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74084U - 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74084U
CN217374084U CN202221045156.8U CN202221045156U CN217374084U CN 217374084 U CN217374084 U CN 217374084U CN 202221045156 U CN202221045156 U CN 202221045156U CN 217374084 U CN217374084 U CN 2173740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ssage
management system
thermal management
flow path
refriger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04515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俊岩
赵尚仲
唐一峰
刘代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04515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740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740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740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热管理系统和车辆,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组件、换热组件和蒸发器,所述换热组件包括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所述第一通路和所述第二通路邻接设置并适于换热,所述压缩机、所述冷凝组件、所述第一通路、所述蒸发器以及所述第二通路依次相连形成制冷剂流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结构紧凑、空间利用率高且能够提高热管理的效率。

Description

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管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热管理系统和包括该热管理系统的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空调热管理系统,由于需要防止进入压缩机的制冷剂为液态,需要在进入压缩机前设置气液分离器。现有的气液分离器具有较大体积,且与空调热管理系统的集成度较低,这使得空调热管理系统的布置设计较为困难且占据了较大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热管理系统,结构紧凑、空间利用率高且能够提高热管理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前述的热管理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组件、换热组件和蒸发器,所述换热组件包括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所述第一通路和所述第二通路邻接设置并适于换热,所述压缩机、所述冷凝组件、所述第一通路、所述蒸发器以及所述第二通路依次相连形成制冷剂流路。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结构紧凑、空间利用率高且能够提高热管理的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可选地,所述换热组件包括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所述第二管体设于所述第一管体内;其中,所述第二管体内构造出所述第一通路和所述第二通路中的一个,且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之间构造出所述第一通路和所述第二通路中的另一个。
可选地,所述第一通路中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与所述第二通路中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相反。
可选地,还包括储液组件,所述储液组件在所述制冷剂流路中连接在所述冷凝组件和所述第一通路之间。
可选地,所述储液组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进口和出口,所述进口与所述冷凝组件相连,所述出口与所述第一通路相连,所述进口接通所述壳体内的上部空间,且所述出口连通至所述壳体内的下部空间。
可选地,所述储液组件还包括干燥剂,所述干燥剂设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干燥剂将所述壳体的内部分为所述上部空间和和所述下部空间。
可选地,所述进口和所述出口设于所述壳体的同一端。
可选地,所述储液组件还包括连通管,所述连通管的一端与所述出口连通,且所述连通管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壳体内的下部空间。
可选地,所述连通管至少部分为弯折结构。
可选地,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换热流路,所述换热流路分别与所述第一通路和所述第二通路相连,且所述换热流路与所述蒸发器并联;至少一个所述换热流路上设有热源换热器,所述热源换热器适于与热源元件换热。
可选地,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第一控制阀组,所述第一控制阀组分别与所述第一通路、所述蒸发器和所述换热流路相连,以使所述第一通路中流出的制冷剂选择性地流入所述蒸发器和所述换热流路中的一个或多个。
可选地,所述热源元件为发动机、电池、电机、电控中的一个或多个。
可选地,所述冷凝组件包括内冷凝器、外冷凝器、第一流路和第二控制阀组,所述内冷凝器与所述压缩机相连;所述外冷凝器的第一接口连接所述内冷凝器、第二接口连接所述第一通路;所述第一流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内冷凝器、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通路;所述第二控制阀组分别与所述内冷凝器、所述外冷凝器和所述第一流路相连,以使所述内冷凝器中流出的制冷剂选择性地通过所述第一流路流入所述第一通路或通过所述外冷凝器流入所述第一通路。
可选地,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第三控制阀组和第二流路,所述第三控制阀组分别与所述第一通路和所述外冷凝器的所述第二接口相连,以使所述第一通路中流出的制冷剂流入所述外冷凝器;所述第二流路分别与所述外冷凝器的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通路相连,以使所述外冷凝器中流出的制冷剂流入所述第二通路。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乘客舱和根据前述的热管理系统,所述热管理系统适于调节所述乘客舱的温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的换热组件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的储液组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热管理系统100,压缩机10,内冷凝器21,外冷凝器22,第一开关阀23,第二开关阀24,第三开关阀25,第二单向阀26,第一流路27,第二流路28,储液组件30,壳体31,干燥剂32,连通管33,进口301,出口302,换热组件40,第一管体41,第二管体42,第一通路401,第二通路402,第一进口403,第一出口404,第二进口405,第二出口406,第一节流元件51,第一单向阀52,第二节流元件53,第三节流元件54,热源换热器55,蒸发器6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100,包括压缩机10、冷凝组件、换热组件40和蒸发器60。
换热组件40包括第一通路401和第二通路402,第一通路401和第二通路402邻接设置开并适于换热,压缩机10、冷凝组件、第一通路401、蒸发器60以及第二通路402依次相连形成制冷剂流路。本申请中的换热组件40的组合,可以提高热管理系统100的热效率,并通过取消热管理系统100中的气液分离器以提高集成度和降低占用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100,温度或压强较高的气态或液态或气液混合态制冷剂从冷凝组件出来后进入换热组件40的第一通路401,然后向换热组件40的第二通路402放热,使得制冷剂从换热组件40的第一通路401出来时处于温度或压强中等的液态,从而使得后续制冷剂进入蒸发器60时能在更低能耗的条件下实现制冷效果,提高了热管理系统100的热效率。温度或压强较低的气态或液态或气液混合态制冷剂从蒸发器60出来后进入换热组件40的第二通路402,然后向换热组件40的第一通路401吸热,使得制冷剂从换热组件40的第一通路401出来时处于温度或压强较低的气态,然后进入压缩机10,即保证了进入压缩机10的制冷剂为气态,防止损坏压缩机10,从而取消了体积较大的气液分离器的设置,提高了热管理系统100的集成度,且便于热管理系统100的布置设计。
如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换热组件40包括第一管体41和第二管体42,第二管体42设于第一管体41内,第二管体42内构造出第一通路401和第二通路402中的一个,且第一管体41和第二管体42之间构造出第一通路401和第二通路402中的另一个。其中,可以在第二管体42内构造出第二通路402,且第一管体41和第二管体42之间构造出第一通路401;也可以第二管体42内构造出第一通路401,且第一管体41和第二管体42之间构造出第二通路402。通过第一管体41和第二管体42的内外嵌套,使得第一通路401和第二通路402之间具有较大的换热面积,进而提高第一通路401和第二通路402之间的换热效率。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管体41和第二管体42可以为同轴管。该换热组件40通过未被冷却的高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对经过膨胀阀冷却后以及经过蒸发器60吸收乘员舱热量的制冷剂、或经过电池吸收电池热量的低温低压气态的制冷剂、或液态制冷剂进行加热,以使得低温低压的液态制冷剂尽可能的吸热相变成气态,降低了压缩机10做功的能耗,还使得高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放热降温,提高了后面膨胀阀对制冷剂的降温效果。
相对于现有的热泵系统所采用的气液分离器,本申请的方案并不是将气液混合的制冷剂气液分离,而是使将气液混合的制冷剂中的液态部分相变成气态,起到如前述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相对于现有气液分离器的优势,还在于更紧凑的结构布置,因为现有气液分离器的体积较大。
可选地,第一通路401中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与第二通路402中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相反。从而可以提高第一通路401和第二通路402中的制冷剂的换热效果。如图2所示,第一管体41的周壁上可以设置第一进口403和第一出口404;第二管体42的两端可以设置第二进口405和第二出口406,其中,第一进口403和第二出口406可以设于换热组件40的左端,第一出口404和第二进口405设于换热组件40的右端。当然,本实用新型中也可以设置成,第一通路401中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与第二通路402中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相同。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热管理系统100还包括储液组件30,储液组件30在制冷剂流路中连接在冷凝组件和第一通路401之间。通过设置储液组件30和换热组件40,当热管理系统100运行过程中具有较短的制冷剂流路路径时,制冷剂流路中实际流动的制冷剂大于需求时,可以通过储液组件30储存起来;反之,某个工作模式下的制冷剂流路路径较长,制冷剂流路中实际流动的制冷剂小于需求时,从储液组件30中提取储存的制冷剂进行补充。本实用新型中的热管理系统100,可以应用于热泵系统中,并将储液组件30和换热组件40组合在一起,能够使得零部件的布置结构紧凑、空间利用率高且能够提高热管理的效率。在功能上更是替代了传统气液分离器把气态与液态制冷剂分离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热管理系统100在制冷模式下,压缩机10输出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冷凝组件(例如内冷凝器21)进入储液组件30,并挤压底部储存的制冷剂出去(或者说是被后方的压缩机10吸出),储液组件30储存的制冷剂既有气态也有液态,且沉在储液组件30底部的基本是液态;在制热模式下,压缩机10输出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过冷凝组件(例如内冷凝器21)时对乘客舱放热并冷凝成高温高压液态制冷剂,然后进入储液组件30,并挤压底部储存的制冷剂出去(或者说是被后方的压缩机10吸出)。
如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储液组件30包括壳体31,壳体31具有进口301和出口302,进口301与冷凝组件相连,出口302与第一通路401相连,进口301接通壳体31内的上部空间,且出口302连通至壳体31内的下部空间。制冷剂可以从进口301进入到壳体31内,壳体31内的液态制冷剂可以通过出口302送出,以送往第一通路401,储液组件30可以起到储液的作用,可以满足不同流路的制冷剂量的需求,可以在管路较短时存储制冷剂,并在制冷剂管路较长时将制冷剂释放到流路中,满足不同流路下的制冷剂需求。
可选地,储液组件30还包括干燥剂32,干燥剂32设于壳体31内,并位于进口301和出口302之间,且干燥剂32可以将壳体31的内部分为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通过设置干燥剂32,能够吸收制冷剂中的水分和杂质,优化热管理系统100中的制冷剂质量,以提高热管理系统100的工作性能。
可选地,进口301和出口302设于壳体31的同一端。可以方便热管理系统100的管路连接,简化热管理系统100的结构,并缩小热管理系统100的尺寸。
可选地,储液组件30还包括连通管33,连通管33的一端与出口302连通,且连通管33的另一端延伸至壳体31内的底部。从而可以方便壳体31内的液态冷媒能够通过连通管33送往出口302,方便冷媒的流通,并优化了储液组件30的储液效果。
其中,连通管33至少部分为弯折结构。通过设置折弯结构,能够方便液态冷媒的流通,可以起到移动的防回流的作用,以保证制冷剂流路的冷媒量。
举例而言,如图3所示,连通管33包括第一管段、第二管段和第三管段,第一管段的下端通往壳体31的下部空间、第一管段的上端通往壳体31的上部空间,第二管段与第一管段的上端相连,且第二管段相对于第一管段折弯,第三管段沿上下方向延伸,且第三管段的下端连接所述第二管段,第三管段相对于第二管段折弯。
本实用新型的热管理系统100可以通过上述循环回路,提高了热管理系统100的集成度,且便于热管理系统100的布置设计,当然,本实用新型中还可以具有其它的循环回路,例如设置其他的流路与蒸发器60进行并联,从而满足使用的需求。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热管理系统100还包括至少一个换热流路和第一控制阀组,其中换热流路可以用于与其他设备进行换热,例如在车辆中,热管理系统100可以用于与电池、发动机、电机、电控等进行换热,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选择进行换热的零部件。换热流路分别与第一通路401和第二通路402相连,且换热流路与蒸发器60并联,这样,可以通过换热流路与压缩机10等组合形成另一个回路。从而可以满足不同的热管理需求。第一控制阀组分别与第一通路401、蒸发器60和换热流路相连,以使第一通路401中流出的制冷剂,能够选择性地流入蒸发器60和换热流路中的一个或多个。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换热流路上可以设置热源换热器55,该热源换热器55用于与热源元件进行换热,其中,可以根据该热管理系统100的实际使用环境来确定热源元件,例如,在将该热管理系统100应用于车辆时,可以将该热源元件设定为车辆的发动机、电池等。换言之,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热源元件为发动机、电池、电机、电控中的一个或多个,从而可以利用该热管理系统100实现不同的换热需求,以优化换热效率,并提高该热管理系统100的集成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控制阀组可以包括与蒸发器60串联的第二节流元件53、与热源换热器55串联的第三节流元件54。制冷剂先经过第二节流元件53或第三节流元件54节流后在进入蒸发器60或热源换热器55,保证了对车辆乘客舱或热源元件的冷却效果。
其中,本实用新型中的换热流路可以包括多个,多个换热流路可以实现对不同的零部件的热管理。第一控制阀组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调节,优化热管理的多样性,满足使用者的不同需求。而且,多个换热流路可以具有较长或较短的流通路径,而通过储液组件30和换热组件40的组合,能够实现在较长流通路径时向回路中补充制冷剂,并在较短流通路径时,能够回收回路中的制冷剂,从而满足各种热管理需求。
举例而言,换热流路包括电池板换热器(或者说前述的热源元件为电池板),电池板换热器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通路401和第二通路402。也就是说,可以利用本实用新型的热管理系统100,来与电池板进行换热,以维持电池板的稳定运行,并可以回收电池板中的热量,从而优化热管理的效果,并提高能源的回收和利用,减少能源浪费。
如图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冷凝组件包括内冷凝器21、外冷凝器22、第一流路27和第二控制阀组,内冷凝器21与压缩机10相连;外冷凝器22的第一接口连接内冷凝器21、第二接口连接第一通路401。第一流路27的第一端连接内冷凝器21、第二端连接第一通路401。第一控制阀组分别与内冷凝器21、外冷凝器22和第一流路27相连,以使内冷凝器21流出的制冷剂,选择性地接通第一流路27或外冷凝器22流入第一通路401,也就是说,使内冷凝器21中流出的制冷剂,选择性地通过所述第一流路27流入所述第一通路401;或通过所述外冷凝器22流入所述第一通路401。可以通过第一控制阀组进行切换,以选择从内冷凝器21输出的冷媒的流向,其中压缩机10输出的制冷剂经过内冷凝器21后,可以通过外冷凝器22后通往第一通路401,也可以通过第一流路27通往第一通路401。也就是说,内冷凝器21输出制冷剂后可以通过第一控制阀组决定制冷剂是否通过外冷凝器22。可以优化热管理系统100的适用性。
其中,第二控制阀组包括第一开关阀23和第二开关阀24,第一开关阀23串接于内冷凝器21和外冷凝器22的第一接口之间,所述第二开关阀24设置在第一流路27上。通过设置第一开关阀23和第二开关阀24并控制第一开关阀23和第二开关阀24的通断,可以使内冷凝器21中流出的制冷剂,选择性地通过所述第一流路27流入所述第一通路401,或通过所述外冷凝器22流入所述第一通路401。
如图1所示,热管理系统100还包括第三控制阀组和第二流路28,第三控制阀组分别与第一通路401和外冷凝器22的第二接口相连,以使第一通路401中流出的制冷剂能够流入到外冷凝器22;第二流路28分别与外冷凝器22的第一接口和第二通路402相连,以使外冷凝器22流出的制冷剂能够流入到第二通路402。
其中,第三控制阀组包括第一节流元件51和第一单向阀52,第一节流元件51和第一单向阀52可以串接于第一通路401和外冷凝器22的第二接口之间,并构造成适于流体从第一流路27向外冷凝器22的第二接口单向流通。通过设置第一节流元件51和第一单向阀52,制冷剂可以沿着压缩机10→内冷凝器21→第一流路27→储液组件30→第一通路401→第一节流元件51→第一单向阀52→外冷凝器22→第二通路402→压缩机10形成流通路径,以实现吸收空气热源的制热循环。
如图1,第二控制阀组还包括第二单向阀26,第二单向阀26串接于外冷凝器22的第二接口和第一流路27的第二端之间,并构造成适于流体从外冷凝器22向第一流路27的第二端单向流通。通过设置第二单向阀26,可以便于制冷剂沿着预定的流路流通,避免制冷剂从内冷凝器21流出后直接流入外冷凝器22的第二接口,优化制冷剂的流路,提高热管理性能。
下面参照附图1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不同循环回路。
制冷循环:压缩机10→内冷凝器21(仅通过不工作)→第一开关阀23(第二开关阀24关闭)→外冷凝器22→第二单向阀26→储液组件30→第一通路401→第二节流元件53(例如可以为电磁热力膨胀阀)→蒸发器60(吸热对外制冷)→第二通路402→压缩机10。此时热管理系统100所走管路路线短,制冷剂充注量记为W1,其中换热组件40的作用:①对制冷剂进行二次换热,增加蒸发器60前的过冷度,降低进入蒸发器60的制冷剂温度,从而降低蒸发温度、提高蒸发器60制冷效果;②确保进入压缩机10的制冷剂为气态,保护压缩机10(如果液态制冷剂进入压缩机10,会导致压缩机10液机损坏)。
制热循环(吸收热源元件余热):压缩机10→内冷凝器21(放热对外制热)→第二开关阀24(第一开关阀23关闭)→储液组件30→第一通路401→第三节流元件54(第一节流元件51、第二节流元件53关闭)→热源换热器55(吸收热源元件余热)→第二通路402→压缩机10。
制热循环(吸收空气热源):压缩机10→内冷凝器21(放热对外制热)→第二开关阀24(第一开关阀23关闭)→储液组件30→第一通路401→第一节流元件51(第二节流元件53和第三节流元件54关闭)→第一单向阀52→外冷凝器22(吸收空气热源)→第三开关阀25→第二通路402→压缩机10。此时系统所走管路路线较长,制冷剂充注量记为W2,此时W2>W1,在制冷制热进行切换时,其中储液组件30的作用:①干燥制冷剂中存在的水分,储存制冷循环时多余的制冷剂;②确保出储液组件30的出口302的制冷剂为液态;其中换热组件40的作用:②对液态制冷剂进行二次换热,增加蒸发器60前的过冷度,降低进入蒸发器60的制冷剂温度,从而降低蒸发温度、提高制冷效果;③确保进入压缩机10的制冷剂为气态,提高制冷剂温度,保护压缩机10。
另外,前述的第一开关阀23、第二开关阀24以及第三开关阀25可以为电磁阀。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该汽车可以包括前述的热管理系统100,该热管理系统100可以作为汽车中的空调系统。本实用新型可以运用在热泵系统的回路中,可满足热泵系统不管在制冷循环还是在制热循环都起到储存制冷剂和保护压缩机10的作用。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可以包括乘客舱和根据前述的热管理系统100,热管理系统100适于调节乘客舱的温度。通过设置前述的热管理系统100,能够调节乘客舱的温度,并可以提高热管理系统100的热效率,并通过取消热管理系统100中的气液分离器以提高集成度和降低占用空间。即保证了进入压缩机10的制冷剂为气态,防止损坏压缩机10,从而取消了体积较大的气液分离器的设置,提高了热管理系统100的集成度,且便于热管理系统100的布置设计。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4)

1.一种热管理系统(100),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10)、冷凝组件、换热组件(40)和蒸发器(60),
所述换热组件(40)包括第一通路(401)和第二通路(402),所述第一通路(401)和所述第二通路(402)邻接设置并适于换热,
所述压缩机(10)、所述冷凝组件、所述第一通路(401)、所述蒸发器(60)以及所述第二通路(402)依次相连形成制冷剂流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40)包括:
第一管体(41);
第二管体(42),所述第二管体(42)设于所述第一管体(41)内;
其中,所述第二管体(42)内构造出所述第一通路(401)和所述第二通路(402)中的一个,且所述第一管体(41)和所述第二管体(42)之间构造出所述第一通路(401)和所述第二通路(402)中的另一个。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管理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路(401)中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与所述第二通路(402)中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相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储液组件(30),所述储液组件(30)在所述制冷剂流路中连接在所述冷凝组件和所述第一通路(401)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管理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组件(30)包括:
壳体(31),所述壳体(31)具有进口(301)和出口(302),所述进口(301)与所述冷凝组件相连,所述出口(302)与所述第一通路(401)相连,所述进口(301)接通所述壳体(31)内的上部空间,且所述出口(302)连通至所述壳体(31)内的下部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管理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组件(30)还包括干燥剂(32),所述干燥剂(32)设于所述壳体(31)内,且所述干燥剂(32)将所述壳体(31)的内部分为所述上部空间和和所述下部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管理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口(301)和所述出口(302)设于所述壳体(31)的同一端。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管理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组件(30)还包括连通管(33),所述连通管(33)的一端与所述出口(302)连通,且所述连通管(33)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壳体(31)内的下部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管理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管(33)至少部分为弯折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热管理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系统(100)还包括:
至少一个换热流路,所述换热流路分别与所述第一通路(401)和所述第二通路(402)相连,且所述换热流路与所述蒸发器(60)并联;至少一个所述换热流路上设有热源换热器(55),所述热源换热器(55)适于与热源元件换热;
第一控制阀组,所述第一控制阀组分别与所述第一通路(401)、所述蒸发器(60)和所述换热流路相连,以使所述第一通路(401)中流出的制冷剂选择性地流入所述蒸发器(60)和所述换热流路中的一个或多个。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管理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元件为发动机、电池、电机、电控中的一个或多个。
12.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热管理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组件包括:
内冷凝器(21),所述内冷凝器(21)与所述压缩机(10)相连;
外冷凝器(22),所述外冷凝器(22)的第一接口连接所述内冷凝器(21)、第二接口连接所述第一通路(401);
第一流路(27),所述第一流路(27)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内冷凝器(21)、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通路(401);
第二控制阀组,所述第二控制阀组分别与所述内冷凝器(21)、所述外冷凝器(22)和所述第一流路(27)相连,以使所述内冷凝器(21)中流出的制冷剂选择性地通过所述第一流路(27)流入所述第一通路(401)或通过所述外冷凝器(22)流入所述第一通路(401)。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管理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系统(100)还包括:
第三控制阀组,所述第三控制阀组分别与所述第一通路(401)和所述外冷凝器(22)的所述第二接口相连,以使所述第一通路(401)中流出的制冷剂流入所述外冷凝器(22);
第二流路(28),所述第二流路(28)分别与所述外冷凝器(22)的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通路(402)相连,以使所述外冷凝器(22)中流出的制冷剂流入所述第二通路(402)。
14.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乘客舱和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管理系统(100),所述热管理系统(100)适于调节所述乘客舱的温度。
CN202221045156.8U 2022-04-28 2022-04-28 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Active CN2173740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45156.8U CN217374084U (zh) 2022-04-28 2022-04-28 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45156.8U CN217374084U (zh) 2022-04-28 2022-04-28 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74084U true CN217374084U (zh) 2022-09-06

Family

ID=831087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045156.8U Active CN217374084U (zh) 2022-04-28 2022-04-28 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740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60162B2 (en)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US9494350B2 (en) Plate-type heat pump air conditioner heat exchanger for a unitary heat pump air conditioner
CN103998267B (zh) 热交换系统
CN110182017B (zh) 一种集成电池包加热及降温的汽车热泵空调系统
US9751378B2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heat exchanger
US11325443B2 (en) Heat pump system for vehicle
CN102120412A (zh) 用于控制电动车辆乘客室温度的方法和空调系统
CN112428768A (zh) 热管理系统
CN109968940B (zh) 一种应用于电动汽车的空调系统及电动汽车
CN107234941B (zh) 一种客车集中热管理系统
CN110831796B (zh) 包括具有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回路的用于车辆的制冷设备以及用于这种制冷设备的热交换器
CN203190540U (zh) 单体热泵式空气调节器及板型热交换器
CN210821724U (zh) 一种热管理系统及其新能源汽车
CN113173050B (zh) 热管理系统
CN212950033U (zh) 热管理系统
WO2018066206A1 (ja) 機器温調装置
WO2023169047A1 (zh) 便于集成的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
CN213472702U (zh) 汽车热管理系统及其电动汽车
CN113173049A (zh) 热管理系统
CN217374084U (zh) 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KR20120067406A (ko) 축냉 열교환기
CN218805077U (zh)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110345658A (zh) 一种用于新能源车辆的热泵系统及车辆
CN113424000B (zh) 用于电或混合机动车辆的热管理装置
CN111845244B (zh) 热综合管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