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14076U - 一种线缆固定装置及机器人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线缆固定装置及机器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14076U
CN217414076U CN202221119972.9U CN202221119972U CN217414076U CN 217414076 U CN217414076 U CN 217414076U CN 202221119972 U CN202221119972 U CN 202221119972U CN 217414076 U CN217414076 U CN 2174140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le
casing
boss
housing
fix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11997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阚君旺
张志波
高小云
冯仕伟
郭东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Zhuhai Gree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Zhuhai Gree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Zhuhai Gree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22111997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140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140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140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Landscapes

  • Insertion, Bundling And Securing Of Wires For Electric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线缆固定装置,该线缆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固定组件,第一壳体套设在第二壳体外,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活动连接,固定组件与第二壳体可拆卸连接,第二壳体内设置有通孔,线缆穿过通孔与固定组件连接,固定组件将线缆固定在第二壳体,以使线缆在第一壳体内活动。还公开了一种机器人,包括如上述所述的线缆固定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缆固定装置及机器人,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即可以对线缆进行固定,又可以使线缆在第一壳体内活动,减小了线缆与固定组件之间的磨损,提高线缆的使用寿命,避免线缆外皮脱落导致的漏电隐患。

Description

一种线缆固定装置及机器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业机器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缆固定装置及机器人。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工业自动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六轴机器人已经广泛地运用于各个行业,六轴机器人的使用对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以及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降低员工的劳动强度,产生了非常优异的效果。
现有的机器人大多采用外部走线的方式,线缆在机器人外独立布置,整体上比较松弛,导致机器人工作时占用空间较大,且线缆会随机器人的运动而大幅度晃动,容易对邻近的其他机器人造成干扰,不利于联合作业,也有少数的机器人采用内部走线的方式,将线缆布置于机器人臂内,在固定线缆时通过卡箍对机器人线缆进行固定,线缆卡箍一般通过螺栓直接连接在机器人上,并压紧机器人线缆。由于线缆在卡箍位置处被固定住,当机器人姿态发生变化时,线缆在被固定的位置无法自由活动,因此长期运转时会导致线缆外皮被磨损,产生漏电隐患,影响机器人的安全性。
因此,亟需设计一种线缆固定装置及机器人,解决以上提到的机器人姿态发生变化时,线缆在被固定的位置无法自由活动,长期运转时会导致线缆外皮被磨损,产生漏电隐患,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及的机器人姿态发生变化时,线缆在被固定的位置无法自由活动,长期运转时会导致线缆外皮被磨损,产生漏电隐患,存在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线缆固定装置及机器人,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线缆固定装置及机器人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线缆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固定组件,第一壳体套设在第二壳体外,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活动连接,固定组件与第二壳体可拆卸连接,第二壳体内设置有通孔,线缆穿过通孔与固定组件连接,固定组件将线缆固定在第二壳体,以使线缆在第一壳体内活动。
进一步,第二壳体外部设置有活动部,第一壳体内设置有容纳腔,活动部活动设置在容纳腔内。
进一步,活动部为球形部,球形部转动设置在容纳腔内,以使线缆在第一壳体内转动。
进一步,第一壳体设置有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分别设置在容纳腔的轴向两端,球形部活动设置在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之间,以使线缆在第一壳体内移动。
进一步,第二壳体上设置有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对称设置,固定组件通过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可拆卸设置在第二壳体。
进一步,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均设置在第二壳体远离通孔轴线的一侧。
进一步,固定组件包括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第一固定件与第二固定件之间围设成固定孔,线缆穿过固定孔,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将线缆固定在第二壳体。
进一步,第一固定件上设置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二固定件上设置有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对称连接在第一凸台两侧,第二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对称连接在第二凸台两侧,以将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可拆卸连接在第二壳体。
进一步,通孔和固定孔内均设置有弹性件,用于保护线缆。
一种机器人,包括如上述所述的线缆固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线缆固定装置及机器人具有以下优点:
通过将第一壳体套设在第二壳体外,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活动连接,线缆通过通孔与固定组件连接,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即可以对线缆进行固定,又可以使线缆在第一壳体内活动,减小了线缆与固定组件之间的磨损,提高线缆的使用寿命,避免线缆外皮脱落导致的漏电隐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线缆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线缆固定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说明:
1、第一壳体;11、第一限位部;12、第二限位部;13、第三凸台;14、第四凸台;2、第二壳体;21、通孔;22、球形部;23、第一凸台;24、第二凸台;3、固定组件;31、第一固定件;311、第一连接部;312、第二连接部;32、第二固定件;321、第三连接部;322、第四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下面参照附图1至附图4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线缆固定装置及机器人。
目前,六轴工业机器人和市面上的机器人,主要采用单个线缆卡箍对机器人的线缆进行固定,线缆卡箍一般通过螺栓直接连接在机器人本体上,并将机器人线缆压紧。由于线缆在卡箍位置处被固定住,当机器人姿态发生变化时,线缆在被固定的位置无法自由活动,因此机器人姿态长期变化时会导致线缆外皮被磨损,产生漏电隐患,影响机器人的安全性,造成安全隐患。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的线缆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和固定组件3,第一壳体1套设在第二壳体2外,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活动连接,固定组件3与第二壳体2可拆卸连接,第二壳体2内设置有通孔21,线缆通过通孔21与固定组件3连接,以使线缆在第一壳体1内活动。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与机器人固定,具体地,第一壳体1外侧设置有第三凸台13和第四凸台14,第三凸台13和第四凸台14对称设置在第一壳体1外侧,连接件通过第三凸台13和第四凸台14将第一壳体1固定在机器人,本实施例中,连接件为螺钉或螺栓。
通过将第一壳体1套设在第二壳体2外,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活动连接,线缆通过通孔21与固定组件3连接,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即可以对线缆进行固定,又可以使线缆在第一壳体1内活动,减小了线缆与固定组件3之间的磨损,提高线缆的使用寿命,避免线缆外皮脱落导致的漏电隐患。
进一步,如图1至图4所示,第二壳体2外部设置有活动部,第一壳体1内设置有容纳腔,活动部活动设置在容纳腔内。具体地,活动部为球形部22,球形部22转动设置在容纳腔内,由于线缆与固定组件3固定,固定组件3与第二壳体2可拆卸连接,第二壳体可以在第一壳体内转动,因此,线缆可以在第一壳体1内转动。将第二壳体2的外部设计成球形的结构,第二壳体2可以在第一壳体1内转动一定的角度,由于线缆固定在第二壳体2内,因此,当机器人姿态发生变化时,线缆会跟着机器人姿态的变化而发生角度变化,减小了线缆与固定组件3之间的磨损,提高线缆的使用寿命,避免线缆外皮脱落导致的漏电隐患。本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第一壳体1内设置凹槽结构的,凹槽为圆弧形的,只要内保证第二壳体2的球面在第一壳体1内壳体转动角度即可。
进一步,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壳体1设置有第一限位部11和第二限位部12,第一限位部11和第二限位部12分别设置在容纳腔轴向两端,第二壳体2活动设置在第一限位部11和第二限位部12之间,以使线缆在第一壳体1内可以移动。机器人有时姿态发生变化时,会拉动线缆移动一定的距离,由于线缆与第一壳体1之间固定,当机器人姿态变化拉动线缆时,一方面机器人拉动线缆会对线缆造成损伤,另一方面,如果线缆固定不动,会对机械人的移动造成干涉,因此,在第一壳体1设置第一限位部11和第二限位部12,第一限位部11和第二限位部12间隔设置,第一限位部11和第二限位部12沿将第一壳体1轴线方向设置在容纳腔的两端,第二壳体2沿轴线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一壳体1沿轴线方向的长度,因此,第二壳体2可以在第一壳体1内滑动一定的距离,也就是线缆可以在第一壳体1内移动一定的距离,具体移动的距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轴线尺寸,当机器人需要拉动线缆时,线缆相对于第一壳体1的轴线可以移动一定的距离,避免损坏线缆,提高了线缆的使用寿命。
在将第二壳体2安装在第一壳体1内时,在第一壳体1上先设置第一限位部11,将第二壳体2放置在第一壳体1的容纳腔内后,再将第一壳体1的远离第一限位部11的一端向内翻边形成第二限位部12,通过第一限位部11和第二限位部12将第二壳体2限制在第一壳体1内,使第二壳体2只能在第一壳体1内移动一定的距离。
进一步,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线缆固定装置还包括固定组件3,固定组件3与第二壳体2可拆卸连接,固定组件3将线缆固定在第二壳体2。具体地,第二壳体2上设置有第一凸台23和第二凸台24,第一凸台23和第二凸台24对称设置,固定组件3通过第一凸台23和第二凸台24可拆卸设置在第二壳体2。第一凸台23和第二凸台24均设置在第二壳体2远离通孔21的一侧,这样设置保证第一凸台23和第二凸台24不会与线缆发生干涉,保证线缆可以穿过第二壳体2。
进一步,如图1至图4所示,固定组件3包括第一固定件31和第二固定件32,第一固定件31与第二固定件32之间围设成固定孔,线缆穿过固定孔,第一固定件31和第二固定件32将线缆固定在第二壳体2。第一固定件31上设置第一连接部311和第二连接部312,第二固定件32上设置有第三连接部321和第四连接部322,第一连接部311和第三连接部321对称连接在第一凸台23两侧,第二连接部312和第四连接部322对称连接在第二凸台24两侧,以将第一固定件31和第二固定件32可拆卸连接在第二壳体2。第一凸台23。第二凸台24、第三凸台13和第四凸台14上均开设连接孔,连接件依次穿过第一凸台23、第一连接部311和第三凸台13将第一凸台23、第一连接部311和第三凸台13连接在一起,连接件依次穿过第二凸台24、第二连接部312和第四凸台14将第二凸台24、第二连接部312和第四凸台14连接在一起,通过固定组件3固定线缆在第二壳体2内,本实施例中,连接件为螺栓或螺钉。
进一步,如图1至图4所示,线缆穿过第二壳体2的通孔21和固定组件3的固定孔时,为了保证第二壳体2和固定组件3不会对线缆造成磨损,在通孔21和固定孔内设置有弹性件,用于保护线缆。本实施例中,弹性件可以是橡胶或硅胶等材料,只要能对线缆起到保护,防止磨损的作用即可。
本实用新型中还提供了一种机器人,包括如上述所述的线缆固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中还提供线缆固定装置的使用过程如下:
线缆安装在线缆固定装置后,第一壳体1固定在机器人上,线缆固定在固定组件3和第二壳体2内,机器人运动时,线缆会随着机器人的运动而产生轻微运动,即线缆与固定组件3、第二壳体2一同移动。由于第二壳体2外表面为球形部22,在第一壳体1内部容纳腔中可以产生转动,同时还可以沿第一壳体1的轴线方向进行移动,因此减小了线缆与第二壳体2和固定组件3之间的磨损,避免了线缆外皮发生脱落而导致机器人漏电的问题,延长了线缆的使用寿命,提高了机器人的安全性。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Claims (10)

1.一种线缆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固定组件,第一壳体套设在第二壳体外,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活动连接,固定组件与第二壳体可拆卸连接,第二壳体内设置有通孔,线缆穿过通孔与固定组件连接,固定组件将线缆固定在第二壳体,以使线缆在第一壳体内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壳体外部设置有活动部,第一壳体内设置有容纳腔,活动部活动设置在容纳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活动部为球形部,球形部转动设置在容纳腔内,以使线缆在第一壳体内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壳体设置有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分别设置在容纳腔的轴向两端,球形部活动设置在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之间,以使线缆在第一壳体内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壳体上设置有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对称设置,固定组件通过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可拆卸设置在第二壳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缆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均设置在第二壳体远离通孔轴线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固定组件包括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第一固定件与第二固定件之间围设成固定孔,线缆穿过固定孔,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将线缆固定在第二壳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缆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固定件上设置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二固定件上设置有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对称连接在第一凸台两侧,第二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对称连接在第二凸台两侧,以将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可拆卸连接在第二壳体。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缆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通孔和固定孔内均设置有弹性件,用于保护线缆。
10.一种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线缆固定装置。
CN202221119972.9U 2022-05-11 2022-05-11 一种线缆固定装置及机器人 Active CN2174140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19972.9U CN217414076U (zh) 2022-05-11 2022-05-11 一种线缆固定装置及机器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19972.9U CN217414076U (zh) 2022-05-11 2022-05-11 一种线缆固定装置及机器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14076U true CN217414076U (zh) 2022-09-13

Family

ID=831869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119972.9U Active CN217414076U (zh) 2022-05-11 2022-05-11 一种线缆固定装置及机器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140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334075U (zh) 智能手表
CN217414076U (zh) 一种线缆固定装置及机器人
CN212635768U (zh) 手指结构及机器人
CN209747807U (zh) 一种具有防尘功能的计算机用usb连接口
CN116990978A (zh) 一种面罩支架及面罩
CN216956437U (zh) 一种具有防尘尾套的lc连接器
CN214429151U (zh) 护线套、密封结构及电池模组
CN114290378A (zh) 一种具有管线防磨结构的工业机器人及内部管线布置方法
CN211201479U (zh) 一种硅胶挂锁防水防尘套
CN210565866U (zh) 38°单双联万向节
CN111890340A (zh) 肘部结构、机械臂以及机器人
CN220455995U (zh) 一种地球仪
CN212083731U (zh) 一种方便组装的光纤连接器外壳
CN218548978U (zh) 一种抗震动的伺服连接器
CN215681997U (zh) 一种工业机器人双输出轴伺服电机
CN218875499U (zh) 机器人关节及机器人
CN212968407U (zh) 一种滑环连接器
CN215892153U (zh) 一种多功能吊式灯口
CN217742053U (zh) 一种规约转换器壳体
CN218632566U (zh) 用于浮动连接器插座的密封套
CN216015915U (zh) 一种带有保护机构的重载电连接器插头
CN215487642U (zh) 一种主动杆防水用油封
CN216633624U (zh) 一种安装便捷的盔甲式防护罩
CN219676923U (zh) 一种耐磨损型卡钳电机线束
CN214062675U (zh) 一种用于铰链体驱动装置的滑块总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