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88955U - 收纳盒及耳机组件 - Google Patents

收纳盒及耳机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88955U
CN217388955U CN202220440662.0U CN202220440662U CN217388955U CN 217388955 U CN217388955 U CN 217388955U CN 202220440662 U CN202220440662 U CN 202220440662U CN 217388955 U CN217388955 U CN 2173889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magnetic force
face
liner
end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44066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刚
柯钱
赵庆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uxshare Electronic Technology Kunshan Ltd
Original Assignee
Luxshare Electronic Technology Kunsha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uxshare Electronic Technology Kunshan Ltd filed Critical Luxshare Electronic Technology Kunshan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44066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889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889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889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收纳盒及耳机组件,通过第一磁力组件和第二磁力组件对收纳盒的外壳进行吸引并对作用于上内衬和下内衬的磁力进行配置。由此,一方面保证了顶壳、底壳、上内衬和下内衬的可替换性,在其中任一零部件发生损坏时都可以及时更换,减少了消费者使用成本。同时,也便于对收纳盒内部的其他零部件进行检修。另一方面,在消费者打开收纳盒取放耳机时,保证了上内衬与下内衬可以及时分开并稳定地与顶壳和底壳吸合。

Description

收纳盒及耳机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收纳盒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携带装置的收纳盒及耳机组件。
背景技术
无线耳机因其佩戴使用方便,在生活中使用的频率逐渐升高。现有耳机充电时,常使用耳机充电盒进行充电。使用时将耳机放入到充电盒中的耳机槽中,充电盒通过耳机槽内的触点对耳机进行充电。因此,使用者在使用耳机时也会随身佩戴耳机充电盒,以提高耳机使用频率。但频繁的使用也会对充电盒造成损耗,当充电盒的外壳或者内部的零部件发生损坏、磕碰或划伤时,只得对该充电盒进行更换。如何提高耳机充电盒的使用效率,减少消费者的使用成本,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收纳盒及耳机组件,利用可分别拆卸的顶壳、底壳、上内衬以及下内衬,使得对收纳盒各部分的更换更加便捷。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收纳盒包括:
顶壳;
底壳,与所述顶壳相对设置;
上内衬,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顶壳内;
下内衬,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底壳内,所述下内衬与所述上内衬相对设置并与所述上内衬扣合以形成置物槽;
第一磁力组件,设置于所述顶壳和/或所述上内衬上以产生第一磁力,所述第一磁力用于使所述顶壳与所述上内衬吸合;以及
第二磁力组件,设置于所述底壳和/或所述下内衬上以产生第二磁力和第三磁力,所述第二磁力用于使所述底壳与所述下内衬吸合,所述第三磁力作用于所述第一磁力组件,以使所述上内衬和所述下内衬吸合,其中,所述第一磁力和所述第二磁力被配置为大于所述第三磁力。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磁力组件包括多个第一磁力件,所述多个第一磁力件间隔设置;
所述第二磁力组件包括多个第二磁力件,所述多个第二磁力件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述多个第一磁力件包括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上内衬;
所述多个第二磁力件包括第三部分以及第四部分,所述第三部分和所述第四部分位于所述下内衬;
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三部分相互对应,以产生所述第三磁力。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部分被配置为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朝向所述顶壳,所述第二端面朝向所述下内衬,所述第一端面的面积被配置为大于所述第二端面的面积;和/或
所述第三部分被配置为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端面和第四端面,所述第三端面朝向所述上内衬,所述第四端面朝向所述底壳,所述第三端面的面积被配置为小于所述第四端面的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部分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三部分相互吸引,并使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四部分相互错开设置,以降低所述第三磁力。
进一步地,所述收纳盒还包括;多个磁性金属,所述多个磁性金属与所述多个第一磁力件和/或所述多个第二磁力件相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多个磁性金属位于所述上内衬,所述多个第一磁力件位于所述顶壳,所述多个磁性金属与所述多个第一磁力件一一对应,以形成所述第一磁力;
所述多个第二磁力件同时设置在所述底壳和所述下内衬;
位于所述下内衬的所述第二磁力件被配置为与所述多个磁性金属相对应以产生所述第三磁力,并与位于所述底壳的所述第二磁力件相对应,以产生所述第二磁力;
所述磁性金属被配置为具有与位于所述顶壳的所述第一磁力件相对的第五端面,以及具有与位于所述下内衬的所述第二磁力件相对的第六端面,所述第五端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六端面的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多个磁性金属分别位于顶壳和底壳;
所述多个第一磁力件位于所述上内衬,所述多个第二磁力件位于所述下内衬;
位于所述上内衬的所述第一磁力件被配置为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朝向所述顶壳,所述第二端面朝向所述下内衬,所述第一端面的面积被配置为大于所述第二端面的面积;
位于所述下内衬的所述第二磁力件被配置为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端面和第四端面,所述第三端面朝向所述第二端面,所述第四端面朝向所述底壳,所述第三端面的面积被配置为小于所述第四端面的面积,以减少所述第三磁力。
进一步地,所述收纳盒还包括:
电池;
电路板;以及
充电接口,与所述电池和所述电路板电连接,并且所述充电接口的触点设置于所述置物槽的底部。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耳机组件包括:
耳机;以及
根据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收纳盒,所述耳机设置于所述收纳盒的置物槽中并与所述收纳盒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收纳盒及耳机组件,通过第一磁力组件和第二磁力组件对收纳盒的外壳进行吸引并对作用于上内衬和下内衬的磁力进行配置。由此,一方面保证了顶壳、底壳、上内衬和下内衬的可替换性,在其中任一零部件发生损坏时都可以更换,减少了消费者使用成本。同时,也便于对收纳盒内部的其他零部件进行检修。另一方面,在消费者打开收纳盒取放耳机时,保证了上内衬与下内衬可以及时分开并稳定地与顶壳和底壳吸合。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收纳盒的装配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收纳盒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收纳盒的爆炸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磁力组件和第二磁力组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的位置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磁力组件和第二磁力组件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的位置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磁力组件和第二磁力组件截面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运动手环组件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顶壳;2-底壳;3-上内衬;4-下内衬;5-第一磁力组件;51-第一磁力件;511-第一端面;512-第二端面;513-第一部分;514-第二部分;
6-第二磁力组件;61-第二磁力件;611-第三端面;612-第四端面;613-第三部分;614-第四部分;
7-磁性金属;71-第五端面;72-第六端面;
81-电池;82-电路板;83-充电接口;
A-置物槽;B-耳机;C-手环表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实用新型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实用新型。为了避免混淆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公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和电路并没有详细叙述。
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
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整个申请文件中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为易于说明,诸如“内”、“外”、“之下”、“下方”、“下部”、“上方”、“上部”等等的空间相关术语在此被用于描述图中例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另一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将理解的是,空间相关术语可意欲包含设备在使用或操作中的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不同的方位。例如,如果图中的设备被翻转,则被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特征“下方”或“之下”的元件于是将被定位为在该其它元件或特征“上方”。因而,示例术语“下方”能包含上方和下方的方位二者。设备可以以其它方式被定向(旋转90度或处于其它方位),并且在此使用的空间相关描述词应该被相应地解释。
图1-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收纳盒的装配示意图、剖视示意图和爆炸示意图。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收纳盒包括顶壳1、底壳2、上内衬3、下内衬4、第一磁力组件5和第二磁力组件6。其中,底壳2与顶壳1相对设置,上内衬3至少部分设置于顶壳1内。下内衬4至少部分设置于底壳2内,下内衬4与上内衬3相对设置并与上内衬3扣合以形成置物槽A。第一磁力组件5,设置于顶壳1和/或上内衬3上以产生第一磁力,第一磁力用于使顶壳1与上内衬3吸合。同时,第二磁力组件6设置于底壳2和/或下内衬4上以产生第二磁力和第三磁力,第二磁力用于使底壳2与下内衬4吸合,第三磁力作用于第一磁力组件5,以使上内衬3和下内衬4吸合,并且第一磁力和第二磁力被配置为大于第三磁力。
本实施例中的顶壳1、底壳2、上内衬3和下内衬4都通过磁力进行连接,从而实现了彼此之间可以快速拆解。为了避免消费者从耳机盒中取放耳机时,上内衬3和下内衬4从顶壳1和底壳2中意外脱落,本实施例将第三磁力(也即用于使上下内衬彼此吸合的磁力)配置为小于上内衬3与顶壳1以及下内衬4与底壳2的磁力。
优选地,为了便于将第一磁力组件5和第二磁力组件6安装在上下内衬上,本实施例中的上下内衬的连接位置可设置成向外侧翻边的形式,以加大彼此的接触面积。此时,第一磁力组件5和第二磁力组件6可设置在翻边的位置,同时顶壳1和底壳2的端面也可以扣合在该翻边位置,从而使得充电盒外观更加美观。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磁力组件5和第二磁力组件6可配置在顶壳1和底壳2位置。对应的上内衬3和下内衬4材质可配置为高导磁率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铁氧体或坡莫合金等高导磁率材料,从而可以使上内衬3和下内衬4与顶壳1和底壳2稳定吸合。此时,通过对第一磁力组件5和第二磁力组件6磁力大小的配置,使得第一磁力组件5穿过上内衬3作用在下内衬4的磁力,以及第二磁力组件6穿过下内衬4作用在上内衬3的磁力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以保证消费者在打开顶壳1时,上内衬3与顶壳1以及下内衬4与底壳2仍保持吸合状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收纳盒,通过第一磁力组件5和第二磁力组件6对收纳盒的外壳进行吸引并对作用于上内衬3和下内衬4的磁力进行配置。由此,一方面保证了顶壳1、底壳2、上内衬3和下内衬4的可替换性,在其中任一零部件发生损坏时都可以更换,减少了消费者使用成本。同时,也便于对收纳盒内部的其他零部件进行检修。另一方面,在消费者打开收纳盒取放耳机B时,保证了上内衬3与下内衬4可以及时分开并稳定地与顶壳1和底壳2吸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第一磁力组件5包括多个第一磁力件51,同时多个第一磁力件51间隔设置。同时,第二磁力组件6包括多个第二磁力件61,同时多个第二磁力件61间隔设置。本实施例的第一磁力组件5和第二磁力组件6分别由多个第一磁力件51和多个第二磁力件61组成,这些磁性材料可均匀设置在上述实施例中的翻边上,从而保证了在上内衬3、下内衬4、顶壳1和底壳2的连接位置的吸合力的更为均匀。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磁力组件5和第二磁力组件6的位置示意图。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多个第一磁力件51包括第一部分513以及第二部分514,第一部分513和第二部分514位于上内衬3,多个第二磁力件61包括第三部分613以及第四部分614,第三部分613和第四部分614位于下内衬4。其中,第一部分513与第三部分613相互对应,以产生第三磁力。本实施例中在上内衬3与下内衬4上分别布置了多个磁性材料,这种布置方式可以使上下内衬分别对顶壳1和底壳2进行吸合,但同时还可产生使上下内衬吸合的第三磁力。此时,可对第一部分513和第三部分613的磁力进行合理的配置,使得当消费者打开耳机盒时,上内衬3与下内衬4会优先分开。
图5是第一磁力组件5和第二磁力组件6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的位置示意图,图6是第一磁力组件5和第二磁力组件6截面示意图,图6中分别示出了4种状态,其中的状态Ⅰ和状态Ⅱ分别为图4中位于上内衬3和下内衬4的第一部分513和第三部分613以及位于下内衬4和底壳2的第四部分614和第二磁力件61的配合形式。如图1-6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513被配置为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511和第二端面512,第一端面511朝向顶壳1,第二端面512朝向下内衬4,第一端面511的面积被配置为大于第二端面512的面积(如图6状态Ⅰ所示)。和/或第三部分613被配置为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端面611和第四端面612,第三端面611朝向上内衬3,第四端面612朝向底壳2,第三端面611的面积被配置为小于第四端面612的面积(图6状态Ⅰ所示的第三端面611和第四端面612大小相同)。本实施例中将第一部分513和第三部分613的朝向上下内衬结合面一侧的端面缩小,从而降低第一部分513和第三部分613朝向该方向的磁通量,以减少第三磁力。
具体地,图6中状态Ⅱ所示的第三部分613和第二磁力件61大致为柱形,并且相对侧的面积大于本实施例中第二端面512的面积。由此,进一步保证了在上内衬3与下内衬4之间吸合的磁力小于下内衬4与底壳2之间吸合的磁力。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位于该第一部分513和第三部分613两端的第一磁力组件5和第二磁力组件6的端面大小,可以与对应的第一端面511、第二端面512、第三端面611和第四端面612相互适配,从而保证第一部分513与第三部分613对应方向上的磁通量的大小,从而进一步控制第三磁力的大小。具体地,状态Ⅰ中第一端面511对应的第一磁力件51上的端面与第一端面511大小相互适应,另一端的第二端面512对应的第二磁力件61的端面面积也随之减少。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6所示,第一部分513被配置为与第三部分613相互吸引,并使第二部分514与第四部分614相互错开设置,以降低第三磁力。为了限制第三磁力的大小,本实施例仅将部分位于上下内衬的磁性材料对应设置,从而使得其他磁性材料无法产生相互作用的磁力。
容易理解,本实施例中第一部分513与第三部分613对应的数量应同时小于顶壳1与上内衬3和底壳2与下内衬4中第一磁力件51和第二磁力件61相互对应的数量,以保证在消费者打开耳机盒时,耳机盒会从上下内衬之间优先分开。
具体地,图4中示出了一种本实施例的实现方式,图中在下内衬4和底壳2分别布置有7个和4个第二磁力件61,在上内衬3和顶壳1同时布置有4个第一磁力件51。其中,第一磁力件51中的3个分别与第二磁力件中61的3个相对应(也即第一部分513和第三部分613),而下内衬4的其余4个第二磁力件61和上内衬3剩余的1个第一磁力件51彼此之间相互错开。由此,在上内衬3与顶壳1以及下内衬4与底壳2分别有4对磁力件相互吸合的状态下,使得上内衬3与下内衬4之间的磁力(第三磁力)小于顶壳1与上内衬3以及底壳2与下内衬4之间的磁力(第一磁力和第二磁力)。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6所示,收纳盒还包括;多个磁性金属7,多个磁性金属7与多个第一磁力件51和/或多个第二磁力件61相对应。本实施例中的磁性金属7为可被第一磁力件51和第二磁力件61吸引的金属材料。利用该材料可以将收纳盒中的顶壳1、底壳2、上内衬3和下内衬4制作为非金属材料,从而减轻充电盒的整体重量。同时,多个磁性金属7可以有针对性的布置在充电盒的对应位置,以此便于更加精准的控制磁力件产生的磁力。图5中顶壳1、底壳2和下内衬4分别设置有3个第一磁力件51、3个第二磁力件61和6个第二磁力件61,3个第一磁力件51与位于上内衬的3个磁性金属7的一端一一对应。底壳2的3个第二磁力件61与下内衬的6个第二磁力件61中的3个一一对应,以使得6个第二磁力件61中的另外3个与3个磁性金属7的另一端一一对应。
进一步地,多个磁性金属7位于上内衬3,多个第一磁力件51位于顶壳1,多个磁性金属7与多个第一磁力件51一一对应,以形成第一磁力。多个第二磁力件61同时设置在底壳2和下内衬4,位于下内衬4的第二磁力件61被配置为与多个磁性金属7相对应以产生第三磁力,并与位于底壳2的第二磁力件61相对应,以产生第二磁力。图6中的状态Ⅲ和状态Ⅳ分别为图5中位于上内衬3和下内衬4的第一磁力件51和磁性金属7以及同时位于下内衬4和底壳2的2个第二磁力件61的配合形式。磁性金属7被配置为具有与位于顶壳1的第一磁力件51相对的第五端面71,以及具有与位于下内衬4的第二磁力件61相对的第六端面72,第五端面71的面积大于朝向第六端面72的面积。本实施例通过对磁性金属7外形的控制,从而改变作用其上的上下两个方向上的磁力的大小。由此,使得第三磁力可小于第一磁力和第二磁力。
具体地,图6中状态Ⅳ所示的2个第二磁力件61大致为柱形,并且2个第二磁力件61相对侧的面积大于本实施例中第六端72的面积。由此,进一步保证了在上内衬3与下内衬4之间吸合的磁力小于下内衬4与底壳2之间吸合的磁力。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多个磁性金属7分别位于顶壳1和底壳2。多个第一磁力件51位于上内衬3,多个第二磁力件61位于下内衬4。位于上内衬3的第一磁力件51被配置为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511和第二端面512,第一端面511朝向顶壳1,第二端面512朝向下内衬4,第一端面511的面积被配置为大于第二端面512的面积。位于下内衬4的第二磁力件61被配置为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端面611和第四端面612,第三端面611朝向第二端面512,第四端面612朝向底壳2,第三端面611的面积被配置为小于第四端面612的面积,以减少第三磁力。本实施例中第三磁力是通过相对设置的磁性材料产生的,为了减少彼此间的吸合力,本实施例将第一磁力件51和第二磁力件61朝向上下内衬的拆分面的一端缩小。由此,通过减少端面的面积,达到减少磁通量的目的,进而将磁体之间的吸引力控制在小于磁体与金属间的吸引力。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6所示,收纳盒还包括电池81,电路板82以及充电接口83,该充电接口83与电池81和电路板82电连接,并且充电接口83的触点设置于置物槽A的底部。通过本实施例在置物槽A中设置的触点,在耳机B放入到置物槽A内时,耳机B可以与触点接触实现收纳盒对耳机B的充电。图3示出了一种收纳盒,图中的充电接口83、电路板82和电池81设置在下内衬4和底壳2之间,并介于底壳2内侧和下内衬3外侧之间的区域。利用上述实施例中下内衬4与底壳2可快速拆卸地连接方式,可实现对于电路板82、电池81以及充电接口83的及时更换与维修。
图7是的耳机组件结构示意图。在一个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7所示,上述实施例中的收纳盒可应用于一种耳机组件,该耳机组件包括耳机B以及上述实施例的收纳盒,耳机B设置于收纳盒的置物槽A中并与收纳盒电连接。本实施例的耳机B在取放的时,消费者可一只手抓握底壳2,另一只手直接抓握在顶壳1位置并向外侧拔起顶壳1,此时上述实施例对于第一磁力组件5、第二磁力组件6和磁性金属7的配置,使得收纳盒会从上内衬3与下内衬4之间优先剥离,而仍保持住与顶壳1和底壳2的稳定吸合(如图7中所示状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组件,通过第一磁力组件5和第二磁力组件6对收纳盒的外壳进行吸引并对作用于上内衬3和下内衬4的磁力进行配置。由此,一方面保证了顶壳1、底壳2、上内衬3和下内衬4的可替换性,在其中任一零部件发生损坏时都可以更换,减少了消费者使用成本。同时,也便于对收纳盒内部的其他零部件进行检修。另一方面,在消费者打开收纳盒取放耳机B时,保证了上内衬3与下内衬4可以及时分开并稳定地与顶壳1和底壳2吸合。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运动手环组件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上述实施例中的收纳盒还可应用于一种运动手环组件。该运动手环包括手环表体C以及腕带(图中未示出),手环表体C具有显示时间以及监测心率等功能,腕带上具有用于容置该手环表体C的凹槽。当运动手环需要充电时,使用者可以将手环表体C从腕带上摘下,并放入到容置槽A内,此时容置槽A内的触点可以配置为与手环表体C上的触点相对应,使得手环表体C放入到容置槽A内时,手环表体C上的触点与容置槽A内的触点电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图8的收纳盒可包括如图1至7和对应实施例所描述的顶壳1、底壳2、上内衬3与下内衬4,以及分别设置于顶壳1、底壳2、上内衬3与下内衬4的第一磁力组件5、第二磁力组件6和/或磁性金属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改动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收纳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盒包括:
顶壳(1);
底壳(2),与所述顶壳(1)相对设置;
上内衬(3),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顶壳(1)内;
下内衬(4),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底壳(2)内,所述下内衬(4)与所述上内衬(3)相对设置并与所述上内衬(3)扣合以形成置物槽(A);
第一磁力组件(5),设置于所述顶壳(1)和/或所述上内衬(3)上以产生第一磁力,所述第一磁力用于使所述顶壳(1)与所述上内衬(3)吸合;以及
第二磁力组件(6),设置于所述底壳(2)和/或所述下内衬(4)上以产生第二磁力和第三磁力,所述第二磁力用于使所述底壳(2)与所述下内衬(4)吸合,所述第三磁力作用于所述第一磁力组件(5),以使所述上内衬(3)和所述下内衬(4)吸合,其中,所述第一磁力和所述第二磁力被配置为大于所述第三磁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纳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力组件(5)包括多个第一磁力件(51),所述多个第一磁力件(51)间隔设置;
所述第二磁力组件(6)包括多个第二磁力件(61),所述多个第二磁力件(61)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收纳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磁力件(51)包括第一部分(513)以及第二部分(514),所述第一部分(513)和所述第二部分(514)位于所述上内衬(3);
所述多个第二磁力件(61)包括第三部分(613)以及第四部分(614),所述第三部分(613)和所述第四部分(614)位于所述下内衬(4);
所述第一部分(513)与所述第三部分(613)相互对应,以产生所述第三磁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收纳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513)被配置为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511)和第二端面(512),所述第一端面(511)朝向所述顶壳(1),所述第二端面(512)朝向所述下内衬(4),所述第一端面(511)的面积被配置为大于所述第二端面(512)的面积;和/或
所述第三部分(613)被配置为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端面(611)和第四端面(612),所述第三端面(611)朝向所述上内衬(3),所述第四端面(612)朝向所述底壳(2),所述第三端面(611)的面积被配置为小于所述第四端面(612)的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收纳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513)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三部分(613)相互吸引,并使所述第二部分(514)与所述第四部分(614)相互错开设置,以降低所述第三磁力。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收纳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盒还包括;多个磁性金属(7),所述多个磁性金属(7)与所述多个第一磁力件(51)和/或所述多个第二磁力件(61)相对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收纳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磁性金属(7)位于所述上内衬(3),所述多个第一磁力件(51)位于所述顶壳(1),所述多个磁性金属(7)与所述多个第一磁力件(51)一一对应,以形成所述第一磁力;
所述多个第二磁力件(61)同时设置在所述底壳(2)和所述下内衬(4);位于所述下内衬(4)的所述第二磁力件(61)被配置为与所述多个磁性金属(7)相对应以产生所述第三磁力,并与位于所述底壳(2)的所述第二磁力件(61)相对应,以产生所述第二磁力;
所述磁性金属被配置为具有与位于所述顶壳(1)的所述第一磁力件(51)相对的第五端面(71),以及具有与位于所述下内衬(4)的所述第二磁力件(61)相对的第六端面(72),所述第五端面(71)的面积大于所述第六端面(72)的面积。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收纳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磁性金属(7)分别位于顶壳和底壳;
所述多个第一磁力件(51)位于所述上内衬(3),所述多个第二磁力件(61)位于所述下内衬(4);
位于所述上内衬(3)的所述第一磁力件(51)被配置为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511)和第二端面(512),所述第一端面(511)朝向所述顶壳(1),所述第二端面(512)朝向所述下内衬(4),所述第一端面(511)的面积被配置为大于所述第二端面(512)的面积;
位于所述下内衬(4)的所述第二磁力件(61)被配置为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端面(611)和第四端面(612),所述第三端面(611)朝向所述第二端面(512),所述第四端面(612)朝向所述底壳(2),所述第三端面(611)的面积被配置为小于所述第四端面(612)的面积,以减少所述第三磁力。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纳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盒还包括:
电池(81);
电路板(82);以及
充电接口(83),与所述电池(81)和所述电路板(82)电连接,并且所述充电接口(83)的触点设置于所述置物槽(A)的底部。
10.一种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组件包括:
耳机(B);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收纳盒,所述耳机(B)设置于所述收纳盒的置物槽(A)中并与所述收纳盒电连接。
CN202220440662.0U 2022-03-01 2022-03-01 收纳盒及耳机组件 Active CN2173889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40662.0U CN217388955U (zh) 2022-03-01 2022-03-01 收纳盒及耳机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40662.0U CN217388955U (zh) 2022-03-01 2022-03-01 收纳盒及耳机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88955U true CN217388955U (zh) 2022-09-06

Family

ID=831001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440662.0U Active CN217388955U (zh) 2022-03-01 2022-03-01 收纳盒及耳机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889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96756B1 (en) Device case with added functionality
US20180008016A1 (en) Modular wearable smart band with interchangeable functional units
US20210314430A1 (en) Magnetically connectable grip and connector for electronics
CN116367753A (zh) 用于电子设备的多功能附件附接系统
CN217388955U (zh) 收纳盒及耳机组件
WO2021012372A1 (zh) 一种具有蓝牙耳机充电及收纳功能的手表
CN112565963B (zh) 电子设备
CN210016603U (zh) 一种耳机充电盒及耳机
CN218917943U (zh) 一种基于翻转手表结合耳机收纳的智能穿戴设备
CN218679319U (zh) 耳机组件、耳机盒及手表
CN212574369U (zh) 一种充电表带及具有该充电表带的穿戴式设备
CN209627430U (zh) 一种可穿戴的柔性屏手机
CN211211707U (zh) 一种带tws耳机的智能手环
WO2021247751A1 (en) Magnetically connectable grip and connector for electronics
JP7383797B2 (ja) 収納体、収納体の製造方法、衣服、無線充電器の取り付け方法
CN211578835U (zh) 一种电池壳体
CN215529281U (zh) 一种耳机用围脖项圈及耳机
CN216564575U (zh) 一种运动戒指充电盒
CN216117984U (zh) 一种追踪器
CN219659763U (zh) 一种新型磁吸指环支架结构
KR200398924Y1 (ko) 휴대폰 케이스
CN216820047U (zh) 一种耳机盒及组合设备
CN219107142U (zh) 移动充电设备及可穿戴设备
CN213693806U (zh) 电子设备便携式支架以及电子设备保护壳
CN217563893U (zh) 一种电子设备充电盒以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