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87456U - 极耳极片及电芯 - Google Patents

极耳极片及电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87456U
CN217387456U CN202123091248.8U CN202123091248U CN217387456U CN 217387456 U CN217387456 U CN 217387456U CN 202123091248 U CN202123091248 U CN 202123091248U CN 217387456 U CN217387456 U CN 2173874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b
pole piece
edge
pole
tab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09124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国友
靳勇
慎晓杰
魏相
章丽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crovast Power Systems H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crovast Power Systems H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crovast Power Systems H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crovast Power Systems H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09124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874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874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874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极耳极片,包括涂覆区和位于所述涂覆区一侧的空箔区,所述空箔区通过加工形成多个极耳,多个所述极耳沿所述极耳极片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设置;每相邻的两个所述极耳之间设有间隔,各相邻的两个所述极耳之间的间距不相等。本实用新型的极耳极片上的极耳采用不等间距设置,能够减少抚平极耳时所需要的辊压力,从而避免极耳极片的变形,同时减少正负极极片上活性材料的脱落,大大提高电芯的良品率。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芯。

Description

极耳极片及电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极耳极片及电芯。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锂离子电池具有的比功率高、循环寿命长、安全性能好以及无污染等优点使其得到广泛地应用。传统的卷绕式电池主要为单极耳或多极耳的卷绕式电池,全极耳卷绕式电池由于其内阻低、能量密度高越来越受到认可。全极耳卷绕式电池的制造方式通常是分别将正负极片的一端涂覆活性材料(该涂覆有活性材料的部分称为涂覆区),其另一端为空白部分(即未涂覆活性材料,该部分称为空箔区),在正负极片卷绕过程中(或者是正负极片卷绕完成后),通过将上述空白部分抚平形成全极耳。
在上述空白部分向内折叠的过程中,为了抚平极耳,通常需要在垂直于极片的表面(即卷绕后形成的圆柱电池的两个圆柱形端面)施加较大的压力,这容易导致内部正负极片上的活性材料脱落,甚至引起内部极片的变形,大大降低了卷绕式电池的使用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极耳极片及电芯,旨在解决或至少部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不足,极耳极片上的极耳采用不等间距设置,能够减少抚平极耳时所需要的辊压力,从而避免极耳极片的变形,同时减少正负极极片上活性材料的脱落,大大提高电芯的良品率。此外,由于抚平极耳时不需要很大的压力,能够减少弯折极耳的应力,从而保证电芯的质量。该电芯不仅设计方案简单,而且电性能佳,产率高,实用性强。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提供一种极耳极片,包括涂覆区和位于所述涂覆区一侧的空箔区,所述空箔区通过加工形成多个极耳,多个所述极耳沿所述极耳极片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设置;每相邻的两个所述极耳之间设有间隔,各相邻的两个所述极耳之间的间距不相等。本申请形成多个极耳可以通过切割、剪裁等加工方式形成,如激光切割。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沿所述极耳极片的长度方向,各相邻的两个所述极耳之间的间距依次逐渐增大。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沿所述极耳极片的长度方向,各相邻的两个所述极耳之间的间距以等差数列的形式依次逐渐增大。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有的所述极耳的宽度相等。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至少部分所述极耳的宽度不相等。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沿所述极耳极片的长度方向,各个所述极耳的宽度依次逐渐增大。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空箔区与所述涂覆区相接的位置形成交界线,所述极耳为四边形结构,每个所述极耳包括第一边、第二边和底边,所述底边位于所述空箔区内并靠近所述交界线,所述底边与所述交界线的距离小于5mm;所述第一边和所述第二边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边和所述第二边均与所述底边相交,所述第一边与所述底边之间形成的夹角为a,所述夹角a为锐角。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空箔区与所述涂覆区相接的位置形成交界线,所述极耳为半圆形结构,每个所述极耳包括半圆弧边和底边,所述底边位于所述空箔区内并靠近所述交界线,所述底边与所述交界线的距离小于5mm。上述半圆形结构极耳可以通过在所述四边形结构极耳的顶部倒圆角形成,也可以直接通过加工方式形成半圆形结构极耳。
在实际操作过程需要,每个极耳往孔芯处弯折或折叠距离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如可以使所有极耳均以底边或交界线作为折叠线向孔芯处折叠以具备统一的弯折或折叠距离;也可以使部分极耳以底边或交界线作为折叠线,其它极耳以空箔区任意位置作为折叠线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将全部所述空箔区设置成多个四边形结构的极耳,也可以将部分所述空箔区设置成多个四边形结构的极耳。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每个所述极耳还包括顶边,所述顶边远离所述交界线且与所述底边相对设置,所述顶边与所述第一边、第二边和底边共同构成四边形。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一边与所述顶边形成的夹角倒有圆角,和/或所述第二边与所述顶边形成的夹角倒有圆角。倒圆角后两边相交处为圆滑过渡,更利于减少抚平极耳所需的压力;以及减少尖端放电。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二边与所述底边之间形成的夹角为b,所述夹角b为直角或钝角,所述夹角a与所述夹角b之和小于或等于180°。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空箔区包括极耳形成区和保留区,所述极耳形成区和所述保留区相接的位置形成分割线,所述保留区位于所述涂覆区与所述极耳形成区之间,所述极耳形成区通过加工形成多个所述极耳,多个所述极耳于靠近所述涂覆区的一端通过所述保留区连为一体。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极耳形成区可以通过切割形成多个所述极耳。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极耳为四边形结构,每个所述极耳包括相对的第一边和第二边,所述第一边和所述第二边均与所述分割线相交,所述第一边与所述分割线之间形成的夹角为a,所述夹角a位于所述极耳内,且所述夹角a为锐角。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空箔区与所述涂覆区相接的位置形成交界线,所述分割线与所述交界线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5mm。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二边与所述分割线之间形成的夹角为b,所述夹角b位于所述极耳内,所述夹角b为直角或钝角,所述夹角a与所述夹角b之和小于或等于180°。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一边与所述分割线之间形成的另一夹角为c,所述夹角c位于所述极耳外,所述夹角c倒有圆角;
和/或,所述第二边与所述分割线之间形成的另一夹角为d,所述夹角d位于所述极耳外,所述夹角d倒有圆角。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每个所述极耳还包括顶边,所述顶边同时与所述第一边和所述第二边相交,且所述顶边与所述分割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边与所述顶边之间形成的夹角倒有圆角,和/或所述第二边与所述顶边之间形成的夹角倒有圆角。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极耳极片为正极极耳极片和/或负极极耳极片,所述极耳极片的卷绕方向与所述夹角a的朝向相同。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每个所述极耳的宽度与高度的比例为0.1:1~10:1,或者0.3:1~3:1。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芯,包括正极极耳极片和负极极耳极片,所述正极极耳极片和/或所述负极极耳极片为以上所述的极耳极片。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电芯还包括隔膜,所述电芯由所述正极极耳极片、所述隔膜和所述负极极耳极片叠合后通过卷绕形成,所述正极极耳极片上的极耳和所述负极极耳极片上的极耳分别位于所述电芯的两端。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正极极耳极片上的极耳在抚平后超出所述隔膜的顶端的距离为0.1-5mm,或者0.5-3mm,所述负极极耳极片上的极耳在抚平后超出所述隔膜的底端的距离小于5mm,或者为0.1-3mm。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正极极耳极片和/或所述负极极耳极片在卷绕后,所述正极极耳极片和/或所述负极极耳极片上的多个所述极耳叠合形成至少一个极耳叠合部。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极耳叠合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极耳叠合部环绕所述电芯的孔芯间隔设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极耳极片,极耳极片上各相邻的两个极耳之间的间距不相等,即极耳极片上的极耳采用不等间距设置,在极耳极片卷绕形成电芯的过程中,通过边卷绕极耳极片边向孔芯处折叠抚平极耳,能够有效地减少抚平极耳时所需要的辊压力,从而避免极耳极片的变形,同时减少极片上活性材料的脱落,大大提高电芯的良品率。此外,由于抚平极耳时不需要很大的压力,能够减少弯折极耳的应力,从而保证电芯的质量。该电芯不仅设计方案简单,而且电性能佳,产率高,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极耳极片还未加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极耳极片在加工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位置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3中单个极耳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电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电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电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极耳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电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中电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中极耳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B位置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单个极耳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中电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中极耳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中极耳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中C位置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中极耳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第十实施例中极耳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一实施例中极耳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所涉及的上、下、左、右、前、后、顶、底等(如果存在)方位词是以附图中的结构位于图中的位置以及结构相互之间的位置来定义的,只是为了表达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方便。应当理解,方位词的使用不应限制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极耳极片1,在其还未加工时,该极耳极片1包括涂覆区11和位于涂覆区11一侧的空箔区12,空箔区12与涂覆区11相接的位置形成交界线13。具体地,该极耳极片1在加工前为矩形结构,极耳极片1具有长度方向X和宽度方向Y,在极耳极片1的宽度方向Y上,极耳极片1分为涂覆区11和空箔区12。其中,该涂覆区11涂覆有活性材料,该空箔区12未涂覆活性材料。
如图2至图4所示,极耳极片1在加工后,空箔区12通过加工形成多个极耳14,多个极耳14沿极耳极片1的长度方向X依次排列设置。每相邻的两个极耳14之间设有间隔N,各相邻的两个极耳14之间的间距不相等,即极耳极片1上的极耳14采用不等间距设置。
具体地,极耳14可以通过切割、剪裁等加工方式形成,如激光切割。
如图2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沿极耳极片1的长度方向X,各相邻的两个极耳14之间的间距依次逐渐增大。
如图2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沿极耳极片1的长度方向X,各相邻的两个极耳14之间的间距以等差数列的形式依次逐渐增大。例如:图2从左往右看,第一个极耳14与第二个极耳14之间的间距为2mm,第二个极耳14与第三个极耳14之间的间距为2.5mm,第三个极耳14与第四个极耳14之间的间距为3mm…(以此类推),则各相邻的两个极耳14之间的间距以首项为2mm、公差为0.5mm的等差数列的形式依次逐渐增大。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各相邻的两个极耳14之间的间距还可以以其它形式递增。
具体地,在极耳极片1卷绕形成电芯2的过程中,需要边卷绕极耳极片1边向孔芯20处折叠抚平极耳14(电芯2的结构请参图5),由于极耳极片1的卷绕半径不断增大,且极耳14抚平叠合后的厚度越来越厚,若各极耳14采用等间距设置,则位于外侧的极耳14会越来越不容易折叠抚平。而本实施例的极耳极片1上的极耳14采用不等间距设置,且各相邻的两个极耳14之间的间距依次逐渐增大,即当极耳极片1在卷绕时,极耳极片1上极耳14的数量会越来越少,需要折叠抚平极耳14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且极耳14抚平叠合后的厚度增加较慢,故能够有效地减少抚平极耳14时所需要的压力,从而避免极耳极片1的变形,同时减少极耳极片1上活性材料的脱落,大大提高电芯2的良品率。而且,极耳极片1在卷绕后,极耳极片1上的极耳14能够叠合形成极耳叠合部25(极耳叠合部25的结构请参图5),从而便于电芯2与外部电路电连接。
如图1至图3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空箔区12包括极耳形成区121和保留区122,极耳形成区121和保留区122相接的位置形成分割线123(在图1中,分割线123以虚线表示)。保留区122位于涂覆区11与极耳形成区121之间,极耳形成区121通过加工形成多个极耳14,多个极耳14于靠近涂覆区11的一端通过保留区122连为一体。即在对空箔区12通过加工形成极耳14时,空箔区12在极耳极片1的宽度方向Y上未完全加工。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实际操作过程需要,每个极耳14往孔芯20处弯折或折叠距离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如可以使所有极耳14均以分割线123作为折叠线向孔芯20处折叠以具备统一的弯折或折叠距离;也可以使部分极耳以分割线123作为折叠线,其它极耳14以极耳14上的任意位置作为折叠线等。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分割线123与交界线13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5mm;或小于等于3mm;或分割线123与交界线13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0.5mm且小于等于5mm。
如图2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极耳14为等腰梯形结构。
如图11至图13所示,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极耳14为四边形结构,每个极耳14包括相对的第一边141和第二边142,第一边141和第二边142均与分割线123相交,第一边141与分割线123之间形成的夹角为a,夹角a位于极耳14内,且夹角a为锐角。
如图12及图13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边142与分割线123之间形成的夹角为b,夹角b位于极耳14内,夹角b为直角或钝角,夹角a与夹角b之和小于或等于180°。
如图12及图13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夹角b为钝角,且夹角a与夹角b之和等于180°,即极耳14为平行四边形结构。
如图12及图13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夹角a小于60°。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夹角a大于等于15°,且小于等于45°。
如图15所示并结合图12,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边141与分割线123之间形成的另一夹角(即与夹角a互补的角)为c,夹角c位于极耳14外,夹角c倒有圆角。第二边142与分割线123之间形成的另一夹角(即与夹角b互补的角)为d,夹角d位于极耳14外,夹角d倒有圆角。
如图15所示并结合图12,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每个极耳14还包括顶边144,顶边144同时与第一边141和第二边142相交,顶边144与分割线123相对设置且相互平行(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顶边144也可以不与分割线123平行)。第一边141与顶边144之间形成的夹角倒有圆角,第二边142与顶边144之间形成的夹角倒有圆角。倒圆角后两边相交处为圆滑过渡,更利于减少抚平极耳14所需的压力;以及减少尖端放电。
如图14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极耳极片1为正极极耳极片21和/或负极极耳极片22,极耳极片1的卷绕方向S与夹角a的朝向相同。正极极耳极片21和负极极耳极片22的卷绕方向S从图14中看为逆时针方向,正极极耳极片21和负极极耳极片22在卷绕过程中,其锐角a的朝向与卷绕方向S相同。通过将极耳14设置成四边形结构,且第一边141与分割线123之间形成的夹角a为锐角,在极耳极片1卷绕形成电芯的过程中,极耳极片1的卷绕方向S与该锐角的朝向一致,通过边卷绕极耳极片1边向孔芯20处折叠抚平极耳14,能够有效地减少抚平极耳14时所需要的压力,从而避免极耳极片1涂覆区11的变形,同时减少极耳极片1上活性材料的脱落,大大提高电芯2的良品率。同时,由于极耳形成区121通过保留区122与涂覆区11相间隔,能够避免在加工形成极耳14时加工到涂覆区11而导致涂覆区11内的活性材料粉末脱落,从而避免对极耳极片1的电性能造成影响,且方便加工操作。
如图16及图17所示,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在对空箔区12通过加工形成极耳14时,空箔区12在极耳极片1的宽度方向Y上完全加工。加工后的极耳14为四边形结构,每个极耳14包括第一边141、第二边142和底边143,底边143位于空箔区12内并靠近交界线13,底边143平行于交界线13且与交界线13的距离小于5mm。第一边141和第二边142相对设置,且第一边141和第二边142均与底边143相交,第一边141与底边143之间形成的夹角为a,夹角a为锐角。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实际操作过程需要,每个极耳14往孔芯20处弯折或折叠距离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如可以使所有极耳14均以底边143或交界线13作为折叠线向孔芯20处折叠以具备统一的弯折或折叠距离;也可以使部分极耳14以底边143或交界线13作为折叠线,其它极耳14以空箔区12任意位置作为折叠线等。
如图16及图17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每个极耳14还包括顶边144,顶边144远离交界线13且与底边143相对设置,顶边144与第一边141、第二边142和底边143共同构成四边形。
如图16及图17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边142与底边143之间形成的夹角为b,夹角b为直角或钝角,夹角a与夹角b之和小于或等于180°。
如图16及图17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夹角b为钝角,且夹角a与夹角b之和等于180°,即极耳14为平行四边形结构。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极耳14也可以为梯形结构(直角梯形、锐角梯形)等。
如图16及图17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夹角a小于60°。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夹角a大于等于15°,且小于等于45°。
如图18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边141与顶边144形成的夹角倒有圆角,第二边142与顶边144形成的夹角倒有圆角。倒圆角后两边相交处为圆滑过渡,更利于减少抚平极耳14所需的压力;以及减少尖端放电。
如图17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底边143与交界线13重合,即底边143与交界线13的距离为0,顶边144与底边143相互平行。
当然,底边143也可以不与交界线13重合。如图19所示,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底边143与交界线13相互间隔,底边143与交界线13之间的空箔区12为平行四边形结构。
如图20所示,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极耳14为半圆形结构,每个极耳14包括半圆弧边145和底边143,半圆弧边145与底边143相交,底边143位于空箔区12内并靠近交界线13,底边143与交界线13的距离小于5mm。上述的半圆形结构极耳14可以通过在四边形结构极耳14的顶部倒圆角形成,也可以直接通过加工方式形成半圆形结构极耳14。
如图2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有的极耳14的宽度W相等。如果所述极耳14为等腰梯形,所述宽度相等可以选择顶边或底边宽度宽度等。如果是其它不规则形状,只要保证各个极耳在宽度W方向上的最宽处相等即可。
如图4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每个极耳14的宽度W与高度H的比例为0.1:1~10;或者0.3:1~3:1。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各个极耳14的高度H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各个极耳14的高度可以以底边、交界线或分割线为参照线,只要保证均以相同的参照线为准即可。
如图8所示,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至少部分极耳14的宽度W不相等。
如图8所示,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沿极耳极片1的长度方向X,各个极耳14的宽度W依次逐渐增大。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芯2,包括正极极耳极片21和负极极耳极片22,该正极极耳极片21和该负极极耳极片22均为以上的极耳极片1。
如图5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电芯还包括隔膜23,电芯2由正极极耳极片21、隔膜23和负极极耳极片22叠合后通过卷绕形成,正极极耳极片21上的极耳14和负极极耳极片22上的极耳14分别位于电芯2的两端。
如图5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隔膜23包括第一隔膜231和第二隔膜232,第一隔膜231夹设于正极极耳极片21和负极极耳极片22之间,第二隔膜232位于正极极耳极片21或负极极耳极片22的外侧,电芯2由正极极耳极片21、第一隔膜231、负极极耳极片22和第二隔膜232叠合后通过卷绕形成。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正极极耳极片21上的极耳14在抚平后超出隔膜23的顶端的距离为0.1-5mm;或者0.5-3mm,负极极耳极片22上的极耳14在抚平后超出隔膜23的底端的距离小于5mm。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正极极耳极片21上的极耳14在抚平后超出隔膜23的顶端的距离小于3mm,负极极耳极片22上的极耳14在抚平后超出隔膜23的底端的距离小于3mm。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正极极耳极片21上的极耳14在抚平后超出隔膜23的顶端的距离小于3mm且大于1.5mm;负极极耳极片22上的极耳14在抚平后超出隔膜23的底端的距离小于3mm且大于1.5mm。
如图5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正极极耳极片21和/或负极极耳极片22在卷绕后,正极极耳极片21和/或负极极耳极片22上的多个极耳14叠合形成至少一个极耳叠合部25。
如图5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极耳叠合部25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极耳叠合部25环绕电芯2的孔芯20间隔设置。具体地,如图5所示,极耳叠合部25的数量为两个;当然,如图6和图7所示,在其它实施例中,极耳叠合部25的数量也可以为更多个,例如三个、六个等。
如图2及图5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当所有的极耳14的宽度W相等时,极耳极片1卷绕形成的电芯2上的极耳叠合部25为长条形结构。如图8至图10所示,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当各个极耳14的宽度W依次逐渐增大时,极耳极片1卷绕形成的电芯2上的极耳叠合部25为梯形结构。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芯2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将正极极耳极片21和负极极耳极片22用涂布机进行常规涂布,保证正极极耳极片21和负极极耳极片22上均形成空箔区12;将正极极耳极片21和/或负极极耳极片22的空箔区12通过激光分切形成多个四边形状的极耳14;然后将正极极耳极片21、负极极耳极片22和隔膜23卷绕成柱形,卷绕过程中极耳14向孔芯20处折叠抚平。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极耳极片1,极耳极片1上的极耳14采用不等间距设置,且各相邻的两个极耳14之间的间距依次逐渐增大,当极耳极片1在卷绕时,能够有效地减少抚平极耳14时所需要的压力,从而避免极耳极片1的变形,同时减少极耳极片1上活性材料的脱落,大大提高电芯2的良品率。同时将极耳14设置成四边形结构,且极耳14上的其中一个夹角a为锐角,在极耳极片1卷绕形成电芯2的过程中,极耳极片1的卷绕方向S与该锐角的朝向一致,通过边卷绕极耳极片1边向孔芯20处抚平极耳14,能够进一步地减少抚平极耳14时所需要的辊压力,提高电芯2的良品率。此外,由于抚平极耳14时不需要很大的压力,能够减少弯折极耳14的应力,从而保证电芯2的质量。同时,由于极耳形成区121通过保留区122与涂覆区11相间隔,能够避免在加工形成极耳14时加工到涂覆区11而导致涂覆区11内的活性材料粉末脱落,从而避免对极耳极片1的电性能造成影响,且方便加工操作。该电芯2不仅设计方案简单,而且电性能佳,产率高,实用性强。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2)

1.一种极耳极片,包括涂覆区(11)和位于所述涂覆区(11)一侧的空箔区(12),其特征在于,所述空箔区(12)通过加工形成多个极耳(14),多个所述极耳(14)沿所述极耳极片(1)的长度方向(X)依次排列设置;每相邻的两个所述极耳(14)之间设有间隔(N),各相邻的两个所述极耳(14)之间的间距不相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耳极片,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极耳极片(1)的长度方向(X),各相邻的两个所述极耳(14)之间的间距依次逐渐增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耳极片,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极耳极片(1)的长度方向(X),各相邻的两个所述极耳(14)之间的间距以等差数列的形式依次逐渐增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耳极片,其特征在于,所有的所述极耳(14)的宽度(W)相等。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耳极片,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极耳(14)的宽度(W)不相等。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极耳极片,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极耳极片(1)的长度方向(X),各个所述极耳(14)的宽度(W)依次逐渐增大。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耳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空箔区(12)与所述涂覆区(11)相接的位置形成交界线(13),所述极耳(14)为半圆形结构,每个所述极耳(14)包括半圆弧边(145)和底边(143),所述底边(143)位于所述空箔区(12)内并靠近所述交界线(13),所述底边(143)与所述交界线(13)的距离小于5mm。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耳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空箔区(12)与所述涂覆区(11)相接的位置形成交界线(13),所述极耳(14)为四边形结构,每个所述极耳(14)包括第一边(141)、第二边(142)和底边(143),所述底边(143)位于所述空箔区(12)内并靠近所述交界线(13),所述底边(143)与所述交界线(13)的距离小于5mm;所述第一边(141)和所述第二边(142)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边(141)和所述第二边(142)均与所述底边(143)相交,所述第一边(141)与所述底边(143)之间形成的夹角为a,夹角a为锐角。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极耳极片,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极耳(14)还包括顶边(144),所述顶边(144)远离所述交界线(13)且与所述底边(143)相对设置,所述顶边(144)与所述第一边(141)、第二边(142)和底边(143)共同构成四边形。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极耳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141)与所述顶边(144)形成的夹角倒有圆角,和/或所述第二边(142)与所述顶边(144)形成的夹角倒有圆角。
11.一种电芯,包括正极极耳极片(21)和/或负极极耳极片(22),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极耳极片(21)和/或所述负极极耳极片(22)为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极耳极片(1)。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2)还包括隔膜(23),所述电芯(2)由所述正极极耳极片(21)、所述隔膜(23)和所述负极极耳极片(22)叠合后通过卷绕形成,所述正极极耳极片(21)上的极耳(14)和所述负极极耳极片(22)上的极耳(14)分别位于所述电芯(2)的两端;所述正极极耳极片(21)上的极耳(14)在抚平后超出所述隔膜(23)的顶端的距离为0.5-5mm,所述负极极耳极片(22)上的极耳(14)在抚平后超出所述隔膜(23)的底端的距离小于5mm。
CN202123091248.8U 2021-12-09 2021-12-09 极耳极片及电芯 Active CN2173874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91248.8U CN217387456U (zh) 2021-12-09 2021-12-09 极耳极片及电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91248.8U CN217387456U (zh) 2021-12-09 2021-12-09 极耳极片及电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87456U true CN217387456U (zh) 2022-09-06

Family

ID=830938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091248.8U Active CN217387456U (zh) 2021-12-09 2021-12-09 极耳极片及电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8745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566373A (zh) * 2022-12-07 2023-01-03 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错位型的全极耳极片、卷绕电芯和圆柱电池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566373A (zh) * 2022-12-07 2023-01-03 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错位型的全极耳极片、卷绕电芯和圆柱电池
CN115566373B (zh) * 2022-12-07 2023-03-03 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错位型的全极耳极片、卷绕电芯和圆柱电池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193165B (zh) 极耳极片及卷绕电池
CN113270693A (zh) 全极耳极片及卷绕电池
CN207320217U (zh) 二次电池
CN209487604U (zh) 叠片式电芯及叠片式电池
WO2020078081A1 (zh) 叠片电芯及其制作方法、锂电池
CN211017230U (zh) 电芯极片以及电芯
CN115732625A (zh) 电极片的加工方法以及电芯的加工方法
CN217387456U (zh) 极耳极片及电芯
CN110400959A (zh) 一种卷绕式双芯包、卷绕式双芯包制造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US12087900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electrode plate for battery,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battery, and battery
US11145868B2 (en) Electrode piece, cell and energy storage device
CN113812016B (zh) 极片、应用该极片的电极组件、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17062162U (zh) 一种正极片结构、正极片及二次电池
CN115425365A (zh) 集流组件、电池、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CN204204979U (zh) 锂电池的芯体结构
CN220106827U (zh) 一种极片及其电池
CN217719664U (zh) 一种极片、卷芯和动力电池
CN217903187U (zh) 卷绕式电芯与电池
CN218602472U (zh) 极片及电池极组
CN217788448U (zh) 一种分段式间隔涂布极片及裸电芯
CN218957772U (zh) 电池极片、电池及电动交通工具
CN215732080U (zh) 一种夹叠式电芯以及电池
CN212277286U (zh) 一种叠片电芯
CN220106825U (zh) 电池
CN220984590U (zh) 一种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