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61012U - 一种三维隔震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三维隔震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61012U
CN217461012U CN202221163781.2U CN202221163781U CN217461012U CN 217461012 U CN217461012 U CN 217461012U CN 202221163781 U CN202221163781 U CN 202221163781U CN 217461012 U CN217461012 U CN 2174610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piece
shock insulation
flange steel
steel plates
steel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16378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谨
谈丽华
杨律磊
孙意斌
龚敏锋
杨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heng Desig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heng Design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heng Design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heng Design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16378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610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610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610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uildings Adapted To Withstand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三维隔震系统。包括依次设置的上连接件、隔震支座和下连接件;所述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均包括上翼缘钢板和下翼缘钢板,所述上翼缘钢板和下翼缘钢板之间设置有腹板钢板,所述腹板钢板沿两个主轴方向交叉布置,形成箱型截面。本实用新型的三维隔震系统的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中的腹板钢板沿两个主轴方向交叉布置,形成箱型截面,使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的轴向与侧向刚度远大于隔震支座的刚度。

Description

一种三维隔震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三维隔震系统,属于建筑安装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隔震技术是指在房屋基础、底部或下部结构与上部结构之间由橡胶支座或阻尼装置等部件形成具有复位功能的隔震层,以延长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从而减少输入上部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的技术。近年来,我国隔震技术快速发展,逐渐从理论研究转化到工程实际应用中,为复杂超高层或大跨度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撑。
结构隔震设计主要针对水平地震作用,而结构的竖向隔震考虑较少。广泛应用于实际工程中的摩擦摆支座与铅芯橡胶支座等提供较好的水平隔震功能,但其抗拉刚度较弱,不具备竖向隔震功能。实际上,地震作用是三维的,已有震害表明,竖向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同样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此外,对于高宽比较大的建筑,水平地震造成的倾覆效应同样不可忽视,框架柱存在较大的轴向力变化,甚至出现拉力。因此,结构隔震设计中考虑竖向隔震是十分有必要的。
目前已经研发的竖向隔震方法主要为:1)碟形弹簧;2)钢制螺旋弹簧;3)厚肉橡胶;4)压强机构。水平隔震装置与竖向隔震装置一般为串联设置,导致支座高度较大,容易发生失稳,且隔震支座抗拉能力差的问题也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加工圆形零件的通用夹具,能够进行批量装夹,提高加工效率。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三维隔震系统,包括依次设置的上连接件、隔震支座和下连接件;所述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均包括上翼缘钢板和下翼缘钢板,所述上翼缘钢板和下翼缘钢板之间设置有腹板钢板,所述腹板钢板沿两个主轴方向交叉布置,形成箱型截面。
所述的一种三维隔震系统,隔震支座的两端分别与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通过固定锚栓相连。
所述的一种三维隔震系统,所述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上均设置有耳板,且所述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上的耳板对应设置。
所述的一种三维隔震系统,所述上连接件的耳板和下连接件的耳板之间连接有阻尼装置。
所述的一种三维隔震系统,其特征是,所述阻尼装置与耳板采用关节轴承连接。
所述的一种三维隔震系统,所述上翼缘钢板和下翼缘钢板选用正方形或圆形。
所述的一种三维隔震系统,所述上翼缘钢板、下翼缘钢板和腹板钢板的厚度大于等于50mm。
所述的一种三维隔震系统,隔震支座与阻尼装置选用厂家成品,其种类和参数的选择根据结构抗震设计而定。隔震支座分别与上连接件与下连接件通过固定锚栓连接,并采用螺帽与垫片固定。阻尼装置与耳板采用关节轴承连接,形成万向铰。
所述的一种三维隔震系统,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可采用Q345GJB,翼缘钢板和腹板钢板的厚度不小于50mm。耳板高度与腹板钢板高度相等。
所述的一种三维隔震系统,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的翼缘钢板尺寸与隔震支座边缘的距离为150mm,保证固定锚栓可靠连接。
所述的一种三维隔震系统,主体结构为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若主体结构为混凝土结构,锚固部件为抗剪件或锚筋,焊接于翼缘钢板上;若主体结构为钢结构,锚固部件为螺杆,在翼缘钢板上开螺栓孔,螺杆穿过螺栓孔通过螺帽连接,螺帽与翼缘钢板之间安装垫片,螺栓孔应避开腹板钢板,并留有一定的安装空间。
所述的一种三维隔震系统,上翼缘钢板和下翼缘钢板可选用正方形或圆形。若选用正方形翼缘钢板,阻尼装置均匀布置在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的四边,耳板与翼缘钢板边缘垂直;若采用圆形翼缘钢板,阻尼装置均匀布置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的周围,耳板与翼缘钢板的边缘切线垂直。
所述的一种三维隔震系统,固定锚栓与翼缘钢板的连接方式可选用焊接或机械连接。若机械连接,应在翼缘钢板上开螺栓孔与隔震支座的螺栓孔相对应,固定锚栓穿过翼缘钢板和隔震支座的螺栓孔,固定锚栓两端采用螺帽固定,螺帽与翼缘钢板之间安装垫片。螺栓孔应注意避开腹板钢板,并留有一定的安装空间。
所述的一种三维隔震系统,隔震支座可选用摩擦摆支座、普通橡胶支座、铅芯橡胶支座以及任意一种其他形式的隔震支座。
阻尼装置可选用速度型阻尼器、位移型阻尼器和复合型阻尼器。
上连接件与下连接件均为工厂预制,装配化程度较高。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三维隔震系统的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中的腹板钢板沿两个主轴方向交叉布置,形成箱型截面,使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的轴向与侧向刚度远大于隔震支座的刚度。
本实用新型的采用阻尼装置,使得隔震系统整体具有竖向阻尼和刚度,克服了摩擦摆支座和铅芯橡胶支座等隔震支座抗拉能力差的缺点,受力合理;隔震支座与阻尼装置相结合,能实现对主体结构的多维隔震;
本实用新型的隔震系统的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形式多样,可应用于高层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大跨度空间网壳结构和桥梁结构中,应用范围广;隔震支座采用固定锚栓连接,阻尼装置采用关节轴承连接,均便于在损坏后拆卸更换,装配化程度高。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主视剖视图。
图2是图1的1-1向剖视图。
图3是图1的2-2向剖视图。
图4是图1的爆炸图。
图5是实施例2的主视剖视图。
图6是图5的3-3向剖视图。
图7是图5的爆炸图。
图中:1、上连接件;2、下连接件;3、隔震支座;4、阻尼装置;5、上翼缘钢板;6、下翼缘钢板;7、腹板钢板;8、耳板;9、关节轴承;10、固定锚栓;11、螺帽I;12、垫片I;13、锚固部件;14、抗剪件;15、锚筋;16、螺杆;17、螺帽II;18、垫片II,19、上部主体结构,20、下部主体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图4所示。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三维隔震系统。该三维隔震系统包括上连接件1、下连接件2、隔震支座3和阻尼装置4。其中上连接件1与下连接件2均由上翼缘钢板5、下翼缘钢板6、腹板钢板7、固定锚栓10、耳板8和锚固部件13组成。隔震支座3的两端分别与上连接件1和下连接件2通过固定锚栓10相连,而阻尼装置4通过耳板8连接竖向布置于上连接件1与下连接件2的周围。
上连接件1的上翼缘钢板5与上部主体结构相连,上翼缘钢板5上表面设置锚固部件13。锚固部件13的设计要求为其拉-弯-剪承载力或压-弯-剪承载力满足结构抗震设计的需求。固定锚栓10与下翼缘钢板6相连,固定锚栓10的直径与位置和隔震支座3的螺栓孔相对应。上翼缘钢板5与下翼缘钢板6之间焊接有腹板钢板7,腹板钢板7沿两个主轴方向交叉布置,形成箱型截面,使上连接件1的轴向与侧向刚度远大于隔震支座3的刚度。耳板8与腹板钢板7边缘焊接连接,腹板钢板7、耳板8的位置应与阻尼装置4的布置方案相适应,每个阻尼装置4对应上下各2个耳板8。
下连接件2的构造形式与上连接件1基本一致,仅锚固部件13因相连主体结构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下连接件2在布置上与上连接件1上下相反。
隔震支座3与阻尼装置4选用厂家成品,其种类和参数的选择根据结构抗震设计而定。隔震支座3分别与上连接件1与下连接件2通过固定锚栓10连接,并采用螺帽I11与垫片I12固定。阻尼装置4与耳板8采用关节轴承9连接,形成万向铰。
在本实施例中,上连接件1和下连接件2采用Q345GJB,上翼缘钢板5、下翼缘钢板6和腹板钢板7的厚度不小于50mm。耳板8高度与腹板钢板7高度相等。
在本实施例中,上连接件1和下连接件2的上翼缘钢板5或下翼缘钢板6的尺寸与隔震支座3边缘的距离为150mm,保证固定锚栓10可靠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上部主体结构与下部主体结构均为混凝土结构,锚固部件13为抗剪件14或15,焊接于上翼缘钢板5或下翼缘钢板6上。
在本实施例中,上翼缘钢板5和下翼缘钢板6均为正方形,阻尼装置4均匀布置在上连接件1和下链接件的四边,耳板8与上翼缘钢板5或下翼缘钢板6边缘垂直。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锚栓10与上翼缘钢板5或下翼缘钢板6的连接方式为焊接。
在本实施例中,隔震支座3选用铅芯橡胶支座。阻尼装置4选用速度型阻尼器。
在本实施例中,上连接件1与下连接件2均为工厂预制,装配化程度较高。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
上连接件1与下连接件2分别安装于上部主体结构与下部主体结构,之后安装隔震支座3与阻尼装置4。正常使用状态下,隔震支座3处于弹性状态,水平与竖向刚度均较大,阻尼装置4基本不提供竖向刚度。当结构承受较强地震作用时,结构除了会发生侧向振动外,还会发生应侧向运动引起的倾覆效应,支座处于拉-剪或压-剪状态。此外,地震作用的竖向分量也会加大支座处的拉压作用。在此状态下,隔震支座3侧向进入弹塑性状态,刚度减小,起到隔震耗能的作用,阻尼装置4开始提供竖向刚度与阻尼,分担隔震支座3的地震拉力,避免支座发生受拉破坏,并减轻竖向振动。地震结束后,若隔震支座3或阻尼装置4出现损坏,各组件便于更换,节约了震后维修成本。
实施例2
如图5-图7所示。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三维隔震系统。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隔震支座3选用摩擦摆支座。
在本实施例中,上翼缘钢板5和下翼缘钢板6为圆形,阻尼装置4均匀布置上连接件1和下连接件2的周围,耳板8与上翼缘钢板5或下翼缘钢板6的边缘切线垂直。
本实施例中,主体结构为钢结构。锚固部件13为螺杆16,在上翼缘钢板5或下翼缘钢板6开螺栓孔,螺杆16穿过螺栓孔通过螺帽II 17连接,螺帽II 17与上翼缘钢板5或下翼缘钢板6件之间安装垫片II 18,螺栓孔应避开腹板钢板7,并留有一定的安装空间。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锚栓10与上翼缘钢板5或下翼缘钢板6的连接方式为机械连接,上翼缘钢板5或下翼缘钢板6上开螺栓孔与隔震支座3的螺栓孔相对应,固定锚栓10穿过上翼缘钢板5或下翼缘钢板6和隔震支座3的螺栓孔,固定锚栓10两端采用螺帽I 11固定,螺帽I 11与上翼缘钢板5或下翼缘钢板6之间安装垫片I 12。螺栓孔应注意避开腹板钢板7,并留有一定的安装空间。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三维隔震系统,其特征是,包括依次设置的上连接件、隔震支座和下连接件;所述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均包括上翼缘钢板和下翼缘钢板,所述上翼缘钢板和下翼缘钢板之间设置有腹板钢板,所述腹板钢板沿两个主轴方向交叉布置,形成箱型截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维隔震系统,其特征是,隔震支座的两端分别与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通过固定锚栓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维隔震系统,其特征是,所述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上均设置有耳板,且所述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上的耳板对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三维隔震系统,其特征是,所述上连接件的耳板和下连接件的耳板之间连接有阻尼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三维隔震系统,其特征是,所述阻尼装置与耳板采用关节轴承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维隔震系统,其特征是,所述上翼缘钢板和下翼缘钢板选用正方形或圆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维隔震系统,其特征是,所述上翼缘钢板、下翼缘钢板和腹板钢板的厚度大于等于50mm。
CN202221163781.2U 2022-05-16 2022-05-16 一种三维隔震系统 Active CN2174610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63781.2U CN217461012U (zh) 2022-05-16 2022-05-16 一种三维隔震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63781.2U CN217461012U (zh) 2022-05-16 2022-05-16 一种三维隔震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61012U true CN217461012U (zh) 2022-09-20

Family

ID=832764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163781.2U Active CN217461012U (zh) 2022-05-16 2022-05-16 一种三维隔震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610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74951B (zh) 墙型软钢弯曲耗能阻尼器
CN112376975A (zh) 一种基于橡胶减震的高层建筑的隔震系统
CN110984375A (zh) 一种自复位钢框架梁柱节点结构及制作方法
CN113123454B (zh) 一种连柱式双耗能-装配式混凝土框架体系及施工方法
CN201865215U (zh) 墙型软钢弯曲耗能阻尼器
CN217461012U (zh) 一种三维隔震系统
CN2628613Y (zh) 免焊接通用结构防震装置
CN218933488U (zh) 装配式金属弯曲屈服阻尼器
CN116876694A (zh) 一种装配式自复位人工可控塑性铰节点结构及装配方法
CN108999337B (zh) 一种内置芯柱可恢复功能的多肢圆形柱及其装配方法
CN108678481B (zh) 一种抗震钢结构住宅建筑
CN113047433B (zh) 一种装配式自复位耗能框架梁柱连接体系及施工方法
CN210508600U (zh) 一种自复位式墙片型转动摩擦阻尼器
CN110374201B (zh) 一种挫屈束制支撑大悬挑结构体系
CN210459539U (zh) 一种用于建筑中的高阻尼橡胶支座
CN109914613B (zh) 隔板贯通式节点组件、隔板贯通式梁柱节点及建筑
CN111779154A (zh) 应用于隔震层的屈曲-剪切型金属阻尼器
CN202755483U (zh) 一种弧形缓冲阻尼装置
CN221143065U (zh) 一种高稳定的抗震框架连接系统
CN220013990U (zh) 一种预制钢筋混凝土柱-混凝土梁节点装配结构
CN218541035U (zh) 一种装配式抗震耗能连接构造
CN114737814B (zh) 一种具有复合隔振底座和悬臂调谐梁的减振输电塔体系
CN115992615B (zh) 一种橡胶剪切型竖向隔震装置
CN114263385B (zh) 可承受大水平力的竖向隔震支座及分层隔震枢纽结构
CN221627278U (zh) 一种适用于鱼腹式支撑的底部自复位摩擦耗能隔支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