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88820U - 斜切式消融导管以及消融系统 - Google Patents

斜切式消融导管以及消融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88820U
CN217488820U CN202122719514.0U CN202122719514U CN217488820U CN 217488820 U CN217488820 U CN 217488820U CN 202122719514 U CN202122719514 U CN 202122719514U CN 217488820 U CN217488820 U CN 2174888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flow channel
heat exchange
ablation catheter
exchange med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71951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华珍
章国云
徐宏
王礼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Kunbo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Kunbo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Kunbo Bi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Kunbo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71951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888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888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888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斜切式消融导管以及消融系统,其中斜切式消融导管包括电极,所述电极包括位于近端的柱体和位于远端的尖端,所述尖端由若干个穿刺面对所述柱体斜切形成,所述电极内部带有换热介质流道,所述换热介质流道包括一条沿所述电极轴线延伸的主流道和多条连通在所述主流道的不同位置的分支流道;所述分支流道延伸至所述电极的外表面形成浸润孔,所述主流道输出的换热介质经由各分支流道分配并经由所述浸润孔流出。本申请公开的技术方案通过电极的结构优化,实现的电极的功能集成。斜切式的电极尖端能够实现电极的穿刺功能;周向开设的浸润孔以及配套的换热介质流道能够向消融组织内灌注换热介质,使射频能量能够持续输出。

Description

斜切式消融导管以及消融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疗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斜切式消融导管以及消融系统。
背景技术
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临床治疗中,通过外科手术进行切除仍是治疗早期肺癌的首选。但是,对于年龄较大、体质偏弱、心肺功能较差或者存在并发症等情况肺癌患者,他们并不适合或者不耐受常规的手术切除疗法。因此,例如肿瘤微创消融等许多局部治疗方法应运而生。肺部的肿瘤微创消融包括射频消融(Radio Frequency Ablation,RFA)、冷冻消融、微波消融等,其中只有射频消融被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指引列入。
射频消融的原理是应用频率小于30MHz(通常在460~480kHz)的交变高频电流使肿瘤组织内离子发生高速震荡,互相摩擦,将射频能转化为热能,使得肿瘤细胞发生凝固性坏死。在射频消融治疗中,使用的器械为射频消融导管,其远端的电极经皮穿刺后能够将射频能传递给刺入部位周围的细胞组织。在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时,射频消融导管是射频能量输出的电极,它与射频发生器连接,在B超或CT引导下,经皮穿刺,通过穿刺点穿刺入靶肿瘤中。中性电极板也与射频发生器连接,它贴附在患者身体合适部位。当射频发生器上的脚踏开关踩下时,射频消融导管与中性电极板之间连通,高频电流作用在两者之间的人体组织上,使射频消融导管远端的电极接触到的肿瘤细胞凝固、变性、坏死。
发明人发现,现有的用于肺部的射频消融导管在工作时,电极部位温度升高过快,电极附近的组织干燥和炭化后会形成“结痂”,从而导致消融停止,消融不彻底。而且“结痂”组织与电极粘连在一起,器械拔出时会损伤周围器官。
现有的应用于肺部的射频消融导管的头部大多不能弯曲,这样射频消融导管的前端电极无法便捷到达侧边的目标位置。
现有的射频消融导管也不能有效控制消融范围,无法及时判断消融范围是否适当。消融范围小了,消融不彻底,有复发的风险;消融范围大了,可能误伤周围正常组织及器官。
现有的射频消融操作即使在B超或CT的引导下,也不能有效判断射频消融导管的前端电极的准确位置。CT图片是X线扫描出来的有限数量的断面图像,在某些角度下,看起来前端电极放置到了目标部位,但实际的位置也可能是不对了,仅仅是在投影方向上重叠而已,因此前端电极的位置难以判断,定位精度不够。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公开了斜切式消融导管,包括电极,所述电极包括位于近端的柱体和位于远端的尖端,所述尖端由若干个穿刺面对所述柱体斜切形成,所述电极内部带有换热介质流道,所述换热介质流道包括一条沿所述电极轴线延伸的主流道和多条连通在所述主流道的不同位置的分支流道;所述分支流道延伸至所述电极的外表面形成浸润孔,所述主流道输出的换热介质经由各分支流道分配并经由所述浸润孔流出。
以下还提供了若干可选方式,但并不作为对上述总体方案的额外限定,仅仅是进一步的增补或优选,在没有技术或逻辑矛盾的前提下,各可选方式可单独针对上述总体方案进行组合,还可以是多个可选方式之间进行组合。
可选的,所述柱体在延伸方向上等径延伸,所述尖端在延伸方向上逐渐收敛。
等径延伸的柱体能够便于换热介质流道的布置,配合逐渐收敛的尖端实现相应的功能。
可选的,所述尖端由三个穿刺面对所述柱体斜切形成且所述柱体的中轴线至少穿过两个穿刺面。
柱体的中轴线与穿刺面的关系决定了尖端的延伸方向,即穿刺面的汇聚位置位于中轴线上或者相较于中轴线偏置。
可选的,所述三个穿刺面的交汇点位于所述柱体的中轴线上。
交汇点位于所述柱体的中轴线上能够实现电极穿刺位置的精确控制,位于输送方向的中心部位。
可选的,所述柱体为圆柱,各穿刺面相较于所述圆柱的圆心角相等。
穿刺面均匀设置能够避免各穿刺面收到不同大小和方向的作用力,从而改善穿刺手感。
可选的,所述穿刺面与所述圆柱的轴线的夹角范围为5度至45度。
夹角范围越小尖端表现的越尖,穿刺性能越好;夹角范围越大尖端表现的越钝,整体力学性能更好。
可选的,所述主流道设置在所述柱体内,至少一部分浸润孔设置于所述柱体的外周面上且于通过对应的分支流道与所述主流道连通。
浸润孔的分布位置能够调整换热介质的输送效果,调节换热介质的均衡能力。
可选的,所述浸润孔均设置在所述所述柱体的外周面上。
浸润孔设置在柱体上便于加工且方便主流道和分支流道的布置。
可选的,所述主流道沿电极轴线延伸,多条分支流道连通在主流道的不同位置。
分支流道的分布能够换热介质在换热介质流道内的预分配。
可选的,所述分支流道沿所述主流道的延伸方向布置至少一组,同组分支流道至少为两条且呈辐射状分布于所述主流道外周。
辐射状分布的分支流道能够实现换热介质在电极周向上的分布效果。
可选的,所述分支流道的延伸方向为电极的径向,各分支流道相较于所述主流道的倾斜角度相同或不同设置。
分支流道的朝向能够调整换热介质的输送方向,从一定程度上调节换热介质的均衡能力。
本申请还公开了消融系统,包括: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斜切式消融导管;
控制手柄,用于操控所述消融导管。
本申请公开的技术方案通过电极的结构优化,实现的电极的功能集成。斜切式的电极尖端能够实现电极的穿刺功能;周向开设的浸润孔以及配套的换热介质流道能够向消融组织内灌注换热介质,从而提高消融组织的导电性和热传导性,维持阻抗平衡,保持阻抗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使射频能量能够持续输出。
具体的有益技术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结合具体结构或步骤进一步阐释。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斜切式消融导管远端部分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中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电极内部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电极远端侧侧面示意图;
图5为图2中电极近端侧侧面示意图;
图6为图5中B-B’方向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7为图6中分支流道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一实施例中斜切式消融导管的整体结构图;
图9为另一实施例中斜切式消融导管的整体结构图;
图10为图9中的斜切式消融导管远端放大示意图;
图11为图9中的斜切式消融导管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又一实施例中斜切式消融导管的整体结构图。
图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电极;101、柱体;111、连接管;112、安装孔;113、安装孔;114、尖端;115、主流道;119、浸润孔;121、分支流道;122、分支流道;123、穿刺面;124、中轴线;
2、鞘管;3、护管;4、第一拉弯组件;5、第二拉弯组件;6、盐水接头; 7、消融仪连接器;21、金属管;22、温度传感器;23、换热介质输送管;24、电极导线;25、Y型手柄;26、手柄端盖;27、连接器;28、鲁尔接头;
30、7型手柄;31、连接器;32、换热介质输送管;321、鲁尔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时,它可以直接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参考附图1至附图7所示,本申请公开了斜切式消融导管,包括电极1,电极包括位于近端的柱体101和位于远端的尖端114,尖端114由若干个穿刺面 123对柱体101斜切形成,电极1内部带有换热介质流道,换热介质流道包括一条沿电极1轴线延伸的主流道115和多条连通在主流道115的不同位置的分支流道;分支流道延伸至电极1的外表面形成浸润孔119,主流道115输出的换热介质经由各分支流道分配并经由浸润孔119流出。
本申请通过检测消融组织周边的阻抗变化和/或温度信息,当检测到阻抗和 /或温度急剧升高,说明电极1附近的消融组织正在干燥和炭化,将产生结痂,此时控制向消融组织内灌注生理盐水(换热介质),降低组织的温度,增加组织的湿度,从根本上避免组织因为干燥升温而结痂;同时生理盐水能够提高组织导电性和热传导性,维持阻抗平衡,保持阻抗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两者结合,使得整个消融过程中确保阻抗稳定在一定范围,使射频能量能够持续输出,从而形成足够大的消融范围,产生更大、更有效的凝固坏死灶,同时避免组织“结痂”,也避免了“结痂”组织与电极1粘连在一起,器械拔出时会损伤周围器官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换热介质流道输出的换热介质通过浸润孔进一步的分配,在电极1与病灶组织之间形成换热介质保护膜,其设计思路和原理并不同于普通的冷却。分配的方式可以利用多孔、狭缝等方式,至少避免在同一部位输出换热介质,通过分配可在电极1的外表面形成比较均匀的换热介质保护膜,可以降低组织的温度,增加组织的湿度,从根本上避免组织因为干燥升温而结痂;同时换热介质能够提高组织导电性和热传导性,维持阻抗平衡,保持消融的稳定进行。
在细节上,柱体101在延伸方向上等径延伸,尖端114在延伸方向上逐渐收敛。形状收敛便于实施穿刺在体内行进,收敛时直径或外轮廓朝远端逐渐变小,且变小的趋势可以是固定(逐渐收敛,参考附图)或变化的(阶梯式收敛)。尖端114由多个穿刺面123对柱体斜切形成。参考附图所示,穿刺面数量优选为3个。参考附图1可知,柱体的中轴线124至少穿过两个穿刺面123。利用一个面或多个面进行斜切,可使电极1远端形状有更多变化,斜切指斜切面不与电极1轴向平行或垂直,平行无法斜切,而垂直则意味者电极1的远端端面为平面,例如圆柱或圆台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中轴线只穿过一个穿刺面;在附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中轴线124穿过三个穿刺面的交汇点,即中轴线124 穿过三个穿刺面。进一步的,柱体101为圆柱,各穿刺面相较于圆柱的圆心角相等。穿刺面均匀设置能够避免各穿刺面收到不同大小和方向的作用力,从而改善穿刺手感。各穿刺面123与圆柱的轴线的夹角范围为5度至45度。夹角范围越小尖端表现的越尖,穿刺性能越好;夹角范围越大尖端表现的越钝,整体力学性能更好。进一步的,夹角范围可以优选为7度至35度或者10度至25度。
在流道的布置上,主流道115设置在柱体内,至少一部分浸润孔设置于柱体的外周面上且于通过对应的分支流道与主流道115连通。参考附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部分浸润孔119设置于柱体上,部分浸润孔119设置于尖端114上。参考附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全部浸润孔119均设置于柱体上。
主流道115沿电极1轴线延伸,多条分支流道连通在主流道115的不同位置。分支流道沿主流道115的延伸方向布置至少一组,同组分支流道至少为两条且呈辐射状分布于主流道115外周。在本实施例中,同组分支流道包含四条且在电极的截面上均匀分布。分支流道的延伸方向为电极1的径向,各分支流道相较于主流道115的倾斜角度相同或不同设置。电极1的近端带有与主流道 115连通的连接管111,连接管111用于传输换热介质。
在本申请中,电极1本身起到浸润罩的功能,浸润孔119开设在电极1外壁处,电极1的远端为尖端114。电极1的远端为尖端114,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具体也可视为利用三个面对圆柱进行斜切形成,尖端114便于实施穿刺在体内行进。
尽管以上提供了一些优选的方式,但就电极1远端形状本身而言也可以利用现有技术实施。
本实施例中换热介质流道可通过连接管111与外部的换热介质输送装置连通,在管路上根据需要可设置必要泵、阀或计量器件等。参考附图所示,电极1 的近端带有连接管111,而在电极1内部则是主流道115与连接管111对接连通用以传输换热介质。
就换热介质本身而言可利用现有技术,主要用于冷却消融以及周边部位,但在某些场景下,也可能用以加热,根据需要调节换热介质温度和体温之间的关系即可。
由于换热介质需要输入体内,因此应选用医学上人体可接纳的物质,在物理形态上,可以是气体、液位或具有一定流动性的固态粉末,也可是多种物理形态相结合,换热介质可以是纯净物或混合物等多种方式,并可以结合施药。
参考附图6所示,换热介质流道为位于电极1内部的腔体,换热介质经由腔壁的开孔流出。
腔体空间形状可为圆柱状、球状、球冠或上述形状的组合体等,腔体局部的外周接近电极1外表,即该部位的腔壁较薄,便于开孔,腔体在电极1内的位置与开孔的分布区域相适应,利用腔体空间一方面输送换热介质,还可以对换热介质进行预分布或混合,保证经由不同开孔输出的换热介质在温度、浓度保持一致,尤其利用换热介质结合施药时效果更为突出。
参考附图6所示,换热介质流道包括主流道115以及多条与主流道115连通的分支流道121,分支流道122;各分支流道的末端延伸至电极1的外表面以形成浸润孔119。
参考附图6所示,换热介质流道包括主流道115以及多条与主流道115连通的分支流道121以及分支流道122;各分支流道的末端延伸至电极1的外表面以形成浸润孔119。
主流道115可设置一条或并排布置的多条,参考附图中,优选一条设置在电极1的轴线部位且沿电极1的轴向延伸,各分支流道连通在主流道115的相同位置或不同位置。附图中,为一条沿电极1轴线延伸的主流道115,多条分支流道连通在主流道115的不同位置。
上述两实施例中,分支流道沿主流道115的延伸方向布置至少一组,同组分支流道至少为两条,呈辐射状分布于主流道115外周。为了便于加工,分支流道的延伸角度优选为电极1的径向,当然也可以相对于径向倾斜布置,各分支流道倾斜角度可以相同或不同,在考量各分支流道的轴向位置时,以与主流道115的连通位置作为基准。附图6中,图中分支流道沿主流道115的延伸方向布置两组,图中可见分支流道121、分支流道122。参见附图11,图中分支流道沿主流道115的延伸方向布置三组,图中可见三组分支流道且连通在主流道115的不同位置(轴向位置)。同属一组的分支流道呈辐射状分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同组分支流道在周向上均布布置。
呈辐射状分布时,周向均布布置可用以获得相对均匀的流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组分支流道的数量相同或不同,周向上位置对齐或错位布置。
例如图中相邻组分支流道的数量相同,且周向上位置对齐,即图中的分支流道121、分支流道122周向上位置对齐,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各分支流道周向上还可以是错位布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条分支流道沿主流道115的延伸方向依次布置,且螺旋分布于主流道115外周。换热介质比较常用的方式可选用生理盐水,下文中为便于表述和理解,部分实施例中以生理盐水为例,相应的流出孔也可称为盐水孔,换热介质流道也可称为盐水流道,以此类推,但就“孔”,“管”等本身而言,在没有特殊说明时其结构特点并不严格受换热介质种类的限制。
不难理解的,本申请还公开了消融系统,包括: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斜切式消融导管;
控制手柄,用于操控消融导管。
用于向斜切式消融导管的电极1周边部位提供换热介质的换热介质输送装置;
依据斜切式消融导管中电极1所在回路的阻抗信息或温度信息相应驱动换热介质输送装置的控制模块。
若换热介质以生理盐水为例,则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斜切式消融导管,包括电连接至消融仪的电极1,电极1的一端具有连接至盐水管以向电极1内引入生理盐水的盐水连接管,电极1上形成有连通盐水连接管内部的盐水孔,电极1外均匀布置有多个浸润孔119,盐水孔流出的生理盐水能够自浸润孔119流出。
在具体产品中,可以参考附8所示,斜切式消融导管整体上包括插入部分和手柄部分(即上文中的控制手柄)。其中:
插入部分包括:电极1、与电极1相连的鞘管2,以及位于电极1和鞘管2 内部的零件。
手柄部分包括:盐水接头6以及消融仪连接器7。手柄部分用于将插入部分导通至盐水接头6所连接的生理盐水存储位置和消融仪上。
导线穿过鞘管2将电极1连接至消融仪连接器7上,用于将电极1与消融仪连接。消融仪上还连接有中性电极板,消融治疗开始前,将该中性电极板贴附于人体的合适部位,即可在电极1、消融仪、中性电极板以及患者之间形成回路,从而对电极1所接触的消融组织进行消融。使用中,斜切式消融导管的电极1在支气管导航的引导下,经过支气管镜的钳道,通过预先在病灶附近的支气管壁所穿刺的孔进入肺实质进行射频消融。
电极1的一端与鞘管2连接固定、另一端直接嵌入消融组织内。电极1与鞘管2固定的一端具有伸入鞘管2管体内部的盐水连接管,该盐水连接管通过盐水管连接至盐水接头6上,以向电极1内输入生理盐水。如图4中所示,电极1上开设有若干盐水孔(即浸润孔119),盐水连接管内流入的生理盐水能够在进入电极1后通过电极1内部的孔道进入盐水孔并流出,以在电极1表面形成浸润效果。电极1表面形成一层生理盐水膜,在消融过程中,生理盐水填充于电极1和消融组织之间,避免“结痂”将电极1“真空包裹”导致阻抗突然升高。
为了保证浸润效果,浸润孔119有多个,优选在电极1轴向上分布多组,例如2~4组,每组中的浸润孔119沿电极1周向分布多个,例如2~8个,优选 4~6个。手柄部分还可以设置第一拉弯组件4和第二拉弯组件5,实现对电极1 的近端控制。
还可以参考附图9至附图11所示,斜切式消融导管,整体上包括插入部分和手柄部分(即上文中的控制手柄)。其中:
插入部分包括:电极1、与电极1相连的金属管21,以及位于电极1和金属管21内部的零件,另外在邻近电极1部位还设置温度传感器。
电极1远端形状收敛形成尖刺,金属管21从结构和位置上看类似于鞘管2,但金属管21具有一定强度,连同电极1可兼做穿刺针,例如可经由胸腔外壁直接穿刺进入肺部实施消融。
本实施例中电极1内部带有换热介质流道,例如主流道115,以及分支流道。各分支流道连通在主流道115的不同位置。
各分支流道延伸至电极1的外表面形成浸润孔119。
电极1上带有安装孔112和安装孔113分别用于容纳温度传感器22和电极导线24,电极1近端设置连接管111与电极1内部的换热介质流道连通,换热介质输送管23与连接管111对接。
手柄部分主要包括Y型手柄25、手柄端盖26、和鲁尔接头28。
电路部分延伸出Y型手柄25后进入连接器27,连接器27可通过常用的接口形式以便于同外部电路的插拔连接,换热介质输送管23可经由鲁尔接头28 连接换热介质输送装置以向电极1供应接换热介质。
根据电极1在体内行进路径的长度,在电极1的近端可对接相应性能的部件,例如在体内路径较长需要转折,则可以采用鞘管2的方式,鞘管2具有较好的柔顺性和径向支撑能力,可适应较大的弯折,另外结合第一拉弯组件4和第二拉弯组件5以及配合的拉线还可调节弯曲程度以及电极1的姿态。又例如在体内路径较短,或者需要穿刺进入,则采用具有一定刚度的金属管21。
电极1与鞘管2或金属管21之间可采用现有手段固定连接,例如焊接、粘结、铆接或利用中间连接件等方式,在连接部位处可以轴向对接或局部相互嵌套,相互嵌套时优选外壁平整光滑,避免棱角。
浸润孔119的孔径为0.1~0.3mm。合适的孔径更加有利于换热介质保护膜的分布和形成,当浸润孔119形状为非圆形时,可参照圆孔的面积进行换算,以保证浸润孔119部位的换热介质流量。
还可以参考附图12所示,斜切式消融导管,整体上包括插入部分和手柄部分(即上文中的控制手柄)。其中:
插入部分包括:电极1、与电极1相连的金属管21,以及位于电极1和金属管21内部的零件,另外在邻近电极1部位还设置温度传感器。
电极1远端形状收敛形成尖刺,金属管21从结构和位置上看类似于鞘管2,但金属管21具有一定强度,连同电极1可兼做穿刺针,例如可经由胸腔外壁直接穿刺进入肺部实施消融。
柄部分主要包括7型手柄30。电路部分延伸出7型手柄30后进入连接器 31,连接器31可通过常用的接口形式以便于同外部电路的插拔连接,换热介质输送管32可经由鲁尔接头321连接换热介质输送装置以向电极1供应接换热介质。
上述各消融系统还可以包括:
用于向斜切式消融导管的电极1周边部位提供换热介质的换热介质输送装置;
依据斜切式消融导管中电极1所在回路的阻抗信息或温度信息相应驱动换热介质输送装置的控制模块。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体现在同一附图中时,可视为该附图也同时披露了所涉及的各个实施例的组合例。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斜切式消融导管,包括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包括位于近端的柱体和位于远端的尖端,所述尖端由若干个穿刺面对所述柱体斜切形成,所述电极内部带有换热介质流道,所述换热介质流道包括一条沿所述电极轴线延伸的主流道和多条连通在所述主流道的不同位置的分支流道;所述分支流道延伸至所述电极的外表面形成浸润孔,所述主流道输出的换热介质经由各分支流道分配并经由所述浸润孔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切式消融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柱体在延伸方向上等径延伸,所述尖端在延伸方向上逐渐收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切式消融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尖端由三个穿刺面对所述柱体斜切形成且所述柱体的中轴线至少穿过两个穿刺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斜切式消融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三个穿刺面的交汇点位于所述柱体的中轴线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切式消融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柱体为圆柱,各穿刺面相较于所述圆柱的圆心角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斜切式消融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刺面与所述圆柱的轴线的夹角范围为5度至45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切式消融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流道设置在所述柱体内,至少一部分浸润孔设置于所述柱体的外周面上且于通过对应的分支流道与所述主流道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斜切式消融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浸润孔均设置在所述柱体的外周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切式消融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流道沿电极轴线延伸,多条分支流道连通在主流道的不同位置;所述分支流道沿所述主流道的延伸方向布置至少一组,同组分支流道至少为两条且呈辐射状分布于所述主流道外周。
10.消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斜切式消融导管;
控制手柄,用于操控所述消融导管。
CN202122719514.0U 2021-11-08 2021-11-08 斜切式消融导管以及消融系统 Active CN2174888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19514.0U CN217488820U (zh) 2021-11-08 2021-11-08 斜切式消融导管以及消融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19514.0U CN217488820U (zh) 2021-11-08 2021-11-08 斜切式消融导管以及消融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88820U true CN217488820U (zh) 2022-09-27

Family

ID=833379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719514.0U Active CN217488820U (zh) 2021-11-08 2021-11-08 斜切式消融导管以及消融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888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84416B2 (en) Insulated ablation catheter devices and methods of use
US6699244B2 (en) Electrosurgical instrument having a chamber to volatize a liquid
US9474571B2 (en) Percutaneous tissue ablation probe with occlusive bodies
US8672937B2 (en) Cool-tip thermocouple including two-piece hub
US9730748B2 (en)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shaping therapy in fluid enhanced ablation
US8414580B2 (en) Co-access bipolar ablation probe
US20090093810A1 (en) Electrophysiology Electrodes and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US20050245920A1 (en) Cell necrosis apparatus with cooled microwave antenna
RU2499574C2 (ru) Биполярный радиочастотный абляционный инструмент
US20220338919A1 (en) Integrated ablation needle and ablation system
KR101449965B1 (ko) 고주파 수술용 전극 팁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고주파 수술용 전극
CN216933438U (zh) 内置流道的消融导管以及消融系统
CN217488820U (zh) 斜切式消融导管以及消融系统
CN108742825A (zh) 用于微创复合治疗的设备及其多功能手术针组
CN216675890U (zh) 电穿孔用双极消融针及病灶消融装置
CN113693714B (zh) 电穿孔用水冷内循环式双极消融针及病灶消融装置
US20210212763A1 (en) Microwave abl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having adjustable ablation parameters and modes of operation
CN208910478U (zh) 一种分体式变径微波针
CN209360881U (zh) 用于微创复合治疗的设备及其多功能手术针组
CN219000547U (zh) 射频消融电极及射频消融系统
US20170360501A1 (en) Disposable bipolar coaxial radio frequency ablation needle, system and method
CN219763515U (zh) 电极杆及等离子手术电极
CN214128764U (zh) 电刀
US11759247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an ablation score and for pre-ablation testing
CN208910476U (zh) 一种可转向低温等离子切开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