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86149U - 处理盒 - Google Patents

处理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86149U
CN217386149U CN202221332897.4U CN202221332897U CN217386149U CN 217386149 U CN217386149 U CN 217386149U CN 202221332897 U CN202221332897 U CN 202221332897U CN 217386149 U CN217386149 U CN 2173861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veloping
process cartridge
conductive
limiting
stopp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33289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晓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Jingtian Shij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Jingtian Shij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Jingtian Shij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Jingtian Shij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33289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861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861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861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拆卸地安装至电子成像设备的处理盒,所述处理盒包括显影盒、感光鼓盒以及连接显影盒和感光鼓盒的端盖,所述显影盒包括可容纳显影剂的显影壳体以及可旋转地安装在显影壳体的显影辊和送粉辊,所述处理盒还包括位于显影辊与端盖之间的第一限位件以及送粉辊与端盖之间的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为具有弹性的导电材料制成;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显影辊轴与端盖之间、在送粉辊轴与端盖之间设置限位件,可以提高显影盒的稳定性,避免显影盒在轴向上的晃动。

Description

处理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成像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拆卸地安装在电子成像设备中的处理盒。
背景技术
处理盒是一种可拆卸地安装至电子成像设备(以下简称“设备”)的必需品,包括活动连接的显影盒和感光鼓盒,显影盒包括可容纳显影剂的显影壳体和可旋转地安装在显影壳体上的显影辊以及送粉辊,感光鼓盒包括可容纳残留显影剂的感光壳体和可旋转地安装在感光壳体上的感光鼓以及充电辊,充电辊用于接收设备提供的电力并向感光鼓充电,感光鼓用于承载显影剂,送粉辊用于向显影辊运送显影剂,显影辊用于将显影剂供应至感光鼓,使感光鼓表面的静电潜像显影。
处理盒还包括位于纵向末端的导电件,导电件用于将设备提供的电力供应至充电辊、显影辊以及送粉辊。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处理盒,可以提高显影盒的稳定性,避免显影盒在轴向上的晃动,具体方案为:
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至电子成像设备,所述处理盒包括显影盒、感光鼓盒以及连接显影盒和感光鼓盒的端盖,所述显影盒包括可容纳显影剂的显影壳体以及可旋转地安装在显影壳体的显影辊和送粉辊,所述处理盒还包括位于显影辊与端盖之间的第一限位件以及送粉辊与端盖之间的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为具有弹性的导电材料制成。
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显影辊抵接,所述第二限位件与送粉辊抵接。
所述处理盒还包括支撑显影辊和送粉辊的支架,所述支架设置有与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配合的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一限位件的至少一部分和第二限位件的至少一部分可以穿过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并被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限制。
所述处理盒还包括第一导电件和第四导电件,所述第一导电件和第四导电件与端盖一体形成,所述第一导电件与第二限位件抵接,所述第四导电件与第一限位件抵接。
所述显影辊的末端设置有显影辊轴,所述送粉辊的末端设置有送粉辊轴,所述第一导电件包括第一尾部,所述第四导电件包括第四尾部,所述第一限位件的一端与显影辊轴的末端抵接,另一端与第四尾部抵接,所述第二限位件的一端与送粉辊轴的末端抵接,另一端与第一尾部抵接。
所述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为柱体,所述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的轴向中部径向向内凹陷。
所述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与支架一体形成,所述第一限位件包括第一抵接部以及与其连接的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抵接部与第四尾部抵接,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显影辊轴的末端接触;所述第二限位件包括第二抵接部以及与其连接的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抵接部与第一尾部抵接,所述第二限位部与送粉辊轴的末端接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显影辊轴与端盖之间、在送粉辊轴与端盖之间设置限位件,可以提高显影盒的稳定性,避免显影盒在轴向上的晃动。
附图说明
图1和图2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立体图。
图3A和图3B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电力接收件和导电端盖的示意图。
图4A和图4B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充电辊导电组件的示意图。
图4C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第二导电件的立体图。
图5A和图5B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感光鼓导电组件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导电端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导电端的部分部件分解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限位件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涉及的处理盒的限位件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涉及的处理盒的限位件的立体图。
图11和图12是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涉及的处理盒的限位件和支架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涉及的处理盒隐藏部分部件后,从下向上观察时的导电件和出粉刀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和图2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立体图。
为便于描述,以处理盒100安装时的状态为准,处理盒100的长度方向/纵向/轴向为左右方向,处理盒100的宽度方向/横向为前后方向,处理盒100的高度方向为上下方向,处理盒100向下为安装,向上为拆卸。
处理盒包括容纳显影剂的壳体以及可旋转地安装在壳体上的旋转件,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盒为仅包括容纳新显影剂的显影盒,此为分体式处理盒,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处理盒同时包括容纳新显影剂的显影盒以及容纳废显影剂的废粉盒,旋转件至少可旋转地安装在显影盒中,此为一体式处理盒。一般地,显影盒和废粉盒中均安装有旋转件。下文以结构相对复杂的一体式处理盒为例进行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处理盒100包括显影盒10和感光鼓盒20,显影盒10包括显影壳体、出粉刀17(如图13所示)以及可旋转地安装在显影壳体上的显影辊15和送粉辊16(如图7所示),具体的,显影壳体可用于容纳显影剂,显影壳体包括相互结合的第一显影壳体11和第二显影壳体12,第一显影壳体11和第二显影壳体12可采用热焊的方式连接,送粉辊16用于将显影剂运送至显影辊15,显影辊15用于将显影剂供应至感光鼓盒20,出粉刀17可用于使显影辊15表面的显影剂分布均匀;感光鼓盒20包括感光壳体21以及可旋转地安装在感光壳体21上的感光鼓23和充电辊27(如图5A所示),具体的,感光壳体21可用于容纳废显影剂,充电辊27用于接收设备提供的电力并给感光鼓23充电,以使得感光鼓23表面能够形成静电潜像,感光鼓23用于承载显影辊15供应的显影剂,以使得感光鼓23表面的静电潜像显影;显影辊15、送粉辊16、感光鼓23和充电辊27均以可旋转的方式被安装而可被统称为旋转件。
处理盒100还包括设置在纵向末端的第一驱动力接收件51、第二驱动力接收件52、齿轮组件(未标示)以及电力接收件40,第二驱动力接收件52用于接收设备提供的驱动力以驱动感光鼓23转动,第一驱动力接收件51用于接收设备提供的驱动力,并通过齿轮组件将驱动力传递给显影辊15以驱动显影辊15转动;电力接收件40用于接收设备提供的电力,并将电力供应至显影辊15、送粉辊16、出粉刀17、感光鼓23以及充电辊27,在本实施例中,电力接收件40与第一驱动力接收件51和第二驱动力接收件52分别设置在处理盒100相对的两个纵向末端,电力接收件40设置在远离驱动力接收件的位置,可以避免因为驱动力接收件接收驱动力时的振动造成电力接收件40与设备的电触针脱离连接,还可以使电力接收件40与设备的连接更稳定。因此,可以将第一驱动力接收件51和第二驱动力接收件52所在的一端称为驱动端,将电力接收件40所在的一端称为导电端。
处理盒100还包括设置在左右两端/纵向末端的第一端盖31和第二端盖32,第一端盖31和第二端盖32可用于连接显影盒10和感光鼓盒20,同时还可用于支撑感光鼓23。处理盒100还包括设置在显影壳体两端的护盖13和支架14,具体的,护盖13位于驱动端,覆盖齿轮组件的至少一部分,可用于保护齿轮组件,第一驱动力接收件51从护盖13向外暴露,支架14位于导电端,可用于支撑显影辊15和送粉辊16。
显影盒10还设置有用于添加显影剂的加粉口141,在本实施例中,加粉口141设置在导电端,并从支架14向外暴露,同时,第二端盖32在加粉口141的对应位置设置了避让口321,这样,不用拆卸第二端盖32,甚至不用将处理盒100取出,打开加粉口141的密封塞就可以完成添加显影剂的动作,方便、高效。感光鼓盒20还设置有用于倾倒残留显影剂的出粉口211,感光鼓盒20容纳的残留显影剂满了之后,将处理盒100取出,打开出粉口211的密封盖,就可以将残留显影剂倒出,清空感光鼓盒20,使得感光鼓盒20可以继续使用。通过设置加粉口141和出粉口211,可以提高处理盒100的利用率,减少浪费。
处理盒100还设置有把手22,在本实施例中,把手22设置在感光壳体21的上方,把手22设置有可用于放置手指的凹槽222以及可用于增大手指摩擦力的筋条221,以便处理盒100的安装于拆卸。
图3A和图3B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电力接收件和导电端盖的示意图。
如图3A和图3B所示,电力接收件40安装于第二端盖32,在本实施例中,电力接收件40与第二端盖32一体形成,可以降低处理盒100安装的复杂程度,使安装简单。第二端盖32为绝缘材料制成,电力接收件40为导电材料制成,例如,导电塑胶等,可以避免产生碰撞时,电力接收件40发生变形导致电力传导中断,影响处理盒100工作,从而保证处理盒100工作的稳定性。电力接收件40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一导电件41、第二导电件42、第三导电件43以及第四导电件4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件41可用于与送粉辊16连接,第二导电件42可用于与充电辊27连接,第三导电件43可用于与感光鼓23连接,第四导电件44可用于与显影辊15连接。
具体的,第一导电件41包括第一接触部411以及与第一接触部411连接的第一尾部412,第一接触部411用于与设备电连接,第一尾部412用于与送粉辊16电连接;第二导电件42包括第二接触部421以及与第二接触部421连接的第二尾部422,第二接触部421用于与设备电连接,第二尾部422用于与充电辊27电连接;第三导电件43包括第三接触部431以及与第三接触部431连接的第三尾部432,第三接触部431用于与设备电连接,第三尾部432用于与感光鼓23电连接;第四导电件44包括第四接触部441以及与第四接触部441连接的第四尾部442,第四接触部441用于与设备电连接,第四尾部442用于与显影辊15电连接。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电件41可以与感光鼓23连接,第二导电件42与充电辊27连接,第三导电件43与显影辊15连接,第四导电件44与送粉辊16连接。
图4A和图4B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充电辊导电组件的示意图,图4C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第二导电件的立体图。
进一步地,如图4A-图4C所示,处理盒100的纵向末端/导电端还包括充电辊导电组件101,充电辊导电组件101包括充电辊27、与充电辊27连接的导电支架28、第二导电件42、与第二导电件42连接的转接件29以及连接导电支架28与转接件29的导电弹性件294。第二导电件42的第二尾部422包括配合部423,配合部423用于与转接件29连接;转接件29包括设置在一端的被配合部291、设置在另一端的勾部292以及转接件凸起部293,被配合部291用于与配合部423配合,使第二导电件42得以安装,勾部292用于与处理盒100连接以使转接件29能够安装至处理盒100,转接件凸起部293用于与导电弹性件294连接,转接件29具有中心线C3。
导电支架28包括抵接部281、卡槽部282以及导电支架凸起部283,抵接部281用于与充电辊27连接,卡槽部282用于与处理盒100连接以使导电支架28能够安装至处理盒100,导电支架凸起部283用于与导电弹性件294连接;导电弹性件294的一端与转接件凸起部293抵接,另一端与导电支架凸起部283抵接,导电弹性件294可以为弹簧;充电辊27具有中心线C2,充电辊27用于给感光鼓23充电,充电辊27的纵向末端设置有充电辊轴271,导电支架28的抵接部281与充电辊轴271连接。综上所述,形成一条由第二导电件42——转接件29——导电弹性件294——导电支架28——充电辊27组成的第一电力传导通路。
感光壳体21的纵向末端设置有卡接板283以及与卡接板283连接的安装孔294,导电支架28的卡槽部282与卡接板283抵接以使导电支架28安装于感光壳体21,卡接板283的端部还设置有限位装置2831,限位装置2831向卡接板283的内部延伸,可以避免导电支架28沿着卡接板283滑动而掉落;安装孔294用于与转接件29的勾部292配合,使得转接件29被安装。
图5A和图5B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感光鼓导电组件的示意图。
进一步地,如图5A和图5B所示,处理盒100的纵向末端/导电端还包括感光鼓导电组件102,感光鼓导电组件102包括感光鼓23、设置在感光鼓23内部的导电片25、第三导电件43以及与第三导电件43和导电片25连接的销轴26,第三导电件43的第三尾部432包括远离感光鼓23一侧的第一接触面433、靠近感光鼓23一侧的第二接触面434以及通孔435,感光鼓23的外圆周表面可以接收充电辊27供应的电力,感光鼓23具有内圆周表面231和中心线C1,感光鼓23还包括位于其纵向末端的感光鼓盘24,内圆周表面231与感光鼓盘24配合,感光鼓盘24包括外圆周表面241以及从感光鼓盘24向远离感光鼓23的方向延伸的柱体242,感光鼓盘24的外圆周表面241与感光鼓23的内圆周表面231配合,柱体242为中空设置,并且与感光鼓23同轴,柱体242具有台阶面2421,台阶面2421用于与第三导电件43的第二接触面434抵接。
导电片25可用于与内圆周表面231接触,导电片25安装于感光鼓盘24,感光鼓盘24还包括设置在其中的安装部243,导电片25安装于安装部243;导电片25包括被安装部251、凸起252以及连接部253,被安装部251用于与安装部243配合,被安装部251和安装部243的数量可以设置为一个或多个,凸起252从导电片25的边缘向外部延伸,用于与内圆周表面231连接,凸起252为间隔设置,可以增加导电片25与内圆周表面231的连接触点,增强电力的传导效果,连接部253用于与销轴26连接以接收电力,导电片25可以为薄的钢片或导电塑胶等。
销轴26可以穿过第三导电件43的通孔435以及感光鼓盘24的柱体242与导电片25连接,具体的,销轴26远离感光鼓23的一端设置有平台261,平台261以外的部分形成抵接部262,平台261靠近感光鼓23的一侧设置有卡接面263,卡接面263用于与第三导电件43的第一接触面433抵接,抵接部262用于与导电片25的连接部253连接。综上所述,形成一条由第三导电件43——销轴26——导电片25——感光鼓23组成的第二电力传导通路。
图6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导电端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导电端的部分部件分解图。
如图6和图7所示,支架14与第二端盖32之间存在空隙h,显影辊15具有中心线C3,显影辊15的末端设置有显影辊轴151,送粉辊具有中心线C4,送粉辊16的末端设置有送粉辊轴161,显影辊轴151和送粉辊轴161均被支架14支撑,处理盒100还包括设置在纵向末端/导电端的第一限位件61和第二限位件62,第一限位件61和第二限位件62为具有弹性的导电材料制成,具体的,第一限位件61位于显影辊轴151与第二端盖32之间,第二限位件62位于送粉辊轴161与第二端盖32之间,第一限位件61和第二限位件62可用于限制显影盒10在左右方向/长度方向的运动,保持显影盒10的结构稳定性。第一限位件61与显影辊轴151的末端抵接,第二限位件62与送粉辊轴161的末端抵接,此处的显影辊轴151的末端包括末端面和外圆周表面,送粉辊轴161的末端包括末端面和外圆周表面。支架14设置有与第一限位件61和第二限位件62配合的第一限位孔142和第二限位孔143,第一限位件61的至少一部分和第二限位件62的至少一部分可以穿过第一限位孔142和第二限位孔143,并被第一限位孔142和第二限位孔143限制,无法继续穿过第一限位孔142和第二限位孔143,以限制显影盒10在左右方向/长度方向/轴向上相对于支架14的运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件41的第一接触部411与送粉辊16抵接,第四导电件44的第四接触部441与显影辊15抵接,具体的,第一接触部411与第二限位件62抵接,第四接触部441与第一限位件61抵接。
图8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限位件的示意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涉及的处理盒的限位件的示意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涉及的处理盒的限位件的立体图,图11和图12是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涉及的处理盒的限位件和支架的示意图,图13是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涉及的处理盒隐藏部分部件后,从下向上观察时的导电件和出粉刀的示意图。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61和第二限位件62设置为柱体,第一限位件61和第二限位件62的轴向中部径向向内凹陷,用于卡接于第一限位孔142和第二限位孔143,第一限位件61的一端与显影辊轴151的末端面抵接,另一端与第四导电件44的第四尾部442抵接,第二限位件62的一端与送粉辊轴161的末端面抵接,另一端与第一导电件41的第一尾部412抵接,由于第一导电件41和第四导电件44与第二端盖32一体形成,因此,显影盒10相对于第二端盖32在左右方向/长度方向/轴向的运动被限制,有利于保持显影盒10的结构稳定性。
如图9-图12所示,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71和第二限位件72也为具有弹性的导电材料制成,第一限位件71和第二限位件72与支架14一体形成,可以降低处理盒100安装的复杂程度,使安装简单。第一限位件71包括第一抵接部711以及与第一抵接部711连接的第一限位部712,第一抵接部711用于与第四导电件44的第四尾部442抵接,第一限位部712具有第一内表面713,第一内表面713用于与显影辊轴151的末端面和外圆周表面接触,第一限位部712可以设置为一个/多个,也可以设置为筒状与显影辊轴151配合,可以增大第一限位件71与显影辊轴151的接触面,从而加强电力传导的稳定性;第二限位件72包括第二抵接部721以及与第二抵接部721连接的第二限位部722和延伸部724,第二抵接部721用于与第一导电件41的第一尾部412抵接,第二限位部722具有第二内表面723,第二内表面723用于与送粉辊轴161的末端面和外圆周表面接触,第二限位部722可以设置为一个/多个,也可以设置为筒状与送粉辊轴161配合,可以增大第二限位件72与送粉辊轴161的接触面,从而加强电力传导的稳定性。
如图13所示,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限位件72的延伸部724用于与出粉刀17连接,第二限位件72可用于接收第一导电件41传导的电力,并将电力供应至出粉刀17。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通过在显影辊轴与端盖之间、在送粉辊轴与端盖之间设置限位件,可以提高显影盒的稳定性,避免显影盒在轴向上的晃动。

Claims (7)

1.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至电子成像设备,所述处理盒包括显影盒、感光鼓盒以及连接显影盒和感光鼓盒的端盖,所述显影盒包括可容纳显影剂的显影壳体以及可旋转地安装在显影壳体的显影辊和送粉辊,其特征是,
所述处理盒还包括位于显影辊与端盖之间的第一限位件以及送粉辊与端盖之间的第二限位件;
所述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为具有弹性的导电材料制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是,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显影辊抵接,所述第二限位件与送粉辊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是,所述处理盒还包括支撑显影辊和送粉辊的支架,所述支架设置有与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配合的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一限位件的至少一部分和第二限位件的至少一部分可以穿过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并被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限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是,所述处理盒还包括第一导电件和第四导电件,所述第一导电件和第四导电件与端盖一体形成,所述第一导电件与第二限位件抵接,所述第四导电件与第一限位件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是,所述显影辊的末端设置有显影辊轴,所述送粉辊的末端设置有送粉辊轴,所述第一导电件包括第一尾部,所述第四导电件包括第四尾部,所述第一限位件的一端与显影辊轴的末端抵接,另一端与第四尾部抵接,所述第二限位件的一端与送粉辊轴的末端抵接,另一端与第一尾部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是,所述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为柱体,所述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的轴向中部径向向内凹陷。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是,所述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与支架一体形成,所述第一限位件包括第一抵接部以及与其连接的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抵接部与第四尾部抵接,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显影辊轴的末端接触;
所述第二限位件包括第二抵接部以及与其连接的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抵接部与第一尾部抵接,所述第二限位部与送粉辊轴的末端接触。
CN202221332897.4U 2022-05-30 2022-05-30 处理盒 Active CN2173861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32897.4U CN217386149U (zh) 2022-05-30 2022-05-30 处理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32897.4U CN217386149U (zh) 2022-05-30 2022-05-30 处理盒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86149U true CN217386149U (zh) 2022-09-06

Family

ID=830903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332897.4U Active CN217386149U (zh) 2022-05-30 2022-05-30 处理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8614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492342A (zh) * 2023-12-12 2024-02-02 珠海市颂洋科技有限公司 显影盒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492342A (zh) * 2023-12-12 2024-02-02 珠海市颂洋科技有限公司 显影盒
CN117492342B (zh) * 2023-12-12 2024-04-30 珠海市颂洋科技有限公司 显影盒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365402B1 (en) Developing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77656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EP2871531B1 (en) Developing cartridge
JP7306009B2 (ja)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KR20000052597A (ko) 프로세스 카트리지 및 전자 사진 화상 형성 장치
CN217386149U (zh) 处理盒
CN216133310U (zh) 一种显影盒、鼓盒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10709782B (zh) 显影盒
JP6056420B2 (ja) 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
JP2013054057A (ja) 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210402018U (zh) 碳粉盒
CN217386150U (zh) 处理盒
JP2020160224A (ja) ドラム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US9141030B2 (en) Image forming system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types of developing cartridges and a plurality of types of image carrier cartridges
JP2020160223A (ja)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2020160222A (ja)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2015129814A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
JP2021167917A (ja)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CN214474426U (zh) 分离件和显影盒
CN213843784U (zh) 一种处理盒
CN218383666U (zh) 一种显影盒
CN216526747U (zh) 显影盒
CN211478876U (zh) 一种新型碳粉盒
CN218383668U (zh) 显影盒及处理盒
CN216792682U (zh) 一种显影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