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废水深度处理集成系统,该废水深度处理集成系统占地面积小,造价低廉,不易造成二次污染,运行成本低,使用寿命长,出水质量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废水深度处理集成系统,包括好氧池以及进水管,所述进水管贯穿好氧池的池壁并与好氧池的底部连通,所述好氧池的底部设有曝气装置,所述好氧池的中部和/或上部设有沉淀装置,所述沉淀装置的内部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清水区、沉淀区以及集泥区,所述沉淀区的上端设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与好氧池的上部连通,所述集泥区的底部设有回泥口,所述回泥口与好氧池的下部连通,所述清水区内设有过滤器,所述过滤器设有进液孔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孔与清水区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过滤器内由上至下依次设有相互连通的进水部以及滤料层,所述进水部的外周侧壁设有多孔板,所述进液孔均匀设于多孔板。
进一步地,所述过滤器的内部设有聚液管以及导出管,所述聚液管的下部设有清水收集孔,所述聚液管沿过滤器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导出管的一端与聚液管的上端连接,所述导出管的另一端贯穿过滤器并与出液口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滤料层的下方设有曝气管,所述曝气管与外界的供气设备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滤料层的下部设有用于水洗反冲的水洗管,所述水洗管与导出管连通或水洗管与外界的储水箱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滤料层与曝气管之间设有用于对滤料层进行气洗反冲的反冲气管,所述反冲气管与外界的供气设备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滤料层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轻质滤料层以及重质滤料层,所述轻质滤料层与进水部连通,所述重质滤料层与清水收集孔连通,所述水洗管设于重质滤料层的下部。
进一步地,所述轻质滤料层为石英砂滤料层,所述重质滤料层为磁铁矿滤料层。
进一步地,所述沉淀区设有斜管或斜板,所述集泥区呈漏斗状。
进一步地,所述沉淀装置内还设有多孔反冲洗管、多孔反冲洗主管以及控制系统,所述多孔反冲洗管设于斜管或斜板的底部,所述多孔反冲洗管与多孔反冲洗主管连接,所述多孔反冲洗主管设有电磁阀以及时间控制器,所述电磁阀以及时间控制器均与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所述多孔反冲洗主管与外界的供水设备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回泥口的竖截面呈“y”字形状。
进一步地,所述集泥区的侧壁与水平面形成的夹角为55°~90°。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在好氧池内设置曝气装置和沉淀装置,一方面曝气装置能够为好氧微生物提供活动所需溶解氧,另一方面曝气装置能够加速水流的混合,在好氧池内形成上升水流便于混合液进入沉淀装置,同时还加强了泥水混合效率,提高生物处理效率,经过沉淀装置沉淀集合的污泥再次进入好氧池的底部,以此在系统内实现污泥回流循环,循环过程无需动力,能源消耗低;经过沉淀后的上清液进入过滤器,大颗粒悬浮物得到进一步沉降,保证污染物去除效果,确保出水质量,降低污染物堵塞过滤器的风险;本实用新型占地面积小,造价低廉,最后采用滤料过滤,只需使用清水反冲洗即可重复使用,不易造成二次污染,并且只需维持好氧池中的好氧微生物活动需氧量,运行成本低,使用寿命长,污染物去除效果佳,出水质量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一种废水深度处理集成系统,包括好氧池1以及进水管2,所述进水管2贯穿好氧池1的池壁并与好氧池1的底部连通,所述好氧池1的底部设有曝气装置3,所述好氧池1的中部和/或上部设有沉淀装置4,所述沉淀装置4的内部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清水区41、沉淀区42以及集泥区43,所述沉淀区42的上端设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与好氧池1的上部连通,所述集泥区43的底部设有回泥口431,所述回泥口431与好氧池1的下部连通,所述清水区41内设有过滤器5,所述过滤器5设有进液孔511和出液口52,所述进液孔511与清水区41连通。
具体地,根据实际需要可在好氧池1内设置多个沉淀装置4和过滤器5,其中一个沉淀装置4的清水区41内设有一个过滤器5,多个沉淀装置4之间用隔板6隔开,隔板6与好氧池1底板之间设有供混合液流通的过液间隙7。在实际使用中,待处理的污水从进水管2进入好氧池1的底部,在好氧微生物的作用下有机污染物分解成无机物,好氧池1内形成上升水流,混合液上升后进入沉淀装置4的沉淀区42,比重较大的混合液经过沉淀区42沉淀后从集泥区43的回泥口431回流至好氧区的下部,比重较轻的混合液向上溢流至沉淀装置4的清水区41,经过沉淀后的上清液从进液孔511进入过滤器5,经过过滤器5处理后的清水从出液口52出水。
本实用新型在好氧池1内设置曝气装置3和沉淀装置4,一方面曝气装置3能够为好氧微生物提供活动所需溶解氧,另一方面曝气装置3能够加速水流的混合,在好氧池1内形成上升水流便于混合液进入沉淀装置4,同时还加强了泥水混合效率,提高生物处理效率,经过沉淀装置4沉淀集合的污泥再次进入好氧池1的底部,以此在系统内实现污泥回流循环,循环过程无需动力,能源消耗低;经过沉淀后的上清液进入过滤器5,大颗粒悬浮物得到进一步沉降,保证污染物去除效果,确保出水质量,降低污染物堵塞过滤器5的风险;本实用新型占地面积小,造价低廉,最后采用滤料过滤,只需使用清水反冲洗即可重复使用,不易造成二次污染,并且只需维持好氧池1中的好氧微生物活动需氧量,运行成本低,使用寿命长,污染物去除效果佳,出水质量好。
进一步地,所述过滤器5内由上至下依次设有相互连通的进水部以及滤料层53,所述进水部的外周侧壁设有多孔板51,所述进液孔511均匀设于多孔板51。
本实用新型在过滤器5内上部各方向均设置多孔板51,沉淀池内的上升水流从各方向通过多孔板51上均匀分布的进液孔511进入滤料层53,能够保证布水的均匀性,并且使进水与滤料充分接触,增大过滤面积,减小过滤流速,充分发挥滤料的过滤截留能力。
进一步地,所述过滤器5的内部设有聚液管54以及导出管55,所述聚液管54的下部设有清水收集孔56,所述聚液管54沿过滤器5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导出管55的一端与聚液管54的上端连接,所述导出管55的另一端贯穿过滤器5并与出液口52连通。具体地,所述聚液管5位于滤料层53的中部。
在实际使用中,清水收集孔56用于收集过滤器5产生的清水,待过滤的混合液从多孔板51进入过滤器5,在滤料层53的下部产生清水,清水从清水收集孔56进入聚液管54,随着清水的量逐渐增大,清水在沿高度方向延伸的聚液管54内向上溢出,然后从导出管55出水。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过滤器5设置沿过滤器5的高度方向延伸的聚液管54,高度方向设置聚液管54,通过溢流的方式使聚液管54内的上层清液从导出管55出水,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出水质量。
进一步地,所述滤料层53的下方设有曝气管57,所述曝气管57与外界的供气设备连通。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过滤器5中设置曝气管57,能够有效强化供氧能力,增加生物氧化效果,提高系统负荷。
进一步地,所述滤料层53的下部设有用于水洗反冲的水洗管58,所述水洗管58与导出管55连通或水洗管58与外界的储水箱581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滤料层53与曝气管57之间设有用于对滤料层53进行气洗反冲的反冲气管59,所述反冲气管59与外界的供气设备连通。
在实际使用中,可以单独使用水洗管58或反冲气管59对滤料层53进行反冲,也可以同时使用水洗管58和反冲气管59,利用气液形成的高冲击炮弹流,冲击结垢层及滤料层缝隙,去除附着的滤料污染物,水洗管58与导出管55连通,使过滤器5产生的清水能够用于内部反冲洗,减少系统用水量。
进一步地,所述滤料层53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轻质滤料层531以及重质滤料层532,所述轻质滤料层531与进水部连通,所述重质滤料层532与清水收集孔56连通,所述水洗管58设于重质滤料层532的下部,所述轻质滤料层531的孔径大于重质滤料层532的孔径。所述轻质滤料层531的相对密度为1.4~2.6,所述重质滤料层532的相对密度大于4.7。
进一步地,所述轻质滤料层531为石英砂滤料层,所述重质滤料层532为磁铁矿滤料层。
在实际使用中,污水流经孔径较大的石英砂滤料层,截留污水中大部分杂质后经过孔隙较小的磁铁矿滤料层,进一步截留水中细小的剩余杂质,达到精滤作用,保证出水水质,另外,通过在下部采用重质滤料层532,能够减少反冲时对滤料层53的扰动。
进一步地,所述沉淀区42设有斜管或斜板421,所述集泥区43呈漏斗状。所述集泥区43的上端为粗口段,下端为细口端。所述集泥区43的横截面由上至下依次减小。所述斜管或斜板421的上端与清水区41连通,所述斜管或斜板421的下端与集泥区43连通。在本实施例中,斜管或斜板421分为两组,两组斜管或斜板421关于沉淀区42的中心面对称设置,斜管或斜板421的轴向与竖直方向成45°~75°夹角。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沉淀区42设置斜管或斜板421,使水体处于层流状态,同时增大沉淀面积,提高沉淀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沉淀装置4内还设有多孔反冲洗管422、多孔反冲洗主管以及控制系统,所述多孔反冲洗管422设于斜管或斜板421的底部,所述多孔反冲洗管422与多孔反冲洗主管连接,所述多孔反冲洗主管设有电磁阀以及时间控制器,所述电磁阀以及时间控制器均与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所述多孔反冲洗主管与外界的供水设备连接。
在实际使用中,废水深度处理集成系统能够通过电磁阀控制多孔反冲洗管422的水流大小,安装时间控制器,提前设定多孔反冲洗管422的工作时间,时间控制器将信号反馈到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发出指令将电磁阀的阀门打开,实现自动反冲洗。
进一步地,所述回泥口431的竖截面呈“y”字形状,即集泥区43的一侧侧壁的底端低于另一侧侧壁的底端。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沉淀区42设置斜管或斜板421,进入沉淀池的污水在斜管或斜板421进行泥水分离,分离后的污泥进入集泥区43再回流到好氧池1底部;通过将回泥口431设为“y”字型出口,能够有效减少好氧池1底部的混合液及气泡从沉淀装置4的回泥口431进入沉淀区42对沉淀区42造成的扰动,保证沉淀效果,另外,大颗粒沉淀物沿呈斜斗状的集泥区43以及呈“y”字形状的回泥口431进入好氧池1,能够有效延缓大颗粒沉淀物坠落时的速度,降低对好氧池1的瞬时冲击,实现泥水混合液在系统内的无动力混合回流。
进一步地,所述集泥区43的侧壁与水平面形成的夹角为55°~90°。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