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04750U - 一种防盗感应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盗感应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404750U CN217404750U CN202221151651.7U CN202221151651U CN217404750U CN 217404750 U CN217404750 U CN 217404750U CN 202221151651 U CN202221151651 U CN 202221151651U CN 217404750 U CN217404750 U CN 21740475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pacitor
- resistor
- terminal
- grounded
- p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Amplifi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盗感应系统,包括MCU、信号放大处理模块、电源管理模块、无线信号输出模块、执行模块、传感器和远端接收设备;传感器与信号放大处理模块连接,信号放大处理模块与MCU连接;MCU与执行模块连接;MCU与无线信号输出模块,无线信号输出模块与交互平台连接,交互平台与远端接收设备连接;电源管理模块与信号放大处理模块以及MCU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电源管理模块使得整体电压更为稳定,并且通过信号放大处理模块将传感器收集的信号放大使得本实用新型更为精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盗系统领域,更涉及一种防盗感应系统。
背景技术
防盗报警系统是指当非法侵入防范区时,引起报警的装置,它是用来发出出现危险情况信号的。防盗报警系统就是用探测器对建筑内外重要地点和区域进行布防。它可以及时探测非法入侵,并且在探测到有非法人侵时,及时向有关人员示警;譬如门磁开关、玻璃破碎报警器等可有效探测外来的人侵,红外探测器可感知人员在楼内的活动等。一旦发生入侵行为,能及时记录入侵的时间、地点,同时通过报警设备发出报警信号。
但是当前防盗感应系统的传感器误报率高,容易受温度、风、阳光的干扰,干扰信号在传感器输出波形上的表现是低速缓慢的抖动漂移,当漂移的幅度达到传感器的控制门槛时引起误报,按现有的同类产品的处理方法,这个时候就会引起一次误报,因此同时也限制了同类产品的应用范围,因此现有的热缩电产品不适合户外的白天应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低成本、可远程操控的一种防盗感应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防盗感应系统,包括MCU、信号放大处理模块、电源管理模块、无线信号输出模块、执行模块、传感器和远端接收设备;传感器与信号放大处理模块连接,信号放大处理模块与MCU连接;MCU与执行模块连接;MCU与无线信号输出模块,无线信号输出模块与交互平台连接,交互平台与远端接收设备连接;电源管理模块与信号放大处理模块以及MCU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无线信号输出模块包括电路控制开关SUN、稳压电源J12、发射芯片U4、稳压芯片U5、二极管D2、二极管D3、发光二极管D10、二极管D92、电容C2、电容C5、电容C11、电容C14、电容C15、电容C16、电容C17、电容C18、电容C22、电容C23、电容C24、电容C25、电容C27、电容C28、电容C31、电阻R4、固定电阻R9、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8、电阻R31、电阻R32、电阻R33、电阻R95、三极管N1、三极管N2、通断开关N3、通断开关N6、电池BT1、天线E3、有极性电容E7、有极性电容C26、电感线圈L2、电感线圈L3、电感线圈L4、电感线圈L5、电感线圈L6、插头X1;
稳压电源J12的1号端接地,稳压电源J12的2号端与二极管D92的1号端连接;二极管D92的2号端与电容C31的1号端、电阻R31的1号端、三极管N1的1号端以及通断开关N6的1端连接;电容C3的2号端接地;电阻R31的2号端与电阻R32的2号端以及二极管D3的1号端连接;二极管D3的2号端接地;电阻R32的1号端与三极管N1的2号端连接;三极管N1的3号端与电阻R33的1号端以及通断开关N6的2号端连接;电阻R33的2号端接地;
通断开关N6的3号端与电路控制开关SUN的1号端、电阻R6的1号端、电阻R18的1号端、电容C25的1号端以及稳压芯片U5的2号引脚连接,并且在其六者之间还设置有接入电源;电路控制开关SUN的2号端、电阻R6的2号端、电容C25的2号端接地以及稳压芯片U5的1号引脚均接地;电阻R18的2号端与ADSUN连接;
稳压芯片U5的3号引脚与发光二极管D10的1号端、电容C27的1号端以及二极管D2的1号端连接;发光二极管D10的2号端与电阻R95的1号端连接,电阻R95的2号端与SUNOK连接;电容C27的2号端接地;二极管D2的2号端与电池BT1的1号端、电容C23的1号端、有极性电容E7的1号端以及通断开关N3的1号端连接;电池BT1的2号端、电容C23的2号端以及有极性电容E7的2号端接地;
通断开关N3的2号端与RFON连接;通断开关N3的3号端与有极性电容C26的1号端、电容C5的1号端、电阻R4的1号端、电容C2的1号端、固定电阻R9的1号端、电容C14的1号端、电容C11的1号端、电感线圈L2的1号端、电感线圈L3的1号端以及发射芯片U4的6号引脚连接;电容C2的2号端、电容C14的2号端以及电容C11的2号端接地;固定电阻R9的2号端与电容C16的1号端以及电感线圈L5的1号端连接;电感线圈L2的2号端与电容C18的2号端以及电阻R15的1号端连接;电容C16的2号端以及电容C18的1号端接地;
发射芯片U4的1号引脚与插头X1的1号引脚连接,插头X1的2号引脚、3号引脚以及4号引脚接地;发射芯片U4的2号引脚接地;发射芯片U4的3号引脚与RFDATA连接;发射芯片U4的4号引脚与RFCLK连接;发射芯片U4的5号引脚与电感线圈L5的2号端以及电容C24的1号端连接;
电容C24的2号端与电容C28的1号端以及电感线圈L6的1号端连接,电容C28的2号端接地;电感线圈L6的2号端与电阻R15的2号端、电阻R16的1号端以及三极管N2的1号端连接,电阻R16的2号端接地;
三极管N2的3号端接地;三极管N2的2号端与电感线圈L3的2号端、电容C22的1号端以及电感线圈L4的1号端连接,电容C22的2号端接地;电感线圈L4的2号端与电容C15的2号端以及电容C17的1号端连接;电容C17的2号端接地;电容C15的1号端与天线E3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有极性电容E7的1号端为正极;有极性电容C26的1号端为正极。
进一步的,所述信号放大处理模块包括集成芯片U1、运算放大器U2A、运算放大器U2B、运算放大器U2C、运算放大器U2D、电感线圈L1、电容C1、电容C3、电容C4、电容C7、电容C8、电容C9、电容C10、电容C12、电容C13、电容C19、电容C20、电容C30、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5、电阻R7、电阻R8、电阻R13、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20、电阻R24、有极性电容E1、有极性电容E2、有极性电容E4、有极性电容E6;
集成芯片U1的1号引脚与电感线圈L1的1号端以及电容C1的1号端连接;集成芯片U1的2号引脚与电阻R1的1号端以及电容C1的2号端连接;电容C1的3号端接地;
电感线圈L1的2号端与电容C3的1号端、有极性电容E2的1号端以及电阻R3的1号端连接;电容C3的2号端以及有极性电容E2的2号端接地;电阻R3的2号端与电容C4的1号端以及有极性电容E4的1号端连接;电容C4的2号端以及有极性电容E4的2号端接地;
电阻R1的2号端与电阻R10的1号端、电容C8的1号端以及电阻R2的1号端连接;电阻R10的2号端以及电容C8的2号端接地;电阻R2的2号端与电容C9的1号端以及运算放大器U2C的10号引脚连接;电容C9的2号端接地;
运算放大器U2C的9号引脚与电容C12的1号端、电阻R12的1号端、电容C10的1号端以及电阻R11的2号端连接,电容C10的2号端接地;电阻R11的1号端与电阻R20的2号端连接,电阻R20的1号端与有极性电容E1的1号端连接,有极性电容E1的2号端接地;运算放大器U2C的8号引脚与电阻R5的1号端、
电容C12的2号端、电阻R12的2号端以及电容C19的1号端连接,电容C19的2号端接地;电阻R5的2号端与有极性电容E6的1号端以及电容C13的1号端连接,电容C13的2号端接地;
运算放大器U2B的6号引脚与极性电容E6的2号端、电阻R7的1号端以及电容C7的1号端连接;运算放大器U2B的7号引脚与电容C7的2号端、电阻R7的2号端以及电阻R24的1号端连接,电阻R24的2号端与电容C30的1号端以及VIN连接,电容C30的2号端接地;运算放大器U2B的5号引脚与电容C20的1号端、电阻R8的2号端以及电阻R13的1号端连接,电容C20的2号端以及电阻R13的2号端接地,电阻R8的1号端与电源管理模块连接。
运算放大器U2A的1号端与运算放大器U2A的2号端连接,运算放大器U2A的3号端接地,运算放大器U2A的4号端与电源管理模块连接;运算放大器U2A的11号端接地;
运算放大器U2D的12号端接地,运算放大器U2D的13号端与运算放大器U2D的14号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有极性电容E1的1号端为正极;有极性电容E2的1号端为正极;有极性电容E4的1号端为正极;有极性电容E6的2号端为正极;
进一步的,所述MCU包括控制单元U6、电阻R14、有极性电容E5、电阻R23、稳压芯片U3;
控制单元U6的1号引脚接地;控制单元U6的2号引脚与电阻R14的2号端连接,电阻R14的1号端与电源管理模块连接;电阻R14的20号引脚与有极性电容E5的1号端以及电阻R23的1号端连接,有极性电容E5的2号端接地;电阻R23的2号端与稳压芯片U3的2号引脚连接,且其两者与VDD连接;稳压芯片U3的1号引脚与BATJC连接,稳压芯片U3的3号引脚接地。
进一步的,有极性电容E5的1号端为正极。
进一步的,所述执行模块包括轻触开关S2、发光二极管D9、电阻R21、电阻R44、三极管N5、喇叭SP1;
轻触开关S2的1号引脚接地;
喇叭SP1的1号端与发光二极管D9的1号端连接,发光二极管D9的2号端与电阻R44的1号端连接,电阻R44的2号端与LED1连接;
喇叭SP1的1号端与三极管N5的1号端连接;三极管N5的2号端与电阻R21的2号端连接,电阻R21的1号端与SPK连接;三极管N5的3号端接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当没有人走过的时候以及干扰信号出现的时候,这个斜率数值是以0为中心点的正负小范围内波动;当人走过的时候,这个斜率数字会变成大正数,然后在短时间内会由大的正数,转化成大的负数;同时信号幅度的电压值也会大幅度的偏移中心点,超过触发门槛;通过检测波形的斜率的数值出现由小数值向大正数转化,然后短时间内向大负数转化的同时,波形电压超过门槛时结合起来,你来确定是否有人走过;同时通过设定不同的斜率门槛与幅度门槛,来调整不同的灵敏度;
相较于现有的技术,本实用新型的误报率更低,并且避免受温度、风、阳光的干扰引起误报,使得本实用新型得出的结论更为准确;避免了因为误报导致的各类成本的生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框架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无线信号输出模块和电源管理模块电路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源管理模块J12所在区域电路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源管理模块U5所在区域电路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无线信号输出模块电路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信号放大处理模块电路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信号放大处理模块U1处电路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信号放大处理模块U2B处电路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信号放大处理模块U2A、U2D处电路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MCU电路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执行模块电路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静态时输出信号波状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有干扰信号时波状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人触发信号时波状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应当说明的是,实施例只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阐述,其目的是为了让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
如图1-14所示,一种防盗感应系统,包括MCU、信号放大处理模块、电源管理模块、无线信号输出模块、执行模块、传感器和远端接收设备;传感器与信号放大处理模块连接,信号放大处理模块与MCU连接;MCU与执行模块连接;MCU与无线信号输出模块,无线信号输出模块与交互平台连接,交互平台与远端接收设备连接;电源管理模块与信号放大处理模块以及MCU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电源管理模块使得整体电压更为稳定,并且通过信号放大处理模块将传感器收集的信号放大使得本实用新型更为精确。
其中传感器信号的采集采用热红外技术,其很容易受到外接的影响,尤其是夏季的时候,MCU采集到传感器数据后,通过的人体会引起传感器不同的波动,数据通过判断出现波形斜率的突变,且结合幅度达标后,为有效报警,进行信息传输到相应终端。
进一步的,所述无线信号输出模块包括电路控制开关SUN、稳压电源J12、发射芯片U4、稳压芯片U5、二极管D2、二极管D3、发光二极管D10、二极管D92、电容C2、电容C5、电容C11、电容C14、电容C15、电容C16、电容C17、电容C18、电容C22、电容C23、电容C24、电容C25、电容C27、电容C28、电容C31、电阻R4、固定电阻R9、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8、电阻R31、电阻R32、电阻R33、电阻R95、三极管N1、三极管N2、通断开关N3、通断开关N6、电池BT1、天线E3、有极性电容E7、有极性电容C26、电感线圈L2、电感线圈L3、电感线圈L4、电感线圈L5、电感线圈L6、插头X1;
稳压电源J12的1号端接地,稳压电源J12的2号端与二极管D92的1号端连接;二极管D92的2号端与电容C31的1号端、电阻R31的1号端、三极管N1的1号端以及通断开关N6的1端连接;电容C3的2号端接地;电阻R31的2号端与电阻R32的2号端以及二极管D3的1号端连接;二极管D3的2号端接地;电阻R32的1号端与三极管N1的2号端连接;三极管N1的3号端与电阻R33的1号端以及通断开关N6的2号端连接;电阻R33的2号端接地;
通断开关N6的3号端与电路控制开关SUN的1号端、电阻R6的1号端、电阻R18的1号端、电容C25的1号端以及稳压芯片U5的2号引脚连接,并且在其六者之间还设置有接入电源;电路控制开关SUN的2号端、电阻R6的2号端、电容C25的2号端接地以及稳压芯片U5的1号引脚均接地;电阻R18的2号端与ADSUN连接;
稳压芯片U5的3号引脚与发光二极管D10的1号端、电容C27的1号端以及二极管D2的1号端连接;发光二极管D10的2号端与电阻R95的1号端连接,电阻R95的2号端与SUNOK连接;电容C27的2号端接地;二极管D2的2号端与电池BT1的1号端、电容C23的1号端、有极性电容E7的1号端以及通断开关N3的1号端连接;电池BT1的2号端、电容C23的2号端以及有极性电容E7的2号端接地;
通断开关N3的2号端与RFON连接;通断开关N3的3号端与有极性电容C26的1号端、电容C5的1号端、电阻R4的1号端、电容C2的1号端、固定电阻R9的1号端、电容C14的1号端、电容C11的1号端、电感线圈L2的1号端、电感线圈L3的1号端以及发射芯片U4的6号引脚连接;电容C2的2号端、电容C14的2号端以及电容C11的2号端接地;固定电阻R9的2号端与电容C16的1号端以及电感线圈L5的1号端连接;电感线圈L2的2号端与电容C18的2号端以及电阻R15的1号端连接;电容C16的2号端以及电容C18的1号端接地;
发射芯片U4的1号引脚与插头X1的1号引脚连接,插头X1的2号引脚、3号引脚以及4号引脚接地;发射芯片U4的2号引脚接地;发射芯片U4的3号引脚与RFDATA连接;发射芯片U4的4号引脚与RFCLK连接;发射芯片U4的5号引脚与电感线圈L5的2号端以及电容C24的1号端连接;
电容C24的2号端与电容C28的1号端以及电感线圈L6的1号端连接,电容C28的2号端接地;电感线圈L6的2号端与电阻R15的2号端、电阻R16的1号端以及三极管N2的1号端连接,电阻R16的2号端接地;
三极管N2的3号端接地;三极管N2的2号端与电感线圈L3的2号端、电容C22的1号端以及电感线圈L4的1号端连接,电容C22的2号端接地;电感线圈L4的2号端与电容C15的2号端以及电容C17的1号端连接;电容C17的2号端接地;电容C15的1号端与天线E3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有极性电容E7的1号端为正极;有极性电容C26的1号端为正极。
进一步的,所述信号放大处理模块包括集成芯片U1、运算放大器U2A、运算放大器U2B、运算放大器U2C、运算放大器U2D、电感线圈L1、电容C1、电容C3、电容C4、电容C7、电容C8、电容C9、电容C10、电容C12、电容C13、电容C19、电容C20、电容C30、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5、电阻R7、电阻R8、电阻R13、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20、电阻R24、有极性电容E1、有极性电容E2、有极性电容E4、有极性电容E6;
集成芯片U1的1号引脚与电感线圈L1的1号端以及电容C1的1号端连接;集成芯片U1的2号引脚与电阻R1的1号端以及电容C1的2号端连接;电容C1的3号端接地;
电感线圈L1的2号端与电容C3的1号端、有极性电容E2的1号端以及电阻R3的1号端连接;电容C3的2号端以及有极性电容E2的2号端接地;电阻R3的2号端与电容C4的1号端以及有极性电容E4的1号端连接;电容C4的2号端以及有极性电容E4的2号端接地;
电阻R1的2号端与电阻R10的1号端、电容C8的1号端以及电阻R2的1号端连接;电阻R10的2号端以及电容C8的2号端接地;电阻R2的2号端与电容C9的1号端以及运算放大器U2C的10号引脚连接;电容C9的2号端接地;
运算放大器U2C的9号引脚与电容C12的1号端、电阻R12的1号端、电容C10的1号端以及电阻R11的2号端连接,电容C10的2号端接地;电阻R11的1号端与电阻R20的2号端连接,电阻R20的1号端与有极性电容E1的1号端连接,有极性电容E1的2号端接地;运算放大器U2C的8号引脚与电阻R5的1号端、
电容C12的2号端、电阻R12的2号端以及电容C19的1号端连接,电容C19的2号端接地;电阻R5的2号端与有极性电容E6的1号端以及电容C13的1号端连接,电容C13的2号端接地;
运算放大器U2B的6号引脚与极性电容E6的2号端、电阻R7的1号端以及电容C7的1号端连接;运算放大器U2B的7号引脚与电容C7的2号端、电阻R7的2号端以及电阻R24的1号端连接,电阻R24的2号端与电容C30的1号端以及VIN连接,电容C30的2号端接地;运算放大器U2B的5号引脚与电容C20的1号端、电阻R8的2号端以及电阻R13的1号端连接,电容C20的2号端以及电阻R13的2号端接地,电阻R8的1号端与电源管理模块连接。
运算放大器U2A的1号端与运算放大器U2A的2号端连接,运算放大器U2A的3号端接地,运算放大器U2A的4号端与电源管理模块连接;运算放大器U2A的11号端接地;
运算放大器U2D的12号端接地,运算放大器U2D的13号端与运算放大器U2D的14号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有极性电容E1的1号端为正极;有极性电容E2的1号端为正极;有极性电容E4的1号端为正极;有极性电容E6的2号端为正极;
进一步的,所述MCU包括控制单元U6、电阻R14、有极性电容E5、电阻R23、稳压芯片U3;
控制单元U6的1号引脚接地;控制单元U6的2号引脚与电阻R14的2号端连接,电阻R14的1号端与电源管理模块连接;电阻R14的20号引脚与有极性电容E5的1号端以及电阻R23的1号端连接,有极性电容E5的2号端接地;电阻R23的2号端与稳压芯片U3的2号引脚连接,且其两者与VDD连接;稳压芯片U3的1号引脚与BATJC连接,稳压芯片U3的3号引脚接地。
进一步的,有极性电容E5的1号端为正极。
进一步的,所述执行模块包括轻触开关S2、发光二极管D9、电阻R21、电阻R44、三极管N5、喇叭SP1;
轻触开关S2的1号引脚接地;
喇叭SP1的1号端与发光二极管D9的1号端连接,发光二极管D9的2号端与电阻R44的1号端连接,电阻R44的2号端与LED1连接;
喇叭SP1的1号端与三极管N5的1号端连接;三极管N5的2号端与电阻R21的2号端连接,电阻R21的1号端与SPK连接;三极管N5的3号端接地。
本实用新型数据传输步骤如下:
1. 传感器将检测到的数据信号传递给信号放大处理模块,并通过信号放大处理模块反馈给MCU。
2. MCU将收到的数据信号处理和分析,并对执行模块下达指令。
3. MCU将处理过的信息通过无线信号输出模块上传到交互平台,并通过交互平台将信息传递到远端接收设备(譬如手机)进行提醒。
值得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方案均属于现有的技术,故不作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防盗感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MCU、信号放大处理模块、电源管理模块、无线信号输出模块、执行模块、传感器和远端接收设备;传感器与信号放大处理模块连接,信号放大处理模块与MCU连接;MCU与执行模块连接;MCU与无线信号输出模块,无线信号输出模块与交互平台连接,交互平台与远端接收设备连接;电源管理模块与信号放大处理模块以及MCU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盗感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信号输出模块包括电路控制开关SUN、稳压电源J12、发射芯片U4、稳压芯片U5、二极管D2、二极管D3、发光二极管D10、二极管D92、电容C2、电容C5、电容C11、电容C14、电容C15、电容C16、电容C17、电容C18、电容C22、电容C23、电容C24、电容C25、电容C27、电容C28、电容C31、电阻R4、固定电阻R9、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8、电阻R31、电阻R32、电阻R33、电阻R95、三极管N1、三极管N2、通断开关N3、通断开关N6、电池BT1、天线E3、有极性电容E7、有极性电容C26、电感线圈L2、电感线圈L3、电感线圈L4、电感线圈L5、电感线圈L6、插头X1;
稳压电源J12的1号端接地,稳压电源J12的2号端与二极管D92的1号端连接;二极管D92的2号端与电容C31的1号端、电阻R31的1号端、三极管N1的1号端以及通断开关N6的1端连接;电容C3的2号端接地;电阻R31的2号端与电阻R32的2号端以及二极管D3的1号端连接;二极管D3的2号端接地;电阻R32的1号端与三极管N1的2号端连接;三极管N1的3号端与电阻R33的1号端以及通断开关N6的2号端连接;电阻R33的2号端接地;
通断开关N6的3号端与电路控制开关SUN的1号端、电阻R6的1号端、电阻R18的1号端、电容C25的1号端以及稳压芯片U5的2号引脚连接,并且在其六者之间还设置有接入电源;电路控制开关SUN的2号端、电阻R6的2号端、电容C25的2号端接地以及稳压芯片U5的1号引脚均接地;电阻R18的2号端与AD SUN连接;
稳压芯片U5的3号引脚与发光二极管D10的1号端、电容C27的1号端以及二极管D2的1号端连接;发光二极管D10的2号端与电阻R95的1号端连接,电阻R95的2号端与SUN OK连接;电容C27的2号端接地;二极管D2的2号端与电池BT1的1号端、电容C23的1号端、有极性电容E7的1号端以及通断开关N3的1号端连接;电池BT1的2号端、电容C23的2号端以及有极性电容E7的2号端接地;
通断开关N3的2号端与RF ON连接;通断开关N3的3号端与有极性电容C26的 1号端、电容C5的1号端、电阻R4的1号端、电容C2的1号端、固定电阻R9的1号端、电容C14的1号端、电容C11的1号端、电感线圈L2的1号端、电感线圈L3的1号端以及发射芯片U4的6号引脚连接;电容C2的2号端、电容C14的2号端以及电容C11的2号端接地;固定电阻R9的2号端与电容C16的1号端以及电感线圈L5的1号端连接;电感线圈L2的2号端与电容C18的2号端以及电阻R15的1号端连接;电容C16的2号端以及电容C18的1号端接地;
发射芯片U4的1号引脚与插头X1的1号引脚连接,插头X1的2号引脚、3号引脚以及4号引脚接地;发射芯片U4的2号引脚接地;发射芯片U4的3号引脚与RF DATA连接;发射芯片U4的4号引脚与RF CLK连接;发射芯片U4的5号引脚与电感线圈L5的2号端以及电容C24的1号端连接;
电容C24的2号端与电容C28的1号端以及电感线圈L6的1号端连接,电容C28的2号端接地;电感线圈L6的2号端与电阻R15的2号端、电阻R16的1号端以及三极管N2的1号端连接,电阻R16的2号端接地;
三极管N2的3号端接地;三极管N2的2号端与电感线圈L3的2号端、电容C22的1号端以及电感线圈L4的1号端连接,电容C22的2号端接地;电感线圈L4的2号端与电容C15的2号端以及电容C17的1号端连接;电容C17的2号端接地;电容C15的1号端与天线E3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盗感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极性电容E7的1号端为正极;有极性电容C26的1号端为正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盗感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放大处理模块包括集成芯片U1、运算放大器U2A、运算放大器U2B、运算放大器U2C、运算放大器U2D、电感线圈L1、电容C1、电容C3、电容C4、电容C7、电容C8、电容C9、电容C10、电容C12、电容C13、电容C19、电容C20、电容C30、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5、电阻R7、电阻R8、电阻R13、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20、电阻R24、有极性电容E1、有极性电容E2、有极性电容E4、有极性电容E6;
集成芯片U1的1号引脚与电感线圈L1的1号端以及电容C1的1号端连接;集成芯片U1的2号引脚与电阻R1的1号端以及电容C1的2号端连接;电容C1的3号端接地;
电感线圈L1的2号端与电容C3的1号端、有极性电容E2的1号端以及电阻R3的1号端连接;电容C3的2号端以及有极性电容E2的2号端接地;电阻R3的2号端与电容C4的1号端以及有极性电容E4的1号端连接;电容C4的2号端以及有极性电容E4的2号端接地;
电阻R1的2号端与电阻R10的1号端、电容C8的1号端以及电阻R2的1号端连接;电阻R10的2号端以及电容C8的2号端接地;电阻R2的2号端与电容C9的1号端以及运算放大器U2C的10号引脚连接;电容C9的2号端接地;
运算放大器U2C的9号引脚与电容C12的1号端、电阻R12的1号端、电容C10的1号端以及电阻R11的2号端连接,电容C10的2号端接地;电阻R11的1号端与电阻R20的2号端连接,电阻R20的1号端与有极性电容E1的1号端连接,有极性电容E1的2号端接地;运算放大器U2C的8号引脚与电阻R5的1号端、
电容C12的2号端、电阻R12的2号端以及电容C19的1号端连接,电容C19的2号端接地;电阻R5的2号端与有极性电容E6的1号端以及电容C13的1号端连接,电容C13的2号端接地;
运算放大器U2B的6号引脚与极性电容E6的2号端、电阻R7的1号端以及电容C7的1号端连接;运算放大器U2B的7号引脚与电容C7的2号端、电阻R7的2号端以及电阻R24的1号端连接,电阻R24的2号端与电容C30的1号端以及VIN连接,电容C30的2号端接地;运算放大器U2B的5号引脚与电容C20的1号端、电阻R8的2号端以及电阻R13的1号端连接,电容C20的2号端以及电阻R13的2号端接地,电阻R8的1号端与电源管理模块连接,运算放大器U2A的1号端与运算放大器U2A的2号端连接,运算放大器U2A的3号端接地,运算放大器U2A的4号端与电源管理模块连接;运算放大器U2A的11号端接地;
运算放大器U2D的12号端接地,运算放大器U2D的13号端与运算放大器U2D的14号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防盗感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极性电容E1的1号端为正极;有极性电容E2的1号端为正极;有极性电容E4的1号端为正极;有极性电容E6的2号端为正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盗感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MCU包括控制单元U6、电阻R14、有极性电容E5、电阻R23、稳压芯片U3;
控制单元U6的1号引脚接地;控制单元U6的2号引脚与电阻R14的2号端连接,电阻R14的1号端与电源管理模块连接;电阻R14的20号引脚与有极性电容E5的1号端以及电阻R23的1号端连接,有极性电容E5的2号端接地;电阻R23的2号端与稳压芯片U3的2号引脚连接,且其两者与VDD连接;稳压芯片U3的1号引脚与BAT JC连接,稳压芯片U3的3号引脚接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防盗感应系统,其特征在于,有极性电容E5的1号端为正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盗感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执行模块包括轻触开关S2、发光二极管D9、电阻R21、电阻R44、三极管N5、喇叭SP1;
轻触开关S2的1号引脚接地;
喇叭SP1的1号端与发光二极管D9的1号端连接,发光二极管D9的2号端与电阻R44的1号端连接,电阻R44的2号端与LED1连接;
喇叭SP1的1号端与三极管N5的1号端连接;三极管N5的2号端与电阻R21的2号端连接,电阻R21的1号端与SPK连接;三极管N5的3号端接地。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151651.7U CN217404750U (zh) | 2022-05-13 | 2022-05-13 | 一种防盗感应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151651.7U CN217404750U (zh) | 2022-05-13 | 2022-05-13 | 一种防盗感应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404750U true CN217404750U (zh) | 2022-09-09 |
Family
ID=831443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151651.7U Active CN217404750U (zh) | 2022-05-13 | 2022-05-13 | 一种防盗感应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404750U (zh) |
-
2022
- 2022-05-13 CN CN202221151651.7U patent/CN21740475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360082B (zh) | 输电线路用监测系统 | |
CN106872066A (zh) | 一种线缆集成测温系统及其测温方法 | |
CN104574749A (zh) | 无线远程监控防盗系统 | |
CN203931056U (zh) | 一种基于串口通信的张力电子围栏周界入侵报警系统 | |
CN217404750U (zh) | 一种防盗感应系统 | |
CN103035092B (zh) | 多线制张力电子围栏入侵探测器及探测方法 | |
CN203894890U (zh) | 一种变电站u型周界入侵检测系统 | |
CN109215266A (zh) | 变压器防盗报警装置及其防盗报警方法 | |
CN107622616A (zh) | 人体红外传感器及检测系统 | |
CN201773465U (zh) | 一种被动式无线红外报警装置 | |
CN210957774U (zh) | 一种配电柜的多重保护控制系统 | |
CN214851933U (zh) | 红外人体感应无线控制器 | |
CN202421347U (zh) | 电磁场检测模块 | |
CN205337351U (zh) | 红外驱鸟装置 | |
CN202534088U (zh) | 一种智能红外防盗报警装置 | |
CN115100805B (zh) | 一种基于红外线热释电的低误报处理方法 | |
CN211237053U (zh) | 一种电力电缆防破坏预警系统 | |
CN202584344U (zh) | 安防监控系统的烟雾感应器 | |
CN2864834Y (zh) | 电缆防盗报警装置 | |
CN203562059U (zh) | 智能电子护栏系统 | |
CN104574725A (zh) | 信号处理报警单元及其构成的电子围墙 | |
CN217404962U (zh) | 一种防盗感应装置 | |
CN203644146U (zh) | 一种高压脉冲电子围栏 | |
CN207248360U (zh) | 一种基于信号处理电路的室外生态环境监测采集器 | |
CN207799414U (zh) | 一种工地施工监控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