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09160U - 设有柳叶形3d凸起非织造布的吸收制品 - Google Patents
设有柳叶形3d凸起非织造布的吸收制品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409160U CN217409160U CN202220717007.5U CN202220717007U CN217409160U CN 217409160 U CN217409160 U CN 217409160U CN 202220717007 U CN202220717007 U CN 202220717007U CN 217409160 U CN217409160 U CN 21740916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af
- shaped
- willow
- layer
- woven fabric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设有柳叶形3D凸起非织造布的吸收制品,该吸收制品包括透液性顶层、不透液性底层和吸收芯层,其中,透液性顶层采用柳叶形3D凸起非织造布,或/和在吸收芯层内设柳叶形3D凸起非织造布,该柳叶形3D凸起非织造布主要由第一非织造布层和第二非织造布层组成,并通过压点复合连接为一体,在第一非织造布层上沿幅宽方向间隔地设有若干列的凸起列,每一列凸起列均由若干个的柳叶形3D凸起沿纵向方向分别向两端部延伸、排列而成,在每两相邻列的凸起列之间,柳叶形3D凸起为错位分布或对齐分布;在柳叶形3D凸起的下缘位置设有复数个的压点而形成柳叶形压合轨迹,柳叶形压合轨迹使得柳叶形3D凸起形成稳定的3D立体结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卫生用品领域,具体涉及设有柳叶形3D凸起非织造布的吸收制品。
背景技术
在一次性卫生用品领域,由于非织造布的结构及其性能对婴童纸尿裤、婴童学步裤、成人纸尿裤、女性卫生巾等产品的使用性能影响较大,如在消费者使用时经常出现吸液速度慢、回渗量大、干爽性差的现象,进而造成婴幼儿红臀的问题。为了改善消费者的使用体验,本领域技术人员研发了一种具有3D凸起的非织造布,包括:
其一、单层凹凸结构非织造布:即单层压纹打孔纤维制品具备凹凸空腔形状和一定的立体效果,但是单层压纹打孔纤维制品存在以下缺陷和未解决的问题:(1)单层压纹纤维制品立体保持性很差,厚度和立体效果在制作成卷状材料时会降低很多;(2)在用它制成尿裤或卫生巾时由于制程的工艺拉伸及使用胶水粘合在其他材料上时会极大地降低立体效果;(3)也会影响到透气和干爽性;(4)美观程度也会受到影响。可见,传统单层3D非织造布在机台设备上使用时经常遇到材料变形严重,材料幅宽窄缩程度大,造成产品合格率低;另据长期生产现场问题分析,在生产机台的张力作用下纤维被纵向拉伸,导致原半球形3D凸起变成椭圆中心凸起,凸起高度变低,且纵向延伸,横向变窄,且矮椭圆中心凸起对尿液的均匀导流分配不如高圆中心凸起,造成材料变形。
其二、双层层凹凸结构非织造布:即表层做成3D中空立体,底层用热粘合作为支撑。但上述热合中空立体双层仍存在以下缺陷和未解决的问题:(1)在制作过程中的收卷环节,3D中空立体会变得扁平,形状也会变得歪歪扭扭不规则不整齐;(2)使用此材料进行尿裤卫生巾等产品制作时,工艺拉伸会进一步降低3D立体效果和柔软度;(3)立体效果下降会影响渗透性能,客户使用舒适度,立体感和美观。
因此,现有技术CN208756334U提供了一种压花的纸尿布及纸尿裤,属于个人卫生用品领域,该纸尿布进行热轧和刺孔工艺结合,并在热风无纺布3D凸起点周围间断等距分布,不同位置固化部分无纺布纤维,起到提高3D面层材料整体结构强度,最终达到此3D面层材料在上机使用时不会轻易变形,且支撑住3D凸起,维持挺度和花型,长久性的将宝宝排泄物与皮肤隔离,起到预防红臀的作用。
此外,现有技术CN112455014A提供了一种三层复合纤维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装置、应用。复合纤维材料包括底层、填充层和表层,所述底层、填充层和表层通过粘合部分进行三层复合;其中,所述表层上包括3D凸起部分和凹陷部分;其中,所述表层在3D凸起部分具有贯通表层的开孔,所述填充层充满表层3D凸起部分和底层之间的空腔,三层材料相互在粘合部分粘合及在粘合部分以外的部分保持不粘合的接触。该三层复合纤维材料所形成的无粘合实心3D凸起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减少接触面积,增加层次立体感和在使用时保持很好的弹性,提升层与层之间的层和强度以解决分层问题,增强干爽性、透气性、美观性、舒适性和体验感,有效减少液体回渗和有效减少稀便接触和附着皮肤。
然而,现有技术中3D凸起均采用半球形3D凸起,虽然该半球形3D凸起有利于较少稀便接触和附着皮肤,降低液体回渗,但此种结构会影响液体在非织造布表面的有效、快速扩散,而且美观度差,因扩散不足而导致产品的扩散吸收利用率有待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设有柳叶形3D凸起非织造布的吸收制品,该产品的透液性顶层(面层),或/和芯体包覆层使用柳叶形3D凸起非织造布,能够有效导流液体在透液性顶层表面的扩散,提高液体扩散和渗透速度,同时也提高芯体吸收芯层的扩散吸收利用率。通过设置加强结构来提高柳叶形3D凸起非织造布的表层与位于表层以下的结构层的结合强度,既避免了胶合影响产品的柔软度,也避免了使用时各层之间脱层的问题,并提高产品凸起的整体美观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实现:设有柳叶形3D凸起非织造布的吸收制品,所述吸收制品包括透液性顶层、不透液性底层以及设置于所述透液性顶层与不透液性底层之间的吸收芯层,其结构特点特征在于:所述透液性顶层采用柳叶形3D凸起非织造布,或/和所述吸收芯层由芯体层以及包覆所述芯体层的包裹层构成,所述包裹层采用柳叶形3D凸起非织造布。
所述柳叶形3D凸起非织造布包括非织造布本体,所述非织造布本体主要由第一非织造布层和第二非织造布层组成,所述第一非织造布层和第二非织造布层之间通过压点复合连接为一体,其具有如下结构特点:
在所述第一非织造布层上沿第一非织造布层的幅宽方向,间隔地设有若干列的凸起列,每一列所述凸起列均由若干个的柳叶形3D凸起沿第一非织造布层的纵向方向分别向两端部延伸、排列而成,在每两相邻列的所述凸起列之间,所述柳叶形3D凸起为错位分布或对齐分布。
在所述柳叶形3D凸起的下缘位置,周向环绕所述柳叶形3D凸起间隔地设有复数个的所述压点而形成柳叶形压合轨迹,所述柳叶形压合轨迹使得柳叶形3D凸起形成稳定的3D立体结构。
优选地,位于两相邻列的所述柳叶形3D凸起为错位分布,在每列两相邻的柳叶形3D凸起与相邻列错位分布的两所述柳叶形3D凸起之间具有非凸起区域,在所述非凸起区域内设有由复数个压点间隔设置而成的加强压合链。
优选地,所述加强压合链将所述非凸起区域分割为具有中心对称关系的第一非凸起区域和第二非凸起区域。
优选地,所述加强压合链的分布轨迹依照所述柳叶形3D凸起的弧形曲边线设置。
优选地,所述柳叶形3D凸起是具有中心对称关系的凸起。
优选地,每一所述柳叶形3D凸起两端部间的距离为11-18mm,而位于其两端部之间的凸起主干的幅宽为5-8mm。
优选地,在同一列所述凸起列内,两相邻所述柳叶形3D凸起之间均为等间距间隔分布,并在间隔区域设置至少一个的所述压点,所述压点使得两相邻所述柳叶形压合轨迹间的边线轨迹可自然衔接。
优选地,位于柳叶形压合轨迹头端部的所述压点,与位于相邻柳叶形压合轨迹尾端部的所述压点在所述间隔区域完全重叠,从而在所述间隔区域形成一个所述压点。
优选地,所有所述压点均为等间距间隔分布,所述压点采用直径为0.5-0.9mm的超声波压点。
优选地,两间隔分布的所述凸起列之间的距离为13-20mm,对于相邻列两错位分布的柳叶形3D凸起,二者凸起主干之间的间距为4-6mm,而首尾部之间的间距为2-4mm。
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有益效果为: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将柳叶形3D凸起非织造布可以作为吸收制品的透液性顶层(面层)或/和芯体包覆层使用,其对液体具有导流液体扩散的作用,能够有效导流液体在透液性顶层(面层)的扩散,提高液体扩散和渗透速度,从而也提高芯体的扩散吸收利用率,同时,降低液体回渗和有效减少稀便接触和附着皮肤。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加强压合链提高第一层与位于第一层以下的第二层(结构层)的结合强度,使得产品既具有较优异的柔软度,也避免了使用时各层之间脱层的问题。此外,柳叶形3D凸起的分布排列也使得产品的整体美观性较高,提高消费者的体验感受。
附图说明
图1是设有柳叶形3D凸起非织造布的吸收制品示意图。
图2是对图1沿M-M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以柳叶形3D凸起非织造布为包裹层的吸收芯层结构示意图。
图4是柳叶形3D凸起非织造布示意图。
图5是加强压合链示意图。
图6是柳叶形3D凸起与柳叶形压合轨迹的放大示意图。
图7是对图4、图6沿N-N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且不应被看作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基于本发明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第一”、“第二”或“第三”等,都是为了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对于方位词,如使用术语“中心”、“横向”、“纵向”、“水平”、“垂直”、“顶”、“底”、“内”、“外”、“上”、“下”、“前”、“后”、“左”、“右”、“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乃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且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所以也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发明的具体保护范围。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固接”或“固定连接”,应作广义理解,即两者之间没有位移关系和相对转动关系的任何连接方式,也就是说包括不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连为一体以及通过其他装置或元件固定连接。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如使用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变形,意图在于“包含但不限于”。
请同时参阅附图1-7。吸收制品1包括透液性顶层、不透液性底层6以及设置于所述透液性顶层与不透液性底层之间的吸收芯层2。此外,在吸收制品的纵向两侧边分别设置有防侧漏隔边3,以及为了穿戴及其舒适性而设置的闭合系统以及弹性系统,如弹性腰围。其中,不透液性底层6由透气底膜61和纺粘非织造布62复合而成。吸收制品1的结构特点特征在于:所述透液性顶层采用柳叶形3D凸起非织造布100,从而形成本实用新型的设有柳叶形3D凸起非织造布的吸收制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吸收芯层2由芯体层20以及包覆所述芯体层的包裹层构成,该包裹层采用柳叶形3D凸起非织造布100。
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同时将透液性顶层、包裹层均采用柳叶形3D凸起非织造布100。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柳叶形3D凸起非织造布100通过以下的实施方式进行实现:
柳叶形3D凸起非织造布100包括非织造布本体,所述非织造布本体主要由第一非织造布层101和第二非织造布层102组成,在此实施方式基础上,还可以在第二非织造布层102之下依次叠合第三非织造布层、第四非织造布层,等。
具体地,在所述第一非织造布层101上沿第一非织造布层的幅宽方向,通过凸起工艺间隔地设有若干列的凸起列,如凸起列11、凸起列21、凸起列12、凸起列22、凸起列13、凸起列23、凸起列14、凸起列24、凸起列15、凸起列25、凸起列16、凸起列26、凸起列17、凸起列27以及凸起列18。其中:每一列所述凸起列均由若干个的柳叶形3D凸起沿第一非织造布层的纵向方向分别向两端部延伸、排列而成,以凸起列11为例,该凸起列由柳叶形3D凸起31、柳叶形3D凸起32、柳叶形3D凸起33、柳叶形3D凸起34、柳叶形3D凸起35、柳叶形3D凸起36。其中,这些柳叶形3D凸起的垂直投影面为柳叶形状。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上述所有柳叶形3D凸起均是具有中心对称关系的凸起。具体地,每一所述柳叶形3D凸起两端部间的距离L2为11-18mm,在具体实施方式中L2优选为15.29mm。而位于其两端部之间凸起主干的幅宽L1为5-8mm,在具体实施方式中L1优选为6.67mm。
为了使得柳叶形3D凸起保持稳定的立体状态,在所述柳叶形3D凸起的下缘位置,周向环绕每一所述柳叶形3D凸起间隔地设有复数个的所述压点4,压点4为热接合点,在具体实施方式中通过超声波热合形成,从而环绕柳叶形3D凸起形成柳叶形压合轨迹,所述柳叶形压合轨迹起到支撑柳叶形3D凸起的作用,使得柳叶形3D凸起形成稳定的3D立体结构。具体地,所有所述压点4均为等间距间隔分布,所述压点4采用直径R为0.5-0.9mm的超声波压点。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在每两相邻列的所述凸起列之间,所述柳叶形3D凸起为错位分布,但也可以选择对齐分布。具体地,在位于两相邻列的所述柳叶形3D凸起为错位分布,在每列两相邻的柳叶形3D凸起与相邻列错位分布的两所述柳叶形3D凸起之间具有非凸起区域,在所述非凸起区域内设有由复数个压点4间隔设置而成的加强压合链5。该加强压合链5将所述非凸起区域分割为具有中心对称关系的第一非凸起区域51和第二非凸起区域52。在具体实施方式中,该加强压合链5可以采用各种分布轨迹,但优选所述加强压合链5的分布轨迹依照所述柳叶形3D凸起的弧形曲边线设置,使得图案整体更加柔和、自然,美观性优。
在同一列所述凸起列内,两相邻所述柳叶形3D凸起之间均为等间距间隔分布,并在间隔区域设置至少一个的所述压点4,该压点4使得两相邻所述柳叶形压合轨迹间的边线轨迹可自然衔接。
具体地,在间隔区域设置一个的压点4A,并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实施:
位于柳叶形压合轨迹头端部的所述压点4A,与位于相邻柳叶形压合轨迹尾端部的所述压点4B在所述间隔区域完全重叠,即:位于两相邻所述柳叶形压合轨迹间的首尾压点4完全重叠,从而在所述间隔区域形成一个所述压点。
具体地,两间隔分布的所述凸起列之间的距离L3为13-20mm,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优选L3为17.2mm。
具体地,对于相邻列两错位分布的柳叶形3D凸起,如柳叶形3D凸起37、柳叶形3D凸起38,二者凸起主干之间的间距L5为4-6mm,优选L5为4.96mm,而首尾部之间的间距L6为2-4mm,优选为2.3mm。
在上述实施方式基础上,还可以在所述非凸起区域采用超声波压点和导流孔隙间位设置,也可以对于每一柳叶形3D凸起,在相邻的两个热接合点之间设置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导流孔隙,即用部分导流孔隙替换压点,从而促进非织造布对液体的渗透与扩散作用。其中,所述导流孔隙为仅垂直贯穿上层无纺布而形成的半连通孔隙,或同时垂直贯穿上层无纺布、下层无纺布而形成的全连通孔隙。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实用新型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设有柳叶形3D凸起非织造布的吸收制品,所述吸收制品包括透液性顶层、不透液性底层以及设置于所述透液性顶层与不透液性底层之间的吸收芯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液性顶层采用柳叶形3D凸起非织造布,或/和所述吸收芯层由芯体层以及包覆所述芯体层的包裹层构成,所述包裹层采用柳叶形3D凸起非织造布,所述柳叶形3D凸起非织造布主要由第一非织造布层和第二非织造布层组成,并通过压点复合连接为一体,其中:
在所述第一非织造布层上沿第一非织造布层的幅宽方向,间隔地设有若干列的凸起列,每一列所述凸起列均由若干个的柳叶形3D凸起沿第一非织造布层的纵向方向分别向两端部延伸、排列而成,在每两相邻列的所述凸起列之间,所述柳叶形3D凸起为错位分布或对齐分布;
在所述柳叶形3D凸起的下缘位置,周向环绕所述柳叶形3D凸起间隔地设有复数个的所述压点而形成柳叶形压合轨迹,所述柳叶形压合轨迹使得柳叶形3D凸起形成稳定的3D立体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有柳叶形3D凸起非织造布的吸收制品,其特征在于:位于两相邻列的所述柳叶形3D凸起为错位分布,在每列两相邻的柳叶形3D凸起与相邻列错位分布的两所述柳叶形3D凸起之间具有非凸起区域,在所述非凸起区域内设有由复数个压点间隔设置而成的加强压合链。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设有柳叶形3D凸起非织造布的吸收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压合链将所述非凸起区域分割为具有中心对称关系的第一非凸起区域和第二非凸起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设有柳叶形3D凸起非织造布的吸收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压合链的分布轨迹依照所述柳叶形3D凸起的弧形曲边线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有柳叶形3D凸起非织造布的吸收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柳叶形3D凸起是具有中心对称关系的凸起。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设有柳叶形3D凸起非织造布的吸收制品,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柳叶形3D凸起两端部间的距离为11-18mm,而位于其两端部之间的凸起主干的幅宽为5-8mm。
7.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所述的设有柳叶形3D凸起非织造布的吸收制品,其特征在于:在同一列所述凸起列内,两相邻所述柳叶形3D凸起之间均为等间距间隔分布,并在间隔区域设置至少一个的所述压点,所述压点使得两相邻所述柳叶形压合轨迹间的边线轨迹可自然衔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设有柳叶形3D凸起非织造布的吸收制品,其特征在于:位于柳叶形压合轨迹头端部的所述压点,与位于相邻柳叶形压合轨迹尾端部的所述压点在所述间隔区域完全重叠,从而在所述间隔区域形成一个所述压点。
9.根据权利要求1-5、8任一所述的设有柳叶形3D凸起非织造布的吸收制品,其特征在于:所有所述压点均为等间距间隔分布,所述压点采用直径为0.5-0.9mm的超声波压点。
10.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所述的设有柳叶形3D凸起非织造布的吸收制品,其特征在于:两间隔分布的所述凸起列之间的距离为13-20mm,对于相邻列两错位分布的柳叶形3D凸起,二者凸起主干之间的间距为4-6mm,而首尾部之间的间距为2-4m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717007.5U CN217409160U (zh) | 2022-03-29 | 2022-03-29 | 设有柳叶形3d凸起非织造布的吸收制品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717007.5U CN217409160U (zh) | 2022-03-29 | 2022-03-29 | 设有柳叶形3d凸起非织造布的吸收制品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409160U true CN217409160U (zh) | 2022-09-13 |
Family
ID=831808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717007.5U Active CN217409160U (zh) | 2022-03-29 | 2022-03-29 | 设有柳叶形3d凸起非织造布的吸收制品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409160U (zh) |
-
2022
- 2022-03-29 CN CN202220717007.5U patent/CN21740916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975804B2 (ja) | 波形模様を備える婦人衛生物品 | |
JP3748763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JP6203907B1 (ja) | 吸収性物品 | |
JP2010148730A (ja) | 吸収性物品の表面シート | |
JP4678632B2 (ja) | 折り返し部を有する吸収体製品 | |
CN101491472A (zh) | 一种处理人体排泄物的吸收体及其制造方法 | |
TW200808276A (en) | Sheet member, high-density area containing sheet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disposable diaper using sheet member | |
CN103027791A (zh) | 一种一次性吸收物品 | |
JP2013198693A (ja) | テープ型おむつ及びテープ型おむつの製造方法 | |
CN112455014A (zh) | 一种三层复合纤维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装置、应用 | |
CN218684946U (zh) | 一种成型较好的卫生用品 | |
WO2020027051A1 (ja) | 吸収性物品 | |
CN217409160U (zh) | 设有柳叶形3d凸起非织造布的吸收制品 | |
CN217418954U (zh) | 一种柳叶形3d凸起非织造布 | |
CN108357183B (zh) | 一种具有双面凸起的开孔立体片材及其成型方法 | |
CN215020586U (zh) | 一种卫生巾 | |
ES2846198T3 (es) | Material de múltiples capas que comprende al menos una capa de material textil no tejido | |
CN203001261U (zh) | 一种一次性吸收物品 | |
CN215192982U (zh) | 一种气垫型穿戴用吸收性用品 | |
JP2006129891A (ja) | 吸収性物品 | |
CN201154037Y (zh) | 一种处理人体排泄物的吸收体 | |
CN217409150U (zh) | 一种无纺布 | |
CN217409149U (zh) | 一种无纺布构造与含有该构造的无纺布 | |
CN206120574U (zh) | 一种卫生用品的复合立体片材 | |
CN113509318A (zh) | 一种用于一次性吸收用品的气垫和芯体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