土构件或部件通过钢筋、连接件加以连接并现场浇筑混凝土而形成整体的结构。
上述结构具有优越的抗震性能、较高的整体刚度、施工方便、节约材料、及缩减了工期等优势,同时避免了现浇混凝土结构及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基于结构受力合理性、预制拼装便利性,提出装配整体式结构的整体体系及细部构造,吸取了上述二者的优点,更加符合“建筑产业现代化、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能够确保该技术的可靠性和适用性,最终确保其能指导和快速应用于工业化建造明挖隧道领域,有助于该技术迅速推广,解决既有装配式地下结构体系存在施工机械化程度低、施工工序繁复、施工精度要求高等问题。
如图3所示,在某些实施例中,顶板与每一侧墙之间连接形成90度夹角的外侧均设有角部加强筋5。
在某些实施例中,底板主体1内设有预制钢筋笼。
在某些实施例中,每一现浇层4和相应的预制板3的结构均为对应隧道外侧的钢筋桁架附加对应隧道内侧的预制板型式。
在某些实施例中,每一侧墙的预制板3的钢筋,包括带肋钢筋锚固入相应的底板侧墙间接头2的长度,以及锚固入顶板的长度均不小于12d,d为锚入钢筋的直径。
在某些实施例中,每一侧墙的现浇层4的钢筋,包括带肋钢筋与底板主体1的钢筋,以及顶板的现浇层4的钢筋搭接的长度均不小于1.7labE,labE为钢筋抗震工况下的基本锚固长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明挖隧道装配整体式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将底板的钢筋骨架吊装到位,与底板主体1的预制钢筋笼连接,预留与每一底板侧墙间接头2之间钢板止水带;
步骤2、浇筑底板主体1,并预留每一底板侧墙间接头2的施工缝;
步骤3、待底板主体1强度达到100%后,拆除与任一侧墙存在位置冲突的钢支撑,然后将完成预制的每一侧墙和顶板吊装到位;
步骤4、对完成预制的每一侧墙和顶板进行有效支撑后,进行第二次浇筑,浇筑每一侧墙和顶板的现浇层4;
步骤5、待达到设计强度后,回填覆土,拆除临时支撑。
在某些实施例中,在吊装每一侧墙之前,对每一施工缝进行凿毛处理,并施作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和止水胶。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做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6)

1.明挖隧道装配整体式结构,包括底板、侧墙和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包括底板主体(1),以及位于所述底板主体(1)两侧分别与两面所述侧墙连接的底板侧墙间接头(2);
每一所述底板侧墙间接头(2)与所述底板主体(1)之间均设有钢板止水带及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
每一所述侧墙和所述顶板均包括朝向隧道内侧的预制板(3),以及朝向所述隧道外侧的现浇层(4);
每一所述现浇层(4)的钢筋均与相应的所述预制板(3)的钢筋为一整体结构,在相应的所述预制板(3)预制时同时完成制作;
每一所述侧墙的所述预制板(3)的钢筋,包括带肋钢筋均伸入相应的所述底板侧墙间接头(2),以及所述顶板进行锚固;
每一所述侧墙的所述现浇层(4)的钢筋,包括带肋钢筋均与所述底板主体(1)的钢筋,以及所述顶板的所述现浇层(4)的钢筋搭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明挖隧道装配整体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与每一所述侧墙之间连接形成90度夹角的外侧均设有角部加强筋(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明挖隧道装配整体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主体(1)内设有预制钢筋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明挖隧道装配整体式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现浇层(4)和相应的所述预制板(3)的结构均为对应所述隧道外侧的钢筋桁架附加对应所述隧道内侧的预制板型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明挖隧道装配整体式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侧墙的所述预制板(3)的钢筋,包括带肋钢筋锚固入相应的所述底板侧墙间接头(2)的长度,以及锚固入所述顶板的长度均不小于12d,d为锚入钢筋的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明挖隧道装配整体式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侧墙的所述现浇层(4)的钢筋,包括带肋钢筋与所述底板主体(1)的钢筋,以及所述顶板的所述现浇层(4)的钢筋搭接的长度均不小于1.7labE,labE为钢筋抗震工况下的基本锚固长度。
CN202220410516.3U 2022-02-28 2022-02-28 明挖隧道装配整体式结构 Active CN2175003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10516.3U CN217500314U (zh) 2022-02-28 2022-02-28 明挖隧道装配整体式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10516.3U CN217500314U (zh) 2022-02-28 2022-02-28 明挖隧道装配整体式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00314U true CN217500314U (zh) 2022-09-27

Family

ID=833461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410516.3U Active CN217500314U (zh) 2022-02-28 2022-02-28 明挖隧道装配整体式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0031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660136U (zh) 一种装配式混凝土框架剪力墙键槽连接结构
CN114809070A (zh) 明挖隧道装配整体式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0086295U (zh) 一种复合装配式地下结构
CN110792164A (zh) 一种装配式剪力墙横向拼装装置和拼装方法
CN113513041A (zh) 一种装配式多层平顶大跨无柱地下结构及其明挖施工方法
KR19990078524A (ko) 가설흙막이벽용철골버팀대를영구구조물의일부로사용하는구조물구축방법
CN113502835A (zh) 一种湿连接蜂窝状装配式格梁护坡结构
CN210066817U (zh) 一种装配整体式拱顶大跨无柱地下结构
CN110080394B (zh) 一种装配式预制构件的连接结构及连接方法
CN217500314U (zh) 明挖隧道装配整体式结构
CN111877626A (zh) 一种架空层叠合板施工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6497856A (zh) 一种预制装配竖井的施工方法
CN110847239A (zh) 装配式大型钢筋混凝土预制检查井及其施工方法
CN215108944U (zh) 一种拱形地铁车站拓建接驳结构
CN215483097U (zh) 一种整体装配无柱地下结构
CN113202106B (zh) 深基坑开挖方法
CN213979911U (zh) 一种地下室外墙后浇带模板结构
CN111980064B (zh) 一种轨道交通工程浅埋区间预制叠合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1113774U (zh) 一种装配式pc地下室侧壁后浇带构造
CN211900603U (zh) 永临结合盾构吊装孔封闭结构
CN209975745U (zh) 一种装配式预制构件的连接结构
CN210066816U (zh) 一种装配式拱顶大跨无柱地下结构
CN113236308B (zh) 软土富水地区地铁车站暗挖管排支护结构的施工方法
CN110952993B (zh) 基于型钢混凝土连接的半装配式管幕结构及施工工艺
CN117211302B (zh) 一种装配式钢-混凝土导墙及其施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