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88062U - 一种电缆穿线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缆穿线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388062U CN217388062U CN202221206176.9U CN202221206176U CN217388062U CN 217388062 U CN217388062 U CN 217388062U CN 202221206176 U CN202221206176 U CN 202221206176U CN 217388062 U CN217388062 U CN 21738806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ame
- connecting rod
- circle frame
- side frame
- lin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mergency Lowering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缆穿线器,其包括外圈架、内圈架、支架、固定件和活动件,所述外圈架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架上,所述外圈架环绕内圈架,所述固定件和活动件设置于外圈架上并分别位于外圈架的两个圆面上,所述固定件与内圈架连接,所述活动件与内圈架卡接。在使用时,外圈架和内圈架之间用于收纳引导绳;而外圈架一个圆面上的固定件连接内圈架,外圈架另一个圆面的活动件卡接内圈架,使得在更换引导绳时,可以解除活动件与内圈架的卡接,使得操作者可以从外圈架的一侧圆面直接将引导绳整圈取出,而后更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缆穿线器。
背景技术
穿线器是用于在管道中牵引引导绳的辅助工具。使用时将需要穿线器上的引导绳穿过管道后与电缆连接,而后转动穿线器,使得引导绳带动电缆穿过管道,完成电缆在管道内的铺设。现有的穿线器在不同管径的管道内使用时需要对引导绳进行更换,在更换过程中需要将整个引导绳抽离穿线器,而引导绳绳体长度较长,完全抽离需要一定的工作时间,不利于快速更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快速更换引导绳的电缆穿线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缆穿线器,包括外圈架、内圈架、支架、固定件和活动件,所述外圈架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架上,所述外圈架环绕内圈架,所述固定件和活动件设置于外圈架上并分别位于外圈架的两个圆面上,所述固定件与内圈架连接,所述活动件与内圈架卡接。
进一步地,所述活动件一端与外圈架铰接,另一端设置有卡勾;所述内圈架上对应活动件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卡口,所述卡勾与第一卡口相适配。
进一步地,所述活动件包括铰接部和卡勾部,所述铰接部与外圈架铰接,所述卡勾部沿铰接部长度方向可移动;所述卡勾部远离铰接部的一端设置有卡勾,另一端通过弹簧与铰接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包括第一侧架和第二侧架,所述第一侧架和第二侧架之间连接有转动轴,所述外圈架和内圈架位于第一侧架和第二侧架之间,所述固定件与转动轴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架和第二侧架呈三角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架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平行于地面,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第二连杆铰接,另一端与第三连杆铰接;所述第二连杆与第三连杆相对的一侧设置有沿第二连杆长度方向的滑槽,所述第三连杆朝向第二连杆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卡口;当所述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相向转动,第三连杆的第二卡口沿第二连杆的滑槽移动并卡接至滑槽末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侧架为固定三角架,所述转动轴的一端连接与第二侧架上;所述第二连杆上设置有与转动轴轴心相对的螺纹孔,所述转动轴靠近第一侧架的一端上对应设置有螺纹孔。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底部设置有移动轮;所述支架一侧设有推动把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在使用时,外圈架和内圈架之间用于收纳引导绳;而外圈架一个圆面上的固定件连接内圈架,外圈架另一个圆面的活动件卡接内圈架,使得在更换引导绳时,可以解除活动件与内圈架的卡接,使得操作者可以从外圈架的一侧圆面直接将引导绳整圈取出,而后更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电缆穿线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电缆穿线器的外圈架和内圈架配合时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电缆穿线器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电缆穿线器的支架的第一侧架拆卸后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外圈架;2、内圈架;21、第一卡口;
3、支架;31、第一侧架;311、第一连杆;312、第二连杆;313、第三连杆;314、第二卡口;315、移动轮;316、推动把手;
32、第二侧架;33、转动轴;
4、固定件;5、活动件;51、铰接部;52、卡勾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请参照图1至图4,一种电缆穿线器,包括外圈架1、内圈架2、支架3、固定件4和活动件5,所述外圈架1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架3上,所述外圈架1环绕内圈架2,
所述固定件4和活动件5设置于外圈架1上并分别位于外圈架1的两个圆面上,所述固定件4与内圈架2连接,所述活动件5与内圈架2卡接。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在使用时,外圈架1和内圈架2之间用于收纳引导绳;而外圈架1的一个圆面上的固定件4连接内圈架2,外圈架1另一个圆面的活动件5卡接内圈架2,使得在更换引导绳时,可以解除活动件5与内圈架2的卡接,使得操作者可以从外圈架1的一侧圆面直接将引导绳整圈取出,而后更换。
进一步地,所述活动件5一端与外圈架1铰接,另一端设置有卡勾;所述内圈架2上对应活动件5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卡口21,所述卡勾与第一卡口21相适配。
由上述描述可知,在解除活动件5与内圈架2的配合时,先将活动件5的卡勾脱离内圈架2的第一卡口21,而后转动活动件5,使得活动件5不再阻挡于外圈架1与内圈架2之间,即可方便地取放引导绳;反之即可再次连接外圈架1和内圈架2。
进一步地,所述活动件5包括铰接部51和卡勾部52,所述铰接部51与外圈架1铰接,所述卡勾部52沿铰接部51长度方向可移动;所述卡勾部52远离铰接部51的一端设置有卡勾,另一端通过弹簧与铰接部51连接。
由上述描述可知,通过卡勾部52沿铰接部51的可移动设置,能够方便操作者将卡勾部52的卡勾与内圈架2的第一卡口21配合;而弹簧的连接设置,保证卡勾部52与第一卡口21配合后不容易脱离。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3包括第一侧架31和第二侧架32,所述第一侧架31和第二侧架32之间连接有转动轴33,所述外圈架1和内圈架2位于第一侧架31和第二侧架32之间,所述固定件4与转动轴33铰接。
由上述描述可知,通过设置第一侧架31和第二侧架32来对外圈架1和内圈架2进行支撑,外圈架1和内圈架2以转动轴33为转动中心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架31和第二侧架32呈三角形。
由上述描述可知,三角形的侧架设置能够有效保证结构强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架31包括第一连杆311、第二连杆312和第三连杆313,所述第一连杆311平行于地面,所述第一连杆311的一端与第二连杆312铰接,另一端与第三连杆313铰接;所述第二连杆312与第三连杆313相对的一侧设置有沿第二连杆312长度方向的滑槽,所述第三连杆313朝向第二连杆312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卡口314;当所述第二连杆312和第三连杆313相向转动,第三连杆313的第二卡口314沿第二连杆312的滑槽移动并卡接至滑槽末端。
由上述描述可知,第一侧架31采用可拆卸形式,在更换引导绳时,先将第一侧架31拆卸,而后将活动件5与第一卡口21的配合解除,即可对引导绳进行更换;在第一侧架31的拆卸过程中,先将第三连杆313的第二卡口314沿第二连杆312的滑槽长度方向反向转动直至第三连杆313不再阻挡外圈架1的侧面,第三连杆313解除与第二连杆312的配合;而后继续将第二连杆312转向一侧直至不在阻挡外圈架1的侧面,此时即可解除活动件5与第一卡口21的配合,对引导绳进行更换。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侧架32为固定三角架,所述转动轴33的一端连接与第二侧架32上;所述第二连杆312上设置有与转动轴33轴心相对的螺纹孔,所述转动轴33靠近第一侧架31的一端上对应设置有螺纹孔。
由上述描述可知,第二侧架32为固定三角架,使得在第一侧架31拆卸过程中,第二侧架32能够继续支撑外圈架1和内圈架2;而第一侧架31上的第二连杆312与转动轴33螺栓锁付的设置,使得在第一侧架31装配好后也能同时对转动轴33上的外圈架1和内圈架2进行支撑。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3底部设置有移动轮315;所述支架3一侧设有推动把手316。
由上述描述可知,通过支架3的移动轮315和推动把手316的设置,方便整个装置的转移。
参照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为:
本实用新型的应用场景为:在需要对穿线器内的引导绳进行更换时,传统的方式需要将引导绳抽离而后卷入新的引导绳,需要较长的更换时间。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电缆穿线器,包括外圈架1、内圈架2、支架3、固定件4和活动件5,所述外圈架1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架3上,所述外圈架1环绕内圈架2,所述固定件4和活动件5设置于外圈架1上并分别位于外圈架1的两个圆面上,所述固定件4与内圈架2连接,所述活动件5与内圈架2卡接。
如图2所示,所述活动件5一端与外圈架1铰接,另一端设置有卡勾;所述内圈架2上对应活动件5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卡口21,所述卡勾与第一卡口21相适配。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活动件5包括铰接部51和卡勾部52,所述铰接部51与外圈架1铰接,所述卡勾部52沿铰接部51长度方向可移动;所述卡勾部52远离铰接部51的一端设置有卡勾,另一端通过弹簧与铰接部51连接。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支架3包括第一侧架31和第二侧架32,所述第一侧架31和第二侧架32之间连接有转动轴33,所述外圈架1和内圈架2位于第一侧架31和第二侧架32之间,所述固定件4与转动轴33铰接。
所述第一侧架31和第二侧架32呈三角形。
所述第一侧架31包括第一连杆311、第二连杆312和第三连杆313,所述第一连杆311平行于地面,所述第一连杆311的一端与第二连杆312铰接,另一端与第三连杆313铰接;所述第二连杆312与第三连杆313相对的一侧设置有沿第二连杆312长度方向的滑槽,所述第三连杆313朝向第二连杆312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卡口314;当所述第二连杆312和第三连杆313相向转动,第三连杆313的第二卡口314沿第二连杆312的滑槽移动并卡接至滑槽末端。
所述第二侧架32为固定三角架,所述转动轴33的一端连接与第二侧架32上;所述第二连杆312上设置有与转动轴33轴心相对的螺纹孔,所述转动轴33靠近第一侧架31的一端上对应设置有螺纹孔。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一开始引导绳是卷绕在外圈架1和内圈架2内,而引导绳本身有一定弹性和强度,为了避免卷绕的引导绳朝向外圈架1和内圈架2的侧面脱出,活动件5和固定件4分别连接并阻挡于外圈架1和内圈架2的侧面;在引导绳的更换过程中,先将第一侧架31拆卸;在第一侧架31的拆卸过程中,先将第三连杆313的第二卡口314沿第二连杆312的滑槽长度方向反向转动直至第三连杆313不再阻挡外圈架1的侧面,第三连杆313解除与第二连杆312的配合;而后继续将第二连杆312与转动轴33的螺栓锁付解除,将第二连杆312转向一侧直至不在阻挡外圈架1的侧面。在第一侧架31的拆卸过程中,由固定式的第二侧架32对外圈架1和内圈架2进行支撑。
而后将拉动活动件5,使得活动件5的卡勾部52沿铰接部51长度方向移动,即可快速将卡勾部52的卡勾与内圈架2的第一卡口21解除配合;而后将活动件5转动至不再阻挡于外圈架1和内圈架2之间。
此时即可直接将整圈的引导绳从外圈架1和内圈架2之间取出,而后更换需要的引导绳。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缆穿线器,在使用时,外圈架和内圈架之间用于收纳引导绳;而外圈架一个圆面上的固定件连接内圈架,外圈架另一个圆面的活动件卡接内圈架,使得在更换引导绳时,可以解除活动件与内圈架的卡接,使得操作者可以从外圈架的一侧圆面直接将引导绳整圈取出,而后更换。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电缆穿线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圈架、内圈架、支架、固定件和活动件,所述外圈架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架上,所述外圈架环绕内圈架,所述固定件和活动件设置于外圈架上并分别位于外圈架的两个圆面上,所述固定件与内圈架连接,所述活动件与内圈架卡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穿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件一端与外圈架铰接,另一端设置有卡勾;所述内圈架上对应活动件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卡口,所述卡勾与第一卡口相适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缆穿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件包括铰接部和卡勾部,所述铰接部与外圈架铰接,所述卡勾部沿铰接部长度方向可移动;所述卡勾部远离铰接部的一端设置有卡勾,另一端通过弹簧与铰接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穿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第一侧架和第二侧架,所述第一侧架和第二侧架之间连接有转动轴,所述外圈架和内圈架位于第一侧架和第二侧架之间,所述固定件与转动轴铰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缆穿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架和第二侧架呈三角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缆穿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架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平行于地面,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第二连杆铰接,另一端与第三连杆铰接;所述第二连杆与第三连杆相对的一侧设置有沿第二连杆长度方向的滑槽,所述第三连杆朝向第二连杆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卡口;当所述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相向转动,第三连杆的第二卡口沿第二连杆的滑槽移动并卡接至滑槽末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缆穿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架为固定三角架,所述转动轴的一端连接与第二侧架上;所述第二连杆上设置有与转动轴轴心相对的螺纹孔,所述转动轴靠近第一侧架的一端上对应设置有螺纹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穿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底部设置有移动轮;所述支架一侧设有推动把手。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206176.9U CN217388062U (zh) | 2022-05-17 | 2022-05-17 | 一种电缆穿线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206176.9U CN217388062U (zh) | 2022-05-17 | 2022-05-17 | 一种电缆穿线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388062U true CN217388062U (zh) | 2022-09-06 |
Family
ID=830887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206176.9U Active CN217388062U (zh) | 2022-05-17 | 2022-05-17 | 一种电缆穿线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388062U (zh) |
-
2022
- 2022-05-17 CN CN202221206176.9U patent/CN21738806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965680B1 (ko) | 포구청소장치의 케이블 권취장치 | |
CN217388062U (zh) | 一种电缆穿线器 | |
CN110815129B (zh) | 一种轴承拆卸装置 | |
CN113363876B (zh) | 一种减少磨损的电力施工用线缆牵引装置 | |
JPH04229229A (ja) | パイプ押さえ | |
CN212937479U (zh) | 一种线盘夹持装置及渔线轮缠线器 | |
US3971544A (en) | Apparatus for guiding a rod into a conduit | |
CN219576475U (zh) | 一种电力工程穿线设备 | |
CN208645307U (zh) | 塑料管材划线器 | |
CN210029405U (zh) | 一种手动水带卷盘装置 | |
CN205998752U (zh) | 一种手动绕线治具 | |
CN210973358U (zh) | 一种化纤纱络筒机可调节筒子架 | |
CN209161145U (zh) | 一种放线机 | |
CN209097966U (zh) | 便携式检修工具 | |
CN210117052U (zh) | 一种用于切捆条机的轴辊尾架 | |
CN213505428U (zh) | 一种绿化用浇水管道移动载体 | |
CN202265260U (zh) | 一种主动卷绕倍捻机的筒管涨紧装置 | |
US3765617A (en) | Articulated puller arm | |
CN207620491U (zh) | 一种三角立杆机 | |
CN220906804U (zh) | 一种光纤绕线机 | |
CN118181208A (zh) | 一种冷带钢卷取机卷筒拆卸装置 | |
CN211307305U (zh) | 一种pe管卷管机 | |
CN210103020U (zh) | 一种放料机的钢卷固定装置 | |
CN211193709U (zh) | 一种刹车鼓的快速拆卸工具 | |
CN207874126U (zh) | 一种新型防脱钩拉马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