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90603U - 前撞组件以及移动机器人 - Google Patents

前撞组件以及移动机器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90603U
CN217390603U CN202122390030.6U CN202122390030U CN217390603U CN 217390603 U CN217390603 U CN 217390603U CN 202122390030 U CN202122390030 U CN 202122390030U CN 217390603 U CN217390603 U CN 2173906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board
front impact
housing
light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39003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逸
李铭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ilver Star Intelligent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ilver Star Intelligent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ilver Star Intelligent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ilver Star Intelligent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39003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906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906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9060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前撞组件以及移动机器人,其中,所述前撞组件包括:前撞壳体;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安装于所述前撞壳体;回充信号传输件,所述回充信号传输件与所述电路板连接,所述回充信号传输件用于传输回充信号。如此设置,能够提高移动机器人回充的效率。

Description

前撞组件以及移动机器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机器人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前撞组件以及移动机器人。
背景技术
目前,移动机器人通常需要与充电桩进行配合,以完成移动机器人的回充功能(充电功能),该充电桩为能够维护移动机器人的设备,例如,该充电桩能够配合移动机器人以完成移动机器人的充电。
在实现回充功能的过程中,移动机器人通常需要移动至充电桩附近,然后上桩对位。然而,目前移动机器人实现回充功能的效率比较低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前撞组件,旨在能够提高提高移动机器人回充的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前撞组件,应用于移动机器人,所述前撞组件包括:前撞壳体;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安装于所述前撞壳体;回充信号传输件,所述回充信号传输件与所述电路板连接,所述回充信号传输件用于传输回充信号。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撞壳体设有透光区域,所述电路板安装于所述前撞壳体的内侧,所述回充信号传输件包括光信号传输端,所述光信号传输端设置于所述透光区域的内侧,以发射光信号穿过所述透光区域和/或接收穿过所述透光区域的光信号。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撞组件还包括转接板,所述转接板与所述前撞壳体的内侧可拆卸连接,所述电路板安装于所述转接板面对所述前撞壳体的内侧的表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接板的宽度方向的一侧设有卡接凸起,所述转接板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设有卡口,所述卡口远离所述前撞壳体的内侧的内壁贯穿设置;
所述前撞壳体的内侧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对应设置有第一卡勾和第二卡勾,所述第一卡勾与所述卡接凸起背对所述前撞壳体的内侧的表面勾接配合,所述第二卡勾与所述卡口靠近所述前撞壳体的内侧的内壁勾接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接板的长度方向的一侧设有插接凸起,所述转接板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侧形成为抵接壁;
所述前撞壳体的内侧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对应设置有插接部和抵接部,所述插接部与所述插接凸起插接配合,所述抵接部与所述抵接壁抵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板背对所述前撞壳体的内侧的表面设有接线端,所述转接板贯穿设置有用以避让所述接线端的避让开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接板面对所述前撞壳体的内侧的表面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在其宽度方向上的内壁设有限位凸起;
所述电路板与所述安装槽配合,所述电路板面对所述安装槽的槽口的一侧与所述限位凸起抵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槽的槽底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抵接凸起,所述抵接凸起与所述电路板背对所述限位凸起的表面抵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撞组件还包括透光盖,所述透光盖与所述前撞壳体的外侧可拆卸连接并罩盖所述透光区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撞组件的外侧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槽底部分形成所述透光区域;
所述透光盖面对所述前撞壳体的外侧的表面设有多个沿其周向间隔排布的卡接勾,所述容置槽的槽底部分贯穿至所述前撞壳体的内侧形成多个卡接口,各所述卡接勾穿过对应的卡接口并与所述前撞壳体的内侧勾接配合。
在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撞组件还包括以下至少一种:第一测距件,所述第一测距件与所述电路板连接;第二测距件,所述第二测距件与所述电路板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移动机器人,所述移动机器人包括如上所述的前撞组件以及机器本体,所述前撞组件安装于所述机器本体。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前撞组件包括前撞壳体、电路板以及回充信号传输件,其中,所述电路板安装于所述前撞壳体,所述回充信号传输件与所述电路板连接,所述回充信号传输件用于传输回充信号。如此设置,提高前撞组件的集成度,进而有利于移动机器人的系统集成化设置。且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前撞组件包括回充信号传输件,避免了回充信号被(移动机器人的其他结构)遮挡,进而提高移动机器人在实现回充的过程中寻找充电桩的效率或/和上桩时对位的准确度/效率,从而能够提高移动机器人回充的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前撞组件的一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回充信号传输件、第一测距件以及第二测距件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为了展示本实用新型中前撞壳体的内侧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为了展示本实用新型中前撞壳体的外侧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为了展示转接板与前撞壳体的连接关系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移动机器人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移动机器人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3286745670000031
Figure BDA000328674567000004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前撞组件100,该前撞组件100包括前撞壳体110、回充信号传输件120以及电路板121。
其中,前撞组件100的功能包括:用于检测移动机器人1000(图6中)是否与障碍物发生碰撞。例如,前撞组件100可设有至少一个微动开关或光电开关等做碰撞识别。
该前撞壳体110用于安装于移动机器人1000的机器本体200(图6中)上,该前撞壳体110具有外侧和内侧,该前撞壳体110的内侧为朝向(面向)移动机器人1000中心的一侧,该前撞壳体110的外侧为朝向(面向)移动机器人100的外部环境的一侧。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的是,该前撞壳体110具有在移动机器人1000的行进方向上呈间隔设置的外侧和内侧。该前撞壳体110的形状有多种,该前撞壳体110可以呈圆弧形设置,该前撞壳体110也可以呈环形设置,此时,前撞壳体110直接套装于移动机器人1000的机器本体200的外周壁,且环形设置可以是开环设置或者闭环设置,该前撞壳体110还可以呈其他形状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该电路板121安装于所述前撞壳体110上。
该回充信号传输件120用于传输回充信号,具体地,该回充信号传输件120用于发送或/和接收回充信号。其中,回充信号为用于指引移动机器人实现充电功能的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回充信号用于指引移动机器人运动至充电桩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回充信号用于指引移动机器人上桩或/和对位以进行充电。
可选地,该回充信号为光信号。例如,该回充信号为红外光信号。
该回充信号传输件120包括电路板121以及与电路板121连接的光信号传输端122,光信号传输端122与电路板121连接,具体地,光信号传输端122与电路板121电连接,光信号传输端122安装于电路板121,电路板121安装于前撞壳体110。光信号传输端122可自前撞壳体110的外侧显露,以发射和/或接收光信号。
较佳地,电路板121贯穿设置有安装口121a,光信号传输端122安装于安装口121a内,如此设置,方便光信号传输端122的安装。
该回充信号传输件12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在此不做具体限定。该光信号传输端122可以是用以发射光信号的光发射器,该光信号传输端122也可以是用以接收光信号的光接收器,该光信号传输端122还可以包括光发射器和光接收器,既能够发射光信号,又能接收光信号,并且,在光信号传输端122为光发射器和光接收器中的至少一种时,光发射器的数量以及光接收器的数量均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该电路板121与前撞壳体110的连接方式有很多,该电路板121与前撞壳体110可以是固定连接,如焊接、粘接等,该电路板121与前撞壳体110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如卡接、螺纹连接、磁吸连接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该光信号传输端122和电路板121的连接方式、该前撞壳体110与移动机器人1000的机器本体200之间的连接方式可均参照上述的电路板121与前撞壳体110的连接方式进行设置。
具体地,电路板121采用软质材质制成,如柔性电路板,柔性电路板是以聚酰亚胺或聚酯薄膜为基材制成的一种具有高度可靠性,绝佳的可挠性印刷电路板,如此设置,使得电路板121能够根据前撞壳体110的形状进行适应性的弯曲,使得电路板121的形状与前撞壳体110的形状相适配,以使电路板121能够应用于不同形状的前撞壳体110。此外,电路板121也可以采用硬质材质制成。
通过上述的技术方案,将回充信号传输件120安装于前撞壳体110上,移动机器人1000需要返回充电桩进行充电时,移动机器人在光信号的引导下朝靠近充电桩的方向运动,直至移动机器人1000运动至充电桩处,进而进行充电。如此设置,避免了回充信号被(移动机器人的其他结构)遮挡,进而提高移动机器人在实现回充的过程中寻找充电桩的效率或/和上桩时对位的准确度/效率,从而能够提高移动机器人回充的效率;另,如此设置,也提高了前撞组件100的电子集成度,进而有利于移动机器人1000的系统集成化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光信号传输端122自前撞壳体110的外侧显露可以是回充信号传输件120安装于前撞壳体110的外侧,以使光信号传输端122自前端壳体的外侧显露。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防止回充信号传输件120在前撞壳体110发生碰撞时被碰撞,请参阅图1至图4,前撞壳体110设有透光区域110a,电路板121安装于前撞壳体110的内侧,该回充信号传输件120包括光信号传输端122,以发射光信号穿过透光区域110a和/或接收穿过透光区域110a的光信号。如此设置,使得回充信号传输件120位于前撞壳体110的内侧,进而能够防止回充信号传输件120在前撞壳体110发生碰撞时被碰撞而产生损坏。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信号传输端122可设置于透光区域110a的内侧,该内侧为朝向移动机器人中心的一侧,如此设置,使得光信号传输端122位于前撞壳体110的内侧,进而能够防止光信号传输端122在前撞壳体110发生碰撞时被碰撞而产生损坏。
具体地,该透光区域110a为透光孔,如此设置,方便在前撞壳体110上形成透光区域110a。此外,也可以是前撞壳体110的部分采用透光材料制成,如透明树脂、透明玻璃等,形成透光区域110a。
需要说明的是,在光信号传输端122设置为多个时,透光区域110a可对应设置有多个,此时,前撞壳体110还设有包围多个透光区域110a的非透光区域110a,如此设置,在光信号传输端122设置为多个时,非透光区域110a位于相邻两光信号传输端122之间的部分形成遮光结构,避免相邻的光信号传输端122之间产生串光的现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撞组件还包括以下至少一种:第一测距件130,第一测距件130与电路板121连接;第二测距件130,第二测距件140与电路板121连接。
请参阅图1和图2,为了进一步提高前撞组件100的集成度,在电路板121面对前撞壳体110的内侧的表面上,设有多个沿其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的第一测距件130,各第一测距件130均与电路板121电连接,第一测距件130用以检测前撞壳体110是否与墙发生碰撞,以实现墙检防撞。
在电路板121面对前撞壳体110的内侧的表面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二测距件140,各第二测距件140均与电路板121电连接,第二测距件140用以检测前撞壳体110的侧边与障碍物(比如墙)之间的间距,以实现沿墙检测。
需要说明的是,前撞壳体110可设有第一透光区和第二透光区,第一测距件130位于第一透光区的内侧,第二测距件140位于第二透光区的内侧,以保证第一测距件130和第二测距件140均能够正常发射以及接受光信号。
并且,前撞壳体110的外侧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均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碰撞检测件150,碰撞检测件150与电路板121电连接,碰撞检测件150可采用压力传感器的原理进行碰撞检测,碰撞检测为检测移动机器人1000是否与障碍物发生碰撞。
具体地,碰撞检测件150采用软质弹性材料制成,如软质橡胶、软质硅胶等,如此设置,能够增强碰撞检测件150缓冲冲击力的能力。
可以理解的是,前撞组件100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选取回充信号传输件120、第一测距件130、第二测距件140以及碰撞检测件150中的至少一个进行设置。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的是,本技术方案中所述长度方向可为最长边所在直线的方向。例如,前撞壳体110的内侧的表面的长度方向为前撞壳体110的内侧的表面中最长边所在直线的方向;本技术方案中所述宽度方向可为最短边所在直线的方向,例如,前撞壳体110的外侧(的表面)的宽度方向为前撞壳体110的外侧(的表面)的最短边所在直线的方向,转接板160为长方体,转接板160的宽度方向为转接板160的最短边所在直线的方向。
请参阅图1至图4,为了方便将电路板121安装于前撞壳体110的内侧,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前撞组件100还包括转接板160,转接板160与前撞壳体110的内侧可拆卸连接,电路板121安装于“转接板160面对前撞壳体110的内侧的表面”。
该转接板160与前撞壳体110之间的连接方式、该转接板160与电路板121之间的连接方式均可以是固定连接或者可拆卸连接,固定连接的具体方式参照上述实施例中固定连接的方式进行设定,可拆卸连接的具体方式参照上述实施例中可拆卸连接的方式进行设定。
通过上述的技术方案,在安装电路板121时,先将电路板121安装于转接板160面对前撞壳体110的内侧的表面,再将转接板160安装于前撞壳体110的内侧,便能完成电路板121的安装;在拆卸电路板121时,先将转接板160自前撞壳体110上拆下,再将电路板121自转接板160上拆下,便能完成电路板121的拆卸。
需要说明的是,在电路板121设置为多个时,转接板160可以是一个,多个电路板121均安装于该转接板160;转接板160的数量也可以等于电路板121的数量,各电路板121安装于对应转接板160上;转接板160的数量还可以是大于两个且小于电路板121的数量,例如转接板160的数量为两个,电路板121的数量为三个,此时,三个电路板121中的两个安装于一个转接板160,三个转接板160中的另一个安装于另一个转接板160。
请参阅图1、图3、图4以及图5,为了方便拆装转接板16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转接板160的宽度方向的一侧设有卡接凸起161,转接板160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设有卡口162,卡口162远离前撞壳体110的内侧的内壁贯穿设置;前撞壳体110的内侧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对应设置有第一卡勾111和第二卡勾112,第一卡勾111与卡接凸起161背对前撞壳体110的内侧的表面勾接配合,第二卡勾112与卡口162靠近前撞壳体110的内侧的内壁勾接配合。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的是,卡接凸起161和第一卡勾111数量相等均设有多个,多个卡接凸起161沿转接板16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一卡勾111沿前撞壳体110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各第一卡勾111与对应的卡接凸起161勾接配合,同理,卡口162和第二卡勾112数量相等均设有多个,多个卡口162沿转接板16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二卡勾112沿前撞壳体110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各第二卡勾112与对应的卡口162勾接配合,如此设置,能够增强转接板160在固定时的稳定性。
该转接板160的材质有很多种,如橡胶、塑胶、硅胶等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显然,卡接凸起161和卡口162也可以是同时存在于转接板160的宽度方向的一侧,此时,转接板160的宽度方向的一侧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卡接凸起161和卡口162,前撞壳体110的内侧在其宽度方向的一侧设有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卡勾111和第二卡勾112。
通过上述的技术方案,在安装转接板160时,先将第一卡勾111与卡接凸起161背对前撞壳体110的内侧的表面勾接配合,再将第二卡勾112与卡口162靠近前撞壳体110的内侧的内壁勾接配合,进而将转接板160抵压于前撞壳体110的内侧,便能完成转接板160的安装;在拆卸转接板160时,将转接板160从前撞壳体110上抽离出,解除第一卡勾111与卡接凸起161的勾接配合以及第二卡勾112与卡口162的卡接配合,便能完成转接板160的拆卸。
请参阅图1、图3、图4以及图5,考虑到如若仅在转接板16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对转接板160进行固定,在前撞壳体110发生碰撞时,转接板160容易在其长度方向上移动,使得转接板160的位置发生偏离,鉴于此,为了防止转接板160在前撞壳体110发生碰撞时在其长度方向上移动,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转接板160的长度方向的一侧设有插接凸起163,转接板160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侧形成为抵接壁;前撞壳体110的内侧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对应设置有插接部113和抵接部114,插接部113与插接凸起163插接配合,抵接部114与抵接壁抵接。如此设置,能够对前撞壳体110的长度方向的两侧进行限位,进而防止转接板160在前撞壳体110发生碰撞时在其长度方向上移动。
具体地,前撞壳体110的内侧部分贯穿至其外侧形成插接口113a,前撞壳体110的内侧安装有插接杆113b,插接杆113b沿前撞壳体110的宽度方向延伸并横跨插接口113a,插接口113a与插接杆113b组合形成所述插接部113,插接凸起163插入插接口113a并与插接杆113b抵接,以实现插接凸起163与插接部113的插接配合,如此设置,方便形成插接部113。此外,也可以是在前撞壳体110的内侧设有安装块,安装块凹设有与插接凸起163配合的插接槽,插接槽形成插接部113。
请参阅图1和图3,为了方便电路板121与移动机器人1000的主控板电连接,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电路板121背对前撞壳体110的内侧的表面设有接线端121b,转接板160贯穿设置有用以避让接线端121b的避让开口166。如此设置,能够通过导线穿过避让开口166,将电路板121与移动机器人1000的主控板电连接。
请参阅图1、图5以及图6,为了方便将电路板121的拆装,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转接板160面对前撞壳体110的内侧的表面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安装槽164,安装槽164在其宽度方向上的内壁设有限位凸起165;电路板121与安装槽164配合,电路板121面对安装槽164的槽口的一侧与限位凸起165抵接。
较佳地,安装槽164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一内壁设有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限位凸起165,如此设置,能够增强电路板121在固定时的稳定性。显然,电路板121的厚度小于安装槽164的深度。
通过上述的技术方案,在安装电路板121时,先将电路板121宽度方向的一端放入限位凸起165与安装槽164的槽底之间,再将电路板121宽度方向的另一端压入安装槽164并与安装槽164对应位置的槽壁抵接,完成电路板121的安装;在拆卸电路板121时,将电路板121从安装槽164中抠出,便能完成电路板121的拆卸。
考虑到如若电路板121在安装时直接与安装槽164的槽底抵接,使得电路板121与转接板160的接触面积较大,不利于电路板121散热,鉴于此,为了利于电路板121进行散热,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槽164的槽底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抵接凸起167,抵接凸起167与电路板121背对限位凸起165的表面抵接。如此设置,凭借抵接凸起167的设定,能够减小电路板121与转接板160的接触面积,进而利于电路板121进行散热。
请参阅图1、图5、图6以及图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前撞组件100还包括透光盖170,透光盖170与前撞壳体110的外侧可拆卸连接并罩盖透光区域110a。如此设置,能够过滤外界环境中的杂光,提高回充信号传输件120的定位精度。
具体地,透光盖170采用半透明材料,如半透明硅胶、半透明塑胶等,如此设置,使得透光盖170既能透光信号,还能够过滤外界环境中的杂光。该透光盖170与前撞壳体110连接方式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可拆卸连接的方式进行设定。
请参阅图1、图5、图6以及图7,为了方便透光盖170拆装,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前撞组件100的外侧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容置槽110b,容置槽110b的槽底部分形成透光区域110a;透光盖170面对前撞壳体110的外侧的表面设有多个沿其周向间隔排布的卡接勾171,容置槽110b的槽底部分贯穿至前撞壳体110的内侧形成多个卡接口110c,各卡接勾171穿过对应的卡接口110c并与前撞壳体110的内侧勾接配合。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的是,卡接勾171的数量与卡接口110c的数量相同且均至少为三个,并且至少三个卡接勾171的分布呈三角形设置,卡接口110c的分布与卡接勾171相适配设置,如此设置,能够保证透光盖170稳固固定。并且,透光盖170采用软质材料制成,如橡胶、塑胶、硅胶等,如此设置,能够保证各卡接勾171均能穿过对应的卡接口110c与前撞壳体110的内侧勾接配合。
值得注意的是,透光盖170的宽度大于转接板160的宽度,且转接板16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位于透光盖17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之间,透光盖170的长度大于转接板160的长度,且转接板160的长度方向的两侧位于透光盖170的长度方向的两侧之间,如此设置,使得转接板160的安装和透光盖170的安装不会产生干涉。
较佳地,透光盖170面对前撞壳体110的外侧的表面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均设有多个沿其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的卡接勾171,透光盖170面对前撞壳体110的外侧的表面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均设有两个沿其宽度方向间隔排布的卡接勾171,卡接口110c的排布与卡接勾171相适配设置。
并且,可以是一个卡接勾171对应一个卡接口110c,也可以是多个卡接勾171对应一个卡接口110c,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请参阅图6和图7,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移动机器人1000,移动机器人1000包括如上的前撞组件100以及机器本体200,机器本体200可为移动机器人1000的其他零部件提供安装位置。前撞组件100安装于机器本体200。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的是,移动机器人1000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扫地机器人、扫拖一体机器人、擦地机器人、手持式吸尘器、手推清洁机、驾驶型清洁机。
该前撞组件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移动机器人10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前撞组件,应用于移动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撞组件包括:
前撞壳体;
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安装于所述前撞壳体;
回充信号传输件,所述回充信号传输件与所述电路板连接,所述回充信号传输件用于传输回充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撞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撞壳体设有透光区域,所述电路板安装于所述前撞壳体的内侧,所述回充信号传输件包括光信号传输端,所述光信号传输端设置于所述透光区域的内侧,以发射光信号穿过所述透光区域和/或接收穿过所述透光区域的光信号。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撞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撞组件还包括转接板,所述转接板与所述前撞壳体的内侧可拆卸连接,所述电路板安装于所述转接板面对所述前撞壳体的内侧的表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撞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板的宽度方向的一侧设有卡接凸起,所述转接板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设有卡口,所述卡口远离所述前撞壳体的内侧的内壁贯穿设置;
所述前撞壳体的内侧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对应设置有第一卡勾和第二卡勾,所述第一卡勾与所述卡接凸起背对所述前撞壳体的内侧的表面勾接配合,所述第二卡勾与所述卡口靠近所述前撞壳体的内侧的内壁勾接配合。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撞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板的长度方向的一侧设有插接凸起,所述转接板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侧形成为抵接壁;
所述前撞壳体的内侧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对应设置有插接部和抵接部,所述插接部与所述插接凸起插接配合,所述抵接部与所述抵接壁抵接。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撞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背对所述前撞壳体的内侧的表面设有接线端,所述转接板贯穿设置有用以避让所述接线端的避让开口。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撞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板面对所述前撞壳体的内侧的表面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在其宽度方向上的内壁设有限位凸起;
所述电路板与所述安装槽配合,所述电路板面对所述安装槽的槽口的一侧与所述限位凸起抵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前撞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的槽底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抵接凸起,所述抵接凸起与所述电路板背对所述限位凸起的表面抵接。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撞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撞组件还包括透光盖,所述透光盖与所述前撞壳体的外侧可拆卸连接并罩盖所述透光区域。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前撞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撞组件的外侧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槽底部分形成所述透光区域;
所述透光盖面对所述前撞壳体的外侧的表面设有多个沿其周向间隔排布的卡接勾,所述容置槽的槽底部分贯穿至所述前撞壳体的内侧形成多个卡接口,各所述卡接勾穿过对应的卡接口并与所述前撞壳体的内侧勾接配合。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撞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撞组件还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第一测距件,所述第一测距件与所述电路板连接;
第二测距件,所述第二测距件与所述电路板连接。
12.一种移动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机器人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前撞组件以及机器本体,所述前撞组件安装于所述机器本体。
CN202122390030.6U 2021-09-29 2021-09-29 前撞组件以及移动机器人 Active CN2173906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90030.6U CN217390603U (zh) 2021-09-29 2021-09-29 前撞组件以及移动机器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90030.6U CN217390603U (zh) 2021-09-29 2021-09-29 前撞组件以及移动机器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90603U true CN217390603U (zh) 2022-09-09

Family

ID=831317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390030.6U Active CN217390603U (zh) 2021-09-29 2021-09-29 前撞组件以及移动机器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9060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30641B (zh) 一种光模块
EP2808695B1 (en) Ultrasonic transducer device and method of attaching the same
US5013911A (en) Optical sensor unit with sealed optical element and cable connector
US11697472B2 (en) Frame for bicycle, connector and bicycle
EP0881624B1 (en) Ultrasonic sensor and its ultrasonic resonator
CN217390603U (zh) 前撞组件以及移动机器人
JPH07101248B2 (ja) インターロックシステム
CN210351328U (zh) 一种安防监控摄像头
US7220062B2 (en) Active bulkhead transceiver
CN214259197U (zh) Tof模组、摄像头组件及扫地机器人
CN211014645U (zh) 装配结构、红外传感器模块及清洁机器人
CN108989507B (zh) 输入输出组件和移动设备
CN216751917U (zh) 电子设备
CN215871769U (zh) 麦克风模组和终端设备
CN216852290U (zh) 导光柱安装结构及耳机充电盒
CN215120182U (zh) 充电座
JP2019160680A (ja) 光電センサ
KR20130095552A (ko) 차량용 센서 장착 구조체
JP6277749B2 (ja) 車載用光送受信装置
CN109094702B (zh) 一种平衡车的踏板组件和平衡车
CN112656313A (zh) 感应模组和扫地机器人
CN217238625U (zh) 具有中框内衬支架的智能手表
CN110596730A (zh) 一种装配结构、红外传感器模块及清洁机器人
CN114339529A (zh) 导光柱安装结构、耳机充电盒及导光柱安装方法
CN219374535U (zh) 一种清洁机器人基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