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88430U - 风机及清洁设备 - Google Patents

风机及清洁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88430U
CN217388430U CN202220373548.0U CN202220373548U CN217388430U CN 217388430 U CN217388430 U CN 217388430U CN 202220373548 U CN202220373548 U CN 202220373548U CN 217388430 U CN217388430 U CN 2173884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motor
cover
main body
body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37354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钟警
王旭涛
邱梦斌
蒋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reame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reame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reame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Dreame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37354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884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884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88430U/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70380 priority patent/WO2023160263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风机及清洁设备,包括:电机主体模块;风罩,设置在电机主体模块的前端;电机罩,罩在电机主体模块和风罩外;以及减振部件,设置在风罩和电机罩之间,风罩通过减振部件与电机罩固定连接;其中,电机主体模块的后端悬空在电机罩内,后端与电机罩之间形成间隙。本申请通过上述设置,改进了电机主体模块与电机罩的固定连接方式,运用改变振动传播介质的方法,使得电机主体模块的后端与电机罩之间存在间隙,减少了电机主体模块的后端传递到电机罩上的振动,进而减小了电机罩因振动而产生的噪音,从而提升用户使用过程中的耳感体验。

Description

风机及清洁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清洁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机及清洁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同时对生活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环境卫生也越来越注重。因此,市场上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清洁设备,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捷。
清洁设备一般设置有风机,风机通常包括电机罩及设置在电机罩内的电机主体模块。现有技术中,电机主体模块的两端分别设置前减振垫和后减振垫,由前减振垫和后减振垫对电机主体模块做两端的夹持,之后由外围的电机罩进行压紧固定。但是,通过该种固定方式,减振效果较差,从电机主体模块传递到整机外壳的振动较大,壳体振动会产生尖音,因而导致清洁设备的壳体噪声较大,用户的耳感体验较差。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予以改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减小电机主体模块传递到电机罩上的振动噪声。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风机,包括:
电机主体模块;
风罩,设置在所述电机主体模块的前端;
电机罩,罩在所述电机主体模块和所述风罩外;以及
减振部件,设置在所述风罩和所述电机罩之间,所述风罩通过所述减振部件与所述电机罩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电机主体模块的后端悬空在所述电机罩内,所述后端与所述电机罩之间形成间隙。
优选的,所述减振部件具有内壁,所述内壁上形成有第一连接部;
所述风罩具有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配合的第一配合部。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一配合部配合卡持;
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一配合部的其中之一为凹槽,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一配合部的另一个为与所述凹槽配合的凸台;
或者,所述电机主体模块的外侧面形成有第一止位件,所述风罩远离所述前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止位件抵持,以限制所述风罩的位移。
优选的,所述减振部件还具有与所述内壁相对设置的外壁,所述外壁上形成有第二连接部;
所述电机罩具有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配合的第二配合部。
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配合抵接;
所述第二连接部具有抵接面,所述第二配合部远离所述前端的一端与所述抵接面抵接。
优选的,所述减振部件具有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凸部与所述减振部件的其余部分形成台阶,所述台阶靠近所述前端的一侧具有台阶面,所述台阶面作为所述抵接面;
所述电机罩形成有抵持体,所述抵持体作为所述第二配合部。
优选的,所述电机罩包括外壳本体及与所述外壳本体卡持的卡扣;
所述抵持体形成在所述卡扣远离所述前端的一端;
或者,所述外壳本体朝向所述卡扣设置的一面形成有第二凸部,所述第二凸部靠近所述台阶面设置,且与所述台阶面之间形成有卡持空间;
所述卡扣远离所述前端的一端还形成有朝向所述外壳本体设置的凸块,所述凸块与所述卡持空间卡持;
或者,所述卡扣设置有第二止位件,所述第二止位件与所述外壳本体靠近所述前端的一端抵持。
优选的,所述电机主体模块具有相互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前端,所述出风口靠近所述后端设置;或,所述进风口靠近所述前端设置,所述出风口靠近所述后端设置;
其中,所述减振部件的长度小于所述出风口至所述进风口的长度,所述长度的丈量方向为所述前端自所述后端的方向;
或者,所述风机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进气口和与所述进气口连通的出气口;
所述电机主体模块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进风口与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出气口连通。
优选的,所述减振部件具有空腔,所述空腔的体积至少占所述减振部件的总体积的 50%;
或者,所述空腔设置有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空腔之间相互隔离。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清洁设备,包括:
风机;以及
清洁附件,与所述风机的进气口连接;
其中,所述风机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风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本申请提供的风机及清洁设备,其中风机设置有电机主体模块及电机罩,电机主体模块的前端通过风罩与电机罩连接,通过让电机主体模块的后端和悬空在电机罩内,使得后端与所述电机罩之间形成间隙;
并且在电机主体模块的前端和电机罩之间设置有减振部件,该减振部件用于将电机主体模块和电机罩固定连接,以将电机主体模块固定在电机罩内,使得电机主体模块在工作时不会相对电机罩沿电机主体模块的轴向方向移动;上述设置改进了电机主体模块与电机罩的固定连接方式,运用改变振动传播介质的方法,使得电机主体模块的后端与电机罩之间存在间隙,减少了电机主体模块的后端传递到电机罩上的振动,进而减小了电机罩因振动而产生的噪音,从而提升用户使用过程中的耳感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风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风机的电机主体模块、风罩及减振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风机的减振部件及卡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风机的电机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风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电机罩;11-第二配合部;12-抵持体;13-外壳本体;131-第二凸部;卡扣-14;141-凸块;142-第二止位件;2-电机主体模块;21-前端;22-后端;23-风罩;231-第一配合部;24-第一止位件;25-电机主体;26-电路板;3-间隙;4-减振部件;41-内壁;411-第一连接部;42-外壁;421-第二连接部;4211-抵接面;43-第一凸部;44-空腔;5-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机,适用于清洁设备。相对应的,该清洁设备至少设置有用于放置污物的尘盒,风机适于在尘盒内形成负压,以使待清洁面上的污物能够在负压的作用下进入至尘盒内,从而实现对待清洁面的清洁。其中,待清洁面可以为地面、墙面,或者待清洁物体的表面,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具体的,请参照图1至图6,风机包括电机主体模块2、设置在电机主体模块2的前端21的风罩23、以及罩设在电机主体模块2和风罩23外的电机罩1,电机主体模块2用于产生气流,从而能够在上述的尘盒内形成负压;风罩23设置在电机主体模块23的前端21,以导向气流的方向和/或使气流聚拢,以达到强负压效果;而电机罩1则对电机主体模块 21和风罩23进行保护。
电机主体模块2还具有相互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在本实施例中,进风口设置在电机主体模块2的前端21,出风口靠近电机主体模块2的后端22设置,在风机工作时,气流自进风口进入,再经由出风口排出,从而实现气流的流动。呈上述,风罩23设置在电机主体模块2的前端21,因此,风罩23具有与进风口连通的开口,电机主体模块2运行以使气流通过开口流向至进风口,并自出风口排出。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进风口出风口在电机主体模块2上的设置位置,如进风口靠近电机主体模块2的前端21设置,同时出风口靠近电机主体模块2的后端22设置等,只要能满足气流的流动要求皆可,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电机主体模块2还包括电机主体25及与电机主体连接的电路板26,电路板26设置在电机主体模块2的后端22,且与出风口连通,以使气流自出风口流出时,能够对电路板 26进行散热,从而降低电机主体模块2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提高风机整体的使用寿命,同时提高用户体验。电路板26与电机主体25连接,以控制电机主体25执行不同的命令,该电路板26的控制方法为通过常规的控制电路即可实现,例如在电路板26的控制芯片内写入控制程序,以控制电机主体25以不同方向和/或不同转速等进行旋转以实现运行。其中,该控制电机主体25以不同方向和/或不同转速等进行旋转的控制程序为常规控制程序,本申请并未对控制程序进行相应的改进,故在此不做赘述。
或者,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电机主体模块2包括电机主体25,该电机主体25通过电滑环等连接件与外部的电路板26进行连接,也可实现对电机主体25的控制,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习知的,电机主体模块2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其转速快等原因,会造成电机主体模块2 的振动。电机主体模块2的振动会传递至风罩23及电机罩1上,从而使风机整体振动,继而造成安装有该风机的清洁设备的整体的振动。
因此,为了减小振动,会在电机主体模块2的两端设置有减震垫,从而缓解电机主体模块2传递至风罩23和电机罩1上的振动。故而,现有技术中,电机主体模块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前减振垫和后减振垫,由前减振垫和后减振垫对电机主体模块2做两端的夹持,之后再由罩设在外围的电机罩1进行压紧固定。然而,罩设在电机主体模块2外侧的电机罩1与该后端22相对应的部分的硬度和/或厚度小于电机罩1的其他部分,电机主体模块2的振动虽然通过后减震垫的缓解,但是电机罩1与后端22相对应的部分非柔性件,既不能减缓振动,同时会致使传递至电机罩1与后端22对应的部分上的振动,对电机罩1 与后端22相对应的部分产生较大的振动,因而造成电机罩1本身较大的振动。可见,通过该种固定方式,减振效果较差,从电机主体模块2传递到整机外壳的振动较大,壳体振动会产生尖音,因而导致清洁设备的壳体噪声较大,用户的使用体验较差。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在本实施例中,电机主体模块2的后端22悬空在在电机罩1内,以在后端22与电机罩1之间形成有间隙3,使电机主体模块2 的振动无法传递至电机罩1上,进而不会造成电机罩1的振动。同时,在风罩23和电机罩1之间设置有减振部件4,电机主体模块2传递至风罩23的振动,经减振部件4 的缓解,传递至电机罩1与风罩23相对应的部分时,由于该电机罩1与风罩23相对应的部分由于硬度和/或厚度较大,所以引起对该电机罩1与风罩23相对应的部分的振动,从而有效缓解电机主体模块2传递至电机罩1的振动。相应的,电机罩1振动减小,其引起的噪音减小,从而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并且,该减振部件4连接风罩23与罩设在其外围的电机罩1,以使风罩23能够相对于电机罩1固定,从而将电机主体模块2与电机罩1固定连接,以将电机主体模块2 固定在电机罩1内。由此,电机主体模块2在工作时不会相对电机罩1沿电机主体模块 2的轴向方向移动,保证风机整体的有效运行。本申请通过上述设置改进了电机主体模块2与电机罩1的固定连接方式,运用改变振动传播介质的方法,使得电机主体模块2 的后端22与电机罩1之间存在间隙3,减少了电机主体模块2的后端22传递到电机罩 1上的振动,同时保证了电机主体模块2与电机罩1之间相对于固定,进而减小了电机罩1因振动而产生的噪音,保证用户使用体验。
在本实施例中,减振部件4为减振垫,减振垫的材质为橡胶或硅胶等,橡胶或硅胶材质的减振垫具有良好的减震阻尼效果,能有效减少电机主体模块2通过减振垫传递到电机罩1上的振动。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减振部件4,如弹性减振件等,只要能满足减振部件4的减震要求皆可,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优选的,为了进一步增强减振部件4的减振效果,减振部件4还具有空腔44,空腔44的体积至少占减振部件4的总体积的50%。由于振动在空气中的传播效果要小于固体的传播效果,从而进一步减小电机主体模块2传递到电机罩1上的振动,达到增强减振部件4的减振目的。
在本实施例中,空腔44设置有至少两个,两个空腔44之间互相隔离,通过减少单个空腔44体积,增加空腔44个数的方法来加强减振部件4的支撑性能,使得减振部件 4在传递振动时不会发生较大的形变,同时还能够保证减振部件4的减振效果。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空腔44的设置个数,如空腔44设置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等,只要能满足减振部件4的减震要求皆可,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由前述可知,风罩23通过减振部件4与电机罩1之间固定,进而将电机主体模块2与电机罩1之间固定。因此,减振部件4与电机罩1、风罩23之间固定连接。
具体的,减振部件4具有朝向风罩23设置的内壁41,在内壁41上形成有第一连接部411,相应的,风罩23上具有与第一连接部411连接配合的第一配合部231,通过第一连接部411和第一配合部231的连接配合,以将减振部件4和风罩23连接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411与第一配合部231的连接方式为卡持连接。例如,第一连接部411和第一配合部231的其中一个为凹槽,第一连接部411和第一配合部231的另一个为与凹槽配合的凸台,通过凹槽与凸台的卡持配合,从而实现减振部件4与风罩23 的连接。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第一连接部411与第一配合部231的连接方式。如第一连接部411与第一配合部231的连接方式为通过连接件进行连接,此时风机还包括连接件,第一连接部411和第一配合部231皆为连接孔,通过连接件贯穿安装在第一连接部411和第一配合部231的连接孔内,从而实现减振部件4与风罩23的连接,只要能满足减振部件4和风罩23的连接要求皆可,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其中,上述的连接件可以为螺栓等。
减振部件4还具有与内壁41相对设置的外壁42,即,该外壁42朝向电机罩1设置。同样的,在外壁42上形成有第二连接部421,相应的,电机罩1具有与第二连接部421 连接配合的第二配合部11,通过第二连接部421和第二配合部11的连接配合,以将减振部件4和电机罩1连接固定,进而将电机主体模块2与电机罩1进行连接固定,从而使得电机主体模块2在工作时不会相对电机罩1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421与第二配合部11的配合方式为抵接配合,在减振部件4与电机罩1安装时相接时,通过第二连接部421和第二配合部11的抵接配合,从而将减振部件4和电机罩1连接固定。
具体的,第二连接部421具有抵接面4211,第二配合部11远离前端21的一端与该抵接面4211抵接。减振部件4具有第一凸部43,该第一凸部43与减振部件4的其余部分形成有台阶,台阶靠近前端21的一侧具有台阶面,该台阶面作为上述抵接面4211。在电机罩1上还形成有与抵接面4211抵持的抵接体12,该抵接体12作为上述的第二配合部11。
由此可见,前述第一连接部411和第一配合部231的配合防止电机主体模块2沿电机主体模块2轴向和径向的移动,第二连接部421和第二配合部11的配合则进一步防止电机主体模块2轴向和径向的移动,从而保证电机主体模块2相对于电机罩2固定。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第二连接部421与第二配合部11的连接方式,如第二连接部421与第二配合部11的连接方式为卡持连接,此时第二连接部421 和第二配合部11的其中一个为凹槽,第二连接部421和第二配合部11的另一个为与凹槽配合的凸台,通过凹槽与凸台的卡持配合,从而实现减振部件4与电机罩1的连接,只要能满足减振部件4和电机罩1的连接要求皆可,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有前述可知,风罩23安装于电机主体模块2的前端21处,为了进一步防止所述风罩23沿电机主体模块2轴向产生位移,在本实施例中,电机主体模块2的外侧面还形成有第一止位件24,风罩23安装在电机主体模块2的前端21之后,风罩23远离前端 21的一端与第一止位件24相抵持,进而实现限制风罩23的位移,从而限制电机主体模块2的位移。
为了方便电机罩1和减振部件4之间的装配安装,在本实施例中,电机罩1包括外壳本体13及与外壳本体13卡持的卡扣14,抵持体12形成在卡扣14远离前端21的一端。外壳本体13朝向卡扣14设置的一面形成有第二凸部131,第二凸部131靠近台阶面设置,且与台阶面之间形成有卡持空间,卡扣14远离前端21的一端形成有朝向外壳本体13设置的凸块141,该凸块141与卡持空间相卡持,以将卡扣14与外壳本体13 和减振部件4相固定。其中,为了方便生产制造工艺,上述的凸块141与抵持体12一体成型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凸块141和抵持体12之间也可分体设置后进行粘接、紧固件连接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电机罩1和减振部件4在安装连接时,可先进行减振部件4和外壳本体13的安装,之后再安装卡扣14,来完成电机罩1和减振部件4的安装连接,进而使得电机罩1和减振部件4在安装时更加方便简单。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外壳本体13和卡扣14的连接方式,如外壳本体13与卡扣14一体成型设置,只要能满足电机罩1和减振部件4的连接要求皆可,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为了方便卡扣14与外壳本体13安装连接时的定位和对卡扣14进行限位,在本实施例中,卡扣14还设置有第二止位件142,在卡扣14与外壳本体13连接时,第二止位件142与外壳本体13靠近前端21的一端相抵持,从而将卡扣14相对外壳本体13进行限位,也能方便卡扣14与外壳本体13安装连接时进行定位。
风机在工作时,会有大量热量由电机主体模块2产生,为了方便电机主体模块2的散热,在本实施例中,电机罩1的外壳本体13上还设置有若干散热孔,使得电机主体模块2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散热孔散至风机外,从而避免因风机内部热量堆积过多而损坏电路板和其他部件,加强风机的整体使用寿命。
为了避免减振部件4阻挡住出风口而影响风机的出风,在本实施例中,减振部件4的长度要小于电机主体模块2的出风口至进风口的长度,该长度的丈量方向为电机主体模块2的前端21自后端22的方向,从而使得减振部件4不会因长度过长而阻挡住电机主体模块2的出风口,影响风机出风。
风机还包括有壳体5,壳体5具有进气口以及与进气口连通的出气口,电机主体模块2设置在壳体5内,电机主体模块2的进风口与壳体5的进气口连通,出风口与出气口连通,以使得外部的空气能被风机由进气口吸入,再由出气口排出,从而实现风机的正常工作。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清洁设备,适用于对待清洁面进行清洁,该清洁设备可以为清洁机器人或手持式清洁设备,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清洁设备至少包括风机、以及与风机的进气口连接的清洁附件,清洁附件适于对待清洁面进行清洁,风机则产生负压将待清洁面上的污物给吸入。其中,风机为上述实施例1所阐述的风机。
为了保证清洁设备的清洁效果,清洁设备还包括连接风机和清洁附件的尘盒,尘盒具有进尘口和出尘口,进尘口与清洁附件连接,出尘口与风机的进气口连通。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机主体模块;
风罩,设置在所述电机主体模块的前端;
电机罩,罩在所述电机主体模块和所述风罩外;以及
减振部件,设置在所述风罩和所述电机罩之间,所述风罩通过所述减振部件与所述电机罩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电机主体模块的后端悬空在所述电机罩内,所述后端与所述电机罩之间形成间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部件具有内壁,所述内壁上形成有第一连接部;
所述风罩具有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配合的第一配合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一配合部配合卡持;
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一配合部的其中之一为凹槽,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一配合部的另一个为与所述凹槽配合的凸台;
或者,所述电机主体模块的外侧面形成有第一止位件,所述风罩远离所述前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止位件抵持,以限制所述风罩的位移。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部件还具有与所述内壁相对设置的外壁,所述外壁上形成有第二连接部;
所述电机罩具有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配合的第二配合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配合抵接;
所述第二连接部具有抵接面,所述第二配合部远离所述前端的一端与所述抵接面抵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部件具有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凸部与所述减振部件的其余部分形成台阶,所述台阶靠近所述前端的一侧具有台阶面,所述台阶面作为所述抵接面;
所述电机罩形成有抵持体,所述抵持体作为所述第二配合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罩包括外壳本体及与所述外壳本体卡持的卡扣;
所述抵持体形成在所述卡扣远离所述前端的一端;
或者,所述外壳本体朝向所述卡扣设置的一面形成有第二凸部,所述第二凸部靠近所述台阶面设置,且与所述台阶面之间形成有卡持空间;
所述卡扣远离所述前端的一端还形成有朝向所述外壳本体设置的凸块,所述凸块与所述卡持空间卡持;
或者,所述卡扣设置有第二止位件,所述第二止位件与所述外壳本体靠近所述前端的一端抵持。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主体模块具有相互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前端,所述出风口靠近所述后端设置;或,所述进风口靠近所述前端设置,所述出风口靠近所述后端设置;
其中,所述减振部件的长度小于所述出风口至所述进风口的长度,所述长度的丈量方向为所述前端自所述后端的方向;
或者,所述风机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进气口和与所述进气口连通的出气口;
所述电机主体模块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进风口与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出气口连通。
9.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部件具有空腔,所述空腔的体积至少占所述减振部件的总体积的50%;
或者,所述空腔设置有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空腔之间相互隔离。
10.一种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机;以及
清洁附件,与所述风机的进气口连接;
其中,所述风机为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风机。
CN202220373548.0U 2022-02-23 2022-02-23 风机及清洁设备 Active CN2173884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373548.0U CN217388430U (zh) 2022-02-23 2022-02-23 风机及清洁设备
PCT/CN2023/070380 WO2023160263A1 (zh) 2022-02-23 2023-01-04 出风结构及清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373548.0U CN217388430U (zh) 2022-02-23 2022-02-23 风机及清洁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88430U true CN217388430U (zh) 2022-09-06

Family

ID=831009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373548.0U Active CN217388430U (zh) 2022-02-23 2022-02-23 风机及清洁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8843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60263A1 (zh) * 2022-02-23 2023-08-31 追觅创新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出风结构及清洁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60263A1 (zh) * 2022-02-23 2023-08-31 追觅创新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出风结构及清洁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388430U (zh) 风机及清洁设备
CN216040330U (zh) 蒸汽刷及挂烫机
CN214480046U (zh) 一种用于干手器的电机减振结构及干手器
CN209345212U (zh) 一种智能手机麦克风
JP4206599B2 (ja) マイクロホン
CN211739406U (zh) 一种具有降噪减震功能的新风系统箱
CN206671998U (zh) 一种主机箱用辅助降噪后盖
CN106015111B (zh) 一种静音风机
WO2023160263A1 (zh) 出风结构及清洁装置
CN217659582U (zh) 负压吸附装置及扫地机器人
CN217388384U (zh) 电机组件及清洁设备
CN221043185U (zh) 麦克风防水的耳机结构和耳机
CN219068327U (zh) 一种具有减震结构的麦克风
CN221411146U (zh) 吸风电机组件和洗地机器人
CN221635669U (zh) 一种吸风电机组件和洗地机器人
CN214424784U (zh) 一种风机固定结构及低噪音吸尘器
CN220655480U (zh) 一种清洁器及清洁基站
CN212079756U (zh) 风机组件及移动机器人
CN213979383U (zh) 一种防尘型吸音尖劈
CN211345622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15642546U (zh) 一种计算机用新型降噪装置
CN214014463U (zh) 一种耳机的声学降噪模块及耳机
CN215009887U (zh) 一种吸尘器电机降噪结构
CN211243155U (zh) 一种手持式表面清洁装置
CN216430076U (zh) 一种具有风机减震结构的基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