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44583U - 汇流排散热结构及电池装置 - Google Patents

汇流排散热结构及电池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44583U
CN217444583U CN202220933565.5U CN202220933565U CN217444583U CN 217444583 U CN217444583 U CN 217444583U CN 202220933565 U CN202220933565 U CN 202220933565U CN 217444583 U CN217444583 U CN 2174445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s bar
heat
battery
heat dissipation
conduc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93356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留杰
王亚威
赵红烨
李金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Lithium Batter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Lithium Batter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Lithium Batter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Lithium Batter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93356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445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445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445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汇流排散热结构及电池装置;该汇流排散热结构包括汇流排和导热散热片;汇流排用于连接电池极柱;导热散热片与汇流排层叠设置,导热散热片用于将汇流排产生的热量传导散出。通过导热散热片可以增加汇流排的散热面积,从而增加汇流排的散热速率,影响电池的循环和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汇流排散热结构及电池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汇流排散热结构及包括该汇流排散热结构的电池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人类居住的环境和能源供给,电池的零排放作为新能源是首要的选择。
但是,目前电池装置的汇流排设置有熔断结构,特别是对于大电流的电池装置,熔断结构处产热量高,普通汇流排的散热效率低,电池装置的使用安全性能差。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汇流排散热性能不足,提供一种散热性能佳的汇流排散热结构及电池装置。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汇流排散热结构,包括:
汇流排,用于连接电池极柱;
导热散热片,与所述汇流排层叠设置,所述导热散热片用于将所述汇流排产生的热量传导散出。
本公开的汇流排散热结构,与汇流排层叠设置有导热散热片,导热散热片用于将汇流排产生的热量传导散出;通过导热散热片可以增加汇流排的散热面积,从而增加汇流排的散热速率,进而提高了汇流排的使用安全性。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装置,包括:
电池组,包括至少两个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的单体电池,所述单体电池包括电池极柱;
汇流排散热结构,是上述所述的汇流排散热结构。
本公开的电池装置,与汇流排层叠设置有导热散热片,导热散热片用于将汇流排产生的热量传导散出;通过导热散热片可以增加汇流排的散热面积,从而增加汇流排的散热速率,进而提高了汇流排的使用安全性;增加电池装置的使用寿命和安全系数。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电池装置一示例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汇流排散热结构一示例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汇流排散热结构去除第一绝缘膜和第二绝缘膜后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图2中导热散热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引出端汇流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图10为导热散热片、汇流排、第一绝缘膜以及第二绝缘膜的层叠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汇流排;11、汇流排本体;12、熔断部;121、导电条;13、连接板;1a、引出端汇流排;1b、连接汇流排;
2、导热散热片;21、散热片主体;22、散热条;23、间隙;24、避让部;
3、第一绝缘膜;31、通孔;
4、粘接层;5、第二绝缘膜;
6、电池组;61、单体电池;611、电池极柱;611a、第一输出极柱; 611b、第二输出极柱;
7、电路板;71、镍片;8、端板;9、加热膜;
101、铜扎带;102、绝缘扎带;
200、汇流排散热结构;
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此外,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
虽然本说明书中使用相对性的用语,例如“上”“下”来描述图标的一个组件对于另一组件的相对关系,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说明书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能理解的是,如果将图标的装置翻转使其上下颠倒,则所叙述在“上”的组件将会成为在“下”的组件。当某结构在其它结构“上”时,有可能是指某结构一体形成于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通过另一结构“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
用语“一个”、“一”、“该”、“所述”和“至少一个”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量限制。
本公开示例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汇流排散热结构200,参照图1、图2和图3所示,图1中的电池极柱611由于被汇流排散热结构200遮挡,因此用虚线表示;该汇流排散热结构200可以包括汇流排1和导热散热片2;汇流排1用于连接电池极柱611;导热散热片2与汇流排1层叠设置,导热散热片2用于将汇流排1产生的热量传导散出。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公开示例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电池装置,参照图1所示,该电池装置可以包括电池组6和汇流排散热结构200;电池组6可以包括至少两个沿第一方向X依次排列的单体电池61,所述单体电池61包括电池极柱611;汇流排散热结构200设于所述电池组6的一侧。
本公开的汇流排散热结构200和电池装置,与汇流排1层叠设置有导热散热片2,导热散热片2用于将汇流排1产生的热量传导散出;通过导热散热片2可以增加汇流排1的散热面积,从而增加汇流排1的散热速率,进而提高了汇流排1的使用安全性;增加电池装置的使用寿命和安全系数。
由于汇流排散热结构200与电池组6是相互配合的,因此,下面对汇流排散热结构200和电池装置统一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所示,单体电池61设置为长方体的形状。单体电池61可以包括电池壳体,电池壳体可以设置为长方体,具体可以包括顶板、底板、两个第一侧板和两个第二侧板,第一侧板的宽度小于第二侧板的宽度;两个第一侧板和两个第二侧板首尾连接围绕形成长方体的筒状;在两个第一侧板和两个第二侧板的一侧连接顶板,在两个第一侧板和两个第二侧板的相对另一侧连接底板,即顶板和底板相对设置。顶板、底板、两个第一侧板和两个第二侧板围绕形成容纳腔。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示例实施方式中,电池壳体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圆柱体、棱柱体、棱台、圆台等等多种结构,在此不一一赘述。电池壳体的可以铝合金,当然,还可以是其他材质,在此不一一说明。
在电池壳体外还可以设置外绝缘膜,外绝缘膜设置为与电池壳体相适配的长方体筒状,在电池壳体的底部设置有绝缘底板,外绝缘膜与绝缘底板使得电池壳体对外部分绝缘。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在电池壳体的容纳腔内设置有电芯,电芯设置为与电池壳体相适配的长方体。在电芯外设置有电芯保护膜,电芯保护膜设置为与电芯相适配的长方体筒状,在电芯的底部设置有电芯托板,电芯托板与电芯保护膜使得电芯与电池壳体之间绝缘。
当然,在本公开的另外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可以将电池壳体设置为绝缘材质的,这种情况下,可以不设置外绝缘膜、绝缘底板、电芯保护膜以及电芯托板。
在电芯的靠近顶板的一侧设置有两个电池极柱611,分别为正极柱和负极柱。正极柱和负极柱从顶板伸出电池壳体外。在正极柱和负极柱之间还设置有防爆阀。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电池组6可以包括至少两个单体电池61。至少两个单体电池61沿第一方向X排列,在电池组6的第一方向X的两端对应设置有两个端板8,端板8能够对单体电池61进行保护,降低外界冲击力传递至单体电池61的能量,降低单体电池61由于外界冲击力导致破损的风险。在电池组6的第二方向Y的相对两侧设置有加热膜9。加热膜9能够对单体电池61进行加热,使得该电池装置在低温下也可以使用。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垂直,且与电池极柱611所在平面平行。
在电池组6外设置有两个扎带,一个为铜扎带101,另一个为绝缘扎带102,通过两个扎带将电池组6、端板8以及加热膜9固定为一体。
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示例实施方式中,可以不设置扎带,而是设置两个侧板,侧板位于加热膜9背离电池组6的一侧,侧板的第一方向 X的两端可以与两个端板8焊接,即两个端板8和两个侧板交替首尾连接形成一个矩形框,将至少两个单体电池61固定在该矩形框内。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多个单体电池61的极柱沿第一方向X排列形成两列电池极柱611。电池组6具有极性相反的第一输出极柱611a和第二输出极柱611b,即选择电池组6的一个电池极柱611可以作为第一输出极柱611a,选择电池组6的另外的一个电池极柱611可以作为第二输出极柱611b。沿第一方向X电池组6具有相对的两侧。第一输出极柱 611a位于电池组6的一侧,而第二输出极柱611b位于电池组6的另一侧。第一输出极柱611a和第二输出极柱611b均位于电池组6的最外侧。第一输出极柱611a和第二输出极柱611b中的一者作为总正极,另一者作为总负极。可选地,第一输出极柱611a和第二输出极柱611b设置的位置不局限于上述说明的最外侧位置,也可以是第一输出极柱611a设置于电池组6的最外侧,而第二输出极柱611b设置于靠近电池组6的中央位置,或者第二输出极柱611b设置于电池组6的最外侧,而第一输出极柱 611a设置于靠近电池组6的中央位置。每个电池组6可以包括的单体电池61的数量不局限于一个以及两个,也可以包括三个以上的单体电池 61。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参照图2和图3所示,汇流排1可以包括连接汇流排1b和引出端汇流排1a,连接汇流排1b连接于相邻两个单体电池61之间的电池极柱611,使得多个单体电池61依次串联。引出端汇流排1a可以设置为两个,分别为第一引出端汇流排1a和第二引出端汇流排1a,第一引出端汇流排1a和第二引出端汇流排1a中的一者作为正极输出,另一者作为负极输出。第一引出端汇流排1a与第一输出极柱 611a连接,例如可以作为正极;第二引出端汇流排1a与第二输出极柱 611b连接,例如可以作为负极。
在两列电池极柱611之间设置有电路板7,电路板7与引出端汇流排1a以及连接汇流排1b通过镍片71连接,以采集引出端汇流排1a以及连接汇流排1b上的电压信号。
在端板8上设置有输出极支座,引出端汇流排1a连接至输出极支座,输出极支座为引出端汇流排1a提供支撑。
当然,多个单体电池61还有其他的连接方式,例如,可以是两个单体电池61并联形成一组,然后多组串联的连接结构,再此就不一一说明。
下面以汇流排1是引出端汇流排1a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与引出端汇流排1a层叠设置有导热散热片2,导热散热片2的导热系数大于引出端汇流排1a的导热系数。导热系数又称导热率,反映物质的热传导能力,是指当温度垂直向下梯度为1℃/m 时,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水平截面积所传递的热量。导热系数越大热传导能力越好,因此,导热散热片2的热传导能力优于引出端汇流排1a的热传导能力,通过导热散热片2可以将引出端汇流排1a产生的热量及时传递出去。
具体来讲,导热散热片2的材质可以是各种导热性较好的金属片、导热石墨片、导热绝缘塑料、导热绝缘陶瓷等等。
导热塑料利用导热填料对高分子基体材料进行均匀填充,以提高其导热性能。
导热绝缘陶瓷主要以氧化物、氮化物、碳化物、硼化物等为主,如聚晶金刚石陶瓷(PCD陶瓷)、AlN、BeO、Si3N4、SiC等陶瓷材料。
需要说明的是,金属片和导热石墨片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为了保证导热散热片2具有绝缘性能,即使在第一绝缘膜3上设置通孔31的情况下,也不会影响电池的电性能,可以在金属片和导热石墨片外包覆一层绝缘导热材料,例如,可以包覆一层导热塑料。
参照图3所示,导热散热片2至少在一侧突出于引出端汇流排1a,具体地,导热散热片2在第二方向Y的两侧均突出于引出端汇流排1a,使得导热散热片2的面积大于引出端汇流排1a的面积,更有利于通过导热散热片2来达到对引出端汇流排1a散热的目的。另外,在本公开的另外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导热散热片2在其他方向也可以突出于引出端汇流排1a,只要不影响电池装置中其他结构的安装即可;导热散热片2 还可以不突出于引出端汇流排1a,导热散热片2与引出端汇流排1a层叠设置,可以增加引出端汇流排1a的高度,同样也可以增加引出端汇流排1a的散热面积,达到对引出端汇流排1a产生的热量传导散出的目的。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导热散热片2可以层叠设于引出端汇流排1a 背离单体电池61的一侧,可以避免引出端汇流排1a对导热散热片2的遮挡,有利于通过导热散热片2来达到对引出端汇流排1a散热的目的。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示例实施方式中,导热散热片2可以层叠设于引出端汇流排1a靠近单体电池61的一侧,一方面,可以通过导热散热片 2来增加引出端汇流排1a的厚度来达到增加散热量的目的;另一方面,只要导热散热片2至少在一侧突出于引出端汇流排1a,通过该突出部也可以进行散热。
具体地,参照图4所示,导热散热片2可以包括散热片主体21和多个散热条22,多个散热条22连接于散热片主体21,多个散热条22连接于散热片主体21的第二方向Y的一端,多个散热条22相互平行,相邻两个散热条22之间设置有间隙23。散热条22设置为长方体的形状,散热条22还可以设置为其他形状,在此不再赘述。多个散热条22形成散热翅结构,通过多个散热条22增加了导热散热片2与外界的接触面积,增加了散热速度,以增加散热效果。多个散热条22与散热片主体21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是多个散热条22与散热片主体21分别制备形成后,将多个散热条22焊接于散热片主体21。
由于引出端汇流排1a需要与电池极柱611进行焊接,将导热散热片 2与引出端汇流排1a层叠设置,导热散热片2会影响引出端汇流排1a 与电池极柱611的焊接,因此,在导热散热片2上设置有避让部24,避让部24可以与电池极柱611相对设置,且电池极柱611在导热散热片2 上的正投影位于避让部24之内,在避让部24内可以进行引出端汇流排 1a与电池极柱611的焊接。电池极柱611在导热散热片2上的正投影位于避让部24之内,包括两种情况,一种为电池极柱611在导热散热片2 上的正投影与避让部24重合;另一种为电池极柱611在导热散热片2上的正投影在避让部24内,即避让部24也可以设置的较大,使得避让部24的边沿与电池极柱611之间设置有间隙。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避让部24为设置在导热散热片2一侧部的缺口;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避让部24可以为设置在导热散热片2上的通孔,通孔的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设置;还可以不设置避让部24,如设置为图6所示的通过粘接层4将导热散热片2粘接于第一绝缘膜3的情况下,可以先将引出端汇流排1a与电池极柱611进行焊接,然后再将导热散热片2通过粘接层4粘接于第一绝缘膜3。
参照图5所示,汇流排1作为引出端汇流排1a的情况下,汇流排1 可以包括汇流排本体11和熔断部12;熔断部12连接于所述汇流排本体 11。熔断部12可以包括两个导电条121,两个导电条121相互平行;导电条121的一端连接于本体部11,且向靠近电池组6的一侧折弯,折弯角度大约为90度。两个导电条121的另一端连接有连接板13,连接板 13与本体部11平行设置,连接板13向背离电池组6的一侧折弯,连接板13用于与引出支座连接。通过导电条121可以将引出端汇流排1a引至电池组6的侧面,在电池组6的侧面进行连接,避免增加电池组6的高度。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示例实施方式中,导电条121的数量也可以设置为一个或多个。
熔断部12的截面积小于汇流排本体11的截面积;可以是熔断部12 的厚度与汇流排本体11的厚度相同,但是熔断部12的宽度小于汇流排本体11的宽度,使得熔断部12的截面积小于汇流排本体11的截面积;也可以是熔断部12的宽度与汇流排本体11的宽度相同,但是熔断部12 的厚度小于汇流排本体11的厚度,同样可以使得熔断部12的截面积小于汇流排本体11的截面积;当然,还可以是熔断部12的宽度小于汇流排本体11的宽度,且熔断部12的厚度小于汇流排本体11的厚度,也可以使得熔断部12的截面积小于汇流排本体11的截面积。当然,还可以是其他的设计结构,在此不一一赘述。
熔断部12与汇流排本体11可以是一体成型,使得熔断部12的材质与汇流排本体11的材质相同。
熔断部12的截面积小于汇流排本体11的截面积,使得熔断部12的单位长度的电阻大于汇流排本体11的单位长度的电阻,在熔断部12和汇流排本体11流过的电流相同的情况下,熔断部12发热较高,更容易发热熔断;而熔断部12与汇流排本体11连接,汇流排本体11又与电池极柱611连接,电池极柱611是从单体电池61内部伸出的,因此,熔断部12的热量会通过汇流排本体11、电池极柱611传递至单体电池61内部;使得电池组6内的多个单体电池61出现温度高低不均匀的现象,从而影响单体电池61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
导热散热片2与熔断部12相邻设置,使得熔断部12产生的热量可以传递至导热散热片2,通过导热散热片2将热量传递出去,提高使用安全性;而且通过散热片2可以减少熔断部12传递至汇流排本体11的热量,从而减少熔断部12最终传递至单体电池61内部的热量,避免电池组6内的多个单体电池61出现温度高低不均匀的现象,提高单体电池 61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
当然,在本公开的另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可以将导热散热片2与熔断部12部分重叠设置,即导热散热片2的一部分与熔断部12的一部分重叠设置,同样可以使得熔断部12产生的热量可以传递至导热散热片2,通过导热散热片2将热量传递出去。
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汇流排散热结构200还可以包括第一绝缘膜3和第二绝缘膜5,第一绝缘膜3设置在引出端汇流排1a的背离电池组6的一侧,第二绝缘膜5设置在引出端汇流排1a的靠近电池组6的一侧,即在引出端汇流排1a的相对两侧设置第一绝缘膜3和第二绝缘膜5,通过第一绝缘膜3和第二绝缘膜5将引出端汇流排1a、电路板7包覆形成一体结构的汇流排散热结构200,方便安装和运输;在引出端汇流排1a需要焊接、连接等的位置相对应的第一绝缘膜3和/或第二绝缘膜5上设置开口,使得引出端汇流排1a裸露进行焊接、连接等作业。
第一绝缘膜3和第二绝缘膜5的材质可以是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热塑性聚酯),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冲击强度是其他薄膜的3~5倍,耐折性好;耐油、耐脂肪、耐稀酸、稀碱,耐大多数溶剂;气体和水蒸气渗透率低,既有优良的阻气、水、油及异味性能。当然,第一绝缘膜3和第二绝缘膜5的材质还可以是其他绝缘塑料、绝缘树脂等等,在此不一一举例说明。
参照图6所示,汇流排散热结构200还可以包括粘接层4,粘接层4 设置在第一绝缘膜3和导热散热片2之间,通过粘接层4将导热散热片 2与第一绝缘膜3粘接为一体。粘接层4的材质可以是导热粘胶,例如,可以是导热硅胶。导热粘胶即可以保证导热散热片2与第一绝缘膜3连接的紧密性,而且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保证导热散热片2能够将汇流排1产生的热量传递出去。
进一步的,参照图7所示,还可以在第一绝缘膜3上开设通孔31,该通孔31的位置为导热散热片2与汇流排1重叠的部分。如此设置,可以使导热散热片2与汇流排1重叠的部分直接通过导热粘胶(粘接层4) 粘接,之间没有第一绝缘膜3,更有利于导热散热片2将汇流排1的热量的导出,进一步降低汇流排1过热而被熔断的风险。
在本公开的再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参照图8所示,还可以将第一绝缘膜3设于导热散热片2背离汇流排1的一侧,即导热散热片2设置在第一绝缘膜3和汇流排1之间,也就是通过第一绝缘膜3和第二绝缘膜5将汇流排1和导热散热片2热压包覆为一体的结构,这种情况下,在汇流排1和导热散热片2之间可以不设置导热粘胶(粘接层4)。
进一步的,参照图9所示,还可以在第一绝缘膜3上开设通孔31,该通孔31在导热散热片2上的正投影可以与导热散热片2重合,该通孔 31可以使得导热散热片2裸露,有利于导热散热片2的散热,从而能够快速将汇流排1产生的热量传递出去,降低汇流排1过热熔断的风险。这种情况下,可以将通孔31设置的较小,使得第一绝缘膜3可以对导热散热片2进行固定,避免导热散热片2从第二通孔31处移出。当然,参照图10所示,在通孔31设置的较大的情况下,在汇流排1和导热散热片2之间需要设置导热粘胶(粘接层4),通过粘接层4将导热散热片2 与汇流排1粘接固定,同样可以避免导热散热片2从第二通孔31处移出;而且,有利于导热散热片2的散热,从而能够快速将汇流排1产生的热量传递出去。
另外,在汇流排1是连接汇流排1b的情况下,也可以在连接汇流排 1b的一侧设置与连接汇流排1b层叠的导热散热片2,导热散热片2也可以包括散热片主体21和多个散热条22,散热片2的具体结构上述已经进行了详细说明,因此,此处不再赘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Claims (9)

1.一种汇流排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汇流排,用于连接电池极柱;
导热散热片,与所述汇流排层叠设置,所述导热散热片用于将所述汇流排产生的热量传导散出;所述导热散热片包括:
散热片主体;
多个散热条,连接于所述散热片主体,相邻两个所述散热条之间设置有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排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散热片设置有避让部,所述电池极柱在所述导热散热片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避让部之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排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排包括:
汇流排本体;
熔断部,连接于所述汇流排本体,且所述熔断部的截面积小于所述汇流排本体的截面积;
所述导热散热片与所述熔断部相邻设置,或,所述导热散热片的一部分与所述熔断部的一部分重叠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排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散热片至少在一侧突出于所述汇流排。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排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散热片设于所述汇流排背离所述电池极柱的一侧,所述汇流排散热结构还包括:
第一绝缘膜,设于所述汇流排与所述导热散热片之间;
粘接层,设于所述第一绝缘膜与所述导热散热片之间;
第二绝缘膜,设于所述汇流排靠近所述电池极柱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排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散热片设于所述汇流排背离所述电池极柱的一侧,所述汇流排散热结构还包括:
第一绝缘膜,设于所述导热散热片背离所述汇流排的一侧;
第二绝缘膜,设于所述汇流排靠近所述电池极柱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汇流排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膜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导热散热片至少部分重叠。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排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散热片的导热系数大于或等于所述汇流排的导热系数。
9.一种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池组,包括至少两个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的单体电池,所述单体电池包括电池极柱;
汇流排散热结构,是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汇流排散热结构。
CN202220933565.5U 2022-04-21 2022-04-21 汇流排散热结构及电池装置 Active CN2174445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33565.5U CN217444583U (zh) 2022-04-21 2022-04-21 汇流排散热结构及电池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33565.5U CN217444583U (zh) 2022-04-21 2022-04-21 汇流排散热结构及电池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44583U true CN217444583U (zh) 2022-09-16

Family

ID=832178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933565.5U Active CN217444583U (zh) 2022-04-21 2022-04-21 汇流排散热结构及电池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445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401004U (zh) 电池模块、包括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和车辆
KR101914797B1 (ko) 축전 모듈
US8597843B2 (en) Cooling system for battery pack
JP5577459B2 (ja) コンパクト構造及び優れた安定性を有する冷却部材、並びにそれを有する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
BRPI0516071B1 (pt) conector de eletrodo contendo placa e módulo de bateria contendo o mesmo
CN107275559B (zh) 电池组装置
CN212303776U (zh) 软包电池及电池模组
JP4590869B2 (ja) ラミネート型二次電池
WO2016095804A1 (zh) 电发热装置
CN217444583U (zh) 汇流排散热结构及电池装置
CN210926233U (zh) 电池模组和电池包
CN110770965A (zh) 具有改进的冷却结构的电池模块
CN210073975U (zh) 一种高效散热的软包电池模组
CN107611300A (zh) 电池模块
JP2019009090A (ja) 吸熱体付き導体及び電池パック
CN217823040U (zh) 电池装置
CN111463383A (zh) 一种新型软包锂离子动力电池模组结构
CN115498324A (zh) 电池包
CN214505609U (zh) 一种电池组件及电池模组
CN217062417U (zh) 线束板结构及电池装置
CN210866417U (zh) 一种快速散热电池模组
CN110690529A (zh) 一种快速散热电池模组
CN218182317U (zh) 一种电池
CN217691533U (zh) 电池组件
CN214477548U (zh) 汇流电极板散热的电芯封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