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15413U - 一种混动车辆热泵空调系统及混动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混动车辆热泵空调系统及混动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415413U CN217415413U CN202221669447.4U CN202221669447U CN217415413U CN 217415413 U CN217415413 U CN 217415413U CN 202221669447 U CN202221669447 U CN 202221669447U CN 217415413 U CN217415413 U CN 21741541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 hybrid vehicle
- condenser
- conditioning system
- pump 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混动车辆热泵空调系统及混动车辆,包括制冷剂回路和换热回路;所述制冷剂回路包括通过制冷剂管路依次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所述换热回路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用于与发动机进行热量交换,所述第二换热器用于与电机驱动回路进行热量交换;所述换热回路的一端通过第一电子膨胀阀连接所述冷凝器,所述换热回路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压缩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混动车辆热泵空调系统利用第一换热器对发动机产生的热量进行回收,还利用第二换热器对电机驱动回路产生的热量进行回收,进而满足乘员舱制暖的需求,避免安装额外的电辅热装置,从而降低整车能耗,增强了混动车辆的整车续航能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动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混动车辆热泵空调系统及混动车辆。
背景技术
混动车辆工作在纯电模式时,需要通过额外的电辅热装置,例如高压水暖电加热器或高压风暖电加热器,来对乘员舱提供采暖。由于此时电辅热装置消耗整车电量,采暖能耗高,而且不利于整车续航。
为降低整车电量消耗,提高整车续航能力,技术人员通过回收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来对乘员舱制暖。然而,由于混动车辆的发动机一般工作在高效点,为发动机进行冷却的冷却水温度较低,若仅利用发动机的冷却水为乘员舱提供采暖,采暖效果差。
为此,混动车辆仍然需要设置额外的电辅热装置,才能满足乘员舱的采暖需求。这种情况下采用的电辅热装置可以为低压风暖PTC一类的低电压加热设备,依然会消耗整车电量,使得整车续航能力变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混动车辆热泵空调系统,以解决混动车辆为乘员舱制暖时消耗整车电量,导致整车续航能力差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热泵空调系统,应用于混动车辆,包括制冷剂回路和换热回路;
所述制冷剂回路包括通过制冷剂管路依次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
所述换热回路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用于与发动机进行热量交换,所述第二换热器用于与电机驱动回路进行热量交换;
所述换热回路的一端通过第一电子膨胀阀连接所述冷凝器,所述换热回路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压缩机。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二电子膨胀阀,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连接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还连接所述换热回路与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连接的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冷凝器包括室内冷凝器和室外冷凝器;
所述室内冷凝器用于与所述混动车辆的内部进行热量交换;
所述室外冷凝器用于与所述混动车辆所在的外界环境进行热量交换。
进一步的,所述压缩机通过截止阀连接所述室内冷凝器,所述压缩机还通过流量调节阀连接所述室外冷凝器。
进一步的,所述冷凝器为水冷冷凝器;
还包括与所述水冷冷凝器连接的换热水回路;
所述换热水回路包括暖风芯体和散热器;
所述暖风芯体用于与所述混动车辆的内部进行热量交换;
所述散热器用于与所述混动车辆所在的外界环境进行热量交换。
进一步的,还包括三通比例阀;
所述水冷冷凝器通过三通比例阀连接所述暖风芯体和所述散热器。
进一步的,还包括电池冷却管路,所述电池冷却管路连接所述冷凝器和所述压缩机。
进一步的,所述电池冷却管路上设置有调压阀。
进一步的,所述制冷剂管路上设置有同轴管,所述同轴管包括第一同轴管道和第二同轴管道;
所述冷凝器通过所述第一同轴管道分别连接所述蒸发器和所述换热回路;
所述压缩机通过所述第二同轴管道分别连接所述蒸发器和所述换热回路。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热泵空调系统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混动车辆热泵空调系统通过制冷剂回路实现制冷剂在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之间的循环,在制冷剂循环过程中,利用第一换热器对发动机产生的热量进行回收,还利用第二换热器对电机驱动回路产生的热量进行回收,通过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回收的热量满足乘员舱制暖的需求,避免安装额外的电辅热装置,从而降低整车能耗,增强了混动车辆的整车续航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混动车辆,以解决混动车辆为乘员舱制暖时消耗整车电量,导致整车续航能力差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混动车辆,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混动车辆热泵空调系统。
所述混动车辆与上述混动车辆热泵空调系统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直接放热式热泵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间接放热式热泵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压缩机,1101-室内冷凝器,1102-室外冷凝器,1103-流量调节阀,1104-第一截止阀,1105-第一温度传感器,1106-暖风芯体,1107-散热器,102-储液干燥罐,103-同轴管,1200-蒸发器,1201-鼓风机,1202-热力膨胀阀,1300-第一换热器,1301-第二换热器,1302-第一电子膨胀阀,1303-第二截止阀,1304-三通阀,1305-第二电子膨胀阀,1400-直冷板,1401-第三电子膨胀阀,1402-调压阀,1403-第二温度传感器,1501-水冷冷凝器,1502-三通比例阀,1503-水泵,1504-溢水壶,1505-单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热泵空调,是指使用空气源来满足供暖和制冷功能的设备,冬季可以从室外抽取热量,来对室内进行加入,夏季可把室内的热量除去,传送到室外,从而制冷。
热泵空调通常包括压缩机、室内冷凝器、室外冷凝器和蒸发器。
压缩机是用来压缩制冷剂管路中的制冷剂,通过压缩机对制冷剂进行升温增压,实现热胀冷缩的过程,并让制冷剂实现蒸发吸热,冷凝放热的物理变化。
冷凝器,也称为换热器,主要功能是用来进行热量转换。其中,室内冷凝器用于与室内空气进行热量交换,室外冷凝器用于室外空气进行热量交换。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室内指的是乘员舱,室外指的是乘员舱外,具体为室外冷凝器所在的外界环境。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混动车辆热泵空调系统,具体可以包括制冷剂回路和换热回路。其中,制冷剂回路包括通过制冷剂管路依次连接的压缩机100、冷凝器和蒸发器1200。
换热回路包括第一换热器1300和第二换热器1301。第一换热器1300用于与发动机进行热量交换,第二换热器1301用于与电机驱动回路进行热量交换。
换热回路的一端通过第一电子膨胀阀1302连接冷凝器,换热回路的另一端连接压缩机100。
制冷剂回路通过换热回路吸收发动机和/或电机驱动回路产生的热量,并将该热量用于满足乘员舱的取暖需求。发动机产生的热量由发动机冷却回路吸收,发动机冷却回路再将吸收的热量通过第一换热器1300与制冷剂回路进行热量交换,从而实现发动机热量的回收。电机驱动回路产生的热量由电机驱动冷却吸收,电机驱动冷却回路再将吸收的热量通过第二换热器与制冷剂回路进行热量交换,从而实现电机驱动回路的热量回收。
在制冷剂循环过程中,利用第一换热器1300对发动机产生的热量进行回收,还利用第二换热器1301对电机驱动回路产生的热量进行回收,通过第一换热器1300和第二换热器1301回收的热量满足乘员舱制暖的需求,避免安装额外的电辅热装置,从而降低整车能耗,增强了混动车辆的整车续航能力。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对制冷剂管路中循环的制冷剂不做具体限定,其可以为R-410A、R22、R134A、R407C等任意一种或多种组合。
参考图1,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直接放热式热泵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热泵空调系统包括制冷剂回路和换热回路。其中,制冷剂回路包括通过制冷剂管路依次连接的压缩机100、室内冷凝器1101、室外冷凝器1102和蒸发器1200。换热回路包括第一换热器1300和第二换热器1301。
压缩机100通过三通接头分别连接室内冷凝器1101和室外冷凝器1102。在该三通接头连接室内冷凝器1101的制冷剂管路上设置有流量调节阀1103,在该三通接头连接室外冷凝器1102的制冷剂管路上设置有第一截止阀1104。
然后,室内冷凝器1101和室外冷凝器1102再通过另一个三通接头连接蒸发器1200。该三通接头连接蒸发器1200的制冷剂管路上设置有储液干燥罐102。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三通接头对制冷剂回路的管路结构进行精简,以降低成本,提高整车空间利用率。
可选地,在制冷剂管路上还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1105,其用于检测流向室内冷凝器1101的制冷剂温度,进而为室内冷凝器1101的控制提供数据参考。
通常,与蒸发器1200配套设置的还有鼓风机1201。当制冷剂在蒸发器1200中蒸发吸热时,蒸发器1200周围的空气温度降低,鼓风机1201将蒸发器1200周围的冷空气吹送至乘员舱,从而对乘员舱制冷。
可选地,在储液干燥罐102连接蒸发器1200的制冷剂管路上设置有热力膨胀阀1202。
室内冷凝器1101和室外冷凝器1102还通过另一个三通接头连接换热回路。在该三通接头连接换热回路的制冷剂管路上设置有第一电子膨胀阀1302。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发动机冷却回路与第一换热器1300连接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二截止阀1303,电机驱动冷却回路与第二换热器1301连接的管路上设置有三通阀1304。
此外,压缩机100还通过第二电子膨胀阀1305直接连接换热回路。
可选地,制冷剂管路上还设置有同轴管103。同轴管103包括第一同轴管道和第二同轴管道。冷凝器通过第一同轴管道分别连接蒸发器1200和换热回路,压缩机100通过第二同轴管道分别连接蒸发器1200和换热回路。
具体地,室内冷凝器1101和室外冷凝器1102均连接储液干燥罐102后,再连接第一同轴管道。蒸发器1200和换热回路均连接第二同轴管道后,再连接压缩机100。
在现有技术中,同轴管一般是由内管道和外管道组成,内管道和外管道紧挨设置。此外,同轴管还可以是由螺旋缠绕的两条管道组成。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对同轴管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地,热泵空调系统还包括电池冷却管路,电池冷却管路与蒸发器1200并联。具体地,电池冷却管路的一端通过第一同轴管道和储液干燥罐102连接室内冷凝器1101和室外冷凝器1102,电池冷却管路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同轴管道连接压缩机100。
电池冷却管路主要包括用于为电池制冷的直冷板1400,在电池冷却管路上还设置有第三电子膨胀阀1401。
直冷板1400可以为直接采用制冷剂进行制冷的散热器或蒸发器。制冷剂在蒸发器中蒸发并快速高效地将电池的热量带走,从完成对电池冷却的作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乘员舱和电池同时需要制冷,但是两者的制冷需求不一致时,热泵空调系统通过对第三电子膨胀阀1401进行打开和关闭的切换控制,从而满足乘员舱和电池不同的制冷需求。
可选地,电池冷却管路上设置有调压阀1402,用于调节电池冷却管路中的制冷剂流量。
为满足电池冷却管路的调节需求,在电池冷却管路上还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1403。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1403获取电池冷却管路的温度,进而可以通过调压阀1402调节电池冷却管路中的制冷剂流量。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调压阀1402的作用是在乘员舱和电池同时需要制冷,但是两者的制冷需求不一致时,通过调整调压阀1402的开度来调整电池冷却中回路的制冷剂流量,从而改变电池冷却回路的蒸发压力,进而满足乘员舱和电池不同的制冷需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基于上述的直接放热式热泵空调系统,其在热量吸收时,采用如下控制逻辑:
在车辆不行驶时,如果发动机不工作,发动机不主动产生热量,如果配置驱动电机处在运行状态,电机驱动回路可以主动制热。热泵空调系统关闭第二截止阀1303,打开三通阀1304,换热回路通过第二换热器1301吸收电机驱动回路产生的热量。
在车辆不行驶时,如果配置驱动电机不工作,电机驱动回路不可以主动制热,如果发动机工作,发动机可以主动产生热量。热泵空调系统打开第二截止阀1303,关闭三通阀1304,换热回路通过第一换热器1300吸收发动机产生的热量。
在车辆不行驶时,如果配置发动机和驱动电机均不工作,打开第二电子膨胀阀1303,将制冷剂旁通到换热回路。
在车辆行驶时,如果发动机没有启动,则热泵空调系统关闭第二截止阀1303,打开三通阀1304,换热回路通过第二换热器1301吸收电机驱动回路产生的热量。
在车辆行驶时,如果发动机已经启动,则根据发动机冷却回路的水温和电机驱动冷却回路的水温,智能地判断是吸收发动机产生的热量还是电机驱动回路产生的热量,还是两者同时吸收。
具体地,若发动机刚刚启动,此时发动机冷却回路的水温很低,为了让发动机快速升温,此时只吸收电机驱动回路产生的热量,热泵空调系统关闭第二截止阀1303并打开三通阀1304;若发动机冷却回路的水温较高,则只吸收发动机产生的热量,热泵空调系统打开第二截止阀1303并关闭三通阀1304;若乘员舱采暖需求大,需要的热量多,则同时吸收电机驱动回路产生的热量和发动机产生的热量。
基于上述的直接放热式热泵空调系统,在热量释放时,其采用如下控制逻辑:
在乘员舱制暖时,热泵空调系统打开室内冷凝器1101进口制冷剂管路上的第一截止阀1104,关闭室外冷凝器1102进口制冷剂管路上的流量调节阀1103。
可选地,上述的直接放热式热泵空调系统还可实现如下功能:
关闭室内冷凝器1101进口制冷剂管路上的第一截止阀1104,将室外冷凝器1102进口制冷剂管路上的流量调节阀1103开到最大,即可满足乘员舱制冷功能。
打开室内冷凝器1101进口制冷剂管路上的第一截止阀1104,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1105获取室内冷凝器进口制冷剂管路内的制冷剂温度,当该制冷剂温度低于设定制冷剂温度时,调低室外冷凝器1102进口制冷剂管路上的流量调节阀1103的开度,直至流量调节阀1103关闭,当该制冷剂温度高于设定制冷剂温度时,增大室外冷凝器1102进口制冷剂管路上的流量调节阀1103的开度,以此满足整车除湿的出风温度需求,实现除湿功能。
参考图2,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间接放热式热泵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热泵空调系统包括制冷剂回路和换热回路。其中,制冷剂回路包括通过制冷剂管路依次连接的压缩机100、水冷冷凝器1501和蒸发器1200。换热回路包括第一换热器1300和第二换热器1301。
制冷剂回路通过水冷冷凝器1501与换热水回路连接,从而进行热量交换。换热水回路包括暖风芯体1106和散热器1107。
水冷冷凝器1501可以是通过制冷剂管路中的制冷剂和换热水回路中的水介质进行热量交换的换热器。
可选地,水冷冷凝器1501通过三通比例阀1502分别连接暖风芯体1106和散热器1107。
具体地,换热水回路还包括水泵1503,水冷冷凝器1501通过三通比例阀1502分别连接暖风芯体1106和散热器1107后,暖风芯体1106和散热器1107再通过水泵1503连接水冷冷凝器1501。
可选地,换热水回路还包括溢水壶1504和单向阀1505。水冷冷凝器1501通过单向阀1505和溢水壶1504直接连接水泵1503。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水冷冷凝器1501通过第一电子膨胀阀1302连接换热回路,然后连接压缩机100。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发动机冷却回路与第一换热器1300连接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二截止阀1303,电机驱动冷却回路与第二换热器1301连接的管路上设置有三通阀1304。
可选地,压缩机100与水冷冷凝器1501连接的一端还通过第二电子膨胀阀1305直接连接换热回路。
可选地,在制冷剂管路上还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1105,其用于检测流向室内冷凝器1101的制冷剂温度,进而为室内冷凝器1101的控制提供数据参考。
具体地,第一温度传感器1105设置于水冷冷凝器1501连接暖风芯体1106的制冷剂管路上。
可选地,在水冷冷凝器1501连接蒸发器1200的制冷剂管路上设置有热力膨胀阀1202。
可选地,制冷剂管路上还设置有同轴管103。同轴管103包括第一同轴管道和第二同轴管道。水冷冷凝器1501通过第一同轴管道分别连接蒸发器1200和换热回路,压缩机100通过第二同轴管道分别连接蒸发器1200和换热回路。
可选地,热泵空调系统还包括电池冷却管路,电池冷却管路与蒸发器1200并联。具体地,电池冷却管路的一端通过第一同轴管道和水冷冷凝器1501,电池冷却管路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同轴管道连接压缩机100。
电池冷却管路主要包括用于为电池制冷的直冷板1400,在电池冷却管路上还设置有第三电子膨胀阀1401。
可选地,电池冷却管路上设置有调压阀1402,用于调节电池冷却管路中的制冷剂流量。
为满足电池冷却管路的调节需求,在电池冷却管路上还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1403。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1403获取电池冷却管路的温度,进而可以通过调压阀1402调节电池冷却管路中的制冷剂流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基于上述的间接放热式热泵空调系统,其在热量吸收时,采用如下控制逻辑:
在车辆不行驶时,如果发动机不工作,发动机不主动产生热量,如果配置驱动电机处在运行状态,电机驱动回路可以主动制热。热泵空调系统关闭第二截止阀1303,打开三通阀1304,换热回路通过第二换热器1301吸收电机驱动回路产生的热量。
在车辆不行驶时,如果配置驱动电机不工作,电机驱动回路不可以主动制热,如果发动机工作,发动机可以主动产生热量。热泵空调系统打开第二截止阀1303,关闭三通阀1304,换热回路通过第一换热器1300吸收发动机产生的热量。
在车辆不行驶时,如果配置发动机和驱动电机均不工作,打开第二电子膨胀阀1303,将制冷剂旁通到换热回路。
在车辆行驶时,如果发动机没有启动,则热泵空调系统关闭第二截止阀1303,打开三通阀1304,换热回路通过第二换热器1301吸收电机驱动回路产生的热量。
在车辆行驶时,如果发动机已经启动,则根据发动机冷却回路的水温和电机驱动冷却回路的水温,智能地判断是吸收发动机产生的热量还是电机驱动回路产生的热量,还是两者同时吸收。
具体地,若发动机刚刚启动,此时发动机冷却回路的水温很低,为了让发动机快速升温,此时只吸收电机驱动回路产生的热量,热泵空调系统关闭第二截止阀1303并打开三通阀1304;若发动机冷却回路的水温较高,则只吸收发动机产生的热量,热泵空调系统打开第二截止阀1303并关闭三通阀1304;若乘员舱采暖需求大,需要的热量多,则同时吸收电机驱动回路产生的热量和发动机产生的热量。
基于上述的间接放热式热泵空调系统,在热量释放时,其采用如下控制逻辑:
在乘员舱制暖时,热泵空调系统将三通比例阀1502完全调整到暖风芯体1106一侧,使水冷冷凝器1501与暖风芯体1106导通。
可选地,上述的间接放热式热泵空调系统还可实现如下功能:
热泵空调系统将三通比例阀1502完全调整到散热器1107一侧,使水冷冷凝器1501与散热器1107导通,从而实现乘员舱制冷功能。
在乘员舱除湿时,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1105获取暖风芯体进口水路内的水温,当该水温低于目标进水温度时,增大三通比例阀1502通往暖风芯体1106一侧的开度,直至达到最大开度;当该水温高于目标进水温度时,减小三通比例阀1502通往暖风芯体1106一侧的开度,直至关闭,以此满足整车除湿的出风温度需求,实现除湿功能。
可选地,制冷剂管路上还设置有同轴管103。同轴管103包括第一同轴管道和第二同轴管道。冷凝器通过第一同轴管道分别连接蒸发器1200和换热回路,压缩机100通过第二同轴管道分别连接蒸发器1200和换热回路。
此外,图1和图2中其他符号所表示的元器件,如阀门、连接头、单向阀等,均为热泵空调系统中常用的设计,这些设计并非本申请保护的要点,对其不做过多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换热回路可以为采用制冷剂的直接换热回路,其与制冷剂回路构成图1所示的直接放热式热泵空调系统,也可以为采用水介质的间接换热回路,与制冷剂回路构成图2所示的间接放热式热泵空调系统,对换热回路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水介质可以为由水、防冻剂、添加剂等混合构成的冷却液,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水介质的组成不做具体限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混动车辆,所述混动车辆可以包括:上述的混动车辆热泵空调系统。其中,热泵空调系统的具体结构形式及工作原理已经在前述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混动车辆热泵空调系统,应用于混动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制冷剂回路和换热回路;
所述制冷剂回路包括通过制冷剂管路依次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
所述换热回路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用于与发动机进行热量交换,所述第二换热器用于与电机驱动回路进行热量交换;
所述换热回路的一端通过第一电子膨胀阀连接所述冷凝器,所述换热回路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压缩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动车辆热泵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电子膨胀阀,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连接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还连接所述换热回路与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连接的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混动车辆热泵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包括室内冷凝器和室外冷凝器;
所述室内冷凝器用于与所述混动车辆的内部进行热量交换;
所述室外冷凝器用于与所述混动车辆所在的外界环境进行热量交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动车辆热泵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通过截止阀连接所述室内冷凝器,所述压缩机还通过流量调节阀连接所述室外冷凝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混动车辆热泵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为水冷冷凝器;
还包括与所述水冷冷凝器连接的换热水回路;
所述换热水回路包括暖风芯体和散热器;
所述暖风芯体用于与所述混动车辆的内部进行热量交换;
所述散热器用于与所述混动车辆所在的外界环境进行热量交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动车辆热泵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三通比例阀;
所述水冷冷凝器通过三通比例阀连接所述暖风芯体和所述散热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混动车辆热泵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池冷却管路,所述电池冷却管路连接所述冷凝器和所述压缩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混动车辆热泵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冷却管路上设置有调压阀。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动车辆热泵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管路上设置有同轴管,所述同轴管包括第一同轴管道和第二同轴管道;
所述冷凝器通过所述第一同轴管道分别连接所述蒸发器和所述换热回路;
所述压缩机通过所述第二同轴管道分别连接所述蒸发器和所述换热回路。
10.一种混动车辆,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混动车辆热泵空调系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669447.4U CN217415413U (zh) | 2022-06-30 | 2022-06-30 | 一种混动车辆热泵空调系统及混动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669447.4U CN217415413U (zh) | 2022-06-30 | 2022-06-30 | 一种混动车辆热泵空调系统及混动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415413U true CN217415413U (zh) | 2022-09-13 |
Family
ID=831735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669447.4U Active CN217415413U (zh) | 2022-06-30 | 2022-06-30 | 一种混动车辆热泵空调系统及混动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415413U (zh) |
-
2022
- 2022-06-30 CN CN202221669447.4U patent/CN21741541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525169B (zh) | 纯电动汽车用集成乘员舱热泵空调及三电热管理系统 | |
CN109774409B (zh) | 汽车热管理系统 | |
CN111216515A (zh) | 一种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 | |
CN111251802B (zh) |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
CN110422082A (zh) |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集成式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1251813B (zh) |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
CN113059980B (zh) | 集成式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 |
CN108859654A (zh) | 汽车热泵空调系统及汽车热泵空调总成 | |
CN115675013A (zh) | 新能源电动汽车多工况整车热管理系统及方法 | |
CN110588281A (zh) | 一种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和电动汽车 | |
CN112406461A (zh) | 电动车的整车热管理系统及电动车 | |
CN116373531A (zh) | 一种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 |
CN111251814B (zh) |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
CN111251809B (zh) |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
CN111251801B (zh) |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
CN112693363B (zh) | 一种纯电动卡车整车热管理系统 | |
CN111251804B (zh) |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
CN217415413U (zh) | 一种混动车辆热泵空调系统及混动车辆 | |
CN215971011U (zh) | 电动车能量流热管理系统 | |
CN113895205B (zh) | 一种带余热回收的经济型热泵系统 | |
CN112046241B (zh) | 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电动汽车 | |
CN115742673A (zh) | 一种增程式汽车热泵系统 | |
CN111016582B (zh) | 一种电动汽车热泵系统及电动汽车 | |
CN210554035U (zh) | 一种应用复合阀的热泵系统 | |
CN109910542A (zh) | 一种车辆及车辆热管理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