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66825U - 口鼻衬垫及患者接口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口鼻衬垫及患者接口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66825U
CN217366825U CN202122404962.1U CN202122404962U CN217366825U CN 217366825 U CN217366825 U CN 217366825U CN 202122404962 U CN202122404962 U CN 202122404962U CN 217366825 U CN217366825 U CN 2173668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ronasal
cushion
patient
thickness
or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40496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亚杰
周明钊
庄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MC Tianjin Med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MC Tianjin Med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MC Tianjin Med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BMC Tianjin Med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40496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668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668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668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口鼻衬垫及患者接口装置,涉及技术领域呼吸相关病症的治疗。本实用新型的口鼻衬垫,由于鼻部结构体中的鼻部开口围绕在患者的鼻孔下侧进行通气,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口鼻衬垫无需覆盖患者的鼻部,因此可从整体上减小其体积,使其更小巧轻便,不容易产生幽闭恐惧,使佩戴更舒适;并且通过鼻部软垫部适配性地与患者的鼻孔周围相贴合以进行密封,因此也不会夹持患者的鼻翼,从而使进一步提高佩戴舒适性,由此可以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与治疗依从性。此外,通过分别构造鼻部结构体和口部结构体,使内部腔体能够承受更高的压力,以适应不同症状的治疗需求。

Description

口鼻衬垫及患者接口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呼吸相关病症的治疗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口鼻衬垫及患者接口装置。
背景技术
呼吸系统相关疾病伴随一系列呼吸紊乱,表现特征呼吸暂停,呼吸不足和呼吸过度。呼吸疾病的例子包括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呼吸功能不全,肥胖,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疾病。对于上述呼吸疾病,一般采用患者接口装置,或称为面罩进行治疗。
从目前已知的临床数据结合普遍的设备使用情况来看,全脸面罩是使用率更高的患者接口配置。全脸面罩顾名思义,其在治疗时会同时覆盖密封患者的口部与鼻部特征,由此造成全脸面罩自身存在的一些无法克服的缺陷,例如其在佩戴时需要覆盖患者的鼻部与口部,因此整体会更加笨重,并且佩戴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视野;此外其覆盖患者的鼻部还会压迫患者敏感的鼻梁区域,以及对患有幽闭恐惧的患者不友好等,这些都可能导致患者的抵触情绪。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口鼻衬垫及患者接口装置,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口鼻衬垫,包括相连的鼻部结构体和口部结构体,所述鼻部结构体与所述口部结构体的内部形成贯通的腔体,所述腔体可接收压力气体;所述鼻部结构体适配性地与患者的鼻孔周围相贴合以进行密封;所述口部结构体适配性地与患者的口部周围相贴合以进行密封;
所述鼻部结构体包括与所述腔体连通的鼻部开口以及围绕所述鼻部开口的鼻部软垫部,所述鼻部开口构造为响应于所述口鼻衬垫被患者戴上而围绕在患者的鼻孔下侧,并通过所述鼻部软垫部适配性地与患者的鼻孔周围相贴合以进行密封;所述鼻部软垫部包括围绕所述鼻部开口设置的柔软的中间部,所述中间部用于容纳患者的鼻部且不没过其鼻尖,所述中间部响应于所述腔体内压力的增加而变形,以与患者的鼻孔周围相贴合。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鼻部软垫部还包括分别与所述中间部相连的第一侧支撑部和第二侧支撑部;
其中,所述第一侧支撑部和第二侧支撑部分别在所述中间部的两侧延伸;或者
所述第一侧支撑部和第二侧支撑部分别在所述中间部的两侧延伸直至所述中间部的外侧前端。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中间部构造为比所述第一侧支撑部和第二侧支撑部更远离所述口鼻衬垫的上端。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支撑部与第二侧支撑部的刚性均大于所述中间部的刚性。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支撑部与第二侧支撑部的厚度大于所述中间部的厚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中间部为厚度均匀的结构体。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中间部的厚度为0.2mm-1.0mm。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中间部具有一个或多个局部厚度加厚部。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局部厚度加厚部设置在所述中间部的周围边缘处。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述局部厚度加厚部的厚度为0.2mm-1.2mm。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支撑部与第二侧支撑部的厚度均为 0.6mm-1.5mm。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口鼻过渡部,所述口鼻过渡部设置在所述中间部的后侧与所述口部结构体之间,其响应于所述口鼻衬垫被患者戴上而与患者的上唇区域贴合。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口鼻过渡部的厚度与所述中间部的厚度相同。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口鼻过渡部的两侧以远离患者上唇方向凹陷的方式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支撑部与第二侧支撑部与相连。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口鼻连接部,所述口鼻连接部设置在所述鼻部结构体与口部结构体之间,所述口鼻连接部具有可变的厚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口鼻连接部包括位于所述第一侧支撑部与所述口部结构体的侧部之间的第一口鼻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侧支撑部与所述口部结构体的侧部之间的第二口鼻连接部以及位于所述鼻部结构体的前侧与所述口部结构体的前侧之间的第三口鼻连接部;
所述第一口鼻连接部和所述第二口鼻连接部的厚度均大于所述第三口鼻连接部的厚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口鼻连接部的厚度变化范围为0.2mm-0.6mm。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口部结构体还包括与所述腔体连通的口部开口,口部软垫部围绕所述口部开口设置,所述口部开口构造为响应于所述口鼻衬垫被患者戴上而容纳患者的嘴部;
所述口部软垫部包括口部两侧部和颏部,所述口鼻过渡部和所述颏部分别与所述口部两侧部的上侧和下侧相连;所述口部两侧部构造为响应于所述口鼻衬垫被患者戴上而与患者的脸部相贴合,所述颏部构造为响应于所述口鼻衬垫被患者戴上而与患者的颏部相贴合。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口部两侧部包括围绕所述口部开口的脸部接触区、与所述脸部接触区平滑相连并向着所述口部结构体的前侧延伸的脸部支撑区以及围绕所述口部开口的口部过渡区;所述口部过渡区与所述脸部接触区和脸部支撑区平滑相连。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口部过渡区的厚度小于所述脸部支撑区的厚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脸部接触区的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脸部支撑区的厚度;所述脸部支撑区的厚度为1.2mm-2.5mm。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口部过渡区的厚度为0.3mm-0.6mm。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颏部包括围绕所述口部开口的颏部接触区和与所述颏部接触区平滑相连的颏部过渡区,所述颏部过渡区延伸至所述口鼻衬垫的前侧,或者所述颏部过渡区与颏部支撑区相连。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颏部过渡区的厚度与所述颏部接触区的厚度相同。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颏部过渡区的厚度为0.2mm-0.8mm。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加强结构,所述加强结构位于所述口部结构体的前侧并与所述口部结构体的口部软垫部相连,所述加强结构上设置有与所述腔体相连通的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上设置有密封部,所述进气口通过密封部与患者接口装置的框架密封相连,通过所述进气口可向所述腔体中通入压力气体。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加强结构与所述口部结构体由相同的材料一体式形成;或者
所述加强结构与所述口部结构体由不同的材料分别形成,且二者通过所述加强结构上的连接部进行连接。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加强结构的进气口与所述加强结构上的连接部之间的部分为支撑过渡区,所述支撑过渡区的厚度为0.8mm-2.5mm。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加强结构由PC、PP、亚加力、ABS制成。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鼻部结构体由硅橡胶、泡沫、热塑性弹性体、热固性材料、树脂和纺织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制成,和/或所述口部结构体均由硅橡胶、泡沫、热塑性弹性体、热固性材料、树脂和纺织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制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口鼻衬垫,包括相连的鼻部结构体和口部结构体,所述鼻部结构体适配性地与患者的鼻孔周围相贴合以进行密封,所述鼻部结构体构造为响应于所述口鼻衬垫被患者戴上而与患者的鼻孔周围相贴合且不没过患者鼻的鼻尖;所述口部结构体构造为响应于所述口鼻衬垫被患者戴上而容纳患者的嘴部并与患者的嘴部周围相贴合;
其中,所述口鼻衬垫还包括排气组件和/或通气组件;所述排气组件用于将所述口鼻衬垫中患者呼出的气体排出,所述通气组件构造为无气体通入所述口鼻衬垫时,使所述口鼻衬垫与环境连通。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口鼻衬垫还包括加强结构,所述加强结构位于所述口部结构体的前侧并与所述口部结构体的口部软垫部相连,所述加强结构上设置有进气口,所述排气组件分别设置在所述进气口的两侧。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口鼻衬垫还包括加强结构,所述加强结构位于所述口部结构体的前侧并与所述口部结构体的口部软垫部相连,所述加强结构上设置有进气口,所述通气组件分别设置在所述进气口的两侧或所述排气组件和所述通气组件分别设置在所述进气口的两侧。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气组件包括排气孔,所述排气孔的内孔直径小于或大于所述排气孔的外孔直径。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气孔呈长条形、长椭圆形或圆形。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气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排气孔呈圆形排列椭圆形排列或阵列孔排列。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气孔设置在所述进气口的两侧且远离所述进气口设置。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气孔通过模具上下碰穿成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口鼻衬垫,包括相连的鼻部结构体和口部结构体,所述鼻部结构体与所述口部结构体的内部形成贯通的腔体,所述腔体可接收压力气体;
所述鼻部结构体包括与所述腔体连通的鼻部开口以及围绕所述鼻部开口的鼻部软垫部,所述鼻部开口构造为响应于所述口鼻衬垫被用户戴上而围绕在用户的鼻孔下侧,并通过所述鼻部软垫部适配性地与用户的鼻孔周围相贴合以进行密封;
其中鼻部结构体包括柔软的中间部,与中间部左右相连的第一侧支撑部与第二侧支撑部,第一侧支撑部与第二侧支撑部刚性强于中间部;所述中间部用于容纳患者的鼻部且不没过患者的鼻尖;
其中,所述鼻部结构体被构造为使得通过加压气体抵靠在患者鼻底密封时相对患者鼻翼无夹持作用;所述口部结构体构造为响应于所述口鼻衬垫被用户戴上而容纳用户的嘴部并与用户的嘴部周围相贴合。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口部结构体整体采用与所述鼻部结构体相同的材料。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口部结构体和所述鼻部结构体的材料均为硅橡胶、泡沫、热塑性弹性体、热固性材料、泡沫和树脂和纺织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支撑部与第二侧支撑部的厚度大于所述中间部的厚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支撑部与第二侧支撑部的厚度均为 0.6mm-1.5mm。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中间部为厚度均匀的结构体,所述中间部的厚度为0.2mm-1.0mm。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中间部具有一个或多个局部厚度加厚部,所述局部厚度加厚部的厚度为0.2mm-1.2mm。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口鼻过渡部,所述口鼻过渡部设置在所述中间部的后侧与所述口部结构体之间,其响应于所述口鼻衬垫被患者戴上而与患者的上唇区域贴合;所述口鼻过渡部的两侧以远离患者上唇方向凹陷的方式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支撑部与第二侧支撑部与相连。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口鼻过渡部的厚度与所述中间部的厚度相同。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口鼻连接部,所述口鼻连接部设置在所述鼻部结构体与口部结构体之间,所述口鼻连接部具有可变的厚度,所述口鼻连接部的厚度变化范围为0.2mm-0.6mm。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口部结构体还包括与所述腔体连通的口部开口,口部软垫部围绕所述口部开口设置,所述口部开口构造为响应于所述口鼻衬垫被患者戴上而容纳患者的嘴部;
所述口部软垫部包括口部两侧部和颏部,所述口鼻过渡部和所述颏部分别与所述口部两侧部的上侧和下侧相连;所述口部两侧部构造为响应于所述口鼻衬垫被患者戴上而与患者的脸部相贴合,所述颏部构造为响应于所述口鼻衬垫被患者戴上而与患者的颏部相贴合。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口部两侧部包括围绕所述口部开口的脸部接触区、与所述脸部接触区平滑相连并向着所述口部结构体的前侧延伸的脸部支撑区以及围绕所述口部开口的口部过渡区;所述口部过渡区与所述脸部接触区和脸部支撑区平滑相连。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口部过渡区的厚度小于所述脸部支撑区的厚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脸部接触区的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脸部支撑区的厚度;所述脸部支撑区的厚度为1.2mm-2.5mm。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口部过渡区的厚度为0.3mm-0.6mm。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颏部包括围绕所述口部开口的颏部接触区和与所述颏部接触区平滑相连的颏部过渡区,所述颏部过渡区延伸至所述口鼻衬垫的前侧,或者所述颏部过渡区与颏部支撑区相连。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颏部过渡区的厚度与所述颏部接触区的厚度相同。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颏部过渡区的厚度为0.2mm-0.8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患者接口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口鼻衬垫,还包括框架,所述口鼻衬垫与所述框架密封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由于鼻部结构体中的鼻部开口围绕在患者的鼻孔下侧进行通气,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口鼻衬垫无需覆盖患者的鼻部,因此可从整体上减小其体积,使其更小巧轻便,不容易产生幽闭恐惧,使佩戴更舒适;并且通过鼻部软垫部适配性地与患者的鼻孔周围相贴合以进行密封,因此也不会夹持患者的鼻翼,从而使进一步提高佩戴舒适性,由此可以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与治疗依从性。此外,通过分别构造鼻部结构体和口部结构体,使内部腔体能够承受更高的压力,以适应不同症状的治疗需求。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将基于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图1是人体鼻部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口鼻衬垫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从后侧观测);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口鼻衬垫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从前侧观测);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口鼻衬垫的主视图;
图5a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口鼻衬垫与患者鼻部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其中粗虚线示出了中间部变形时的位置,图中细虚线示出了中间部和鼻部两侧部的分界线;
图5b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口鼻衬垫的佩戴示意图,其中示出了中间部已经膨胀变形而紧贴在患者鼻孔周围,图中细虚线示出了中间部未变形时的位置;
图6a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口鼻衬垫的俯视图,图中虚线示出了中间部和鼻部两侧部的分界线;
图6b是图6a在C-C处的剖视图;
图6c是图6a在D-D处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口鼻衬垫的剖视图,图中虚线示出了患者的鼻部;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口鼻衬垫的俯视图,图中虚线示出了中间部和鼻部两侧部的分界线;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口鼻衬垫的主视图,其中示出了颏部,图中虚线显示了口部两侧部和颏部的分界线;
图10是图9在A-A处的剖视图;
图11是图9在B-B处的剖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中口鼻衬垫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从后侧观测);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中口鼻衬垫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从前侧观测)。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中口鼻衬垫的主视图(从后侧观测);
图15是图14在E-E处的剖视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中口鼻衬垫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从前侧观测);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中口鼻衬垫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从前侧观测);
图1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5中口鼻衬垫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从前侧观测)。
附图标记:
1-口鼻衬垫;
2-鼻部结构体;21-鼻部开口;22-鼻部软垫部;23-中间部;24-鼻部两侧部; 25-局部厚度加厚部;
3-口部结构体;31-口部开口;32-口部软垫部;
34-口部两侧部;341-脸部接触区;342-脸部支撑区;343-口部过渡区;
35-颏部;351-颏部接触区;352-颏部支撑区;353-颏部过渡区;
4-加强结构;41-进气口;42-支撑过渡区;43-连接部;411-密封部;
5-口鼻过渡部;6-腔体;60-排气组件;61-排气孔;
501-安全阀孔;502-安全阀片
N1-鼻孔;N2-鼻翼;N3-鼻头;N4-鼻梁;N5-鼻洼;F-面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示出了一般患者的鼻部特征。如图2-图1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口鼻衬垫1,其佩戴时围绕患者的鼻孔下侧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口鼻衬垫1包括相连的鼻部结构体2和口部结构体3,鼻部结构体2与口部结构体3的内部形成贯通的腔体6。腔体6可接收来自压力装置的压力气体,并将压力气体通过鼻部结构体2和口部结构体3分别输送至患者的鼻部和口部。因此,当腔体6接收压力气体时,其中的压力适用范围为4-40hpa,从而设置口部结构体3来容纳患者的口部并分担一部分面部接触及支撑功能是必要的。
下面以具体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口鼻衬垫1。
实施例1
参见图2,鼻部结构体2包括与腔体6连通的鼻部开口21以及围绕鼻部开口 21的鼻部软垫部22。其中,鼻部开口21构造为响应于口鼻衬垫1被患者戴上而围绕在患者的鼻孔下侧,并通过鼻部软垫部22适配性地与患者的鼻孔周围相贴合以进行密封。
具体地,参见图5,鼻部软垫部22包括围绕鼻部开口21设置的中间部23和设置在中间部23两侧的第一侧支撑部和第二侧支撑部,由于第一侧支撑部和第二侧支撑部可以按照相同的结构进行构造,因此在下文中,将不再对第一侧支撑部和第二侧支撑部可进行区分,而是统称为鼻部两侧部24。应当理解的是,第一侧支撑部和第二侧支撑部也可以在厚度或材料等方面具有不同
中间部23响应于腔体6内压力的增加而变形,以与患者的鼻孔周围相贴合。其中,中间部23的厚度例如可以是0.2-1.0mm,即中间部23所在区域为薄膜区域,因此其受压力时会膨胀变形从而可紧贴在患者鼻孔周围,那么即使患者的鼻部存在个体差异,由于中间部23的易变性的特性也能保证其能够与不同患者的鼻孔周围进行适配性地贴合,从而提高了其适用范围和密封稳定性。换言之,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口鼻衬垫1是通过中间部23的膨胀变形而与患者的鼻孔周围贴合,从而在设计和制造时,无需考虑患者个体的鼻部差异。换言之,鼻部结构体 2能够适配性地与用户的鼻孔周围相贴合以进行密封,且鼻部结构体2被构造为使得通过加压气体抵靠在患者鼻底密封时相对患者的鼻翼无明显夹持作用。因此即使患者个体的鼻部存在差异,由于薄膜的易变形性也能保证中间部23与患者的鼻孔周围进行适配性地贴合,从而提高口鼻衬垫1与患者面部接触的密封性和连接稳定性。
更具体地来说,中间部23朝向腔体6内部凹陷,即中间部23略低于鼻部两侧部24(如图5a所示)。因此当中间部23受腔体6内的压力而膨胀时,其高度会接近鼻部两侧部24的高度,如图5b所示。中间体23膨胀后,由原来的小弧圈变成大弧圈,甚至中间部23与鼻部两侧部24几乎可位于同一平面内,由此可以保证口鼻衬垫1与患者的面部接触的部位平托在患者的鼻部下侧,而不是包裹患者的鼻翼两侧。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口鼻衬垫1可以无需通过夹持患者的鼻翼来进行保证密封稳定性,从而口鼻衬垫1与患者的鼻部宽度(两侧鼻翼之间的距离,如图1所示)之间并不需要严格适配,从而可以增加其人群适配性。
如图5a所示,中间部23未变形时略低于鼻部两侧部24,在其膨胀变形时则可位于图5a中粗虚线所示的位置。从图5b可更清楚地示出,中间部23变形后向上膨出,从而可围绕患者的鼻孔N1进行密封,但并不会包覆患者的鼻翼N2和鼻洼N5。
此外,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口鼻衬垫1不夹持患者的鼻翼,因此可以减小与患者鼻部的接触面积,可增加佩戴舒适度。
优选地,中间部23的前端25不会超过患者的鼻头N3,这样佩戴时不会压迫患者的鼻梁N4,可进一步增加佩戴的舒适性,同时也为患者带来佩戴时更好的视野。
鼻部两侧部24主要起支撑作用,因此受力大于中间部23,则可将鼻部两侧部24的厚度设置为大于中间部23的厚度。例如鼻部两侧部24的厚度可以是 0.6-1.5mm,优选为0.8-1.2mm,可使其刚性大于中间部23的刚性。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鼻部两侧部24分别在中间部23的两侧延伸,如图6a、图6b和图6c所示,其中图6a的虚线示出了鼻部两侧部24和中间部23 之间的分界线,即鼻部两侧部24的区域只是在靠近面部佩戴一侧的局部小范围延伸。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口鼻衬垫1佩戴时,鼻部两侧部24更先接触患者的面部,且更接近患者的脸颊F肌肉(如图5a和图5b所示),因此患者对鼻部两侧部2施加的受力感受并不明显,从而鼻部两侧部24能够有效地分配口鼻衬垫1 佩戴时的面部压力,以增加佩戴舒适度。此外,由于鼻部两侧部24在靠近患者的面部附近,因此此时口鼻衬垫1的鼻部密封稳定性依靠鼻部两侧部24的支撑力和中间部23的膨胀力。在该实施方式中,两侧部24的区域只是在靠近面部佩戴一侧的局部小范围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鼻部结构体2与口部结构体3的两侧之间以及鼻部结构体2 与口部结构体3的前侧之间分别设置有口鼻连接部88,如图3、图6b、图6c和图7中所示,也就是说,口鼻连接部88包括位于上述的第一侧支撑部与口部结构体3的侧部之间的第一口鼻连接部、位于上述的第二侧支撑部与口部结构体3 的侧部之间的第二口鼻连接部以及位于鼻部结构体2的前侧(具体为下文所述中间局部区26)与口部结构体3的前侧之间的第三口鼻连接部。口鼻连接部88具有可变的厚度,具体来说,鼻部两侧部24与口部结构体3之间的第一口鼻连接部和第二口鼻连接部的厚度一般等于或大于鼻部两侧部24的第三口鼻连接部的厚度。
如图6b和图7所示,中间部23包括中间局部区26,中间局部区26基本位于鼻部结构体2对应于患者的鼻部上不容易接触的边缘地带。在本实施例中,中间局部区26的厚度比中间部23略厚,例如可以是0.2mm-1.2mm;优选为 0.8-0.9mm,其主要作用是在未充气时保持中间部23薄膜区的大致形状。
此外,中间局部区26也可以是与中间部23的厚度相同,保证对使用无大的影响。
口鼻连接部88在鼻部结构体2的中间部23与口部结构体3之间的过度厚度也可设置为薄膜厚度,请见参照图6b和图7。口鼻连接部88的厚度可设置为 0.2-0.6mm;优选为0.3mm-0.5mm,口鼻连接部88可以更好在充气时补充鼻部区域密封。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鼻部两侧部24在中间部23的两侧延伸直至中间部23的外侧前端以加大支撑区域的面积,如图8所示,其中的虚线示出了鼻部两侧部24和中间部23之间的分界线。在该实施方式中,鼻部两侧部24的面积较大,从而可提供更好的支撑,因此此时口鼻衬垫1的鼻部密封稳定性主要依靠鼻部两侧部24的支撑力。在该实施方式中,两侧部24的区域大范围延伸到前侧。
如上所述,中间部23的厚度较薄,为薄膜区域。因此可选地,中间部23可以构造为厚度均匀的结构体。进一步可选地,中间部23具有一个或多个局部厚度加厚部25,以对局部区域进行加厚。
鼻部开口21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本实施例示出了一个鼻部开口 21,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多个鼻部开口21,例如两个,分别对应患者的两个鼻孔,在佩戴时分别围绕在患者相应的鼻孔下侧。
口鼻衬垫1还包括设置在鼻部结构体2与口部结构体3之间的口鼻过渡部5,其响应于口鼻衬垫1被患者戴上而与患者的唇上区域贴合。口鼻过渡部5构造为远离上唇方向的凹形。由于口鼻过渡部5对应于患者面部受力敏感区域,因此可将口鼻过渡部5的厚度设置为与中间部23的厚度相同或相近,即口鼻过渡部5 所在区域也为薄膜区域,以保证佩戴时患者唇上区域的压迫力足够小,以增加佩戴舒适性。
在图5a和图5b所示的实施方式中,鼻部两侧部24到口鼻过渡部5的过渡趋势可以是远离上唇方向的凹形,这样可以在佩戴时鼻部两侧部24更先接触面部鼻洼N5附近,因此鼻部两侧部24是面罩佩戴时脸部F的重要支撑点,受力大于鼻部敏感的中间部23与口鼻过渡部5,又因为鼻部两侧部24支撑在鼻洼N5 附近,更接近脸颊F肌肉(图5,图5-1所示),所以受力感受不明显,这可以有效分配面部佩戴衬垫的压力,增加佩戴舒适度。
下面对口部结构体3进行详细地说明。
参见图4,口部结构体3包括与腔体连通的口部开口31和围绕口部开口31 设置的口部软垫部32,口部开口31构造为响应于口鼻衬垫1被患者戴上而容纳患者的嘴部;口部软垫部32构造为响应于口鼻衬垫1被患者戴上而与患者的面部相贴合。因此口部结构体3整体呈现口部开口31所在的中间部分向着腔体6 内部凹陷,而口部软垫部32所在的两侧部分则向外侧凸起的趋势,从而能够保证口部软垫部32能够与患者的面部更大的接触面积以保证密封效果。
口部开口31的径向剖面为类椭圆形或椭圆形,佩戴时,口部软垫部32密封患者的嘴部。
如图9所示,口部软垫部32包括口部两侧部34和颏部35,虚线显示了口部两侧部34和颏部35的分界线。口鼻过渡部5和颏部35分别与口部两侧部34的上侧和下侧相连;口部两侧部34构造为响应于口鼻衬垫1被患者戴上而与患者的脸部相贴合,颏部35构造为响应于口鼻衬垫1被患者戴上而与患者的颏部35 相贴合。
如图10所示,口部两侧部34包括围绕口部开口31的脸部接触区341、与脸部接触区341平滑相连并向着口部结构体3的前侧延伸的脸部支撑区342以及围绕口部开口31的口部过渡区343;口部过渡区343与脸部接触区341和脸部支撑区342平滑相连。
优选地,口部过渡区343的厚度小于脸部支撑区342的厚度,脸部接触区341 的厚度小于或等于脸部支撑区342的厚度。其中,脸部支撑区342是口鼻衬垫1 佩戴时主要的受力支撑处,以保证与患者脸部的密封稳定性,因此其需要具有一定的刚性,因此脸部支撑区342的厚度可以是1.2-2.5mm,优选为1.5mm左右。
此外,脸部接触区341贴近患者的脸部,因此其可以与脸部支撑区342具有相同的厚度。口部过渡区343可采用较小的厚度,例如0.3-0.6mm,及其所在区域也可以是一个薄膜区域。或者口部过渡区343还可采用小于脸部支撑区342的其他厚度。
颏部35包括围绕口部开口31的颏部接触区351、与颏部接触区351平滑相连的颏部过渡区353以及与颏部过渡区353平滑过渡相连的颏部支撑区352。其中,颏部支撑区352的面积可以非常小,甚至小到几乎为0,此时颏部过渡区353 的面积较大,其可直接延伸至口鼻衬垫1的前侧。
颏部接触区351可采用较小的厚度,形成一个薄膜区域。例如其厚度可以是 0.2-0.8mm,优选为0.2-0.5mm。
由于颏部过渡区353对应于患者的颏部(下巴),其也是受力敏感的部位,因此颏部过渡区353的厚度d4与颏部接触区351的厚度d5相同或相近,以减小佩戴时患者颏部的受力,提高佩戴舒适度。
在本实施例中,口鼻衬垫1还包括加强结构4,加强结构4位于口部结构体 3的前侧并与口部结构体3的口部软垫部32相连,加强结构4上设置有与腔体相连通的进气口41,进气口41上设置有密封部411,进气口41通过密封部411与患者接口装置的框架密封相连,通过进气口41可向腔体中通入压力气体。
可选地,加强结构4与口部结构体3一体式注射成型。
可选地,加强结构4与口部结构体3由不同的材料分别形成,且二者通过加强结构4上的连接部43进行连接。连接部43可以是机械连接部件或化学粘接剂层。
加强结构4的进气口41与连接部43之间的部分为支撑过渡区42,该支撑过渡区42厚度通常可在0.8-2.5mm之间,优选在1.2-1.8mm之间。这样既能保证加强结构4的强度,又能保证其轻便性。
加强结构4可以由塑性材料PC或PP制成,也可由高透明的亚加力、ABS 等其他热塑性材料制成。优选地,加强结构4由透明的PC制成。
鼻部结构体2与口部结构体3均可由硅橡胶制成,也可由泡沫、热塑性弹性体、热固性材料、泡沫、树脂和纺织物等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制成。
鼻部结构体2与口部结构体3均可由硅橡胶制成时,优选邵氏硬度为30-40 的硅橡胶。
实施例2
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变形的实施例,实施例2,如图12-图15所示。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加强结构4与口部结构体3的材料相同,并且二者形成一个整体。鼻部结构体2的材料也可与加强结构4和口部结构体3的材料相同,即口鼻衬垫1整体由同一种材料制成。
例如,口鼻衬垫1的材料可以是硅橡胶、泡沫、热塑性弹性体、热固性材料、泡沫、树脂和纺织物等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
口鼻衬垫1的材料可以是硅橡胶时,优选邵氏硬度为30-40的硅橡胶。
实施例3
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变形的实施例,即实施例3。下文将仅描述其与前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则不再赘述。
请参照图16,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口鼻衬垫1的前侧上部构造有排气组件60。排气组件60包括设置在口鼻衬垫1的多个排气孔61。
排气孔61呈长条形、长椭圆形、圆形、椭圆形或异形等。优选地,排气孔 61呈长条形,其可以在排气方向上更窄的表面上有着更大的单孔面积,这样在总排气是一个预期定值情况下,可以做到孔数最少,也可以减小噪音跟吹床伴效果。
进一步地,多个排气孔61可呈圆形排列椭圆形排列、阵列孔排列或异形排列等。可以理解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椭圆”是近似椭圆的结构或类椭圆结构,并非限定必须是按照标准的公式、曲率而形成的椭圆。
此外,排气孔61的内孔面积大于或小于排气孔61的外孔面积,由于内外直径一致的排气孔会造成较大的噪音,因此将排气孔61的内孔直径设置为与排气孔61的外孔直径不同,能够使排气噪音大幅降低。
此外,排气孔61呈发散排布,排气孔61尽可能地扩散设置,每个排气孔61 相邻的排气孔61数量至多为6个。
如图16所示,排气孔61设置在进气口41的两侧且远离进气口41设置。
可选地,排气孔61通过在模具上通过多重的行位,或者后期的激光打孔的方案来实现,但是这些方案的成本高而且无法保证孔的质量,以及噪音较大。
优选地,排气孔61通过模具上下碰穿成型。通过模具上下碰穿成型的排气孔61具有更好的工艺成型性和较低的工艺成本,并且能够保证孔的质量,在使用时其噪音更低。
实施例4
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变形的实施例,即实施例4。下文将仅描述其与前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则不再赘述。
请参照图17,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口鼻衬垫1上构造有通气组件,通气组件包括第二主体,第二主体上设置有通气组件70(或可称为安全构件)。其中,第二主体可以与口鼻衬垫1一体式形成。
通气组件70设置在进气口41的两侧且远离进气口41设置。通气组件70包括设置在口鼻衬垫1前侧上部的安全阀孔501和安全阀片502。当压力装置(未示出)通过进气口41向口鼻衬垫1的腔体6中通入压力气体时,安全阀片502 将安全阀孔501关闭,从而可通过口鼻衬垫1向患者输入压力气体。反之,当没有压力气体通入口鼻衬垫1时,安全阀片502打开安全阀孔501,从而口鼻衬垫 1通过安全阀孔与大气连通,则患者可以通过安全阀孔501呼吸口鼻衬垫1外侧的大气,不至于产生窒息的危险。
安全阀片502打开安全阀孔501可采用现有的安全阀片打开安全阀孔,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5
请参照图18,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变形的实施例,即实施例5。下文将仅描述其与前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则不再赘述。
请参照图18,本实施例与上述各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口鼻衬垫1既设置有排气组件60(排气孔61),又设置有通气组件70。
排气孔61和通气组件70的具体设置方式可采用实施例3和实施例4中的设置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患者接口装置,包括鼻面罩、设置在鼻面罩中的上述的口鼻衬垫1以及与上述的口鼻衬垫1相连的框架。框架上设置有头带,用于与患者的头部固定。
框架与压力装置之间连接有柔性管道,通过该柔性管道将加压气体输送至鼻面罩的腔体内,然后通过鼻部开口21和口部开口31进入患者的气道。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57)

1.一种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包括相连的鼻部结构体和口部结构体,所述鼻部结构体与所述口部结构体的内部形成贯通的腔体,所述腔体可接收压力气体;所述鼻部结构体适配性地与患者的鼻孔周围相贴合以进行密封;所述口部结构体适配性地与患者的口部周围相贴合以进行密封;
所述鼻部结构体包括与所述腔体连通的鼻部开口以及围绕所述鼻部开口的鼻部软垫部,所述鼻部开口构造为响应于所述口鼻衬垫被患者戴上而围绕在患者的鼻孔下侧,并通过所述鼻部软垫部适配性地与患者的鼻孔周围相贴合以进行密封;所述鼻部软垫部包括围绕所述鼻部开口设置的柔软的中间部,所述中间部用于容纳患者的鼻部且不没过其鼻尖,所述中间部响应于所述腔体内压力的增加而变形,以与患者的鼻孔周围相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所述鼻部软垫部还包括分别与所述中间部相连的第一侧支撑部和第二侧支撑部;
其中,所述第一侧支撑部和第二侧支撑部分别在所述中间部的两侧延伸;或者
所述第一侧支撑部和第二侧支撑部分别在所述中间部的两侧延伸直至所述中间部的外侧前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部构造为比所述第一侧支撑部和第二侧支撑部更远离所述口鼻衬垫的上端。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支撑部与第二侧支撑部的刚性均大于所述中间部的刚性。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支撑部与第二侧支撑部的厚度大于所述中间部的厚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部为厚度均匀的结构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部的厚度为0.2mm-1.0mm。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部具有一个或多个局部厚度加厚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局部厚度加厚部设置在所述中间部的周围边缘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局部厚度加厚部的厚度为0.2mm-1.2mm。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支撑部与第二侧支撑部的厚度均为0.6mm-1.5mm。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口鼻过渡部,所述口鼻过渡部设置在所述中间部的后侧与所述口部结构体之间,其响应于所述口鼻衬垫被患者戴上而与患者的上唇区域贴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口鼻过渡部的厚度与所述中间部的厚度相同。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口鼻过渡部的两侧以远离患者上唇方向凹陷的方式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支撑部与第二侧支撑部与相连。
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口鼻连接部,所述口鼻连接部设置在所述鼻部结构体与口部结构体之间,所述口鼻连接部具有可变的厚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口鼻连接部包括位于所述第一侧支撑部与所述口部结构体的侧部之间的第一口鼻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侧支撑部与所述口部结构体的侧部之间的第二口鼻连接部以及位于所述鼻部结构体的前侧与所述口部结构体的前侧之间的第三口鼻连接部;
所述第一口鼻连接部和所述第二口鼻连接部的厚度均大于所述第三口鼻连接部的厚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口鼻连接部的厚度变化范围为0.2mm-0.6mm。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口部结构体还包括与所述腔体连通的口部开口,口部软垫部围绕所述口部开口设置,所述口部开口构造为响应于所述口鼻衬垫被患者戴上而容纳患者的嘴部;
所述口部软垫部包括口部两侧部和颏部,所述口鼻过渡部和所述颏部分别与所述口部两侧部的上侧和下侧相连;所述口部两侧部构造为响应于所述口鼻衬垫被患者戴上而与患者的脸部相贴合,所述颏部构造为响应于所述口鼻衬垫被患者戴上而与患者的颏部相贴合。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口部两侧部包括围绕所述口部开口的脸部接触区、与所述脸部接触区平滑相连并向着所述口部结构体的前侧延伸的脸部支撑区以及围绕所述口部开口的口部过渡区;所述口部过渡区与所述脸部接触区和脸部支撑区平滑相连。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口部过渡区的厚度小于所述脸部支撑区的厚度。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所述脸部接触区的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脸部支撑区的厚度;所述脸部支撑区的厚度为1.2mm-2.5mm。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口部过渡区的厚度为0.3mm-0.6mm。
2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颏部包括围绕所述口部开口的颏部接触区和与所述颏部接触区平滑相连的颏部过渡区,所述颏部过渡区延伸至所述口鼻衬垫的前侧,或者所述颏部过渡区与颏部支撑区相连。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所述颏部过渡区的厚度与所述颏部接触区的厚度相同。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所述颏部过渡区的厚度为0.2mm-0.8mm。
26.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强结构,所述加强结构位于所述口部结构体的前侧并与所述口部结构体的口部软垫部相连,所述加强结构上设置有与所述腔体相连通的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上设置有密封部,所述进气口通过密封部与患者接口装置的框架密封相连,通过所述进气口可向所述腔体中通入压力气体。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结构与所述口部结构体由相同的材料一体式形成;或者
所述加强结构与所述口部结构体由不同的材料分别形成,且二者通过所述加强结构上的连接部进行连接。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结构的进气口与所述加强结构上的连接部之间的部分为支撑过渡区,所述支撑过渡区的厚度为0.8mm-2.5mm。
2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结构由PC、PP、亚加力、ABS制成。
30.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所述鼻部结构体由硅橡胶、泡沫、热塑性弹性体、热固性材料、树脂和纺织物其中的一种制成,和/或所述口部结构体均由硅橡胶、泡沫、热塑性弹性体、热固性材料、树脂和纺织物其中的一种制成。
31.一种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包括相连的鼻部结构体和口部结构体,所述鼻部结构体适配性地与患者的鼻孔周围相贴合以进行密封,所述鼻部结构体构造为响应于所述口鼻衬垫被患者戴上而与患者的鼻孔周围相贴合且不没过患者鼻的鼻尖;所述口部结构体构造为响应于所述口鼻衬垫被患者戴上而容纳患者的嘴部并与患者的嘴部周围相贴合;
其中,所述口鼻衬垫还包括排气组件和/或通气组件;所述排气组件用于将所述口鼻衬垫中患者呼出的气体排出,所述通气组件构造为无气体通入所述口鼻衬垫时,使所述口鼻衬垫与环境连通。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口鼻衬垫还包括加强结构,所述加强结构位于所述口部结构体的前侧并与所述口部结构体的口部软垫部相连,所述加强结构上设置有进气口,所述排气组件分别设置在所述进气口的两侧。
33.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口鼻衬垫还包括加强结构,所述加强结构位于所述口部结构体的前侧并与所述口部结构体的口部软垫部相连,所述加强结构上设置有进气口,所述通气组件分别设置在所述进气口的两侧或所述排气组件和所述通气组件分别设置在所述进气口的两侧。
34.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组件包括排气孔,所述排气孔的内孔直径小于或大于所述排气孔的外孔直径。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孔呈长条形、长椭圆形或圆形。
36.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排气孔呈圆形排列椭圆形排列或阵列孔排列。
37.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孔设置在所述进气口的两侧且远离所述进气口设置。
38.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孔通过模具上下碰穿成型。
39.一种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包括相连的鼻部结构体和口部结构体,所述鼻部结构体与所述口部结构体的内部形成贯通的腔体,所述腔体可接收压力气体;
所述鼻部结构体包括与所述腔体连通的鼻部开口以及围绕所述鼻部开口的鼻部软垫部,所述鼻部开口构造为响应于所述口鼻衬垫被用户戴上而围绕在用户的鼻孔下侧,并通过所述鼻部软垫部适配性地与用户的鼻孔周围相贴合以进行密封;
其中鼻部结构体包括柔软的中间部,与中间部左右相连的第一侧支撑部与第二侧支撑部,第一侧支撑部与第二侧支撑部刚性强于中间部;所述中间部用于容纳患者的鼻部且不没过患者的鼻尖;
其中,所述鼻部结构体被构造为使得通过加压气体抵靠在患者鼻底密封时相对患者鼻翼无夹持作用;所述口部结构体构造为响应于所述口鼻衬垫被用户戴上而容纳用户的嘴部并与用户的嘴部周围相贴合。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口部结构体整体采用与所述鼻部结构体相同的材料。
41.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口部结构体和所述鼻部结构体的材料均为硅橡胶、泡沫、热塑性弹性体、热固性材料、泡沫和树脂和纺织物中的一种。
42.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支撑部与第二侧支撑部的厚度大于所述中间部的厚度。
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支撑部与第二侧支撑部的厚度均为0.6mm-1.5mm。
44.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部为厚度均匀的结构体,所述中间部的厚度为0.2mm-1.0mm。
45.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部具有一个或多个局部厚度加厚部,所述局部厚度加厚部的厚度为0.2mm-1.2mm。
46.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口鼻过渡部,所述口鼻过渡部设置在所述中间部的后侧与所述口部结构体之间,其响应于所述口鼻衬垫被患者戴上而与患者的上唇区域贴合;所述口鼻过渡部的两侧以远离患者上唇方向凹陷的方式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支撑部与第二侧支撑部与相连。
47.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口鼻过渡部的厚度与所述中间部的厚度相同。
48.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口鼻连接部,所述口鼻连接部设置在所述鼻部结构体与口部结构体之间,所述口鼻连接部具有可变的厚度,所述口鼻连接部的厚度变化范围为0.2mm-0.6mm。
49.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口部结构体还包括与所述腔体连通的口部开口,口部软垫部围绕所述口部开口设置,所述口部开口构造为响应于所述口鼻衬垫被患者戴上而容纳患者的嘴部;
所述口部软垫部包括口部两侧部和颏部,所述口鼻过渡部和所述颏部分别与所述口部两侧部的上侧和下侧相连;所述口部两侧部构造为响应于所述口鼻衬垫被患者戴上而与患者的脸部相贴合,所述颏部构造为响应于所述口鼻衬垫被患者戴上而与患者的颏部相贴合。
50.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口部两侧部包括围绕所述口部开口的脸部接触区、与所述脸部接触区平滑相连并向着所述口部结构体的前侧延伸的脸部支撑区以及围绕所述口部开口的口部过渡区;所述口部过渡区与所述脸部接触区和脸部支撑区平滑相连。
51.根据权利要求50所述的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口部过渡区的厚度小于所述脸部支撑区的厚度。
52.根据权利要求50所述的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所述脸部接触区的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脸部支撑区的厚度;所述脸部支撑区的厚度为1.2mm-2.5mm。
53.根据权利要求50所述的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口部过渡区的厚度为0.3mm-0.6mm。
54.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颏部包括围绕所述口部开口的颏部接触区和与所述颏部接触区平滑相连的颏部过渡区,所述颏部过渡区延伸至所述口鼻衬垫的前侧,或者所述颏部过渡区与颏部支撑区相连。
55.根据权利要求54所述的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所述颏部过渡区的厚度与所述颏部接触区的厚度相同。
56.根据权利要求54所述的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所述颏部过渡区的厚度为0.2mm-0.8mm。
57.一种患者接口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30中任一项所述的口鼻衬垫、如权利要求31-38中任一项所述的口鼻衬垫或如权利要求39-56中任一项所述的口鼻衬垫,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框架,所述口鼻衬垫与所述框架密封相连。
CN202122404962.1U 2021-09-30 2021-09-30 口鼻衬垫及患者接口装置 Active CN2173668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04962.1U CN217366825U (zh) 2021-09-30 2021-09-30 口鼻衬垫及患者接口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04962.1U CN217366825U (zh) 2021-09-30 2021-09-30 口鼻衬垫及患者接口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66825U true CN217366825U (zh) 2022-09-06

Family

ID=830833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404962.1U Active CN217366825U (zh) 2021-09-30 2021-09-30 口鼻衬垫及患者接口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6682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51821A1 (zh) * 2021-09-30 2023-04-06 天津怡和嘉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口鼻衬垫及患者接口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51821A1 (zh) * 2021-09-30 2023-04-06 天津怡和嘉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口鼻衬垫及患者接口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755719B1 (en) Cushion for a patient interface
US7069933B2 (en) Breathing mask and mask cushion therefor
US9421339B2 (en) Patient interface
EP2379148B1 (en) Respiratory interface device with flexible cover
US20060254593A1 (en) Full-face mask
US6886564B2 (en) Nasal mask with integral mouldable straps
US9604023B2 (en) Respiratory mask with ribbed contacting surface
US20110232647A1 (en) Respiratory interface with flexing faceplate
EP3254720B1 (en) Nasal mask
CN217366825U (zh) 口鼻衬垫及患者接口装置
EP3903865B1 (en) Cushion for breathing mask, breathing mask, and ventilation treatment device
WO2023051821A1 (zh) 口鼻衬垫及患者接口装置
WO2023051819A1 (zh) 排气组件、通气组件、框架组件及面罩系统
CN216985990U (zh) 排气组件、通气组件、框架组件及面罩系统
WO2023051820A1 (zh) 排气组件、框架组件、衬垫组件及患者接口装置
CN216777697U (zh) 鼻衬垫及患者接口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