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62861U - 一种枢纽器、支撑装置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枢纽器、支撑装置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62861U
CN217462861U CN202122138680.1U CN202122138680U CN217462861U CN 217462861 U CN217462861 U CN 217462861U CN 202122138680 U CN202122138680 U CN 202122138680U CN 217462861 U CN217462861 U CN 2174628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shaft
shaft center
limiting
circumferent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13868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红君
王康
李庆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Voso Hinge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Voso Hinge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Voso Hinge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Voso Hinge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13868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628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628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628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枢纽器、支撑装置和电子设备,其中枢纽器包括:第一齿轮组,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且第二齿轮的直径小于第一齿轮的直径;第二齿轮组,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且第三齿轮与第二齿轮同步转动;第一齿轮的齿轮轴和第四齿轮的齿轮轴远离彼此的端部向外延伸分别形成第一轴心和第二轴心;连接件,具有相互连接的套设部和安装部,套设部套设于第一轴心和/或第二轴心上,第一轴心和/或第二轴心可在套设部的轴孔内转动;第一轴心转动,依次驱动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第四齿轮和第二轴心转动,且第一轴心的转动速度小于第二轴心的转动速度。本实用新型中的枢纽器能够防止电子设备后倒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枢纽器、支撑装置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枢纽器、一种支撑装置和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移动终端也即只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一般具有较大的显示触摸屏,可以让用户直接触控操控,无需使用鼠标等外接装置。而当使用移动终端进行办公或者完游戏时,仍然需要键盘以提高使用便利性,此时,一般通过将移动终端和键盘可拆卸的连接至一枢纽器上,使二者可以旋转叠合或者打开至一定角度。但是,由于此情形下键盘为基体,集合了主机和屏幕的移动终端为转动部件,因而,转动部件的重量超出了基体的重量,在转动部件相对基体转动至较大角度时,基体将无法独立完成对转动部件的有效支撑,整个装置会出现后倒的问题,影响用户的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解决现有连接至枢纽器的旋转部件和基体,若旋转部件的重量超出基体的重量,会在转动部件相对基体转动至较大角度时出现后倒的情况,影响用户使用的问题。
为此,根据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枢纽器,包括:第一齿轮组,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且第二齿轮的直径小于第一齿轮的直径;第二齿轮组,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且第三齿轮与第二齿轮同步转动;第一齿轮的齿轮轴和第四齿轮的齿轮轴远离彼此的端部向外延伸分别形成第一轴心和第二轴心;连接件,具有相互连接的套设部和安装部,套设部套设于第一轴心和/或第二轴心上,第一轴心和/ 或第二轴心可在套设部的轴孔内转动;第一轴心转动,依次驱动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第四齿轮和第二轴心转动,且第一轴心的转动速度小于第二轴心的转动速度。
进一步地,第一齿轮的外壁面包括具有齿轮结构的啮合部和具有圆周面的脱齿部;第一轴心转动至第一预设角度,第二轴心转动至第二预设角度时,第一齿轮靠近第二齿轮的外壁面从啮合部切换为脱齿部,第一轴心转动仅驱动第一齿轮转动。
进一步地,第一齿轮的端部设置有与第一齿轮同步转动的第一限位轮,第一限位轮的外壁面具有第一圆周部和第二圆周部,且第一圆周部的半径小于第二圆周部的半径;第二齿轮的端部设置有与第二齿轮同步转动的第二限位轮,第二限位轮与第一限位轮对应设置,且第二限位轮的外壁面具有第三圆周部和第一圆弧槽;第一齿轮靠近第二齿轮的外壁面从啮合部切换为脱齿部时,第一限位轮靠近第二限位轮的外壁面从第一圆周部切换为第二圆周部,第二限位轮靠近第一限位轮的外壁面从第三圆周部切换为第一圆弧槽,第二圆周部和第一圆弧槽相配合,限制第二齿轮的转动。
进一步地,第一限位轮的外壁面的第一圆周部和第二圆周部的切换位置处,还设置有一弧凸部,且弧凸部的尖端延伸至第一齿轮的齿顶外;第二限位轮的外壁面上设置有与弧凸部相对应的第二圆弧槽。
进一步地,第二轴心位于套设部的轴孔内的部分上设置有第一限位件,套设部的轴孔内设置有与第一限位件相对应的第二限位件,第二轴心旋转至第三预设角度时,第一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相抵接,限制第二轴心的转动。
进一步地,第一轴心位于套设部的轴孔内的部分上设置有第三限位件,套设部的轴孔内设置有与第三限位件相对应的第四限位件,第一轴心旋转至第四预设角度时,第三限位件与第四限位件相抵接,限制第一轴心的转动。
进一步地,第一轴心和/第二轴心上还设置有扭力件。
进一步地,该枢纽器还包括:圆周套筒,第一齿轮组、第二齿轮组以及连接件的套设部均设置于圆周套筒内,第一轴心和第二轴心沿圆周套筒的端部通孔延伸至圆周套筒外,连接件的安装部通过圆周套筒次侧壁面上对应设置的槽孔延伸至圆周套筒外。
根据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支撑装置,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枢纽器;支撑件,与第二轴心相连接且与第二轴心同步转动;第一安装件,与所述连接件相连接,所述第二安装件用于安装键盘;第二安装件,与第一轴心相连接且与第一轴心同步转动,第二安装件用于安装移动终端。
根据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枢纽器;支撑件,与第二轴心相连接且与第二轴心同步转动;第一机体,与连接件相连接;第二机体,与第一轴心相连接且与第一轴心同步转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枢纽器,通过设置第一齿轮组中的第二齿轮的直径小于第一齿轮的直径,使第二齿轮的转速大于第一齿轮的转速,再通过设置第二齿轮组中的第三齿轮与第二齿轮同步转动,最终使第二齿轮组中的第四齿轮能够受第一齿轮的驱动旋转,且第四齿轮的转速大于第一齿轮的转速(当第三齿轮的直径与第四齿轮的直径相同,或者第四齿轮的直径小于第三齿轮的直径,或者第四齿轮的直径略大于第三齿轮的直径、第四齿轮的转速相对于第三齿轮的转速的减小量,小于第二齿轮的转速相对于第一齿轮的转速的增加量时,均能够使第四齿轮的转速大于第一齿轮的转速),从而在与该枢纽器的第一轴心(第一齿轮的齿轮轴延伸形成)连接的转动部件的重量,超出与连接件连接的基体的重量时,可以在该枢纽器的第二轴心(第一齿轮的齿轮轴延伸形成)上连接支撑件,进而在转动部件相对基体转动至较大角度时,支撑件能够先于转动部件达到与基体呈180 度的支撑状态,防止转动部件后倒,方便用户使用。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枢纽器,通过将第一齿轮的外壁面设置为包括具有齿轮结构的啮合部和具有圆周面的脱齿部,并设置第一轴心转动至第一预设角度,第二轴心转动至第二预设角度时,第一齿轮靠近第二齿轮的外壁面从啮合部切换为脱齿部,使与该枢纽器的第二轴心连接的支撑件转动至能够起到有效支撑作用的第二预设角度时,支撑件的角度不再随着与第一轴心连接的转动部件的旋转而变化,也即,此时支撑件维持在起到有效支撑作用的第二预设角度,而转动部件本身的角度可以根据用户的使用需求自由调整,进一步满足用户的使用需要。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枢纽器,通过在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的端部分别设置相对应的第一限位轮和第二限位轮,并设置第一限位轮具有第二圆周部,第二限位轮具有第一圆弧槽,且在第一齿轮靠近第二齿轮的外壁面从啮合部切换为脱齿部时,第一限位轮和第二限位轮靠近对方的外壁面分别为第二圆周部和第一圆弧槽,从而通过第二圆周部和第一圆弧槽的相互配合限制第二齿轮的转动,防止第二齿轮反向转动,也即能够防止与该枢纽器中第二轴心连接的支撑件到达第二预设角度进行有效支撑时,出现非随着与第一轴心连接的转动部件收起(转动部件朝向与连接件转动,二者之间的夹角减小),而是自主转动的情况,提高该枢纽器的使用稳定性。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枢纽器,当第一齿轮靠近第二齿轮的外壁面从啮合部切换为脱齿部时,第一限位轮靠近第二限位轮的外壁面会对应的从第一圆周部切换为第二圆周部,而通过在第一圆周部和第二圆周部的切换位置处设置第一弧凸部,并设置该第一弧凸部的尖端延伸至第一齿轮的齿顶外,保护弧凸部的尖端处对应的齿,能够防止在该枢纽器安装或者使用过程中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略有错位时,出现第一齿轮中啮合部和脱齿部切换位置处的齿摩擦碰撞第一限位轮的第二圆周部的问题,从而能够提高第一齿轮也即该枢纽器的使用寿命。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撑装置,支撑件相对于(也即键盘)的旋转速度大于第二安装件(也即移动终端)相对于键盘的旋转速度,从而在移动终端转动过程中,支撑件快于移动终端的转动而提前达到能够起到有效支撑作用的角度,能够防止在移动终端转动至较大角度时,出现的整个支撑装置在移动终端的重量作用下后倒的问题,提高了该支撑装置的稳定性,方便用户使用。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子设备,支撑件相对于第一机体的旋转速度大于第二机体相对于第一机体的旋转速度,从而在第二机体转动过程中,支撑件快于第二机体的转动而提前达到能够起到有效支撑作用的角度,能够防止在第二机体转动至较大角度,且第二机体的重量大于第一机体的重量时,出现的整个电子设备在第二机体的重量作用下后倒的问题,提高了该电子设备的稳定性,方便用户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爆炸图;
图3和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枢纽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和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闭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三限位件和第四限位件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11和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限位轮和第二限位轮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枢纽器;
11-第一齿轮;111-啮合部;112-脱齿部;113-第一限位轮;113a-第一圆周部;113b-第二圆周部;113c-弧凸部;
12-第二齿轮;121-第二限位轮;121a-第三圆周部;121b-第一圆弧槽; 121c-第二圆弧槽;
13-第三齿轮;
14-第四齿轮;
15-第一轴心;151-第三限位件;
16-第二轴心;161-第一限位件;
17-连接件;171-套设部;171a-第二限位件;171b-第四限位件;172- 安装部;
18-扭力件;
19-圆周套筒;
2-第一机体;
3-第二机体;
4-支撑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请参考图1-图12,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枢纽器1以及与枢纽器1相连接的支撑件4、第一机体2和第二机体3,其中,第二机体3和支撑件4可通过枢纽器1相对于第一机体2转动,且第二机体3相对于第一机体2的转动速度小于支撑件41相对于第一机体2的转动速度。本申请中,第一机体2可以为键盘,第二机体3可以为屏幕,电脑的主机部件可以集成于第一机体2上,也可以集成于第二机体3上,且第一机体2 与第二机体3与枢纽器1之间的连接均可以为可拆卸连接,如,第二机体3 可以与枢纽器1插接,当用户仅需要使用第二机体3时,可以将第二机体3 拔离枢纽器1。
本申请中,与枢纽器1连接的还可以并非是第一机体2和第二机体3,而是用于连接独立设备的安装件,具体地,枢纽器1上可以连接第一安装件、第二安装件以及支撑件4,第二安装件和支撑件4同样可以通过枢纽器 1相对于第一安装件转动,第一安装件、第二安装件、支撑件4以及枢纽器 1构成一支撑装置,而当第一安装件和第二安装件上连接有独立设备时,这些独立设备和支撑装置一起也可构成一电子设备。本申请中,第一安装件和第二安装件可以为两个盖体,且其上可以设置磁吸元件,独立设备可以通过该磁吸元件吸附安装至第一安装件和第二安装件上,具体地,第一安装件可以用于安装键盘(机械键盘、薄膜键盘或者触控键盘等不限),第二安装件可以用于安装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当然,独立设备也可以通过卡扣连接、滑轨连接等方式安装于第一安装件和第二安装件上。
请参考图3,枢纽器1包括第一齿轮组、第二齿轮组和连接件17,其中,第一齿轮组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一齿轮11和第二齿轮12,且第二齿轮 12的直径小于第一齿轮11的直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可以理解,本申请中的齿轮直径均是指分度圆直径);第二齿轮组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三齿轮 13和第四齿轮14,且第三齿轮13与第二齿轮12同步转动;第一齿轮11 的齿轮轴和第四齿轮14的齿轮轴远离彼此的端部向外延伸分别形成第一轴心15和第二轴心16;连接件17具有相互连接的套设部171和安装部172,套设部171套设于第一轴心15和/或第二轴心16上,第一轴心15和/或第二轴心16可在套设部171的轴孔内转动;第一轴心15转动,依次驱动第一齿轮11、第二齿轮12、第三齿轮13、第四齿轮14和第二轴心16转动,且第一轴心15的转动速度小于第二轴心16的转动速度。
本申请中,请参考图2-图4,第一齿轮组、第二齿轮组以及连接件17 的套设部171均设置于一圆周套筒19内,且第一轴心15和第二轴心16沿圆周套筒19的端部通孔延伸至圆周套筒19外,连接件17的安装部172通过圆周套筒19侧壁面上对应设置的槽孔延伸至圆周套筒19外。
本申请中,电子设备中的第一机体2(或者支撑装置中的第一安装件) 与连接件17相连接,第二机体3(或者支撑装置中的第二安装件)与第一轴心15相连接且与第一轴心15同步转动,支撑件4与第二轴心16相连接且与第二轴心16同步转动。该电子设备中的枢纽器1可以设置为两个,此时,如图2所示,两个枢纽器1以第一机体2的长度方向的中心轴为对称轴,对称设置;当然,电子设备中的枢纽器1也可以为一个,此时第一机体2、第二机体3和支撑件4未与枢纽器1连接的一端设置为轴承结构即可。
下述内容均以与枢纽器1中的连接件17和第一轴心15相连接的分别为第一机体2和第二机体3为例进行说明。
本申请中,第一齿轮11的直径和第二齿轮12的直径之间的具体比值关系,以及第三齿轮13的直径和第四齿轮14的直径之间的具体比值关系可以根据具体应用场景中的需要进行设置。具体地,由于当支撑件4旋转至与第一机体2成180度夹角时,支撑件4可以起到有效支撑作用,因此,第一齿轮11的直径和第二齿轮12的直径之间的具体比值关系可以根据具体应用场景中,第二机体3转动到与第一机体2成多少度时,开始要求支撑件4旋转至与第一机体2成180度夹角进行设置,也即,根据对第一轴心15的转动速度和第二轴心16之间的转动速度之间的比值要求进行设置;如,若当第二机体3旋转到与第一机体2成90度夹角时即要求支撑件4起到有效支撑作用(要求第二轴心16的转动速度是第一轴心15转动速度的2 倍),则可以将第一齿轮11的直径设置为第二齿轮12的直径的2倍,将第三齿轮13的直径设置为第四齿轮14的直径相同(本实施例中的附图,以及下文描述中均以此情形为例进行示出说明);若当第二机体3旋转到与第一机体2成120度夹角时要求支撑件4起到有效支撑作用(要求第二轴心16的转动速度是第一轴心15转动速度的1.5倍),则可以将第一齿轮11的直径设置为第二齿轮12的直径相同,将第三齿轮13的直径设置为第四齿轮14的直径的1.5倍;其他各种可设置方式在此不一一列举。
请参考图5和图6,本申请中,还可以将第一齿轮11的外壁面设置为包括具有齿轮结构的啮合部111和具有圆周面的脱齿部112,使第一轴心15 转动至第一预设角度,第二轴心16转动至第二预设角度时,第一齿轮11 靠近第二齿轮12的外壁面从啮合部111切换为脱齿部112,第一轴心15转动仅驱动第一齿轮11转动;从而使支撑件4转动至能够起到有效支撑作用的第二预设角度(此时第一轴心15转动至第一预设角度)后,用户仍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增大第二机体3与第一机体2之间的角度,而支撑件4与第一机体2之间的角度保持在能够起到有效支撑作用的第二预设角度不变,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具体地,以第一预设角度为90度,第二预设角度为180度为例,请参考图1-图8,当第二机体3转动,其与第一机体2之间的夹角从0度到90 度的过程中,第一齿轮11靠近第二齿轮12的外壁面均为啮合部111,也即第一齿轮11和第二齿轮12相啮合,第一齿轮11旋转90度,第二齿轮12 在第一齿轮11的驱动下旋转180度(也即支撑件4与第一机体2之间的夹角从0度增大到180度,如图1和图7所示);当第二机体3与第一机体2 之间的夹角达到90度时,请参考图5,第一齿轮11靠近第二齿轮12的外壁面为啮合部111和脱齿部112的交界处;第一机体2继续转动,使第二机体3与第一机体2之间的夹角大于90度(此过程中用户可以根据使用需要调整第二机体3和第一机体2之间的夹角,如调整该夹角至图8所示的130 度)时,请参考图6,第一齿轮11对应旋转,其靠近第二齿轮12的外壁面切换为脱齿部112,由于脱齿部112为圆周面,因而第二齿轮12和第一齿轮11无法啮合,第二齿轮12不会在第一齿轮11的驱动下旋转,相应的,如图8所示,支撑件4与第一机体2之间的夹角保持在180度不变;而当第二机体3回转,使第二机体3与第一机体2之间的夹角减小至90度后,第一齿轮11靠近第二齿轮12的外壁面从脱齿部112切换回啮合部111,第二齿轮12与第一齿轮11啮合,并在第一齿轮11的驱动下回转,带动支撑件4收起,支撑件4与第一机体2之间的夹角逐渐减小。
本申请中,请参考图3和图9,为了使第二机体3旋转至任意角度时均具有一定的悬停能力,防止其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旋转,影响用户使用,还可以在第一轴心15和/第二轴心16上设置扭力件18(图3和图9中以扭力件18设置于第二轴心16上为例进行示出)。
本申请中,请参考图9,还可以在第二轴心16位于套设部171的轴孔内的部分上设置第一限位件161,并在套设部171的轴孔内设置与第一限位件161相对应的第二限位件171a,使第二轴心16旋转至第三预设角度时,第一限位件161与第二限位件171a相抵接,限制第二轴心16的转动,具体地,第三预设角度可以与第二预设角度相同,也可以略小于第二预设角度。
本申请中,请参考图10,还可以在第一轴心15位于套设部171的轴孔内的部分上设置第三限位件151,并在套设部171的轴孔内设置有与第三限位件151相对应的第四限位件171b,使第一轴心15旋转至第四预设角度时,第三限位件151与第四限位件171b相抵接,限制第一轴心15的转动,也即限制第二机体3相对于第一机体2能够转动达到的最大角度,该最大角度(也即第四预设角度)可以根据具体应用场景的需要进行设置,如,该最大角度可以为120度、125度或者130度等。
本申请中,请参考图10-图12,为了限制第二轴心16,使其转动至第二预设角度后的回转只能在第一轴心15的驱动下进行,防止其在其他外力下转动影响支撑件4的支撑稳定性,还可以在第一齿轮11的端部设置与第一齿轮11同步转动的第一限位轮113,并设置第一限位轮113的外壁面具有第一圆周部113a和第二圆周部113b,且第一圆周部113a的半径小于第二圆周部113b的半径;在第二齿轮12的端部设置与第二齿轮12同步转动的第二限位轮121,第二限位轮121与第一限位轮113对应设置,且第二限位轮121的外壁面具有第三圆周部121a和第一圆弧槽121b;第一齿轮11 靠近第二齿轮12的外壁面从啮合部111切换为脱齿部112时,第一限位轮 113靠近第二限位轮121的外壁面从第一圆周部113a切换为第二圆周部113b,第二限位轮121靠近第一限位轮113的外壁面从第三圆周部121a切换为第一圆弧槽121b,第二圆周部113b和第一圆弧槽121b相配合,从而限制第二齿轮12的转动。
具体地,如图11所示,当第二机体3转动,其与第一机体2之间的夹角从0度到90度的过程中,第一限位轮113和第二限位轮121靠近对方的外壁面分别为第一圆周部113a和第三圆周部121a,二者互不干涉;当第二机体3与第一机体2之间的夹角达到90度时,第一限位件161靠近第二限位件171a的外壁面为第一圆周部113a和第二圆周部113b的交界处,第二限位件171a靠近第一限位件161的外壁面为第一圆弧槽121b;第一机体2 继续转动,使第二机体3与第一机体2之间的夹角大于90度,第一限位件 161靠近第二限位件171a的外壁面切换为第二圆周部113b,第二限位件 171a并不旋转,也即靠近第一限位件161的外壁面仍为第一圆弧槽121b,第二圆周部113b和第一圆弧槽121b产生匹配关系,如图12所示,此时第二限位件171a无法相对于第一限位件161转动,从而使第二齿轮12,也即使第二轴心16、第二机体3无法自主转动。
本申请,为了防止在枢纽器1安装或者使用过程中第一齿轮11和第二齿轮12略有错位时,出现第一齿轮11中啮合部111和脱齿部112切换位置处的齿摩擦碰撞第一限位轮113(主要防止摩擦碰撞第一限位轮113中半径较大的第二圆周部113b)的问题,提高第一齿轮11也即提高枢纽器1的使用寿命,请参考图9和图10,还可以在第一限位轮113的外壁面的第一圆周部113a和第二圆周部113b的切换位置处设置一弧凸部113c,且弧凸部 113c的尖端延伸至第一齿轮11的齿顶外,保护弧凸部113c的尖端处对应的齿;相应的,第二限位轮121的外壁面上设置有与弧凸部113c相对应的第二圆弧槽121c。
本申请中的枢纽器1,通过设置第一齿轮组中的第二齿轮12的直径小于第一齿轮11的直径,使第二齿轮12的转速大于第一齿轮11的转速,再通过设置第二齿轮组中的第三齿轮13与第二齿轮12同步转动,最终使第二齿轮组中的第四齿轮14能够受第一齿轮11的驱动旋转,且第四齿轮14 的转速大于第一齿轮11的转速(当第三齿轮13的直径与第四齿轮14的直径相同,或者第四齿轮14的直径小于第三齿轮13的直径,或者第四齿轮 14的直径略大于第三齿轮13的直径、第四齿轮14的转速相对于第三齿轮 13的转速的减小量,小于第二齿轮12的转速相对于第一齿轮11的转速的增加量时,均能够使第四齿轮14的转速大于第一齿轮11的转速),从而在与该枢纽器1的第一轴心15(第一齿轮11的齿轮轴延伸形成)连接的转动部件的重量,超出与连接件17连接的基体的重量时,可以在该枢纽器1 的第二轴心16(第一齿轮11的齿轮轴延伸形成)上连接支撑件4,进而在转动部件相对基体转动至较大角度时,支撑件4能够先于转动部件达到与基体呈180度的支撑状态,防止转动部件后倒,从而使装配有该枢纽器1 的电子设备或者支撑装置不会出现后倒问题,方便用户使用。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枢纽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齿轮组,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一齿轮(11)和第二齿轮(12),且所述第二齿轮(12)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齿轮(11)的直径;
第二齿轮组,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三齿轮(13)和第四齿轮(14),且所述第三齿轮(13)与所述第二齿轮(12)同步转动;所述第一齿轮(11)的齿轮轴和所述第四齿轮(14)的齿轮轴远离彼此的端部向外延伸分别形成第一轴心(15)和第二轴心(16);
连接件(17),具有相互连接的套设部(171)和安装部(172),所述套设部(171)套设于所述第一轴心(15)和/或第二轴心(16)上,所述第一轴心(15)和/或所述第二轴心(16)可在所述套设部(171)的轴孔内转动;
所述第一轴心(15)转动,依次驱动所述第一齿轮(11)、所述第二齿轮(12)、所述第三齿轮(13)、所述第四齿轮(14)和所述第二轴心(16)转动,且所述第一轴心(15)的转动速度小于所述第二轴心(16)的转动速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枢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11)的外壁面包括具有齿轮结构的啮合部(111)和具有圆周面的脱齿部(112);所述第一轴心(15)转动至第一预设角度,所述第二轴心(16)转动至第二预设角度时,所述第一齿轮(11)靠近所述第二齿轮(12)的外壁面从所述啮合部(111)切换为所述脱齿部(112),所述第一轴心(15)转动仅驱动所述第一齿轮(11)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枢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11)的端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齿轮(11)同步转动的第一限位轮(113),所述第一限位轮(113)的外壁面具有第一圆周部(113a)和第二圆周部(113b),且所述第一圆周部(113a)的半径小于所述第二圆周部(113b)的半径;
所述第二齿轮(12)的端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齿轮(12)同步转动的第二限位轮(121),所述第二限位轮(121)与所述第一限位轮(113)对应设置,且所述第二限位轮(121)的外壁面具有第三圆周部(121a)和第一圆弧槽(121b);
所述第一齿轮(11)靠近所述第二齿轮(12)的外壁面从所述啮合部(111)切换为所述脱齿部(112)时,所述第一限位轮(113)靠近所述第二限位轮(121)的外壁面从所述第一圆周部(113a)切换为所述第二圆周部(113b),所述第二限位轮(121)靠近所述第一限位轮(113)的外壁面从所述第三圆周部(121a)切换为所述第一圆弧槽(121b),所述第二圆周部(113b)和所述第一圆弧槽(121b)相配合,限制所述第二齿轮(12)的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枢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轮(113)的外壁面的所述第一圆周部(113a)和所述第二圆周部(113b)的切换位置处,还设置有一弧凸部(113c),且所述弧凸部(113c)的尖端延伸至所述第一齿轮(11)的齿顶外;所述第二限位轮(121)的外壁面上设置有与所述弧凸部(113c)相对应的第二圆弧槽(121c)。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枢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轴心(16)位于所述套设部(171)的轴孔内的部分上设置有第一限位件(161),所述套设部(171)的轴孔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限位件(161)相对应的第二限位件(171a),所述第二轴心(16)旋转至第三预设角度时,所述第一限位件(161)与所述第二限位件(171a)相抵接,限制所述第二轴心(16)的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枢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心(15)位于所述套设部(171)的轴孔内的部分上设置有第三限位件(151),所述套设部(171)的轴孔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三限位件(151)相对应的第四限位件(171b),所述第一轴心(15)旋转至第四预设角度时,所述第三限位件(151)与所述第四限位件(171b)相抵接,限制所述第一轴心(15)的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枢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心(15)和/所述第二轴心(16)上还设置有扭力件(18)。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枢纽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圆周套筒(19),所述第一齿轮组、所述第二齿轮组以及所述连接件(17)的所述套设部(171)均设置于所述圆周套筒(19)内,所述第一轴心(15)和所述第二轴心(16)沿所述圆周套筒(19)的端部通孔延伸至所述圆周套筒(19)外,所述连接件(17)的所述安装部(172)通过所述圆周套筒(19)侧壁面上对应设置的槽孔延伸至所述圆周套筒(19)外。
9.一种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枢纽器(1);
支撑件(4),与所述第二轴心(16)相连接且与所述第二轴心(16)同步转动;
第一安装件,与所述连接件(17)相连接,所述第一安装件用于安装键盘;
第二安装件,与所述第一轴心(15)相连接且与所述第一轴心(15)同步转动,所述第二安装件用于安装移动终端。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枢纽器(1);
支撑件(4),与所述第二轴心(16)相连接且与所述第二轴心(16)同步转动;
第一机体(2),与所述连接件(17)相连接;
第二机体(3),与所述第一轴心(15)相连接且与所述第一轴心(15)同步转动。
CN202122138680.1U 2021-09-06 2021-09-06 一种枢纽器、支撑装置和电子设备 Active CN2174628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38680.1U CN217462861U (zh) 2021-09-06 2021-09-06 一种枢纽器、支撑装置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38680.1U CN217462861U (zh) 2021-09-06 2021-09-06 一种枢纽器、支撑装置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62861U true CN217462861U (zh) 2022-09-20

Family

ID=832338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138680.1U Active CN217462861U (zh) 2021-09-06 2021-09-06 一种枢纽器、支撑装置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628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2135281A1 (zh) 电子设备
CN107066038B (zh) 铰接组件
CN1745254B (zh) 铰链机构
CN113833743A (zh) 一种枢纽器、支撑装置和电子设备
US8654247B2 (en) Image-captur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having the same
CN112449523B (zh) 可折叠壳体组件及可折叠设备
CN217462861U (zh) 一种枢纽器、支撑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9990181A (zh) 摄像头翻转旋转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3507533A (zh) 电子设备
CN212298469U (zh) 一种显示屏旋转机构及显示屏
CN105650106B (zh) 电子设备及其双轴同动机构
EP2615317A1 (en) Hinge mechanism
CN111578106A (zh) 一种显示屏旋转机构及显示屏
EP3521620B1 (en) Pump device
EP3930295A1 (en) Connection assembly and mobile terminal
CN200975590Y (zh) 具有升降结构的旋转铰链
CN111720427A (zh) 双屏枢纽器
CN107061479A (zh) 转轴结构及电子设备
CN209909455U (zh) 摄像头翻转旋转机构及电子设备
CN215528020U (zh) 面盖悬停结构和插座
CN100477543C (zh) 移动通信终端的照相机旋转控制装置
KR102643878B1 (ko) 폴더블 구조를 갖는 휴대단말기의 힌지장치
CN214617469U (zh) 一种转动机构、智能终端支架及智能终端
CN220228549U (zh) 一种转轴结构及旋转扫码设备
CN216343356U (zh) 一种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