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68715U - 一种电池及电池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池及电池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468715U CN217468715U CN202221471345.1U CN202221471345U CN217468715U CN 217468715 U CN217468715 U CN 217468715U CN 202221471345 U CN202221471345 U CN 202221471345U CN 217468715 U CN217468715 U CN 21746871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le
- battery
- output terminal
- batteries
- side surfac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电池及电池装置,该电池包括:电池本体,电池本体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四个首尾相接的第二侧面,四个第二侧面设置于两个第一侧面之间;极柱,贯穿于电池本体的两个第一侧面,极柱相对于第一侧面垂直设置;输出端子,电连接于极柱;其中,输出端子设置于第一侧面。通过输出端子设置于第一侧面,使极柱的电流通过输出端子从电池本体的大面引出,当输出端子与其他电池或者部件相连接时,由于第一侧面的表面积比较大,第一侧面为输出端子提供的操作空间比较大,为输出端子的电性连接提供便利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及电池装置。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现有多个电池在堆叠完成之后,为了实现多个电池的串并联,需额外的异形导电片,造成成组工艺繁琐,原始材料成本较高,且生产效率比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及电池装置,提供操作便利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
电池本体,所述电池本体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四个首尾相接的第二侧面,四个所述第二侧面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侧面之间;
极柱,贯穿于所述电池本体的两个所述第一侧面,所述极柱相对于所述第一侧面垂直设置;
输出端子,电连接于所述极柱;
其中,所述输出端子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所述电池本体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四个首尾相接的第二侧面,四个所述第二侧面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侧面之间,电池本体的外形类似于长方体结构,两个第一侧面和四个第二侧面围成长方体结构的六个侧面。通过极柱贯穿于电池本体,极柱并不是相对于电池本体外露,而是极柱隐藏于电池本体的内部,相当于电池本体包裹于极柱的外部,电池本体起到保护极柱的作用。通过设置极柱贯穿于电池本体的两个第一侧面,使极柱的引出端从第一侧面引出。通过设置输出端子电连接于极柱,输出端子作为极柱的引出端,便于与其他电池或者部件相连接。通过输出端子设置于第一侧面,使极柱的电流通过输出端子从电池本体的大面引出,当输出端子与其他电池或者部件相连接时,第一侧面为输出端子提供的操作空间比较大,为输出端子的电性连接提供便利性。
现有多个电池在堆叠完成之后,为了实现多个电池的串并联,需额外的异形导电片,造成成组工艺繁琐,即使极柱位于不同大面相对的两侧,虽然串联时可实现直接连接,但并联仍需使用异形导电片,本实施例提供的极柱贯穿整个大面,在成组过程中只需考虑相邻两个电池的极柱的对应问题,为电池的成组提供方便,且只需要相邻两个电池的输出端子相连接,无需额外设置异形导电片,简化安装过程,节省原始材料成本和生产时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装置,包括上述的电池。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池装置包括电池,电池的电池本体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四个首尾相接的第二侧面,四个第二侧面设置于两个第一侧面之间,电池本体的外形类似于长方体结构,两个第一侧面和四个第二侧面围成长方体结构的六个侧面。通过极柱贯穿于电池本体,极柱并不是相对于电池本体外露,而是极柱隐藏于电池本体的内部,相当于电池本体包裹于极柱的外部,电池本体起到保护极柱的作用。通过设置极柱贯穿于电池本体的两个第一侧面,使极柱的引出端从第一侧面引出。通过设置输出端子电连接于极柱,输出端子作为极柱的引出端,便于与其他电池或者部件相连接。通过输出端子设置于第一侧面,使极柱的电流通过输出端子从电池本体的大面引出,当输出端子与其他电池或者部件相连接时,第一侧面为输出端子提供的操作空间比较大,为输出端子的电性连接提供便利性。
现有多个电池在堆叠完成之后,为了实现多个电池的串并联,需额外的异形导电片,造成成组工艺繁琐,即使极柱位于不同大面相对的两侧,虽然串联时可实现直接连接,但并联仍需使用异形导电片,本实施例提供的极柱贯穿整个大面,在成组过程中只需考虑相邻两个电池的极柱的对应问题,为电池的成组提供方便,且只需要相邻两个电池的输出端子相连接,无需额外设置异形导电片,简化安装过程,节省原始材料成本和生产时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公开,可参考在下面的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在附图中的部件未必是按比例的,并且相关的元件可能省略,以便强调和清楚地说明本公开的技术特征。另外,相关要素或部件可以有如本领域中已知的不同的设置。此外,在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在各个附图中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其中:
图1是根据第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池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根据第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池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根据第二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第三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电池本体;2、极柱;3、输出端子;5、绝缘层;
11、极耳;
21、第一极柱;22、第二极柱;23、极柱单体;
31、第一输出端子;32、第二输出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公开示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示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本文中的描述的示例实施例仅仅是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因此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保护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示例实施例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联列出项目的任何组合和所有组合。特别地,提到“该/所述”对象或“一个”对象同样旨在表示可能的多个此类对象中的一个。
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或信号连接;“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进一步地,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公开的示例实施例中所描述的“上”、“下”、“内”、“外”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公开的示例实施例的限定。还需要理解的是,在上下文中,当提到一个元件或特征连接在另外元件(一个或多个)“上”、“下”、或者“内”、“外”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外(一个或多个)元件“上”、“下”或者“内”、“外”,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外(一个或多个)元件“上”、“下”或者“内”、“外”。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请参考图1所示,该电池包括电池本体1、极柱2及输出端子3,所述电池本体1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四个首尾相接的第二侧面,四个所述第二侧面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侧面之间。极柱2贯穿于所述电池本体1的两个所述第一侧面,所述极柱2相对于所述第一侧面垂直设置,输出端子3电连接于所述极柱2;其中,所述输出端子3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所述电池本体1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四个首尾相接的第二侧面,四个所述第二侧面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侧面之间,电池本体1的外形类似于长方体结构,两个第一侧面和四个第二侧面围成长方体结构的六个侧面。通过极柱2贯穿于电池本体1,极柱2并不是相对于电池本体1外露,而是极柱2隐藏于电池本体1的内部,相当于电池本体1包裹于极柱2的外部,电池本体1起到保护极柱2的作用。通过设置极柱2贯穿于电池本体1的两个第一侧面,使极柱2的引出端从第一侧面引出。通过设置输出端子3电连接于极柱2,输出端子3作为极柱2的引出端,便于与其他电池或者部件相连接。通过输出端子3设置于第一侧面,使极柱2的电流通过输出端子3从电池本体1的第一侧面引出,当输出端子3与其他电池或者部件相连接时,第一侧面为输出端子3提供的操作空间比较大,为输出端子3的电性连接提供便利性。
现有多个电池在堆叠完成之后,为了实现多个电池的串并联,需额外的异形导电片,造成成组工艺繁琐,即使极柱2位于不同大面相对的两侧,虽然串联时可实现直接连接,但并联仍需使用异形导电片,本实施例提供的极柱2贯穿整个大面,在成组过程中只需考虑相邻两个电池的极柱2的对应问题,为电池的成组提供方便,且只需要相邻两个电池的输出端子3相连接,无需额外设置异形导电片,简化安装过程,节省原始材料成本和生产时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极柱2和输出端子3为一体成型结构。与极柱2和输出端子3为分体式结构相比,通过设置极柱2和输出端子3为一体成型结构,减少零件组装的环节,降低生产成本。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面的表面积大于所述第二侧面的表面积。,通过设置所述第一侧面的表面积大于所述第二侧面的表面积,第一侧面也可以称之为大面,通过设置极柱2贯穿于电池本体1的两个第一侧面,使极柱2的引出端从大面引出。通过输出端子3设置于第一侧面,使极柱2的电流通过输出端子3从电池本体1的大面引出,当输出端子3与其他电池或者部件相连接时,由于第一侧面的表面积比较大,第一侧面为输出端子3提供的操作空间比较大,为输出端子3的电性连接提供便利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极柱2包括第一极柱21和第二极柱22,沿第一侧面的延伸方向,第一极柱21和第二极柱22设置于电池本体1的两侧,第一极柱21至少一端设置有输出端子3,第二极柱22至少一端设置有输出端子3。
第一极柱21和第二极柱22具体分别为正极柱和负极柱,通过第一极柱21和第二极柱22设置于电池本体1的两侧,相当于第一极柱21和第二极柱22设置于第一侧面相对的两侧,以形成极柱2两侧引出的结构,保证第一极柱21和第二极柱22两个极柱2之间的距离比较大,为输出端子3提供的操作空间比较大,从而为输出端子3的电性连接提供便利性。
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只在第一极柱21其中一端设置有输出端子3,或在第一极柱2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两个输出端子3;和/或,可以只在第二极柱22其中一端设置有输出端子3,或在第二极柱2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两个输出端子3。即,第一极柱21可以为单侧具有输出端子3,也可以双侧具有输出端子3,第二极柱22可以为单侧具有输出端子3,也可以双侧具有输出端子3。本实施例对输出端子3的单侧和双侧设置并不作限定,可以根据实际生产需要进行调整,但是如果极柱2需要与其他电池或者电器元件,在极柱2的端部需要设置输出端子3,使极柱2通过输出端子3电连接于与其他电池或者电器元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极柱21和第二极柱22设置于第一侧面的边缘处;和/或,第一极柱21和第二极柱22设置于第一侧面的中轴线。
通过第一极柱21和第二极柱22设置于第一侧面的边缘处,即第一极柱21和第二极柱22设置于第一侧面上比较外侧的位置,便于多个电池电性连接,节省电池成组时间。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极柱21和第二极柱22可以分别设置于第一侧面中两个相对设置的长边边缘处,第一极柱21和第二极柱22还可以分别设置于第一侧面中两个相对设置的短边边缘处。本实施例对极柱2设置于长边边缘或者短边边缘并不作限定,可以根据实际生产需要。
如果极柱2和第一侧面相对的两侧之间的距离不同,可能会存在极柱2和第一侧面其中一侧之间的距离比较小,而极柱2和第一侧面另一侧之间的距离比较大,在极柱2安装时需要反复调整的情况。通过第一极柱21和第二极柱22设置于第一侧面的中轴线,两个极柱2相对于第一侧面对称设置,在安装时无需考虑极柱2和相对两侧之间具体距离,只需要保证极柱2在中部位置即可,减少安装难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池本体1设置有凹陷部,凹陷部用于至少部分容纳输出端子3。
由于输出端子3设置于第一侧面上,输出端子3相当于凸出第一侧面设置,当相邻两个电池的输出端子3在相连接时,相邻两个电池本体1之间会存在一定的间隔,该间隔至少大于两个输出端子3的高度之和,导致整个电池装置的高度比较高。通过电池本体1设置有凹陷部,凹陷部用于至少部分容纳输出端子3,凹陷部用于避让输出端子3,凹陷部在对输出端子3起到避让作用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对输出端子3起到容纳作用,达到节省电池装置高度空间的目的,从而提高电池装置的体积能力密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凹陷部的深度大于等于输出端子3的高度。
通过设置凹陷部的深度大于等于输出端子3的高度,相当于输出端子3嵌入凹陷部的内部,使输出端子3沿第一方向的顶面与第一侧面平齐,或者输出端子3沿第一方向的顶面低于第一侧面,输出端子3不会凸出于第一侧面,当多个电池在堆叠时,相邻两个电池彼此靠近的第一侧面可以相互贴合,避免相邻两个电池彼此靠近的第一侧面之间存在间隔而占用电池装置较大的高度空间,进一步起到节省高度空间的目的。
其中,电池包括电芯和电解质,能够进行诸如充电/放电的电化学反应的最小单元。电芯是指将堆叠部卷绕或层压形成的单元,该堆叠部包括第一电极、分隔物以及第二电极。当第一电极为正电极时,第二电极为负电极。其中,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极性可以互换。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池为叠片式电池,不仅成组方便,且可以加工得到长度较长的电池。
具体的,电芯为叠片式电芯,电芯具有相互层叠的第一极片、与第一极片电性相反的第二极片以及设置在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之间的隔膜片,从而使得多对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堆叠形成叠片式电芯。
可选的,电池可以为卷绕式电池,即将第一极片、与第一极片电性相反的第二极片以及设置在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之间的隔膜片进行卷绕,得到卷绕式电芯。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极柱2包括两个极柱单体23,两个极柱单体23分别一一对应贯穿于两个第一侧面,极柱单体23相对于第一侧面垂直设置,两个极柱单体23彼此远离的一侧设置有输出端子3;电池本体1内设置有电芯,电芯靠近极柱单体23的一侧设置有极耳11,两个极柱单体23通过极耳11相连接。
换而言之,第一极柱21和第二极柱22可以分别为完整一个柱体结构,还可以为两个分体式结构的极柱单体23合并成一个柱体结构。通过设置两个极柱单体23分别一一对应贯穿于两个第一侧面,使两个极柱单体23的引出端从第一侧面引出,通过两个极柱单体23彼此远离的一侧设置有输出端子3,输出端子3作为极柱单体23的引出端,便于与其他电池或者部件相连接。通过两个极柱单体23通过极耳11相连接,极耳11起到两个极柱单体23中间连接的作用。
可以理解的是,极柱单体23和极耳11之间通过焊接相连接,此时焊接方式可选择电阻焊。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池装置,包括上述的电池。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池装置,包括电池,电池的电池本体1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四个首尾相接的第二侧面,四个第二侧面设置于两个第一侧面之间,电池本体1的外形类似于长方体结构,两个第一侧面和四个第二侧面围成长方体结构的六个侧面,通过设置第一侧面的表面积大于第二侧面的表面积,第一侧面也可以称之为大面。通过极柱2贯穿于电池本体1,极柱2并不是相对于电池本体1外露,而是极柱2隐藏于电池本体1的内部,相当于电池本体1包裹于极柱2的外部,电池本体1起到保护极柱2的作用。通过设置极柱2贯穿于电池本体1的两个第一侧面,使极柱2的引出端从大面引出。通过设置输出端子3电连接于极柱2,输出端子3作为极柱2的引出端,便于与其他电池或者部件相连接。通过输出端子3设置于第一侧面,使极柱2的电流通过输出端子3从电池本体1的大面引出,当输出端子3与其他电池或者部件相连接时,由于第一侧面的表面积比较大,第一侧面为输出端子3提供的操作空间比较大,为输出端子3的电性连接提供便利性。
现有多个电池在堆叠完成之后,为了实现多个电池的串并联,需额外的异形导电片,造成成组工艺繁琐,即使极柱2位于不同大面相对的两侧,虽然串联时可实现直接连接,但并联仍需使用异形导电片,本实施例提供的极柱2贯穿整个大面,在成组过程中只需考虑相邻两个电池的极柱2的对应问题,为电池的成组提供方便,且只需要相邻两个电池的输出端子3相连接,无需额外设置异形导电片,简化安装过程,节省原始材料成本和生产时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池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电池沿第一方向堆叠设置,相邻两个电池的输出端子3相互电连接;其中,第一方向垂直于电池的第一侧面,第一方向与极柱2的延伸方向平行。
通过多个电池沿第一方向堆叠设置,第一方向垂直于电池的第一侧面,即多个电池沿垂直于大面方向进行堆叠,便于电池成组,在保证电池装置能量密度的同时,节省占地空间。相邻两个电池的输出端子3相互电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相邻两个电池本体1彼此靠近的一侧其中一个设置有凹陷部;相邻两个电池本体1对应的输出端子3其中一个设置于凹陷部内,另外一个通过凹陷部进行避让。
由于输出端子3设置于第一侧面上,输出端子3相当于凸出第一侧面设置,当相邻两个电池的输出端子3在相连接时,相邻两个电池本体1之间会存在一定的间隔,该间隔至少大于两个输出端子3的高度之和,导致整个电池装置的高度比较高。通过设置相邻两个电池本体1彼此靠近的一侧其中一个设置有凹陷部,对于设置有凹陷部的电池而言,该电池的输出端子3可以设置于凹陷部内,相当于输出端子3内嵌于凹陷部内,避免输出端子3外露的情况,起到节省高度空间的作用;对于未设置有凹陷部的电池而言,该电池的输出端子3可以通过凹陷部进行避让,因此,通过设置一个凹槽部实现相邻两个电池的输出端子3的容纳和避让,达到节省高度空间和提高体积能力密度的目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凹陷部的深度大于等于输出端子3的高度的两倍。
通过设置凹陷部的深度大于等于输出端子3的高度的两倍,相当于相邻两个电池中彼此正对设置的两个输出端子3均能够嵌入凹陷部的内部,当多个电池在堆叠时,相邻两个电池彼此靠近的第一侧面可以相互贴合,避免相邻两个电池彼此靠近的第一侧面之间存在间隔而占用电池装置较大的高度空间,进一步起到节省高度空间的目的。
可以理解的是,当一个电池的凹陷部可以容纳两个电池的极柱(2)时,此时一块电池的一个大面上设有凹陷部,另一大面上即可为平面结构,此时两块电池堆叠时,设置于平面上的两个极柱(2)相当于一个限位件,便于电池成组,且在限位件和凹陷部的相互配合下,起到限位的效果,保证定位的准确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极柱2包括第一极柱21和第二极柱22,相邻两个电池中,其中一个电池与第一极柱21正对设置的输出端子3对应连接于另一个电池与第二极柱22正对设置的输出端子3,用于相邻两个电池的串联。
如果第一极柱21为正极柱,第二极柱22为负极柱,与第一极柱21正对设置的输出端子3可以称之为正极端子,与第二极柱22正对设置的输出端子3可以称之为负极端子。当相邻两个电池需要进行串联时,将其中一个电池的正极端子和另一个电池的负极端子相对应连接,从而实现相邻两个电池的串联,此时由于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作为正极柱和负极柱的引出端,为相邻两个电池的电性连接提供了方便。
换而言之,极柱2包括第一极柱21和第二极柱22,输出端子3包括第一输出端子31和第二输出端子32,第一极柱21在第一侧面的投影和第一输出端子31在第一侧面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第二极柱22在第一侧面的投影和第二输出端子32在第一侧面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相邻两个电池中其中一个电池的第一输出端子31对应连接于另一个电池的第二输出端子32,用于相邻两个电池的串联。
通过设置第一极柱21在第一侧面的投影和第一输出端子31在第一侧面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即第一极柱21和第一输出端子31为正对设置,如果第一极柱21为正极柱,与第一极柱21正对设置的第一输出端子31可以称之为正极端子。通过第二极柱22在第一侧面的投影和第二输出端子32在第一侧面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即第二极柱22和第二输出端子32为正对设置,如果第二极柱22为负极柱,与第二极柱22正对设置的第二输出端子32可以称之为负极端子。
当相邻两个电池需要进行串联时,将其中一个电池的正极端子和另一个电池的负极端子相对应连接,从而实现相邻两个电池的串联,此时由于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作为正极柱2和负极柱2的引出端,为相邻两个电池的电性连接提供了方便。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相邻两个串联的电池,其中一个电池与第二极柱22正对设置的输出端子3和另一个电池与第一极柱21正对设置的输出端子3之间设置有绝缘层5。
换而言之,相邻两个串联的电池,其中一个电池的第二输出端子32和另一个电池的第一输出端子31之间设置有绝缘层5。
对于需要串联的两个电池,如果其中一个电池与第一极柱21正对设置的输出端子3对应连接于另一个电池与第二极柱22正对设置的输出端子3,其中一个电池与第二极柱22正对设置的输出端子3对应连接于另一个电池与第一极柱21正对设置的输出端子3,那么这两个电池会出现短路的情况。为此,通过其中一个电池与第二极柱22正对设置的输出端子3和另一个电池与第一极柱21正对设置的输出端子3之间设置有绝缘层5,绝缘层5起到相连两个电池隔绝的作用,避免相邻两个电池出现短路的情况。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对于相邻两个电池串联,沿第一侧面延伸方向,电池本体1的一端为连接端,另一端为隔离端,对于连接端而言,该端用于相邻两个电池彼此靠近一侧且正对设置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之间的电性连接;对于隔离端而言,该端用于相邻两个电池彼此靠近一侧且正对设置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之间的隔绝。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极柱2包括第一极柱21和第二极柱22,相邻两个电池中与第一极柱21正对设置的输出端子3相互对应连接,相邻两个电池中与第二极柱22正对设置的输出端子3相互对应连接,用于相邻两个电池的并联。
换而言之,当相邻两个电池需要并联时,其中一个电池的正极端子和另一个电池的正极端子相对应连接,其中一个电池的负极端子和另一个电池的负极端子相对应连接,从而实现相邻两个电池的并联,此时由于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作为正极柱和负极柱的引出端,为相邻两个电池的电性连接提供了方便。在成组过程中只需考虑相邻两个电池的输出端子3的对应问题,无需考虑异形导电片的安装,为电池的成组提供方便。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池装置为电池模组,电池模组包括多个电池,电池模组还可以包括端板和侧板,端板和侧板用于固定多个电池。相邻电池之间可以设置有缓冲垫,端板和电池之间可以设置有缓冲垫。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池装置为电池包。电池装置还包括电池箱,电池设置于电池箱内。通过在电池箱内设置有电池,电池箱实现对电池的保护。
需要说明的是,当电池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电池可以沿电池堆叠方向设置形成一组电池后在在电池箱内,多个电池可以通过端板和侧板进行固定。当多个电池直接设置在电池箱内时,即无需对多个电池进行成组,此时,可以去除端板和侧板。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创造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公开旨在涵盖本实用新型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示例实施方式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5)
1.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池本体(1),所述电池本体(1)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四个首尾相接的第二侧面,四个所述第二侧面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侧面之间;
极柱(2),贯穿于所述电池本体(1)的两个所述第一侧面,所述极柱(2)相对于所述第一侧面垂直设置;
输出端子(3),电连接于所述极柱(2);
其中,所述输出端子(3)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2)包括第一极柱(21)和第二极柱(22),沿所述第一侧面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一极柱(21)和所述第二极柱(22)设置于所述电池本体(1)的两侧,所述第一极柱(21)至少一端设置有所述输出端子(3),所述第二极柱(22)至少一端设置有所述输出端子(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柱(21)和所述第二极柱(22)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的边缘处;和/或,
所述第一极柱(21)和所述第二极柱(22)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的中轴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2)和所述输出端子(3)为一体成型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本体(1)的所述第一侧面设置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用于至少部分容纳所述输出端子(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沿第一方向,所述凹陷部的深度大于等于所述输出端子(3)的高度;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侧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的表面积大于所述第二侧面的表面积。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2)包括两个极柱单体(23),两个所述极柱单体(23)分别一一对应贯穿于两个所述第一侧面,所述极柱单体(23)相对于所述第一侧面垂直设置,两个所述极柱单体(23)彼此远离的一侧设置有所述输出端子(3);
所述电池本体(1)内设置有电芯,所述电芯靠近所述极柱单体(23)的一侧设置有极耳(11),两个所述极柱单体(23)通过所述极耳(11)相连接。
9.一种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电池。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电池沿第一方向堆叠设置,相邻两个所述电池的所述输出端子(3)相互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电池的所述第一侧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电池本体(1)彼此靠近的一侧其中一个设置有凹陷部;
相邻两个所述电池本体(1)对应的输出端子(3)其中一个设置于所述凹陷部内,另外一个通过所述凹陷部进行避让。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凹陷部的深度大于等于所述输出端子(3)的高度的两倍。
13.根据权利要求9-12任一项所述的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2)包括第一极柱(21)和第二极柱(22),所述输出端子(3)包括第一输出端子(31)和第二输出端子(32),所述第一极柱(21)在所述第一侧面的投影和所述第一输出端子(31)在所述第一侧面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所述第二极柱(22)在所述第一侧面的投影和所述第二输出端子(32)在所述第一侧面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相邻两个所述电池中其中一个所述电池的所述第一输出端子(31)对应连接于另一个所述电池的所述第二输出端子(32),用于相邻两个所述电池的串联。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串联的所述电池,其中一个所述电池与所述第二极柱(22)正对设置的所述输出端子(3)和另一个所述电池与所述第一极柱(21)正对设置的所述输出端子(3)之间设置有绝缘层(5)。
15.根据权利要求9-12任一项所述的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2)包括第一极柱(21)和第二极柱(22),相邻两个所述电池中与所述第一极柱(21)正对设置的所述输出端子(3)相互对应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电池中与所述第二极柱(22)正对设置的所述输出端子(3)相互对应连接,用于相邻两个所述电池的并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471345.1U CN217468715U (zh) | 2022-06-13 | 2022-06-13 | 一种电池及电池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471345.1U CN217468715U (zh) | 2022-06-13 | 2022-06-13 | 一种电池及电池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468715U true CN217468715U (zh) | 2022-09-20 |
Family
ID=832377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471345.1U Active CN217468715U (zh) | 2022-06-13 | 2022-06-13 | 一种电池及电池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468715U (zh) |
-
2022
- 2022-06-13 CN CN202221471345.1U patent/CN21746871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808059B (zh) | 一种基于交叉堆叠的叠片式二次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
EP2919312B1 (en) | Battery cell comprising electrode assembly having alternating alignment structure | |
KR101502763B1 (ko) | 계단 구조의 전극 조립체 | |
TW201345018A (zh) | 階梯狀結構之電池單元 | |
CN214797496U (zh) | 一种极片组件、电芯以及电池 | |
CN214378560U (zh) | 一种叠片电芯、电池及电池模组 | |
CN112838259A (zh) | 一种极片组件、电芯以及电池 | |
KR102265846B1 (ko) | 전극단자 접속 플레이트를 포함하고 있는 전지팩 | |
CN211700342U (zh) | 一种叠片电芯和扣式电池 | |
CN217788545U (zh) | 一种电池装置 | |
CN217468715U (zh) | 一种电池及电池装置 | |
KR101507013B1 (ko) | 계단 구조의 전극군 적층체 | |
CN217788717U (zh) | 一种电池装置 | |
CN217405555U (zh) | 电池及电池组 | |
CN112151747A (zh) | 一种极片、电芯及其叠片方法、扣式电池 | |
CN217788672U (zh) | 一种电池及电池装置 | |
CN217468684U (zh) | 一种电池装置 | |
CN219677379U (zh) | 分体式铝壳及锂电池 | |
CN219759678U (zh) | 一种电池单元及电池模组 | |
CN218769969U (zh) | 电池及电池组 | |
KR101725915B1 (ko) | 가압 바를 포함하고 있는 지그 장치 | |
CN216750193U (zh) | 一种电芯堆叠用组件及含有此电芯堆叠用组件的电芯模组 | |
KR101876614B1 (ko) | 복합 구조로 형성된 전극조립체 | |
CN218039593U (zh) | 电池装置 | |
CN217086650U (zh) | 叠片电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