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19699U - 一种坑塘取土场降水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坑塘取土场降水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19699U
CN217419699U CN202221188794.5U CN202221188794U CN217419699U CN 217419699 U CN217419699 U CN 217419699U CN 202221188794 U CN202221188794 U CN 202221188794U CN 217419699 U CN217419699 U CN 2174196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il
water
ditch
descending
p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18879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向少辉
何党库
高达
吴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anxi Road & Bridg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anxi Road & Bridg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anxi Road & Bridg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anxi Road & Bridg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18879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196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196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196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108Rainwater harvesting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坑塘取土场降水结构,包括设置于取土场内的降水沟和集水坑;所述降水沟和所述集水坑形成环形结构,使得所述取土场内的水分渗入到所述降水沟并导流到所述集水坑进行收集。本申请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坑塘进行取土时采取翻晒或自然晾晒,导致不能有效降低坑塘土的含水量,耗费时间长,影响施工进程的技术问题,实现了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降低坑塘土的含水量,提高坑塘取土场的整体施工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坑塘取土场降水结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坑塘取土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坑塘取土场降水结构。
背景技术
在雨水充沛,夏热多雨,暴雨常现的平原地区修建高速公路,最棘手的问题是取土场用地征取困难,往往采用拓宽河道、挖沟塘的方式取土解决路基填料,经常分布有不良土质土源(如高含水率及CBR强度不满足要求的土)。由于土地珍贵及经济上的因素,作为公路路基填筑材料,如采用以往一般的处理方法弃掉不良土质,将大大增加工程投资,且不利于环保。
因而,现有技术中有必要对坑塘取土进行改进,现有技术中在对坑塘取土时,一般对坑塘抽水、清理淤泥后进行翻晒或自然晾晒,由于坑塘土层较深,而且坑塘土的含水量较大,因而翻晒或自然晾晒并不能有效降低坑塘土的含水量,耗费时间长,影响施工进程。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通过提供一种坑塘取土场降水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坑塘进行取土时采取翻晒或自然晾晒,导致不能有效降低坑塘土的含水量,耗费时间长,影响施工进程的技术问题,实现了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降低坑塘土的含水量,提高坑塘取土场的整体施工效率。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坑塘取土场降水结构,包括设置于取土场内的降水沟和集水坑;所述降水沟和所述集水坑形成环形结构,使得所述取土场内的水分渗入到所述降水沟并导流到所述集水坑进行收集。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降水沟包括第一降水沟和第二降水沟;所述第一降水沟、所述第二降水沟和所述集水坑形成所述环形结构,且所述第一降水沟、所述第二降水沟的尾端均与所述集水坑相通;所述第一降水沟和所述第二降水沟的深度沿着自身长度的方向从始端到尾端依次加深。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坑塘取土场降水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取土场内的多个支降水沟;多个所述支降水沟沿着所述降水沟的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降水沟的侧面;每一个所述支降水沟的尾端均与所述降水沟的侧面连通;所述支降水沟的深度沿着自身长度的方向从始端到尾端依次加深。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取土场的取土方式为从上到下逐层开挖取土,所述降水沟的深度随着取土位置的变化而逐层加深。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取土场包括多个分区,所述降水沟处于多个所述分区的外围;所述取土场的取土方式为分区开挖取土,未开挖的其他所述分区同时进行翻晒。
本申请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申请通过采用了设置于取土场内的降水沟和集水坑;将降水沟和集水坑整体设置成环形结构,使得取土场内的水分通过重力作用自动渗入到降水沟内,并通过环形的降水沟导流到集水坑进行收集。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坑塘进行取土时采取翻晒或自然晾晒,导致不能有效降低坑塘土的含水量,耗费时间长,影响施工进程的技术问题,实现了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降低坑塘土的含水量,提高坑塘取土场的整体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坑塘取土场降水结构的俯视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坑塘取土场降水结构增加支降水沟后的俯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降水沟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降水沟;11-第一降水沟;12-第二降水沟;13-支降水沟;2-集水坑;3-取土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坑塘取土场降水结构,包括设置于取土场内的降水沟1和集水坑2;降水沟1和集水坑2形成环形结构,使得取土场内的水分渗入到降水沟1并导流到集水坑2进行收集。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对坑塘取土场3进行取土之前,先将坑塘外表的水抽走,并清理淤泥,然后根据坑塘取土场3地形的大小,在坑塘取土场3的外围开挖降水沟1和集水坑2,开挖的降水沟1和集水坑2将坑塘取土场3包围并形成环形结构,在实际开挖降水沟1时,使得降水沟1的底面深度依次加深,并最终使得降水沟1的底面尾端连通到集水坑2,开挖的降水沟1能够将坑塘土内部的水分以及地下水通过重力作用渗入到降水沟1中,并在降水沟1中汇集最终导流到集水坑2中进行排除,达到降低坑塘取土场3内的土源的含水量,从而便于后续翻晒或晾晒后拉走用于填筑路基使用。
参照图1,降水沟1包括第一降水沟11和第二降水沟12;第一降水沟11、第二降水沟12和集水坑2形成环形结构,且第一降水沟11、第二降水沟12的尾端均与集水坑2相通;第一降水沟11和第二降水沟12的深度沿着自身长度的方向从始端到尾端依次加深。本申请实施例中进一步将降水沟1设置为第一降水沟11和第二降水沟12,即实际在开挖降水沟1和集水坑2时,先在坑塘取土场3外围的一个角落处开挖集水坑2,同时可以在集水坑2斜向对应的坑塘取土场3的另一个角落处开始开挖第一降水沟11和第二降水沟12的始端,然后绕着坑塘取土场3的外围依次开挖第一降水沟11和第二降水沟12,最终使得第一降水沟11和第二降水沟12的尾端均与集水坑2的顶端相连通,在开挖时,保证第一集水坑2的深度大于第一降水沟11和第二降水沟12的尾端的深度,同时保证第一降水沟11和第二降水沟12的尾端的深度大于第一降水沟11和第二降水沟12的始端的深度,从而保证渗入到第一降水沟11和第二降水沟12内的水能够流入到集水坑2中进行收集。
参照图2-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坑塘取土场降水结构还包括设置于取土场内的多个支降水沟13;多个支降水沟13沿着降水沟1的长度方向设置于降水沟1的侧面;每一个支降水沟13的尾端均与降水沟1的侧面连通;支降水沟13的深度沿着自身长度的方向从始端到尾端依次加深。本申请实施例中进一步考虑到如果坑塘取土场3面积较大时,只采用环形结构的降水沟1对坑塘取土场3中心区域的土源来说,不能有效将水渗入到降水沟1中,因而,进一步在坑塘取土场3内设置多个支降水沟13,将支降水沟13的始端延伸到坑塘取土场3的中心区域,将支降水沟13的尾端连通到第一降水沟11或第二降水沟12的侧面,通过进一步开挖支降水沟13,可以将坑塘取土场3中心区域的土源的水分渗入到支降水沟13,通过支降水沟13导流到第一降水沟11或第二降水沟12,最终集中到集水坑2中收集,通过进一步开挖支降水沟13,能够进一步缩短坑塘取土场3内的土源渗水所用的时间,从而有效缩短坑塘取土场3取土施工的周期。
参照图1-3,取土场的取土方式为从上到下逐层开挖取土,降水沟1的深度随着取土位置的变化而逐层加深。本申请实施例中对坑塘土进行分层开挖,取土深度为1m,保证上层取土含水率不高于22%,同时有利于下层土的含水率继续下降,第一层土取到离环形截水沟水平距离5米的时候,就可以对取土后的环形截水沟进行加深,进一步降低土体含水率;要从集水坑2位置进行取土,取土深度为1米,就要把集水坑2和环形截水沟深度向下降1米,始终保证现有取土面与降水沟1的水面相差2米以上。
参照图2,取土场3包括多个分区,降水沟1处于多个分区的外围;取土场的取土方式为分区开挖取土,未开挖的其他分区同时进行翻晒。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一个较大的坑塘取土场3,采取分区的方式进行开挖取土,另外,通过开挖的支降水沟13能够有效降低分区的土源的含水量,对土场进行分区之后(分为A、B、C、D四区),开挖A区土方的时候,用多铧犁对B、C、D区进行翻晒,开挖B区土方的时候,对A、C、D区进行翻晒,这样能有效降低取土位置的含水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坑塘取土场降水结构的工作原理如下:
在对坑塘取土场3进行取土之前,先将坑塘取土场3外表的水抽走,并清理淤泥,然后根据坑塘取土场3地形的大小,在坑塘取土场3的外围开挖第一降水沟11、第二降水沟12和集水坑2,对坑塘取土场3进行分区,并在坑塘取土场3中心的区域开挖支降水沟13,将支降水沟13与第一降水沟11或第二降水沟12的侧面连通,开挖的第一降水沟11、第二降水沟12和多个支降水沟13能够将坑塘土内部的水分以及地下水通过重力作用渗入到降水沟1中,即处于坑塘取土场3中心区域的土源的水分能够渗入到支降水沟13中,处于坑塘取土场3外围的土源的水分能够渗入到第一降水沟11和第二降水沟12中,最终全部汇集到集水坑2中进行排除,达到降低坑塘取土场3内的土源的含水量,从而便于后续翻晒或晾晒后拉走用于填筑路基使用。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坑塘取土场3取土后填筑路基的方法,在渗水后对取土场3进行分区开挖和分区翻晒,即对取土场3进行分区之后(分为A、B、C、D四区),开挖A区土方的时候,用多铧犁对B、C、D区进行翻晒,开挖B区土方的时候,对A、C、D区进行翻晒,这样能有效降低取土位置的含水率;主便道修筑好后,对坑塘土进行分层开挖,取土深度为1m,保证上层取土含水率不高于22%,同时有利于下层土的含水率继续下降;取土后将土拉至路基进行上土摊铺粗平,即每层填土严格按打格放线填土,按照每辆渣土车载土22m3,松铺系数为1.35,计算后打格放线的几何尺寸为长度12m,宽度7m;每方格面积为75m2左右(即每格一车),每层填土前,必须设置土层厚度标高台,每排横向三个,纵向间距为50m左右,作为松铺厚度控制依据;用推土机将土体推平在划定的上土方格网内,推平过程先参照左、中、右标高台粗略控制松铺,确保大致整平且厚度不厚于拟定松铺厚度25cm,然后水准仪测量测定控制点标高进行复核控制;然后撒布生石灰,即用装载机均匀摊铺生石灰,局部布灰不均匀的地方,用人工对缺漏部分进行补灰,注意提前计算好每个区段的生石灰用量;生石灰摊铺完成后,立即用多铧犁进行全断面翻晒,注意一定要翻起到下承层。翻晒一遍完成后,等待土体表面水分蒸发,土体颜色由深变浅时,用子弹头旋耕机将进行全断面作业,将较大土块进行碎土化,充分与生石灰结合。等到土体表面晒干时,再用铧犁翻晒、子弹头旋耕机打碎,反复进行直到含水率比最佳含水率稍大2个点时,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当实测土体含水率比最佳含水率稍大2个点时,用冷再生对土体进行粉碎,拌合深度到下承层5~10mm,保证没有夹层,拌合宽度每道重叠20cm,拌合过程中随时检查拌合深度及搭接宽度;拌合一遍完成后,查看拌合效果,检查是否拌合均匀,土体颗粒是否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不满足时进行二次拌合,直到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为止;灰土料粉碎好后,先用光轮压路机稳压一遍,然后用平地机按照规定横坡沿线路方向由边缘向中间的顺序进行整平;整平过程中,及时测量土层的厚度,并根据该阶段土料的松铺系数调整土层厚度;施工不同压实度和灰剂量灰土的顶层时,在土层碾压、整平完毕后即测量高程,并按照设计高程和该阶段土料的松铺系数对土料进行再次整平,直至土层高程、横坡、纵坡满足设计要求为止;土料整平完成后,即可开始碾压作业,碾压作业必须连续进行,直至达到规定压实度及外观质量要求,碾压机械组合及遍数由试验段确定,碾压时,如出现表层含水量太少而松散的现象,可适量补充洒水并在表层收干不沾轮后再碾压;如出现“弹簧”等局部含水量过多现象,则挖出“弹簧”土,用合格灰土料回填并补充压实;碾压时,压路机沿线路方向按照由边缘向中间的顺序进行碾压,振动压路机重叠40~50cm,路基边缘部分应重复碾压2遍;最后进行检测验收和养护。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方式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方式之间相同或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方式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申请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5)

1.一种坑塘取土场降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取土场(3)内的降水沟(1)和集水坑(2);
所述降水沟(1)和所述集水坑(2)形成环形结构,使得所述取土场(3)内的水分渗入到所述降水沟(1)并导流到所述集水坑(2)进行收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坑塘取土场降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水沟(1)包括第一降水沟(11)和第二降水沟(12);
所述第一降水沟(11)、所述第二降水沟(12)和所述集水坑(2)形成所述环形结构,且所述第一降水沟(11)、所述第二降水沟(12)的尾端均与所述集水坑(2)相通;
所述第一降水沟(11)和所述第二降水沟(12)的深度沿着自身长度的方向从始端到尾端依次加深。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坑塘取土场降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取土场(3)内的多个支降水沟(13);
多个所述支降水沟(13)沿着所述降水沟(1)的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降水沟(1)的侧面;
每一个所述支降水沟(13)的尾端均与所述降水沟(1)的侧面连通;
所述支降水沟(13)的深度沿着自身长度的方向从始端到尾端依次加深。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坑塘取土场降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取土场(3)的取土方式为从上到下逐层开挖取土,所述降水沟(1)的深度随着取土位置的变化而逐层加深。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坑塘取土场降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取土场(3)包括多个分区,所述降水沟(1)处于多个所述分区的外围;
所述取土场(3)的取土方式为分区开挖取土,未开挖的其他所述分区同时进行翻晒。
CN202221188794.5U 2022-05-18 2022-05-18 一种坑塘取土场降水结构 Active CN2174196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88794.5U CN217419699U (zh) 2022-05-18 2022-05-18 一种坑塘取土场降水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88794.5U CN217419699U (zh) 2022-05-18 2022-05-18 一种坑塘取土场降水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19699U true CN217419699U (zh) 2022-09-13

Family

ID=831880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188794.5U Active CN217419699U (zh) 2022-05-18 2022-05-18 一种坑塘取土场降水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196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445396B (zh) 一种高液限土路段的高填土路基填筑施工方法
CN101713291A (zh) 一种采煤塌陷区建筑用地混填复垦方法
CN105569058A (zh) 一种膨胀土路堑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01835198U (zh) 一种用于高地下水位的排水路基
CN109736141A (zh) 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的防冻胀结构体及铺筑方法
CN107151950A (zh) 沙漠地区铁路地下水路堑的施工方法
CN105178125A (zh) 一种湖区高填路基吹沙路堤施工方法和路堤结构
CN109763393A (zh) 一种园林用海绵型道路铺装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4074166B (zh) 一种恢复干枯河流的方法
CN107152012A (zh) 水闸施工工艺
CN109778625A (zh) 一种渣土类建筑废弃物填筑的高速公路路基结构
CN111648383A (zh) 一种黄土高填方边坡体内部排水方法
CN205399440U (zh) 一种膨胀土路堑结构
CN113265924B (zh) 一种利用红层泥岩块石作为高填方强夯路基填料的施工方法
CN217419699U (zh) 一种坑塘取土场降水结构
CN109797730B (zh) 一种黄土丘陵沟壑区填方造地综合压实填筑方法
CN116377780A (zh) 山区公路高填方路基填筑施工方法
CN102704437A (zh) 一种适用复杂山区的采煤塌陷区耕作水源再造方法
CN214832575U (zh) 一种高填方软基施工综合立体排水固结系统
CN114000475B (zh) 一种黄土高原治沟造地的农田土壤排水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CN214497785U (zh) 一种空心砌块雨水渗透检查井
CN210421127U (zh) 一种处治浅埋偏压病害的隧道工程反压回填结构
CN113652914A (zh) 一种盐渍土路基的施工方法及其应用
CN205062597U (zh) 一种湖区高填路基吹沙路堤结构
CN210049321U (zh) 一种适用于公园山林环境中的雨水调蓄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