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91447U - 灭火介质发生机构及灭火装置 - Google Patents

灭火介质发生机构及灭火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91447U
CN217391447U CN202122409035.9U CN202122409035U CN217391447U CN 217391447 U CN217391447 U CN 217391447U CN 202122409035 U CN202122409035 U CN 202122409035U CN 217391447 U CN217391447 U CN 2173914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re extinguishing
extinguishing medium
port
sub
convey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40903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祺
张俊峰
李先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bei Jiandun Fir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bei Jiandun Fir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bei Jiandun Fir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bei Jiandun Fir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40903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914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914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914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re-Extinguishing By Fire Departments, And Fire-Extinguishing Equipment And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灭火介质发生机构及灭火装置,一种灭火介质发生机构包括:本体,包括第一喷出口;灭火介质发生器,设于本体内,且包括第二喷出口,用于产生灭火介质;灭火介质传输通道,设于本体内,且灭火介质传输通道的相对两端分别连通于第一喷出口与第二喷出口;其中,介质传输通道包括多个依次连通的子传输通道,子传输通道沿自身径向的横截面积在灭火介质的传输方向上趋于增大。该灭火介质发生机构,具有缓冲及截停产生灭火介质时附带的高温物质和明火的作用,从而能够有效降高温、去明火。

Description

灭火介质发生机构及灭火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消防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灭火介质发生机构及灭火装置。
背景技术
气溶胶发生剂作为灭火装置中的一种常用灭火剂,启动后能够产生具有灭火效能的气溶胶灭火介质,在消防行业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灭火装置中的气溶胶发生剂在启动后,除了会释放出大量的气溶胶灭火介质以外,还伴随产生有高温物质甚至明火,而产生的高温物质或明火可能会对灭火装置使用环境中的人或物带来二次损伤。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灭火装置中的气溶胶发生剂在启动后,产生的高温物质或明火可能会对灭火装置使用环境中的人或物带来二次损伤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抑制高温物质和消除明火的灭火介质发生机构及灭火装置。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灭火介质发生机构,包括:
本体,包括第一喷出口;
灭火介质发生器,设于所述本体内,且包括第二喷出口,用于产生灭火介质;
灭火介质传输通道,设于所述本体内,且所述灭火介质传输通道的相对两端分别连通于所述第一喷出口与所述第二喷出口;
其中,所述介质传输通道包括多个依次连通的子传输通道,所述子传输通道沿自身径向的横截面积在所述灭火介质的传输方向上趋于增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灭火介质发生机构包括多条灭火介质传输通道,所述多条灭火介质传输通道环绕所述灭火介质发生器设置,且每一所述灭火介质传输通道的相对两端分别连通于所述第一喷出口与所述第二喷出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子传输通道由环形输送壁及与所述环形输送壁沿其轴向的一端相连的缓冲壁围合形成,所述缓冲壁与所述环形输送壁呈角度设置,所述环形输送壁沿自身径向的横截面积在所述灭火介质的传输方向上趋于增大;
所述环形输送壁的远离所述缓冲壁的一端界定形成第一传输口,所述缓冲壁或者所述环形输送壁与所述缓冲壁之间界定形成第二传输口,其中一子传输通道的所述第一传输口与相邻所述子传输通道的所述第二传输口相连。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子传输通道包括输送腔及与所述输送腔连通的缓冲腔,所述输送腔的容积小于所述缓冲腔的容积;
所述输送腔远离所述缓冲腔的一端具有第一传输口,所述缓冲腔远离所述输送腔的一端具有第二传输口,其中一个子传输通道的所述第一传输口与相邻所述子传输通道的第二传输口相连。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送壁与所述缓冲壁呈锐角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输口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二传输口所在平面相交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一所述子传输通道的所述第一传输口的中心与所述第二传输口的中心连线与相邻的一所述子传输通道的所述第一传输口的中心与所述第二传输口的中心连线彼此之间呈角度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本体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灭火介质发生器包括与所述第一壳体间隔设置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配合所述第二壳体界定形成所述灭火介质传输通道;
所述第一喷出口开设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喷出口开设于所述第二壳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热敏线,所述热敏线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喷出口、所述灭火介质传输通道及所述第二喷出口与所述灭火介质发生器相连,另一端置于所述本体外。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灭火装置,包括上述的灭火介质发生机构。
上述灭火介质发生机构,灭火介质在灭火介质发生器内产生后,先从第二喷出口喷出,经过灭火介质传输通道传输至第一喷出口,再由第一喷出口喷出本体外。由于介质传输通道包括多个依次连通的子传输通道,每一子传输通道沿自身径向的横截面积在灭火介质的传输方向上趋于增大,因此,伴随着灭火介质一同传输的高温物质和明火,在由上一子传输通道的最大截面进入下一相邻的子传输通道的最小截面时,这一突变能够缓冲及截停部分高温物质和明火在上一子传输通道内,而如此经过多次的缓冲截停作用后,明显起到了降高温、去明火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灭火介质发生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灭火介质发生机构一实施例中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灭火介质发生机构另一实施例中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灭火介质发生机构另一实施例中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00、灭火介质发生机构;10、本体;11、第一喷出口;13、第一壳体;20、灭火介质发生器;21、第二喷出口;23、第二壳体;25、灭火发生剂;30、灭火介质传输通道;31、子传输通道;312a、输送壁;312b、输送腔;314、第一传输口;315a、缓冲壁;315b、缓冲腔;316、第二传输口;40、热敏线;50、保护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灭火介质发生机构进行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灭火介质发生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 所示的灭火介质发生机构一实施例中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灭火介质发生机构另一实施例中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的灭火介质发生机构另一实施例中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为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结构。
本申请至少一实施例公开的灭火介质发生机构100包括本体10、灭火介质发生器20、灭火介质传输通道30,灭火介质发生器20及灭火介质传输通道30 均设于本体10内,灭火介质发生器20能够产生灭火介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10包括第一喷出口11,灭火介质发生器20包括第二喷出口21,灭火介质传输通道30的相对两端分别连通于第一喷出口11与第二喷出口21。
具体到实际运用中,灭火介质发生器20启动后,产生的灭火介质依次从第二喷出口21、灭火介质传输通道30及第一喷出口11排出本体10外。
需要了解的是,灭火介质发生器20启动并产生灭火介质时,会附带产生大量热量甚至明火,并随灭火介质一同从第一喷出口11排出,很有可能会引燃灭火介质发生机构100使用环境中的易燃易爆物品,从而对人和物造成二次损伤。
故在一些实施例中,灭火介质传输通道30包括多个依次连通的子传输通道 31,每一子传输通道31沿自身径向的横截面积在灭火介质的传输方向上趋于增大。
具体到实际运用中,由于介质传输通道包括多个依次连通的子传输通道31,每一子传输通道31沿自身径向的横截面积在灭火介质的传输方向上趋于增大,因此,伴随灭火介质一同传输的高温物质和明火,在由上一子传输通道31的最大截面进入下一相邻的子传输通道31的最小截面时,这一突变能够缓冲及截停部分高温物质和明火在上一子传输通道31内,而如此经过多次的缓冲截停作用后,能够达到明显的降高温、去明火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每一子传输通道31沿自身径向的横截面积在灭火介质的传输方向上趋于增大是指,每一子传输通道31沿自身径向的横截面积在灭火介质的传输方向上呈线性或者其他非线性的增大方式,例如曲线增大,又或是呈阶梯状增大,本申请在此并不作具体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灭火介质发生机构100包括多条灭火介质传输通道30,多条灭火介质传输通道30环绕灭火介质发生器20设置,且每一灭火介质传输通道30的相对两端分别连通于第一喷出口11与第二喷出口21。多条灭火介质传输通道30与上述的灭火介质传输通道30的结构相同,故在此不再累述。
请参阅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子传输通道31由环形输送壁312a 及与环形输送壁312a沿其轴向的一端相连的缓冲壁315a围合形成,缓冲壁315a 与环形输送壁312a呈角度设置,环形输送壁312a,沿自身径向的横截面积在灭火介质的传输方向上趋于增大。
进一步地,环形输送壁312a的远离缓冲壁315a的一端界定形成第一传输口314,缓冲壁315a或者环形输送壁312a与缓冲壁315a之间界定形成第二传输口316,其中一子传输通道31的第一传输口314与相邻子传输通道31的第二传输口316相连。
具体到实际运用中,由于缓冲壁315a与输送壁312a呈角度设置,从第一传输口314进入的高温物质或明火的运动方向会发生突然改变,从而能够在缓冲壁315a与输送壁312a的连接处滞留部分高温物质或明火,其余部分随灭火介质一同经第二传输口316进入相邻的相同结构的子传输通道31。如此,经过多次缓冲及截停,能够有效地降高温、去明火。
请参阅图3或图4所示,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每一子传输通道31包括输送腔312b及与输送腔312b连通的缓冲腔315b,输送腔312b的容积小于缓冲腔 315b的容积。
进一步地,输送腔312b远离缓冲腔315b的一端具有第一传输口314,缓冲腔315b远离输送腔312b的一端具有第二传输口316,其中一个子传输通道31 的第一传输口314与相邻子传输通道31的第二传输口316相连。也即,在灭火介质传输方向上,一个子传输通道31的第一传输口314与位于其上游的另一个子传输通道31的第二传输口316相连,而第二传输口316则与位于其下游的另一个子传输通道31的第一传输口314相连。
具体到实际运用中,高温物质和明火从一个子传输通道31的输送腔312b 中传输到缓冲腔315b中时,灭火介质由于高温加热而发生膨胀。再由缓冲腔315b 中传输到另一子传输通道31的输送腔312b中时,由于输送腔312b的容积小于缓冲腔315b的容积,灭火介质传输路径遇到阻碍,随灭火介质一同传输的高温物质和明火传输受阻。如此,经过多次缓冲和截停,能够有效地降高温、去明火,防止形成二次火灾。
此外,可燃气体在容积较大的缓冲腔315b内能够充分燃烧,致使灭火介质传输通道30内的可燃气体浓度下降,从而起到了抑制明火的效果。而高温物质在容积相对较大的缓冲腔315b内也容易失温,从而起到了降高温的效果。如此,经过多个子传输通道31的去明火和降高温的作用,有效防止发生二次火灾。
为了进一步地提高阻火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缓冲腔315b内还填充有冷却介质,冷却介质包括化学冷却片或物理冷却结构。具体地,物理冷却结构的冷却介质包括陶瓷球、钢丝网等。可以理解,上述仅为了举例说明,并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传输口314所在平面与第二传输口316所在平面相交设置。可以理解,交错设置的第一传输口314和第二传输口316能够防止高温物质或明火直接毫无阻碍地贯穿,从而能够提高每一子传输通道31的缓冲及截停效果。
进一步地,至少一子传输通道31的第一传输口314的中心与第二传输口316 的中心连线与相邻的一所述子传输通道31的所述第一传输口314的中心与所述第二传输口316的中心连线彼此之间呈角度设置。
具体到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子传输通道31的第一传输口314的中心与第二传输口316的中心连线可以配合形成近似一条弯折曲线。如此,能够进一步地防止高温物质或明火直接毫无阻碍地通过子传输通道31,所有子传输通道31 共同配合提高了对高温或明火的缓冲及截停效果。
进一步地,输送壁312a与缓冲壁315a呈锐角设置,以进一步地提高每一子传输通道31对高温物质或明火的消除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10包括第一壳体13,灭火介质发生器20包括与第一壳体13间隔设置的第二壳体23,第一壳体13配合第二壳体23界定形成灭火介质传输通道30。
进一步地,第一喷出口11开设于第一壳体13,第二喷出口21开设于第二壳体23。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灭火介质发生机构100还包括热敏线40,热敏线40的一端依次穿过第一喷出口11、灭火介质传输通道30及第二喷出口21与灭火介质发生器20相连,另一端置于本体10外。具体到实际运用中,热敏线40用于启动灭火介质发生器20产生灭火介质。
进一步地,该灭火介质发生机构100还包括配接于第一喷出口11的保护套 50,置于本体10外的部分热敏线40穿设于保护套50内。
具体到实际运用中,温度透过保护套50激活热敏线40,热敏线40在保护套50内燃烧,其燃烧的火星和高温不会影响到使用环境中的其他物品,从而避免对使用环境中的人或物造成二次损害。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壳体23内具有一发生腔,发生腔与第二喷出口21 连通。灭火介质发生器20还包括灭火发生剂25,灭火发生剂25设于发生腔内,且与热敏线40相连。
具体到一些实施例中,灭火发生剂25可以为气溶胶发生剂,气溶胶发生剂燃烧产生的灭火介质为气溶胶灭火剂。
具体到实际运用中,热敏线40感热燃烧,引燃灭火发生剂25,灭火发生剂 25燃烧产生灭火介质,产生的灭火介质依次从第二喷出口21、灭火介质传输通道30及第一喷出口11排出。
作为本申请的同一构思,还提供一种灭火装置,包括上述的灭火介质发生机构100。该灭火装置能够有效避免灭火介质产生时附带的高温物质或明火对使用环境中的人或物中造成二次损伤。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灭火介质发生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包括第一喷出口;
灭火介质发生器,设于所述本体内,且包括第二喷出口,用于产生灭火介质;
灭火介质传输通道,设于所述本体内,且所述灭火介质传输通道的相对两端分别连通于所述第一喷出口与所述第二喷出口;
其中,所述介质传输通道包括多个依次连通的子传输通道,所述子传输通道沿自身径向的横截面积在所述灭火介质的传输方向上趋于增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火介质发生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灭火介质发生机构包括多条灭火介质传输通道,所述多条灭火介质传输通道环绕所述灭火介质发生器设置,且每一所述灭火介质传输通道的相对两端分别连通于所述第一喷出口与所述第二喷出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火介质发生机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子传输通道由环形输送壁及与所述环形输送壁沿其轴向的一端相连的缓冲壁围合形成,所述缓冲壁与所述环形输送壁呈角度设置,所述环形输送壁沿自身径向的横截面积在所述灭火介质的传输方向上趋于增大;
所述环形输送壁的远离所述缓冲壁的一端界定形成第一传输口,所述缓冲壁或者所述环形输送壁与所述缓冲壁之间界定形成第二传输口,其中一子传输通道的所述第一传输口与相邻所述子传输通道的所述第二传输口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火介质发生机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子传输通道包括输送腔及与所述输送腔连通的缓冲腔,所述输送腔的容积小于所述缓冲腔的容积;
所述输送腔远离所述缓冲腔的一端具有第一传输口,所述缓冲腔远离所述输送腔的一端具有第二传输口,其中一个子传输通道的所述第一传输口与相邻所述子传输通道的第二传输口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灭火介质发生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壁与所述缓冲壁呈锐角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灭火介质发生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口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二传输口所在平面相交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灭火介质发生机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所述子传输通道的所述第一传输口的中心与所述第二传输口的中心连线与相邻的一所述子传输通道的所述第一传输口的中心与所述第二传输口的中心连线彼此之间呈角度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火介质发生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灭火介质发生器包括与所述第一壳体间隔设置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配合所述第二壳体界定形成所述灭火介质传输通道;
所述第一喷出口开设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喷出口开设于所述第二壳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火介质发生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热敏线,所述热敏线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喷出口、所述灭火介质传输通道及所述第二喷出口与所述灭火介质发生器相连,另一端置于所述本体外。
10.一种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灭火介质发生机构。
CN202122409035.9U 2021-09-30 2021-09-30 灭火介质发生机构及灭火装置 Active CN2173914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09035.9U CN217391447U (zh) 2021-09-30 2021-09-30 灭火介质发生机构及灭火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09035.9U CN217391447U (zh) 2021-09-30 2021-09-30 灭火介质发生机构及灭火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91447U true CN217391447U (zh) 2022-09-09

Family

ID=831319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409035.9U Active CN217391447U (zh) 2021-09-30 2021-09-30 灭火介质发生机构及灭火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914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59213B2 (en) Method for low NOx fire tube boiler
NL1033850C2 (nl) Brandersysteem met voorgemengde branders en vlam-overdrachtsmiddelen.
CN109994276B (zh) 一种具有感温报警功能的汽车用无屏蔽高压点火电缆
CN217391447U (zh) 灭火介质发生机构及灭火装置
US20170184304A1 (en) Burner Assembly and Heat Exchanger
CN108031033B (zh) 一种强化换热阻火器
US20050069830A1 (en) Infrared radiator embodied as a surface radiator
CN210728492U (zh) 一种新型降温灭火弹
US4484710A (en) Fire suppressant nozzle
CN115300847B (zh) 灭火装置
WO2009110509A1 (ja) 加熱装置
CN113813532A (zh) 超临界二氧化碳排放管和超临界二氧化碳灭火装置
US20220282863A1 (en) Burner Assembly and Systems Incorporating a Burner Assembly
RU139551U1 (ru) Модуль порошкового пожаротушения
CN217391446U (zh) 灭火介质发生机构及灭火装置
RU2477425C2 (ru) Камера сгорания
CN216777814U (zh) 启动装置及灭火器
TW201033546A (en) Combustor
CN215995436U (zh) 安全防护结构、热敏线组件及灭火装置
CN206444036U (zh) 低通气阻力型阻火器
CN217593664U (zh) 灭火装置
CN216432117U (zh) 一种消防车专用锅炉
CN215995433U (zh) 热敏线连接装置及灭火装置
CN216022881U (zh) 安全防护结构、热敏线组件及灭火装置
CN215995437U (zh) 安全防护结构、热敏线组件及灭火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Fire extinguishing medium generation mechanism and fire extinguishing device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506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909

Pledgee: Bank of China Limited by Share Ltd. Three Gorges Branch

Pledgor: Hubei and Andun Fire Technology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3420000194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