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97681U - 茶叶烘炒机自动上料结构 - Google Patents

茶叶烘炒机自动上料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97681U
CN217497681U CN202221747297.4U CN202221747297U CN217497681U CN 217497681 U CN217497681 U CN 217497681U CN 202221747297 U CN202221747297 U CN 202221747297U CN 217497681 U CN217497681 U CN 2174976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
guide rail
automatic feeding
fan
feeding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74729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鸿彬
罗俊
刘海琴
余星星
罗红艳
陈洋
罗灿烨
刘红
罗锦锦
唐亚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zhong Qinshan Agricultu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zhong Qinshan Agricultu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zhong Qinshan Agricultu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zhong Qinshan Agricultu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74729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976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976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976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a And Coffe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茶叶烘炒机自动上料结构,涉及茶叶烘炒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炒茶机和自动控制系统,炒茶机的一侧设有进料口、固定有两个固定柱,两个固定柱的一端设有支撑柱、下侧滑动配合有风机,两个固定柱的下侧均设有第一导轨,支撑柱的下侧设有第二导轨,两个第一导轨的一端均设有第三感应块,第二导轨的侧部设有两个第一感应块、一端设有第二感应块。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导轨的作用方便带动风机移动,通过第一感应块的作用方便在固定杆移动到第一感应块的一侧后停止,通过液压推杆的作用方便将托板的一端延伸至进料口的内部,通过电动推杆的作用方便控制出料筒开口的启闭。

Description

茶叶烘炒机自动上料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茶叶烘炒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茶叶烘炒机自动上料结构。
背景技术
茶叶源于中国,茶叶最早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但从春秋后期就被人们作为菜食,在西汉中期发展为药用,西汉后期才发展为宫廷高级饮料,普及民间作为普通饮料那是西晋以后的事。发现最早人工种植茶叶的遗迹在浙江余姚的田螺山遗址,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饮茶始于中国。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可以用开水直接泡饮,依据品种和制作方式以及产品外形分成六大类。依据季节采制可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以各种毛茶或精制茶叶再加工形成再加茶,包括分为花茶、紧压茶、萃取茶、药用保健茶、茶食品、含茶饮料等。
传统的中小型茶叶加工厂,在茶叶加工过程中,烘炒时一般采用人工铁锹上料至烘炒机中,存在着不卫生和浪费人力成本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茶叶烘炒机自动上料结构,解决了现有通过人工上料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茶叶烘炒机自动上料结构,包括炒茶机和自动控制系统,炒茶机的一侧设有进料口、固定有两个固定柱,两个固定柱的一端设有支撑柱、下侧滑动配合有风机,两个固定柱的下侧均设有第一导轨,支撑柱的下侧设有第二导轨,两个第一导轨的一端均设有第三感应块,第二导轨的侧部设有两个第一感应块、一端设有第二感应块,两个第一感应块与两个第一导轨相互对应,两个固定柱之间转动并滑动配合有托板,托板的上方转动配合有料仓。
可选的,第一导轨的下侧滑动配合有两个固定杆,风机装设在两个固定杆之间,风机的内部转动配合有扇叶。
可选的,两个固定柱的上侧均装设有伺服电机,两个伺服电机的输出端均装设有第一支撑杆,两个第一支撑杆的内侧均滑动配合有固定块,一端均固定有安装板。
可选的,固定块与安装板之间装设有液压推杆,托板装设在两个固定块下侧。
可选的,两个固定块的上侧均固定有第二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的一端固定有支撑块,料仓转动配合在两个支撑块之间。
可选的,料仓的下侧设有出料筒,出料筒的一侧固定有两个连接块、一端转动配合有挡板,两个连接块的一侧设有电动推杆,挡板的侧部装设有连接轴,电动推杆的输出端与连接轴转动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通过第一导轨的作用方便带动风机向远离进料口的一侧进行移动,通过第一感应块的作用方便在固定杆移动到第一感应块的一侧后停止固定杆在第一导轨内进行移动,通过第二导轨的作用方便风机进行移动,通过第二感应块的作用方便对风机移动的位置进行控制,通过伺服电机的作用方便调整托板的倾斜角度,进而方便托板的一端深入进料口的内部,通过液压推杆的作用方便带动固定块进行滑动,进而将托板的一端延伸至进料口的内部,通过电动推杆的作用方便控制挡板对出料筒底部开口的启闭,进而方便将料仓内存储的茶叶通过托板向炒茶机的内部进行上料操作,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完全采用自动化上料,不仅节约了人力而且干净卫生且提高了工作效率。
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仰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炒茶机1,进料口2,固定柱3,第一导轨4,第三感应块5,支撑柱6,第一感应块7,第二导轨8,第二感应块9,固定杆10,风机11,扇叶12,伺服电机13,第一支撑杆14,固定块15,第二支撑杆16,支撑块17,出料筒18,料仓19,液压推杆20,连接块21,电动推杆22,挡板23,托板 2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为了保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以下说明清楚且简明,本实用新型省略了已知功能和已知部件的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茶叶烘炒机自动上料结构,包括炒茶机1和自动控制系统,炒茶机1的一侧设有进料口2、固定有两个固定柱3,两个固定柱3的一端设有支撑柱6、下侧滑动配合有风机11,两个固定柱3的下侧均设有第一导轨4,支撑柱6的下侧设有第二导轨8,两个第一导轨4的一端均设有第三感应块5,第二导轨8的侧部设有两个第一感应块7、一端设有第二感应块9,两个第一感应块7与两个第一导轨4 相互对应,两个固定柱3之间转动并滑动配合有托板24,托板24的上方转动配合有料仓19。
本实施例一个方面的应用为:当上料时,风机11由控制系统控制,沿着第一导轨4向外侧移动,移动至设定的位置,第一感应块7感应到后,停止移动;此时风机11沿着第二导轨8开始向另一端移动,移动至第二感应块9时停止移动;此时液压推杆20推动着固定块15向下将托板24的一端延伸至进料口2中,并且通过电动推杆22带动挡板23转动,将出料筒18下端的开口打开进行上料作业,上料结束时,关闭挡板23,液压推杆20 带动固定块15上升,第二导轨8下侧的风机11向原来方向移动,移动至第一感应块7处后进入第一导轨4,风机11沿着第一导轨4移动至初始位置,第三感应块5感应到后停止移动,此时完成自动上料,炒茶机1开始工作。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中所涉及的所有用电设备均可通过蓄电池供电或外接电源。
通过第一导轨4的作用方便带动风机11向远离进料口2的一侧进行移动,通过第一感应块7的作用方便在固定杆10移动到第一感应块7的一侧后停止固定杆10在第一导轨4内进行移动,通过第二导轨8的作用方便风机11进行移动,通过第二感应块9的作用方便对风机11移动的位置进行控制,通过伺服电机13的作用方便调整托板24的倾斜角度,进而方便托板24的一端深入进料口2的内部,通过液压推杆20的作用方便带动固定块15进行滑动,进而将托板24的一端延伸至进料口2的内部,通过电动推杆22的作用方便控制挡板23对出料筒18底部开口的启闭,进而方便将料仓19内存储的茶叶通过托板24向炒茶机1的内部进行上料操作,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完全采用自动化上料,不仅节约了人力而且干净卫生且提高了工作效率。
请参阅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导轨4的下侧滑动配合有两个固定杆10,风机11装设在两个固定杆10之间,风机11的内部转动配合有扇叶 12,通过扇叶12的作用方便向炒茶机1的内部吹入空气。
请参阅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两个固定柱3的上侧均装设有伺服电机 13,两个伺服电机13的输出端均装设有第一支撑杆14,两个第一支撑杆 14的内侧均滑动配合有固定块15,一端均固定有安装板,固定块15与安装板之间装设有液压推杆20,托板24装设在两个固定块15下侧,通过液压推杆20的作用方便调节固定块15的位置,进而方便调节托板24一端的位置,使托板24的一端能够深入进料口2的内部,通过伺服电机13的作用方便带动第一支撑杆14进行转动,进而控制托板24的倾斜角度,通过料仓19转动配合在两个支撑块17之间的作用,料仓19在重力的作用下一直竖直的处在托板24的上方,进而方便向托板24的上侧放料。
请参阅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两个固定块15的上侧均固定有第二支撑杆16,第二支撑杆16的一端固定有支撑块17,料仓19转动配合在两个支撑块17之间,料仓19的下侧设有出料筒18,出料筒18的一侧固定有两个连接块21、一端转动配合有挡板23,两个连接块21的一侧设有电动推杆 22,挡板23的侧部装设有连接轴,电动推杆22的输出端与连接轴转动配合,通过电动推杆22的作用方便带动挡板23进行转动,进而方便对出料筒18底部开口的开合进行控制,进而方便控制进料量。
上述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
需要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诸如“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仅是用于区分各特征,并没有实际的次序或指向意义,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Claims (6)

1.一种茶叶烘炒机自动上料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炒茶机(1)和自动控制系统,炒茶机(1)的一侧设有进料口(2)、固定有两个固定柱(3),两个固定柱(3)的一端设有支撑柱(6)、下侧滑动配合有风机(11),两个固定柱(3)的下侧均设有第一导轨(4),支撑柱(6)的下侧设有第二导轨(8),两个第一导轨(4)的一端均设有第三感应块(5),第二导轨(8)的侧部设有两个第一感应块(7)、一端设有第二感应块(9),两个第一感应块(7)与两个第一导轨(4)相互对应,两个固定柱(3)之间转动并滑动配合有托板(24),托板(24)的上方转动配合有料仓(19)。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茶叶烘炒机自动上料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导轨(4)的下侧滑动配合有两个固定杆(10),风机(11)装设在两个固定杆(10)之间,风机(11)的内部转动配合有扇叶(12)。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茶叶烘炒机自动上料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固定柱(3)的上侧均装设有伺服电机(13),两个伺服电机(13)的输出端均装设有第一支撑杆(14),两个第一支撑杆(14)的内侧均滑动配合有固定块(15),一端均固定有安装板。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茶叶烘炒机自动上料结构,其特征在于,固定块(15)与安装板之间装设有液压推杆(20),托板(24)装设在两个固定块(15)下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茶叶烘炒机自动上料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固定块(15)的上侧均固定有第二支撑杆(16),第二支撑杆(16)的一端固定有支撑块(17),料仓(19)转动配合在两个支撑块(17)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茶叶烘炒机自动上料结构,其特征在于,料仓(19)的下侧设有出料筒(18),出料筒(18)的一侧固定有两个连接块(21)、一端转动配合有挡板(23),两个连接块(21)的一侧设有电动推杆(22),挡板(23)的侧部装设有连接轴,电动推杆(22)的输出端与连接轴转动配合。
CN202221747297.4U 2022-07-06 2022-07-06 茶叶烘炒机自动上料结构 Active CN2174976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47297.4U CN217497681U (zh) 2022-07-06 2022-07-06 茶叶烘炒机自动上料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47297.4U CN217497681U (zh) 2022-07-06 2022-07-06 茶叶烘炒机自动上料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97681U true CN217497681U (zh) 2022-09-27

Family

ID=833410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747297.4U Active CN217497681U (zh) 2022-07-06 2022-07-06 茶叶烘炒机自动上料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976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721157U (zh) 一种用于酵素发酵的振动过滤机
CN217497681U (zh) 茶叶烘炒机自动上料结构
CN112193552A (zh) 一种茶叶加工用一体式烘干包装设备
CN107439733A (zh) 一种便于携带的小型茶叶揉捻机
CN215501156U (zh) 一种受热均匀的茶叶加工用自动化翻炒装置
CN116764015A (zh) 新生儿腹膜透析液加热包
CN216363505U (zh) 一种炒茶用茶叶提香装置
CN108753510B (zh) 一种用于酿酒原料的蒸煮装置
CN110742461A (zh) 一种用于自动泡茶装置
CN114216315A (zh) 一种茶叶加工用具有分层结构的烘干装置
CN212813966U (zh) 一种茶叶生产用翻炒装置
CN214676695U (zh) 一种茶叶种植用茶叶修剪设备
CN214509161U (zh) 一种多功能智能茶叶加工装置
CN212493867U (zh) 一种新型的茶叶品质自动分级机
CN210445550U (zh) 一种茶叶烘干装置
CN217450940U (zh) 一种茶叶加工用分拣装置
CN207927703U (zh) 一种便于携带的小型茶叶揉捻机
CN215836905U (zh) 一种带翻转机构的茶叶理条机
CN211442834U (zh) 一种茶叶包装设备
CN216453108U (zh) 一种高效节能型茶叶精焙提香机
CN218463076U (zh) 一种高效白茶用压制模具
CN219088317U (zh) 一种香茶回潮揉捻装置
CN220916449U (zh) 一种茶叶多功能萎凋机
CN210445556U (zh) 一种茶叶揉捻设备
CN212014882U (zh) 一种智能升降茶桌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